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拼音版

合集下载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注音版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注音版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注音版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以下是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并附上拼音版:1《春望》(Chūn Wàng)guópòshān hézài,chéng chūn cǎo mùshēng。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fēng huàn cōng cōng bǎi dùmíng,biān fāng bōlàng pāi tiān yíng。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ái tóu shēng shèng yìmíng duō,cháng dībùgān huòzuòg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兵车行》(Bīng ChēXíng)chērén tiān zǐyèjiāo zhēng,qùzìdìyīng yān duìzhēng。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cóng dào yún tóu sòng kǔxíng,wǔchéng sījiàn guīhéxiàn。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dào héng gōng lǐng jiàn xiāo tiáo,rén kǔjīngng lún lǎo yìcháo。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biān tíng blood flow gōng chéng xià,yìqīng yúguībùdéhuán。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⑴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月夜忆舍弟》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月夜忆舍弟》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达:到。

8.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原文《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盼望大家喜爱!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解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头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相互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始终,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斗还没有结束。

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许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家乡的最光明。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凡,不落俗套,单凭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需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是公元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

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

《yuè yè yì zhè dì》《月夜忆舍弟》zuò zhě:dù fǔ作者:杜甫xūɡǔ duàn rén xíng, qiū biān yī yàn shēnɡ。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lù cónɡ jīn yè bái, yuè shìɡùxiānɡ mín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 jiē fēn sàn, wú jiā wèn sǐ shēn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 shū chánɡ bù dá, kuànɡ nǎi wèi xiū bīn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①戌鼓: 戌楼上的更鼓。

②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③长: 一直,老是。

【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月夜忆舍弟》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全文带拼音yue4 ye4 yi4 she3 di4明月别枝惊鹊ming2 yue4 bie2 zhi1 jing1 que4清风卷地鸷鸟qing1 feng1 juan3 di4 zhi4 niao3留人间liu2 ren2 jian1落花含露铺香径luo4 hua1 han2 lu4 pu1 xiang1 jing4苦雨催春滋鲜草ku3 yu3 cui1 chun1 zi1 xian1 cao3羡离人xian4 li2 ren2青楼无数秋风夕qing1 lou2 wu2 shu4 qiu1 feng1 xi1一壶浊酒喜相逢yi1 hu2 zhuo2 jiu3 xi3 xiang4 feng2思故乡si1 gu3 xiang1解析:这首诗词名为《月夜忆舍弟》,全文通过描绘月夜中的景物和自己对舍弟的思念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首先,诗人用明月惊起鹊鸟的描写揭开了诗的序幕。

明月高挂枝头,鹊鸟受到惊扰,展现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被打破的场景,给人以惊喜和活力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绘了清风卷地鸷鸟的景象,清风翻过大地,带着一片鸟儿的歌声。

这一句是对大自然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然后,诗人表达了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他说落花含露铺满了香径,苦雨催春使鲜草生长。

这里的落花含露和苦雨催春在意象上表达了诗人对舍弟离别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人描述了青楼吹过秋风的景象,同时又描绘了一壶浊酒的场景,意味着诗人思念故乡和舍弟的心情。

整首诗描绘了月夜中的景物和诗人思念舍弟的情感,以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相结合,展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整体表达了一种孤寂寒夜中的温情和情感的抒发。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与赏析

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1]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2-4]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5]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5][6]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1] ,秋边一雁声 [2] 。

露从今夜白 [3]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 。

寄书长不达 [5] ,况乃未休兵 [6] 。

【注释】[1]戍鼓:戍楼夜时所击禁鼓。

断人行:谓宵禁戒严。

[2]秋边:一作“边秋”。

一雁:即孤雁。

古以雁行喻兄弟,说“一雁”,即暗喻自己孤独。

[3]“露从”句:谓今日适逢白露节。

[4]无家:时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老家毁于安史之乱,已无人,故云。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夜忆舍弟》原文: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赏析:1、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杜甫《月夜忆舍弟》(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甫《月夜忆舍弟》(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甫《月夜忆舍弟》(带拼音、注释、译文)《月yuè夜yè忆yì舍shè弟dì》作zuò者zhě:杜dù甫fǔ戍shù鼓gǔ断duàn人rén行háng,边biān秋qiū一yī雁yàn声shēng。

露lù从cóng今jīn夜yè白bái,月yuè是shì故gù乡xiāng明míng。

有yǒu弟dì皆jiē分fēn散sàn,无wú家jiā问wèn死sǐ生shēng。

寄jì书shū长cháng不bù达dá,况kuàng乃nǎi未wèi休xiū兵bīng。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戌楼响起了更鼓声,路上已经无人行走,秋天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

今夜已经是白露,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我虽然有兄弟,但是因为战乱已经失散多年了,无处打听他们的下落。

寄出的书信常常无法到达,更何况是战事一直没停。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忆舍弟》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yue4 ye4 yi4 she4 di4 du4 fu3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月夜里对于已故的舍弟的思念之情。

首句“床前明月光”是诗人在清寂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感觉就像地上洒满了霜一样,给人以幽静、清凉的感觉。

接着,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思念着故乡和已故的舍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舍弟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光和自然景物,以及诗人内心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情感真挚而深刻。

同时,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月夜忆舍弟》的古诗 意思

《月夜忆舍弟》的古诗 意思

《月夜忆舍弟》的古诗意思
月夜忆舍弟意思:在有月亮的晚上思念自己的弟弟。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
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杜甫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分散:一作“羁旅”。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赏析: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是公元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

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注释:注释校对自《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

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

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古诗鉴赏

《月夜忆舍弟》古诗鉴赏

《月夜忆舍弟》古诗鉴赏《月夜忆舍弟》原文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月夜忆舍弟》简介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e ye yι ShQ dι
月夜忆舍弟
tdng du fu
【唐】杜甫
ShU gu duαn renxfng bian qiu yl ydn Sheng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IU c6ng jin ye bdi yue ShI gu XianglTlfng
露从今役⅛J启是敌乡館。

yδu dI j ie fen Sdn WU j ia Wen ST Sheng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l ShU zhδng bu dd kuangndi Wei XiUbTng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o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白话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诗意】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
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塵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 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
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 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