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习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合集下载

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的数学知识. 籍德 国数学 家魏尔说 :数学是关 于无 美 “ 限的科学. ”其 中有 限的方面 叫人感 觉具体 、 形象 , 便
于教师教与学 生学 ; 无 限的方 面使 学 生充 满想 象 , 而 让 人对数学更 多一份理性 的思 考. 限建立 在无 限基 有 础之上 , 限是有 限的延伸. 无 魏尔 又指 出 : 限在数 学 无
解 由题意得{1— ≤4 所以{ 2 3 2 口≤÷所 1 a 3 【≥2 ≤2 一 口




以 2≤ 0≤ / 因此 。的取 值 范 围是 [ . 2, /]
例 谈 中学 数 学 中的“ 限" 无 限" 有 与“
浙 江 省 湖 州二 中 330 10 0 陆丽滨 沈 恒
范 围是 ( ∞ , . 一 q] -

里从 略.
4 .全 日制 普 通 高 级 中学 数 学 ( 修 )第 一 册 必 ( )《 师教 学用 书》 : 上 教 p 某些 以实数 为 元素 的集
合 有三 种表示 方 法 : 合 表示 法 、 等 式 表 示 法 和 集 不 区间表 示法. 例如 , 于 3而 小于 7的实 数 的集合 可 大
方法 的前 提都 是 n < 6③ 若一 个集 合为 { l < . Ⅱ
< ;不 式 f < ? 解 是口 < ;不 。 . 等 组L b 集 < 6. 3 > 的 4
等式组 { 、 的解集是空集. ”
t > b x
< } 味 < 且L < 7④空 是 能 示 6, 着 6 { b . 集 不 表 意 >
多数 师生认 为 “ 是 近似 等 式 ” 虽然 最 后 结论 是 精 这 ,
些 中学数学 中的“ 限”与“ 限” 有 无 .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高中数学 A版 《 必修 1 》第 1 4页

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的思想一、知识概述1、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就是将无限的问题化为有限来求解,将有限的问题化为无限来解决,利用已经掌握的无限问题的结论来解决新的无限问题.2、把对无限的研究转化为对有限的研究,是解决无限问题的必经之路.3、积累的解决无限问题的经验,将有限问题转化为无限问题来解决是解决有限问题的一个方向,同时有利于解决新的无限的问题.4、立体几何中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推导,实际上是先进行有限次分割,然后再求和、求 极限;数学归纳法就是通过对有限的研究来解决无限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有限与无限思想的应用.取极限和数学归纳法就是由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得到的具体的方法.5、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已经有很多具体的体现,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增内容的深入考查,必将加大对这一思想的考查,所以我们考前应该予以重视.二、典例分析1.在数列{}n a 在中,542n a n =-,212n a a a an bn ++=+,*n N ∈,其中,a b 为常数,则lim n n n nn a b a b →∞-+的值是 . 【解析】本题根据通项与前n 项和可以求出常数,a b 的值,再对所给的有限项求极限.这里我们要利用已经掌握的无限的结论(即lim 0(||1)nn q q →∞=∈)来解决新的极限问题.【答案】由542n a n =-知,{}n a 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故123(1)422n n n a a a n -++=+⋅ 2an bn =+,解得2a =,12b =-,从而11()1()4lim lim lim 111()1()4n n n nn n n n n n nb a b a b a b a →∞→∞→∞---===+++. 2. 已知数列{}n a 满足1a a =,111n na a +=+我们知道当a 取不同的值时,得到不同的数列,如当1a =时,得到无穷数列:;.,35,23,2,1 当21-=a 时,得到有穷数列:0,1,21--. (Ⅰ)求当a 为何值时40a =;(Ⅱ)设数列{}n b 满足11b =-, 11()1n n n N b b ++=∈-,求证:a 取数列{}n b 中的任一个数,都可以得到一个有穷数列{}n a ;(Ⅲ)若)4(223≥<<n a n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这是一道蕴含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的典型试题. 对于题设的递推关系,随着所给出的初始条件不同,得到的数列既可能是无限数列也可能是有限的数列,第(Ⅱ)问则可以通过有有限次的试验,得出对无限个n b 都可以得到一个有穷数列{a n }的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或者通过对有限问题的推理直接得到无限问题的解答.第(Ⅲ)问是把对无限个n 都成立的结果,通过有限次分析获得解决.【答案】(Ⅰ)11211111,1,11,n n a a a a a a a a a++==+∴=+=+=34231211321,1.121a a a a a a a a ++=+==+=++ 420.3a a =-=故当时 (Ⅱ) 解法一:11-=b ,11,1111+=-=++n n n n b b b b , 当1b a =时,01112=+=b a , 当2b a =时,111112-==+=b b a ,03=∴a , 当3b a =时,23211b b a =+=,111111223-==+=+=∴b b a a 04=∴a . 一般地, 当n b a =时,,01=+n a 可得一个含有1+n 项的有穷数列121,.,+n a a a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1=n 时, 1b a =,显然01112=+=b a ,可得一个含有2项的有穷数列.,21a a 假设当k n =时,k b a =,得到一个含有1+k 项的有穷数列121,.,+k a a a ,其中01=+k a ,则1+=k n 时,1+=k b a ,k k b b a =+=∴+1211,由假设可知, 得到一个含有1+k 项的有穷数列232,,,+k a a a ,其中02=+k a .所以,当1+=k n 时, 可以得到一个含有2+k 项的有穷数列1a ,232,,,+k a a a ,其中02=+k a 由(1),(2)知,对一切+∈N n ,命题都成立. 解法二:11111,, 1.1n n n n b b b b b b ++=-=∴=+- 21132211112{}.11,11,1111,...1111 1.0.n n n n nn n n n n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a b ---+-==∴=+=+=∴=+=+=∴=+=+==-∴=取数列中的任一个数不妨设故a 取数列{}n b 中的任一个数,都可以得到一个有穷数列{}n a .(Ⅲ))4(223≥<<n a n 即211231<+<-n a ,211<<∴-n a 所以要使)4(223≥<<n a n ,当且仅当它的前一项1-n a 满足211<<-n a .由于()2,12,23⊆⎪⎭⎫ ⎝⎛,所以只须当⎪⎭⎫ ⎝⎛∈2,23k a 时,都有⎪⎭⎫⎝⎛∈2,23n a ()5≥n由12234++=a a a ,得2122323<++<a a , 解得0>a . 3.在数列||n a ,||nb 中,a 1=2,b 1=4,且1n n n a b a +,,成等差数列,11n n n b a b ++,,成等比数列(n ∈*N ).(Ⅰ)求a 2,a 3,a 4及b 2,b 3,b 4,由此猜测||n a ,||n b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Ⅱ)证明:1122111512n n a b a b a b +++<+++…. 【解析】第(Ⅰ)问由题设可得两个数列的递推关系式,进而得到两个数列的前几项(有限项) ,可以猜出两者的通项公式(无限的问题),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无限的问题.第(Ⅱ)问可以通过研究通项公式(无限的问题)直接解决无限的问题.【答案】(Ⅰ)由条件得21112n n n n n n b a a a b b +++=+=,,由此可得2233446912162025a b a b a b ======,,,,,.猜测2(1)(1)n n a n n b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k 时,结论成立,即2(1)(1)k k a k k b k =+=+,,那么当n=k+1时,22221122(1)(1)(1)(2)(2)kk k k k ka ab a k k k k k b k b +++=-=+-+=++==+,,所以当n=k+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可知2(1)(1)n n a n n b n =++,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Ⅱ)11115612a b =<+.n ≥2时,由(Ⅰ)知(1)(21)2(1)n n a b n n n n +=++>+.故112211111111622334(1)n n a b a b a b n n ⎛⎫+++<++++ ⎪+++⨯⨯+⎝⎭...... 111111116223341n n ⎛⎫=+-+-++- ⎪+⎝⎭ (111111562216412)n ⎛⎫=+-<+= ⎪+⎝⎭. 综上,原不等式成立. 三、名校试题1.数列{}n a 中,11a =,2112n n n a a a c +=-+ (1c >为常数,1,2,3,...n =) ,且321.8a a -=(1)求c 的值;(2)① 证明:1n na a +<;② 猜测数列{}n a 是否有极限?如果有,写出极限的值(不必证明); (3)比较11nk ka =∑与14039n a +的大小,并加以证明. 【解析】第(1)问由通项公式(揭示无限问题)求出有限项23a a 、后可得c 的值;第(2)问通过对有限项的处理证明出结论,从而可猜出{}n a 的极限;第(3)问对得到的递推关系式进行变形,再用作差法求解,需要用到数学归纳法证得2n a <.然后通过前几项(有限项)的比较与第(2)问已证的单调性得到结果.【答案】(Ⅰ)依题意,222211322111111.222222a a a c c a a a c c ⎛⎫=-+=-=-+=-+ ⎪⎝⎭, 由3218a a -=,得21111122228c c ⎛⎫⎛⎫-+--= ⎪ ⎪⎝⎭⎝⎭,解得2c =,或1c =(舍去).(Ⅱ)① 证明:因为2211122(2)022n n n n n a a a a a +-=-+=-≥,当且仅当2n a =时,1n n a a +=.因为11a =,所以10n n a a +->,即1n n a a +< (1,2,3,...n =).② 数列{}n a 有极限,且 lim 2n n a →∞=.(Ⅲ)由21122n n n a a a +=-+,可得11()(2)(2)n n n n n a a a a a ++-=--,从而111122n n n a a a +=---. 因为11a =,所以 1111111111111.22222nnk k k k k n n a a a a a a ==+++⎛⎫=-=-=- ⎪-----⎝⎭∑∑ 所以21111111111404139(53)(813)1401401.3923939(2)39(2)nn n n n n n k k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因为11a =,由(Ⅱ)① 得 1n a ≥ (*n ∈N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任意*n ∈N ,有2n a <成立.当1n =时,由11a =,显然结论成立. 假设结论对 (1)n k k =≥时成立,即 2.k a < 因为2211132(1)222n n n n a a a a +=-+=-+,且函数213(1)22y x =-+在1x ≥时单调递增, 所以2113(21)222k a +<-+=.即当1n k =+时,结论也成立. 于是,当*n ∈N 时,有2n a <成立. (**)根据(*)及(**)得 12n a ≤<.由11a = 及21122n n n a a a +=-+, 经计算可得23313.28a a ==, 所以,当1n =时,2114039a a <;当2n =时,312114039a a a +=; 当3n ≥时,由11328n a +<<,得11111(53)(813)1400 , 3939(2)nn n n k kn a a a a a +++=++--=>⋅-∑ 所以1114039nn k ka a +=>∑. 2.数列{}n a 的首项1a =1,前n 项和为n S 满足12(1)n n k S a +=-(常数0k >,*N n ∈).(1)求证: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2)设数列{}n a 的公比为()f k ,作数列{}n b ,使13b =,11()n n b f b -=(n =2,3,4,…) 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3)设2n n c b =-,若存在*N m ∈,且m n <;使lim n →∞(112m m m m c c c c +++++…1n n c c ++)1<2007,试求m 的最小值.【解析】第(1)问通过对递推关系式的变形得到相邻两项的比,正是利用这两个有限项的比是非零常数来证明该数列是等比数列的.第(2)问也是通过对递推关系式(无限的问题)的变形来求通项公式的(无限的问题).第(3)问通过抓住通项来求有限项的极限,再根据这个极限求出m 的最小值.【答案】 解:(1)12(1)n n k S a +=- ①当2n ≥时, 12(1)n n k S a -=-②①—②得,12()n n n a k a a +=-即121n n ka k a +=+(2)由①, 1112a k =+,∴1211122n na k k k a ++==+, 又21112a a k =+符合上式,∴{}n a 是以1为首项,112k+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1)知()f k =112k+,∴1111()12n n n b f b b --==+(2n ≥), ∴112(2)2n n b b --=-.又13b =,即121b -=,1122n n b b -=-, ∴数列{}2n b -是为1首项,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112()2n n b --=,∴112()2n n b -=+.(3)由(2)知112()2n n n c b -=-=,则2111()2n n n c c -+⋅=.∴112lim(m m m m n c c c c +++→∞++…1n n c c ++)=111111lim ...222m m n -+-→∞⎡⎤+++⎢⎥⎣⎦222n ()()() =1111141122lim 132200714m m n --→∞-=<-22n+2()()(), ∴3112669m -<2(),∴9669m ->22. ∵5126691024<<,∴2310m -≥, 6.5m ≥. 又∵*N m ∈,∴m 的最小值为7.四、考点预测(一)考点预测根据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来看,有限与无限的思想逐年增加考查广度,我们认为2009年的高考一定会有更多的体现.在题型上来看,热点问题仍然是以数列为载体考查极限的知识和用数学归纳法证题.(二)考点预测题1.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d 是2,前n 项的和为n S ,则22lim n n na n S →∞-= .【解析】本题设出首项,表示出通项和前n 和(有限项),然后代入求极限.而在求极限的时候,利用到已经掌握的极限知识lim 0n a n →∞=和2lim 0n an→∞=,其中a 为常数.【答案】设首项为1a ,则112(1)21n n n a a a =+-=+-,1(1)22n n n n S a -=+⨯21(1)n n a =+-,2222111112222(21)34(1)(1)lim lim lim (1)(1)n n n n n n n n n a n S n n n n a a a a a →∞→∞→∞+--+-+--∴==+-+- 111224(1)(1)3lim3(1)1n nn na a a →∞--++=-+.2.将数列{}n a 中的所有项按每一行比上一行多一项的规则排成如下数表:1a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a......记表中的第一列数1247,...a a a a ,,,构成的数列为{}n b ,111b a ==.n S 为数列{}n b 的前n 项和,且满足221(2)nn n nb n b S S =-≥. (Ⅰ)证明数列1n S ⎧⎫⎨⎬⎩⎭成等差数列,并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 (Ⅱ)上表中,若从第三行起,每一行中的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均构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同一个正数.当81491a =-时,求上表中第(3)k k ≥行所有项的和. 【解析】第(Ⅰ)问从无穷数列{}n a 中抽出它的一个无穷的子数列,由n S 与n b 的递推关系式消去n b ,从而证明1n S ⎧⎫⎨⎬⎩⎭是无穷的等差数列. 第(Ⅱ)问就是求从第三行起的每一行所有的这些无穷多项的和. 【答案】(Ⅰ)证明:由已知,当2n ≥时,221nn n nb b S S =-, 又12n n S b b b =+++,所以1212()1()n n n n n nS S S S S S ---=--, 即112()1n n n n S S S S ---=-,所以11112n n S S --=, 又1111S b a ===.所以数列1n S ⎧⎫⎨⎬⎩⎭是首项为1,公差为12的等差数列. 由上可知1111(1)22n n n S +=+-=,即21n S n =+. 所以当2n ≥时,12221(1)n n n b S S n n n n -=-=-=-++.因此1122(1)n n b n n n =⎧⎪=⎨-⎪+⎩, ,,.≥ (Ⅱ)解:设上表中从第三行起,每行的公比都为q ,且0q >.因为12131212782⨯+++==,所以表中第1行至第12行共含有数列{}n a 的前78项, 故81a 在表中第13行第三列,因此28113491a b q ==-.又1321314b =-⨯,所以2q =.记表中第(3)k k ≥行所有项的和为S ,则(1)2(12)2(12)(3)1(1)12(1)k k k k b q S k q k k k k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数学毕业论文: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毕业论文: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毕业论文: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分类号O211.4编号毕业论文题目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姓名x x x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号291010133研究类型x x x x x x指导教师x x x提交日期2013-5-10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是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经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论文指导教师签名: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Ⅰ)引言 (Ⅱ)2、极限思想的发展 (2)2.1最早的极限思想 (2)2.2 极限思想的早期应用 (2)3、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3)3.1 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把握极限位置 (3)3.2利用函数图像把握极限位置 (4)3.3极限思想在函数中的渗透 (6)3.4用极限思想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有关问题 (8)总结 (9)参考文献 (10)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x x(天水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甘肃,天水,741000,)摘要:极限在中学数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学数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当前当前中学数学教学实际,介绍了极限的发展历史和极限思想在函数、解析几何、函数图像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比,突出了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性,不但降低了问题难度,而且对开发学生思维、提升创造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关键字:极限思想中学数学教学Application of limit thought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high schoolWang Hui(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Tianshui NormalUniversity, Gansu, Tianshui, 741000,)Abstract: the lim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current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ractice,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ultimate limit thought in function, analytic geometry, function image etc, by contrast,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limit thought i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of, not only reduces the difficulty, but al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creative ability also to have the very big help.Keywords: limit thought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引言极限是近代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有限与无限思想

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有限与无限思想

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谈谈有限与无限思想导语:有限与无限思想揭示了变量与常量,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借助有限与无限思想,人们可以从有限认识无限,从不变认识变,从量变认识质变,从近似认识精确。

在初等微积分的学习中应抓住基本概念,突出内在的联系,贯穿基本思想方法。

具体说来,以数列极限为基础,突出微分、积分及其内在联系。

极限、微分、积分概念、极限方法、运动辩证思想和数学观念的培养,贯穿了微积分的全部内容。

从进入高二阶段学习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来看,已开始摆脱具体事物的形式,进入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一般化理论思维阶段,开始向更高级的思维——辩证思维形式发展。

其本质问题是对无限的认识,让学生从感性材料中去感受和体验。

提炼和概括,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感受抽象思维的过程和辩证思维的体现。

《新课标》倡导数学课程“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高中数学课程的讲授应注意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由于极限概念本身牵涉到“无穷大”、“任意小”、“无限逼近”等数学术语,这些词语都比较抽象。

因此在极限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将抽象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极限。

内容:微积分的很多方法在中学数学的很多问题上能够以简驭繁,尤其在证明不等式、恒等式及恒等变形;求极值;研究函数的变化上,可以使解法简化,并能使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全面。

以下重点阐述不等式的证明中有限与无限思想:在研究变化过程变量之间相互制约关系时,更多的是对不等式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多种多样,没有较为统一的方法,初等数学中经常通过恒等变形、数学归纳法、二次型等方法解决,或运用已有的基本不等式来证明,往往需要恒等变形,而运用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如函数单调性、极值判定法,可以简化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降低技巧性。

例题已知函数1()ln 1x f x x+=-. (Ⅰ)求曲线()y f x =在点(0,(0))f 处的切线方程;(Ⅱ)求证:当(0,1)x ∈时,3()2()3x f x x >+; (Ⅲ)设实数k 使得3()()3x f x k x >+对(0,1)x ∈恒成立,求k 的最大值.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导数公式,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正负和函数单调性的关系。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极限思想毕业论文

浅谈中学数学中的极限思想毕业论文

浅谈中学数学中极限思想的应用1 极限思想极限思想是指用极限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是近代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简单地说极限思想即是用无限逼近的方式从有限中认识无限,用无限去探求有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用极限去逼近准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思想.1.1 极限思想的产生与一切科学的思想方法一样,极限思想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极限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刘徽的“割圆术”就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原始的极限思想的应用;古希腊人的穷竭法也蕴含了极限思想,他们借助间接证法——归谬法来完成了有关的证明.16世纪,荷兰数学家斯泰文改进了古希腊人的穷竭法,他借助几何直观,大胆地运用极限思想思考问题,放弃了归缪法的证明.如此,他就在无意中指出了把极限方法发展成为一个实用概念的方向. 1.2 极限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极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与微积分紧密相联系的.16世纪欧洲的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生产和技术中大量的问题只用初等数学的方法已无法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开始专心研究促进技术革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牛顿和莱布尼茨以无穷小量为基础建立了微积分,微积分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极限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法国数学家柯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极限概念及其理论.为了排除极限概念中的直观痕迹,德国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提出了极限的静态的定义,给微积分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础.所谓n A =,就是指“如果对任何0ε>,总存在自然数N ,使得当n N >时,不等式n A ε-<恒成立”.这个定义,借助不等式,通过ε和N 之间的关系,定量地、具体地刻划了两个“无限过程”之间的联系.因此,这样的定义是严格的,可以作为科学论证的基础,至今仍在数学分析书籍中使用.1.3 中学数学中的极限思想极限思想并非只出现在高等数学中.在中学数学里也有很多方面体现了极限思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求圆面积时候的用到分割法.在初高中时我们只知道圆的面积公式:2S Rπ=(R为圆的半径).其实,深入探究会发现圆面积的计算就是运用极限的思想得出的.在学圆的面积之前,我们只学过三角形和常规的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那么我们如何把圆的面积化为求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面积呢?如图1-1是一个以R为半径的圆O,我们给这个圆O作n条半径,如图1-2所示.图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圆的面积是由n个小扇形相加得来.这时你会发现,当n不断增大()n→∞时,圆里面的每一个小扇形我们就可以近似的看成一个小三角形,此小三角形的底可以近似的看成扇形的圆弧()1n n A A+,高为圆的半径R.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为112n nS R A A+≈⋅,则整个圆的面积为122334111112222n nS R A AR A A R A A R A A+≈⋅+⋅+⋅+⋅⋅⋅+⋅()122334112n nS R A A A A A A A A+≈⋅+++⋅⋅⋅+由于12233412n nA A A A A A A A Rπ++++⋅⋅⋅+=带入即可得出圆面积的近似值为:2S Rπ≈,当n越大时越精确,当n→∞即得证.圆面积的探讨运用了“无限分割”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化曲为直,化整为零,积零为整,逐渐趋近近视值”的极限思想.当然这只是极限思想运用的一部分,在中学数学中还有很多的问题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如函数、数列、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推导、双曲线的渐近线、曲线的切线等等无不包含着极限思想的渗透和运用.本文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探讨极限思想在初等数学中的一些运用.2 极限思想在函数中的渗透在中学数学中,很多幂函数、指数函数、正切函数、双曲线等等都存在渐近线,通过利用极限思想可以巧妙的研究这些函数的渐近线.例1 研究函数1+y x x =的图像.分析 函数1+y x x=的定义域为{}|0x x ≠.且为奇函数,因此可以先做出0x >时的函数图像.(1)当0x >时,由基本不等式可得1+2y x x=≥,当且仅当1x =时min 2y =;(2)当0x +→ 时,y →+∞,所以0x =是1+y x x=的一条渐近线;(3)当+x →∞时,10x →,y x →,所以y x =也是1+y x x=的一条渐近线.由此三个条件即可作出函数1+y x =的图像.如图2-1:图2-1极限思想在函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应用于研究一些函数的渐近线,在求一些特殊函数的最值的问题中极限思想也是很好的切入点.例2 试讨论函数y =的最值. 分析 注意到函数表达式可以变形为:y=从数形结合的角度来看,函数值y可以看成做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动点(,0)x到两定点(32)A,、(11)B,的距离之差,即y MA MB=-(如图2-1),由平面几何的知识,易得当M移动到2(M'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点时y值最大maxy=下面我们探讨此函数有无最小值,分三种情况:①当M在如图2中M(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与x轴的交点)右侧移动时;②当M在M'与M中间图2-1图2-2下面我们先看①时由于MB MA>,不妨记=y MB MA--,图2-2中,点1M、2M均在M的右侧(其中2M又在1M的右侧).我们来比较111()=y M B M A--与222()=y M B M A--的大小,移项之后即比较12M B M A+与21M B M A+的大小.设1M A与2M B相交于点T,则有1212<()()M B M A M T BT M T AT++++12()()M T AT M T BT=+++21M B M A=+即12()()y y-<-所以当M在M右侧向右运动时,()y-的值越来越大,下面我们讨论()y-有无最大值.上面已知y MB MA-=-===114-=()114lim lim x x y →∞--=4211==+ 于是当x →+∞时,=y MB MA --的值越来越大的趋近于2,但是永远都不可能达到2,即y -没有最大值.但是<2y -,即2y >-.所以在第①情况下y 的取值范围为(]2,0-.同理,在第③种情况下,MB MA <当M 在M '左侧时(]1x ∈-∞-,,讨论y MA MB =-.计算可得y 的取值范围为(.在第②种情况下,当M 在M '与0M 之间且由0M 向M '移动时,y 值不断增大,所以y 的取值范围为⎡⎣0.综上所述,本题y的值域为(2-本题在高中阶段可能就只会让我们求此函数的最大值,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能发现其与高等数学的衔接点.本题所涉及的函数最值问题,看似跟极限思想没多大联系,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3 极限思想在数列中的应用极限分析法是研究数列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对于一个等比数列,在高中教材中给出的求和公式是11(1)(1)1(1),,.n n a q q q q S na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是要分情况的,即1q =和1q ≠的情况.这样最简单的等比数列——常数列就被分裂出来.然而,利用极限就可以将它合二为一.对于上面1q ≠的情况,讨论1q →时,n S 的极限.111(1)lim lim 1n n q q a q S q→→-=- 2111(1)(1)lim 1n q a q q q q q-→-+++⋅⋅⋅+=-2111lim (1)n q a q q q-→=+++⋅⋅⋅+1na =这也就是说,1q =时的n S 就是1q ≠时n S 的极限.那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就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1(1)lim 1n n n q a q S q→-=-当然,这比高中课本上给出的公式要复杂点,但是这显然让我们重新思考了问题,使得这些分类的东西变成一个整体.对于一个无穷数列,它本身就是一个极限形式.所以在数列的有关问题中涉及到极限思想的题目很多,灵活运用极限思想能让我们解题方法更加简便,减少计算量和计算时间,优化解题过程.例3 已知数列{}n a 中,满足1=1a ,且对任意自然数n 总有12n n n a a a +-=,问是否存在实数a ,b 使得2()3n n a a b =--对于任意自然数n 恒成立?若存在,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 假设存在这样的实数a 、b ,满足2()3n n a a b =--对于任意自然数n 恒成立,则lim n x a a →∞=;再由12n n n a a a +-=两边同取极限有2aa a =-,解得0a =或3a =验证,当0a =时,数列{}n a 应该是以1为首项,以2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显然,不可能对于任意自然数n 都满足12n n n a a a +-=恒成立.所以0a =不满足题意.当3a =时,将1=1a ,代入2()3n n a a b =--,求得3b =-,则233()3n n a =+⋅-,验证可得同样不满足对于任意自然数n 都满足12n n n a a a +-=恒成立.所以3a =同样不满足题意.综上所述,0a =和3a =都不满足题意,所以假设与题意矛盾,不存在这样的a 、b .在高中阶段,对于解这样的数列问题一般思路是按照 “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思维原则,再通过数学归纳法将{}n a 表达出来.但是对于这一个题目用这样的方法远没有借用极限思想简单.4 极限思想巧解立几问题在一些复杂立体几何的问题中,我们只要巧妙的利用无限逼近的思想,就可以将原本复杂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像这样的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很常见,比如像下面这道例题.例4 在四根长都为2的直铁条,若再选两根长都为a 的直铁条,使这六根铁条端点处相连能够焊接成一个三棱锥形的铁架,则a 的取值范围是( ).(0A.(1B ,C.(0D ,分析 一般的方法,我们通过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等量关系列不等式,通过解不等式可以得出来,但是通过极限思想也可以巧妙的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对于四根长度相等的直铁条有两种摆放方法: (1)底面为等腰三角形,两腰长度为2,底长为a (图4-1); (2)底面为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的长都为2(图4-2).图 4-2 由于a 是ABC ∆的边,所以04a <<.如图4-1,点A 在平面α(α垂直于平面BCD ,且平面BCD α⋂于BDC ∠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A 到B 、C 的距离为2.当A D →时,0a →;当平面ABC 与平面BDC 重合时,A 与D 距离最远即a 值最大.此时由菱形的性质可解得a =由于此图形必须要构成三棱锥,所以平面ABC 与平面BDC 不可以重合,即取不到所以(0,a ∈.如图4-2,点A 在平面α(α垂直于平面BCD ,且平面BCD α⋂于DBC ∠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A 到B 的距离为2.当A 在DBC ∠的角平分线上时,a 最小,可解得a =-;当A 在DBC ∠的角平分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时,a 最大,可解得a =.由于此图形必须要构成三棱锥,所以A 不能在DBC ∠的角平a ∈.综上所说,a ∈,所以此题选A .这是2010年辽宁省的一道高考题,如果用一般的方法解不等式将会非常复杂,也浪费了考试时宝贵的时间.而如果使用无限逼近思想来研究就可以将原本复杂难懂的问题简单化. 从本题可以发现,极限思想在几何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探索解题思路或切入点的有效武器.例5 正三棱锥相邻两侧面所成的角为α,则α的取值范围是 ( )o o .(0180)A ,o o .(60180)B , o o .(600)C ,9 o o .(00)D ,6 分析 如图4-3所示,正三棱锥S ABC -中,SO 是正三棱锥S ABC -的高,图4-3当0180.SO→时,S无限靠近于O,此时相邻两个侧面的夹角趋近于o 当SO→∞时,正三棱锥S ABC-无限接近一个底面为正三角形的三棱柱,这时两侧面的夹角越来越小,趋近于o60.所以α的取值范围为o o(60180),,故本题选B.从这些例题可以感受到,极限思想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从极限或极端状态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启发,从而得到数学关系的猜想,有时也会通过这种启发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5 总结本文结合具体的例题讨论了极限思想在初等数学中的一些应用.当然,极限思想作为数学中的重要的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涉及范围远不止这几个方面.所以我觉得,在我们的中学教学中,若能通过一些例题,来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将会有很大帮助.参考文献[1]谢慧杰.极限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完善.数学学习与研究,2008,(09):13-15.[2]梁克强.刘徽割圆术.中学生数学,2010,(06):23-24.[3]杨君芳.例析极限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应用.中学数学研究,2009,11(1):27-28.[4]孙道斌.利用极限思想巧解立几问题.中学生数学,2007,(1上):17-18.[5]吕士虎,徐兆亮.从高等数学看中学数学,2005,(03):1-3.[6]华东师大数学系.数学分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2-48.[7]张永辉,用极限思想解题.中学生数学,2006,(9上):8-9.。

浅谈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浅谈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篇1: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任。

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知识特点和认知规律。

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内容更多,难度加大,抽象思维与逻辑要求能力更高。

在模仿与创新方面,高中学习善于模仿的同学,成绩只能一般,高中更注意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题目的分析。

为了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在平时还要注意创新,在自学能力方面,有很多初三学生,可能只要听听课做做练习,就可以考得高分了,但在高中就不行。

由于课程进度的要求,老师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再延伸下去,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多看资料书,对于考试中常见题型的解法要熟练掌握。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习惯,由二维到三维,由简单到复杂,由惯性到逻辑思考,这是初中到高中学生自身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若还没有转变过来,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学习是非常连贯和逻辑的,如果前面的部分没有学好,又如何听得懂后面的`知识呢?发现问题,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问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解决它的第一个法宝就是自信,绝不气馁!只要你相信这只不过是你学习必经的一个阶段,其他很多同学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你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好高中数学的重中之重在于深刻理解概念,知道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属于理科,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好数学肯定需要多练,但只做题不行,每做完一道题后要多思考总结,能够举一反三,每一节后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每一章后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还有几个小建议:1、纠错本,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有,但你真正把作业、试卷、资料书上做错的写在上面了吗?还有些非常典型的例题都抄在上面了吗.?关键在于执行,每过段时间要仔细再看一遍,直到你一看到它就知道解决办法,而且不会再犯以前那样的错误。

数学中的有限和无限

数学中的有限和无限

数学中的有限和无限庄清清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数学中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通过实例讨论了无限是有限的基础,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有限由无限组成,无限是有限的延伸,并讨论了它们的质的区别以及相互关系,为更好的理解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提供了一些参考.关键词有限,无限关系1 引言“数学是讲述无限的科学.”这句话是代表20世纪数学界辉煌发展的著名数学家、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魏尔教授的至理名言.怎么听起来,这话让人感觉有些奇特而难以捉摸,但事实上数学中的无限的确蕴含着许多令人不可思议奥秘的东西.然而,以前人们都认为数学是有限的,直到笛卡尔引入的坐标法以及微积分的问世之后,人们才清醒地意识到数学是从有限向无限发展的.这一个发现,结束了初等数学年代而进入了变量数学年代.美国数学史家贝尔说“没有一个一致的数学无限理论,就没有无理数理论,就没有与我们现在所有的即便稍许相似的、任何形式的数学分析,最后,没有分析,像现在存有的大部分数学——包括几何和大部分的应用数学——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无限在现代科学数学发展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没有无限的延伸,就没有现代的科学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般都习惯了数学领域的有限性,因为我们所接触的东西大多数都可以摁摁手指或者脚趾就可以数得清楚了,有限的人,有限的杯子,有限的盘子等等,于是无限的领域就像个无底洞,让我们觉得高深莫测了,但是当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就会清楚地发现数学中,无限其实是由有限构成,而有限又包含着无限,两者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就例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条绳子,你就可以将它剪成无数的小段一样,另外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自然数序列“1,2,3,4,5,6,7,8,9, ,n , ”,当你一个个数字的去数,你就会发现自然数序列实际上是一个永远在增长着的没完没了的数列,这就是所谓简单而又让人费解的数学中的无限领域,然而,它又恰恰是由一个个有限的单位组成的.无限是如此的神秘,“自古以来,没有别的问题像无限这样深深地激动过人的情绪,没有别的想法像它这样富有成效地焕发过人的精神.同时,也没有别的概念像它这 ”1.它引发了三次数学危机: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样迫切需要澄清年之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这三次数学危机都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无限的重要性.下面我们观察一下几个式子再如著名的康托(Cantor)集的构造6即我们所谓的三分点集构造:一段长度为一米的直线段,做以下处理 第一次 我们挖去一个,其长度31,而余下2个,长度31; 第二次 我们挖去两个,其长度91,而余下22个,长度21193;第n 次 我们挖去n 12个,其长度n 31,而余下n 2个,长度n 31; 显然,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无穷次后,由于在不断地分割舍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线段数目越来越多,而长度相对越来越小,在极限的情况下,得到一个离散的点集,而这个点集就是一个无限集.显然,这构造理论再次说明了有限是由无限组成的.再如,我们所有人都认识的两个简单的自然数0和1,然而在它们之间,我们却可以找得到无数个类似0.5,0.05,,0.1,0.01 这样的数字.另外,随意画出一个正三角形或者正方形或者圆,在其里面,我们可以做出无数个与之相似的正三角形或者正方形或者同心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限封闭在有限里面(如下图)1.人们对数学中有限与无限的普遍认识都是,无限怎么都比有限广,比有限大,而无限由有限组成,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面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限其实也是由无限组成,这一观点首先是由数学家们提出来的.我们说无限包含有限是无限存在于有限当中.恩格斯说:“无限纯粹是有限组成的,这一近视矛盾,可事情就是这样.” 7无限性是一个摸不着的、虚拟的东西,无限要通过有限展示出来,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无数具体有限的事物构成.其次无限就是内在于有限当中的元素 ,辩证地思考无限,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无限的有限就构成无限”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充分地认识它.从社会哲学的角度上看,任何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所以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突破自己.由此可见,离开有限,无限将不再存在.有限中包含着无限是说任何有限的东西都可以无限地分割,从原子向粒子的无限分割,事物会由于自身的矛盾推动而处于不安分的状态当中,于是不停地向比自己更小的事物转变.有限中存在着无限,在0到1的单位长度上存在着无数个有理数点,也存在着无数个无理数点.在整除的关系中约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有限由无限组成.5.无限是有限的延伸说到无限是有限的延伸,那么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大家都熟识的数学归纳法了.数|1时,→lim n 7.2 有限转化为无限和二项式定理,那我们能走多远呢?”7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就像是一对连体的婴儿,密切相连着,对立却又统一,谁都离不开谁.无限是有限的基础,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有限由无限组成,无限是有限的延伸,它们之间矛盾地存在着,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它,去认识它,它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不断地去深思和探究.参考文献:[1]郭华.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N].安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1).[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24.[3]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4.[4]葛军,涂荣豹.初等数学研究教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65-168.[5]张永康.试论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N].工程兵工程学院学报,1989(1).[6]王仲英,郝祥辉.数学中的有限和无限[J].高等数学研究,2007,10(1):77-82.[7]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0-250.[8]李浙生.论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N].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4).[9]仲田纪夫[日]著.丁树深译.无穷的奥秘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2-54.Mathematics of finite and infiniteZhuang Qingqing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ite and infinite in mathematics, by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infinite is the basis of finite, infinite is composed of a finite, finite is composed of an infinite, unlimited extension is finite,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of the matter,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nite and the infinite relationship Keywords:finite, infinite11。

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范围是(一∞,-1.二与该例类似的问题在各种期刊和教辅资料中均能见到,且解法与该例的“正确解答”相同.但笔者对上述解法存在不同看法.为方便说明现将有关教材中的内容摘录如下1.《初二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1989年12月第二版)设口<b,那么:1.不等式组{戈>?的解集是石>b;2.不等式组f戈<?的解集是菇<口;3.不等式组fz>?的解集是口<x<6;4.不tX<b等式组{“、“的解集是空集.tx>b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上)PⅧ:设a,b是两个实数,而且口<b.我们规定:(1)满足不等式口≤z≤b的实数戈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17,,b];(2)满足不等式t/,<戈<b的实数戈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口,6);(3)满足不等式口≤并<b或o<戈≤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a,b),(口,b].3.人教A版新教材必修l与上述规定相同,这里从略.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必修)第一册(上)《教师教学用书》pⅦ:某些以实数为元素的集合有三种表示方法:集合表示法、不等式表示法和区间表示法.例如,大于3而小于7的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如下三种形式{x3<戈<7},3<聋<7,(3,7).对于具体问题,教材中并不要求固定采用哪种表示方法,可根据习惯或简明的原则来采用.由上述规定可知①{算I口<菇<b},a<算<b,(口,b)是同一集合的三种表示,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的前提都是口<b.③若一个集合为{髫It/,<x<6},意味着n<b且{x>口.④空集是不能表示I.x<b为上述三种中的任何~种形式.由此上例的“正确解答”是错误的,正确解答如下r口一1≥一lfo≥o解由题意得{2a一3≤4所以{口≤i/所。

o—l≤2a一3【口≥2以2≤o≤÷因此n的取值范围是[2,÷].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浙江省湖州二中313000陆丽滨沈恒浙江省金陵高级中学313100李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和有限、无限打交道:天空有边吗?星星有多少?两面镜子对照,镜子中有镜子,…,一共有多少面?文学作品中,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国古代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都是一种有限与无限的结合.在数学教育界也有两个尴尬的故事:一件是有一天《参考消息》译载美报刊上的“新闻”说:“美一位中学生找到了圆周率仃的末位小数”,盯是无理数,怎么有末位小数呢?这是个常识性错误,却经编辑与千百个人之手被广泛传播.另一件是关于0.9=l对吗?其中绝大多数师生认为“这是近似等式”,虽然最后结论是精确等式,却仍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服”.又是一个涉及无限观的常识性问题.在今天的中学数学中,也有很多关于有限和无限的数学知识.美籍德国数学家魏尔说:“数学是关于无限的科学.”其中有限的方面叫人感觉具体、形象,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而无限的方面使学生充满想象,让人对数学更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有限建立在无限基础之上,无限是有限的延伸.魏尔又指出:无限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新课标教学中,笔者发现从必修1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比较到必修3新增内容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等,无不体现中学数学的“有限”与“无限”.下文浅谈一些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1比较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14页(2007年1月第2版,2008年5月浙江第6次印刷)阅读材料——“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一一数出63万方数据来,而对于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例如:A={1,2,…,n,…},B=}2,4,…,2n。

两种无穷观对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

两种无穷观对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

作者简介 : 马翠萍( 9 3 ) 女 , 18 一 , 湖北十堰人 , 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 西北
1 潜无穷和实无穷
远在古希腊时代 ,无穷” “ 这个包含着矛盾的概 念就 已经渗透 进 数 学领 域 , 为数 学 中 最 有魅 力 的 成
概念之 一 , 并且 在 数 学 的发 展过 程 中 产 生 了两 种 针 锋相对 的“ 无穷 ” 观—— 潜 无 穷 和实 无 穷 两种 学 说 , 为古今 中外 的哲学 家和 数学家所 关 注 , 探讨 和争 论. 潜 无穷学 说 把 “ 穷 ” 成 为 永 远 在 延 伸 着 的 无 看 ( 不 断 在 创 造 着 的 永 远 完 成 不 了 的 变 程 或 进 即
2 两种无穷观对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 的启示
2 1 适 当地 引入 潜 无穷和 实无 穷观念 .

14・ 0
无穷概念的教学任务 , 学生可能理解得 比较 困难 , 因 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理解“ 限缩小的过 无 程” 的观念 , 而帮 助学 生加深对 数学 概念 的理 解 和 从
其次潜无穷和实无穷是数学基础中研究的问题教师在引入的时候应把握好教学重点不要把两种无穷观的争论及无穷观的进一步思考作为了课堂重结束语无穷概念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对两种无穷观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接轨潜无穷和实无穷两种学说还充满着矛盾争议因此我们应该从两种无穷观的思想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教学和研究的因素而不应该因为它的矛盾和争议就怀疑数学甚至去否定它更不应该让它干扰我们对无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了我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派别 , 即潜无穷派和实无穷派. 举例言之, 像亚里 士 多德、 高斯 、 克朗内克、 庞卡莱等属于潜无穷派. 而像 莱布尼兹、 黑格尔 、 魏尔斯特拉斯 、 康托等都属 于实 无穷派. 然而两种无穷观 的此消彼长也带来 了很 多 数学家或哲学家 的伟大成就. 芝诺的四个悖论、 牛顿 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理论 、 柯西和魏尔斯特拉斯 的 极限理论以及康托的集合理论特别是关于无穷集合 的理论 , 还有鲁滨逊的非标准分析等等都是对无穷 不 断探究 得来 的成就 .

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的思想一、知识概述1、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就是将无限的问题化为有限来求解,将有限的问题化为无限来解决,利用已经掌握的无限问题的结论来解决新的无限问题.2、把对无限的研究转化为对有限的研究,是解决无限问题的必经之路.3、积累的解决无限问题的经验,将有限问题转化为无限问题来解决是解决有限问题的一个方向,同时有利于解决新的无限的问题.4、立体几何中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推导,实际上是先进行有限次分割,然后再求和、求极限;数学归纳法就是通过对有限的研究来解决无限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有限与无限思想的应用.取极限和数学归纳法就是由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得到的具体的方法.5、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已经有很多具体的体现,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增内容的深入考查,必将加大对这一思想的考查,所以我们考前应该予以重视.二、典例分析1.在数列{}n a 在中,542n a n =-,212n a a a an bn ++=+L ,*n N ∈,其中,a b 为常数,则lim n n n nn a b a b →∞-+的值是 . 【解析】本题根据通项与前n 项和可以求出常数,a b 的值,再对所给的有限项求极限.这里我们要利用已经掌握的无限的结论(即lim 0(||1)nn q q →∞=∈)来解决新的极限问题.【答案】由542n a n =-知,{}n a 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故123(1)422n n n a a a n -++=+⋅L 2an bn =+,解得2a =,12b =-,从而11()1()4lim lim lim 111()1()4n n n nn n n n n n nb a b a b a b a →∞→∞→∞---===+++. 2. 已知数列{}n a 满足1a a =,111n na a +=+我们知道当a 取不同的值时,得到不同的数列,如当1a =时,得到无穷数列:;.,35,23,2,1K 当21-=a 时,得到有穷数列:0,1,21--. (Ⅰ)求当a 为何值时40a =; (Ⅱ)设数列{}n b 满足11b =-, 11()1n n n N b b ++=∈-,求证:a 取数列{}n b 中的任一个数,都可以得到一个有穷数列{}n a ;(Ⅲ)若)4(223≥<<n a n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这是一道蕴含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的典型试题. 对于题设的递推关系,随着所给出的初始条件不同,得到的数列既可能是无限数列也可能是有限的数列,第(Ⅱ)问则可以通过有有限次的试验,得出对无限个n b 都可以得到一个有穷数列{a n }的猜想,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或者通过对有限问题的推理直接得到无限问题的解答.第(Ⅲ)问是把对无限个n 都成立的结果,通过有限次分析获得解决.【答案】(Ⅰ)11211111,1,11,n n a a a a a a a a a++==+∴=+=+=Q34231211321,1.121a a a a a a a a ++=+==+=++ 420.3a a =-=故当时 (Ⅱ) 解法一:11-=b Θ,11,1111+=-=++n n n n b b b b , 当1b a =时,01112=+=b a , 当2b a =时,111112-==+=b b a ,03=∴a , 当3b a =时,23211b b a =+=,111111223-==+=+=∴b b a a 04=∴a . 一般地, 当n b a =时,,01=+n a 可得一个含有1+n 项的有穷数列121,.,+n a a a Λ.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1=n 时, 1b a =,显然01112=+=b a ,可得一个含有2项的有穷数列.,21a a 假设当k n =时,k b a =,得到一个含有1+k 项的有穷数列121,.,+k a a a Λ,其中01=+k a ,则1+=k n 时,1+=k b a ,k k b b a =+=∴+1211,由假设可知, 得到一个含有1+k 项的有穷数列232,,,+k a a a Λ,其中02=+k a .所以,当1+=k n 时, 可以得到一个含有2+k 项的有穷数列1a ,232,,,+k a a a Λ,其中02=+k a 由(1),(2)知,对一切+∈N n ,命题都成立. 解法二:11111,, 1.1n n n n b b b b b b ++=-=∴=+-Q 21132211112{}.11,11,1111,...1111 1.0.n n n n nn n n n n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a b ---+-==∴=+=+=∴=+=+=∴=+=+==-∴=Q 取数列中的任一个数不妨设故a 取数列{}n b 中的任一个数,都可以得到一个有穷数列{}n a .(Ⅲ))4(223≥<<n a n 即211231<+<-n a ,211<<∴-n a 所以要使)4(223≥<<n a n ,当且仅当它的前一项1-n a 满足211<<-n a .由于()2,12,23⊆⎪⎭⎫ ⎝⎛,所以只须当⎪⎭⎫ ⎝⎛∈2,23k a 时,都有⎪⎭⎫⎝⎛∈2,23n a ()5≥n由12234++=a a a ,得2122323<++<a a , 解得0>a .3.在数列||n a ,||n b 中,a 1=2,b 1=4,且1n n n a b a +,,成等差数列,11n n n b a b ++,,成等比数列(n ∈*N ).(Ⅰ)求a 2,a 3,a 4及b 2,b 3,b 4,由此猜测||n a ,||n b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Ⅱ)证明:1122111512n n a b a b a b +++<+++…. 【解析】第(Ⅰ)问由题设可得两个数列的递推关系式,进而得到两个数列的前几项(有限项) ,可以猜出两者的通项公式(无限的问题),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无限的问题.第(Ⅱ)问可以通过研究通项公式(无限的问题)直接解决无限的问题.【答案】(Ⅰ)由条件得21112n n n n n n b a a a b b +++=+=,,由此可得2233446912162025a b a b a b ======,,,,,.猜测2(1)(1)n n a n n b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k 时,结论成立,即2(1)(1)k k a k k b k =+=+,,那么当n=k+1时,22221122(1)(1)(1)(2)(2)kk k k k ka ab a k k k k k b k b +++=-=+-+=++==+,,所以当n=k+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可知2(1)(1)n n a n n b n =++,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Ⅱ)11115612a b =<+.n ≥2时,由(Ⅰ)知(1)(21)2(1)n n a b n n n n +=++>+.故112211111111622334(1)n n a b a b a b n n ⎛⎫+++<++++ ⎪+++⨯⨯+⎝⎭...... 111111116223341n n ⎛⎫=+-+-++- ⎪+⎝⎭ (111111562216412)n ⎛⎫=+-<+= ⎪+⎝⎭. 综上,原不等式成立. 三、名校试题1.数列{}n a 中,11a =,2112n n n a a a c +=-+ (1c >为常数,1,2,3,...n =) ,且321.8a a -=(1)求c 的值;(2)① 证明:1n na a +<;② 猜测数列{}n a 是否有极限?如果有,写出极限的值(不必证明); (3)比较11nk ka =∑与14039n a +的大小,并加以证明. 【解析】第(1)问由通项公式(揭示无限问题)求出有限项23a a 、后可得c 的值;第(2)问通过对有限项的处理证明出结论,从而可猜出{}n a 的极限;第(3)问对得到的递推关系式进行变形,再用作差法求解,需要用到数学归纳法证得2n a <.然后通过前几项(有限项)的比较与第(2)问已证的单调性得到结果.【答案】(Ⅰ)依题意,222211322111111.222222a a a c c a a a c c ⎛⎫=-+=-=-+=-+ ⎪⎝⎭, 由3218a a -=,得21111122228c c ⎛⎫⎛⎫-+--= ⎪ ⎪⎝⎭⎝⎭,解得2c =,或1c =(舍去).(Ⅱ)① 证明:因为2211122(2)022n n n n n a a a a a +-=-+=-≥,当且仅当2n a =时,1n n a a +=.因为11a =,所以10n n a a +->,即1n n a a +< (1,2,3,...n =).② 数列{}n a 有极限,且 lim 2n n a →∞=.(Ⅲ)由21122n n n a a a +=-+,可得11()(2)(2)n n n n n a a a a a ++-=--,从而111122n n n a a a +=---. 因为11a =,所以 111111111111 1.22222nnk k k k k n n a a a a a a ==+++⎛⎫=-=-=- ⎪-----⎝⎭∑∑所以21111111111404139(53)(813)1401401.3923939(2)39(2)nn n n n n n k k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因为11a =,由(Ⅱ)① 得 1n a ≥ (*n ∈N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任意*n ∈N ,有2n a <成立.当1n =时,由11a =,显然结论成立. 假设结论对 (1)n k k =≥时成立,即 2.k a < 因为2211132(1)222n n n n a a a a +=-+=-+,且函数213(1)22y x =-+在1x ≥时单调递增, 所以2113(21)222k a +<-+=.即当1n k =+时,结论也成立. 于是,当*n ∈N 时,有2n a <成立. (**) 根据(*)及(**)得 12n a ≤<.由11a = 及21122n n n a a a +=-+, 经计算可得23313.28a a ==,所以,当1n =时,2114039a a <;当2n =时,312114039a a a +=; 当3n ≥时,由11328n a +<<,得11111(53)(813)1400 , 3939(2)nn n n k kn a a a a a +++=++--=>⋅-∑ 所以1114039nn k ka a+=>∑. 2.数列{}n a 的首项1a =1,前n 项和为n S 满足12(1)n n k S a +=-(常数0k >,*N n ∈).(1)求证: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2)设数列{}n a 的公比为()f k ,作数列{}n b ,使13b =,11()n n b f b -=(n =2,3,4,…) 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3)设2n n c b =-,若存在*N m ∈,且m n <;使lim n →∞(112m m m m c c c c +++++…1n n c c ++)1<2007,试求m 的最小值.【解析】第(1)问通过对递推关系式的变形得到相邻两项的比,正是利用这两个有限项的比是非零常数来证明该数列是等比数列的.第(2)问也是通过对递推关系式(无限的问题)的变形来求通项公式的(无限的问题).第(3)问通过抓住通项来求有限项的极限,再根据这个极限求出m 的最小值.【答案】 解:(1)12(1)n n k S a +=- ①当2n ≥时, 12(1)n n k S a -=-②①—②得,12()n n n a k a a +=-即121n n ka k a +=+(2)由①, 1112a k =+,∴1211122n na k k k a ++==+,又21112a a k =+符合上式,∴{}n a 是以1为首项,112k+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2)由(1)知()f k =112k+,∴1111()12n n n b f b b --==+(2n ≥), ∴112(2)2n n b b --=-.又13b =,即121b -=,1122n n b b -=-, ∴数列{}2n b -是为1首项,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112()2n n b --=,∴112()2n n b -=+.(3)由(2)知112()2n n n c b -=-=,则2111()2n n n c c -+⋅=.∴112lim(m m m m n c c c c +++→∞++…1n n c c ++)=111111lim ...222m m n -+-→∞⎡⎤+++⎢⎥⎣⎦222n ()()() =1111141122lim 132200714m m n --→∞-=<-22n+2()()(), ∴3112669m -<2(),∴9669m ->22. ∵5126691024<<,∴2310m -≥, 6.5m ≥. 又∵*N m ∈,∴m 的最小值为7.四、考点预测(一)考点预测根据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来看,有限与无限的思想逐年增加考查广度,我们认为2009年的高考一定会有更多的体现.在题型上来看,热点问题仍然是以数列为载体考查极限的知识和用数学归纳法证题.(二)考点预测题1.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d 是2,前n 项的和为n S ,则22lim n n na n S →∞-= .【解析】本题设出首项,表示出通项和前n 和(有限项),然后代入求极限.而在求极限的时候,利用到已经掌握的极限知识lim 0n a n →∞=和2lim 0n an→∞=,其中a 为常数.【答案】设首项为1a ,则112(1)21n n n a a a =+-=+-,1(1)22n n n n S a -=+⨯ 21(1)n n a =+-,2222111112222(21)34(1)(1)lim lim lim (1)(1)nn n n n n n n n a n S n n n n a a a a a →∞→∞→∞+--+-+--∴==+-+- 111224(1)(1)3lim3(1)1n n n na a a →∞--++=-+.2.将数列{}n a 中的所有项按每一行比上一行多一项的规则排成如下数表:1a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a......记表中的第一列数1247,...a a a a ,,,构成的数列为{}n b ,111b a ==.n S 为数列{}n b 的前n 项和,且满足221(2)nn n nb n b S S =-≥. (Ⅰ)证明数列1n S ⎧⎫⎨⎬⎩⎭成等差数列,并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 (Ⅱ)上表中,若从第三行起,每一行中的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均构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同一个正数.当81491a =-时,求上表中第(3)k k ≥行所有项的和. 【解析】第(Ⅰ)问从无穷数列{}n a 中抽出它的一个无穷的子数列,由n S 与n b 的递推关系式消去n b ,从而证明1n S ⎧⎫⎨⎬⎩⎭是无穷的等差数列. 第(Ⅱ)问就是求从第三行起的每一行所有的这些无穷多项的和. 【答案】(Ⅰ)证明:由已知,当2n ≥时,221nn n nb b S S =-, 又12n n S b b b =+++L ,所以1212()1()n n n n n nS S S S S S ---=--, 即112()1n n n n S S S S ---=-,所以11112n n S S --=, 又1111S b a ===.所以数列1n S ⎧⎫⎨⎬⎩⎭是首项为1,公差为12的等差数列.由上可知1111(1)22n n n S +=+-=,即21n S n =+. 所以当2n ≥时,12221(1)n n n b S S n n n n -=-=-=-++. 因此1122(1)n n b n n n =⎧⎪=⎨-⎪+⎩, ,,.≥ (Ⅱ)解:设上表中从第三行起,每行的公比都为q ,且0q >.因为12131212782⨯+++==L ,所以表中第1行至第12行共含有数列{}n a 的前78项, 故81a 在表中第13行第三列,因此28113491a b q ==-g .又1321314b =-⨯,所以2q =.记表中第(3)k k≥行所有项的和为S,则(1)2(12)2(12)(3)1(1)12(1)k kk kb qS kq k k k k--==-=--+-+g≥。

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城关中学童其林有限与无限相比,有限显得具体,无限显得抽象,对有限的研究往往有法可循,并可以积累一定的经验.而对无限个对象的研究,却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显得经验不足,于是将对无限的研究转化为对有限的研究,就成了解决无限问题的必由之路.反之当积累了解决无限问题的经验之后,可以将有限的问题转化成无限来解决,这种无限化有限,有限化无限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就是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数学中我们常碰到一类无穷的问题,如果能找到无穷问题的一般规律,便不难求解.比如,下面的例1就是无限化有限解决问题的:例1.(龙岩市2020年高中毕业班3月教学质量检查,文科12题)已知数列{〇…}满足0^2+V S^,则叫+^的最大值是()A.4-2B.8-V TC.A+2V2D.8+V T解析:依题意 a…+i=2+V^^7可化为(〇^「2)2+(〇…-2)2=4,令 6,=(a…-2)2,则 6w l+6.=4, 6…2+6…|=4,于是b,=(a,-2)2,62020=*2=(〇2-2)2=(〇2020-2)2bi^~b2〇x^b\+b2~^^B P(〇|—2)2+(〇2〇2〇—2)2=4.法ai=2+2cos0 ._+ 〇2〇2〇 =4+2 V2sin (0—) ^4+〇2〇2〇 =2+2sin0 42V T(当且仅当0=2^r+i(A e N)时等号成立).法二:CL\ +* 2 V 2 ’a^=(a,-2)+(a^-2)^^2x^(a'-2)2+|-aMi=^ +4=4+2V T(当且仅当a,=a纖=2+\^"时等号成立).法三:(a d V+C aam-Z)2^,S P(ahO M M)在圆(*-2)2+ (y-2)2=4 上,令 z=x+y,即;c+y-z=0,$2, I z-4l矣2 ,V T4-2V T«z«4+2"\/T,zm=4+2V2^.点评:本来是一个无穷数列的问题,通过周期转化为后面有限的处理便是常规问题了,这是 无限化有限的典型例子.抓住变量的变化趋势或临界状态或边界点,可以把有限 的问题转化为对无限的问题来研究,从而比较快速、准确地 解题.比如,下面的例2就是有限化无限解决问题的:例2.(人教A版必修四课本144页B组第5题改编)函数/O O d n^+cos2022* O teR)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___.S/(a)= sin*a+c〇8*a,x e[n\n=2k,fceN+)角变换,估计/(a)在;c=2, 4, 6时的取值情况.当*=2时,容易得到/(0〇=3丨1120;+{;08201=1;当;t=4时,/(ot)=sin4a+cos4oi可以变形成什么?/(a)=sin4a+cos4a= (sin2a+cos2a)2-2sin2acos2a= 1-2sin2acos2a.将 2sin2c«cos2a化单—*三角函数,因为 sinacosa= s*1^g,所以 l-2sin2ac〇S2a=l-^^.又因为 sin22a=.1-c^s4a ,所以 ,_si^2a= 3±c5i4a可得到/(a)= 3+C f4a此时士矣/(a)彡1;当戈=6时,/(a)=sin6a+cos6a= (sin2a+cos2a)(sin4a+cos4a)- (sin2acos4a +sin4acos2a)=3+cos4a;2cos2a= 3+cos4a cos4o:-l = J_+4 4 88吾cos4a,得到/(a)矣1.因为当;t=2即fc=l时,/(a)=l可以写成(j)°矣/(a)< 1;当*=4即it=2时,(j)丨矣/(a)矣1,当C6即/c=3时,(如2矣/(«)矣1所以当z=8即A=4时,(如3</(c〇矣1•因此,当;t=2^,A e N*时,(+令*=2022,此时fc=1011,*-1=1010,便可得/[c〇的值域 为在高考中,一些问题是需要通过有限与无限思想解决问 题的,而一些问题可以借助有限与无限思想简化运算,快速 求解的,还有就是帮助我们准确画图,从而得到正确答案的. 无论哪种情形,学会用有限与无限思想解决问题都是数学能 力、数学素养高的体现.下面我们再通过例题谈谈他在数学各 分支中的应用.―、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在函数中的应用例3. (2020届福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査,理科 5)函数的图像大致为()广东教育•高中2021年第6期 15解法一:因为/W =c *-2*-2, /'W W -2,令/'(x )=e --2= 0,得 a ;=ln 2,当 *<ln 2 时/(*)<0,/(*)为减函数;当*>ln 2 时,/〇〇>0,/(*)为增函数,而/(ln 2)=2-21n 2-2=-21n 2<0, 所以原函数存在两个极值点,故淘汰选项C 和D .将x =l 代人 原函数,求得/(l )=e -l -2<0,淘汰选项A ,故选B .解法二:/(l )=e -2-l <0,淘汰选项 A , D ;当;时,/(;〇=6--:»(*+2)->-〇〇,淘汰选项 C .故选 B .例4. (2018年长沙一中月考題)若/(*)=ln (A ;e *-*+l )的 值域为R ,则A 的取值范围是()A . (-〇〇, e ~l ] B . (-〇〇, e '2]C . [e , +〇〇)D . (-2, +〇〇)解析:令 ,(1) 当A =0时,u 〇〇=4+l 为R 上的减函数,的值域包含(〇,+«〇;(2) 当 A :>0 时,i /〇〇=Ae *-l ,易知 u 〇〇在(ln |,+〇〇)单k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此时,u (;〇™=U (l n +)=2—I n f ,所以 2-ln +S O ,解得 0<* 矣 e _2;(3)当 A <0 时,i /〇c )=fc e *-l <0, u (:t )为 R 上的减函数,又X 一►+〇〇 时,“(X ) —►—〇〇,X —►-〇〇 时,“(*)—♦+〇〇,故 “(it )必存在唯一零点*。

浅谈小学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今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得一些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课堂氛围沉闷:在许多数学课堂上,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成果时,往往只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努力程度,导致学生缺乏成就感,进而影响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过于重视结果记忆,忽视思维发展的现象依然严重。

(1)应试教育倾向: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往往追求分数,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和重复练习,而忽视了数学思维的培养。

(2)缺乏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直接给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

(1)概念教学过于肤浅: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缺乏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流于形式,难以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语言运用能力等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中。

- 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 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例谈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作者:陆丽滨沈恒李云来源:《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0年第02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和有限、无限打交道:天空有边吗?星星有多少?两面镜子对照,镜子中有镜子,…,一共有多少面?文学作品中,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国古代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都是一种有限与无限的结合.在数学教育界也有两个尴尬的故事:一件是有一天《参考消息》译载美报刊上的“新闻”说:“美一位中学生找到了圆周率π的末位小数”,π是无理数,怎么有末位小数呢?这是个常识性错误,却经编辑与千百个人之手被广泛传播.另一件是关于0.9[DD(]•[DD)]=1对吗?其中绝大多数师生认为“这是近似等式”,虽然最后结论是精确等式,却仍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服”.又是一个涉及无限观的常识性问题.在今天的中学数学中,也有很多关于有限和无限的数学知识.美籍德国数学家魏尔说:“数学是关于无限的科学.”其中有限的方面叫人感觉具体、形象,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而无限的方面使学生充满想象,让人对数学更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有限建立在无限基础之上,无限是有限的延伸.魏尔又指出:无限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新课标教学中,笔者发现从必修1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比较到必修3新增内容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等,无不体现中学数学的“有限”与“无限”.下文浅谈一些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1 比较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14页(2007年1月第2版,2008年5月浙江第6次印刷)阅读材料——“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一一数出来,而对于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例如:A={1,2,…,n,…},B={2,4,…,2n,…},我们无法数出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但可以比较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多少.你能设计一个比较这两个集合中元素个数多少的方法吗?”笔者不妨再问:“集合B是集合A的真子集吗?”我们都知道在有限集中,整体必定大于部分.但是无限集中呢?其实,无限集与有限集中的“全部大于部分”是相矛盾的,而这也正是康托尔认为的无限集的特征之一.实际上,康托尔把正整数集的势(元素个数)称之为“阿列夫零”个,计数用的数是无穷大等级中最低一级的无穷数.康托尔把集合的元素个数叫做基数,有限集合的基数是自然数,无限集合的基数叫超限数.康托尔进一步论证了无理数集、实数集是不可数集,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有比自然数集合更大的集合,有更大的超限数.康托尔还发现,任一线段上的点能与全直线上的点,与正方形内的点,与立方体内的点构成一一对应.他甚至证明,一条直线上的点能与n维空间的点构成一一对应.这与我们关于大小的观念相矛盾,是按数学常识根本无法想象的,康托尔还证明了比实数集合更大的集合.今天,集合论已经成为整个数学的基础,以至于希尔伯特动情地说:“没有人能把我们从康托尔为我们创造的乐园中驱逐出去”,“康托尔的超限算数是数学思想的最惊人的产物,是在纯粹理性的范畴中,人类活动最美的表现之一.”为此,有如下定理:(1)两个有限集合等势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元素个数.(2)有限集合不和其任何真子集等势.(3)无限集合可以和其真子集等势.2 割圆术,化直为曲刘徽用割圆术证明“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的圆面积公式时,从内接正六边形(“六觚”)开始割圆,依次得到内接正十二边形(“十二觚”)、正二十四边形(“二十四觚”)、……,“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种处理是比较符合直观的.从6边形到12边形、到24边形、……,在这样越来越接近圆面积的趋势中,圆以多边形代替,所失的面积会越来越少,这样他就很自然的会觉得多边形和圆会越来越接近重合.刘徼的割圆术是他成功应用无穷小分割思想和极限思想的光辉典范,架起了通向微积分的桥梁.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刘徽与阿基米德已经有了极限的思想.后继者们在他们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德国的开普勒发明了“同维无穷小法”求体积,法国的费马研究了切线、极值等问题,而英国的巴罗则引入了微分三角形.这一切为两个划时代人物的到来拉开了帷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人各自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这种“化直为曲无限化”的数学思想,是学生学习从“有限”到“无限”的一种飞跃!也为其学习定积分建立良好的数学思想基础.3 数式中的有限与无限3.1 (定)积分看看牛顿和莱布尼茨发展的积分,它们均来源于求曲多边形的面积.方法大致为: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这里的分割是一种动态无限的过程.在保证最大区间长度趋于零的条件下,分割而成的区间数目趋于无穷.从有限个矩形到无限块和,利用积分可以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例如:求由函数f(x),直线x=a,x=b,y=0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浅谈极限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浅谈极限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浅谈极限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极限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是一种用有限认识无限,从近似认识精确,从量变认识质变的思想。

灵活地借助极限思想,可以简化计算过程,优化解题方案,探索解题新方法。

标签:极限思想;数学解题;应用极限思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早在远古已经萌芽,从我国古代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中渗透着的极限思想,到刘徽的‘割圆术’,再到法国数学家柯西对极限做出的明确定义。

极限思想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它能突破解题常规,巧解数学问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函数、线性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问题,以达到化难为简,节省时间的效果。

一、利用极限思想判断参数的取值范围例1.已知不等式m2+(cos2θ-5)m+4sin2θ≥0恒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

A.0≤m≤4B.1≤m≤4C.m≥4或m≤0D.m≥1或m≤0分析:当m趋于∞时,左边结果大于0,可以排除A,B;当m趋于1时,不等式不一定成立,排除D,因此答案为C。

由此可以看出极限思想是特殊值法的延伸。

该题利用极限思想,着眼于问题的极限状态,減少了计算量,迅速准确获解。

二、利用极限思想判断函数值的范围例 2.已知0<x<y<m<1,则有()。

三、利用极限思想求行列式的值通过验证,此结果与展开行列式所得的计算结果相同。

该题利用极限思想发掘问题中的有用信息,利用连续函数及函数极限的性质,避开了复杂的计算,优化了解题方案。

四、总结极限思想简而言之就是无限接近的思想。

它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要想学好数学并且能自如应对应试考试,深入了解和灵活应用极限思想是必要的。

数学的发展必须突破常量研究的传统范围,在曲与直,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大胆运用极限思想。

在初等数学里,圆面积是用一系列边数无线增多的内接或外接正多边形面积的极限来定义的;在高等数学里,同样用类似的办法来定义曲边梯形的面积,并对其求极限,进而给出定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

数学文化 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数学文化  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数学文化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数学文化: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数学,这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如同一个深邃的宇宙,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智慧。

在数学的广袤领域中,有限与无限是一对引人深思的概念,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贯穿于数学的各个分支和层面,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当我们初涉数学,首先接触到的往往是有限的数量和具体的对象。

比如,我们学会数 1、2、3 这些整数,计算 5 个苹果加上 3 个苹果的结果。

这些都是有限的、可以明确感知和计算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习惯于用有限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例如规划一周的预算、安排一天的行程。

然而,随着我们对数学的深入探索,无限的概念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在数学中的数列,像等差数列 1,3,5,7,9……它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没有尽头。

再比如,数轴上的点是无限密集的,从负无穷到正无穷,包含了无数个实数。

有限与无限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数量的多寡,更体现在其性质和规律上。

有限的集合,其元素个数是可以明确确定的,而无限的集合,其元素数量是无法通过常规的计数方法来确定的。

在数学计算中,有限与无限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对于有限的数值运算,我们可以通过明确的步骤和方法得到确切的结果。

但当涉及到无限的计算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例如,计算一个无限级数的和,需要运用特殊的方法和定理。

数学中的极限概念,是连接有限与无限的桥梁。

通过极限,我们可以从有限的计算逐渐逼近无限的情况。

以圆的面积计算为例,我们可以将圆分割成无数个小的扇形,然后把这些扇形近似看作三角形来计算面积。

当分割的份数越来越多,也就是趋近于无限时,计算得到的结果就越来越接近圆的真实面积。

无限在数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无穷级数、无限小数、无限集合等等。

以无限小数为例,像圆周率π,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其小数位的数字无穷无尽。

但尽管如此,我们通过数学方法能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

在数学证明中,有限与无限的思想也常常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小学数学课件: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中小学数学课件: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00÷75 = 5.333…
5.3 3 3 75 4 0 0.0 0 0
观察这个竖式,你
375 2 50
发现了什么?
225
250
225
余数怎么总是
2 50
“25”?
225 25
7 王鹏跑400 m用时75秒,他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400÷75 = 5.333…
5.3 3 3 75 4 0 0.0 0 0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循环小数
情景导入
看一看、说一说


白天 黑夜


日夜交替
四季循环
在数学中是不是也存在这 样的“循环现象”呢?
探究新知
7 王鹏跑400 m用时75秒,他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路程 时间
求速度
÷ =速度 400÷75
7 王鹏跑400 m用时75秒,他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 写出它的近似数。 2.29÷1.1 =2.081≈2.08
2.0 81
1.1 2 .2 . 9 22 90 88 2 11 9
0
当余数重复出现 时就可以不用继 续往下除了。
选自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2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
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 似. 数。 153÷7.2=21.25 23÷3.3 =6.96 ≈6.97
(×)
(3) 2.356356…的循环节是356。 ..
(4)4.54保留两位小数是4.54。
(√) ( ×)
变式训练
2.你会比较这些小数的大小吗?试试看!
. ..
.

例谈学习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例谈学习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

例谈学习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湖州二中陆丽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和有限、无限打交道:天空有边吗?星星有多少?两面镜子对照,镜子中有镜子,…,一共有多少面?文学作品中,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国古代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都是一种有限与无限的结合.在数学教育界也有两个尴尬的故事:一件是有一天《参考消息》译载美报刊上的“新闻”说:“美一位中学生找到了圆周率π的末位小数”,π是无理数,怎么有末位小数呢?这是个常识性错误,却经编辑与千百个人之手被广泛传播.另一件是关于0.91=对吗?其中绝大多数师生认为“这是近似等式”,虽然最后结论是精确等式,却仍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服”.又是一个涉及无限观的常识性问题.在今天的中学数学中,也有很多关于有限和无限的数学知识.美籍德国数学家魏尔说:“数学是关于无限的科学.”其中有限的方面叫人感觉具体、形象,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而无限的方面使学生充满想象,让人对数学更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有限建立在无限基础之上,无限是有限的延伸.魏尔又指出:无限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新课标教学中,笔者发现从必修1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比较到必修3新增内容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等,无不体现中学数学的“有限”与“无限”.下文浅谈一些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一、比较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14页(2007年1月第2版,2008年5月浙江第6次印刷)阅读材料——“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一一数出来,而对于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例如:{1,2,,,}A n =,{2,4,,2,}B n =,我们无法数出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但可以比较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多少.你能设计一个比较这两个集合中元素个数多少的方法吗?”笔者不妨再问:“集合B 是集合A 的真子集吗?”我们都知道在有限集中,整体必定大于部分.但是无限集中呢? 其实,无限集与有限集中的“全部大于部分”是相矛盾的,而这也正是康托尔认为的无限集的特征之一.实际上,康托尔把正整数集的势(元素个数)称之为“阿列夫零”个,计数用的数是无穷大等级中最低一级的无穷数.康托尔把集合的元素个数叫做基数,有限集合的基数是自然数,无限集合的基数叫超限数.康托尔进一步论证了无理数集、实数集是不可数集,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有比自然数集合更大的集合,有更大的超限数.康托尔还发现,任一线段上的点能与全直线上的点,与正方形内的点,与立方体内的点构成一一对应.他甚至证明,一条直线上的点能与n 维空间的点构成一一对应.这与我们关于大小的观念相矛盾,是按数学常识根本无法想象的,康托尔还证明了比实数集合更大的集合.今天,集合论已经成为整个数学的基础,以至于希尔伯特动情地说:“没有人能把我们从康托尔为我们创造的乐园中驱逐出去”,“康托尔的超限算数是数学思想的最惊人的产物,是在纯粹理性的范畴中,人类活动最美的表现之一.”为此,有如下定理:(1)两个有限集合等势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元素个数.(2)有限集合不和其任何真子集等势.(3)无限集合可以和其真子集等势.二、 割圆术,化直为曲刘徽用割圆术证明“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的圆面积公式时,从内接正六边形(“六觚”)开始割圆,依次得到内接正十二边形(“十二觚”)、正二十四边形(“二十四觚”)、……,“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种处理是比较符合直观的.从6边形到12边形、到24边形、……,在这样越来越接近圆面积的趋势中,圆以多边形代替,所失的面积会越来越少,这样他就很自然的会觉得多边形和圆会越来越接近重合.刘徼的割圆术是他成功应用无穷小分割思想和极限思想的光辉典范,架起了通向微积分的桥梁.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刘徽与阿基米德已经有了极限的思想.后继者们在他们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德国的开普勒发明了“同维无穷小法”求体积,法国的费马研究了切线、极值等问题,而英国的巴罗则引入了微分三角形.这一切为两个划时代人物的到来拉开了帷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人各自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这种“化直为曲无限化”的数学思想,是学生学习从“有限”到“无限”一种飞跃!也为其学习定积分建立良好的数学思想基础.三、 数式中的有限与无限3.1 (定)积分看看牛顿和莱布尼茨发展的积分,它们均来源于求曲多边形的面积.方法大致为: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这里的分割是一种动态无限的过程.在保证最大区间长度趋于零的条件下,分割而成的区间数目趋于无穷.从有限个矩形到无限块和,利用积分可以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例如:求由函数()f x ,直线,,0x a x b y ===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步骤如下:将区间[,]a b 分成n 个小区间1[,]i i x x -(1)i n ≤≤,每个区间上任取一点i ξ,以()i f ξ作为矩形的高,求出n 个矩形的面积并求和:11lim lim [()()]()b n n i i i n n i a S S f x x f x dx ξ-→∞→∞===⋅-=∑⎰3.2 数列极限的公式数列极限是极限的重要基础知识,其运算法则只适用于有限个计算.例如:111lim()n n n n n→∞+++个如何计算?按照有限的计算法则,11lim()n n nn →∞++个11lim lim0n n n n n →∞→∞=++=个,显然是不对的!不能用有限个的运算法则来替代无限的运算.此处有限和无限是无法统一于一个运算法则中.数学极限公式中蕴含的无限思想,体现了无限是有限的延伸,但有限到无限是引起“质变”的!3.3 球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也是一种无线分割思想的运用!如图1所示,)i r i n =≤≤21122()n n i i i i R V V r n π====⋅∑∑322321(1)42lim[()]3n R n n R n n ππ→∞++-=-=.如图2所示,将球分割成n 份三棱锥,其体积11111333nn i i i i V S R R S R S ===⋅⋅=⋅⋅=⋅⋅∑∑,由上述球的体积公式,得:24S Rπ=. 3.4 结合律和分配律的使用大家都知道()()a b c a b c ++=++,这在有限相加的世界里似乎没什么问题.然而在无限相加的世界里,若把这种结合律再看成是正确的,那你就会铸成大错!不妨看下式如何计算:图2图11(1)1(1)1z=+-++-++,如果你认为数的加法可以任意结合,那么z=+-++=+1[(1)1]10++=,好像不错吧!注意到还可以这样用结合律:01,也没有问题吧!这时推出的结论z=+-++-+=++[1(1)][1(1)]0z==就有大问题了!原因何在呢?01解释并不困难:结合律和分配律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永远正确,它们在有限数学中的确是正确的,但在无限数学中就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正确无误.所以说,有限到无限毕竟是引起了“质变”!四、切线:割线的极限位置中学阶段对切线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平面几何中,直线和圆与一个交点叫做相切;而在后来的圆锥曲线中,双曲线学习时便会出现新的问题,而在微分学中所研究的曲线不都是二次曲线,切线与曲线的交点不止一个,因此不能用交点个数来定义,而是用割线的极限位置来定义曲线的切线.如图3所示,直线与圆相切的情形在同学们的大脑中已根深蒂固,受此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对切线问题产生错误的想法,导致错解时常发生,因此要加强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于是,割线“无限化”之后,才有了较为科学的切图3线定义,避开从交点的个数来定义,方便得解决了切线的概念问题.五、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中的概率加法公式大家知道,必修3中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离散型的等可能性概型,而几何概型是一种连续性的等可能性概型.恰恰因为正是这种“离散”到“连续”,也就是“有限”到“无限”,使得学生学习概率加法公式有很大的难度.概率加法公式:()()()1P A B P A P B +=+=如图4,古典概型中,概率加法公式体现事件A 、B 必定是一对互斥事件,这是离散、有限决定的,也是学生易理解的;如图5,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概率加法公式体现的事件A 、B 就不一定是互斥事件,这是连续、无限所凸显的.如图5所示,譬如:在区间[0,2]内投点,记落在区间[0,1]内为事件A ,落在区间[1,2]内为事件B ,显然概率论加法公式()()()1P A B P A P B +=+=在几何概型中也是成立的,事件A 、B 不互斥!另一方面,有限的古典概型和无限的几何概型又是相容相通的. 问题:甲、乙、丙三人相约7点到8点之间在某处会面,一起乘车去游玩,已知该车站每隔30分钟有一班车,发车时间为7点30,8点,若3人约定在车站就乘,求3人乘同一班车的概率.分析:设甲、乙、丙三人分别在7点到8点之间的x 分、y 分、z 分到达,则所有可能的结果表示的区域为棱长60的正方体.记事件A 表示三人乘同一班车,要使得事件A 发生,只需三人同一个30分钟内达到即可.解法(1):事件A 表示的可能结果(如图6所示): AB 图 4 图50303060(,,)03030600303060x x A x y z y or y z z ⎧≤≤<≤⎫⎧⎧⎪⎪⎪⎪=≤≤<≤⎨⎨⎨⎬⎪⎪⎪⎪≤≤<≤⎩⎩⎩⎭,表示的空间区域为2个棱长为30的正方体,由几何概型的公式可得:332301()604A V P A V Ω⨯===.解法(2):因为三人乘坐哪一班车是随机的,且等可能的,若以三人的一种乘车方式作为一个基本事件,则基本事件的总数为2228⨯⨯=种,而三人同乘一班车包含2个基本事件,因此概率为2184=.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本质是对于基本事件个数有限还是无限的一种区分,有些问题中,不同角度理解基本事件,“有限”、“无限”的问题还能相互转化.六、 希尔伯特旅馆有一个故事据说出自杰出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之口,上述引语就是他说的.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个人走进一家旅馆想要一个房阿.店主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没有任何空房间了,但是让我们看一看,或许我最终能为您找到一个房间.”然后店主离开了他的桌子,很不情愿地叫醒了他的房客,并且请他们换一换房间:1号房间图6的房客搬到了2号房间,2号房间的房客搬到了3号房间……以此类推,直到每一位房客都从一个房间搬到了下一个房间为止.令这位迟来者感到十分吃惊的是,i号房间竟然被腾了出来.他很高兴地搬了进去,然后安顿下来过夜.但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使他无法入睡:为什么仅仅通过让房客从一个房间搬到另一个房间,第一个房间就能腾出来呢?(要知道,他来时所有的房间都住人了)这所旅馆一定是希尔伯特的旅馆,它是城里一个据认为无数个房间的旅馆!这是一个关于无限的趣味故事,从这里也让学生深深知道:从“有限”到“无限”是很容易产生质变的!也让教师的教与学更上层楼!七、中学生“有限”、“无限”教育观念的认识在我国中学的课程设置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课,被赋予大量的课时.但是在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按部就班地讲述教科书现有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介绍各种计算题和证明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却忽视了与数学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说明和讨论,特别是有关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的问题.在数学上有限与无限是相互联系的.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无限又要通过有限来表现,加以掌握.例如,自然数集是无限的,但它是由无数个具体的有限数组成的;周期函数的图像长度是无限的,但刻画它的最小正周期却是有限的;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而线段作为构成直线的部分,其长度却是有限的;向量空间所含向量个数是无限的,而表达该向量空间的基底(向量)个数却是有限的;数学归纳法表达的是关于无限的推理过程,而它的证明步骤却只有两步.反之,有限中存在着无限.例如,0到1的单位线段上就有无限多个有理数点,也有无限多个无理数点.在“整除”关系中,约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有理数、无理数值都是有限数,而它们的级数表达式既体现了无穷小,又体现了无穷多.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向学生普及一些与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有关的知识,破除数学确定性的神性观念,重建数学批判的人文观念.也许这样会使中学生更喜欢数学,更能深刻认识像“无限”这一类涉及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等概念的博大内涵.参考文献:[1]叶飞.再谈对中学生数学“无限”观念的教育.数学教育学报[J].2007,11[2]王仲英.郝样晖.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高等数学研究[J].2007,1[3]杨之.王雪芹.无限性与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月刊[J].2006,7[4]林革.趣谈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数学通讯[J].2001,7[5]刘薇.对一个课本问题的思考.中学数学杂志[J].2009,3。

数学中的有限和无限

数学中的有限和无限

数学中的有限和无限庄清清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数学中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通过实例讨论了无限是有限的基础,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有限由无限组成,无限是有限的延伸,并讨论了它们的质的区别以及相互关系,为更好的理解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提供了一些参考.关键词有限,无限关系1 引言“数学是讲述无限的科学.”这句话是代表20世纪数学界辉煌发展的著名数学家、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魏尔教授的至理名言.怎么听起来,这话让人感觉有些奇特而难以捉摸,但事实上数学中的无限的确蕴含着许多令人不可思议奥秘的东西.然而,以前人们都认为数学是有限的,直到笛卡尔引入的坐标法以及微积分的问世之后,人们才清醒地意识到数学是从有限向无限发展的.这一个发现,结束了初等数学年代而进入了变量数学年代.美国数学史家贝尔说“没有一个一致的数学无限理论,就没有无理数理论,就没有与我们现在所有的即便稍许相似的、任何形式的数学分析,最后,没有分析,像现在存有的大部分数学——包括几何和大部分的应用数学——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无限在现代科学数学发展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没有无限的延伸,就没有现代的科学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一般都习惯了数学领域的有限性,因为我们所接触的东西大多数都可以摁摁手指或者脚趾就可以数得清楚了,有限的人,有限的杯子,有限的盘子等等,于是无限的领域就像个无底洞,让我们觉得高深莫测了,但是当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就会清楚地发现数学中,无限其实是由有限构成,而有限又包含着无限,两者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就例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条绳子,你就可以将它剪成无数的小段一样,另外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自然数序列“1,2,3,4,5,6,7,8,9, ,n, ”,当你一个个数字的去数,你就会发现自然数序列实际上是一个永远在增长着的没完没了的数列,这就是所谓简单而又让人费解的数学中的无限领域,然而,它又恰恰是由一个个有限的单位组成的.无限是如此的神秘,“自古以来,没有别的问题像无限这样深深地激动过人的情绪,没有别的想法像它这样富有成效地焕发过人的精神.同时,也没有别的概念像它这样迫 ”1.它引发了三次数学危机: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公元前580~568年之切需要澄清间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错误地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第二次数学危机发生在十七世纪.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即第二次数学危机.第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1902年,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这三次数学危机都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无限的重要性.下面我们观察一下几个式子再如著名的康托(Cantor)集的构造6即我们所谓的三分点集构造:一段长度为一米的直线段,做以下处理第一次 我们挖去一个,其长度31,而余下2个,长度31; 第二次 我们挖去两个,其长度91,而余下22个,长度21193;第n 次 我们挖去n 12个,其长度n 31,而余下n 2个,长度n 31; 显然,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无穷次后,由于在不断地分割舍弃的过程中,所形成而这个点集就是一个无限集.显然,这构造理论再次说明了有限是由无限组成的.再如,我们所有人都认识的两个简单的自然数0和1,然而在它们之间,我们却可以找得到无数个类似0.5,0.05,,0.1,0.01 这样的数字.另外,随意画出一个正三角形或者正方形或者圆,在其里面,我们可以做出无数个与之相似的正三角形或者正方形或者同心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无限封闭在有限里面(如下图)1.人们对数学中有限与无限的普遍认识都是,无限怎么都比有限广,比有限大,而无限由有限组成,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面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有限其实也是由无限组成,这一观点首先是由数学家们提出来的.我们说无限包含有限是无限存在于有限当中.恩格斯说:“无限纯粹是有限组成的,这一近视矛盾,可事情就是这样.”7无限性是一个摸不着的、虚拟的东西,无限要通过有限展示出来,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无数具体有限的事物构成.其次无限就是内在于有限当中的元素 ,辩证地思考无限,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无限的有限就构成无限”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充分地认识它.从社会哲学的角度上看,任何事物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所以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突破自己.由此可见,离开有限,无限将不再存在.有限中包含着无限是说任何有限的东西都可以无限地分割,从原子向粒子的无限分割,事物会由于自身的矛盾推动而处于不安分的状态当中,于是不停地向比自己更小的事物转变.有限中存在着无限,在0到1的单位长度上存在着无数个有理数点,也存在着无数个无理数点.在整除的关系中约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有限由无限组成.5.无限是有限的延伸说到无限是有限的延伸,那么首先我们要说的就是大家都熟识的数学归纳法了.数学归|1时,→lim n 7.2 有限转化为无限和二项式定理,那我们能走多远呢?”7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就像是一对连体的婴儿,密切相连着,对立却又统一,谁都离不开谁.无限是有限的基础,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有限由无限组成,无限是有限的延伸,它们之间矛盾地存在着,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它,去认识它,它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不断地去深思和探究.参考文献:[1]郭华.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N].安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1).[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24.[3]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4.[4]葛军,涂荣豹.初等数学研究教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65-168.[5]张永康.试论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N].工程兵工程学院学报,1989(1).[6]王仲英,郝祥辉.数学中的有限和无限[J].高等数学研究,2007,10(1):77-82.[7]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0-250.[8]李浙生.论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N].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4).[9]仲田纪夫[日]著.丁树深译.无穷的奥秘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2-54.Mathematics of finite and infiniteZhuang Qingqing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ite and infinite in mathematics, by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infinite is the basis of finite, infinite is composed of a finite, finite is composed of an infinite, unlimited extension is finite, and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of the matter,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最新资料推荐…………………………………………………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nite and the infinite relationship Keywords:finite, infinite11。

关于数学的论文

关于数学的论文

关于数学的论文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今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使得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生活联系。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

(3)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缺乏激励性。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使得学生缺乏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学习兴趣。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对公式、定理的记忆和运算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启发式教学。

教师未能充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培养思维能力。

(2)课后作业和练习过于重视计算和结果,忽视解题过程。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只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忽视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教学评价侧重于考试成绩,忽视思维能力。

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成果时,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数学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是基础,但许多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未能深入掌握。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的解释和阐述不够清晰。

部分教师过于关注解题技巧,而忽视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缺乏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未能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在实际运用时出现混淆和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学习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湖州二中陆丽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和有限、无限打交道:天空有边吗?星星有多少?两面镜子对照,镜子中有镜子,…,一共有多少面?文学作品中,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国古代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都是一种有限与无限的结合.在数学教育界也有两个尴尬的故事:一件是有一天《参考消息》译载美报刊上的“新闻”说:“美一位中学生找到了圆周率π的末位小数”,π是无理数,怎么有末位小数呢?这是个常识性错误,却经编辑与千百个人之手被广泛传播.另一件是关于0.91=对吗?其中绝大多数师生认为“这是近似等式”,虽然最后结论是精确等式,却仍有千千万万的人“不服”.又是一个涉及无限观的常识性问题.在今天的中学数学中,也有很多关于有限和无限的数学知识.美籍德国数学家魏尔说:“数学是关于无限的科学.”其中有限的方面叫人感觉具体、形象,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而无限的方面使学生充满想象,让人对数学更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有限建立在无限基础之上,无限是有限的延伸.魏尔又指出:无限在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它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新课标教学中,笔者发现从必修1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比较到必修3新增内容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等等,无不体现中学数学的“有限”与“无限”.下文浅谈一些中学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一、比较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14页(2007年1月第2版,2008年5月浙江第6次印刷)阅读材料——“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可以一一数出来,而对于元素个数无限的集合,例如:{1,2,,,}A n =,{2,4,,2,}B n =,我们无法数出集合中的元素个数,但可以比较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多少.你能设计一个比较这两个集合中元素个数多少的方法吗?”笔者不妨再问:“集合B 是集合A 的真子集吗?”我们都知道在有限集中,整体必定大于部分.但是无限集中呢? 其实,无限集与有限集中的“全部大于部分”是相矛盾的,而这也正是康托尔认为的无限集的特征之一.实际上,康托尔把正整数集的势(元素个数)称之为“阿列夫零”个,计数用的数是无穷大等级中最低一级的无穷数.康托尔把集合的元素个数叫做基数,有限集合的基数是自然数,无限集合的基数叫超限数.康托尔进一步论证了无理数集、实数集是不可数集,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有比自然数集合更大的集合,有更大的超限数.康托尔还发现,任一线段上的点能与全直线上的点,与正方形内的点,与立方体内的点构成一一对应.他甚至证明,一条直线上的点能与n 维空间的点构成一一对应.这与我们关于大小的观念相矛盾,是按数学常识根本无法想象的,康托尔还证明了比实数集合更大的集合.今天,集合论已经成为整个数学的基础,以至于希尔伯特动情地说:“没有人能把我们从康托尔为我们创造的乐园中驱逐出去”,“康托尔的超限算数是数学思想的最惊人的产物,是在纯粹理性的范畴中,人类活动最美的表现之一.”为此,有如下定理:(1)两个有限集合等势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元素个数.(2)有限集合不和其任何真子集等势.(3)无限集合可以和其真子集等势.二、 割圆术,化直为曲刘徽用割圆术证明“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的圆面积公式时,从内接正六边形(“六觚”)开始割圆,依次得到内接正十二边形(“十二觚”)、正二十四边形(“二十四觚”)、……,“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这种处理是比较符合直观的.从6边形到12边形、到24边形、……,在这样越来越接近圆面积的趋势中,圆以多边形代替,所失的面积会越来越少,这样他就很自然的会觉得多边形和圆会越来越接近重合.刘徼的割圆术是他成功应用无穷小分割思想和极限思想的光辉典范,架起了通向微积分的桥梁.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刘徽与阿基米德已经有了极限的思想.后继者们在他们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德国的开普勒发明了“同维无穷小法”求体积,法国的费马研究了切线、极值等问题,而英国的巴罗则引入了微分三角形.这一切为两个划时代人物的到来拉开了帷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人各自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这种“化直为曲无限化”的数学思想,是学生学习从“有限”到“无限”一种飞跃!也为其学习定积分建立良好的数学思想基础.三、 数式中的有限与无限3.1 (定)积分看看牛顿和莱布尼茨发展的积分,它们均来源于求曲多边形的面积.方法大致为: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这里的分割是一种动态无限的过程.在保证最大区间长度趋于零的条件下,分割而成的区间数目趋于无穷.从有限个矩形到无限块和,利用积分可以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例如:求由函数()f x ,直线,,0x a x b y ===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步骤如下:将区间[,]a b 分成n 个小区间1[,]i i x x -(1)i n ≤≤,每个区间上任取一点i ξ,以()i f ξ作为矩形的高,求出n 个矩形的面积并求和:11lim lim [()()]()b n n i i i n n i a S S f x x f x dx ξ-→∞→∞===⋅-=∑⎰3.2 数列极限的公式数列极限是极限的重要基础知识,其运算法则只适用于有限个计算.例如:111lim()n n n n n→∞+++个如何计算?按照有限的计算法则,11lim()n n nn →∞++个11lim lim 0n n n n n→∞→∞=++=个,显然是不对的!不能用有限个的运算法则来替代无限的运算.此处有限和无限是无法统一于一个运算法则中.数学极限公式中蕴含的无限思想,体现了无限是有限的延伸,但有限到无限是引起“质变”的!3.3 球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推导也是一种无线分割思想的运用! 如图1所示,)i r i n =≤≤21122()n n i i i i R V V r n π====⋅∑∑322321(1)42lim[()]3n R n n R n n ππ→∞++-=-=.如图2所示,将球分割成n 份三棱锥,其体积11111333nn i i i i V S R R S R S ===⋅⋅=⋅⋅=⋅⋅∑∑,由上述球的体积公式,得:24S R π=. 3.4 结合律和分配律的使用大家都知道()()a b c a b c ++=++,这在有限相加的世界里似乎没什么问题.然而在无限相加的世界里,若把这种结合律再看成是正确的,那你就会铸成大错!不妨看下式如何计算:图2图11(1)1(1)1z=+-++-++,如果你认为数的加法可以任意结合,那么z=+-++=+1[(1)1]10++=,好像不错吧!注意到还可以这样用结合律:01,也没有问题吧!这时推出的结论z=+-++-+=++[1(1)][1(1)]0z==就有大问题了!原因何在呢?01解释并不困难:结合律和分配律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永远正确,它们在有限数学中的确是正确的,但在无限数学中就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正确无误.所以说,有限到无限毕竟是引起了“质变”!四、切线:割线的极限位置中学阶段对切线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平面几何中,直线和圆与一个交点叫做相切;而在后来的圆锥曲线中,双曲线学习时便会出现新的问题,而在微分学中所研究的曲线不都是二次曲线,切线与曲线的交点不止一个,因此不能用交点个数来定义,而是用割线的极限位置来定义曲线的切线.如图3所示,直线与圆相切的情形在同学们的大脑中已根深蒂固,受此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对切线问题产生错误的想法,导致错解时常发生,因此要加强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于是,割线“无限化”之后,才有了较为科学的切图3线定义,避开从交点的个数来定义,方便得解决了切线的概念问题.五、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中的概率加法公式大家知道,必修3中的古典概型是一种离散型的等可能性概型,而几何概型是一种连续性的等可能性概型.恰恰因为正是这种“离散”到“连续”,也就是“有限”到“无限”,使得学生学习概率加法公式有很大的难度.概率加法公式:()()()1P A B P A P B +=+=如图4,古典概型中,概率加法公式体现事件A 、B 必定是一对互斥事件,这是离散、有限决定的,也是学生易理解的;如图5,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概率加法公式体现的事件A 、B 就不一定是互斥事件,这是连续、无限所凸显的.如图5所示,譬如:在区间[0,2]内投点,记落在区间[0,1]内为事件A ,落在区间[1,2]内为事件B ,显然概率论加法公式()()()1P A B P A P B +=+=在几何概型中也是成立的,事件A 、B 不互斥!另一方面,有限的古典概型和无限的几何概型又是相容相通的. 问题:甲、乙、丙三人相约7点到8点之间在某处会面,一起乘车去游玩,已知该车站每隔30分钟有一班车,发车时间为7点30,8点,若3人约定在车站就乘,求3人乘同一班车的概率.分析:设甲、乙、丙三人分别在7点到8点之间的x 分、y 分、z 分到达,则所有可能的结果表示的区域为棱长60的正方体.记事件A 表示三人乘同一班车,要使得事件A 发生,只需三人同一个30分钟内达到即可.解法(1):事件A 表示的可能结果(如图6所示): AB 图 4 图50303060(,,)03030600303060x x A x y z y or y z z ⎧≤≤<≤⎫⎧⎧⎪⎪⎪⎪=≤≤<≤⎨⎨⎨⎬⎪⎪⎪⎪≤≤<≤⎩⎩⎩⎭,表示的空间区域为2个棱长为30的正方体,由几何概型的公式可得:332301()604A V P A V Ω⨯===.解法(2):因为三人乘坐哪一班车是随机的,且等可能的,若以三人的一种乘车方式作为一个基本事件,则基本事件的总数为2228⨯⨯=种,而三人同乘一班车包含2个基本事件,因此概率为2184=.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本质是对于基本事件个数有限还是无限的一种区分,有些问题中,不同角度理解基本事件,“有限”、“无限”的问题还能相互转化.六、 希尔伯特旅馆有一个故事据说出自杰出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之口,上述引语就是他说的.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个人走进一家旅馆想要一个房阿.店主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没有任何空房间了,但是让我们看一看,或许我最终能为您找到一个房间.”然后店主离开了他的桌子,很不情愿地叫醒了他的房客,并且请他们换一换房间:1号房间图6的房客搬到了2号房间,2号房间的房客搬到了3号房间……以此类推,直到每一位房客都从一个房间搬到了下一个房间为止.令这位迟来者感到十分吃惊的是,i号房间竟然被腾了出来.他很高兴地搬了进去,然后安顿下来过夜.但是,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使他无法入睡:为什么仅仅通过让房客从一个房间搬到另一个房间,第一个房间就能腾出来呢?(要知道,他来时所有的房间都住人了)这所旅馆一定是希尔伯特的旅馆,它是城里一个据认为无数个房间的旅馆!这是一个关于无限的趣味故事,从这里也让学生深深知道:从“有限”到“无限”是很容易产生质变的!也让教师的教与学更上层楼!七、中学生“有限”、“无限”教育观念的认识在我国中学的课程设置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课,被赋予大量的课时.但是在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按部就班地讲述教科书现有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介绍各种计算题和证明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却忽视了与数学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说明和讨论,特别是有关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的问题.在数学上有限与无限是相互联系的.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无限又要通过有限来表现,加以掌握.例如,自然数集是无限的,但它是由无数个具体的有限数组成的;周期函数的图像长度是无限的,但刻画它的最小正周期却是有限的;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而线段作为构成直线的部分,其长度却是有限的;向量空间所含向量个数是无限的,而表达该向量空间的基底(向量)个数却是有限的;数学归纳法表达的是关于无限的推理过程,而它的证明步骤却只有两步.反之,有限中存在着无限.例如,0到1的单位线段上就有无限多个有理数点,也有无限多个无理数点.在“整除”关系中,约数是有限的,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有理数、无理数值都是有限数,而它们的级数表达式既体现了无穷小,又体现了无穷多.总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向学生普及一些与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有关的知识,破除数学确定性的神性观念,重建数学批判的人文观念.也许这样会使中学生更喜欢数学,更能深刻认识像“无限”这一类涉及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等概念的博大内涵.参考文献:[1]叶飞.再谈对中学生数学“无限”观念的教育.数学教育学报[J].2007,11[2]王仲英.郝样晖.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高等数学研究[J].2007,1[3]杨之.王雪芹.无限性与数学教育.中学数学月刊[J].2006,7[4]林革.趣谈数学中的有限与无限.数学通讯[J].2001,7[5]刘薇.对一个课本问题的思考.中学数学杂志[J].200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