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稳定性研究方向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岩石力学及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岩石力学及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岩石力学及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岩石力学是研究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反应,主要研究岩石的强度、变形及断裂等力学特性。

而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则是研究岩体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主要研究岩体稳定性的评价、判断及防治措施等问题。

岩石力学岩石作为一种特殊材料,其力学特性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岩石强度和断裂特性的需求日益重要。

岩石力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岩石的强度、变形和断裂的关系,主要包括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等方面。

在矿山、水利、基础工程、隧道等领域中,岩石力学的应用十分广泛。

比如在隧道施工工程中,削减盾构管片应力集中的风险,降低隧道开挖对地下水能力的影响等都与岩石力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区的建设对岩体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岩体稳定性进行准确的评价与判断显得尤为重要。

岩体稳定性分析是一种对岩体周围环境进行稳定性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的方法。

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矿山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的是采矿工程中岩体的稳定性问题,主要包括开采技术、采矿压力和岩体变形等方面;第二层次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岩体稳定性分析,主要研究的是水电站大坝、导流堰、隧洞及堆石坝等岩石工程的稳定性问题;第三层次是城市工程和交通工程中的岩体稳定性分析,主要研究的是高速公路、城市建设等项目中岩体的稳定性问题。

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在工程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保障工程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岩体稳定性的分析结果将对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带来明显的影响。

总结和展望随着工程建设的日益发展,岩石力学和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的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未来,随着新的工程建设需求的出现,对岩石力学和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相信,在专业人士的努力下,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给现代工程建设带来越来越重要的贡献。

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综述

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综述
进行 划分 ,但 无严 格 的规定 ;
表面 性质 等 ; ( )水 的作 用 。水对 边 坡 的稳 定性 有 显 著 4 影 响 。处于水 下 的透 水边 坡将 承受 水 的浮托 力 的 作用 ,而不 透 水 的边 坡 , 面将 承 受静 水 压 力 ; 坡 充水 的 张开裂 隙将 承 受裂 隙水静 水 压力作 用 ;地 下水 的渗 透流 动将 对坡 体 产生动 水 压力 ;水对 边
岩体 边坡 滑坡 做 为一种 重 要 的地质 灾 害 , 已 给人 类 的生命 财产 带 来重 大威 胁 ,滑坡 可 导致 交 通 中断 ,河道 堵塞 ,厂矿城 镇 被掩 埋 ,工程 建 设 受 阻 。边 坡 工程研 究 的 目的 是通过 对边 坡 稳定 性 的分析和 评价 ,为工 程提 供合 理 的边坡 结 构 , 以 及对 具有 破坏 危 险 的边 坡进 行 人工 处理 ,避 免 边
素 ,而 主要影 响 因素 有结 构面 的倾 向和倾 角 、走
向、组数 和数 量 、连 续性 以及 结构 面 的起 伏 差和
( )按照 边 坡 的稳 定 性程 度 可 分 为 稳 定 性 3
边坡 、 本稳 定边 坡 、 基 欠稳 定 边坡和 不 稳定边 坡 。 这种 分类 方法 一般 根 据边坡 的稳定 性 系数 的大 小

工 柱
29 第4 总 2 0 年 期( 第8期) 0
岩 体 边 坡 稳 定 性 分 析 综 述
冯 国华 张 亮
(高速 公路 管理 处 )
摘 要 :边坡 是 自然 或 人 工 形 成 的 斜 坡 ,是 人 类 工 程 活 动 中最 基 本 的地 质 环 境 之 一 , 也 是 工 程 建 设 中 最 常 见 的 工 程形 式 ,边 坡 稳 定一直是工程中的一种非常复杂的 问题 ,岩体边坡滑坡与崩塌 也是一种重要 的地质 灾害,边坡 稳定性研 究已经成为一项在 工程中非常 重 要 的 部 分 , 同 时 又 使 边 坡 稳 定 性 分 析 方 法 不 断 得 到 开 创 和 发 展 。 新 的边 坡 稳 定 性 分 析 方 法 不 断 出现 , 古 老 的 方 法 又 不 断 得 到 改进 , 且 逐 步 由定 性 向非 定 性 和 定 量 的 方 向发 展 。本 文 简 要 介 绍 了边 坡 类 型 , 影 响 边坡 稳 定 性 的 因 素 以 及 目前 边 坡 稳 定 性 分 析 的 常 用方 法 ,

岩质边坡稳定性论文

岩质边坡稳定性论文

岩质边坡稳定性论文摘要:对岩坡的稳定性分析,特别是对其计算结果的解释,即使岩坡的几何尺寸简单,也存在困难。

此外,不同的计算方法给出的结果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以及它们的易变性,因而稳定分析的概率法具有明显的优点。

0 引言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我国基本建设中,特别是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等,出现了许多的岩质边坡工程。

边坡稳定问题,由于受其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其稳定性分析、评价及其支护设计一直是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土木工程领域的难点和重点课题[1]。

随着这些工程的解决。

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分析也得到了发展进步。

随着人们对岩质边坡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多种分析方法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分别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此外,近年来,人们在基于前面两种分析的方法之上,又引进了一些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如非确定性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通过对工程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对可能影响到边坡稳定性的主要情况、可能发生的变形破坏及可能引起边坡失稳的力学机理等的分析,对已经发生变形的地质体的原因及其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的结果,给出边坡的稳定性状况以及将来可能发展趋势的定性的说明。

定性分析方法的好处是能综合的考虑能够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多种因素,非常迅速地对边坡的安全状况及发展趋势做出判定。

经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种。

1.1.专家系统[2]专家系统作为人工智能众多分支的一部分,自1968年E.Feigenbaum等人开发出第一个专家系统分析方法DENDRL以来,专家系统方法非常迅速的得到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到各领域.产生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并促进了人工智能等先关方向的基本技术的发展。

作为一种主要基于知识的计算机系统,对“结构不良”问题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大多数情况都可以用它去分析。

大量的生活经验,对于边坡工程这样具有很大的随机和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的问题,通过专家系统来分析是可以很全面考虑各影响因素的方法。

地质力学与岩体稳定性分析

地质力学与岩体稳定性分析

地质力学与岩体稳定性分析地质力学与岩体稳定性分析是地质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对象是岩石体,着重研究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稳定性。

地质力学是关于岩石体受力、断裂和滑动等力学性质的科学,通过对岩体的地质力学和稳定性分析,可以为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岩体稳定性分析是指对岩体在外部力作用下是否能保持稳定的研究。

岩体受到地质构造、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力学性质和力学参数会使得岩体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因此,基于对岩体力学性质和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预测岩体的稳定性,为岩体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参考。

1.岩体力学参数的测试与分析: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如密度、孔隙率、抗压强度、剪切强度等,是决定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可以得到不同岩体力学参数的数值。

2.岩段稳定性分析:在地下工程和地表工程中,往往需要对岩段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分析岩段的受力情况,结合力学参数,预测岩段的稳定性,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岩体断裂机理研究:岩体在受到外部力作用时,会发生断裂和滑动。

研究岩体的断裂机理,可以揭示岩体破坏的规律,为预测岩体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4.地下空间稳定性分析:地下工程如隧道、地下室等会对地下岩体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地下空间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通过岩体力学参数和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评估地下空间的稳定性,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

5.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力学与岩体稳定性分析也可以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工作。

例如,通过岩体力学参数和地质条件的分析,可以预测山体滑坡、岩体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为防治提供预警和措施。

总的来说,地质力学与岩体稳定性分析是地质工程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岩体力学性质和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为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一领域,共同推动地质工程技术的发展。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综述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综述

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方法呈现出各种各样。

文章通过资料的查阅,总结了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以后的发展趋势。

标签: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理论研究;数值模拟;模型试验1 概述近几年随着我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我国的隧道也随之不断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大,样式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大陆运营公路隧道14006座,总长12684km,每年其数量都在以16%的速度增长,这其中包含了各种地质、环境等差的隧道。

为了解决隧道施工及运行的安全,因此,大量的从事隧道相关的科研人员对其稳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对他们的研究总结及其阐述,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未来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2 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2.1 理论研究现状围岩压力理论从19世纪的古典压力理论,后來的散体压力理论,到现在的弹性力学理论及塑性力学理论,人们无不时时刻刻在对围岩压力理论进行研究。

在国外,芬纳(Fenner)-塔罗勃根据压力理论总结出了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图形,日本研究人员Kawamoto采用美国学者Krajcinova提出的损伤力学知识对节理岩体的力学性质进行研究。

在国内孙钧通过对围岩-支护系统受力机理的理论研究,其提出了西原模型在隧道围岩-支护系统中的有限元解朱合华[1]提出了广义虚拟支撑力法,其采用位移释放系数来反映掘进面对围岩的空间约束程。

大量理论研究表明隧道开挖后会使围岩原始应力发生改变,并在开挖面附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2.2 数值模拟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其计算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够方便快速的解决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科研人员采用数值模拟来解决围岩稳定性问题。

现有的数值模拟大致分为4种,其包括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

有限元法是发展的非常早的数值分析方法,发展到现在其十分成熟,并包含了几十种岩体的本构模型。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文献综述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文献综述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文献综述摘要岩质边坡工程稳定性研究的发展,也是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发展,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分类梳理,并阐述了各方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为工程实际选取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提供一定参考,为其研究及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岩质边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1 概述在与岩石相关的实际工程中,岩质边坡稳定性问题会经常遇到,目前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繁多,不同的分析方法使用条件及限制因素不同,各实际工程工况的影响因素也大不相同,如何客观有效、高效合理的选择分析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是一个需要慎重选择的问题。

2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发展李文波学者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1]一文中指出,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发展历程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将岩体视为松散体,第二阶段可分为两种分析方法,其一以刚体平衡原理为基础,利用数学分析法或图解法求得安全系数;其二以有限元法、边界元法或离散元法分析岩质边坡内部变形特征和应力状态。

第三阶段主要利用计算机定量或半定量模拟边坡开挖破坏全过程,信息论、模糊数学、数量化理论和系统论方法等新理论被引入边坡稳定性研究,为定量评价和预测岩质边坡稳定性开辟广阔前景。

3 定性分析法3.1工程类比法工程类比法是将研究过的边坡稳定性问题涉及的影响因素、治理经验引申到相似边坡上,是一种基于现场调查、统计、分类基础上的定性分析方法。

3.2地质分析法从经验和表象方面看,边坡岩体的破坏形式受岩体结构及性质控制,地质分析法适用于天然边坡评价,对边坡的地质构造和边坡破坏形式进行分析,还原历史演变过程,从而对边坡稳定就行定性评价。

3.3范例推理评价法范例推理就是将当下的问题命为目标范例,将记忆中问题名为源范例,通过目标范例筛选源范例,由源范例指导目标范例求解。

4 定量分析法4.1确定性分析方法确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极限平衡法、数值分析法和图表法[2].4.1.1极限平衡法极限平衡法根据摩尔库伦准则将滑动趋势范围内的边坡岩体看成刚体,划分成若干条块,受力分析,建立滑体力/力矩平衡,根据下滑力与抗滑力的比值建立安全系数表达式从而定量分析,方法简单直观。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

2、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研究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软弱夹层的厚度、力 学性质、产状,以及边坡的几何形态、应力条件等。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理论分 析,不断探索这些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2、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研究
在实验方面,通过现场调研、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者们对含软 弱夹层岩质边坡的变形机制、破坏模式、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理论分 析方面,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损伤力学、断裂力学等理论,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 计算模型和方法,用于评估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
1、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的地质条件对其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夹层的厚度、岩 石类型、风化程度等因素均与边坡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3、加固设计方案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工程实践
2、实验研究表明,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在受到外界载荷作用时,其变形和破坏 模式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3、加固设计方案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工程实践
3、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较为精确地预测边坡的变形和破坏模式,但对于某些复 杂的地质条件,其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谢谢观看
针对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多地综合防治 技术的研究。包括工程设计、施工中的加固措施,以及运营过程中的监测和维护 等。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更好地保障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的稳 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结: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将不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更为精确、高 效的计算模型和方法。未来,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将更加注重 多尺度分析、时间效应的考虑、地球物理探测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以及综合 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中的边坡稳定性问题, 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

工程岩体的稳定性

工程岩体的稳定性

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工程岩石力学稳定问题是岩土体工程的根本问题之一,涉及到工程的安危,发展与研究岩土稳定问题是岩石力学研究者的根本任务。

结构稳定性问题涉及理论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弹性与非弹性结构、动力与静力响应、线性以及非线性变形能量原理、热动力学原理、结构的流变稳定理论和断裂与损伤失稳,即损伤局部化和断裂扩展的理论等。

工程稳定问题是固体力学的基础,保证结构不失稳,对航空结构、核工程结构、海洋平台结构、矿业结构、地下空间、土木工程及水利工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岩土工程的失稳问题,一般属于复杂机构的稳定问题。

如大坝失稳牵涉到材料与结构的正定性及稳定理论。

目前一般采用有限元方法,使用非线性本构关系求极限荷载(弹塑性)。

潘家铮提出多余力方法及能量方法求结构的稳定判据。

运用结构局部化方法及分岔方法运算,刘元高等求出结构的局部稳定工程稳定性分析要求运用复杂结构理论进行分析,如大坝稳定,地下洞室稳定,滑坡体稳定及其动力稳定。

目前,岩体稳定的加固理论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结构稳定理论问题的创新方向在于求解稳定系统的稳定解,多尺度稳度模型和结构模型试验的验证。

结构设计一般是计算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所引起的内力和位移,目的是确定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刚度。

结构虽然已具有足够的强度,但结构还可能在稳定方面是不够安全的。

具体原因可以分析如下:(1) 对复杂结构,稳定度难求。

主要是复杂结构的极限荷载不易求出,理论上缺少惟一解。

材料的破坏面和屈服面都很难惟一。

(2) 结构超稳定的屈服面和破坏面不惟一。

(3) 结构破坏阶段难求,主要是破裂面没有解析解。

(4) 对某些结构可以通过极限分析求得极限荷载的上下限,对复杂结构就难求出。

(5) 所谓的最大最小原理[36]不符合结构分析原理。

(6) 对于屈服面及本构关系复杂的问题,如拉压关系,岩体螺旋构造,多重屈服面,多尺度问题就不好求出其刚度矩阵。

(7) 如何区别结构稳定及材料稳定是当前分析稳定中的要害问题。

土木工程中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

土木工程中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

土木工程中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引言:岩石边坡稳定性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岩石山体中,边坡稳定性问题是一项关乎工程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文将探讨岩石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方法、问题与挑战,并介绍一些应对策略。

一、岩石边坡稳定性的意义与影响岩石边坡的稳定性与工程安全密切相关。

不稳定的岩石边坡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给周围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威胁。

因此,研究岩石边坡的稳定性对于保障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这也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二、岩石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方法1. 地质调查与数据分析:地质调查是研究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基础。

地质调查能够获取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位等信息,从而为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数据分析是在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理解岩石边坡的特征和潜在问题。

2. 数值模拟与力学分析:数值模拟和力学分析是研究岩石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和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可以模拟岩石边坡在不同荷载和条件下的变形与破坏过程,预测边坡的稳定状态。

这些模拟和分析结果可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岩石边坡的设计和工程安全。

三、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问题与挑战1. 复杂的岩石结构:岩石结构的复杂性是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不同的岩石结构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且岩石结构通常是非均质和非线性的。

因此,如何准确地描述和评估岩石结构对边坡的影响是一个挑战。

2. 地下水位的影响:地下水位是影响岩石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的作用会改变边坡中的孔隙水压力和饱和度,从而影响岩石边坡的强度和稳定性。

如何合理地考虑地下水位变化对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3. 长期变形和灾害预测:岩石边坡在长期以及不同荷载下会发生变形,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

这种长期变形对边坡的稳定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如何准确地预测和评估岩石边坡的灾害风险也是研究中的挑战之一。

反倾岩体边坡变形机制与稳定性评价研究综述

反倾岩体边坡变形机制与稳定性评价研究综述

第30卷增刊2 岩 土 力 学 V ol.30 Supp.2 2009年12月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Dec. 2009收稿日期:2009-03-20第一作者简介:谭儒蛟,男,1979年生,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和科研咨询工作。

E-mail: tanrujiao@文章编号:1000-7598 (2009) 增刊2-0479-07反倾岩体边坡变形机制与稳定性评价研究综述谭儒蛟1,杨旭朝1,胡瑞林2(1.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0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日益频繁及范围的扩大,在国内外的水利水电、矿山、铁路、城市环境灾害等方面都出现了大量反倾向边坡失稳破坏的灾难性事故,然而这种广泛存在的反倾向岩体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才逐步被人们认识到和加以研究。

本文就国内外反倾岩体边坡变形机制与规律认识,以及解析解、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等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对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和可能的研究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反倾岩体;变形机制;解析法;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稳定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U 457 文献标识码:AReview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analysisof anti-dipped rock slopesTAN Ru-jiao 1, YANG Xu-zhao 1, HU Rui-lin 2(1.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300051, China; 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Abstract: As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become more frequent and the scales expand more and more broadly, a large number of catastrophic accidents induced by the instability and destruction of the anti-dipped slopes in the world, that accidents occur in a variety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such as hydraulic projects and hydropower stations, mines, railways and urban environments. But such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blems were gradually being recognized and studied in the early 1960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worldwide research on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anti-dipped rock slopes is put forward. Fin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 are discussed.Key words: anti-dipped rock slopes;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alytical 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physical modeling; stability evaluation1 引 言在国内外的水利水电、矿山、铁路、城市环境灾害等方面都出现了大量反倾向边坡失稳破坏的灾难性事故。

文献综述(2)

文献综述(2)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隧道施工过程RFPA模拟分析专业工程力学班级力学0801班学生周洪权指导教师郑佳艳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前言如今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大量的地下工程正在修建。

如何评价岩体的稳定性是地下岩体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课题。

评价岩体的稳定性就必须研究岩石破裂的机理和岩体失稳过程的规律。

但是由于岩石的非均匀性、非线性,以及几何结构的复杂性及其作用荷载的特殊性,使得解决岩石力学工程问题成为了难点。

现有的解析方法很难对岩石的破裂失稳过程做出准确地描述。

而且受制于现场条件以及人力财力等因素,现场试验很难具有普遍性。

一、分述1.岩石的破坏准则1965年,Cook 提出了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的概念。

它使人们注意到,岩石不仅在达到最大强度之前能承受荷载,而且在此之后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破坏不再被看成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过程,人们把这种过程称为材料的劣化[1]。

岩石的破坏准则是表征岩石在极限应力状态下失稳破坏时的岩石强度参数和外部荷载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破坏准则是研究岩石破裂的基础。

1.1 Coulomb 准则1773年,Coulomb 提出“摩擦”准则,认为岩石的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岩石的强度即抗摩擦强度,等于岩石本身抗剪切摩擦的内聚力和剪切面上法向力产生的摩擦力。

即 φστtan c += (1-1) 式中,σ和τ分别是剪切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c 是内聚力;φ是内摩擦角。

用主应力1σ,3σ表示的Coulomb 准则[2]为:⎪⎪⎩⎪⎪⎨⎧⎪⎭⎫ ⎝⎛≤-=⎪⎭⎫ ⎝⎛>=++-+311331232121,21,2]1[]-1[σσσσσσσσc f f f f (1-2)其中c σ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

1.2 Mohr 准则1900年,Mohr 将Coulomb 准则推广到三向应力状态,指出岩石的破坏发生在岩石内某个面上的剪切破坏,此时该面上的正应力即法向应力n σ与剪应力τ满足下列关系:)(στf = (1-3)1.2.1 二次抛物线型Mohr 准则岩性处于较坚硬和较弱之间的岩石,如泥灰岩、砂岩、泥页岩等岩石的强度包络线近似于二次抛物线(如图1-1),其表达式为()t n σστ+=2 (1-4)式中,t σ为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n 为待定系数。

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 作用在ab面上的抗滑力S为: S=(Qx-Pw)tanφ+c • Lx
– 式中: Qx—作用在ab面上的坝体重量,为一 变量,随坝体加高而增大;Pw—ab面处的超空 隙水压力;c、φ—滑动面上土石的内聚力和内 摩擦力;Lx —ab段的长度,为一变量,随坝体 加高、加宽而增大。
– 可见,抗滑力S的大小,一方面与滑动面的c、 φ有关,另一方面则取代于Qx-Pw(即有效压力 )的大小。
地基。
• 根据承载的特点,通常可将地基分为两种类型,即: – (1)承受垂直荷载的地基,一般工业民用建筑物的地 基就属于这种类型; – (2)承受斜向荷载(同时承受垂直荷载与水平荷载) 的 地基,各类挡水建筑物如闸、坝等的地基属此类。
• 承受垂直荷载的地基,大多都是“软基”,这类地基的 变形、破坏机制和稳定性评价原理是土力学课程讨论的 内容。
第五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二、地基岩体内的应力分布特征 三、地基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四、坝基(肩)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 五、改善坝基稳定性的措施
第五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 直接承受上部建筑物荷载作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称为
第五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 3.碎裂地基内应力分布与基础刚度、块体间缝隙的充填 胶结情况、块体堆砌的紧密程度以及受力状况等密切相 关。应力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1)块体间不充填、地基不预压、基础柔性大时, 基础中心线上产生极高的应力集中,在地基上部较大 范围内可出现垂直应力大于表面荷载强度的情况。
第五章 地基岩体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 从世界上坝的破坏情况来看,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地质方面的原因 造成的破坏事故约占30%一40%。其中,从具体的破坏原因和形 式来看,又可详分如下类型: – (1)由于坝基的强度较低,运行期间又遭到进一步恶化所造成的 破坏。如美国的奥斯汀坝,坝基为岩溶化石灰岩,裂隙发育并 有断层,建成后就产生裂缝,8年后倒塌。原因是强度因渗流 而进一步降低,在坝的压力和溢出水流的冲刷下坝基破坏。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摘要:就目前情况来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数量较多且分类与适用条件也各有不同。

本文以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法对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相应梳理和分析,并将各种分析方法中的优缺点进行阐述,以帮助边坡工程设计过程中能够选择合理、可靠的分析方法,推动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持续发展。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道路建设的发展,而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有时会涉及到与岩石相关的工程,自然会遇到边坡稳定性相关问题。

就当前情况来看,虽然有许多可以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方法,但这些分析方法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与适用条件,所以,在对岩质边坡进行实际分析过程中,应结合工程当中的边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足够客观、可靠、合理。

当前大多数工程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而定量分析法又分为确定性分析法与不确定分析法两种。

一、定性分析方法在对边坡的成因及演化、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力学机制的失稳等相关方面进行分析时,一般都会采用定性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并对边坡的发展趋势与稳定性给出定性说明。

通过采用定性分析法使边坡的稳定性得到快速的预测与评价,但缺点也较为明显,那就是经验性较强,且没有一定的数量界限。

以下为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

1.历史成因分析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对天然边坡进行评价和分析。

通过对边坡的变形破坏程度与迹象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其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来进行边坡历史演变的还原,以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和其发展趋势进行有效预测。

2.工程地质类比法工程地质类比法比较适合在中小型的工程中应用,因为其具备相应的经验属性与地区属性特点,而若是想要在大型工程中使用该方法,则必须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该方法主要是将过去研究过的边坡稳定性情况、影响因素、处理方法及治理经验进行整理,以便将其用在与之情况相似的边坡研究上,并逐渐延伸出专家系统、边坡工程数据库和范例推理评价法。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矿山岩层控制与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矿山岩层控制与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矿山岩层控制与岩体稳定性分析研究Title: Study on 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in MinesAbstract: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play a vital role in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mining opera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in mine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mitigat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se factors. The research method includes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mining engineers and decision-makers in the field of mining engineering.1. IntroductionMining operations involve the extraction of valuable minerals and metals from the earth's crust, which requires the excavation of rock formation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natural structure. During mining activities,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geological conditions,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groundwater flow can significantly impact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se factors to minimiz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ground control and ensure safe and efficient mining operations.2. Factors Affect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2.1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g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rock formations, such as strength, cohesion, and permeability, greatly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The presence of weakzones, faults, and joint systems can weaken the rock structure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instability.2.2 Stress Distribution: Mining activities induce stress redistribution in the rock mass.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can occur around the mining excavations, leading to deformations and potential failures. Understanding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patterns is crucial for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2.3 Groundwater Flow: The presence of water in mines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Seepage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can weaken the rock structure, leading to slope instability and ground failures. Proper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systems are essential in controlling these risks.3. Methods for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3.1 Field Investigation: Conducting a detailed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in the mining area i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rock mass behavior and identifying potential risks. This includes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logging, and rock sample collection for laboratory tests.3.2 Numerical Mode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software packages such as FLAC and RS2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behavior of the rock mass. These models can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mine openings and help design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s.4. Measures for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Enhancement4.1 Support System Design: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analysis,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s should b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o reinforce the rock mass and enhance stability. This may include rock bolts, shotcrete, steel mesh, and other support mechanisms.4.2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dequat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systems should be in place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water on rock stability. This may involve the installation of pumps, drainage channels, and barriers.5. Conclusion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are crucial aspec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By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trata control and stability, and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ground failures can be minimized, ensuring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mining operations.继续写入:6. Case Studies of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in Mines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in mines, several case studies can be examined. These case studies will highlight real-world examples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in mining operations and the measures take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6.1 Case Study 1: Underground Coal MineIn an underground coal mine, the rock mass stability is a critical factor due to the risk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s. In this case study,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complex, with multiple geological faults and weak zones present.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cluded detailed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logging, and laboratory tests on rock samples to determine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Numerical modeling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predict potential failures in the mining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a support system consisting of rock bolts and shotcrete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dditionally, a comprehensiv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ing the installation of pumps and drainage channels, was established to control water seepage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This case study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orough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numerical modeling, and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 design in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6.2 Case Study 2: Open Pit MineIn an open pit mine,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surrounding the pit is crucial to prevent slope failures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mining operations. This case study focused on a large-scale open pit mine with challeng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steep slopes and rock formations prone to weathering and erosion. A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cluding geological mapping, geotechnical testing, and monitoring of slope movements. Numerical modeling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pit wal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 support system consisting of rock bolts, steel mesh, and slope stabilization measures such as geogrids and erosion control techniques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his case study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ongoing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 of slope stability in open pit mines, as the conditionscan change over time due to weathering and other factors.7.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can be made to enhance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in mining operations:- Conduct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prior to commencing mining ope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rock mass behavior and identify potential risks.- Use numer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to simulat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mine openings.- Design and implement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s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analysis.- Develop effectiv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systems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water on rock stability.- Implement ongoing monitoring and maintenance program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mine structures and prevent potential failures.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can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reas:- Investigating new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for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in mining areas.- Developing advanced numer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rock mass and support system performance.- Exploring innovative support system designs to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mine openings.- Studying the long-term behavior of rock mass and the effects ofmining-induced stresses on slope stability.-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systems in controlling water-related risks in mines.By continuing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in mines, we can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mining operations while minimizing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surrounding communities.8. ConclusionMining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analysis are crucial aspec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hrough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numerical modeling, and appropriate support system designs,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ground failures in mines can be minimiz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ongoing monitoring programs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rock mass in the long term. By following recommended practices and conducting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mining engineers and decision-makers can enhance strata control and rock mass stability, leading to safer and more efficient mining operations.。

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

岩体结构面力学特征及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岩体是由不同力学性质和空间条件的结构面切割而成的非连续地质体。

大量的岩体工程实例表明:岩体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取决于岩体的结构特性,岩体工程的稳定状态受岩体自身结构控制。

因此,为了保证岩体工程结构稳定和生产安全,必须在研究结构面的自然特性和力学特征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控制岩体结构面的变形和破坏。

本论文以影响岩体工程稳定性的岩体结构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程潮铁矿地下采矿为例,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调查、计算机模拟、数值计算和工程实践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地研究岩体结构面的力学特征,研究控制岩体结构面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旨在将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紧密结合,使理论成果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不断完善提高地下工程结构稳定性的研究方法,解决企业生产难题。

为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本文应用分形理论直接从非线性复杂系统入手,分析了不规则形状的局部与整体的自相似性规律。

通过研究岩体结构面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提出了应用分形维数这一重要的度量指标来反映结构面在空间分布的优势程度及范围的方法。

同时,对程潮铁矿岩体结构面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查,应用统计概率模型,对节理裂隙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构面参数的分布函数。

在此基础上,应用可视化编程技术,编制了功能齐全、操作简单,交互性强的结构面网络模拟系统(FRMOD),并对程潮铁矿-302m 水平矿岩中节理裂隙分布进行计算机模拟,得出节理裂隙分布的网络图。

开拓了根据结构面计算机模拟图,应用盒子法求解分形维数的新方法,并求得程潮铁矿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维数,真实地反映了岩体结构面分布的分形特征。

2.通过引入损伤张量和净应力来分析岩体结构面的力学特性,从宏观上将岩体纳入连续介质力学的范畴来处理。

结合程潮铁矿实际,在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求得研究区域的损伤张量。

成功地开发了基于损伤力学模型的弹塑性有限元计算程序(DFEM)。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衬砌技术现状综述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衬砌技术现状综述

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衬砌技术现状综述摘要:本文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各类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衬砌技术、衬砌防排水技术进行简要的说明,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对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及实际工程施工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衬砌技术随着隧道建设的不断深入,超长深埋的隧道不断的在建设当中,这其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由于这些隧道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在施工中往往伴随着岩爆、涌水等地质灾害,而设计往往不能满足施工的实际需要,需要不断的根据现场情况对设计进行微调。

而隧道工程的围岩稳定性对隧道的正常施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因素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根据工程实践,可将影响因素归为三类:一是地质因素,主要指的是原岩应力状态、岩石的组成及构造以及风化情况等;二是工程因素,主要指工程的规模,隧道的类型及大小形状等;三是施工因素,主要指的是施工的手段及工艺,还有就是对围岩的支护方式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才能更加客观的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原因,进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式。

同时衬砌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因其是隧道施工中重要的施工工序,衬砌的质量直接对隧道的施工进度、质量及成本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衬砌技术及相应的衬砌防排水技术进行了说明,以阐述衬砌技术的发展情况。

一、公路隧道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分析主要包括对隧道的整体及局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工程地质类比法在对拟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时,可参考已建工程,对其地质条件,岩体类型及相关的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拟建的工程稳定性进行判断。

目前这种方法较为成熟,已形成多种围岩分类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围岩形式确定出支护衬砌的厚度和形式。

2、力学分析法自从人们对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开始,对其的力学研究一直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从古典压力理论、散体压力理论以及发展到现在更为先进的弹性、塑性力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体稳定性研究方向文献综述长期以来,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一直是工程地质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围岩稳定性评价是地下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维护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稳定性评价结果的正确是否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作为岩体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围岩稳定性评价经历了“经验判断—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的发展过程[1],,有关方法已在地下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尤其是围岩破坏的判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探索新的、实用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是生产实践中提出的永恒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学习,首先介绍目前国内外对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接着对影响地下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因素以及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阐述,最后结合工程案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隧洞开挖围岩变形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

1 隧洞围岩稳定性分析方法隧洞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包括隧洞的整体稳定性分析和局部块体的稳定性分析,分析方法大致可归纳为工程地质类比法、解析法、和模拟试验法等。

1.1围岩整体稳定性评价(1)解析法解析法是指采用数学力学的计算取得闭合解的方法[28],计算围岩中的应力分布状态及位移从而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4]。

对于规则的圆形断面和均质、各向同性的隧道围岩,解析解较为精确,参数也容易确定;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给出了均质、含有单一(或一组)软弱结构面围岩及顶拱围岩中简单结构块体稳定性的解析分析方法;蔡美峰等得出了特定形状巷道(如轴对称圆形巷道、一般圆巷道、椭圆巷道等)围岩应力状态的解析解。

其他形状的洞室可通过复变函数法求取近似解。

于学馥、刘怀恒应用复变函数对围岩应力状态及变形进行求解,得出了解析解。

运用复变函数进行非圆形洞室分析的前提是获取洞室的映射函数,因此如何求取简单合理的映射函数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钱伯勤推导出单孔无限域应力函数的通式,王润富提出了一种保角映射法并编制了相应的微机程序,范广勤等应用三个绝对收敛级数相乘法求解非圆形洞室的外域映射函数,吕爱钟,提出了应用最优化技术求解任意截面形状巷道映射函数的新方法,朱大勇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可以求解任意形状洞室映射函数的计算方法,并将其用于复杂形状洞室围岩应力的弹性解析分析[22]。

解析方法可以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十分有限。

但是,通过对解析方法及其结果的分析,往往可以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

(2)工程地质类比法(围岩分类法)经验类比法是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在勘测资料较少的可行性研究阶段,更能发挥其作用[8]。

其中,围岩分类法简单、明了,从而成为被广泛使用的工程地质类比方法。

国外的地下洞室围岩质量评价始于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普氏岩石分级法,随后,Terzaghi 根据阿尔卑斯山公路隧道支护施工的经验,从描述各种岩层的特征入手最早提出隧道围岩分级;随后,Lauffer 提出了隧道有效跨度的稳定时间这一概念,主要以毛洞稳定时间为指标进行分级;1969 年,Deer提出了RQD分类法,随后RQD 成为国内外广泛采用的RMR 分类法、Q 分类法等综合分类法的基本元素之一,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1973年,Bieniawski 基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不连续面间距、RQD、不连续面条件、地下水条件等基本参数对岩体进行分类,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岩体分类方法RMR 法。

1974 年,Barton 等学者在分析研究大量的地下工程开挖实例的基础上,把工程要素与岩石质量指标统一起来,以节理组数、节理粗糙度系数、节理蚀变影响系数等为基本参数,提出了隧道指标方法Q 分类法[12]。

1979年,国内学者谷德振等提出Z 系统分类法;1980 年王思敬等人提出弹性波指标Za分类;1985 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三峡YZP分类;1988年水电部昆明勘测设计院提出大型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分类;1990 年,王思敬岩体力学性能质量系数Q 分类等等[46]。

同时,我国交通部,水电部,建设部等部门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围岩质量分级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有如水电HC分类法、国标BQ分类法等。

(3)数值分析方法由于解析方法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数值方法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它不仅能模拟岩体飞复杂力学与机构特性,也可以很方便地分析各种边值问题和施工过程,并对工程进行预测和预报[28],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数值计算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围岩稳定性的分析中,如:有限差分法(FLAC)、有限元法(FEM)、边界元法(BEM)、离散元法(DEM)、流形元法(MEM)、无单元法(Element-free method)、流形分析方法、关键块理论(KBT)、块体单元法、块体-弹簧元分析法等。

有限元法(FEM):有限元法的思想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形成,该方法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基于最小总势能变分原理,可以用来求解弹性、弹塑性、粘弹塑性、粘塑性等问题,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数值方法,是地下工程岩体应力应变分析最常用的方法[35,36]。

其优点是部分地考虑了地下结构岩体的非均质和不连续性,对以非均质各向异性和非线性为特征的介质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可以解决各种复杂的边界问题,可以给出岩体的应力、变形大小和分布,并可近似地依据应力、应变规律去分析地下结构的变形破坏机制[8]。

为了克服有限元等方法不能求解大变形问题的缺陷,Cundall 根据有限差分法的原理,提出了FLAC( Fast Lagrangion Analysis of Continuum )数值分析方法。

徐平等基于FLAC计算理论的FLAC3D 粘弹模型的二次开发并做了尝试。

该方法能更好地考虑岩土体的不连续和大变形特性,求解速度较快。

其缺点是计算边界、单元网格的划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它的求解方法虽同离散元法的显式按时步迭代求解,但是结点的位移连续,本质上仍属于求解连续介质范畴的方法[8,4,7]。

离散单元法(Distinct Element Method)是1971[44]年,Cundall 以刚性离散单元为基本单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首次提出的一种动态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岩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受表征位移-力的物理方程和反映力-加速度(速度、位移)的运动方程的支配,通过迭代求解显示岩体的动态破坏过程。

离散单元法计算原理简单,但计算机实施却非常复杂,涉及问题较多,主要有四个问题:动态松弛法、力和位移的计算循环、分格检索及数据结构。

离散单元法中块体之间阻尼系数、运算的时间步长等参数的确定带有极大的任意性和盲目性,至今没有确定这些参数时可遵循的原则。

当岩体并未被结构面切割成块体的集合时,这类理论就不甚适合[8,28]。

边界元法(BEM)又称为边界积分方程法,首先由英国学者Bribbia总结提出,以表述拜特(Betti)互等定理的积分方程为基础[36],建立了直接法的基本方程,而基于叠加原理建立了间接法的总体方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工程计算中得到应用。

边界元法只在求解区域的边界上进行离散(剖分单元),这样就把考虑问题的维数降低了一维,这也是边界元法的优点,但要求知道所研究问题的基本解。

另外,边界元法计算精度高,应力和位移具有同样的精度。

但是边界元法对变系数、非线性等问题较难适应,且它的应用是基于所求解的方程有无基本解,因此,限制了边界元法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而且边界元法对奇异边界较难处理[8,28]。

流形方法是由石根华等人近期发展的一种新的数值分析方法[12]。

这种方法以拓补学中的拓补流形和微分流形为基础,在分析域内建立可相互重叠、相交的数学覆盖材料全域的物理覆盖,在每一物理覆盖上建立独立的围岩函数(覆盖函数),将所有覆盖商丹独立覆盖函数加权求和,即可得到总体位移函数。

然后,根据总势能最小原理,建立可以由于处理包括非连续和连续介质的耦合问题、小变形、大位移、大变形等多种问题的求解格式[14,17]。

它是一种具有一般形式的统一数值分析方法,有限元烦和不连续变形分析(DDA)都可以看作是它的特例[28]。

关键块理论(KBT)关键块理论(Key Block Theory)[30]是在1985 年首先由Goodman教授和石根华博士提出并用于工程稳定性分析。

关键块理论的精髓思想是:在坚硬和半坚硬的岩层中,岩体被不同成因、不同时期、不同产状、不同规模的结构面切割成各种类型的空间镶嵌块体。

关键块理论就是对个性各异的岩体中具有切割面或结构面这一共性,根据集合拓朴学原理,运用矢量分析和全空间赤平投影图形方法,构造出可能有的一切块体类型,进而将这些块体再从力学上分为稳定块体、潜在关键块体。

确定了关键块体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计算。

但是,由于岩体中的结构面形态分布把握得不十分准确,而变动性又大,结构面也并不是全部为平面,稍微不准确就会引起严重后果[8]。

任青文等提出的块体单元法[7,9],是以块体单元的刚体位移为基本未知量,根据块体在外力和缝面应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变形协调条件及块体之间夹层材料的本构关系,采用变分原理建立起块体单元法的支配方程,用于确定块体位移及夹层材料的应力状态。

该法可以解决非连续介质问题,特别适用于解决具有众多节理、裂隙岩体的变形、应力和稳定分析。

与有限单元法相比,可减少未知量个数,提高计算精度和速度[8]。

块体-弹簧元分析法:Kawai 于提出了采用简化的刚性块体来模拟不连续介质的刚体弹簧元数值模型。

它以单元形心的刚体位移为基本未知量,仅考虑单元之间缝面的变形协调和本构关系来建立求解的支配方程,确定缝面的相对位移和应力。

该模型在分析节理岩体的稳定性时具有一定的优点,可以反映围岩不连续的变形和运动规律[55]。

(4)人工智能方法力学是求解工程问题必要和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在主、客观两方面,由于隧道围岩岩体工程力学行为及其变形和破坏机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随机、模糊的,也就是存在着不确定性,同时由于获取信息与数据方面的限制和不完全、不充分,因此它又是不确知的,力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存在一定得局限性。

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学科为我们解决这类不确知和不确定的工程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5]。

基于此论基础,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围岩稳定性分析的新方法。

其中:胡建华等利用改进的MBP神经网络建立了围岩稳定性的神经网络识别模型来进行围岩稳定性的识别;北方交通大学YYangand Q.Zhang 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一种等级分析方法,发现了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冯夏庭、马平波运用知识发现技术中的数据挖掘环节对大量的工程实例数据进行知识发现,找出蕴含于工程实例数据中的内在关系,进而利用这些关系可对类似条件下的围岩稳定性作出合理的判断;安红刚、冯夏庭将遗传进化算法与有限元相结合,对大型洞室围岩稳定性进行最优建模并获得全局最优解[3,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