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能力的重任。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语文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深度融合,将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结合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

二、教学目标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为: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案例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为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描绘秋雨的景象,感受秋天的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美。

同时,教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生沉浸在美丽的秋景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现在是哪个季节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2.自主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词典、网络资源等,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秋天的特点。

教师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3.课堂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课文内容,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秋雨的景象,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分析秋雨的描绘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享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利器,为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展示出其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案例一:多媒体资料的利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资料的利用是信息技术最为常见和基础的应用之一。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提升教学的视听效果。

例如,在讲解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展示范文,并通过配图、录音等方式,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和思辨能力。

案例二:在线写作平台的运用信息技术还提供了各种在线写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写作空间。

通过在线写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作文的创作、修改和互评,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展示学生优秀的作文,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平台的评价功能,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通过在线写作平台的应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案例三:虚拟实境的运用虚拟实境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新兴应用之一,能够为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体验和互动性。

通过虚拟实境技术,可以将学生带入溪流中、进入古代社会等场景,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并参与其中。

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文化和人物的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虚拟实境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叙事和表达能力。

案例四: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是信息技术中最丰富和多样的资源,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海量、及时的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整合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课外扩展内容等。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应用信息技术。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的质量,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

现我以《心声》为例,结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的活动,谈谈我的感想。

一、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语文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这节课,在我备课的基础上,制作ppt。

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导语部分我想到,加上“希望工程”大眼睛的图片,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看那双饱含深情的大眼睛中感受到什么由此导入课文心声。

于是,上百度找图片,找到后又学着剪裁,大小适宜。

在教研组评课时,他们提议联系学生生活,我又加了一张学生冬天的雪地长城照,一张张笑脸,让人感动了快乐,相由心生。

两个画面,更好地引入了课文。

这篇小说,主题有多种解释,我选择了尊重,关爱,并要由我们身边的小爱上升到国家的大爱。

我准备选用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

把视频、音频,直观、形象、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这首歌有很多版本。

先在酷我下载了小女孩的童声,没有画面,感觉缺点什么。

动画版本有些单调。

又在优酷找了一个版本,是四川雅安抗震救灾的开头,明星合唱。

下载了之后,在班级多媒体不能播放,心情焦急,原来需要转换。

我又学习了用狸窝转码,终于完成。

这个环节需要找学生领唱,创设平台,展示了学生的风采。

在磨课,评课后,在关爱别人中得到快乐。

我又视频前加了一张照片,班级同学在马拉松比赛前充满笑容的合影,快乐着自己,关爱着别人。

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兴趣。

二、课中: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语文教改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其信息获取、分析和表达的能力;2.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软件、教学录像等;2.教学环境:安装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教室;3.学生教具:学生手册、学生笔记本、鼠标、键盘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老师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播放一段关于网络的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2.信息获取(1)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上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信息获取的方式,如引擎、在线图书馆、百度百科等。

(3)指导学生选择并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形成文档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

3.信息分析(1)学生根据所找到的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资源的优缺点,提高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信息表达(1)依据所学课文内容,学生可以用计算机编写小说、剧本或诗歌等文稿。

(2)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文字处理和图片处理软件,美化和排版文稿。

(3)组织学生进行文稿交流和展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5.信息应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关于课文的网页,并利用HTML等技术搭建出来。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设计网页结构、编写代码、插入图片等。

(3)鼓励学生将网页发布到互联网上,与他人共享和交流。

6.课堂总结(1)学生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

(2)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3)鼓励学生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课堂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应用创新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应用创新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应用创新案例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应用,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应用的创新案例,分析其特点和效果。

二、案例一:语文阅读软件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通过课本上的文章进行阅读。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一些教育科技公司研发了专门用于语文学习的阅读软件。

这些软件将经典文学作品和课文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阅读。

这些软件还提供了词语解析、背景知识介绍、语音朗读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三、案例二:虚拟实境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虚拟实境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它通过模拟现实场景,使用户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一些教育机构和公司开始将虚拟实境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境设备,如头戴式显示器,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情节中,与故事中的人物互动,感受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

这种形式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案例三:社交评台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交评台的普及,一些教育机构开始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社交评台。

老师可以创建信信裙或QQ裙,与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学生可以在社交评台上共享自己写的作文,互相评论和学习提高。

这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五、案例四: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也在教育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一些语文学习软件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例如针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进行智能推荐阅读材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来提供智能评价和建议。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

六、结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应用,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哇塞,你可别小瞧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融合,这真的能带来超级多的惊喜!比如说,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那些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来讲解课文,这可比光读课文有意思多啦!就像《武松打虎》,把武松打虎的过程用动画呈现出来,学生们不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惊险刺激了嘛,这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啊!
再看看在线教育平台,学生们可以在上面随时随地提交作业、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这就好像是给学习安上了翅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啦!有一次,小李同学在平台上发了一段自己对于古诗的独特见解,大家看到后都纷纷点赞,然后热烈地讨论起来,这种互动简直太棒啦!
还有呢,虚拟现实技术也能派上大用场呀!可以让学生们“穿越”到古代,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

哇,想象一下,仿佛真的置身于历史长河中,那感觉多神奇呀!还记得那次,我们带着学生利用虚拟现实走进了唐朝的街道,大家都兴奋得不行,小张同学还说仿佛闻到了唐朝的味道呢,哈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不止这些呢!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而且通过这些创新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这难道
不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吗?所以啊,我们真的要好好利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绝伦!。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再别康桥》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再别康桥》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
例《再别康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未提供
班级:高一
案例主题:《再别康桥》
案例背景:该案例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教师想要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对于散文的形神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深入的理解。

案例描述:
一、课文导入:播放诗歌内容《再别康桥》,引入课题,结合相关链接,解题并展示背景介绍。

二、播放幻灯片,录音范读,电子白板展示相关画面,学生边听边感知画面。

三、赏析本词:结合问题讨论,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

学生边讨论边展示。

四、通过平板展示台,展示学生讨论成果,教师进一步评析,并分享同学成果。

五、小结,用多媒体展示板书结构,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

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案例评析:
1、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通过朗读课文、揣摩语句,让学生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对于散文的形神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和更深入的理解。

2、在语文教学融合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视、听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通过网络衔接,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语文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语文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科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语文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方案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科【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语文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方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秋天)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秋天)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语文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方案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爱莲说》【教材分析】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

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4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4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4简介本文档介绍了一个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案例。

该案例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育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依赖纸质教材,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研究。

因此,融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成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学内容本教学案例以小学二年级的课文《小蚂蚁搬豆子》为例,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文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1. 学生使用电子阅读器或电子文档阅读软件阅读课文;2. 学生使用电子词典查询生字并制作生字表;3. 学生用图片编辑软件绘制课文中的场景;4. 学生使用电子笔记软件总结课文要点。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小蚂蚁搬豆子》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阅读:学生使用电子阅读器或电子文档阅读软件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重点。

3. 查询生字:学生使用电子词典查询生字并制作生字表,以便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记忆。

4. 绘制场景:学生使用图片编辑软件绘制课文中的场景,以图形化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总结要点:学生使用电子笔记软件总结课文的要点,并分享自己的总结。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学生提交生字表和绘制的场景图片,教师根据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2. 学生提交的电子笔记,教师根据总结的准确性和思路清晰度进行评价;3. 口头问答和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和交流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实施,预计可以获得以下教学效果:1.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2. 学生的生字记忆和词汇积累能力得到提高;3. 学生的图形表达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培养。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介绍本教学案例旨在展示如何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提高小学生研究语文的兴趣和效果。

本案例适用于小学三年级,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识字教学、阅读理解和写作。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取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和创造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 电脑或平板电脑设备- 课堂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与课文相关的互联网资源教学步骤步骤一:识字教学1. 老师介绍本课的主题,提出本课的研究目标。

2. 老师通过课件或投影仪展示一些生字词,让学生逐个认读,并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3. 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课外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并记录生字词。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学生使用电脑或平板电脑,通过互联网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将资料分享给小组成员。

2. 学生小组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阅读理解题。

3. 老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答案和讨论结果,共同探讨。

步骤三:写作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先进行头脑风暴,收集自己创作中可能用到的词汇和句型。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识字环节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 检查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中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 评价学生的创意写作作品,包括表达和内容的准确性。

参考资源- 与课文相关的互联网资源- 课本和教辅材料中的阅读文章- 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上是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松鼠和松果》XXX语文组XXX一、课例导语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

”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应拓宽语文研究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研究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课。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由于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对于“万马奔腾、天崩地裂”等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但对课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XXX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

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击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

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讨取时,一定不要忘记报答自然,这样才能具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及所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作用间出示谜语:揭示谜底: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松鼠。

满身绒毛,尾巴像伞。

投影图一、猜谜、(学生答后出示松观图答:(形象、直导入新课、鼠图)松果。

观,吸引学分析课题、出示松果图,问:生注意力很质疑(5分这是什么?好的导入了钟)课文的学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回答。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应用创新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应用创新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应用创新案例一:
项目名称:沉浸式语文课堂——古诗词的数字之旅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语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课堂体验。

本项目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古诗词教学与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结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实施过程
1.数字化资源建设:整理并制作古诗词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动画、
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2.互动教学平台搭建: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实时互动的教学
平台,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古诗词中的场
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4.多元化评价:通过在线测试、作品展示等方式,多维度评价学
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新点
1.跨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丰富了语文教
学的形式和内容。

2.互动性增强:通过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
互动性。

3.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资源,
实现个性化学习。

4.沉浸式学习: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感
受古诗词的美妙,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升。

同时,教师也通过此项目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了专业化发展。

以上仅为一个示例,仅供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古文《木兰辞》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步骤:
1. 介绍《木兰辞》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或者分析角色特点。

3.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使用电脑、平板或手机等设备查找关于《木兰辞》的背景知识和
相关资料,同时利用搜索引擎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4.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和理解,团队内讨论并形成共识。

5.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制作PPT、演示文稿、视频、博客等方式,展示
他们对《木兰辞》的理解和创造力。

6.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7. 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评价和反馈:
1. 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教师和同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展现自
己的创造力和想法。

2. 学生自评和反思:学生对自己参与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进行自评和反思,反馈给教师。

教学资源:
1. 《木兰辞》的电子版或打印版;
2. 计算机、平板、手机等信息技术设备;
3. 搜索引擎和其他教学网站;
4. PPT制作软件、视频制作软件、博客平台等。

教学时长:3-4课时。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1
从生活中讲解课文,比如,细看看,哪些字在你的生活中经常见到,对它比较熟悉。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一般特征: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2.入门技能: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案例描述
本课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多媒体讲解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洋溢着童真、情趣,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象,创造性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
不仅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组,核心素养还是通过课文认识客观事物,走向实际生活,具有生活情境,向往生活。读课文,认识“荷、珠、摇”等12个生字,会写“美、机、朵”等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快乐心情。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展开想象,学会句式“荷叶是的”。
3.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本课我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我用多媒体的形式简介教学环节规划及流程设计,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媒体应用策略,推荐使用图示加文本的方式描述。学生发言踊跃。
用PPT展示一个个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比如:美丽的荷叶我们经常看见,但是这么圆这么绿的荷叶我们却很少看见。所以有人写了一篇课文叫《荷叶圆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一起走进这美丽的荷塘,欣赏美丽的荷叶,感受夏天的情趣,好吗?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以《答谢中书书》为例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以《答谢中书书》为例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以《答谢中书书》为例设计思想:《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上第六单元的一篇山水小品,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答谢中书书》一文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全文仅有 68 字,选取的景物却非常讲究结构布局、色彩处理,通过远近、明暗、虚实、浓淡等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表现,实现了景物的立体感、层次感,达到一种直觉体悟的审美效果,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句式骈散结合又非常适宜朗读,所以,针对本课的设计思想,我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该文优美的意境,从而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多媒体设计思路:以一张优美的山水图片作为背景,以《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的乐曲为背景音乐,前者营造一种美妙的寇境,后者作为朗读伴奏,在朗读环设计思路:以一张优美的山水图片作为背景,以《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的乐曲为背景音乐,前者营造一种美妙的意境,后者作为朗读伴奏,在朗读环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会文意起到辅助作用。

诵读环节中需要学生读准字音和节奏,我会借助电子白板中的硬笔和橡皮让学生加以划分节奏,圈点重点,标注读音及朗读的声调。

帮助学生进一步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第一阶段,教学环境的建立,《渔舟唱晚》轻音乐帶学生进入美妙的意境中,秀美的山水画面展现美丽画卷,导入题目《答谢中书书》。

请同学们读出题目、解题目。

走进作者通过后人对本文的评价“尺幅能容干里,片言可役百意。

”进入文本倾心诵山水通过不同的朗诵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感知文言文的味道,感受文言的韵律美。

初步感知画面之美。

第二阶段:教学展开,倾心诵山水慧心赏山水四人小组选取最喜欢的画面加以欣赏,品赏它美在哪里及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美的。

小组交流、班缘交流。

体会作者的情感凝心悟山水倾心诵山水链接陶弘景“山中宰相”的特殊身份的背景资料,把握作者赞美山水的情感,通过陶、谢两人比较从而感受作者与古今知音寄情山水的共同情趣与自得之意,完成对本文的情感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案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杨庆锋背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它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

同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

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任务,下面是针对自己《揠苗助长》一课进行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尝试。

课题:《揠苗助长》主要设计思路:《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如何挖掘出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如何把这则寓言上得饱满而充满语文味?如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我课堂服务,这是我一直在努力思考的地方。

另外文中关于农夫“傻”的定位,在我们许多同学眼里都认为是一个十足的傻子,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文中的农夫”来说不是很公平的,并且这对后来寓意的揭示以及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时,更是矛盾的。

因为生活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天天在发生,而这些人都是像农夫一样十足的“傻子”吗?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准备从“农夫”这个形象入手,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概括出农夫的初步印象,在这里学生的答案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但经过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傻”,其二是做事心很“急”,然后围绕这个人物,抓住“傻”与“急”两个板块进行不断推进,其中在进行“傻”的定位时,利用白板的交互技术,先后抓住“终于”、“一棵一棵”等关键词语,通过品读、想象等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对于一个做事这么小心、这么肯动脑筋的农夫,能说是傻子吗?学生由此对农夫有了正确的定位,他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脑筋有问题的人,而是一个做了傻事的人。

接着再带领学生走进农夫的内心,体会他的“焦急”,在这儿抓住“巴望”、“焦急”、“天天到田边去看”等词句进行重点教学,正因为他的心急,做了这样的傻事,才会导致禾苗全都枯死的结果,那导致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音乐、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变成一棵棵受伤害的禾苗,进行尽情地诉说,寓意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了,“没有尊重禾苗自身的发展规律。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还原生活的表演创造能力,还先后设计了“剧本表演”等环节。

最后联系实践,谈生活中的“农夫”,让学生的关注点从课内转移到了课外,从学校生活转移到了社会生活,学生对“揠苗助长”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

为了让这则短小的寓言更加厚实,更有语文味,在最后配上音乐加上画面学生创设了《揠苗助长》的古文朗读情景,让学生学着古代学问家边摇头边朗读,初步感受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底蕴。

最后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世界上一经典的寓言名著,为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阅读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整节课注重了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喜欢故事吗?你们的声音告诉我不是很喜欢……(生:大声)师:对,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仅要敢于说,而且要敢于大声说,真的喜欢吗?那今天正好有一个机会来考考你们?2.(课件相继出示课外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师:看看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这个呢……[在这儿通过相继出示一幅幅经典的寓言故事图片,勾起学生对寓言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

]3.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故事吗?它和一般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比较短小、有趣,有深刻的道理。

师: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小故事、大道理”。

4.师:今天想不想学一个大道理?读课题。

师:“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就是?(揠苗助长)好玩吗?那想不想看看这个故事?来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准备好了吗?二、观看动画,感知人物。

1.播放动画,提出要求。

2.看完动画,你觉得这位农夫是一个怎样的人?(急、傻……)教师相继板书。

[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故事的情景中,接着把自己刚才看到的生动的农夫形象,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农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那他急在哪儿?傻在哪儿?请大家打开课文,认真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小节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疏通句子,以及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这是从动画的直观形象还原成语言文字,并对语言文字进行初步感知的一个阶段。

]四、精读品悟、感知形象。

1.师:那他傻在哪儿?生:“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师:最后的结果是……生:禾苗全都枯死了。

师:这真的很傻。

[教师课件相继标出相应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师:那你眼睛再瞧一瞧,他是怎样地拔的?生:一棵一棵地拔。

师:从这“一棵一棵”你读出了什么?生:吃力。

师:你来吃力地读一读吧。

生:很小心,很有耐心地拔。

师:你来把他小心翼翼的样子读出来。

师:太了不起了,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读。

3.师:这个办法是一开始就想到了的吗?生: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

师:从“终于”这个词你读出了什么呢?生:他想了很久很久,他想了很多很多办法。

师:作为一个庄稼人来说,办法有很多很多,比如说……生:施肥、浇水、除草、精心培育等……师:这些作为庄稼人常用的方法,他都想过了,对吗?那他的脑子有没有问题?是啊,他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他想了那么多的办法,不过最后选择了……生:拔苗。

师:这么一个爱动脑筋的人,能说傻吗?所以这傻字还得加上一个?生:引号。

师:对了,不是真正的傻。

[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一棵一棵地拔”、“终于”等词语的品悟、想象感受到这位农夫的“傻”并不是我们平常所指的真正脑筋有问题的“傻子”,而是因为心急,做了这样的傻事,这为后面联系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看似不傻但做着和农夫一样傻事的人埋下了伏笔。

]4.师:刚才有同学还说他很急,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真的很急很急?生: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师:哪个词可以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他很急很急?生:巴望。

师:一听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哪些词?生:盼望、渴望、希望……[利用课件在这个画面上,相继出示这些词语,加以重点突出显示。

]师:那我们代进去读一读,合不合适呢?可以替代吗?为什么?生:代进去,可以很通顺。

师:我把“盼望”代进去读照样可以读得很通顺,不信,我来试试看。

教师读。

生:我觉得这些词放进去,没有显示出这个农夫心情的焦急。

[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寻找近义词、代换诵读等方法初步理解“巴望”的含义]师:是啊,刚才有位同学说到了眼巴巴地望着,心里特焦急,话又说回来了,你平常有没有巴望的时候?在什么时候巴望过什么?生:妈妈答应帮我买一个游戏机,我巴望着明天快快到来。

师:这心情我能理解,你能好好地把巴望说好吗?生有感情地说。

[为了让孩子对“巴望”有进一步的理解,在这儿借用生活体验“你生活中有没有‘巴望’的时候?在什么时候,‘巴望’过什么?,你能把‘巴望’的感受说好吗?”来丰富学生对“巴望”的体验。

]师:这巴望的感觉是真的找到了,那农夫巴望的感觉你们找到了吗?生:找到了。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一学生更有感情地读了起来)[由于“巴望”借用生活进行了移情体验,所以学生在读农夫的话时特别到位。

]师:真了起,从“巴望”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子呢?生:转来转去,咬牙切齿,恨不得自己替它长呢?师:是啊,读着读着,读出了人物的样子,这叫读到书里去了,你还读到哪儿,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自由读)“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从‘天天’我读出他每天都去。

”师:“今天呢?”“明天呢?晴天呢?下雨天呢?”是啊,每天都去,就是因为他心里什么呀?(太焦急了)5.教师板书“焦”字。

师:再仔细看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生:汗。

师:在这儿是谁流的汗……师:其实在古代这四点是“火”,这火在哪儿烧?生:是在农夫的心里烧,看出他很急很急,火燎火燎的。

师:其实关于这个急字还有很多词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个。

(课件出示相应的词语)师:读。

让我们一起把他的焦急读出来吧。

“宋国有个农夫……起”[本环节主要借助电子板书“焦”形义的有机结合,挖掘出文字本身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借助下面的四点在古代象形“火”,利用中国汉字具有象形和丰富想象的功能,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这四点像什么?来体验此刻农夫焦急的心情,然后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这一小节,而表现出来。

] 6.师:正是因为这样的操之过急,正是因为不甘心这样,所以他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最后选择了?生: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师:从中午一直……累得……(学生接读)师:教师板书“疲”,这是什么旁?他累成什么样了?可是他一眼看到被他拔得高高的禾苗,他又开始自言自语地说了……[如何更好地体会农夫这个角色,在这儿借用想象的手段,让学生走进农夫的内心。

]7.师:他开始沾沾自喜了,可是我们再看看禾苗呢,这禾苗听到这些话,再想想自己的处境,它心里有很多话要说……(配上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说。

可以是禾苗对它的禾苗哥哥、姐姐说,可以是禾苗对农夫说等等)师:对,禾苗生长有它………(自身的规律,教师板书。

)[小禾苗作为一种角色的话,按理来说,作为一种“受害者”,应该有更多的表达欲望,同样作为孩子,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同样也有这种迫切的替禾苗表达的愿望。

但在文中禾苗却处于弱势的地位,没有给机会它说。

在这儿通过情境的创设,满足了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同时通过禾苗的申诉、埋怨,让我们渐渐明白“傻”的真正所在是没有遵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对,可是农夫知道不知道?是啊这规律的东西,我们还是要充分尊重的,禾苗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的学习也有自身的规律,我们的成长也有自身的规律。

可是这一切,他都不知道。

8.师: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生:学生接读。

师:这兴致勃勃知道啥意思?这兴致勃勃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可以加上一些动作。

[给定的词语“兴致勃勃”是固定的,但农夫的形象肯定不是单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儿采用让学生加上合理而丰富的提示语,一方面展示了农夫充满个性的丰富形象,另外一方面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的训练。

]五、角色表演,升华内蕴。

1.师:好玩吗?要不我们临时表演一下好不好?需要几个角色?农夫谁来做?禾苗呢?选三个代表。

“儿子”呢?这旁白我来做,你们谁也别来抢。

2.要演好农夫的角色,其实很简单,老师给你们提供几个词语,(“巴望”、“焦急”“终于”“一棵一棵拔”“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等)师:如果把这几个词语通过演表现出来了,那么你就是我们大家的明星偶像了,怎么表现呢?加动作、加表情、加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