水文学重点压缩版
(完整word)水文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图文.
一、水文循环:在太阳能,地心引力和大气运动的影响下,在常温下就能实现固态,液态,气态三态转化的水,在地球系统中周而复始的转化和运动,有蒸发,大气输送,降水,径流四个过程组成水文循环的意义:1水文循环时地球生命繁衍生息的根本原因;2水文循环式地球上导致地球千姿百态自然景观的根本原因3水文循环式自然界发生其他物质运移或循环的主要原因4水文循环使水能资源能够再生5储存在地球系统中的水因水文循环得以更新降雨要素: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降雨面积;降雨的时间变化,降雨的空间分布;降雨特征综合曲线;雨强过程线,时段平均雨强过程线】,累积雨量过程线,时段降雨量柱状图,:监测降雨空间分布的基本方法时布设雨量站网,最常用来表达降雨空间分布的是等雨量线;降雨强度—历时曲线,降雨深-面积曲线,降雨深-面积-历时曲线降雨;分类依据:降雨的成因机理;降雨要素特征。
降雨条件:大气中含有水汽,水汽冷却条件,存在凝结核。
分类:按降雨成因机理分类,按降雨要素特征分类:暴雨,暴雨型淫雨,淫雨降雨类型:气旋雨;对流;台风;地形降雨的要素: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面积土壤结构:排列方式,排列方向,土壤的团聚状态,土壤空隙大小,几何形状土壤水的作用力:分子引力,毛管力,重力。
土壤水的分类: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土壤孔隙率,孔隙比之间的关系?土壤水文常数:最大稀释量;凋萎系数,最大分子持水量;毛管断裂含水量;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水土势总势:饱和和非饱和用热量平衡法得出的水面蒸发公式与太阳净辐射和温度,空气速度;用空气动力发得出的水面蒸发公式与温度风速,比湿;下渗能力;与供水强度无关,是供水强度充分大时的下渗率,只与土壤质地,结构,初始土壤含水量有关下渗;阶段:渗润,渗漏,渗透,上包线,下包线:上是土壤干燥时的下渗曲线,下是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下渗曲线水系:成出现在山丘区流域,网状一般是人工开挖出现在平原区流域。
树状水系分为羽毛,扇形,混合状结构坡面:坡面基本形状,矩形坡面,收敛型坡面,散发型流域基本单元的概念及类型:?流域形态因子:流域面积越大,形态因子越小,流域的形状越往狭长的方面发展:反之。
水文学整理重点(DOC)
降水四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条件等 下垫面条件的影响: 地形:坡向与降水(迎风坡多雨)、高度与降水(地形的抬升增雨并非无限制的,当气流被 抬升到一定的高度后,雨量达最大值。此后雨量就不再随地表高程的增加而继续增大,甚至 反而减小。)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水文循环永无止境 (2)水文现象的周期性和随机性 (3)水文现象区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第一章
水文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 3 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 径流 5 个环节。 水文循环概念: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水汽 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水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 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 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 海洋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 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在 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而完成的水的循环过程。(可以再分为大陆外流区小
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表层结构、气候、地表形态、生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 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 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分三个阶段: (1)定常蒸发率阶段 (2)蒸发率下降阶段 (3)蒸发率微弱阶段 形象因素:土壤孔隙性、地下水位、温度梯度等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考点
水文学原理考试要点第一章绪论1、水文现象的特点:1.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
2.地区上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第二章河流与流域1、概念:流域:汇集到地面水流和地下水流的区域称为流域流域面积:指河口断面以上地面分水线包围的面积水系:由干流及其全部支流组成的脉络相通的网状系统闭合流域:当流域的地面、地下水分数线重合,河流下切比较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地面、地下水流能够全部经过流域出口断面时称为闭合流域。
非闭合流域:由于地面、地下分水线不一致,或者因喝到下切过浅,流域出口断面流出的水流并非完全是由流域上降水产生的水流时。
第三章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1、水文循环的概念: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这种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等形式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和径流2、水文循环的分类: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3、水量平衡原理:对任何区域(或水体)、在任一时段内,其输入的水量和输出的水量只差等于其需水量的变化量并会应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第四章降水1、降水的成因分类:1。
锋面雨2。
气旋雨3。
对流雨4.地形雨降水三要素:一点(或面上)的降雨量、降水历时与降水强度2、降水强度过程线:累积降雨过程线3、流域面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并比较几种常用的基本方法(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等雨量线法、距离平方倒数法)的优缺点;4、掌握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流域面平均降水量。
第五章土壤水1、土壤水的分类: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2、土壤水分常数:1.土壤水分常数用来表征土壤水分形态和运动特征。
2.不同形态的水反映了土壤不同的持水量,这种关系通常用一些土壤含水量的特征数值来表示。
3、土水势的总势:总水势只有大小无方向,而而水势梯度则是向量,总水势增加的方向为正,每种物质都要力图达到与其周围平衡的趋势,因此,水总是从总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总水势低的地方,且水流运动的方向总是与水势梯度的方向相反。
水文学复习要点
水文学复习要点水文学复习要点绪论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
2、所谓水温现象,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其循环过程中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在自然和人类因素影响下,各种水文现象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一)、成因上的自然性和人为性;(二)、时程上的周期性和随机性;(三)、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四)、运动的同在性和独立性。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3、水循环又称水文循环、水分循环,简称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分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落、水分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五个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水的循环运动,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水循环具有促进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和能量迁移转化的功能。
其次,水循环具有影响地壳运动和塑造地貌形态的功能。
再次,水循环对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具有重大的影响。
最后,水循环具有形成区域水文现象和水资源的功能。
总之,水循环具有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和社会影响作用,所以水循环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研究领域,水循环理论是水文学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
5、按照水循环发生的地域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类型。
大循环又称外循环、全球水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有着水分的交换,水循环的四个环节齐全,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圈。
在大循环中,水分既有垂直的纵向交换,又有水平的横向交换。
小循环的基本特点是:海陆之间无水分交换,水分交换仅发生于海洋内部或陆地内部;水循环的五个环节不一定齐全,水分的垂向运动和水平运动可同时存在,也可缺少水平运动。
6、宇宙间的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区域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的差额,必然等于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文学考试重点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海水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
水资源: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及水资源狭义: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在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量平衡:所谓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区域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头)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蒸发:水由液态转为气态的过程。
水汽扩散:指由于物质、粒子群等的随机运动而扩展于给定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水汽输送:指大气中的水分子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
降水: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霰雹等现象的统称。
降水要素:①降水量:指在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②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后者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在此段内并非意味着连续降水。
③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④降水面积:降水所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公里计。
可能最大降水:系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或暴雨)下渗:又称入渗,是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径流: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叫做径流。
径流的表示方法:①流量: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
②径流总量(W):指T时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W=QT3.径流深度R: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毫米为单位。
(完整word)水文学重点
绪论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为水文现象。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水循环永无止尽;2)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有周期性又有随机性;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以物理学原理为基础;数理统计法,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地理综合法,按照水文现象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用各种水文等值线图表示水文特征的分布规律,或建立地区经验公式,以揭示地区水文特征。
(P5)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体,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入渗及径流等各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变、能量交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机理:1)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无头无尾,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转化过程且存在于每一环节;2)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水的三态转化为水循环提供了前提条件;环境因素(地理纬度、海陆因素、地貌形态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循环的路径、规模和强度;3)水循环涉及到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是开放系统;5)地球上的水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循环的基本类型(按不同途径与规模):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特点是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与此同时,又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小循环:发生于海洋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又称内部循环,前者为海洋小循环,后者为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陆地小循环可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存在于海洋之间的横向水分交换)和内流区小循环。
(P43)水体的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水文学整理重点
绪论水文学:研究地球上水的科学就是水文学(Hydrology)。
具体来说,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种不同的水体是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水文循环是水文学的核心内容;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水文学体系基础学科:研究的水体对象划分:(河流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沼泽水文学、冰川水文学、地下水文学等)应用学科:工程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土壤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城市水文学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1)水文循环永无止境(2)水文现象的周期性和随机性(3)水文现象区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第一章水文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水文循环概念: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水循环类型:海陆间水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
海洋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陆地小循环: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在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而完成的水的循环过程。
(可以再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水文循环的作用与效应:表层结构、气候、地表形态、生态、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是发生在土壤孔隙中的水的蒸发现象,它与水面蒸发相比较,不仅蒸发面的性质不同,更重要的是供水条件的差异。
土壤蒸发是土壤失去水分的干化过程,据土壤供水条件差别及蒸发率的变化,分三个阶段:(1)定常蒸发率阶段(2)蒸发率下降阶段(3)蒸发率微弱阶段形象因素:土壤孔隙性、地下水位、温度梯度等水汽输送(我国水汽输送4个通道)降水四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水文学期末考试重点
水文学期末考试重点1.层流与紊流层流:全部水流呈平行流速运动,即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线(流线)平行,在水流中运动方向一致,流速均匀。
紊流:水流中每个水质点运动速度与方向均随时随地都在变化。
2.洪水波:设雨前河道中原有一稳定水面,降雨后流域地表径流大量注入河槽形成洪水波。
3环流的类型:将环流划分为纵轴环流、横轴环流、斜轴环流及竖轴环流4类。
4.环流结构对泥沙运动的影响:纵轴环流在临近河底处,横向流速与纵向流速存在差异,形成螺旋流,其附近的螺旋度对横向转移起重要作用。
在螺旋流中,泥沙除沿着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运动外,还沿着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运动。
相对封闭的竖轴环流或横轴环流能造成冲刷,也可导致淤积。
总之,河道水流内部的紊流及环流运动,对河流泥沙运动及河槽演变作用很大,紊动结构直接影响水流挟运泥沙的能力,环流结构主要决定泥沙冲淤动向。
5.侵蚀模数:即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每年侵蚀下来并汇入河流的泥沙吨数(吨/公里·年),6.河水中泥沙的多寡以含沙量表示,即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公斤/米)。
7. 泥沙的沉降速度:泥沙颗粒在静水中下沉时,由于重力作用,开始具有一定的加速度,随着下沉速度的增加,下沉的阻力也渐渐增大,当下沉速度达某一极限值时,阻力与重力恰好相等,则泥沙以均匀速度下沉,这时泥沙的运动速度,称为泥沙的沉降速度。
8. 起动流速:泥沙原来在河床上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接近河底的水流速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作用于泥沙颗粒的力开始失去平衡,泥沙便开始起动,这时的临界流速称为起动流速(V)。
9. 扬动流速:当流速超过起动流速时,河床泥沙开始滑动,流速增大,泥沙间歇性跃动,流速再增大,跃动的高度和距离随之增大。
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泥沙不再回到河床上,而悬浮在水中,随水流一起下移,这时的水流速度称为扬动流速。
10. 悬移质的分布与变化: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具有自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
泥沙的粒径也是近河底的较大,向上逐渐变小。
水文学期末考试重点
水文学期末考试重点1.层流与紊流层流:全部水流呈平行流速运动,即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线(流线)平行,在水流中运动方向一致,流速均匀。
紊流:水流中每个水质点运动速度与方向均随时随地都在变化。
2.洪水波:设雨前河道中原有一稳定水面,降雨后流域地表径流大量注入河槽形成洪水波。
3环流的类型:将环流划分为纵轴环流、横轴环流、斜轴环流及竖轴环流4类。
4.环流结构对泥沙运动的影响:纵轴环流在临近河底处,横向流速与纵向流速存在差异,形成螺旋流,其附近的螺旋度对横向转移起重要作用。
在螺旋流中,泥沙除沿着与旋转轴垂直的方向运动外,还沿着与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运动。
相对封闭的竖轴环流或横轴环流能造成冲刷,也可导致淤积。
总之,河道水流内部的紊流及环流运动,对河流泥沙运动及河槽演变作用很大,紊动结构直接影响水流挟运泥沙的能力,环流结构主要决定泥沙冲淤动向。
5.侵蚀模数:即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每年侵蚀下来并汇入河流的泥沙吨数(吨/公里·年),6.河水中泥沙的多寡以含沙量表示,即单位体积浑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公斤/米)。
7. 泥沙的沉降速度:泥沙颗粒在静水中下沉时,由于重力作用,开始具有一定的加速度,随着下沉速度的增加,下沉的阻力也渐渐增大,当下沉速度达某一极限值时,阻力与重力恰好相等,则泥沙以均匀速度下沉,这时泥沙的运动速度,称为泥沙的沉降速度。
8. 起动流速:泥沙原来在河床上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接近河底的水流速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作用于泥沙颗粒的力开始失去平衡,泥沙便开始起动,这时的临界流速称为起动流速(V)。
9. 扬动流速:当流速超过起动流速时,河床泥沙开始滑动,流速增大,泥沙间歇性跃动,流速再增大,跃动的高度和距离随之增大。
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泥沙不再回到河床上,而悬浮在水中,随水流一起下移,这时的水流速度称为扬动流速。
10. 悬移质的分布与变化: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具有自水面向河底增加的趋势。
泥沙的粒径也是近河底的较大,向上逐渐变小。
水文学重点
1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运输、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输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空间位置变化的循环运动过程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论,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水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液态、气态、固态三相变化的特性是水循环的前提条件,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循环、海洋小循环、陆地小循环3个基本类型。
2海水的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叫海水盐度。
它是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标志。
3海水组成的恒定性:目前海水中已经发现80多种化学元素,但其含量差别很大。
主要化学元素是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硅、氟等12种,其含量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含量的99.8%~99..9%,因此被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
其他元素在海洋中含量极少,都在1毫克/升以下,称为海水的微量元素。
海水化学元素最大特点之一是上述12种主要离子浓度之间的比例几乎不变,因此称为海水组成的恒定性。
它对计算海水盐度具有重要意义。
4侵蚀模数:又叫侵蚀强度,来定量表示土壤侵蚀过程的强弱,即侵蚀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地表物质因外力破坏和移动的土壤物质总量,用质量或体积表示。
5水量平衡: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的蓄水变化量。
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地球上水循环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的基本前提。
6径流深度: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单位mm。
7水体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亦是反映水体水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参数。
8矿化度:对于陆地水而言,单位体积天然水体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矿化度,单位是g\l.(单位体积海水溶解的盐类的量称盐度)9稳定下渗率:简称“稳渗”。
水文学重点知识1
水文学重点知识1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水.(1)水本身性质.(2)水与地理环境、人类的联系水文学的特点:一方面,具有自然属性,属于地球科学的范畴;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属性,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
水文学:地球物理水文学、工程水文学、地理水文学地理水文研究的特点:宏观性:水体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总体演化趋势综合性:与其它自然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区域性:各水体的区域差异性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
)水循环永无止尽,水文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水文现象在时间上既有周期性又有随机性。
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水文效应:由于自然或认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成为水文效应。
水资源的特性自然属性1,.可再生性2水循环过程具有无限性的特点,水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但这种可更新的水量又是有限的。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年内与年际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衡社会属性1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2利与害的两重性世界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可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利用的水量,主要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最能反映水资源数量和特征的是年降水量和河流的年径流量。
区域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和=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重复量水循环基本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机理: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水文学考试重点(参考)
水文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
2.水体更替周期: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3.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降水历时和降水时间:前者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时间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人为划定的,在此时段内并非意味着连续降水。
5.降水量和降水强度:降水量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一天内的降水总量称日降水量;一次降水总量称次降水量,单位以毫米计。
降水强度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6.流域汇流:从有效降雨过程开始至形成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为止的径流汇集过程。
包括坡面汇流和河网汇流两个过程。
7.径流和径流模数:径流指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的比值。
随着对Q赋予的意义不同,如洪峰流量、多年平均流量等。
常用单位为升/秒·平方千米,计算式为:M=1000Q/F8.厄尔尼诺现象:在向北流的秘鲁海流和强烈的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下,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于秘鲁沿岸广大近海水域,通常持续存在着一个狭窄的上升冷水带。
但是大约在12月末,有一支弱表层暖流,沿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沿岸向南伸展到大约南纬6°。
由于该暖流通常发生在圣诞节期间,故而当地称之为“厄尔尼诺”(即“圣婴”)。
在常年,它每年发生一次,并不算严重。
但在一些异常年份里,这个系统容易发生灾难性的移位,可以波及全球,造成世界性的天气异常。
9.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
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水文学基本知识点完美版
水文学基本知识点完美版1. 水文学的定义水文学是研究水资源的形成、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以及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灾害防治相关的知识体系。
2. 水文学的重要性水文学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供关于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的信息,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水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支持。
3.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文学的核心是研究水循环。
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径流、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通过研究这些过程的物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了解水的运动规律和分布特征。
4.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降水量是水文学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降水量测量方法包括雨量计、激光雷达和卫星遥感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研究目的。
5. 地下水的形成和补给地下水是地表水向地下渗透后形成的水体。
它在水文循环中起到重要的储存和补给作用。
地下水的形成受到地质、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6.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水文学不仅研究水资源的基本特征,还涉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水文学的研究,可以为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设计和水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7. 水灾害及防治水文学还研究水灾害的发生机理和防治策略。
洪水、干旱和山洪等水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水文学的研究可以提前预警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8. 水文学的应用领域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包括水资源规划管理、环境保护、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等。
水文学的发展将更好地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以上是关于水文学基本知识点的完美版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注意:本文档所列内容属于水文学基本常识,相关数据和具体实践应以实际情况和官方数据为准。
*。
(完整版)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
绪论一、水文学简史英文Hydrology,来源于拉丁语,“水的知识”。
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 萌芽期(公元1600年之前)2. 奠基时期(公元1600-1900年)3. 实践时期(1900-1950年)4. 现代化时期(1950年- )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2.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以质量守恒、能量(动量)守恒等定理为基础,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规律。
数理统计法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
地理综合法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海洋→大气→大陆→海洋(纵向+横向)小循环:海洋→大气→海洋(海洋小循环)大陆→大气→大陆(内陆小循环)水文循环的规律1)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2)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3)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4)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1、调节气候;2、塑造了地球表面;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水资源问题➢原因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2)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3)水环境污染;4)水资源浪费。
➢对策1)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2)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3)节约用水。
9流域和水系分水线:使雨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起着分水作用的地形,是流域的边界线。
流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由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河网密度流域单元面积内干支流长度流域的地形起伏特征1. 河流的落差和比降2. 流域平均坡度3. 流域面积~高程曲线流域自然地理及下垫面情况1. 流域地理位置2. 流域的土壤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3. 流域植被率4. 流域湖泊率、沼泽率降水水分以各种形式从大气到达地面统称降水。
水文学重点
水文学重点前言* 一、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1.水文:指在自然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
* 2.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水体的组成、性质、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科学。
* 3.水体:以各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的总称。
* 如大气中的水、江河湖海的水、冰川、地下水、生物有机体中的水等等。
* 二、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水文现象:水在循环过程中的蒸发、降水、径流、水位涨落、冰情、冰川进退、地下水运动、波浪、洋流和水质变化等。
* 2.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 2)具有地区性* 3)不同地区的水文现象具有一定联系* 三、水文学的研究方法1.成因分析法2.野外观测法3.统计分析法4.模拟实验法5.现代科技手段第一章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量平衡第一节地球上的水资源一水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1、没有水,生物不可能生存,更没有人类的出现2、广泛分布于地球表层,构成水圈3、对地表形态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4、在人类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二地球上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概念⑴广义的说: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
⑵狭义的说:指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中的淡水资源。
2.水资源的储量2.水资源的特点⑴时空分布的不均性⑵可再生性⑶不可替代性⑷利害两重性⑸有限性3.我国水资源概况⑴总量较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量不高⑵时、空分布不均⑶污染严重⑷供需矛盾尖锐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一、水循环的概念1.概念2.原因:水有三态、太阳辐射、重力二、水循环的类型⑴大循环⑵小循环三、水分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直接影响气候变化⑴水汽是产生云雨雷电的物质基础⑵使水热状况得以重新分配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陆的干燥程度2.与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有密切联系⑴使气温变化趋于缓和,使生物得以生存⑵使水周而复始的被利用,成为再生性资源循环周期=水体储量/该水体每年参与水循环的量河流:2120立方千米/47000立方千米=16D(22次)海洋:13.38 亿立方千米/505000立方千米=2650年⑶把大气中的氮素带到地面,肥沃土壤,滋养植物⑷)也会带来旱涝灾害3.对改造地表形态起着重要作用第三节水量平衡一、基本概念水量平衡原理: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时段始末的蓄水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统称为水文现象。 一、水文循环永无至尽。 二、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三、水文现象在区域分布上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降雨截留再分配:乔木层穿透雨、树干茎流、灌木层穿透雨、草本层穿透雨、枯落物层穿 透雨、林冠截留 积雪调查:积雪厚度、雪密度、不同郁闭度下积雪特点 遇到的问题:人为的干扰、冰冻期很长、低温对电池的影响
第二节 水量平衡
一、水量平衡原理 所谓水量平衡, 是指根据物质不灭定律, 对任意选择的区域, 在任意时段内, 其收入(输出)的水量与支出(输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 的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二、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基于上述水量平衡基本原理,可列出如下水量平衡方程式的通式: 微分形式:I-Q=ds/dt 差分形式: I t t s I 为水量收入项, Q 为水量支出项,△ s 为计算时段内蓄水变化量 对于陆地上任一区域来说,可将上式写为如下方程式:
第二节 地球上水的化学性质
一、天然水的化学成分 1、悬浮物质: 2、胶体物质 3、溶解物质: 天然水中的盐类主要有八大离子: 即四个阳离子:K+、Na+、 Ca2+、Mg2+, 四个阴离子:Cl-、HCO-、SO42-、CO32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通常用 g/l 表示 二、天然水中的矿化作用 1、溶滤作用:土壤和岩石中某些成分进入水中的过程。按其溶解性能可分 为两类:一类是全等溶解矿物,例如,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另一类是不全 等溶矿物,主要是硅酸盐和铝硅酸盐。 2、吸附性阳离子交替作用:天然水中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胶体上,是吸附 过程。同时胶体上原来吸附的离子,转移到溶液中,叫解吸过程。吸附和解吸的 结果,表现为阳离子交换。其特征有:①离子交换是可逆反应,处于动态平衡; ②离子交换以当量关系进行;③离子交换遵守质量作用定律。 胶体对各种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并有如下顺序: H+>Fe3+ > Al3+ > Ba2+ > Ca2+ > Mg2+ > k+ > NH4+ > Na+ 3、氧化作用:包括使岩石中的矿物氧化和水中有机物氧化。 4、还原作用:在还原环境里,天然水若与含有机物的围岩(油泥、石油等) 接触,或受到过量的有机物污染,碳氢化合物使水中的硫酸盐还原的过程。 5、蒸发浓缩作用:在干旱地区,内陆湖和地下水正在经历盐化过程,使各 种类沉淀,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盐湖。 6、混合作用:雨水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河水,河水注入湖泊或大 海,河口段的潮水上溯,滨海含水层的海水入侵等,都是天然水的混合,从而使 水发生矿化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 三、水体的化学性质 (一)大气水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P+E1+R 表+R 地下+S1 = E2+R′表+R′地下+q+S2
式中
(3-2)
P 为时段内降水量; E1、E2 分别为时段内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 R 表和 R′表分别为时段内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R 地下、R′地下分别为时段内从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 q 为时段内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 S1、S2 分别为时段始末蓄水量。
绪论 1.1 水文学的概念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 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然界的水总是以一定的水体形态存在的, 这些水体就成为水文学的主要研 究对象。水体是指以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水的总称。
1.2 水文学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时期(远古至约公元 1400 年) 本阶段特点是:开始了原始观测,水文现象的定性描述及经验积累。 二、奠基时期(约 1400~1900) 本阶段特点是水文现象由概念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表达,水文理论逐渐形成。 三、应用水文学兴起时期(约 1900~1950) 本阶段特点是水文观测理论体系进一步成熟,应用水文学进一步发展。 四、现代水文学 本阶段特点是引进遥感、电算等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开展水资源及人类活 动水文效应的研究,分支学科不断派生,研究方法趋向综合。
0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性质、季风、海陆位置 2 .河水 河水的水温受太阳辐射、气温的控制,还受补给来源的影响。 河水水温大致与气温一致,畋高 1~2° 。河水水温分布比较均匀,但 年变幅大。 3. 湖泊、水库 温度受气温和内部的紊动、对流影响。时间变化明显。 4.地下水的水温 受埋藏条件的影响而表现的不同。如极地与新火山,深与浅。 三、水的密度(了解) 四、水色和透明度 水色是水体对光的选择吸收和散射作用的结果。与水中的悬浮物质、浮游 生物的颜色有关。纯水的颜色是无色的,海水一般为蔚蓝色,不同水体呈现不同 的颜色。通常用比色计测定。 (21 种颜色,由深蓝到黄绿直到褐色,以 1~21 代 表水色) 。 透明度是表示各种水体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也是各种水体混浊程度的一 种标志。
3
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的系统。 5、地球上水分循环过程中总是有一些物质一起运动,但这些物质不可能象 水分一样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二、水循环的类型 1. 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由于广及全球,故 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大循环的主要特点是,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 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与此同时, 又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 2. 小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前者又可称为海洋小循环,后者称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两大环节,所以比较简单。陆地小循 环可进一步区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 水循环三种不同的尺度:全球水文循环、最完整的水文循环;流域或区域 水文循环 水—土(壤)—植(物)系统水文循环
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将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相联,构成以“四横 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复习思考题 1. 海水温度分布有何特点? 2. 湖泊水温分布有何特点? 3. 试述天然水化学成分的主要组成? 4. 试述天然水的矿化过程。 5. 试述天然水的分类。 6. 大气水化学有何特征? 7. 海水化学有何特征? 8. 何谓海水盐度?海水盐度的时空分布如何? 9. 河水化学有何特征? 10. 地下水化学有何特征? 11. 湖水化学有何特征? 12. 试述水资源的涵义及特性?
1
1、溶解气体含量近于饱和 2、降水普遍显酸性 全球变化、全球变暖、温室效应、碳循环等研究成为目前全球的热点。 (二)海水的化学组成及特点 主要元素有: 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硅氟等 12 种,海水中的这 12 种元素的 比例几乎不变,因此称为海水组成的恒定性。 海水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称为海水盐度。 (三)河水的化学组成特点 1、河水的矿化度普遍低,一般不超 1g/L。 2、河水中各种离子的含量差异较大。 3、河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有差异性。 (流域越大,流程越长,河水的矿化 度越大) 。 4、河水的化学组成的时间分布变化明显。 (四)湖水的化学成分特点 1、湖水的矿化度有差异。 按矿化度,通常将湖泊划分为淡水湖(<1 克/升) 、微咸水湖(1-24.7 克/ 升) 、咸水湖(24.7-35 克/升)和盐湖(>35 克/升)四种类型。在湿润地区,降 雨大于蒸发,水流交替条件好,矿化度低,为淡水湖。在干旱地区,蒸发大于降 雨,导致湖中盐分积累,矿化度提高,形成咸水湖或盐湖。 2、湖中生物作用强烈。 3、湖水交替缓慢,深水湖有分层性。随水深增加,溶解氧降低,CO2 升高。 (五)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1、地下水与土壤、岩石广泛接触,速度缓慢,交替缓慢,可溶性物质多, 矿化度较高。 2、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从淡水到盐水。如甘肃地下水的灌溉,1-50m,淡 水,100m 以下,咸水。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极为缓慢,常以地质年代衡量。 4、地下水与大气接触有较大的局限性,仅限于距地表最近的含水层,可容 入氧气成为地下氧气作用带。但地下水中 CO2 含量较多。
2
从利用方式上分消耗水量和借用水量两种。消耗水量:灌溉、生活用水、工 业用水等。 借用水量:发电、养鱼、航运等。还有非经济效益用水:生态效益、景观效 益等。 4. 利与害的两重性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由于降水和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和时程分配的 不均匀,往往会出现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开发利用水资源不当,也会引起人 为灾害, (三)我国水资源的数量与分布 参照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地区分布,全国大致可划分为丰水、多水、过渡、少 水及缺水五个明显不同的地带。 (四)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章 地球的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一节 水循环概述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地球表面的广大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水分被蒸发,上升至空中, 为气流带动输送至各地,在水汽上升和输送过程中,遇冷凝结而以降水形式降 落到地面或水体上,再以河流或地下水的形式汇入海洋。水分这样往返不断转 移交替的现象叫水循环。 整个过程可分解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以及地表、 地下径流等 5 个基本环节。 (二)水循环机理 1、水循环服从质量守恒定律 2、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到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水的性质与分布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的物理性质
一、水的形态及其转化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 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 在常温条件下三相可以互相 转化。 二、水温 1. 海水 分布特点: 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高于南半球, 在南北纬 0°~30° 之间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 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大洋东 西两侧水温差异明显。垂直分布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三、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全球水量平衡由海洋和陆地水量平衡组成: (一)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