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文学概论分析--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_梁远帆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文学心理分析_梁远帆

一、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由母亲在不幸婚姻中遭受的创伤与苦痛,张爱玲在年少时便清醒地认识到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暗的。

再加上父母离婚家庭破碎给她带来的生活不幸,使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必须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和陌生的人群,在30年代和40年代剧烈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观察、体验了这个世界,独立观察体验了异性、同性和自己,渐渐磨练出一双现代女性锐利的眼光,磨练出一付对自己、对异性和同性、对这个花花绿绿复杂喧嚣的都市世界独立分析的头脑。

从张爱玲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中,我们得知她的女性意识萌发得极早。

她的母亲容貌美丽出众,喜欢打扮也非常会打扮,清推秀丽而又风韵万千,这让幼小的爱玲十分羡慕,盼望自己赶快长大做一个象母亲这样美这样会妆扮的女人。

她迫不及待地向毋亲宣告:“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于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

”[1](P88)当然,这种女性意识是膝胧而且幼稚的。

但来自家中一个叫张干的女佣那重男轻女的态度和行事方式,对年幼的张爱玲却实在是一份沉重的刺激,使她对自己的性别和什么是性别歧视有了清晰的认识。

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张爱玲开始感受性别歧视的压力———女性是受到男性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习俗与公众意识轻视的。

由此,她萌生出了要为自己和天下的女人去争取正当的权利和人格尊严的渴望与信念。

张爱玲热衷于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几乎全部可以归入女性话题范畴:如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女人对男人的依赖与反抗、女人自食其力的艰辛、什么是男女的真正平等、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命运……对这些问题的执著思索与探寻,使得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独特的女性意识。

另外,张爱玲后来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背景也对她的女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张爱玲出生并成长在上海,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特殊的历史背景、洋场租界的身份,注定了其文化的庞杂性和交汇性:古老的封建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战、并存,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思潮在这里碰撞、融合,种种处于不同历史时空的价值观念、伦理精神都可以在这里“和平共处”,呈现出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两栖性。

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16神州文学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王颖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双辽市工作站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彰显独特的艺术风格,蕴含着深层的寓意。

她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构建的世界别致新颖,异彩纷呈,不落俗套。

张爱玲巧夺天籁,借感官为读者描绘一个生动的感性世界,使读者感受到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在不知不觉中神游张爱玲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极大地精神愉悦。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很善于运用人物的感官和意象以感受和象征周围的环境、事物,以此展现高超的艺术手法。

使用感官和意象成功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情节比比皆是,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作家也很少能如她般巧妙地运用人物感官展现深刻意蕴。

一、语言有声有色张爱玲的叙述语言主动追求音乐美、色彩美,形成了“有声有色”的独特风格。

1.音乐感张爱玲凭借对音乐独特的体悟力,把对音乐的偏爱融入小说里,用语言直接描写音乐本身。

如:一到了晚上,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喔……呵……呜……”无穷无尽地叫唤着,这个歇了,那个又渐渐响了,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往前飞,龙身无限制地延长下去,看不见尾。

“喔……呵……呜……”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这里,作者营造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意象,将流苏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2.色彩感张爱玲从小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和绘画能力,她在小说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色彩。

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色的天也熏红了。

(《倾城之恋》)“野火花”是《倾城之恋》中最精彩的意象,野火花预示了红红火火的“谈”恋爱。

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乔琪)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

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沉香屑第一炉香》,此处,“橙红色火花”的意象描写很简短,虽无细致的勾画和渲染,却生动而深刻地将葛薇龙的命运赋予了火花的象征竞义。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一种以文学为核心, 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体现了人们古今中外对审美美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可以说,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之一,是它以文学审美作为核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

它源自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的创新性和包容性都很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审美理解,向前发展。

比如,古代中国文学家以其高度的审美精神,构造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并将它深入到文学审美理解之中,在审美情感和审美文本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表现为其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它是由过去文学审美精神的积淀和今日文学审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

审美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审美美学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审美观更加升华和成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自身的视野,建立或重建自身的思想审美价值。

审美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和热爱,使人们由内而外走向艺术的深层次,探索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促进人类文艺的发展。

总结而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以文学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它由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也就是它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审美理解,它倡
导以文学为核心的审美思想,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视野,建立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激发人类文艺的发展,开创新的审美观。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导语: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以没落家庭的情感伦理为题材,以男女之间的爱恨交织为创作主线,语言风格独特,修辞运用不拘俗套,这些都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和创作风格。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阅读!张爱玲从小接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导致她形成了一种中西杂糅的人格品性和怪异自立的人生态度,她的作品也带有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所特有的苍凉感。

张爱玲以其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她的代表作有《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同学少年都不贱》等。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在题材方面它们大都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描写的多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关系;在结构方面它们总体结构都十分独特,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引人入胜,张爱玲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在写作目的方面它们的内容往往都是揭示那个没落年代的人物生存状态;在语言风格方面,一是古典借用造成陌生化效果,二是追求中西方文化与旧现代小说之间的调和;在艺术手法方面意象的营造新颖以及比喻和对比的巧妙运用都发展到了顶峰。

张爱玲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她的作品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领读者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
方面
题目题型:简答题难度:★★★★★ 13万热度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如下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1、情感性: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文学的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一种局限于感性心理范围的愉悦和快意它始终和理性的理解连接在一起 2、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超越性: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①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②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③对人自我的超越
本题目为简答,请认证思考题目并简单回答!。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和价值观:文学作品通过创作者的观念和思想表达了
一定的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不正义等,构成了作品中审美意义的基础。

2.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呈现方式:创作者在作品中运用特定的
语言、结构和形式来呈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

创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创作方法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体验。

3.社会与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受到所处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
响,反映了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意识形态。

作品中的审美观念和主题可能受到社会变革、文化传统、历史事件等因素的塑造和影响。

4.读者的审美接受和解读:审美意识形态不仅仅存在于作品
本身,还与读者的审美接受和解读密切相关。

不同的读者基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对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解读可能存在差异。

5.文学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文学自身是一种在特定文化环境
中创造和传播的艺术形式。

它既受到文化背景和价值传统的塑造,也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一部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创作者的意图、社会
环境、历史背景以及读者的接受和解读。

因此,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需要综合考虑作品本身的创作特点、社会背景和读者的接受,明确作品在审美和思想层面上所传递的观念和价值观。

浅议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浅议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情 感 就是 干 度或 者 I 叶 态 兑是 。1 和 认识 ,无 法 把情 感 认 识 区 j
思 维 办 式 的 一 元 对 。 高 等 教 育 l版 社 《 学 理 论 教 分 开来 。 i { 文
程》 ( 本文 参 阅 19 年 版3 92 H第 l ,2 0 年 l 月 第4 )中 , 版 08 1 版 把 文 学 “ 美意 识 形 态 ” 性 的表现 列 为 一个 方 面 , 即无功 审 逻辑 论 证 的工 节缺 失 。 经过 二 厅面 论述 ,教 材 中证 明文 小 的属 不是 单 ‘ 是 双币 的, 它既 是 巾荚 的 义是 会 的 , 而 由此 阐 明它 的 “ 美 意 识 形态 ” 性 。这 存存 逻 辑 论讦 的
给 人 以 简单 干加 之 感 。第 ‘ H 组概 念 叶认 为 ,文 不带 有直 接 1 功 利 目的 ,但这 种 无功 利 也 隐含 有某 种 功 利 意 图。教 材 中 引 用 了丹 麦批 评 家勃 兰 兑 斯和 康德 以及 中 例 占代典 籍 巾 的有 灭 论述 来 说 明文 学 的无 功 利惟 。为f 无 功利 背 后 又存 存某 种 功 ¨ 『

利 呢 ?其 ,文 学 问接 地有 社 会 功利 性 ,就 是 说要 审 美地 掌 握 世 界这 一日的 。其 : ,文学 把 无功 利 的审 美 当做 再现 社 会 生活 的手 段 。这 的论 订 『题 在 :文 学 审美 地 掌握 世界 在 口 J
f 种意 义 } c 』 f : 是 种功 利 性行 为, 审美 地 掌握 世 界与 把 审美 当
审 美 方面 ,功利 件 、理 性 干 认 识 性 归于 意 识 形态 力 面 ,这 种 ¨ ’
人 的失 崽 与愁 绪 与文 学 的意 识 形态 r有 似 关联 教 材末 能给 }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现代文学】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其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本源。

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商品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

2、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参看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四契机”“美的分析”:1)“非功利而生愉快”;美在对象的形式而非实际存在。

2)“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心理方面。

3)“无目的的目的性”,非客观目的,是主观目的,哲学概括。

4)“共同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审美之根源在社会。

2、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3、文学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举例:汪曾祺《受戒》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表现: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1)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指作家或读者的创作或欣赏活动不指向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的特性。

非经济商业利益:“名画”拍卖。

论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特点

论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特点

摘要: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

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

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健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

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1]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剖析: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作品的意识形态表现

张爱玲作品的意识形态表现
I圆 j { I
—i 。 。 . 。 。 : 。 嚣 。
学 术 论 坛
张爱 玲 作 品 的 意识 形 态 表 现
彭 雅 琴 ( 重庆 财经职 业学 院 重庆 4 2 0) 01 6 摘 要 : 学是 一种 意识 形态话 语 。 文 话语 意识的 形成 受到 创作主体 的生 活经验 、 思维 方式 、 学观念及 审 美个性 等 因素的影 响 。 文 张爱玲 这位 女性主 义作 家, 在她 的文 学作品 中展 现 出 了她对人 生的特殊 感悟 以及对新 旧时 代交叠 下女性命 运的 关注 与思考 。 关键 词 : 张爱玲 作品研究 意识形态 表现 中图 分类 号 :2 I 0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7 -3 9 ( 0 0 1 () 2 0 1 7 12 1 ) c一0 2 —0 62 2 2
家 族 的 闺秀 , 离 婚 回到 娘 家 后 , 挤 对 得 在 被 认 , 还 是 找 个 人 是 真 的 ” 因此 , 遇 到 了 “ 。 在
经济富裕的单 身男子范柳 原之后 , 把 自 她 己 仅 有 的 青 春 、 誉 都 赌 在 这桩 婚 姻 的 冒 名
自 己和 毁 灭 他 人 中 离 人 生 的 初 点 越 来 越 无法 立 足 , 冷 酷 的 现实 面前 , 不 得 不承 在 她
梁 太 太 , 沉 香 屑 : 一 炉 香 》中 这 位 第 “ 关起 门 来 做 小 型 慈 禧 太 后 ” 香 港 富 孀 , 的
集 中 表 现 的 物 质 产 物 的 文 学 作 品 当 然 也 远 。
体 的 生 活 经 验 、 维 方 式 、 学 观 念 及 审 年 轻 时 不 顾 家 人 的 反 对 嫁给 年 逾 耳 顺 的 富 思 文 美 个 性 等 等 。 而 , 家 意 识 形 态 的 表 现 人 , 等 他 死 , 到 顺 利 当 上 有 钱 的 寡 妇 因 作 专 等

文学的审美意识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属性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文学更是审美的;文学之所以为文学主要就在于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正是以为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所以审美的无功利性、形象和情感特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的功利、理性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因此,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就具有三方面的特征: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首先,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性与功利。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

文学直接的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文学活动是无功利与功利的交织。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

如果一个作家正在描写一处美景,却在想入非非地动心思要“占有”这处美景,那么他的创作就会因这种“走神”而不能艺术地描写,使创作归于失败。

一个正在剧场欣赏《奥赛罗》的男子,若因剧情的刺激而想起自己的妻子有外遇的苦恼,那么他就会因这一考虑而愤然离开剧场。

在创作和欣赏的时刻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入文学的世界。

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狄德罗说:你是否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刚死去的时候就作哀悼诗呢?不会的,谁在这个当儿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当剧烈的痛苦已经过去,感受的极端灵敏程度有所下降,灾祸已经远离,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控制自己,才能做出好文章。

狄德罗的意思是,当朋友或情人刚死去的时候,满心是得失利害的考虑同时还要处理实际的丧事等,这个时候功利性最强,是不可能进行写作的,只有在与朋友或情人的死拉开了一段距离之后,功利得失的考虑大大减弱,这时候才能唤起记忆,才能发挥想象力,创作才有可能。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2)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 (3)二、象征女性浮沉的月亮 (4)三、意喻愁惨情欲的雨 (6)参考文献 (8)摘要: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意境性特点,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

解析张爱玲小说存在的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镜子,月亮,雨,女性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繁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她尤其擅长华美凄艳的意象构造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城”,向我们道尽那个世界的爱与死、色与空、真与假。

打造了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幻想,又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张爱玲这种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创作风格让小说显得格外个性,其中对于“镜子、月亮、雨”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对此,本文将对“镜子、月亮、雨”的意象的研究,深刻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思想。

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品,镜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自照。

单纯的照,自然和文学无关。

但照镜的如果是美人,镜子便作为美人的伴侣进入文学――美人照镜;照镜的如果是仁人志士,镜子便作为仁人志士的伴侣进入文学――对镜抒怀;照镜的如果是智者,镜子便成为智者自省的工具。

有时,照镜者爱上了镜中的自己(镜恋);有时,照镜者不认识镜中的自己(昏镜);有时,照镜者分不清镜中之我和对镜之我(变形镜),甚至在镜中看到心灵的影像。

这时,镜子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自我的映射。

张爱玲是一个驾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在她笔下,古典镜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取舍与发挥。

镜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易碎的,不牢固的,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正好说明了小说中人的生存环境是靠不住的,仿佛一捏就碎。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周吉婕在浴室对镜补妆时,薇龙上楼请吉婕下去弹钢琴,引得吉婕向薇龙发了一串牢骚。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简答和名解)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方面被看作是意识形态中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另一方面渗透社会生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复杂交织在一起。

并非审美和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审美表现过程中与社会生活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从目的、方式、态度三方面来说,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审美无功利审美并不直接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实际上,审美的无功利背后隐藏则某种功利性,即审美地掌握世界。

此外,文学的功利性还在于,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两层意思: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具体体现为两种修辞形态:含蓄和含混。

审美情感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和赞美,欢乐和痛苦等。

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浅谈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和审美特征

浅谈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和审美特征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谈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和审美特征叶秋时 西北师范大学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是一位众所周知的才女,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等都充满了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张爱玲创作的散文具有独特的个体语境,通过独特又丰富的表达手法,将她对于人在世俗生活的困境和压抑下自我的迷失和命运的不可抗拒充分的表达在散文的字里行间中,使其散文充满了独具个人风格和魅力的气质和哲学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哲学意蕴;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58-01前言:古今中外的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一位对人生和命运有着独特和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作家,自我的生存体验和人格特点让她的散文中透露着失落苍凉感和孤独的悲观气质,也蕴含着关于对人生和命运的很多哲学思考,这种文学和哲学互相融合形成的散文,更加能抒发和表现自己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张爱玲散文的哲学意蕴1.人生的存在与虚无张爱玲的散文中对于人生存在与虚无这一观点的描述蕴含了最基本的哲学问题,面对人生的悲观和命运的无法选择张爱玲在世俗生活中寻寻觅觅,企盼获得心灵的补偿。

张爱玲在面对家庭的分崩离析以及社会和文化的支离破碎,既失落又无奈,《谈女人》中写道“社会的进展是大得不可思议的,非个人所能控制,身当其冲者根本不知其所以然”,父母所带给她的影响以及从没落的中国传统文化到接收陌生的西方文化导致了她对人生无法消除的虚无与绝望,加上张爱玲经历了港战,亲眼见证了文明被摧毁的过程,她体会到人生的虚无和存在的荒诞,未来和命运将是如何是无可把握也是不可逃避的,这就是虚无主义的哲学理念。

2.文化与社会压抑下人类生存的定位和追寻张爱玲通过自身的经历逐渐认识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必会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传统价值体系逐渐崩溃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阶段,作为当时的女性,张爱玲的散文中也充斥着对生存的迷失,人与社会相比是十分渺小的,命运无法选择也不会被改变,尤其是在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审视中充满了对外界压抑下的无奈和绝望,但在这样的绝望中仔细品味缺有一丝的希望,《秋雨》中写道“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黄金里的枷锁——论《金锁记》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黄金里的枷锁——论《金锁记》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现当代文学黄金里的枷锁——论《金锁记》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蔡晓仪摘要:改朝换代下,普罗大众的颠沛流离将人生指向了虚无,于是追求物欲和情欲成为了消解虚无的手段。

张爱玲小说中《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众多角色中的典型,展示了世俗挣扎下人性的变态与异化,恋子妒女的曹七巧以物欲报复情欲,最终变成了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黄金里的枷锁”。

小说作为文学创作,不仅是想象性再现,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通过小说形象的塑造与理性的意图也表明了作者无功利性的目的和功利性的指向,从而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更是作家认识的反映。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无功利性目的/功利指向;理性意图;认识反映文学作为审美意识的形态,要在具体语言组织中显示特定社会生活的种种情状,文学创作看起来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又总是社会生活复杂的想象性再现。

《金锁记》中描绘了一个出身贫穷被哥嫂买到富人家姜家的“十不全”患有骨痨病的二少爷当媳妇的七巧的悲剧故事,在对自身命运不公挣扎无效后,连自己的儿子女儿的前程也一并毁灭——为避免儿子长白出去寻花问柳便弄鸦片束缚住他;在大龄待嫁女儿长安和爱人童世舫间挑拨离间,使其孤独终老。

文本中的七巧是人性的扭曲,各种乖张的行为看似只是那个小集体中的一个悲剧,但其鲜明的社会批判意识是在笔下不经意间流露的。

曹七巧本来是油麻店中的活招牌,能言善道,精力充沛“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时,她还是一名正常的、不谙世事的姑娘,会有“肉店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

一切都很美好,如果她没有被逼着嫁给姜家二少爷的话。

后来的七巧,势利,贪财,怙恶不悛,戴着黄金的枷锁三十年,并用那“沉重的枷锁劈杀了几个人”。

张爱玲说,“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1]”。

曹七巧的三十年来的金锁记只是一个似真似幻的遥远的场景,但是其中意味深长的故事却没有完结,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使这把金锁和利刃仍在现实中大行其道。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摘要:张爱玲的作品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都市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衷婉,她的笔宛若瞳视,幽幽地,在夜的窗外窥视现代文明的浮华;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里,是触及你灵魂深处的痛意。

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会贯通。

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

她对人性有着独到的把握,写作技巧圆熟而有意境。

关建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苍凉哀婉冷峻独特一、张爱玲作品中使用的意像明显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独特”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镜子、墙、鸟、壳虫等为代表的凄楚、悲凉、孤寂的特定含意的意像的选择与主观物化,足见这位时代、祖传的“弃女”没落感伤,与这些虚无、孤独、易碎的意像一脉相承。

如: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具有非常的结构作用。

《金锁记》中,前后共有六处写到“月亮”,而且每一次都出现在人物感受孤寂和恐怖的时候。

在《金锁记》中,她以月亮来写时光流转作为开头,将“三十年前的月亮”转到“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这样的意象果然带上了岁月的沧桑感。

在《金锁记》中的开头是这样描写:“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象朵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月亮沉下去了,而七巧的故事,开始了。

但开始也就预示了结局。

她是这样结尾的:“天就快亮了。

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当长安受到母亲七巧的责备,正孤独寂寞的时候,与她作伴的恰好是“月亮”。

张爱玲这样描写,“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在长安眼中,“月亮”是残缺的,以此预示了长安以后的不幸婚恋。

张爱玲文学概论分析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共27页PPT

张爱玲文学概论分析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共27页PPT
11
月亮意象一
• 月亮成了半鬼半妖的使者,在葛薇龙已经 决定向乔琪乔妥协并幽会之后,那一汪月 亮被描写成淫邪的,“那月亮便是一团蓝 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的水沸了, 咕嘟咕嘟的响”。
• 暗喻了葛薇龙先前尚存的对爱情的憧憬, 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纯朴善良的本性在她所 存身的生活环境中一点点地被销蚀,她对 爱情的向往和对奢靡生活的贪恋,各种情 感的纠缠和欲望的争斗,像一锅沸水咕嘟12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文学审美意识形 态属性的表现
一 无功利
与 功利
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
目录 CONTENTS
1 说明 2 时代背景 3 月亮意象 4 葛薇龙
7
说明
文学是一个形象和理性的结合体。 • 审美形象: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
一形态存在的。感性形态表现在文学中,也 就是审美形象。
• 这当然是写实,傍晚的月亮刚上来,由于15
月亮意象三
• 若放在葛薇龙与乔琪的情欲发生过程中来 看,这样的被烧出的黄黄的月意,是他们 之间情欲初溢的一种指称。这是告诉读者: 他们之间来电了。
• 后来乔琪想约葛薇龙,尽管葛薇龙因不满 意而有所抵抗,可月亮仍然升起来了,这 说明他们二人还是陷入了情爱中。
张爱玲文学概论分析文学审美意识形 态属性表现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由于长期的文学实践活动及创作经验的总结, 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发展,对文学含义的理解 也不断深入。 在中国魏晋时期(公元3至6世纪)、西方是16 至18世纪。文学特具的审美属性被共认,文学 狭义的审美含义从广义的文化含义中分离与独 立出来。
文学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是指具有审美属 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小说、散 文、剧本等。至此,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 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指其中富有 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
(二)形象与理性
科学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以理论 的形式掌握世界;文学则通过形象以审美的方式掌 握世界。换言之,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其特殊存 在方式是形象。 “形象”即艺术形象,文学的本文结构所呈现的富 有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作品的特殊内容所 采取的一种诉诸感觉的、感性的形式。黑格尔说它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 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
(三)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方面看,作为审美意 识形态的文学,它富于情感 性,又带有认识性。 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 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 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 赞美、欢乐与痛苦等。是一 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 从业普遍性的情感。 认识有感性认识,有理性认 识,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 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更多 的情况下是理性认识渗透到 感性认识中。
2、文学的文化意义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的含义不是指 今天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 指的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 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 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没有从政治、 哲学、历史、宗教或演讲术、一切文章等 一般文化形态或现象中独立出来。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文化从一定 的意义上就是“人化”。 那么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必然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 生存的意义、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境况以及人所憧憬 的理想密切相关。同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文化不 是孤立的,它不但与整个文化相联系,而且还必然 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文化意义的载体。一句话是与人 的精神关怀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 文化意义至少有以下四点:

张爱玲视觉特征概述

张爱玲视觉特征概述

冯驥才认为“绘画是把瞬间变为永恒,文学是用文字的绘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

文学作品虽然做不到运用色彩描绘客观的事物如同绘画这样直接,但是可以注重色彩的运用及表现,利用不同色彩的色调、对照与光泽的变化来這染衬托因主题所创定的特殊环境,表达作家独特的感受与情绪。

张爱玲曾直言不讳地说:“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字韵h销的字眼。

”?张爱玲的小说之所以能特别刺激读者的眼球,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色彩词语的大量运用,苏青评价说:“……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道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说是一个`仙才' 了,我最钦佩她,并不是瞎捧。

”③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语言不仅仅停靠在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复制及感触的捕获上,更重要的是满含着色外之“色”的审美意蕴。

一、景物着色,发泄主观情感色彩效果是由客观的色彩现象多造成的,是人们感觉反应产物,“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

”④感觉,是人脑思维活动的产物,必定包含一定的主观性。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也曾指出:“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阵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

”?确实如此, 张爱玲有感于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以她独有的艺术感觉倾心捕捉颜色,灵活运用语言的彩色碟,表达情绪、信念,描景状物。

如:《倾城之恋》中“那是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

”⑥这便是白流苏①转引自赵玫:《艺术天空的闪电》,《光明日报》1993年5月22曰.②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③《传记》集评杂会记[J].杂志月刊,第14卷第6号(1994年9月).④列宁:《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19页.⑤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5页.⑥张爱玲:《倾城之恋》,此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首次来到香港所见到的画面,吸引她注意力的本该是新鲜但又陌生的环境,可是张爱玲并未大肆刻画香港的高堂大厦,也并未叙说港口船只来往,却是运用浓艳色彩的强烈比照描绘出热闹繁荣、千奇百怪、充满搏杀和刺激的现代大都市消沉又陈腐的气息,借此来暗示流苏对自己未来的焦虑、担忧及难以掌控命运而志志不安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顺应”才能发生认识。这也就是说人要么改变环境,
要么被环境改变。
18
角色思考
• 葛微龙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的女性对于爱情的理解,她爱上 了乔琪乔她也嫁给了她,但是她却愿意那样的付出而只是 表面上他们甜蜜的爱情,这种对爱情观的塑造是张爱玲自 己的遭遇和思想的融入。
月亮意象二
• “这边的太阳还没有下去,那边,在山路 的尽头,烟树迷离,青溶溶的,早有一撇 月影儿。微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 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 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窠。越走 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 亮便没有了。”
• 这是写实,也是暗示。 • 写实是因为有在山中的经历,月亮确实是
对于薇龙来说一切都是不可说与未知。这里暗示了薇龙必 将是悲剧性的结局。
•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识发生论》中提出了“图式”
说:“同化”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图式”中,引起“图式”
量的变化;“顺应”指对主体不能“同化”的客体,主体
则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图式”发生
质的变化。他认为一切刺激都只有为主体的图式“同化”
葛薇龙形象
• 从薇龙求梁太太资助她上学和她到梁宅之 后的为人处世来看,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懂 得隐忍、八面玲珑的人。
• 但是在爱上乔琪乔之后她的行为却大失水 准。在与梁太太和司徒协同回梁宅的雨夜, “黑郁郁的山坡子上,乌沉沉的风卷着白 辣辣的雨,一阵急似一阵,把那雨点儿挤 成车轮大的团儿,在汽车头上的灯光的扫 射中,像白绣球似的归动。遍山的肥树也 弯着腰缩成一团,像绿绣球,跟在白绣球17
那样慢慢地由一点变得丰满起来的,特别 是在夏季,在炎热的黄昏后,这样的景象1,2
月亮意象二
• 作为暗示,引起的则是关于葛薇龙的命运 的遐想,饱含理性的拷问:
– 这个上海女孩能够实现她的青春之梦吗? – 青春的女孩有的只是青春,她的青春能够为她带来幸
运还是厄运? – 她的姑妈会帮助她在香港这块令人激动人心却又令人
10
月亮意象一
• 月亮成了半鬼半妖的使者,在葛薇龙已经 决定向乔琪乔妥协并幽会之后,那一汪月 亮被描写成淫邪的,“那月亮便是一团蓝 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的水沸了, 咕嘟咕嘟的响”。
• 暗喻了葛薇龙先前尚存的对爱情的憧憬, 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纯朴善良的本性在她所 存身的生活环境中一点点地被销蚀,她对 爱情的向往和对奢靡生活的贪恋,各种情 感的纠缠和欲望的争斗,像故事背景大多是上海和香港 这些当时殖民文化气氛浓厚的大都市, 人 物活动的背后都有这么一个杂糅的殖民文 化背景。而那些活动在这样背景下的人物, 则染上了与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生活的人 们所不同的异样色彩, 这也造成了张爱玲 作品的独特审美效果。
8
背景形象与理性
• 梁太太的大宅: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 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 处都是对照; 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 时代 气氛, 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 奇幻的境界。” 这个大宅就是一切故事发 生的地点, 它的特色正是中西文化“硬生生 地”结合的产物: “⋯⋯山腰里这座白房子 ⋯⋯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屋顶上却盖 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里面是立体化 的西式布置, 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9
• 这当然是写实,傍晚的月亮刚上来,由于14
月亮意象三
• 若放在葛薇龙与乔琪的情欲发生过程中来 看,这样的被烧出的黄黄的月意,是他们 之间情欲初溢的一种指称。这是告诉读者: 他们之间来电了。
• 后来乔琪想约葛薇龙,尽管葛薇龙因不满 意而有所抵抗,可月亮仍然升起来了,这 说明他们二人还是陷入了情爱中。
不寒而栗的土地上立足吗? – 月亮与爱情相关,这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是否预示着葛
薇龙对爱情的想像及其对收获爱情的期望? – 所以,那个肥胸脯的白凤凰,真的能够高高地栖身于
那棵大树而不会被其摇落吗?
13
月亮意象三
• “那时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 的,像玉色缎子,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灰, 烧糊了一小片。”

审美形象与理性思考
目录 CONTENTS
1 说明 2 时代背景 3 月亮意象 4 葛薇龙
6
说明
文学是一个形象和理性的结合体。 • 审美形象:文学是以形象或称艺术形象这
一形态存在的。感性形态表现在文学中,也 就是审美形象。
– 在此PPT中以蓝色字体标出分析。
• 理性思考:文学在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 中渗透着理性的、抽象的思维,在艺术作7
葛薇龙形象
• 经过了复杂的心理挣扎,薇龙最终还是为了与乔琪飘渺的 爱情,甘愿沦为高级交际花,为其弄钱。两个人单独的到
湾仔去看热闹时,“头上是紫粲的蓝天,天尽头是紫粲的 冬天的海……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 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有无边
的恐怖。”那些来路不明的过往,那些去路不清的未来,
月亮整体意象
•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圆白、光泽,有着森 森逼人的阴气,是带着杀气的蓝光,这样 一反常规的描述,融进了她对苍凉人生的 全部感悟。自身命运的不幸,天才般的观 察生命的独特视角,使她的文笔所表现的 生活处处充满了不信任与怀疑, 充满悲观、 绝望、冷漠的格调,她说“人生的底色是 苍凉的”,“沾着人就沾着脏”。
• 因此,当“乔琪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 走”,月光见证了他们的秘密。 “月亮已 经落下去了,她的人已经在月光里浸了个 透,淹得遍体通明。”这不是她在沉醉中1,5
葛薇龙形象
• 贪慕虚荣、迷恋纸 醉金迷的颓靡生活 直至失去自我、极 度卑微地恋着、自 甘堕落、对物欲和 情欲的贪婪追求。
• 时代背景:上海混 战,香港被英国侵 占,西风渐入,殖 16
文学审美意识形 态属性的表现
一 无功利
与 功利
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
《沉香屑—第一炉香》
•文 学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属 性 的 表 现
2、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 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在 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 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 一特殊目的的特殊手段。
淡雅清高的张爱玲,
用一种仿佛与自己毫无关系 的、不作任何置评的笔调写 了这个故事,但实质则是她 关于记忆的无声流露,是针 砭时弊,是对那个社会的犀 利披露和再现——这也说明 了文学作品的功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