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1)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教育学生学习课文中所赞扬的那种人,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背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深入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课文人物特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诗歌作品。
3. 邀请作家或诗人到校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的读音和理解。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4. 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探讨社会现象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社会现象。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解析、修辞手法的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了解诗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讨论其独特之处。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展示,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人民、爱国主题的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的中国梦》等。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
《有的人》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铭记英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3)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
(3)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阐述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5. 创意写作:(1)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表现。
(2)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1)诗歌背诵和默写的完成情况。
(2)创意写作的质量和创新性。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1)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展示。
(2)诗歌背景资料的图片和文字。
(3)修辞手法的案例分析。
2. 教学素材:(1)相关诗歌的选篇。
(2)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资料。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结构层次。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描写手法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人生百态,认识到生活的多样性。
(3)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有的人》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如何把握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的人》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图片、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谈论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引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
4. 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有的人、有的人等。
(2)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有的人》。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常规课件,小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臧克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我们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熟悉的身影,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他们——老师。
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深情地写下了《有的人》,以此歌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鞭挞一切腐朽没落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明确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1. 知诗人,解诗题。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静听,补充资料。
2. 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并正音。
3. 初探大意。
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预计学生可能喜欢第三节和最后一节)(课件出示第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个别读,齐读。
(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4. 再读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5. 试着解决问题。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行解决,而较难的问题或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可留在精读时解决)6. 感情朗读。
(配乐)自由读,指名读。
四、精读课文,互动探究:(一)学习第一小节:1.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朗读。
2. 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并思考:这一小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计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汇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有的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有的人》。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信息。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写作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有的人》。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诗歌)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诗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主题。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介绍诗歌《有的人》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有的人》。
(2)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义,以及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有的人》的原文和注释。
(2)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
(3)板书设计的示例和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醒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写法。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讨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教师举例解释修辞手法的运用,并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板书设计:(1)教师展示板书设计的示例,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自己的板书,包括诗歌的关键词、主题和情感。
(3)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板书设计,并解释设计意图。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板书设计写成作文,进一步阐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尝试使用本节课学到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小诗。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板书设计和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有的人》教案初中
《有的人》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歌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把握。
2. 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有的人》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诗歌《有的人》的配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臧克家的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有的人》,理解诗歌的大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验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诗歌鉴赏(10分钟)1.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提高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诗歌《有的人》。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三篇】《有的人》教案一教学设想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使用的对比手法。
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实行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
人都有生和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
(举例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1.作者: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
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
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
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能够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播放朗读带。
因为本诗不存有语音方面的疑难,所以,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能够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能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有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3、理解对比的写法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教学设想:1、计划学习两课时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D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
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起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课文《有的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有的人》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的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对比和分析。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有的人》的阅读与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有的人》,了解作者背景及课文内容。
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2.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3.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拓展教学: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选择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有的人》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3. 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六年级语文《有的人》教案六上
教案标题:《有的人》
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
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古代和现代的出色的人物;
2.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3.学会正确评价别人。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认识古代和现代的出色人物;
2.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别人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等教学辅助工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将PPT或课件准备好,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制作成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展示导入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物被认为是出色的人呢?他们有哪些优点和特点呢?
三、新课阐述
1.呈现课文内容:教师用PPT展示《有的人》这篇课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六年级语文上《有的人》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作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对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2)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诗歌《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诗歌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不同类型的人的特点和对比。
4. 分析修辞手法:(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5. 讨论与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诗歌中不同类型的人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思考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课文《有的人》的教案
课文《有的人》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深情和敬意。
2.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4.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知识和相关文化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互动的参与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有的人》的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3. 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背景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有的人》的原文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
3. 准备课堂讨论和互动的问题。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让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课文《有的人》的读后感。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有的人教学案1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二
三
四
五
作业设计
1、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课下找一下鲁迅的散文诗《野草》读一读,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审查人签名审查日期:年月日
宿豫开发区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案
班级学科上课日期星期
课题
《有的人》
预设1课时
本课为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
领悟学习诗歌的方法。
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序号
教学预设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
师谈话导入。
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有的人教案设计
有的人教案设计《有的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掌握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两种人的形象及其代表的意义。
体会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哲理和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歌的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人生价值的视频或讲述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同学们,人生的道路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名为《有的人》的诗歌,看看诗人是如何通过对不同人的描写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
2、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中提到了哪两种人?3、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讨论,明确诗歌中提到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种人。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人分别指的是哪两类人?他们有什么不同?4、精读诗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的前四节,思考:每一节分别描写了哪两种人的表现?(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第一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他们虽然活着,但灵魂早已腐朽,如同行尸走肉;“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他们虽然生命已逝,但精神永存。
《有的人》教案设计范文
《有的人》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培养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2)诗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思考:诗歌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主题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感受。
5. 创意写作:(1)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鼓励优秀作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的表现。
(2)学生创意写作的成果。
2. 作业评价:(1)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人名导入新课
1.师说生猜“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
”(课件出示)
2.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
1.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将你了解到的有关这首诗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告诉大家
2.教师适当补充
三、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想一想:我能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3.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的特点
4.全班交流汇报
5.归纳总结:这首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处就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师: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归纳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归纳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热爱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归纳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A.分组朗读(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B.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归纳点拨: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赞扬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情
1.学生齐读诗歌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中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指名配乐读
3.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4.师小结: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5.齐读“老师赠语”
学做鲁迅那样的人,
以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今天刻苦努力,发奋图强,
明天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六、作业
1.课外阅读推荐:
《狂人日记》《呐喊》《鲁迅全集》《阿Q正传》《鲁迅的最后十年》《朝花夕拾》……
2.学完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认识与触动,你觉得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拿起你手中的笔,可以是一段感言,也可以是一首小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也可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为题。
板书设计: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死犹生骑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俯人民爱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