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 GB151讲义

合集下载

GB151-2014 热交换器ppt课件

GB151-2014 热交换器ppt课件
器》是一个什 么样的标准,具有怎样的地位?
相关标准 GB150-2011《压力容器》
——压力容器行业基础标准 ——给出了压力容器建造的通用要求,包括材料、设计、 制造检验与验收等内容
1、本标准适用的设计压力 1.1、钢制容器不大于35MPa。 1.2、 其他金属材料制容器按相应引用标准确定。 2、本标准适用的设计温度范围 2.1 设计温度范围:-269℃~900℃。 2.2 钢制容器不得超过按GB 150.2 中列入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范围。 2.3 其他金属材料制容器按本部分相应引用标准中列入的材料允许使用温度确定
21
22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胀度(新增概念)
公式:
k=(d2-di-b)/2δx100%
d2——换热管胀后内径mm di——换热管胀前内径mm b——换热管与管板管孔的 径向间隙mm
δ——换热管壁厚mm
23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胀度可按式6-2计算,机械胀接的胀度可按表6-18选用.当采用其他胀接 方法或材料超出表6-18时,应通过胀接工艺试验确定合适的胀度。
验,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拉脱力满足7.4.7(许用拉脱力)的要求。 6.6.1.5强度胀接的结构尺寸要求 a)最小胀接尺寸应取管板名义厚度减去3mm的差值与50mm二者的小值;
超出部分可采用贴胀,当有要求时也可全长采用强度胀接 b)连接尺寸:伸出长度上角标+2改为+1 c)采用柔性胀接工艺时,开槽宽度按式6-3计算,且不得大于13mm。 d)需要时可开多个槽
(如泵壳、压缩机外壳、涡轮机外壳、液压缸等); d) 核能装置中存在中子辐射损伤失效风险的容器; e) 直接火焰加热的容器; f) 内直径(对非圆形截面,指截面内边界的最大几何尺寸,如: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 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 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 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 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 <0.1MPa 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GBl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规定了管壳式换热器在设计、制造、检验要求。

1 GBl51适用范围1.1 适用参数GBl51规定了标准的适用参数范围见表1.1。

表中同时列出了国外常用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

表1.1 适用参数范围标准DN (mm) PN (MPa) DN·PN 注GB 151 ≤2600 ≤35 ≤17500 (1)TEMA ≤2540(100”)≤20.684(3000psi)≤17500(100000)(2)ASMEⅧⅠ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主要提供了U型和固定管板的设计计算规则。

UHX篇API660ISO 16812 没有具体参数规定,体现用户对换热器的要求。

(1)GB 151中1.2: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设计与制造。

(2)TEMARCB-1.11 规定这些参数的意图是限定壳壁最厚约为3(76mm)、双头螺栓的最大直径为4″(102mm)。

是对换热器制造商的要求。

(3)上述各标准,均适用于固定、U形、浮头、填函式换热器。

(4)TEMA将换热器按使用场所分为三级,“R”---用于石油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严格要求场合;“C”---用于工业及一般工艺过程的中等要求场合;“B”---用于化工过程场合标准限定最大设计参数范围是为了避免过于笨重的、结构上的不合理设计。

对于超出上述参数范围的换热器,特别是工程中可能遇到的中、低压大直径(超过DN2600mm)换热器,作为设备整体在结构尺寸合理设计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应用标准给出的设计原则。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关键零部件管板的设计计算,GB 151对管板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力学分析,从本质上讲可以认为就是一种分析设计方法,只是为了能够利用图表公式进行计算在公式推导过程中作了某些简化和结构参数的限定,完全可以用于更大设计参数的管板设计。

仅对管板等个别零部件进行应力分析计算并不等于对换热器进行“应力分析设计”。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经圆整后的计算换热面积。
7.换热器型号表示法 [3.10]
DN pt A LN Nt
ps
d Ns
Ⅰ或Ⅱ
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 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 Ⅰ级管束——采用较高级、高级冷拔钢管; Ⅱ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
管/壳程数,单壳程时只写 Nt LN-换热管公称长度(m),d-换热管外径(mm),当采用Al、 Cu、Ti换热管时,应在 LN/d 后面加材料符号,如 LN/dCu
压力。
(1)同时受管、壳程压力作用的元件(主要 是管板)
a)真空换热器非真空侧应为两侧计算压力 之和。
b)非真空换热器应为管壳程计算压力中较 大值。
c)非真空换热器当管、壳程的压力较大 时,为减薄受压元件的厚度,可按压差 设计。按压差设计的换热器在工艺操作 系统中必须具有保证管、壳程同时升、 降压的切实措施,设计压差取值应不小 于实际操作时规定的升、降压过程中管、 壳程的最大压差及液压试验过程中管、 壳程的最大压差,同时应提出压力试验 时升、降压的具体要求(步进程序)。
4.不适用范围 [1.4]
(1)直接火焰加热的换热器及废热锅炉; (2)受核辐射的换热器; (3)要求作疲劳分析的换热器; (4)已有其他行业标准管辖的换热器。
5.公称长度 [3.8]
(1)换热管为直管时,取直管长度; (2)换热管为U形管时,取U形管的直管段 长度。
6.换热面积 [3.7]
1.6
25
此型号表示:两端均为封头管箱、4管 程、单壳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公称直径 为800mm,管程设计压力为2.5MPa,壳程 设 计 压 力 为 1.6MPa , 公 称 换 热 面 积 为 200mm2,碳素钢较高级冷拔换热管外径为 25mm,管长为9m。

《热交换器》标准宣贯讲义 word版

《热交换器》标准宣贯讲义  word版

GB/T 151—2014《热交换器》简介一、修订历程GB/T151作为压力容器标准体系中的主要标准和热交换器的基础标准,应与新版《固定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以下简称“《固容规》”)和基础标准GB 150-2011《压力容器》相协调,并体现技术进步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9年提出修订工作规划,并列入国家标准修订计划。

2009年7月召开了压力容器标准体系主要修订协调安排会;2010年4月18日,GB 151修订启动会召开;2011年11月召开了标准草案首次审查会;2012年6月召开征求意见稿审查会,根据审查协调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

2012年7月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同时选择了部分设计、制造、检验单位重点征求意见。

2012年9月-12月,工作组对征求意见进行梳理、处理,形成标准审查稿。

2013年4月召开了标准送审稿审查会,对关键问题进行了充分谈论审查,与会专家原则同意标准审查稿的内容,针对送审稿提出条文意见审查,标准工作组根据会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2013年7月召开了标准报批稿审查协调会,就标准中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确认。

2013年9月,形成报批稿。

2014年9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批准发布。

二、修订原则1、与《固容规》相协调按照特种设备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架构,TSG 80004-2009《固容规》规范压力容器安全基本要求,压力容器技术标准规范产品建造要求,本标准的修订内容应与其相协调一致。

2、与GB 150的关系GB 150《压力容器》标准作为压力容器行业的基础标准,给出压力容器建造的通用要求,包括材料、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等内容。

GB/T 151《热交换器》从属压力容器范畴,其理论基础、安全系数、许用应力和材料选择、通用制造要求等方面与GB 150相同。

凡属于压力容器的通用内容,本标准不再赘述。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 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0.1MPa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讲解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讲解
热交换器
戴季煌
热交换器2015.01
第一部分GB151-2014
1.修改了标准名称,扩大了标准适用范围:
1.1提出了热交换器的通用要求,也就是适用于其他结构型式热交换器。并对安装、使用等提出要求。
1.2规定了其他结构型式的热交换器所依据的标准。
2.范围:
GB151-201X《热交换器》规定公称直径范围(DN≤4000mm,原为2600mm)、公称压力(PN≤35MPa)及压力和直径乘积范围(PN×DN≤2.7×104,原为1.75×104)。并且管板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许多简化假定不符合。也给制造带来困难。TEMA控制壳体壁厚3〞(76mm)、双头螺柱最大直径为4〞(102mm)。
管板、平盖可采用堆焊或爆炸复合结构,当管程压力不是真空状态时,平盖亦可采用衬层结构。
9.2.1堆焊结构
用堆焊制作的管板与平盖,其覆层与基层的结合是最好的,但堆焊的加工难度大,中间检验、最终检验及热处理的要求高,堆焊一般有手工堆焊和带极堆焊两种方法。
(1)管板堆焊结构:其覆层完全可计入管板的有效厚度(以许用应力比值折算),与换热管连接采用强度焊时,有充分的能力来承受换热管的轴向剪切载荷。
例约定项目中晶间腐蚀试验,若介质易产生晶间腐蚀,钢管的材料要求,在设计文件中必须明确要求钢管在出厂检验时必须通过晶间腐蚀检验。
3)无缝和有缝不锈钢换热管订货技术条件
在NB/T47019.5-2011规定了GB13296《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和GB/T24593《锅炉和热交换器用奥氏体不锈钢焊接钢管》用作换热管时的订货技术条件。
剪切强度≥210MPa
1级,结合率100%
剪切强度≥210MPa
3级,2010
《压力容器用爆炸焊接复合板 第2部分:镍—钢复合板》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讲解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讲解
9.3有色金属
9.3.1铝及铝合金
(1)设计参数:p≤16MPa,含镁量大于或等于3%的铝和铝合金,-269℃≤t≤65℃,其他牌号的铝和铝合金,-269℃≤t≤200℃;
(2)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3)有良好的成型及焊接性能;
(4)铝和空气中的氧迅速生成Al2O3薄膜,故在空气和许多化工介质中有着良好的耐蚀性。
0.05~0.5
0.5~1.5
>1.5
6.3腐蚀裕量的考虑原则
6.3.1各元件受到的腐蚀程度不同时,可采用不同的腐蚀裕量。
6.3.2考虑两面腐蚀的元件:管板、浮头法兰、球冠形封头、分程隔板。
6.3.3考虑内表面腐蚀的元件:管箱平盖、凸形封头、管箱、壳体、容器法兰和管法兰的内径面上。
6.3.4管板和平盖上开槽时:当腐蚀裕量大于槽深时,要加上两者的差值。
(7)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壳体时,应在退火状态下使用。
9.3.4镍和镍合金
(1)设计参数:p≤35MPa;
(2)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可用到-269℃;
(3)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4)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能。
(5)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受压元件时,应在退火或者固溶状态下使用。
9.3.5锆及锆合金
(1)设计参数:p≤35MPa;
5.设计参数
5.1压力
5.1.1压差设计
同时受管、壳程压力作用的元件,当能保证制造、开停工、及维修时都能达到按规定压差进行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和装有安全装置时,方可按元件承受的压差设计。
5.1.2真空设计
真空侧的设计压力,应按GB150的规定,当元件一侧受真空作用,另一侧受非真空作用时,其设计压力应为两侧设计压力之和,即为最苛刻的压力组合。
剪切强度≥140MPa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GB151-1999换热器培训教材
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ln换热管公称长度md换热管外径mm当采用alcuti换热管时应在lnd后面加材料符号如lndcu公称换热面积m公称直径mm对于釜式重沸器用分数表示分子为管箱内直径分母为圆筒内直径管壳程设计压力mpa压力相等时只写第一个字母代表前端管箱型式第二个字母代表壳体型式第三个字母代表后端结构形式换热器主要部件的分类与代号例如
控制的目的是避免在常规篇设计中引 起的过厚的壳体壁厚和过大的螺栓直径 而 造 成 的 保 守 。 TEMA 标 准 中 限 制 壁 厚 ≤ 3″ ( 75mm ) , 螺 栓 直 径 ≤ 4″ (102mm)。
4.不适用范围 [1.4]
(1)直接火焰加热的换热器及废热锅炉; (2)受核辐射的换热器; (3)要求作疲劳分析的换热器; (4)已有其他行业标准管辖的换热器。
7.换热器型号表示法 [3.10]
pt LN Nt DN A Ⅰ 或Ⅱ ps d Ns
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冷拔钢管做换热管时, 其管束分为Ⅰ、Ⅱ两级; Ⅰ级管束——采用较高级、高级冷拔钢管; Ⅱ级管束——采用普通级冷拔钢管
管/壳程数,单壳程时只写 Nt LN-换热管公称长度(m),d-换热管外径(mm),当采用Al、 Cu、Ti换热管时,应在 LN/d 后面加材料符号,如 LN/dCu 公称换热面积(m2) 管/壳程设计压力(MPa),压力相等时只写
6 2.AEM 800 1.6 150 Cu 4 22
此型号表示:前端均为平盖管箱、后 端为封头管箱、4管程、单壳程固定管板 式换热器,公称直径为800mm,管壳程设 计 压 力 均 为 1.6MPa , 公 称 换 热 面 积 为 150mm2,铜换热管外径为 22m ,管长为 6m 。
3.适用范围

GB150与GB151培训课件-he

GB150与GB151培训课件-he

1、总论
1.4 设计参数
1.4.4 许用应力 许用应力是材料力学性能与相应安全系数之比值: σb/nb σs/ns σD/nD σn/nn 当设计温度低于20℃取20℃的许用应力。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1、总论
1.3 容器的失效形式
压力容器在载荷作用下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称之为失效。压力容器设 计说到底是壁厚的计算,壁厚确定主要是对材料失效模式的判别: 弹性失效 壳体应力限制在弹性范围内,按弹性强度理论,壳体承 载在弹性状态。 塑性失效 壳体应力限制在塑性范围内,按塑性强度理论,壳体承 载在塑性状态。 爆破失效 壳体爆破是承载能力最大极限,表示材料承载能力的极 限。 压力容器失效表现为强度(断裂、泄漏)、刚度(泄漏、变形)和 稳定性(失稳)。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
1、总论
1.4 设计参数
1.4.3 壁厚(6个厚度) δc 计算厚度,由计算公式得到保证容器强度,刚度和稳定的厚度 δd 设计厚度,δd =δc +C2(腐蚀裕量) δn 名义厚度,δn =δd +C1(钢材负偏差)+△(圆整量) δe 有效厚度,δe=δn-C1-C2=δc+△ δmin 设计要求的成形后最小厚度,δmin≥δn-C1 (GB150 3.5.6壳体加工成形后最小厚度是为了满足安装、运输中刚度 而定;而δmin是保证正常工况下强度、刚度、寿命要求而定。) δ坯 坯料厚度δ坯=δd +C1+△+C3 (其中:C3 制造减簿量,主要考虑材料(黑色,有色)、工艺(模压 ,旋压;冷压,热压),所以C3值一般由制造厂定。)

GB150培训讲稿大全资料

GB150培训讲稿大全资料

GB150培训讲稿大全资料压力容器设计基础一.概述1、标准适用的压力范围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压力P:0.1~35 MPa真空度:≥0.02 MPa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压力P:0.1~35 MPa真空度:≥0.02 MPa公称压力PN≤35 MPa,公称直径DN≤2600mmPN?DN≤1.75×104JB4732-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设计压力P:0.1~100 MPa真空度:≥0.02 MPaJB/T4735-1997《钢制焊接常压容器》设计压力P:圆筒形容器:-0.02 MPa≤P≤0.1 MPa立式圆筒形储罐、圆筒形料仓 -500Pa≤P≤0.2000 Pa矩形容器:连通大气GB12337-1998《钢制球形储罐》设计压力P≤4MPa,公称容积V≥50M3 JB4710-2000《钢制塔式容器》设计压力P:0.1~35MPa (对工作压力<0.1MPa内压塔器,P取 0.1MPa)高度范围 h>10m 且h/D(直径)>52.设计时应考虑的载荷1)内压、外压或最大压差;2)液体静压力(≥5%P);需要时,还应考虑以下载荷3)容器的自重(内件和填料),以及正常工作条件下或压力试验状态下内装物料的重力载荷;4)附属设备及隔热材料、衬里、管道、扶梯、平台等的重力载荷;5)风载荷、地震力、雪载荷;6)支座、座底圈、支耳及其他形式支撑件的反作用力;7)连接管道和其他部件的作用力;8)温度梯度或热膨胀量不同引起的作用力;9)包括压力急剧波动的冲击载荷;10)冲击反力,如流体冲击引起的反力等;11)运输或吊装时的作用力。

3、设计单位的职责1)设计单位应对设计文件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2)压力容器的设计文件至少应包括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样。

3)压力容器的设计总图应盖有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

4.容器范围GB150管辖的容器范围是指壳体及其连为整体的受压零部件1)容器与外部管道连接2)接管、人孔、手孔等的承压封头、平盖及其紧固件3)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的焊接接头。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讲义

不兼作法兰时管板与壳体的连接结构
2、 浮头式、U型管式和填函式换热器的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由于浮头式、U型管式和填函式换热器的管束要从壳体中抽出,以便进行清洗,故需将管板做成 可拆连接。
管板与壳体可拆结 构
6.2.5 管箱与管程分程(Tube box and tube split)
1、管箱与分程隔板 换热器管内流体进出口的空间称为管箱。管箱位于换热器的两端,将介质均匀地分布到各换热管 中,或将管内流体汇集后输送出来。为了便于清洗、检修管子,管箱应采用可拆结构。
4、U型管式换热器(U-tube heat exchanger)
换热器的管束弯成U型,U型管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在管箱中加有一块隔板。
U型管式换热器 优点:换热器只有一块管板,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管束可以抽出清洗,管子可以自由膨胀。 缺点:管内不便清洗,管板上布管少,结构不紧凑。管外介质易短路,影响传热效果。内层管子 损坏后不易更换。 U型管式换热器主要用于管内清洁而不结垢的高温、高压介质。壳层介质适应性强,常用于高压、 高温、粘度较大的场合。
2、 管间距(Tube spacing)
管板上两换热管中心的距离称为管间距。确定管间距既要考虑结构紧凑性、传热效率,又要考虑 管板强度和清洗空间以及管子在管板上固定的影响。对于正三角形排列,管间距应大于等于管子 直径的1.25倍,且不小于d0+6 mm。
最外层换热管的管壁与壳体内壁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0 mm。
正三角形排列的管子
正方形排列的管子
组合排列法
当壳程为清洁、不结垢的流体时,宜选用正三角形排列。
壳程流体粘度较大或易结垢需定期清洗壳程时,一般采用正方形排列。
多程换热器,常采用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排列方法,以便安排隔板位置。对于直径较大、管子 较多,按正三角形排列管子总数超过127根时必须在管束周围的弓形空间尽量再配置附加换热管。

管壳式换热器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GB151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GB151讲义一.适用范畴 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样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 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纳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 Ⅱ级——采纳一般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 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畴受直截了当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 <0.1MPa 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运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GB/T1512014讲义xdk

GB/T1512014讲义xdk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
• 8.13 耐压试验和泄漏试验
• 8.13.1 热交换器耐压试验的顺序应符合本 标准的规定,耐压试验的方法及要求应符 合GB 150.4-2011的规定。
• 8.13.2 固定管板式热交换器耐压试验顺序: • • a) 壳程试压,同时检查管头; b) 管程试压。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
• 8.13.10 热交换器耐压试试验合格后,内 部积水应排尽、吹干。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 • 8.10.2 换热管与管板焊接接头 • 8.10.2.1 根据材料类别必须进行焊后热处理时, 可以采用局部热处理方法,但应保证整个管板面 加热均匀,且测温点不少于4个,每个象限至少1 个。 • 8.10.2.2 图样有要求时,按照图样要求进行热处 理。 • 8.10.3 U形管 • 有应力腐蚀要求或要求消除残余应力时,碳素钢 和低合金钢U形换热管弯管段及至少150mm的直 管段应进行热处理。其他材料U形换热管弯管段 的热处理由供需双方协商。

b) 其他结构型式热交换器的设计压力按相应引用标 准确定。
• 1.5 本标准中管壳式换器适用的公称直径不大于 4000mm,设计压力(MPa)与公称直径(mm)的乘积不大 于2.7×104。
GB/T 151-2014 热交换器 • 4.7 耐压试验 • 4.7.1 管壳热交换器耐压试验的要求和试验压力 应符合GB 150.1-2011中的4.6的要求,其他结构型 式热交换器耐压试验的要求和试验压力应符合相 关标准的要求。 • 4.7.2 耐压试验的种类和要求应在图样上注明。 • 4.7.3 按压差设计的热交换器,应在图样上提出 压力试验时升、降压的具体要求。 • 4.7.4 对于管程设计压力高于壳程设计压力的管 壳式热交换器,应在图样上提出管头的试验方法 和压力。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

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概况作者资料(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530次) 时间:2004/09/12 01:33pm来源:tigerliu521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概况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巨贤管壳式换热器以其对温度、压力、介质的适应性,耐用性及经济性,在换热设备中始终占有约70%的主导地位。

因此管壳式换热器的标准化工作为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所重视,也为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所重视。

因此出现了TEMA、API660、JISB8249等一批管壳式换热器标准,ISO目前也正在与API联手并会同有关国家编ISO管壳式换热器标准。

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相继编制了JB1147《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条件》、《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及GB151-8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并在历经十年后出现了修改较大、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更好的、但同时由于出版等原因未能按时出版的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及其英文版,现就GB151-1999版修订概况介绍如下:一、取消了“钢制”增加了铝、铜、钛有色金属取消“钢制”这在我国压力容器标准体系中是个较大的变化,也是向国际先进标准靠拢迈出的重要一步。

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国内过去有着众多的使用业绩,而随着工业向深度发展,石油化工向深加工要效益,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今后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过去一直没有有色金属制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的综合性标准,GB151-1999版解决了这一问题。

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铝、铜、钛的情况: 1.铝及铝合金a.在空气和许多化工介质中有着良好的耐蚀性;b.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c.有良好的成型及焊接性能; d.设计参数:P≤8MPa,-269oC≤t≤200oC。

2.铜及铜合金a. 有优良的耐蚀性(如海军铜具有良好的耐海水腐蚀性);b.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c.有良好的低温性能;d.有良好的成型性能,但焊接性能稍差;e.设计参数:纯铜t≤150oC;铜合金t≤200oC;f.有GB8890《热交换器用铜合金管》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培训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培训讲义

管壳式换热器Tubular Hat Echangers一.基本知识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 形管式换热器;釜式重沸器;填料函式换热器。

3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固定管板换热器的具体结构,见GB151中P5上的图2。

1)固定管板换热器的主要特点:结构简单、紧凑、没有壳程密封的问题,而且往往是管板兼作法兰。

其适用于:管、壳程温差较大,但压力不高的场合(因为温差大,要加膨胀节,而膨胀节耐压能力差;管、壳程温差不大,而压力较高的场合;壳程无法机械清洗,故要求壳程介质干净;或虽会结垢,但通过化学清而能去除的场合;布管多,锻件少,一次性投资低;但不可更换管束,整台设备往往由换热管损坏而更换,故设备运行周期短。

2)用压力和温度的限制:由于换热管、管板和壳体焊在一起,故换热管与壳体间的金属壁温差引起的温差应力是其致命的弱点,因为在固定管板换热器的管板温差应力计算中,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校核:(1)按有温差的各种工况算出的壳体轴向应力σc;(2)换热管轴向应力σt;(3)换热管与管板之间连接拉脱力q。

上述三项中有一项不能满足强度条件时,就需设置膨胀节。

根据工程经验,当壳体与换热管金属温差(注意不是介质温差)高于50℃时一般应设置膨胀节,而GB16749《压力容器用波形膨胀节》规定最高使用压力为6.4MPa,再高要用带加强装置的Ω型膨胀节。

故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换热器使用压力不高,而且结构设计和制造也趋于复杂。

在壁温差很小无需考虑温差应力时,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也有使用在很高压力的场合,此时往往管板与管箱或管板与壳体做成整体型式,或者管板、管箱(头盖)和壳体三者成为一个整体,如大化肥中的高压甲铵冷凝器的管程压力为15.8MPa ,但一般高压用得比较少,而低压力、大直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用得很广泛。

4 浮头式换热器浮头换热器的具体结构,见GB151中P5上的图1。

1)浮头换热器的主要特点:可抽式管束,当换热管为正方形或转角正方形排列时,管束可抽出进行管间机械清洗,适用于壳程易结焦及堵塞的工况;一端管板夹持,一端内浮头型式可自由浮动,故无需考虑温差应力,可用于大温差的场合;浮头结构复杂,影响排管数,加之处于壳程介质内的浮头密封面操作中发生泄漏时很难采取措施;压力试验时的试压胎具复杂。

GB151-戴季煌.

GB151-戴季煌.

GB151《管壳式换热器》1 范围参数DN≤2600mm;≤2540(100〞)PN≤35 MPa;≤20.684(3000psi)p×D≤1.75×104;≤1.75×104(105)A.TEMA控制壳体壁厚3〞(76mm)、双头螺柱最大直径为4〞(102mm).2 管壳式换热器类型2.1 固定管板换热器(图1)二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整体或夹持式)。

图12.2 浮头式换热器(图2)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夹持式),另一端的浮头管板(包括浮头盖、勾圈等)在管箱内自由浮动。

图22.3 U形管式换热器(图3)只有一块管板,换热管二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整体或夹持式)。

2.4 填料函式换热器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夹持式),另一端的管板在填料函内自由浮动。

图31)外填料函式换热器(图4)图4适用设备直径在DN700mm以下,且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也不宜过高,一般用于p≤2.0MPa场合。

2)单填料函式换热器(图5)在填料内侧密封处,管壳程介质间仍会产生串流现象,不适用管壳程介质不允许混合的场合。

3)双填料函式换热器(图6)该结构以内圈为主要密封,防止内、外漏,而以外圈以辅助密封,防止外漏,且内外密封圈之间设置泄漏引出管与低压放空总管相连。

该结构可用于有毒、易燃、易爆等介质。

2.5釜式重沸器(图7)釜式重沸器是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连接(夹持式),另一端为U形管束或浮头管束,壳程为单(或双)斜锥具有蒸发空间的壳体,一般为管程介质加热壳程介质,故管程的温度和压力比壳体的高。

图5 图62.6双管板式换热器(图8)每一侧有二块管板,换热管的一端同时与二块管板连接。

图7 图8主要用于管程和壳程之间介质相混合后,将会产生严重后果。

但制造困难;设计要求高。

要考虑二块管板温度不同,产生不同热膨胀,从而管板的应力也不一样,易造成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失效。

1)防腐蚀:管程和壳程二介质相混合后会引起严重腐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壳式换热器 GB151-1999一.适用范围 1.型式固定——P t 、P S 大,△t 小浮头、U 形——P t 大,△t 大*一般不用于MPa P D 5.2>,易燃爆,有毒,易挥发和贵重介质。

结构型式:外填料函式、滑动管板填料函、双填料函式(径向双道) 2.参数41075.1,35,2600X PN DN MPa P mm D N N ≤⨯≤≤。

参数超出时参照执行。

D N :板卷按内径,管制按外径。

3.管束精度等级——仅对CS ,LAS 冷拔换热管Ⅰ级——采用较高级,高级精度(通常用于无相变和易产生振动的场合) Ⅱ级——采用普通级精度 (通常用于再沸,冷凝和无振动场合) 不同精度等级管束在换热器设计中涉及管板管孔,折流板管孔的加工公差。

GB13296不锈钢换热管,一种精度,相当Ⅰ级;有色金属按相应标准。

4.不适用范围受直接火焰加热、受核辐射、要求疲劳分析、已有其它行业标准(制冷、造纸等)P D <0.1MPa 或真空度<0.02MPa+二.引用标准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监察范围,类别划分*等*按管、壳程的各自条件划类,以其中类别高的为准,制造技术可分别要求。

*壳程容积不扣除换热管占据容积计,管程容积=管箱容积+换热管内部容积。

壳程容积=内径截面积X管板内侧间长度。

2. 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设计界限、载荷、材料及许用应力、各受压元件的结构和强度计算。

3.有关材料标准。

管材、板材、锻件等4.有关零部件标准。

封头、法兰(容器法兰、管法兰)紧固件、垫片、膨胀节、支座等三.设计参数1.有关定义同GB1502.设计压力Mpa分别按管、壳程设计压力,并取最苛刻的压力组合(一侧为零或真空)。

管板压差设计仅适用确能保证管、壳程同时升降压,如1)自换热 2)Pt P s均较高,操作又能绝对保证同时升降压。

3.设计温度℃0℃以上,设计温度≥最高金属温度。

0℃以下,设计温度≤最低金属温度。

(一般可参照HG20580《设计基础》)材料允许使用温度)≯(元件表面温度算用最高部位温度,强度计壳程元件平均温度壳程元件厚度截面金属管程元件平均温度管程元件厚度截面金属⎭⎬⎫--t t ][][σσ()()固定管板式温差可不计环境温度壳材线胀系数温壳程筒体沿全长平均壁按附录F确定管材线胀系数换热管沿全长平均壁温⎪⎭⎪⎬⎫**-*-St αα 应力计算用* 对气-气或液-液可近似取管、壳程介质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其它按ch cm h m t t T t αααα++=估算。

** 可近似取壳程介质平均温度。

外有保温或流体温度近似等于环境温度 4.腐蚀裕量C 2(仅对管,壳程均匀腐蚀)2压缩空气、水蒸汽、水对CS 、LAS ≮1mm,双面考虑的元件——管板、浮头法兰、浮头盖、钩圈,管板、平盖的槽深作C 2或加差值。

(槽深与C 2取大值)不另考虑C 2的元件——换热管*、拉杆、定距管、折流板、支持板等。

*流动性较好腐蚀相对轻,换热元件要求给热系数α小,管头胀接不宜过厚。

5.许用应力CS 、LAS 、SS 按GB150, 有色金属按GB151附录D 。

铝、铜及其合金 n b =4、n s =1.5 钛及其合金 n b =3、n s =1.5复合板结合率≥B2级,可计入复层 ][]][[212211··δδδσδσσ++=t t t6.焊接接头系数CS 、LAS 、SS 按GB150, 有色金属按GB151附录D ,管板——圆筒环向接头,用氩弧焊打底或有垫板焊接Φ=0.6。

7.换热面积 m 2管束外表面积 d •πn Le O ••,L e ——管板内侧有效长度。

U 形管一般不包括弯管段面积。

8.换热器公称长度 m⎩⎨⎧.,形管的直管段长度直管的全长度换热管长度U 9.压力试验、气密试验气密试验常用于易燃、极度、高度毒性介质或管、壳介质互漏时会有严重危害(例如加重腐蚀、引起爆炸、影响产品质量、催化剂中毒、吸附剂粉化等)。

试验压力值同GB150管板按压差设计时,须规定管、壳程升、降压的具体压差值,⎪⎩⎪⎨⎧Φ≤->氨渗漏试验壳程自身水压试验后增(便于查管头连接),壁厚不扣除壳程校核壳程适用压差不大条件,且提高壳程试验压力时试29.0C p p s s t σσ A 法: 100%NH 3,2~3KPaB 法: 10~30%,NH 3,0.15~1.0MpaC 法: 1% NH 3,1~1.05PD 四.材料1. CS 、LAS 、SS 按GB1502.有色金属按GB151附录D1) 铝和铝合金≤8Mpa ,-269~200℃,对>65℃不宜用含Mg>3%的Al-Mg 合金*, 2) 铜和铜合金 纯铜≤150℃,铜合金≤200℃ 3) 钛和钛合金 纯钛≤300℃,钛合金≤350℃*Mg 在Al 中的室温溶解度0.34%,极限溶解度14.9%,Mg 含量较高,会在晶间析出β相(Mg 2Al 3, Mg 8Al 5),在某些介质中会产生应力腐蚀敏感性,只有在65℃以下不会产生。

析出相过多也会降低冲击韧性。

3.锻件1) 带凸肩与圆筒或管箱对接焊的管板, 2) 厚度>60mm 的管板, 3) 形状复杂的管板 4) 锻件级别≥Ⅱ级。

4.复合材料1) 筒体、封头复合板(轧制、爆炸复合)2) 管板、平盖复合或堆焊,堆焊分2层,第1层打底后热处理.3) 轧制复合不锈钢管板Ⅰ级,平盖Ⅲ级, 爆炸复合管板≥B1级,平盖B3级。

(贴合率与剪切强度指标不同) 5.换热管通常用无缝管,附录C 的SS 有缝管用于PD ≤6.4Mpa ,非极度危害介质,并考虑接头系数0.85。

五.设计 1.管箱1) 管箱深度a) 轴向开孔 开孔中心处最小深度≥31d ib) 侧向开孔 满足元件焊接距离要求 c) 对多管程管箱、相邻两程之间最小流通面积≥每程换热管流通面积的1.3倍2) 平盖厚度(用于平盖管箱)a) 无分程隔板(强度条件) 操作时 Φ=tC GKP D ][1σδ 37.13.0GC D P WLGK += 预紧时 Φ'=t C G P K D ][2σδ 37.1GC D P WLGK =' b) 有分程隔板(含刚度条件)3/133)]][5.00435.0([G G b t b C G G D L A P EY D D σδ+= 中心扰度Y : DN ≤600 Y=0.75DN>600 Y=800DN(mm )最终取1δ、2δ、3δ中之大值3) 分程隔板a) 分程原则 ——每程换热管数大致相等,——隔板槽形状简单,容易加工,——密封面长度较短(计算隔板槽面积时,包括未被换热管支承的面积——槽两测) b) 常用分程形式c) 最小厚度DNδmin mm CS 、LAS SS≤60086>600~≤1200108>1200~≤20001410>2000~≤26001410压差大时按(式12)进行计算 []tPB b σδ5.1∆= B :尺寸系数—与隔板结构尺寸有关叠式局部应力;以及P T>P s时,壳侧试压值要提高δmin (CS、LAS) mmDN400~≤700>700~≤1000>1000~≤1500>1500~≤2000>2000~≤2600浮头、U形810121416固定68101214* 表中含1mm C2值,当设计C2>1mm 时,增加差值。

δmin (SS) mmDNδmin3)制造要求 e≤0.5%DN,且DN≤1200 e≯5,DN>1200 e≯7;周长10-+ 内表面焊缝磨平。

直线度L/1000且L ≤6000 ≯4.5,L>6000 ≯83.接管1) 与圆筒内表面齐平 2) 径向或轴向设置3) T D ≥300℃,用带颈对焊法兰,4) 高点排气,低点排液,DN ≥20(或螺塞)4.换热管(GB/T8163流体输送,GB9948石油裂解,GB13296锅炉、换热器S.S.无缝管)1) 公称长度(m )1.0,1.5,2.0,2.5,3.0,4.5,6.0,7.5,9.0,12.0(有利于提高管材利用率)2) 规格 按各自材料标准(见表10),其中CS ,LAS ,SS 常用规格: (d 0)14,19,25,32,38,45,573) 偏差分Ⅰ、Ⅱ级精度,SS 均相当Ⅰ级精度 4) U 形管a) 弯曲半径 R ≮2d 0(R ——管中心半径) 10121416192022253032353845505557Rmin 202430324040455060657076901001101150db) 弯前最小δmin )41(min 01Rd +≥δδ 1δ——直管计δ R ——弯曲半径(指到管中心)0d ——管外径 c) 弯后圆度偏差≯10% 0d ,R<2.5 0d 的可15% 0dd) 热处理 对有应力腐蚀且冷弯,则弯管段+150mm 直段:CS 、 LAS ——消应处理;SS 商定方法;有色金属一般不做5) 长度拼接a) 不允许拼接的图样要注明, b) 允许拼接的相关要求: ——焊接工艺评定——接头数,直管1条,U 形管2条,最短300mm ,弯管段+50mm 直段内无接头——坡口机械加工,错边量e<0.15δ,且≤0.5mm ,直线度不影响穿管 ——接头数10%作XT ——逐根液压试验 P T =2P D ——通球检查球径(mm )5.管板1)有效厚度a)整板 ⎩⎨⎧-⎩⎨⎧-=槽壳壳槽管管t C t C n e 22max max δδa) 整板 复合板 复合质量符合要求时,计入212][][δσσδδ⨯=tt e 的当量复 2) 最小厚度(不含C2),与计算厚度比较取大值 a)胀接 ——易燃易爆,有毒介质 0m in d ≮δ——一般场合 250≤d 075.0min d ≥δ 50250<<d 070.0min d ≥δ 500>d 060.0min d ≥δ b) 焊接 满足结构设计和制造要求,但≮12mm c)复合板 复δ≮3mm ,且表层2mm 理化性能达标——焊接连接换热管复δ≮10mm ,且表层8mm 理化性能达标——胀接连接换热管 3) 拼接a) 全焊透接头b) 100%XT-Ⅱ或UT-Ⅰ c) PWHT (SS 除外) 4) 堆焊a) 基层表面检测Ⅱ级b) 不允许管桥间补焊堆焊法c) 分层堆焊,保证最小有效层厚度——带级堆焊,2层,每层4mm , ——手工堆焊,分区、对称、同时——表面机加工 5) 布管a) 排列形式(流向垂直于折流板缺口边) b) 中心距 ≮1.25d 0 10121416192022253032353845505557S 13~14161922252628323840444857647072Sn 283032353840424450525660687678800d Sn —分程隔板两侧相邻管中距离 c) 布管限定圆——固定管板、U 形管板 最外层换热管外壁至圆筒内壁距b 3=0.25d 0,且≮8mm——浮头管板 Di-2(b1+b2+b)b1—浮头管板与圆筒间隙 b2—密封垫片台阶宽b —台阶与换热管外壁距离6) 管孔d0 16 14 19 25 32 38 45 57管孔d(Ⅰ) 16.25 14.25 19.25 25.25 32.35 38.4 45.4 57.55 CS ,LAS ,SS 15.00+ 20.00+ 25.00+ 管孔d(Ⅱ) 14.40 16.40 19.40 25.40 32.50 38.5 45.5 57.70 CS ,LAS 15.00+ 20.00+ 30.00+ 40.00+ b) 有色金属管不分级(详见GB151表18~表21)≈I 级范围 7) 孔桥宽度出钻一侧管板表面,相邻两管孔之间的实际桥宽,由钻头偏移量引起,偏移量随管板厚度增大而增大,孔桥宽相应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