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3.1仰望天空1.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我们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手拿圆纸筒观察的同学模拟地球上人的观察视角;手拿小圆片的同学模拟月球; 手举大圆片的同学模拟太阳;2.太阳和月球看起来差不多大是因为:太阳离我们(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我们(地球)的距离远得多。

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原理是利用一天中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来计时。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一天中正午的影子最短,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到短再到长(长→短→长)5.太阳东升西落,一天中太阳的方向是(东→南→西),影子的方向是(西→北→东)。

6.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影子方向相同,大小不同。

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影子的方向不同。

3.3影子的秘密1.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时,就形成了遮挡物的影子。

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且遮挡物要在中间。

在模拟阳光下物体影子时,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

光源是指自己能发光的物体。

如:点燃的蜡烛、太阳、萤火虫、亮着的点灯等。

2.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大小和长短的变化。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

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近,影子越大;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越远,影子越小。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所照射物体的角度有关。

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长。

如:某路人,先朝路灯走来,再离路灯远去,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5.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遮挡物云,它变化多端。

6.我国的传统文化皮影戏就是利用影子来进行创作的。

3.4月相变化的规律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杠杆的原理及应用1. 引入:讲解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2. 实验:让学生进行杠杆实验,观察力臂和力的关系。

3. 应用:分析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

第2课时:轮轴的原理及应用1. 引入:讲解轮轴的定义和特点。

2. 实验:让学生进行轮轴实验,观察力矩和力的关系。

3. 应用:分析生活中轮轴的应用实例。

第3课时:滑轮的原理及应用1. 引入:讲解滑轮的定义和特点。

2. 实验:让学生进行滑轮实验,观察力臂和力的关系。

3. 应用:分析生活中滑轮的应用实例。

第4课时:斜面的原理及应用1. 引入:讲解斜面的定义和特点。

2. 实验:让学生进行斜面实验,观察高度和距离的关系。

3. 应用:分析生活中斜面的应用实例。

第5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制作并测试机械装置。

3. 分享实践活动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室内实验器材: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

2. 教学课件和素材。

3. 学生分组实践活动材料。

六、教学内容:第6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1. 引入:讲解浮力的定义和特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目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复资料,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复内容
第一单元:动物的生长发育
- 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基本过程
- 掌握常见动物的特性和性
- 理解动物的分类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发育
- 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 掌握常见植物的特征和功能
- 理解植物的分类
第三单元:日常生活中的力
- 了解力的作用和种类
- 掌握力的操作方法和测量工具
- 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的影响
第四单元:磁铁和磁力
- 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力的作用
- 掌握磁铁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 理解磁力对物体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第五单元:水的性质和运动
- 了解水的性质和变态
- 掌握水的运动形式和变化过程
- 理解水对物体的托浮和压力
第六单元:天气的变化和季节
- 了解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规律
- 掌握常见天气现象的产生和原因
- 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和物种的影响
复方法
- 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章节,重点复每个单元的知识点
- 回顾课堂笔记和练册上的题
- 参加同学间的讨论和互相提问
- 做一些与科学相关的实验或观察活动
- 制定研究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复每个单元的内容
希望本复习资料对你的科学复习有所帮助!祝你取得好成绩!。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本文档为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复资料,旨在帮助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复和巩固。

以下是各个单元的复内容概述:
第一单元:昆虫的生活
- 了解昆虫的特征和分类
- 掌握昆虫的生长和变态过程
- 理解昆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 了解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其功能
- 熟悉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
- 掌握植物的种子结构和传播方式
第三单元:科学实验
-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熟悉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材和测量工具
- 了解科学实验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单元:天气变化
- 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特征
- 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 掌握常见的天气现象和预测方法
第五单元:水的运动与利用
- 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重要性
- 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水资源的利用
- 掌握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和重要性
第六单元:太阳能的利用
- 了解太阳能的来源和性质
- 掌握太阳能的利用方式和设备
- 理解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是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为他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 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 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点总结1.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1.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1.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1.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1.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1.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2.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操作步骤:(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2.3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利用日影观测。

2.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中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早上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

2.5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在南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东边。

3.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3.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3.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3.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3.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湘科版(2017)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全单元全套知识点总结

湘科版(2017)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全单元全套知识点总结

湘科版(2017)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全单元全套知识点总结三下一单元《溶解》知识点1. 像食盐、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微粒,均匀的、稳定的分散在水里的现象,叫做溶解。

2. 食盐在水中充分溶解后,各个地方一样咸;溶解在水中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3. 固体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液体(碘、乙醇)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也可以溶解在水中。

4. 一般情况下,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加热、搅拌、弄碎。

5.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我们常喝的碳酸饮料中,溶解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6. 在同样多的水中,加入白糖和小苏打,溶解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7. 在进行“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实验中,两个杯子中的水和食盐必须要一样多。

8. 在进行“比较水温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中,两个杯子中都不要搅拌。

9. 粗盐在水中溶解的慢,细盐在水中溶解的快。

10.把水果糖碾碎了放入热水中搅拌可以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11.在做“20ml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时,我们可以用搅拌的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

12.在验证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中,不同条件是搅拌情况。

13.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如100ml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大约溶解10克小苏打,所以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14.在一袋洗衣粉中,量取两份同样多的分别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热水中的洗衣粉溶解得快。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15.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之后,原本能溶解于水的食盐不再溶解了,多余的盐粒,一直留在水中,这个现象叫做饱和。

16.溶解的速度除了与物质本身有关,还与温度,是否搅拌和压力等有关。

二单元《水的三态变化》知识点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形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教案设计: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湘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性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磁铁的认识2. 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3. 磁性的应用4. 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5.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三、教学重点:1. 磁铁的性质和磁性的应用。

2. 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

四、教学难点:1. 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的理解和实验。

2. 磁悬浮列车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磁铁的性质和磁性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磁铁和磁性物品,引发学生对磁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磁铁的认识:介绍磁铁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引导学生认识磁铁。

3. 讲解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解释磁铁的两个极(N极和S极)以及磁性强弱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

4.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铁的极性和磁性强弱,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5. 讲解磁性的应用:介绍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磁性挂钩、磁性玩具等,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实用性。

6. 拓展知识:讲解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磁铁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和磁性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以及对磁铁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磁铁和磁性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或科技创新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应用磁铁的性质。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一章:水的秘密1.1 学习目标: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掌握水的沸腾和蒸发过程。

1.2 教学内容:引入水的概念,介绍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等特点。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和蒸发过程,解释水的相变原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水的概念,提问学生对水的了解。

1.4.2 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水的沸腾和蒸发过程。

1.4.3 小组讨论水的特点和相变原理。

1.4.4 教师讲解水的性质和应用。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2.1 学习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掌握天气变化的原因。

2.2 教学内容: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解释天气变化的原因,包括气温、湿度、风向等因素。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提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了解。

2.4.2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2.4.3 小组讨论天气变化的因素和影响。

2.4.4 教师讲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重要性。

第三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3.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掌握地球运动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引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介绍地球运动的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模型展示、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提问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

3.4.2 学生观察地球模型,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4.3 小组讨论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3.4.4 教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第四章:生物与非生物4.1 学习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4.2 教学内容:引入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解释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引导学生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4.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速度。

1.3 教学活动:1.3.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1.3.2 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速度。

1.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地球自转的特点。

1.4 作业: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自转方向和速度。

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及其意义。

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速度。

2.3 教学活动:2.3.1 导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公转的现象。

2.3.2 讲解: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和速度。

2.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地球公转的特点。

2.4 作业: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公转方向和速度。

第三章:昼夜长短的变化3.1 学习目标: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

3.2 教学内容: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3 教学活动:3.3.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3.3.2 讲解: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3.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4 作业:绘制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标注变化规律。

第四章:四季的形成4.1 学习目标: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4.2 教学内容:四季的形成原因、四季的变化规律。

4.3 教学活动:4.3.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四季的变化现象。

4.3.2 讲解:讲解四季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4.3.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总结四季的变化规律。

4.4 作业:绘制四季变化示意图,标注变化规律。

第五章:太阳的位置与温度变化5.1 学习目标:了解太阳的位置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5.2 教学内容:太阳的位置变化、太阳高度角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5.3 教学活动:5.3.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太阳位置与温度变化的现象。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三单元知识点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三单元知识点

三下科学三单元《天气观测》知识点1.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

2.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测量气温的时候,气温计要距地面的高度为1.5米。

3.通常我们描述天气的四要素是:气温,云,雨,风;测量气温是观测天气的主要内容。

4.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点5.小玲同学在做鸡蛋沉浮的实验时,用适当浓度的盐水使鸡蛋正好悬浮.如果她向盐水中继续加盐,鸡蛋将上浮,直至漂浮,鸡蛋所受的浮力先增大后减小;如果她向盐水中继续加清水,鸡蛋将下沉到容器底部,鸡蛋所受的浮力先减小后增大。

6.观测云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云状、云量是云的观测的重要内容。

7.气象员们从事观测天气和预报天气。

8.我们可以通过观测气温、风、降水等得知天气情况。

9.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10.天气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11.看云识天气,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2.风向标是观测风向的仪器,风速计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13.在校园的不同地方测量的天气数据不一样。

放在百叶箱测量的数据最准确。

百叶箱是一个里面放有温度计等气象观测仪器的物体。

14.下图是某校气象观察小组观测到的一天的气温状况,请读图分析记录。

①兴趣小组的气温观测,一天进行4次,分别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和20时;这天的日平均气温是10℃。

15.我们应该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

16.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漂浮在空中,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17.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写出了《物候学》一书。

18.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云的三种主要形态是卷云、积云和层云。

19.雨量一般是指24小时的雨量,单位是毫米,我们通过雨量表可以判断雨量的等级,雨量器(量雨筒)可以用来测量雨量。

20.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10—25毫米)大雨(25—50毫米),暴雨(50—100毫米),大暴雨(100—200毫米),特大暴雨(大于200毫米)共6个等级21.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的天气平均状况。

【知识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知识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蚕宝宝出生了第一课时布置养蚕任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出示: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3.过渡: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二.活动了解怎样养蚕.提问:怎样养蚕?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蚕宝宝的家的安排: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

(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新鲜、干净的桑叶。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置养蚕任务.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

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蚕宝宝出生了第二课时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学目标科学探究.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一课1.太阳是一颗(恒星),给地球带来(光和热量)。

(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

2.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自己(不会)发光,但能(反射太阳光)。

3.太阳(很大),离地球(很远),表面能看到太阳黑子。

月球(较小),离地球相对(较近),表面有(环形山)。

4.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每天东升西落。

5.通过用纸筒观察大小不同的圆片的实验,我发现:巨大的太阳离我们(远),小小的月球离我们(近),所以两者看起来差不多大。

第二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知识整理1.一天中,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太阳(东升西落),物体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西北——北——东北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长——短——长4.古人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叫(日晷)。

5.太阳是地球的(光源),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第三课1. 光源是自己会(发光)的物体,比如(太阳、蜡烛、手电筒)等。

2.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3. (光源、阻挡物、屏)是影子产生的必要条件。

4. 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使影子的(大小、方向、形状)发生变第四课1.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规律。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

2.我们看到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月球有月相变化,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

3.观星时,我们可能会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国古人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动变化。

4.作业本46页月相图。

第五课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2.月球特点:有(月海);(环形山);(球形);年龄约(45亿年);直径约(3500千米);与地球距离约(38万千米);有(引力);3.模拟实验:大小不同的球——(不同大小的陨石);托盘和细沙——(月球表面);不同大小的坑——(大小不一的环形山)4.(食物)、(水)、(氧气)等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所以月球上目前不适合人类居住。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班级:姓名: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3、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刻度(0℃ 37℃ -5℃ -10℃,会读、会写)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4、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5、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6、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做凝固。

加热、吹风能加快蒸发。

7、水在自然界中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关。

8.公元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9.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历经五年多时间的研究,用水银代替了酒精,发明水银温度计。

(华氏温度计)10.英国医生阿尔伯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计。

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每一摄氏度分为10个小格。

11.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运动的方式不同。

12.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13、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盛冰的玻璃杯使它周围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因而在杯壁上凝结成了小水滴。

14、如果在冰中加入大量的盐,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冰中放盐后温度会迅速降低,大约在-7℃左右。

15、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海洋里的水却总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江河湖海里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会变成大量的水蒸气蒸发到空中,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云,云随风飘动,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就会降落下来,形成雨或雪,雨水汇成小溪,流入江河湖海。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2021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2021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2021 XXX第一单元控制溶解1、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的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

2、在20℃时,10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最多能溶解(204克)白糖。

3、能加快物质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碾碎等。

4、多余的食盐,一直留在水中,不再溶解了。

这个现象叫作(饱和)。

5、研究“溶解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时,每组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如研究“水的温度能不能影响食盐溶解得快和慢”时,不同的条件是: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只能改变(水温),实验结论是:水的温度越高,物质溶解得越(快)。

6、研究“搅拌对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实验中,只有搅拌与不搅拌做对比,其他条件要(相同),实验结论是:搅拌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7、研究“20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白糖”的实验中,需要准备的材料是:(烧杯)、(水)、(量筒)、电子秤、(玻璃棒)、白糖。

8、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我们可以用(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9、一定量的水可以溶解(一定量)的物质,并不是无限溶解的。

10、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是怎样加快溶解的?举例说明。

答:妈妈在冲刷衣粉时用到了溶解。

她拿温水冲并不竭用手搅拌,加快了溶解。

人们在吃糖块时用到了溶解。

人们咬碎糖块,用舌头搅拌,加快了溶解。

第二单元水的三态变化1、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所以水蒸气看起来是“悄然逃跑”了。

2、水在平日情形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

3、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周围温度)有关。

1XXX4、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5、烧杯用火加热必须隔着(石棉网)。

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剧烈地沸腾起来,水迅速地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作(沸腾)。

6、把一杯水放入冰箱的冷藏室里,过一会儿水的温度会(下降),数小时后会你(结冰)。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背诵资料 知识点考点一遍过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背诵资料 知识点考点一遍过

第三单元知识点观测气温1.空气的温度简称气温。

2.气象站使用百叶箱测气温。

3.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

气温计要距地面1.5米高。

4.室外温度更能准确反映当地的气温。

5.同一地方在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

6. 《物候学》是气象学家竺可桢所写。

7. 百叶箱一般都架设在草坪上。

8. “℃”是记录气温的符号。

9.测量气温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10. 一天内测量气温变化的规律,地点应该一致。

11. 温度计测量好室外的温度后,直接读数。

12.气温变化曲线图中能直观地看出一天中一段时间内气温变化的情况。

观测云和雨1.云的观察分为云量和云状两个方面。

2.根据云量,把天气分为晴天、少云、多云、阴天。

3.云的三种形态分别是:卷云、积云、层云。

4.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5.要知道雨的大小,我们可以测量雨量,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6.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

7.一个月或一年降水量的总和,称为月或年降水量,根据多年的数据可以计出年均降水量,它能反映该地区降水的基本状况。

8.估计云量的地点必须能见全部天空。

9.用直尺量出雨量筒内的积水深度。

10.雨量器应放在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方。

11.24小时的雨量小于10毫米的是小雨,10毫米到25毫米是中雨,25毫米到50毫米的是大雨,50毫米到100毫米的是暴雨。

100毫米到250毫米的是大暴雨,大于250毫米的是特大暴雨。

12.自制雨量筒要用透明的直筒容器。

13.云量少于10%的为晴天,10%到30%之间为少云,30%到70%之间为多云,大于70%的为阴天。

观测风1.风的大小叫风力,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

2.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是“相风铜鸟”是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

3.人们常根据风级图来估测风力。

4.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

5.风向可以用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湘科版 2019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

湘科版 2019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

湘科版2019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三单元天气观测1.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

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

气象站测量气温用的是_ 百叶箱_。

2.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早晚低,午后高;气温最高的时间并不是正午。

2.《物候学》的作者是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

3.云的观察分为_云量和云状两个方面。

4.人们把天:当作一个圆,看看云在天空中占多少,根据云量,把天空分为_ 晴天、少云、多云、阴天。

5.云的三种主要形态是_卷云、积云、层云。

6.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空中。

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7.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8.一个月或一年降水量的总和,称为_ 月或年降水量。

9.雨量等级可以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9.风有_ 方向、大小的不同。

10.风向是指_风吹来的方向。

风力是指风的大小。

11.风向标是观测_风向的仪器。

风速计是观测风力的仪器。

12.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相风铜鸟来观测风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

13.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15.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的天气平均状况。

16.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的总结。

东汉哲学家王充所著的《论衡》中就有天气谚语的记载。

17. 瓦块云,晒煞人。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蚂蚁搬家蛇过道,必定大雨到。

雨中知了叫,预告晴天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天气观测
1.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单位。

空气的温度简称气温,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

使用气温计测量温度进要在避免太阳直射,且距地面1.5米高的位置进行。

2.气象站的温度计是放在百叶箱里来测气温,我们这里的气温是14时(下午两点)最高。

3.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他写出《物候学》一书。

4.云的观察分为云量和云状两个方面。

根据云量我们把天气分为晴天、少云、多云、阴天。

云有卷云、积云、层云三种主要形态。

5.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空中。

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6.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雨量筒要放在离地面稍高处的位置。

7.雨量是24小时内一平方米下雨的多少,它可以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 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5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50毫米是特大暴雨。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标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当风向标的箭头指东时,表示刮东风,红旗向西北飘,此时刮东南风;炊烟从西南飘过来,表示刮西南风。

9.风力是指风的大小,我们现在把风力通常分为13 个等级,就是0~ 12级,其中,12级风最大。

我们当地的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左右。

风级歌: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 级轻风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 级风
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 级拔树又倒屋,11、12陆上很少见。

10.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的总结。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就有天气谚语的记载。

天气谚语可以分为四类:看云识天气(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瓦块云,晒煞人);看风识天气(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看光识天气(东虹日头西虹雨;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看物象识天气(燕子高飞晴无云、燕子低飞雨来到;蚂蚁搬家蛇过道,必定大雨到)。

气象台的气象探测设备有气象卫星、气象雷达、探空气球、海洋气象监测船、地面气象观测站。

11.2020年3月23日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气候与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