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麻黄汤源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如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进展,如下所述。

一化学成分1.生物碱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主要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到3%不等。

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生物碱类型:NawwarM A M等从E.alata中分离得到第1个喹啉类生物碱: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

StarrattA N等从E.pachyclada ssp. sinaica中分离得到一类新的喹啉类生物碱,分别为:4羟基6甲氧基2喹啉羧酸,4羟基2喹啉羧酸,4,6二羟基2喹啉羧酸。

2.挥发油麻黄所含挥发油成分复杂。

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此外还含有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桂叶烯、二氢葛缕醇、对孟烯2醇7,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等。

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吉力等运用GS MS分析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分离得到127个化合物。

从草麻黄中得到82个,木贼麻黄中有39个,中麻黄有63个。

其中1α松油醇的含量较高占31.64%;1,4桉叶素其次占12.80%;十六烷酸占16.22%。

3.黄酮类黄酮是麻黄属中一类重要成分,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小麦黄素、草棉黄素、芹菜素5鼠李糖苷、3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等。

4.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类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腹有诗书气自华[11]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含量(mg/100g麻黄)如Leu(14.6)、Ile(62.1)、Phe(35.9)、Lys(15.4)、Val(28.4)、Thr(48.0)、Met(6.9)、Arg(111.9)、His(12.4)、Tyr(12.1)、Cys (40.8)、Gly(37.9)、Ala(165.7)、Ser(97.5)、Glu(350.3)、Asp(474.2)、Pro(162.8),并发现麻黄果氨基酸除了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明显低于草莓中的以外,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接近或超过草莓中的相应氨基酸含量,另外,含有较高的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调研报告麻黄草

调研报告麻黄草

调研报告麻黄草调研报告:麻黄草一、引言麻黄草,又名苏黄、麻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草材,具有发汗解表、解郁开窍等功效。

麻黄草在中医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在现代药物中得到了研究和利用。

本调研报告的目的是探讨麻黄草的起源与分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等方面的情况。

二、麻黄草的起源与分类麻黄草是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属于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松属。

据考古学研究,麻黄草在中国历史上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代和周代。

目前,世界上共有9个麻黄草属,160个麻黄草种,其中以中国品种最为丰富。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华中、华南和华北等地区。

三、麻黄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麻黄草主要含有麻黄碱、麻黄酮、麻黄素等多种化学成分。

其中,麻黄碱是麻黄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收缩血管、提高心肌收缩力以及抗过敏等药理作用。

麻黄酮则具有镇静、抗菌、消炎等作用,对呼吸系统感染具有一定的疗效。

麻黄素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提神醒脑的作用。

四、麻黄草的应用领域麻黄草在中医领域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麻黄草还可以用于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此外,麻黄草还可以制成浸膏、酊剂等剂型,用于外治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

五、麻黄草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传统医药的重视和对健康的关注,麻黄草作为一种有效的中药草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数据显示,近年来,麻黄草及其制剂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其市场占有率较大。

同时,麻黄草还可以用于制造保健品、化妆品等消费品,未来的市场潜力仍然巨大。

六、总结本调研报告主要对麻黄草的起源与分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应用领域和市场前景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麻黄草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潜在的市场前景,对于促进传统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以发挥麻黄草的更大作用,造福于人类健康。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摘要】麻黄作为一种著名的中药药材,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利尿消肿、发汗平喘、促进血液循环、抗氧化、抗病毒的作用。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麻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Q949.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258-010引言麻黄是一种麻黄属曹本植物,高20~40cm,常年生长于山坡、河床、草原等处,采摘方便。

麻黄类药物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三种,麻黄的草质茎部位是入药部位,植物根茎内蕴含丰富的生物碱、黄铜、挥发油、多糖、酚酸等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等功效,同时对人体的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等具有优质的药理作用[1]。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1 麻黄的化学成分1.1 麻黄碱类麻黄中后蕴含丰富的麻黄碱,目前在麻黄中提取十多种麻黄碱的,而含量最高的就是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以及左旋去甲麻黄碱等。

麻黄碱在麻黄的根和茎中含量丰富,陶华明等[2]对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不同种类的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从1%~3%不等。

麻黄碱是一种结晶状的白色粉末,无味,遇光变质,溶于水,采用化学分离法从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中提取到具有维生素P 的活性的白麻黄碱( leucoephedine )以及具有抗消炎作用的麻黄碱(ephedroxane)。

而采用红外光谱以及HPLC 技术能够鉴定麻黄智中蕴含4-羟基-7 甲氧基-喹啉羟酸、1-麻黄碱、d-伪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物质。

有学者从8 个麻黄生物碱中提取到2,3,4,6-四甲吡嗪、O-苯甲酰-右旋伪麻黄碱以及2,3,4-三甲基苯唑烷。

而在麻黄种子以及果实中提取生物碱则并没有研究报道。

1.2 黄酮类国内对麻黄黄铜的研究偏少,初步对斑子麻黄中的黄铜的含量有所研究。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麻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麻黄,作为一味古老的中药材,在中医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它源自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其中以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为代表。

这些成分赋予了麻黄多种药理活性。

从药理作用来看,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

它能够促进汗腺分泌,增加人体的出汗量,从而帮助散热,调节体温。

这一作用在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无汗等症状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麻黄还有平喘止咳的作用。

它能够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从而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麻黄的利尿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可以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促进尿液的排出。

这对于消除水肿,特别是由心脏、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麻黄还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精神和体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失眠、焦虑等不良反应。

在临床应用方面,麻黄的用途十分广泛。

在治疗感冒方面,对于风寒感冒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者,常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麻黄汤。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麻黄常与其他中药配伍,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例如,小青龙汤中就有麻黄的身影,其与细辛、干姜等配伍,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对于水肿病症,麻黄也能发挥作用。

如越婢加术汤,以麻黄为主药,配伍白术、生姜等,可疏风泄热、宣肺利水。

然而,麻黄的使用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由于麻黄具有较强的兴奋作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慎用。

同时,孕妇和运动员也应避免使用。

在使用剂量上,需要严格控制,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总之,麻黄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明确,临床应用广泛。

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中医理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合理用药,才能充分发挥其疗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麻黄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悠久历史,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其生物碱是主要的活性物质。

随着对麻黄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发汗解表、平喘、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逐渐阐明。

该研究就近年来麻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麻黄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麻黄;药理作用;综述ResearchProgressofPharmacologicalEffects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sEphedraeHUANGLing1,WANGYan-ning1,WUShu-yue21.DepartmentofPharmacy,NanningFirstPeople’sHospital,Nanning,Guangxi,530022China;2.DepartmentofPediatrics,NanningFirstPeople’sHospital,Nanning,Guangxi,530022China [Abstract]Ephedrahasalonghistoryofclinicalapplication,hasavarietyofchemicalconstituents,anditsalkaloidsarethemajoractivesubstances.Withthedeepeningofthe studyofephedra,itssweatingsolution,asthma,immuneandanti-inflammatoryandotherpharmacologicaleffectsandmechanismsgradually clarified.Inthispaper,theresearchprogressofpharmacologicaleffectsofephedrainrecentyear sarereviewed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andguidanceforthedevelopmen tandresearchofephedra.[Keywords]Ephedra;Pharmacologicaleffects;Review麻黄在我国应用于中医临床已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或者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气 管 哮 喘 等 症 。兹 对 近 年 来 其 化 学 成 分 、药 理 作 麻黄 、中麻 黄 、木 贼 麻黄 挥 发油 中 的 主要 成 分 。徐 必
用 及 毒 性 等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达等 采用 超临界 C02萃 取技 术 (SFE)从 麻 黄 中提
1 化 学成分
思 路 。
[关键 词 ] 麻 黄 ;化 学成分 ;药理作 用
麻黄 始 载 于《神 农 本 草 经》,列 为 中 品 ,记 载 黄 碱 占 85% ~90% 。
其 功效 为 :“主 中风 ,伤寒 头 痛 ,温 疟 ,发表 出汗 , 1.2 挥 发 油 麻 黄所 含 挥 发油 成 分 复杂 ,主要 有 效
黄恶 烷 、2,3,4一三 甲基苯 恶 唑 烷 、3,4一二 甲基 苯 恶 58% ,果 实 中还原 性糖及 水溶 性糖 的含 量均 比草质 茎
唑烷 、L一去 甲基 麻 黄 碱 、D 一去 甲基 伪 麻 黄 碱 、苄 甲 中 的高 。KonnoC等 从 中 国双 穗麻 黄 中分 离 出具 有
胺及 麻 黄恶 唑 酮 。 中麻 黄 生物 碱含 量 约为 1.1% ,其 降血糖功能的麻黄多糖 A、B、C、D、E。
中 1一麻 黄 碱 占 30% ~40% ,麻 黄 碱 占 原 生 药
另 外 ,麻黄 中还含 有有 机酸 、鞣 质 、黄 酮甙 、糊 精 、
0.31% 。木贼 麻 黄生 物 碱 含 量 约 1.7% ,其 中 1一麻 淀粉 、果 胶 、纤 维素 、葡萄糖 等成 分 。
泰山卫生 2011年 第 35卷
2 药理 作 用
性 肾衰 的作 用 。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E hdait m da She ke C A Me.或 木 贼 麻 黄 p er n r ei c rn t . . y e hda eu en g.的 干 燥 草 质 茎 。麻 黄 具 有 发 er q i t a B e si
高 ,为 ( . 0 2 7 8±0 6 2 % ,草 麻 黄 和 中麻 黄 的 总 .4 )
黄化 学成 分 的研 究 颇 多 ,发 现其 含 有 生 物碱 类 、黄
酮类 、挥 发 油 、多 糖 、酚 酸 类 等 多 种 成 分 。现 代 医
学研 究 表 明 ,麻 黄 对 中枢 神 经 系 统 、心 血 管 系 统 、 平 滑肌 等具 有 广 泛 的药 理作 用 ,其 有 效 成 分 主 要 是
Hii kn n ,删 从 麻 黄 根 中分 离 得 到 2个 麻 o等
( uren 、二 氢 槲 皮 素 ( iyr uren 、槲 皮 qe t ) ci dhdo ect ) q i
酚和 1 1个 麻 黄 宁,分 别 为:麻 黄 酚 A 和 (p ern i A、B) eh dann ;麻 黄 宁 A、B、C、D、E、F 、
方 法 对 草 麻 黄 、中 麻 黄 和 木 贼 麻 黄 中 的 总 碱 含 量 进 行 了测 定 ,结 果 显 示 ,木 贼 麻 黄 的 总 碱 含 量 最
著名的中药材 , 《 中国药典》2 1 0 0年版规定麻黄为 麻 黄 科 植 物 草 麻 黄 E hda s i t f 中 麻 黄 p er i c Sa 、 活性 。本 文 就 近 些 年 来 国 内 外对 麻黄 的化 学成 分 和药理 活 性研究 成 果进行 综 述 。
1 化学 成分 研 究 1 1生 物碱类 .
醇[ (+) 1pey-一 d一一rpn1 、3 - 甲基 -hnl i o1poao] ,4二 2 mi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麻黄,作为传统中药材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得到了更为详尽和深入的探索。

本文旨在综述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方法、药理活性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麻黄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并探讨这些成分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还将对麻黄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麻黄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为传统中药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贡献。

二、麻黄的化学成分麻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质素类和多糖等。

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麻黄独特的药理活性,也是其药效发挥的物质基础。

生物碱类是麻黄中最为突出的一类化学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

这两种生物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是治疗哮喘、感冒等疾病的有效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在麻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麻黄黄酮和去甲麻黄黄酮是较为重要的黄酮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麻黄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木质素类和多糖类成分。

这些成分虽然含量较低,但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麻黄的化学成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为麻黄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麻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麻黄中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揭示和应用。

三、麻黄的药理活性麻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其药理活性一直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点。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麻黄,又称麻黄冰,其主要成分是麻黄碱、麻黄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自古以来,麻黄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疏风散寒、宣肺祛湿、祛风除湿等功效,被用来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常见疾病。

本文将从麻黄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来详细介绍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一、麻黄的来源和化学成分麻黄,科名为麻黄科,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以华北、西南、华东、华南等地为主要产区。

麻黄一般生长于海拔500-2500米的山地灌丛或山坡草丛中。

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麻黄碱、麻黄素及其衍生物。

其中麻黄碱是麻黄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收缩血管、扩张支气管、提高血压、增加心率、舒张血管等作用。

麻黄素则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等药理作用。

二、麻黄的药理作用1.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麻黄中的麻黄碱能够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增加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加警觉性和注意力。

2.扩张支气管:麻黄中的麻黄碱可以作为β2受体激动剂,通过激活肺部的β2受体,使得平滑肌松弛,支气管扩张,从而改善呼吸道狭窄,减轻喘息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3.抑制炎症反应:麻黄中的麻黄素具有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组织因子、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4.抗过敏:麻黄中的麻黄素对过敏反应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肥大细胞的释放和组胺的生成,减轻过敏症状。

5.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麻黄中的麻黄素通过兴奋心脏β1受体,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改善心肌血供。

6.抗菌作用: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繁殖,对某些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麻黄的临床应用1.感冒咳嗽: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此外,麻黄还可以刺激呼吸系统,促进病原体的排除,对感冒咳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哮喘:麻黄可以扩张支气管,缓解哮喘引起的气喘和呼吸困难。

中药药理学课程习题

中药药理学课程习题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第01章绪论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二、填空题1.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个方面。

三、问答题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3.简述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

4.有人认为中药是天然产物,所以毒副反应低,请简述你对此的看法。

5.请例举几种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中药或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简述其研究概况。

6.什么是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第02章中药药性理论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A.NA B.Ach C.5-HT D.GABA E.NO2.辛味药主要含有以下何种相关成分:A.挥发油B.生物碱C.无机盐D.有机酸E.糖类二、填空题1.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多属于药性( )的药物。

2.在中药中,( )、( )等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

三、问答题1.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有什么关系?3.中药归经的实质是什么?举例说明。

4.简述四性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5.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五味”所含成分与中药的“功效”、“归经”间有何规律性?7.简述中药五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03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作用特点一、选择题1.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A.机体的机能状态B.实验方法C.药物的采收D.药物剂量E.加工炮制2.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多数应具有下列何种药理作用:A.抗病原体B.降血压C.降血脂D.抗凝血E.镇痛3.关于中药药理作用特点的说明哪一项是错的:A、作用的单一性B、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C、量效关系的复杂性D、作用相对缓慢、温和E、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二、填空题1.中药所含成分复杂,因此其作用具有( )的特点。

麻黄常用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麻黄常用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3-0057-06㊃综㊀述㊃麻黄常用药对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叶晓滨(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厦门361012)摘要㊀麻黄源自麻黄科草麻黄㊁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常用药对可以总结为同类相须(如麻黄-桂枝)㊁异类相使(如麻黄-附子)㊁升降相宜(如麻黄-苦杏仁)㊁寒热相制(如麻黄-生石膏)和散补兼施(如麻黄-甘草) 5个方面㊂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如麻黄-桂枝配伍后,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并且产生了新的挥发油, 3ʒ2比例配伍减毒增效明显;麻黄-附子配伍后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毒性降低;麻黄-苦杏仁两药配伍宣降相宜,互制其偏,相使之中亦有相杀;麻黄-生石膏合用,相反之中寓相辅,实现麻黄平喘作用的增效,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起到减毒作用;麻黄-甘草以12ʒ3配比侧重于减毒,以12ʒ6和12ʒ12配比则侧重于增效,与甘草调和诸药不谋而合㊂不同药对具有不同药理作用,如麻黄与桂枝㊁附子㊁甘草配伍具有抗炎作用,麻黄与桂枝㊁附子配伍具有镇痛作用,麻黄与桂枝㊁生石膏配伍具有解热作用,麻黄与杏仁㊁甘草配伍具有平喘作用;此外,麻黄-桂枝配伍可以保护神经元,麻黄-甘草配伍有利尿㊁抗免疫等作用㊂对麻黄常用药对传统功效运用和药理进行综述,为更好地研究麻黄药对提供参考㊂关键词:麻黄;药对;传统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2.71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3.18㊀㊀麻黄,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辛,微苦,温,归肺和膀胱经㊂麻黄的作用以发散和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石膏则宣肺泻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㊂‘名医别录“谓麻黄 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㊂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显示麻黄具有多种功效㊂麻黄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并且多种结构类似,其中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素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可以兴奋中枢㊂麻黄水溶液有发汗㊁平喘㊁利尿㊁升压㊁抗过敏,以及胰岛素样等作用,这可能与其化学成分如麻黄碱㊁挥发油和多糖有关[1]㊂在长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历代医家在以麻黄为君药或臣药的方剂的运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药对,并不断发展㊂‘黄帝内经㊃素问“中有四乌贼骨一慮茹丸,即乌贼骨与茜草相伍,治妇人血枯经闭;‘黄帝内经㊃灵枢“中有秫米半夏汤,即秫米与半夏相配,治不寐㊂在此之后,‘神农本草经“进行总结,得出药物的七情之用,即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㊂至汉末,华佗㊁张仲景等诸医家将药对广泛运用于临床,不少方剂是对药而成㊂后世言药对运用者以清代严洁㊁施雯㊁洪炜所撰‘得配本草“为著, 诸药首言其性味归经主治,继则言其配伍应用 ㊂药对具备复方的基本主治功能,为中医学遣方用药的特色之一,具有紧扣病机㊁功用专一㊁疗效确切等特点㊂麻黄常用药对可以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同类相须,如麻黄与桂枝;异类相使,如麻黄与附子;升降相宜,如麻黄与苦杏仁;寒热相制,如麻黄与生石膏;散补兼施,如麻黄与甘草㊂本文综述了以上5个方面的麻黄药对的传统功效㊁对应活性成分,以及相关的药理作用,对不同药对能够发挥各自功效的差异进行探讨,给临床科学施药提供相关依据㊂1㊀同类相须之麻黄与桂枝1.1㊀传统功效运用‘伤寒论“的麻黄汤中麻黄㊁桂枝相伍,属君臣为用㊂麻黄偏入肺经气分,辛开苦泄遍彻皮毛,专发汗而散寒邪;桂枝偏入心经血分,辛甘温煦透达营卫,能解肌而祛风邪㊂两药配伍,既入卫又入营,共奏解肌表㊁散风寒之效㊂1.2㊀麻黄-桂枝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徐文杰等[2]研究麻黄-桂枝药对不同配比(3ʒ1,3ʒ2,3ʒ4)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发现麻黄㊁桂枝配伍后,对相互间有效成分相应的溶出率具有抑制作用,致使后期水煎液中相关化学成分减少,药对所含挥发油[3]还出现了单味药中没有的新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合煎中出现的增加溶解㊁促进溶解等理化反应有关㊂见表1㊂表1㊀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来源化学成分实验结果麻黄去甲基伪麻黄碱㊁去甲基麻黄碱㊁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减少桂枝香豆素㊁桂皮醇㊁桂皮醛减少麻黄-桂枝药对挥发油1,6-dimethylhepta-1,3,5-triene㊁(+)-4-carene㊁tetracyclo 4.2.1.1(2,5).0(9,10) deca-3,7-diene㊁globulol㊁5,9,13-pentadecatrien-2-one,6,10,14-trimethyl-,(E,E)增加1.3㊀麻黄-桂枝配伍药理作用麻黄-桂枝配伍后,毒性拮抗作用明确,其中以3ʒ2比例配伍的麻黄-桂枝具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这种配伍比例与经方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配伍比例相吻合[4]㊂郑芳昊等[5]采用脑部微透析法对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在麻黄碱的局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配伍后麻黄碱在额叶皮层部位的代谢降低了麻黄碱产生的蓄积毒性,可能是桂枝降低麻黄相对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㊂曾岑等[6]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麻黄-桂枝药对中桂枝对麻黄碱㊁伪麻黄碱在小鼠脑组织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发现药对配伍后麻黄通过延缓麻黄碱㊁伪麻黄碱在小鼠脑组织中的分布过程,降低脑内累积分布量,同时加快麻黄碱㊁伪麻黄碱在脑内的消除,从而发挥减毒作用;证实了麻黄和桂枝之间存在相畏相杀的配伍作用㊂另外,麻黄碱具有耐受性,而桂枝能控制麻黄碱导致的兴奋性变化,可能与抑制麻黄对脑内氨基酸水平的改变有关[7]㊂1.3.1㊀抗㊀炎麻黄-桂枝药对的抗炎作用显著,比单味药的效果好,与抑制相应的致炎介质前列腺素㊁肿瘤坏死因子,生成白细胞介素,以及抑制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㊁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有关[8]㊂王晓明等[9]研究麻黄-桂枝药对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发现该药对可能通过调控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介质来减轻炎症反应,并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中P-p65㊁P-IκB-α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中P-p38㊁P-ERK㊁P-JNK蛋白的磷酸化来发挥抗炎作用㊂1.3.2㊀解㊀热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解热作用明显,两者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作用机制与抑制脑组织中的前列腺素,生成及释放环磷酸腺苷有关[10]㊂1.3.3㊀镇㊀痛麻黄-桂枝药对高㊁中剂量具有镇痛的药理活性,高剂量还有一定的中枢镇痛作用㊂其抗炎镇痛机制可能与组胺㊁5-羟色胺㊁前列腺素㊁缓激肽等有关[11]㊂1.3.4㊀抗感冒张乐等[12]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研究麻黄-桂枝相须配伍机制,发现麻黄-桂枝药对可以通过调节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㊁雌激素信号通路㊁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治疗感冒㊂1.3.5㊀保护神经元麻黄-桂枝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轻大脑组织病理损害,保护神经元[13]㊂1.3.6㊀抗银屑病邹悦等[14]观察了麻黄-桂枝药对对白细胞介素-22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的细胞株分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0抗体的影响,结果显示,麻黄-桂枝药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分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0抗体有关㊂2㊀异类相使之麻黄与附子2.1㊀传统功效运用‘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第26条麻黄附子汤中麻黄㊁附子相伍,麻黄主入太阳,功在祛邪;附子主入少阴,功在扶正㊂麻黄既能向上向外宣畅气机,又能通调水道;附子既能向内向下调畅气机,又能由里达表㊁温通表里㊂麻黄引邪外出,附子温阳固护少阴以防麻黄发越太过,从而达到闭门不留寇㊁祛邪不伤正的目的㊂麻黄和附子联用与虚实错杂㊁邪实证虚的病例特点相吻合㊂2.2㊀麻黄-附子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周慧芳[15]通过麻黄-附子不同配比(1ʒ0.5, 1ʒ1,1ʒ2)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定量研究在进行配伍后,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㊂研究发现,配伍能够有效抑制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同时提高麻黄生物碱及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生物利用度㊂同时,生成新的酯型生物碱,从而导致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16],见表2㊂表2㊀麻黄-附子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来源化学成分实验结果麻黄去甲基伪麻黄碱㊁去甲基麻黄碱㊁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减少附子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减少麻黄-附子药对酯型生物碱8-亚油酰-14-苯甲酰次乌头原碱㊁8-亚油酰-14-苯甲酰中乌头原碱增加2.3㊀麻黄-附子配伍药理作用麻黄㊁附子配伍可彼此抑制效应成分的溶出,降低其血浆和组织达峰浓度,加速清除㊁降低单酯型乌头生物碱的排泄率,作用相辅相成㊂麻黄-附子药对能够较好地延长大多数生物碱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使双酯型次乌头碱在各组织中分布容积㊁滞留时间增加且清除率减少,说明该药对有相制之意㊂麻黄-附子药对可显著增强其急性毒性的对应拮抗作用,拮抗作用对应的强弱正比于附子的用量,表现出麻黄㊁附子配伍能够实现毒性降低的功效[17]㊂麻黄-附子药对具有抗炎㊁镇痛的作用㊂麻黄-附子能显著延长小鼠的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延长甩尾时间,说明该药对具有镇痛作用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和附子配伍在镇痛方面的协同性体现了该药对配伍后的增效作用[18]㊂麻黄-附子药对可以改善肉芽肿致大鼠亚急性炎症模型的代谢状态,表明该药对具有抗炎作用且对慢性炎症模型的干预效果最佳[15]㊂3㊀升降相宜之麻黄与苦杏仁3.1㊀传统功效运用前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之论,以其配生石膏以治肺热咳喘;仲景‘伤寒论“有麻杏甘石汤之用,以其配薏苡仁治风湿身痛;‘金匮要略“又有麻杏薏甘汤之用㊂麻黄为肺经要药,善于宣肺止咳平喘;杏仁以止咳平喘为主要功能㊂两者相合,属相使之用,善于治疗肺金受邪之咳喘病,因此有 麻黄以杏仁为臂助 之说㊂3.2㊀麻黄-杏仁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谢颖等[1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麻黄-杏仁按不同的配比(1ʒ0.5,1ʒ1,1ʒ2)来分析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其效应物质基础和配伍配比机制,结果显示:麻黄㊁杏仁配伍后,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含量增加,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同时,D-苦杏仁苷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差,会发生差向异构生成L-苦杏仁苷,作用机制与麻黄生物碱共轭双键和离子诱发苦杏仁苷α活泼氢失去进而发生异构化有关[20]㊂见表3㊂表3㊀麻黄-杏仁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来源化学成分实验结果麻黄去甲基麻黄碱㊁去甲基伪麻黄碱㊁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减少苦杏仁苯甲酰新乌头原碱㊁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增加麻黄-杏仁L-苦杏仁苷增加3.3㊀麻黄-杏仁配伍药理作用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均有急性毒性拮抗作用,作用机制与药对水提物中苦杏仁苷的立体选择性代谢有关㊂麻黄-杏仁药对可相对提高苦杏仁苷和野樱苷的生物利用度,在止咳平喘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对其代谢产物野樱苷的组织相应分布及代谢水平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在氢氰酸产生过程进行阻断㊂两药配伍,相使之中亦有相杀,能够实现宣降相宜㊁互制其偏的减毒增效作用[21]㊂3.3.1㊀平㊀喘麻黄-杏仁药对具有平喘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为去甲基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和苦杏仁苷,其作用机制与各效应成分双向调节气道舒张㊁收缩功能和改变白细胞介素-4㊁白细胞介素-2㊁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等有关[22]㊂周开放等[23]研究了麻黄-苦杏仁药对减轻大鼠气道损伤的物质基础,发现该药对延长引喘潜伏期和修复气道损伤的主要物质基础为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甲基麻黄碱和苦杏仁苷,而减少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1含量㊁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生成㊁维持较低水平一氧化氮/内皮素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甲基麻黄碱,证实了麻黄为药对的主要药味,苦杏仁辅助其修复气道损伤,其中麻杏药对1ʒ1配比治疗效果最佳㊂许照等[24]研究麻黄-杏仁药对对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该药对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气道上皮损伤㊁抑制气道重塑有关㊂3.3.2㊀祛痰止咳配伍后的麻黄和杏仁的祛痰及止咳作用更优,其中麻黄-杏仁配比(1ʒ1,1ʒ0.5)增效作用较为明显[25]㊂3.3.3㊀小儿过敏性鼻炎熊磊采用麻黄-杏仁药对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认为麻黄有较强的宣通肺窍之功,是治疗风寒型鼻炎要药[26]㊂3.3.4㊀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俞景茂教授采用麻黄-杏仁药对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认为麻黄所含麻黄碱可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其挥发油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苦杏仁苷水解产生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可抑制呼吸中枢,从而达到镇咳平喘的目的㊂以上两味药可随症配伍使用[27]㊂4㊀寒热相制之麻黄与生石膏4.1㊀传统功效运用麻杏甘石汤最先见于‘伤寒论“,以麻黄为君,石膏为臣,意在以麻黄之辛温,透邪外出,并宣肺平喘,重用石膏之大寒以清泻肺金实热,使肺热外得麻黄之辛以发之,内得石膏之大寒以清之㊂此所谓外透内清,表里并解矣㊂两药相伍,寒温并用,辛散其外,甘寒内清,表里同治㊂4.2㊀麻黄-石膏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梁艳妮等[28]通过分析麻黄-石膏药对不同比例配伍(1ʒ1,1ʒ2,1ʒ4)主要成分溶出量的影响,发现该药对会抑制麻黄及石膏中Ca2+溶出,提高微量金属离子析出㊂麻黄和石膏以1ʒ2比例配伍对麻黄碱及伪麻黄碱的溶出具有抑制作用,以1ʒ4比例配伍能促进其溶出,但溶出量不增加㊂对麻黄与石膏配伍后有效成分溶出量影响的是石膏中的微量元素而非Ca2+㊂见表4㊂表4㊀麻黄-石膏药对不同配比微量金属元素的变化组㊀别Cu2+Mn2+Zn2+Fe3+Mg2+Ca2+麻黄-石膏(1ʒ2)共煎减少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麻黄-石膏(1ʒ4)共煎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增加4.3㊀麻黄-石膏配伍药理作用麻黄-石膏配伍后,石膏可提高伪麻黄碱的达峰浓度,延长甲基麻黄碱的体内滞留时间,从而实现对麻黄平喘的增效作用,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的减毒作用,验证了麻黄与石膏合用相反之中寓相辅的配伍原则[29]㊂替代石膏与麻黄配伍,退热及抗炎作用不佳,表明麻黄㊁石膏配伍共煎过程中,药对中微量金属离子与相应主要成分形成某种稳定或者不稳定的络合物,实现了协同增效[30]㊂4.3.1㊀解㊀热麻黄-石膏药对按一定比例(1ʒ1,1ʒ2,1ʒ4)配伍能改善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异常代谢状态,干预作用与调节机体对应的物质代谢㊁能量代谢有关,且麻黄-石膏药对以1ʒ2比例配伍的解热作用最佳,持续时间最长,两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30]㊂4.3.2㊀平㊀喘麻黄-石膏药对以1ʒ2比例配伍时,其平喘作用最强,优于同等剂量下的单味麻黄或石膏[30]㊂4.3.3㊀肺热咳喘1ʒ5比例的麻黄-石膏药对可明显改善肺热咳喘证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机制与降低炎性反应状态㊁改善肺通气功能有关[31],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有良效㊂4.3.4㊀小儿遗尿以麻黄和石膏为主药的麻杏甘石汤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提壶揭盖,开郁利水,助膀胱气化而尿频自止,可以用来治疗小儿遗尿,作用机制与麻黄兴奋大脑皮质和皮下中枢神经㊁增加膀胱肌肉张力有关[32]㊂5㊀散补兼施之麻黄与甘草5.1㊀传统功效运用麻黄-甘草药对的配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名甘草麻黄汤,治 里水 ;后世骆龙吉的‘内经拾遗方论“中,名麻黄甘草汤,宣肺利水,治 寒客皮肤,令人肤胀 ㊂‘黄帝内经“治水肿之法,所谓 开鬼门 也㊂肺主肃降,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㊁下输膀胱之能㊂两药合用,宣肺解表,平喘利水,祛痰止咳,用于治疗风水肿胀㊁小便不利㊁咳嗽气喘等症㊂5.2㊀麻黄-甘草配伍比例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赵杰[33]研究了不同配比(12ʒ3,12ʒ6,12ʒ12)麻黄-甘草水煎液中各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以物质基础变化来阐述药理效应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甘草用量的增加,麻黄中的麻黄碱㊁伪麻黄碱㊁去甲基麻黄碱㊁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及甘草苷含量均下降,以麻黄-甘草药对12ʒ12配比时各化学成分下降最为明显㊂5.3㊀麻黄-甘草配伍药理作用麻黄和甘草配伍能够提高去甲基麻黄碱㊁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体内的吸收及分布,较好地实现动物模型组织中麻黄类生物碱的积累,发挥减毒㊁增效之功效㊂麻黄-甘草以12ʒ6配比可提高麻黄类生物碱的相应生物利用度,提升药物疗效,增强药理作用,此配比恰为甘草麻黄汤中麻黄-甘草的药对配比;麻黄-甘草以12ʒ3配比侧重于减毒,以12ʒ6和12ʒ12配比则侧重于增效,与甘草调和诸药不谋而合[34]㊂另外,麻黄与甘草配伍以后,产生沉淀,能够抑制彼此有效成分的溶出,可能与甘草中的有机酸和麻黄中的生物碱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进而生成一种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有关[35]㊂5.3.1㊀抗㊀炎麻黄-甘草按12ʒ6配比具有较好的抗炎药理活性,两者有协同作用㊂麻黄与甘草配伍能够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巨噬细胞向经典活化型方向偏移㊁减少一氧化氮及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关[36];麻黄-甘草药对抗急性炎症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抗慢性炎症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胞增殖有关[37]㊂5.3.2㊀解㊀毒麻黄-甘草药对具有的解毒作用可能与甘草酸㊁甘草次酸和甘草苷能够实现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的延长有关㊂甘草酸是甘草发挥解毒作用的主要成分[38]㊂5.3.3㊀平㊀喘麻黄-甘草药对提取物能够通过抑制支气管上皮间质转化来缓解气道的炎症状态,改善气道重塑,从而发挥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39]㊂5.3.4㊀利㊀尿麻黄-甘草药对利尿的作用机制与能促进K+排泄㊁抑制Na+排泄有关[37]㊂5.3.5㊀抗过敏麻黄-甘草药对可能通过下调辅助型T细胞2,纠正辅助型T细胞1/辅助型T细胞2平衡来缓解过敏性疾病[40]㊂麻黄-甘草配伍可以治疗辅助型T细胞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抑制过敏性炎症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的分泌有关[41]㊂5.3.6㊀调节免疫麻黄-甘草药对及其单体的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与促进静息和活化状态的脾细胞增殖㊁调节T细胞1/辅助型T细胞2平衡有关[42]㊂5.3.7㊀抗水肿麻黄-甘草药对治疗水肿的10个蛋白靶点主要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来发挥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㊁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㊁Ras信号通路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对治疗水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43]㊂6㊀讨㊀论本文归纳总结了有关麻黄的常用5个药对对有效成分产生的影响㊁具有的传统功效及药理作用,发现药对按比例配伍后,有效成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进而实现减毒㊁增效的作用㊂①麻黄-桂枝进行配伍后,能显著提高桂皮醛和桂皮醇的生物利用度,强化麻黄类生物碱较好地分布在肺组织中;②麻黄-附子依据不同的比例进行配伍,可有效抑制溶出两者的有效成分,提升麻黄生物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生物利用度,新生成酯型生物碱;③麻黄-杏仁配伍后,苦杏仁苷含量增加,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差向异构生成L-苦杏仁苷;④麻黄-石膏配伍后,石膏中的微量元素影响有效成分溶出量;⑤麻黄-甘草以12ʒ6配比可提高麻黄类生物碱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疗效㊂麻黄在药对不同的配伍环境中能够发挥相应的功效,实现相应的药理作用㊂其中,麻黄-桂枝药对中,麻黄解表,散风寒,具有解热㊁镇痛㊁抗感冒㊁保护神经元的作用;麻黄-附子药对中,麻黄解表温阳,具有抗炎㊁镇痛作用;麻黄-杏仁药对中,麻黄宣肺止咳平喘,具有祛痰㊁平喘作用,对小儿过敏性鼻炎和毛细支气管炎有疗效;麻黄-石膏药对中,麻黄泻肺热,止咳喘,具有解热㊁平喘作用,还可以治疗小儿遗尿;麻黄-甘草药对中,麻黄宣肺解表,平喘利水,祛痰止咳,具有抗炎㊁平喘㊁解毒和利尿作用,还可以调节免疫和抗水肿㊂目前,有关麻黄药对方面的研究不多,也不深入,其他相关的常用药对如麻黄-白果㊁麻黄-白术㊁麻黄-五味子等缺乏相关研究;此外,配伍后,协同增效方面的作用机制尚需深入研究㊂麻黄其他药对相应化学成分㊁配伍的物质基础,以及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行多角度㊁深层次的探讨㊂参考文献:[1]张梦婷,张嘉丽,任阳阳,等.麻黄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6,11(9):1917-1921,1928.[2]徐文杰,陈飞龙,谢颖,等.不同配伍配比对麻黄-桂枝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18(10):84-88.[3]李晓如,梁逸曾,李晓宁.气相色谱-质谱和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分析药对麻黄-桂枝挥发油成分[J].药学学报, 2007,42(2):187-191.[4]徐文杰.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桂枝药对Ⅰ[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5]郑芳昊,罗佳波.脑透析法考察麻黄-桂枝药对配伍对麻黄碱在额叶皮层部位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32(2):9-13.[6]曾岑,李睿,曾勇,等.桂枝对麻黄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小鼠脑内分布动力学的影响[J].中草药,2014,45 (11):1597-1601.[7]郑芳昊,罗佳波.麻黄-桂枝药对中桂枝对麻黄碱诱导兴奋性变化的抑制作用[J].中成药,2016,38(5): 984-988.[8]王晓明,许良葵,罗佳波.麻黄-桂枝配伍对抗炎作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3):528-531.[9]王晓明,罗佳波.基于MAPKs和NF-κB信号通路的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0,36(3):148-154.[10]徐文杰,方芳,余林中,等.麻黄桂枝药对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7):1547-1549.[11]王晓明,徐良葵,罗佳波.麻黄-桂枝药对抗炎㊁镇痛作用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0,31(2): 179-184.[12]张乐,李杨,郝俊杰.基于网络药理学的 麻黄-桂枝 配伍治疗感冒机制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J].2019,4 (10):40-45.[13]许良葵.基于TLR-4/MyD88/MAPK通路探讨桂枝-麻黄调控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8.[14]邹悦,蒋燕,郭顺.麻黄-桂枝药对对白介素-22诱导的HaCaT细胞分泌CCL20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18,45(1):93-96.[15]周慧芳.麻黄-附子药对配伍化学成分及代谢组学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16]皮子凤,越皓,孟翔宇,等.麻黄附子甘草汤配伍过程中炮附子生物碱成分的变化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2):269-273.[17]宋帅.基于效/毒成分体内过程的麻黄-附子和麻黄-杏仁药对配伍机制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6. [18]方芳.药对麻黄-附子和麻黄-桂枝的药效学配伍机理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19]谢颖,汤庆发,徐文杰,等.不同配伍比例对麻黄-杏仁药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 (11):2686-2688.[20]宋帅,汤庆发,谢颖,等.杏仁不同配伍条件下苦杏仁苷形态和定量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17(1):142-145.[21]宋帅,梁德东,任孟月,等.麻黄-杏仁药对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定量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12):92-97.[22]许照,肖雄,黄刚,等.基于含药肠吸收液的麻黄-杏仁药对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6):1-6.[23]周开放,黄刚,肖雄,等.麻黄-苦杏仁药对减轻大鼠气道损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9):172-178.[24]许照,王展,周开放,等.麻黄-杏仁对药对组胺大鼠气道上皮细胞损伤模型EGFR与PI3K表达的影响[J].中药材,2018,41(9):2206-2211.[25]郭阳.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 杏仁药对(Ⅱ)[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26]杨若俊,熊磊,代丽,等.熊磊辨治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思路及常用药对[J].中医药导报,2020,26(8):91-92,96.[27]张洁,陈华.俞景茂教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药对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16,12(3):5-7. [28]梁艳妮,余沛,王征,等.麻黄与石膏不同配伍对主要成分溶出量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9,22(1):48-52. [29]霍慧灵,李汉成,卫平,等.麻黄-石膏配伍前后麻黄类生物碱的血浆药动学和尿排泄特征的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5):963-970.[30]梅芬.麻黄-石膏药对配伍的化学成分㊁药效及代谢组学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31]吴跃文,林启有,戴伟春.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不同剂量配比对治疗肺热喘咳证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9,14(6):1528-1531.[32]邓润民,陈志文.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145. [33]赵杰.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甘草药对(Ⅰ)[D].广东:南方医科大学,2012. [34]卫平,郑芳昊,霍慧灵,等.不同配伍比例对麻黄-甘草药对中麻黄类生物碱成分血浆药动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7):100-105. [35]徐文杰,赵杰,周慧芳,等.不同配伍配比对麻黄甘草药对有效成分含量及抗炎活性的影响[J].四川中医, 2012,30(10):50-54.[36]季律,魏盼,王璨,等.麻黄-甘草药对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体外抗炎作用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8):83-88.[37]赵杰,徐文杰,方芳,等.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㊁利尿作用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3):12-14. [38]卫平.麻黄类药对组成规律的基础研究:麻黄甘草及麻黄桂枝药对血浆药动学㊁组织分布及排泄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39]袁为远,魏盼,包凯帆,等.麻黄-甘草药对抑制过敏性哮喘的效应及机制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36(1):41-45.[40]季律.黄芪-防风/麻黄-甘草 药对 防治过敏性疾病机制初探[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1]李恋曲,季律,魏盼,等.麻黄-甘草药对抑制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及机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3):282-286.[42]魏盼,季律,袁为远,等.麻黄-甘草药对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以及Th1/Th2平衡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4):371-375,380.[43]郝俊杰,李杨.麻黄-甘草药对治疗水肿机制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3(10):7-12.收稿日期:2020-09-15;修回日期:2020-12-04(编辑㊀陶㊀珠)。

麻黄的药用成分及其毒性研究

麻黄的药用成分及其毒性研究

麻黄的药用成分及其毒性研究生物技术091班汪骏09640131摘要:麻黄药理作用广泛,有报道的作用有发汗、利尿、镇咳、平喘、抗过敏、升高血压、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解热、抗病毒及影响神经肌肉传递等作用。

近年来,又发现麻黄具有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促进脂肪细胞脂肪合成、影响细胞免疫、清除氧自由基和对抗急性血淤症形成等作用。

关键词:麻黄;药用成分;毒性引文:麻黄( Ephedra)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sinica Stapf),中麻黄( E.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 E.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

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用于风寒表实证、肺经实证、水肿实证等[1]。

麻黄作为中药应用历史悠久,国外在相当长时间内将其作为膳食补充剂用作增强体力、减肥等用途。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麻黄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系统毒性和神经系统毒性的报道屡见不鲜,甚至因其原药材及相关制剂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作,美国FDA已禁止非处方使用[2][3]。

1 麻黄的药用部位麻黄主要有效成份的生物碱,鞭质和挥发油等。

1985年版《药典》规定麻黄生物碱含量不应低于0.8%,对其挥发油虽未作规定。

而有资料报道,麻黄的平喘、祛痰、镇咳作用成份部份来于其挥发油,即2,3,5,6四甲基毗嗓,和L-Q菇器烯醇,前者还有降压、扩张血管等作用。

因此,麻黄所含挥发油也应列其检验质量指标之一。

所以,麻黄的临床药效直接与其采用的部位有密切关系。

据有关资料报道,麻黄的三个部位(草质茎、过度茎、木质茎)中所含的成份有明显差异,草质茎中生物碱的含量为过度茎和木质茎的9.35位,草质茎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过度茎、木质茎的2-3倍,即草质茎含挥发油0.21%、过度茎。

.105%、木质茎。

.075%,且薄层分析中测得草质茎中挥发油Rf值是木质茎的2倍,即草质茎为10显色点,木质茎为5个显色点。

麻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麻黄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有 效 成分 , 其 中含量 最 高的为 三对 立体 异构 的苯 丙胺 类 生 物碱 , 麻黄 草 质茎 中含 有 左 旋 麻 黄碱 、 左 旋 甲 基 麻黄碱 、 左 旋 去 甲基 麻 黄碱 、 右旋 伪麻 黄碱 、 右旋 去 甲
r t a B g e . ) 的干 燥 草 质茎 … 。麻 黄 在 我 国应 用 于 中 医 临床 已经有 着两 千 年 多年 的历 史 , 最 早见 于 《 神 农 本
第3 1 卷第 5期 2 0 1 7年 5月
化 工 时刊
C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T i me s
Vo 1 . 3 1, No. 5 Ma y . 5. 2 0 1 7
d o i : 1 0 . 1 6 5 9 7 / j . c n k i . i s s n . 1 0 0 2—1 5 4 x . 2 0 1 7 . 0 5 . 0 0 9
1 . 2 黄酮 类
草 经》, 记载 其 功 效 为 : “ 主中风, 伤寒头痛 , 温疟 , 发 表汗 , 去邪 热 气 , 止 咳逆 上 气 , 除寒 热 , 破积聚。 ” _ 2 全
世 界 已知麻 黄科 、 麻 黄属 植 物 麻 黄 有 6 7种 _ 3 J 。麻 黄 味辛 、 微苦 、 性温 , 归肺 、 膀胱经 , 具 有 发 汗解 表 、 宣 肺 平喘 、 利水 消肿 等 功效 , 用 于风 寒 感 冒 、 胸 闷 咳嗽 、 支 气 管 哮喘 等症 l 4 』 。本 文 就 其所 含 主 要 化 学 成 分 和 药 理 活性 进行 分类 综述 , 为丰 富我 国麻黄 的药 理研 究 和 产 品开发 应用 提供 了思 路 。
( C o l l e g e o f P h a r ma c y , S h a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S h a n d o n g J i n a n 2 5 0 3 5 5 )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麻黄在我国应用于中医临床已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或者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味微苦、辛,性温,归肺及膀胱经,有宣肺平喘、发汗解表以及消肿利水的功效,主要用于风寒感冒、气喘咳嗽,并可用于小便不利、风湿痹痛及风疹瘙痒等病症,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并有多糖、挥发油、有机酸、鞣质、黄酮成分[1-2]。

现如今,学者们对于麻黄的研究趋于细化,证实其不但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可以体现出临床价值,且能够经过不同的路径发挥出解热、发汗利水、免疫抗炎等效用。

该研究就近十几年来国内对其药理作用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分述如下。

1麻黄药理作用1.1解热发汗麻黄发汗作用明显,但不同炮制品,不同活性成分发汗作用强度不同。

廖芳等[3]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足跖汗液分泌着色法,对麻黄不同炮制品、生麻黄及各炮制品与不同提取组分的发汗作用交叉比较的实验,结果表明:生麻黄、清炒麻黄、蜜麻黄的发汗作用由强至弱;生麻黄挥发油组分、醇提组分、水提组分、生物碱组分的发汗作用由强至弱;生麻黄挥发油组分的发汗作用最强。

赵云生等[4]以高剂量(132mg/kg)和低剂量(66mg/kg)麻黄多糖对小鼠进行实验,均有发汗功效但活性较低。

王艳宏等[5-6]通过麻黄化学拆分组分实验证实,麻黄中生物碱具有发汗作用,发挥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挥发油组分及酚酸组分,但作用较缓慢且微弱。

同时指出麻黄产生强烈的发汗作用,需超常剂量46~93g,并与桂枝、葛根等发汗解表药配伍应用或温饮覆盖以助药力,表明麻黄具有发汗作用,但非发汗峻猛之药。

DOI:10.16662/ki.1674-0742.2018.07.195中药麻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黄玲1,王艳宁1,吴曙粤21.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广西南宁530022;2.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广西南宁530022[摘要]麻黄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悠久历史,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其生物碱是主要的活性物质。

麻黄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麻黄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实用医药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125・2020年第24卷第4期综述麻黄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葛群(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中医科,天津,300452)摘要:麻黄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辛、苦,性温,归膀胱经、肺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麻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利尿、发汗、免疫抑制、抗凝血等。

本研究分析中医古籍中对于麻黄治疗肾脏病的记载,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从麻黄的药用价值与药理作用、治疗功效、存在的问题等对麻黄在肾脏病中的应用研究 。

关键词:麻黄;肾脏病;中医药;药理作用机制;麻黄碱;低血容量休克中图分类号:R6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270-2333(2020)04-122-04D0I:10.7619/jcmp.202004033Research progress of Ephedra in kidney diseaseGE Qun(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king University Care China NationalOffshore Oit Coraoradon Hospital,Tiagin,300452)ABSTRACT:Ephedra is first recorned in Shennong's HerSal Classic,which described thct Ephedra hat tastcc of prngeat and bitten ani c textrra of warm natrra,ani caa bc attributed th biC-dca ani luna mendiaac.Ephedra hac thc fuachouc of relievina extenoa syniromc by didphoasis,faa inn disyersina Inna ani relievina a sthma ani inCacina dinresic Un removina edema.MoUem medicai research reveait thai Ephedra has a wind ranad of phamiacolooicai edects,such as dinesis,diaahordi sis,irnmnaosunpressioo,anticoadulatioo p C so oo.This study is aimed th summazd thd anplicatioo of Ephedra in kinaey disevsy in asyecis of O s medicinai valnd,phdrmacolooicai effect,thempedtic effect,p C existina peoiems by analysit of recorns aPooi Ephedra foe kinaey disevsy in thd aaciedi literatnrvs of Chinesy medicinv p C resdSs of mooee medicai resedreaes.KEY WORDS:Ephedra;kianey dislsy;,10,111Chinesy medieme;phdrmacolooicai mecaanism;edPednnv;hypoaUmm s C oc O麻黄是麻黄科草本类小灌木植物,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麻黄“主中风,伤:温疟,发表出汗热,破症坚积聚”。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综 述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张昺磊1,张志明2,朱 鹏1,吴亚娜1,徐 倩1,李爱玉1(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3.09.029[中图分类号] R2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3)09-1304-05[通信作者] 张志明,E -mail :zhangzhimingys@[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18JR2FA001);甘肃省区域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自张仲景的《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全方由麻黄二两、炮附子一枚、细辛二两组成,主治太少两感证。

方中以麻黄为君药,辛温发汗散寒以开太阳之表。

炮附子辛温大热,温少阴之阳以养正,助麻黄祛邪外出为臣药。

二者配伍堪称为助阳解表的典范。

细辛辛温香窜,入肺、肾经,可通彻表里,既助麻黄解表,又佐附子温阳散寒,为佐助之用。

三药合用,外散风寒以祛邪,温里助阳以固本,表里双解,补散兼施。

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治疗阳虚外感的代表方剂,配伍严谨,药简力专,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目前,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日益广泛深入,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主要聚焦于临床应用方面。

而关于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报道较少,相关综述更是寥寥无几且陈旧[1-2],难以有效反映其最新发展概况。

鉴于此,笔者通过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最新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相关文献综述其研究进展,以期为该方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为其临床深入应用及后续相关制剂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员摇化学成分中药多功能、多层次、多靶点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其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故中药化学成分分析是中药药效物质阐明及质量控制的关键[3-4]。

麻黄多糖抗高血脂活性物质的研究

麻黄多糖抗高血脂活性物质的研究

麻黄多糖抗高血脂活性物质的研究麻黄多糖是一种重要的植物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人们对麻黄多糖抗高血脂活性物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探讨麻黄多糖抗高血脂的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分析。

首先,麻黄多糖作为一种多糖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麻黄多糖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通过调节脂代谢、增加胆盐排泄和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等途径,麻黄多糖可以有效抑制血脂的生成和吸收,从而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其次,麻黄多糖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对改善高血脂状态下的内环境有一定的作用。

过氧化脂质是一种重要的氧化产物,它会导致细胞膜的氧化破坏和脂质代谢的紊乱,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麻黄多糖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保护细胞的膜结构和功能,从而发挥其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此外,麻黄多糖还可以通过调节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途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研究发现,麻黄多糖可以降低血液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1)的水平,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活性,促进纤溶过程,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麻黄多糖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的形成。

最后,麻黄多糖还具有调节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研究发现,麻黄多糖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和更新,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从而改善高血糖状态下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总之,麻黄多糖具有多种抗高血脂活性物质,并通过调节脂代谢、抗氧化、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调节血糖等途径发挥作用。

然而,目前关于麻黄多糖抗高血脂活性物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

希望通过持续的科研努力,能够揭示麻黄多糖抗高血脂活性物质的具体机制,为开发新型高血脂治疗药物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麻黄多糖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高血脂活性物质的作用。

木麻黄树皮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木麻黄树皮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木麻黄树皮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木麻黄(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中。

它的树皮是其主要药用部位之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首先,木麻黄树皮中最重要的化学成分是麻黄碱。

麻黄碱属于苯丙胺类化合物,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扩张支气管和收缩血管等作用。

它能够促进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肌氧耗,从而使心脏输出量增加,提高血压。

此外,麻黄碱还可通过激活褐色脂肪组织,增加脂肪的代谢,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其次,木麻黄树皮还含有红毛藓碱。

红毛藓碱是一种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的生物碱。

研究表明,红毛藓碱可以通过抑制黄嘌呤二磷酸酶,阻断儿茶酚胺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感。

此外,它还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因此,木麻黄树皮中的红毛藓碱被广泛应用于镇痛和抗炎药物的研发。

此外,木麻黄树皮中还存在其他多种次要化学成分,如升麻素、木麻黄苷、ω-麻黄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研究发现,升麻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木麻黄苷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淋巴细胞的活性;ω-麻黄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中和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

在药理作用方面,木麻黄树皮具有多种疗效。

首先,木麻黄树皮中的麻黄碱具有兴奋呼吸中枢、扩张支气管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其次,木麻黄树皮中的红毛藓碱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关节炎等疼痛和炎症性疾病。

此外,木麻黄树皮中的抗菌、抗氧化成分也使其具备一定的抗感染、抗老化的作用。

然而,对于木麻黄树皮的应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麻黄碱的兴奋作用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心悸、失眠、高血压等。

因此,在使用木麻黄树皮及其制剂时,需要控制剂量,避免超量使用。

其次,红毛藓碱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不适、食欲减退等。

因此,在使用时需遵循医嘱,避免剂量过大。

木麻黄树皮的解热作用研究

木麻黄树皮的解热作用研究

木麻黄树皮的解热作用研究木麻黄(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又名黄绦、臭黄绦、黄麻黄,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属于麻黄科。

其树皮被广泛用于中药材中,并被用于解热的治疗。

本文将对木麻黄树皮的解热作用进行研究,探讨其药理活性、化学成分以及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将研究木麻黄树皮的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木麻黄树皮中含有大量的麻黄素、伪麻黄碱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较强的解热作用。

麻黄素能够刺激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促进能量代谢、提高体温调节,同时还能扩张支气管、缩小血管,起到解热镇痛的作用。

伪麻黄碱则具有类似的作用,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加速脑内的代谢过程,从而达到解热的效果。

除了这些活性成分,木麻黄树皮还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和生物碱等成分,这些化学物质也对其解热作用起到了一定的补充和协同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探讨木麻黄树皮的化学成分。

研究发现,木麻黄树皮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麻黄素、伪麻黄碱以及黄酮类物质等。

麻黄素是木麻黄树皮的重要成分之一,其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具有较强的解热作用。

伪麻黄碱则是木麻黄树皮的另一种重要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能够促进体温调节。

此外,木麻黄树皮中还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物质,如槲皮素、芦丁等,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镇痛作用,有助于缓解体内的炎症反应,减轻发热症状。

最后,我们将讨论研究木麻黄树皮解热作用的方法。

在研究木麻黄树皮解热作用时,常使用动物实验模型和体外实验方法。

动物实验模型通常选取小鼠或大鼠,通过给予动物木麻黄树皮提取物或纯化物,然后测定其对体温的影响,进而评估其解热作用。

体外实验方法则常用体外组织切片实验、离体器官实验等,通过观察组织或器官对木麻黄树皮的反应来评估其解热作用。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结合测量体温、观察血压心率以及检测肾上腺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等指标,从而全面评估木麻黄树皮的解热作用。

总结而言,木麻黄树皮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较强的解热作用。

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麻黄是中药中常用的草本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麻黄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然而,随着对麻黄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中还存在非生物碱类成分,但这些成分的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对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进行进一步研究。

二、选题意义通过对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活性研究,可以扩大麻黄的药用范围,发挥更多的药理作用;同时,还可以为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的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1.确定麻黄中的非生物碱类成分;2.采用化学、药理等方法对非生物碱类成分的活性进行评估;3.探究非生物碱类成分的作用机制;4.分析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与麻黄碱的相互作用。

四、研究方法1.分离、纯化麻黄中的非生物碱类成分,采用HPLC等方法进行鉴定;2.采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对非生物碱类成分的活性进行评估;3.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非生物碱类成分的作用机制;4.采用配合实验法分析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与麻黄碱的相互作用。

五、预期成果1.明确麻黄中的非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活性;2.探究非生物碱类成分的作用机制;3.分析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与麻黄碱的相互作用。

六、研究难点非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非生物碱类成分的活性评估方法。

七、研究进度第一年:确定麻黄中的非生物碱类成分并进行初步活性评估。

第二年:采用细胞实验等方法深入研究非生物碱类成分的活性及作用机制。

第三年: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对接等方法分析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与麻黄碱的相互作用。

八、论文结构1.绪论2.文献综述3.麻黄中的非生物碱类成分及其活性4.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的作用机制5.麻黄中非生物碱类成分与麻黄碱的相互作用6.总结与展望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2-15T16:26:18.08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李佳宁[导读]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人民医院药剂科麻黄是一种麻黄属曹本植物,高20~40cm,常年生长于山坡、河床、草原等处,采摘方便。

李佳宁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743400
【摘要】麻黄作为一种著名的中药药材,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利尿消肿、发汗平喘、促进血液循环、抗氧化、抗病毒的作用。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麻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中图分类号】Q949.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258-010 引言
麻黄是一种麻黄属曹本植物,高20~40cm,常年生长于山坡、河床、草原等处,采摘方便。

麻黄类药物有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三种,麻黄的草质茎部位是入药部位,植物根茎内蕴含丰富的生物碱、黄铜、挥发油、多糖、酚酸等物质,具有活血降压、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等功效,同时对人体的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等具有优质的药理作用[1]。

本文将对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的分析。

1 麻黄的化学成分
1.1 麻黄碱类麻黄中后蕴含丰富的麻黄碱,目前在麻黄中提取十多种麻黄碱的,而含量最高的就是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以及左旋去甲麻黄碱等。

麻黄碱在麻黄的根和茎中含量丰富,陶华明等[2]对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不同种类的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从1%~3%不等。

麻黄碱是一种结晶状的白色粉末,无味,遇光变质,溶于水,采用化学分离法从草麻黄、木贼麻黄以及中麻黄中提取到具有维生素P 的活性的白麻黄碱( leucoephedine )以及具有抗消炎作用的麻黄碱(ephedroxane)。

而采用红外光谱以及HPLC 技术能够鉴定麻黄智中蕴含4-羟基-7 甲氧基-喹啉羟酸、1-麻黄碱、d-伪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麻黄次碱等物质。

有学者从8 个麻黄生物碱中提取到2,3,4,6-四甲吡嗪、O-苯甲酰-右旋伪麻黄碱以及2,3,4-三甲基苯唑烷。

而在麻黄种子以及果实中提取生物碱则并没有研究报道。

1.2 黄酮类国内对麻黄黄铜的研究偏少,初步对斑子麻黄中的黄铜的含量有所研究。

1994 年我国的《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提到,麻黄中黄酮类有麦黄素、芹菜素、草棉素、3-甲氨基棉黄素、芦丁、无色矢车菊素、槲皮素、山奈酚鼠李糖苷、白天竺秦苷等黄酮类物质,我国对于麻黄黄铜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有待加强[3]。

1.3 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种蕴藏在植物中的有芳香气味的与水不相溶的混合物,最早人们用蒸馏法从麻黄中提取到一种淡黄色的散发淡淡花香的挥发油,其化学分子成分主要为l-α-松油醇、1,4-桉叶素、十六烷酸等物质。

通过核磁共振及光谱法发现麻黄中的护发油还蕴含2,3,5,6-四甲基吡嗪和1-T-萜丙烯醇。

三种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各不相同,在GSMS 分解技术的支持下,分离处127 个化合物,其中l-α-松油醇的含量最高,是全部化合物含量的3
2.54%。

1.4 多糖与有机酸不同麻黄中蕴含的多糖差异明显,我国对麻黄果中的多糖研究最为丰富,发现在麻黄果中有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多糖成分,并伴有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延胡素酸等多种有机酸。

国外着重分析了麻黄草质茎中的多糖成分,发现麻黄多糖A,B,C,D,E 具有降血糖的疗效。

然而针对麻黄中多糖的结构认证和生理机能方面的文献研究较少,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2 麻黄的药理活性2.1 活血降压,利尿消肿国外研究发现在麻黄根碱A,B,C,D、麻黄酚A 等单体化学成分中具有强烈的降压活性成分,人体静脉注射麻黄根碱A,B,C,D 能够期待很好的活血降压的功效,其中以麻黄根碱B 的降压活性最强。

李良满等给麻醉家兔静脉注射麻黄果多糖后,发现家兔的血压下降明显,由此可见麻黄果中的多糖成分能够通过兴奋副交感神经来达到活血降压的作用[4]。

麻黄中的d-伪麻黄碱具有显著的利尿消肿的作用。

当给麻醉家兔注射d-伪麻黄碱后,发现家兔的尿量增加了3~5 倍,且d-伪麻黄碱的剂量在0.2~1.0mg·kg-1,尿量增加显著,当d-伪麻黄碱注射剂量大于1.5mg·kg-1 时,尿量逐渐减少。

由此可以推断d-伪麻黄碱能够通过舒张肾血管来增加肾血流量,从而达到利尿消肿的作用。

2.2 发汗平喘,兴奋大脑麻黄碱的平喘作用是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的:一是加快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分泌;二是直接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收缩末梢血管,避免支气管粘膜肿胀,促使支气管舒张松弛。

三是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

在我国数千年的中药应用实践中,麻黄中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挥发油能够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的吸收,促进汗腺分泌量增加。

有临床研究表明生品麻黄的发汗作用最为显著,因为生品麻黄中的挥发油和醇提含量最多,所体现的发汗作用也就更加明显。

麻黄中的生物碱种类繁多,在哌唑嗪拮抗麻黄碱促进白鼠自发运动的实践研究中发现,麻黄碱有兴奋大脑皮层、活跃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血管运动的作用。

2.3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在家兔体外抗凝血试验中,麻黄果中的多糖成能够延长体外凝血时间以及凝血活酶时间,证明麻黄果中蕴含的多糖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控制凝血速度的功效。

麻黄果中的多糖成分通过改变血液的黏度,从而提高体外血液的流动性和变化性,最终起到抗凝血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在麻黄中有非生物碱的物质具有抑制lgE 的间接组胺释放的作用,麻黄果中的多糖能够组织脾细胞繁殖,增强身体的免疫作用,对一些病毒和癌症细胞有抵抗能力。

3 结束语麻黄作为我国中药应用史上最为宝贵的药物材料,有数千年的药用历史。

国内外对于麻黄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性质的研究也从未中断过,尤其是近年来对麻黄中的药理机制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并向麻黄的毒副作用研究领域发展。

为了提高麻黄药物的依从性,必须加强对麻黄化学成分及要理性性质的研究。

参考文献:[1]李佳莲,方磊,张永清,等.麻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7):21-22.[2]陶华明,王隶书,崔占臣,等.麻黄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0,41(4):533-536.[3]吉力,徐植灵,潘炯光,等.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S-MS 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22(8):489.[4]李良满,李静波,朱悦.草麻黄补体抑制成分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5):405-4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