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压力的加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大学生待业并不是因为单方面的供给过剩而造成的,某些地区和单位同样也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就业鸿沟”。目前,大学生待业只是人才的相对过剩,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高校教育体制近几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大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在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却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这是造成“就业鸿沟”的重要原因!

影响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

影响就业的因素非常多,就我国目前而言,人口﹑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对就业影响较大。

1.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供给总量绝对过剩

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总量决定着劳动力的供给,新增劳动力不断的增多,劳动力的

转移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直接决定参与劳动的人数是供大于求

还是供不应求,决定了一国是否是充分就业。劳动参与率是要求参加劳动的人数与劳动

力总量之比,一国的劳动参与率越高,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越大。劳动力迁移影响就

业的区域结构,人们往往从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向较高的地区迁移,尤其表

现在城乡之间的迁移。我国人口总量过大,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占世

界劳动力总量的四分之一。并且人口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导致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就

业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量。另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也带来比较严重的城市就业压力。

2.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劳动力相对过剩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而市场经济实行的是市场化就业

制度,我国目前由于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制度尚不成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由政

府的附属部门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样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和严格的成本制

约机制作用下,他们必然会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去配置劳动力要素,消除内部隐性失业,

裁减“冗员”,产生很多下岗型失业人员。同时,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作用

下,那些产品滞销、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将失去“体制特权”的保护,面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以破产、拍卖、兼并等形式退出市场,或者重新优化组合。

这些企业失业人员也使得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他们的安置也对我国的就业形成了一定

的压力。

3.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

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我

国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如下表3-1 所示,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在

逐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

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急需转移出来,但乡镇企业吸

纳劳动力的能力日益减弱,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变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城

镇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4.技术进步

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先进设备逐渐取代落后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又会取

代大量的人工,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对劳动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同样会造成失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

增强,由技术替代产生的失业问题亦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5.劳动力素质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条件下,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

因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就业结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阶段,这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而当前的劳动力素质

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在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

业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还会加剧。一方面大量的人没有工作,另一方面大量的岗位空缺,而失业人员不能胜任。就业的地域性和专业性矛盾更为突出,基层和西部人才紧缺,高

端严重不足。

此外,受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企业规模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制约的就业增长弹

性系数的高低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财政对社会保障与就业支持不够,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1.财政对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不足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如下表4-3 所示是我国近些年来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基本情况。

2000~2008 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在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1517.6 亿元,递增到了2008 年的6804.3 亿元,但其占GDP 的比重仅2%左右,占

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不过11%左右,而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一般会占到财政支

出的30%左右②。显然我国财政对社会保障与就业的支出还是很不够的,这与公共财政的投入与所担负的就业与社会保障职责极不适应。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较低,这就使得社会保障的调剂能力较弱,不能真正地去分散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2)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较窄,仍存在很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没有加入到社会保险中,农村基本上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劳动者跨行业、跨地区划转社会保险关系更是存在许多的障碍等,这就不仅使这些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也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造成了很多障碍。(3)社会保障资金收不抵支,资金缺口较大。(4)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各项立法,包括劳动法、最低工资法和最高工时法等,都仍有待完善。

3.社会保障机制与就业机制未形成良性互动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与就业机制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根据目前的规定,失业人员一旦实现再就业,就不能再领取社会最低失业保障金。这样,在低保标准较高的地方,促进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在一些地方,甚至许多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也愿意成为低保对象。(2)较高的社会保障标准及优惠政策,形成了显性就业不如隐性就业的利益导向,再加上就业标准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