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度城市化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深度城市化引导的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治理转型1

————以深圳市为例

傅小随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深圳市,518034)

[摘要]深度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次质变和路径转折。它跳出了城市单纯规模扩张的思维,改变了过去由产业主宰城市的发展路径,反过来把城市发展作为目的和主线来引导产业层次提升和结构调整,转变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走深度开发、内涵式发展和智能化、生态化生活之路,并以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和新型治理方式达成城市的高效运行。近年来,深圳市在空间和资源环境压力下主动转变思路,实行发展路径转折,就开始呈现这样一种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深度城市化;发展方式;城市治理

城市化一直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城市在平铺式扩张到一定规模之后,资源环境压力和治理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敲响了简单外延式发展的警钟。建成城区的杂乱无序、粗糙单调、不宜人居的景况向人们展示了快速工业化引导的城市化狰狞的一面。光鲜的城市皮肤下面生长着工业区的骨肉,流淌着农耕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血液,造成社会的二元分割和一系列复杂的治理难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城市可持续的新发展和内在价值的提升需要一个深度城市化的过程。它应该在发展方式转变、城市治理转型和生活内涵提升方面开启新的进程,发挥引导作用。2009年以来深圳尝试以城市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发展的思路,其实质就是这个进程的展开。

一、深度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城市化过程的一次质变和发展路径转折

深度城市化的基础是城市化,它是人们的经济非农化、居住集聚化和对更高密度的公共设施依赖程度不断增强,从而日益脱离传统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城市化水平以脱离乡村的程度来衡量,通常使用就业非农化和人口在城市建成区生活的比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一般认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1[作者简介]傅小随(1960—),男,湖北省老河口市人,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社会管理问题。

50%,非农业就业人口超过就业总人口的70%,这个地方就算实现了城市化。

自工业革命开始,城市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和城市群逐渐成为人类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化率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后工业时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表明,各国的城市发展事实上都遵循了一定的规律,体现出共同特点。发展历史早、程度高的城市,在机械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都面临着深度化发展的课题。公共设施信息化、智能化、运行管理高度复杂化和功能整体化、内外环境生态化是城市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特点,其表现正变得越来越明显。这说明,具有共同内涵的深度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总趋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必然全面进入深度城市化。一些城市发展缓慢,长期维持在某一既有水平上,另一些工矿资源型城市未能及时转型而出现发展停滞、退化以至荒芜。只有那些环境条件良好、发展动力强大的城市能够顺利进行深度城市化。

深度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人们从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活动模式、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特点、生存手段和生活方式诸方面彻底去传统乡村化,并日益形成和适应高度复杂人工环境的过程。深度城市化对城市化的质变主要体现在发展引导权的变化方面。近代以来,工业化引导城市化是世界城市发展史的普遍现象,我国的城市化也不例外,是“通过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形成的”。[1-20]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因为并且围绕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建立,是对工商业发展配套和服务。工厂、商业场所加上从业人员的生活设施就成为城市。工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产业类型决定着城市的规模、档次和主要特征。深度城市化过程则将二者的关系调转过来。城市本身成为目的,人们根据已有的城市基础并按照理想的图景在这里构筑自己的生活之所。发展的路径是依照城市自身的需要进行设计的。城市根据这个需要和自己的优劣势来选择或培育相应的产业,让产业为城市生活服务,创造符合城市需要的物质条件,而不是由着产业按照自己的冲动随意发展。从此,城市的发展路径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个是因产业而城市,一个是为城市而产业。这是深度城市化与城市化过程的一个基本区别。另一个区别是,深度城市化的程度不再单纯以脱离乡村的程度来衡量,而更是按照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它不再直线扩展工业化的规模,而是不断利用最新科学技术提升产业档次,力争以第三产业取代工业成为城市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引导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从与自然界的矛盾对立关系为主转向矛盾统一关系为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智能化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利用和公共设施的品质,并以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和有序的公共治理达成城市整体在高度复杂化基础上的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深度城市化是城市化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一次蝶变或飞跃。

二、深度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除了引导权的转换和发展路径的转折之外,深度城市化还具备几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存在于已经开始深度城市化进程的发达城市体之上,并且皆由上述质变产生出来,与其有着直接关系,而不只是对其某些外部现象的简单归纳。

(一)第三产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工业引导型都市经济

深度城市化在经济上不是以工业指标的不断增长为特征,而是以适度下降为特征。因为城市的巨大知识、信息、人才和财富积聚效应不断提升着工业生产的效率,使得原本是为工业发展起配套、支持作用的服务业领域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可以在较少消耗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情况下让经济效益日益超越工业。高端服务业的这一特性和人们希望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决定了城市必然选择这种符合自己要求且适合自身天然和历史禀赋的产业类型来发展自己。因此,使城市经济发生质变的因素就是第三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比重超过工业,且其中的金融业、教育业、总部经济、第三和第四方物流、医疗保健、社会服务、文化娱乐、咨询信息、创意设计、会展业、IT资讯业和创意产业等高端服务业又以大比重超过一般消费服务业而提升了这个产业的质量和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度城市化过程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脱工”又不返农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比重较高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制造业由于知识含量高、其增加值对资源能源的依赖程度低而体现了都市经济的特点,和第三产业一起支撑了深度城市化的经济体系。

(二)生态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业化引导的城市化过程是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远离自然、破坏生态的过程,它扭转了农业时代人与自然相对紧密的关系,充分展现人与自然矛盾对立的一面。大规模消耗资源和化石能源的生产方式与深度城市化的本质要求相悖,它的“线型经济方式(输入原料资源,把它变成产品,再进入市场,进入消费领域,然后把它扔掉)进一步导致了一些经济上、生态上、环境上的实际退化”[2-22]。深度城市化虽然不能完全颠倒这个过程,但绝不是这个过程的加深,而应该是通过历史的否定之否定在更高起点上重新回归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展现人与自然矛盾统一一面,二者实现最大限度和谐共生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不断调整城市生产方式,更多借助循环可再生资源能源进行生产活动。无论城市的经济规模如何扩张,资源能源消耗的比重一定是持续下降的。同时,各种生态环保措施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更加细致地约束市民的日常活动,引导他们走生态生活方式之路。城市公共设施在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也不断升级换代到更加符合低碳环保的高标准上来。如此,城市借助科技手段和公众高度的环保素质,进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