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书法矛盾法则

合集下载

书法中的“矛盾”与变化

书法中的“矛盾”与变化

龙源期刊网
书法中的“矛盾”与变化
作者:佚名
来源:《润·文摘》2019年第04期
书法中的“矛盾”,是指字体的大与小、长与短、黑与白、深与浅、粗与细、方与圆、丑与美等,这些都是相互矛盾的关系。

既然知道了书法中的矛盾关系,那么就需要在书法中来表现这些矛盾关系。

一幅作品中合理地使用矛盾关系,就會使书法更具有艺术性。

书法涉及的这些问题,比如用笔、线条、章法、矛盾性、艺术性等,从辩证法看是两个相互对立着的、互不和谐的矛盾关系,通过合理科学的表达,就会达到新的统一和新的水平。

(张秋伟摘自《广州日报》)。

用_两点论_和_重点论_审视书法_李唐

用_两点论_和_重点论_审视书法_李唐
学分布 , 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 , 务求险 绝
“至 于初
既知 险绝 ,
复 归平正 。 ” “至 若数 画并施 其形 各异 , 众 点齐列 为体
互乖 。 ” “违 而不犯 , 和而不 同 。”
以上 蔡 邑 、 王羲 之 、 孙 过庭 的几 段论述 说 明了在
艺术 发展 史的始 终
在这 些范畴 中 的部分 范畴 如何具
书 法 创作过 程 中 , 无论 用 笔方法还 是结 字规 律 , 时时
处 处都 充满 了矛 盾的 两个 方面 , 字之 大小 、 堰仰 、 迟 与急 、 曲与 直 、 藏 锋 与露锋 、 起 与伏 、 意与 笔等 等都 是 一个 问题 的两 个方面 , 二 者是相 互对 立又相 互 依存
的 , 相比较而 存在 。
深化 到神采 , 阐述 了形 与神 的辩 证关 系
在根本上是 对神采的展 开说 明 , ` 我 神 ' 其实 自然天趣 论 的核 心所 在 , 而 在我 神 中 , 又包 含着 情感 和人 格精
神两个 最主要 的侧 面 , 寄 情论 与人 格象 征论 便是 二者
… 论 文 选 登…
的分 述 。 在某 种 意义 上 , 后 者是 前者 的 内在基 础 , 故
体处 理还 决定 着一个 书法 家的 风格 取 向 。 南京 艺术 学 院黄 悼教授 把 中国书 法理论 体 系扼要地 概 括为 七个 方 面 , 围绕这 七个 方面 的数个 书法 美学 范畴 体系就 是 书
法审 美范畴 体 系中的 重点 。每 一 个审 美范 畴的 两个 方
面有 各有其 侧重 点 。 重点论要 求我 们在 分析 和运 用这 些范 畴时 , 既要抓 住 主要矛 盾 , 又 要抓 住 矛盾 的主要
血 肉 , 血浓 骨 老 , 筋藏 肉莹 , 加之 姿态 奇 逸 , 可谓 美

浅谈书法艺术作品布局中的几个对立统一关系

浅谈书法艺术作品布局中的几个对立统一关系

个 字 中的 空 白处看 作疏 的地方 。那 么 ,钢 笔字 若 以密 为主 ,也 就 趣 ” ,就 是对 借 让关 系 的很好 比喻 。前人 在 处理 借让 关系 时 常用
不 能 收到好 的效 果 。
“ 雨 夹雪 ” 、 “ 祖 孙 携 手 ” 等方 法 ,这 是 顺 字 序 的借 让 ,还 有
“ 纵 有行 ,横 有 列 ”、 “ 纵 有行 ,横 无 列 ”、 “ 纵 无行 ,横 有 列”、 “ 纵 无行 、横 无 列 ”,这 是垂 直字 序 的借 让 。综观 已形成
二 、轻 重 关系
轻 重 主要 是指 笔 的提 按 ,提按 不 但在 毛笔 书法 中十分 重要 ,
在 钢 笔书 法 中也 同样 重要 。钢 笔 书写 中 的提按 要 比毛 笔 书写 时细 的各 种 书体 风格 ,在 钢 笔字 中都 因 小章法 和 大章 法 中借 让关 系处 微 得 多 ,故 比毛笔 更 须正 确 、精 当 。在毛 笔 书写 时 ,提按 仅 关系 理手 段 不 同而致 。若 加 上用 笔用 墨 的差 异 ,也就 是毛 笔 书法 风格 到笔 画 的粗细 ,而 钢 笔书 写 不仅 关系 到笔 画 的粗 细 ,而且 关 系到 的 纷呈 了 。如颜 真 卿 的字 ,笔 画多 呈 向外 凸的 弓形 , 多借 ,故气 浓 淡 。 因为钢 笔在 书 写 时 ,重 的时候 笔 画粗多呈 向外 凹 的 弓形 ,多让 , 故秀雅 险峻 ;黄庭 自然 就浓 ,反之 则淡 。钢 笔 虽然 不象 毛 笔 ,轻重 直接 关 系到 笔毫 坚 笔画外 射 ,多借 ;苏 东坡 则字 型则 多让 。 着 纸 的 多少而 显 出粗 细来 那样 明显 ,但钢 笔 在书 写 时 ,轻重 却关 现 代 书 写 、 印 刷 字 多横 排 ,钢 笔 乃 现 代 书 写 工 具 ,钢 笔 书 系到 笔尖 与 纸 的接触 面 大小 。 因为钢 笔 的笔 尖 并非 一个平 面 ,而 法 自然 应 多探 求横 写 艺术 。竖 写时 ,在 字 际间应 多 注意 横 向间 的 是 圆的 、硬 的 。用 笔重 的 时候 ,笔尖 就会 把 纸压 出沟 来 ,致 使 笔 借 让关 系 ,而 此时 纵 向的借 让 关系 明显 地体 现 为字 疏密 和 大小 。 尖在 笔迹 的两侧 也 与纸 接触 ,这 样 ,笔 画就 粗 了 ,反之 ,笔 迹 两 而 横 写则 多注 意纵 向。这 时 的借让 关 系可用 字 型 的大 小、 扁低 窄 侧就 不 能与 纸接 触 ,笔 画就 细 了 。所 以一般 人们 在 书写 时 ,总 喜 长 、 笔画 的放 纵和 收敛 来 体现 。例 如可 利用 类似 上 中 下结 构 的字 欢在 书 写纸 下面 再 垫几 层纸 ,就是 这个 缘 故 。故在 钢笔 书 写 中, 型 任 其 自然 的基础 上 写长 大一 些 ,类似 左 中右 结构 的 字写 宽展 一

关于硬笔书法的论文

关于硬笔书法的论文

关于硬笔书法的论文书法是写字,是纯艺术,我们学习他是为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书法是素质教育的载体,通过学习书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认真细致的作风,刻苦顽强的意志和高雅乐观和情趣。

从而达到启发智慧,培养美好品德,追求完美的目的。

下面小编带給大家的是关于硬笔书法的论文:关于硬笔书法的论文内容:关于书法产生和发展中的几点哲学思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讲究文字书写和有杰出艺术成就的国家。

中国书法最能表现东方文明的独特性和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说,一部中国书法史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史。

从书法的产生和发展的脉络看,无不闪耀着哲学理念的光辉。

而唯物的、辩证的书法哲学理念又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书法创作和发展。

硬笔书法作品欣赏:一、人类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的活动为书法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实践是感性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认识活动的基础。

人类活动的实践来源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书法同样是在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中得到创造和发展的。

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和其他民族一样,也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这种表意文字为我们中华民族保存了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从而诞生了华夏文明。

汉字从图形、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甲骨、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完善自己和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

蔡邕《笔论》云:“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 这一论断将书法书写和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一方面表明书法和自然界的关系,书法的创造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书写过程中书法线条变化无穷,达到书之若万象的境界。

蔡邕《九势》云:“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既出,形势出矣。

书法中的矛盾

书法中的矛盾

对立统一也是书法创作的根本原则。其中,对立因素又始终是书法根本原则的主导方面。一幅书法作品当中,任何要素都需要在对比中凸显其价值。黑是利用白的反衬来突出,线条中曲的线条是靠直的线条的对比而存在。没有对比,没有矛盾的书法是无法激起观者的欣赏欲望的。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制造矛盾、化解矛盾、追求和谐、追求完美的过程。古人在这方面早就有所认识,并且巧妙的运用于书法当中。王羲之在《书论》中说道:“夫书字贵平整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作一字,必须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若书虚纸,用强笔;若用强纸,用弱笔。” 书法中对比强弱的不同,产生的视觉效果和形成书法的风格也就不同。比如,张旭的狂草书,长而曲处于强势的线条与短而直处于弱势的线条,线迹的疏密、走向,用笔的快速与缓慢,形成强烈的对比,不同的线与线组合后所产生的效果更是极大的提升了书法的美感,因而产生出狂放、奔逸的的气势;黄庭坚的草书,运笔速度缓慢与快速,用笔多有顿挫与流利,线条的涩滞与圆滑,转折的提与按,向背与起倒,点画采用中宫紧密的结构与松疏,笔画尽力向外拓展与内,结体突显欹侧与平正,强烈的对比其结果与张旭不同,形成了另一种顾盼生姿、浑融有致、纵横开阖、恣肆开张的风格,具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米芾的书法,在点画和结体上的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因素在对立中求融合,达到在变化中的统一;起笔重与轻提形成对比,横画的一波三折与直线形成对比,常用攲侧的体势与平正形成对比,墨色的浓与淡,形成了他刚劲峻拔、奔腾张扬、跌宕起伏、沉着痛快的气势和风格。
总之,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正是通过矛盾的各个要素一环紧扣一环的对比关系而得以让观者在眼睛不停的搜求之间得到艺术的享受。使书家流露出的心迹更加生动,赖人寻味。营造出一种更加深刻地语境,丰富了书家的表现技巧,扩大了观赏者的审美视野。让书法具有了诱惑力,增强了书法作品的审美趣味。因此,书法美就是矛盾美。矛盾美是美学的,也是哲学的。是大美。

我是如何看待书法创作中的矛盾和冲突的

我是如何看待书法创作中的矛盾和冲突的

总而言之,书法创作必须有一个前提,需要创作者有强烈的创作欲望,才能进入真正的创作艺术构思过程。这种创作欲望,不是想有就有,想来就来,而是需要准备,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作情绪的“酝酿”过程。唐代的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曾经提出“五合”的命题,即“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绚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其大意是“精神愉快,事物悠闲,为一合;感人恩惠,答谢朋友,为二合;季节舒适,气候湿润,是三合;笔墨纸砚,相互引发,为四合;突有激情,兴致勃勃,是五合”。这五合实质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配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情绪以及主客观条件对于作品的成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情绪的酝酿,是书法家创作灵感的温床,真正成功的书法作品是要求出现灵感的,灵感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性的精神现象,是认识上升到高级阶段的心物感应,它由潜意识思维所产生,是有灵而感,关键在“灵”,它以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灵感具有偶然性,不是随叫随到,想有就有的,俗语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它不可贮存,故不能备用;它具有不可再现性,稍纵即逝。灵感是一种条件反射,常常由于现实生活中某种客体的诱导或者刺激,触景生情,因此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不期遇而遇的。但是,书法创作中的灵感决非创作者纵情恣意的表现,它实际上来源于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实践,借助与记忆表象的诱发,启迪于意外客观信息的刺激。据记载,张旭凡“观十物”使“有动于心’,并“一寓于书”;怀素于嘉陵江的流水声以及雷鸣电闪中体会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而使笔力倾注于草书之中;王羲之从鹅颈的伸缩中看到自然事物的弹件变化,从而书法达到翰墨淋漓、气象万千的境界。所以,创作者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好书法创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也是一个书家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把握和积累的。

书法中的矛盾关系23个

书法中的矛盾关系23个

书法中的矛盾关系23个
书法中的矛盾关系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线条的粗与细、长与短、虚与实、断与连、光洁与粗糙。

2.墨色的浓与淡、干与湿、深与浅。

3.布局的松与紧、疏与密、放与收、动与静、大与小。

4.风格的豪放与婉约、雄强与柔美、厚重与轻灵、沉着与痛快。

5.情感的喜与悲、乐与忧、爱与恨、和平与激昂、抑郁与兴奋。

6.节奏的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强与弱。

7.结构的平正与险绝、平衡与失衡、稳重与轻盈。

8.笔法的刚与柔、方与圆、提与按、藏与露。

9.意境的深远与浅近、古朴与现代、简约与繁复。

10.气韵的生动与沉寂、流畅与阻滞。

以上是书法中一些常见的矛盾关系,书法家在创作时通常需要在这些矛盾关系中寻求平衡,以达到作品的和谐和美感。

书法形式美的主要因素——“对立统一”

书法形式美的主要因素——“对立统一”

书法形式美的主要因素——“对立统一”2019年12月15日 00:20 新浪网作者夏语星座书法和自然界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充满了矛盾。

它们的区别在于表现形式不同。

矛盾是构成书法美的重要因素。

我们看到的书法中颜色的黑与白,线条的粗与细、长与短、虚与实、断与连、光洁与粗糙,墨色的浓与淡、干与湿、枯与润;笔画中的横与竖、撇与捺、圆转与方折,结体的紧与松、欹与正、密与疏、避与就、奇崛与平正、向与背、外拓与内擫,笔法中的中锋与侧锋、藏锋与露锋、提与按、逆与顺、迟与速、纵与放、疾与涩、垂与缩、轻与重、凝重与浮滑,章法中的茂密与疏朗、连贯与错落、纵向与横向,等等,都是矛盾。

这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光怪陆离的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彼此排斥、融合,对立、统一,互为存在的根据和条件;没有欹,无所谓正,没有藏锋,也就没有出锋,没有曲,无所谓直,没有淡,也就没有浓,没有茂密,无所谓疏朗,没有横,竖也就不存在,等等。

总而言之,一切矛盾着的双方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相合,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这个对立统一体就是书法。

它通过人的眼睛,进入大脑后,形成一幅幅矛盾的图形,激发起各种不同的审美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所以,我们把“对立统一”视为书法形式美的主要因素。

《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厘米。

3行,20字。

对立统一也是书法创作的根本原则。

其中,对立因素又始终是书法根本原则的主导方面。

一幅书法作品当中,任何要素都需要在对比中凸显其价值。

黑是利用白的反衬来突出,线条中曲的线条是靠直的线条的对比而存在。

没有对比,没有矛盾的书法是无法激起观者的欣赏欲望的。

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制造矛盾、化解矛盾、追求和谐、追求完美的过程。

古人在这方面早就有所认识,并且巧妙的运用于书法当中。

王羲之在《书论》中说道:“夫书字贵平整安稳。

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作一字,必须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

漫谈书法艺术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漫谈书法艺术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漫谈书法艺术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内容摘要]: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上的根本规律。

辨证唯物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地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书法艺术也一样,我国历代书法家在论述书法时,总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来讲究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本文就学习过程、笔墨技法、章法结构、书法创作、艺术欣赏等五个环节进行具体剖析,使我们可以看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有对立可以对比,有对比才有变化,有变化才有生命力。

因此,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书法艺术必须追求的终极目标。

矛盾是什么?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我国历代书法家在论述书法时,很多论述是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来讲究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下面,我谈谈学习心得,请同行们斧正。

1、学习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与熟、专与博、入帖与出帖、死学与悟性,都是学习过程中矛盾的对立统一。

关于学习的论述,孙过庭指出学习书法有三个大的阶段:“初学分部,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于正。

”所谓平正,是说开始书写时,只是横平竖直,平拖而过,这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

所谓险绝,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掌握其用笔的方法和特点之后,追求的不单是帖中之会通,而是高标准、高层次的要求。

这是学书的飞跃阶段。

所谓归正,不是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熟到极点,不善返生,这个“生”字是指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生花。

前一个平正与后一个平正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的内涵是“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就可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更能随心所欲了。

专与博,入帖与出帖都是学习书法进程中的两个递进阶段,先专打基础,后博最提高,这是每个学者学书的必经之路;入帖是手段,出帖是目的,有志学书的人,一定要入得进、跳得出,百尺竿头才能更进一步。

总之,学书不能死板硬套,要有悟性,善于思考,书法艺术的表达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著名书法家曹元伟谈行书中的矛盾

著名书法家曹元伟谈行书中的矛盾

著名书法家曹元伟谈行书中的矛盾晋堂书法 2018-12-25 06:41:04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有行楷和行草之分,偏向楷书,用笔较为严谨的称为行楷,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偏向草书,用笔较为灵动的称为行草书,如颜真卿的《祭侄稿》。

无论是行楷还是行草,都要求有各种矛盾的对比,只有这样行书作品才不至于刻板,才能展示出行书独特的风采。

现在谈谈各种矛盾在行书中的运用。

1,大小,指字的大小,就是在行书作品中,字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如米芾的《粮院帖》(下图),第三行“人”和“傥”比较大,其他的字相对就比较小,尤其是最后的“知”字,也是因为最后地方小,就把“知”写小了,如果是初学者,很可能就空下来,把“知”写到下一行了。

第四行的“礙”比较大,其他的字也不是均匀的,“即”“自”最小。

第七行的“於”“幸”比较大,“上下”比较小。

通篇来看,第一行和第二行相对来说大小有些匀,但也不是没有变化。

在临帖时,要有意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变化,当然,更要有意去做大小训练,久而久之在自己的笔下大小的变化就会成为自然。

米芾《粮院帖》曹元伟作品2,粗细变化,是行书作品中各种变化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它是由提按造成的,也就是说提按是动作,粗细是结果。

提,就是将毛笔适当提高,使毛笔入纸的深度变浅,毛笔提得越高,写出来的笔画就越细。

按,和提相反,它是加大毛笔入纸的深度,入纸越深,写出来的笔画就越粗。

毛笔在书写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提按动作,毛笔总是在一上一下地运动,就像在跳舞,不过,提按动作一般都在细微处,并不是十分明显,这也给初学者观察提按造成一定困难,所以大多只能通过笔画粗细的变化来体会提按。

提按变化丰富,作品就耐看,提按变化少,作品就平直。

(图1)是宋代吴琚的《寿父帖》,此帖笔画粗细变化非常明显,不仅字与字之间有变化,即使在一个字内也是如此,如第二行的“笔”,第三行的“悉,第四行的“常”,第六行的“有”,第七行的“事”、“方得”,第十一行的“嵗”“裏”等等。

书法家名言关于对立统一的论述

书法家名言关于对立统一的论述

书法家名言关于对立统一的论述
书法家名言中关于对立统一的论述有:
1. 孙过庭《书谱》中提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是对立统一的体现,从平正到险绝,再从险绝回归平正,是书法中相互对立的两个元素。

2. 李润公提出的“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

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点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

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

”这一观点明确了书法中的矛盾统一关系。

3. 老子《道德经》中也提到:“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这是对书法中对立统一现象的深刻理解。

这些名言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书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

《书法矛盾之美》连载:《平与险:平正险绝,不为腾溢》

《书法矛盾之美》连载:《平与险:平正险绝,不为腾溢》

《书法矛盾之美》连载:《平与险:平正险绝,不为腾溢》本公众号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所载诗文均为原创,内容遍及书画理论,书画批评,散文随笔,格律诗词。

欢迎关注,欢迎互动,所有留言号主均会认真阅读,并择要回复。

41平与险:平正险绝,不为腾溢“平”与“险”,即平正与险绝、平易与险怪。

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个“三段论”,是书法“平”与“险”问题的最经典表述,有点类似于佛家三重境界说,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前后两个“平正”含义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了“险绝”的经历,第二个“平正”的含义肯定比第一个“平正”要丰富、复杂得多。

前后两个“是山”“是水”也如此,因为有了“不是山”“不是水”的经历,第二个“是山”“是水”肯定要比第一个更有意义。

一个没有大富大贵、大风大浪经历的人宣称视富贵如粪土、如浮云,与历经人间繁华而复归平淡的人说出同样的话,含义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否定之否定”定律在起作用,人的认识已经呈螺旋式上升了。

书法为什么要先平正,再险绝;能险绝,复平正呢?一直平正不行吗?一味险绝不好吗?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回答道:“一于平易则不奇,过此鄙矣。

一于险怪则不律,过此贼矣。

”原来“平则不奇”,“险则不律”,而要平中有奇,险中有平,平与险相反相成,恰到好处,皆不能太过。

《梦奠帖》【唐】欧阳询书那么,何谓书法之“平”与“险”?窦臮《述书赋》云:“险,不期而然曰险。

”“不期而然”,辞典的解释是“不希望如此而竟然如此”,放到书法的语境,更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没有设想、没有预料,却出现了这样的效果,这就叫“险”。

反推一下,“平”的意思应该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四平八稳,一切按照预期的那样创作为什么“循规蹈矩”的书法就不好呢?书法书法,必定循法。

“循法”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一味“循法”而自以为能,逐渐流于习气。

书法作品中是没有统一的只有对立

书法作品中是没有统一的只有对立

书法作品中是没有统一的只有对立
很多人都喜欢书法,它既有娱乐的功能,也具有文化气息。

书法作品中不存在统一,而是彼此对立。

有些书法师使用了清秀端庄的天然书写,尽显其优雅庄重;而另一些书法师则使用拙野细腻的笔触,去诠释生动华丽的意象。

这种不同风格的书法,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和艺术表达。

不同风格的书法,呈现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天然风格的书法具有清新、showy,令审美者眼前一亮的惊喜。

拙野的笔触,使用大胆的概念,通过它特有的特色,加深了绘画的表现力,令作品显得栩栩如生。

书法作品中有着对比,而没有统一。

不同风格的书法师,各自展示自己各具特色的书法艺术。

这使书法艺术变得更加灵活,也为收藏家们提供了更多选择。

此外,书法的不同风格的对比,也为审美者们带来了视觉盛宴。

一方面,天然细致的书法展现出一种轻柔的心境,另一方面,拙野华丽的书法则让人有着惊叹的感觉。

书法是一种无处不在,受人欢迎的传统艺术。

它没有统一,而是由彼此对立的风格所构成,令书法艺术更具有了灵动性和丰富性。

书法作品所展示出来的生活方式亦常常与众不同,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技艺,同时也是一种书写思想的方法。

好的书法作品是怎样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

好的书法作品是怎样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

好的书法作品是怎样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众所周知,平衡和失衡是一对矛盾。

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就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个矛盾关系,使作品显得生动夺目,体现在“失衡中求平衡'的创作意识和理念。

这就要求书写者首先要具有驾驭这种矛盾的创作能力,在创作中要善于学会先制造矛盾而后再解决矛盾,没有险势制造险势,再将险势复归平正。

在章法布局上掌握了这种方法,作品才能够表现出“险绝而不失平正,倾斜而不失端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品经得起推敲而又耐人寻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体验着一种平衡。

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是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那将会变得一塌糊涂。

甚至人类将无法生存。

就拿每天走路来说,一个人在平地上行走是件非常平常的事,因为平衡才能使他平稳,几乎不构成什么美感。

但如果打破这种平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就产生了美感。

杂技演员在钢丝上行走,摇摇晃晃地前进,就构成一种美感,大家乐意看,因为他本来是难以平衡的,而通过技巧驾驭达到了平衡了,这就产生了美。

这种平衡与失衡的关系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在章法(大章法和小章法)布局上能够熟练运用这种“欹正”技巧,在不平衡当中求出平衡,作品才能够达到“险绝而不失平正,倾斜而不失端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推敲而又耐人寻味。

就拿篆书来说,小篆一般都是横竖成行,行距大于字距。

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

结体上线条多为横平竖直或对称以保持字的基本构架的平稳。

即使有的字线条横不平、竖不直或左右不对称,但整个结构仍保持均衡平稳。

隶书因大多是字形方扁,纵有行,横有列,分布均匀是隶书布局的一个基本特征,字距往往大于行距,整体来看其行气是向横取势的。

蒋和《书法正宗》谓:“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面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也是要求在创作中稳中求变。

书法的生命所在——矛盾与统一

书法的生命所在——矛盾与统一

书法的生命所在——矛盾与统一东汉著名书法理论家蔡邕在《书法九势》中有这样的论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所谓阴阳,即《易经》中所阐述的互补调和的变化规律。

它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不容置喙的重要作用。

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身又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书法作品中的矛盾统一体现着渊远的哲学思想,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原则,既矛盾对立而又和谐共存,最终要让作品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最后的平正才是真正人书俱老时候的平正,此时书者化险绝而和谐共生,使得作品中既矛盾丛生而又“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没有对比和矛盾关系,一副作品状如算子,这样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书法。

都把每个字写得很平正,横平竖直,像搭积木一样,神采在哪里?风格在哪里?这就仿佛盖房子的时候把房子都设计成火柴盒的样子,四四方方,这样的话建筑设计师的意义在哪里?而每一位书写者就是一个设计师,你要写出具有风格和神采的作品,而不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笔画堆砌。

清代的馆阁体是这样作品的典型的代表,那段历史是书法史上的灰暗与倒退。

笔笔中怯,没有质感和风神,观之乏味极了。

不论正书和行草,都要做到如此。

不要以为楷书就是一笔一画,横平竖直。

例如楷书中的欧体就是矛盾统一的代表。

欧体以险绝著称,字势凌厉,险象环生却又处之泰然。

“点如高空坠石”,悬崖之上的一颗石头,将坠还稳,险而俞平,观之过瘾。

行草书更不用说了,一副没有矛盾关系,起伏平淡的行草书根本不耐细看,没有玩味的余地。

书法中矛盾统一无处不在,它体现在书法的方方面面: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无不遵循这个规律。

笔法上,提按使转,起行收,每一处都充满着对比关系。

方圆、曲直、藏露、粗细、正斜、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等等用笔技巧都在诠释着矛盾统一的原则。

书法的十大对立统一规律

书法的十大对立统一规律

书法的十大对立统一规律书法的十大对立统一规律:大小、粗细、宽紧、左右、浓淡、润枯、快慢、狂静、真草以及危安。

(一)大小。

三个同样大小的字,笔划的粗细与多少差不多的,若相连在一起,整幅书法就废了!通常来说,少划的字写小,多划的写大,但反过来的例外偶有奇效。

每个中文字有多种写法,一个书法家要记得三几种。

这对大小的变化很有帮助。

(二)粗细。

指笔划的粗细,是提、按的变化了。

提按是用笔的一个重点,因为要一气呵成,书者不能每写一笔就到墨砚上整理笔毛。

按下而粗写,笔毛八字打开,跟提笔细写要练得笔毛会自然地收合起来。

纯羊毫的笔毛最软,下按最易,但提笔时笔毛因为不够弹性而收合最难。

毛愈软,变化愈多,但用笔是比较难学的。

要提按自如,用笔要做到八面出锋。

(三)宽紧。

作画既要密不通风,也要宽可跑马——书法也是如此。

一个字的结构要有宽有紧,或一个字宽一个字紧。

有时书者可把两个字作一个字写,写得紧紧的,再下去就突然宽敞起来。

不仅上下要有宽紧,左右也如是。

写了一行,下一行要看上一行而变。

其它的变化也是要上下左右一起顾及的。

(四)左右。

书法常谈的行气,不是指一行写得够直,而是指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气势。

上佳的行气,可以写得忽左忽右,好像醉酒行步似的。

书法的字可以分开来读,但却不应该分开来写。

(就是字与字之间有大距离,也要写得有连贯性。

)书法要整幅看,所以下笔时的意识,是忘记字与字之间的分离,好像是画一幅抽象画作似的。

能做到这一点,忽左忽右的困难就解决了。

(五)浓淡。

这是今人胜前人之处。

前人所用的墨色一样,今人有写得忽浓忽淡的,大有佳处。

浓淡的写法是水墨并用,而墨的质量就变得不大重要了。

有时单蘸墨,有时单蘸水,有时先水后墨而后写,也有时先墨后水而后写,效果各有不同。

过时而坏了的墨叫作「宿墨」,某部分的墨与胶分离,有沉淀,写来大有奇趣。

(六)润枯。

「润」是多墨湿笔;「枯」是少墨干笔。

少人知道的是把这二者用到极端会有很好的效果。

这是明末清初书法大师王铎发明的。

书法作品的神采从“矛盾”中来,学习书法就应该学会制造矛盾

书法作品的神采从“矛盾”中来,学习书法就应该学会制造矛盾

书法作品的神采从“矛盾”中来,学习书法就应该学会制造矛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书法以“神采为上”,在一本书法论著《笔意赞》中也是这样说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从这段论述中也可以看出,神采是书法作品的灵魂,那么就有很多朋友会问道,如何才能够写出书法的神采来?笔者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认为,神采应该从矛盾中来,也就是说书法就是在不断制造矛盾,并解决矛盾的一个过程,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笔者的个人看法,请指正。

我们首先来粗浅地谈一下啥为神采?其实书法作品的神采就是通过笔墨技巧、以及圆润的结字,科学的章法来体现的,在《书论》中王羲之都这样提到“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从这段简短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神采就是浓淡、大小、明暗的一个对比感受。

善于制造矛盾才能够写出神采,这正如在影视节目中的“包袱”一般,能够适时制作矛盾,又能够在合理中解决矛盾,书法亦是如此,通过汉字呈现出大小、粗细、浓淡、收放等等各种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制造,并不是一味地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决不能一笔粗一笔细,或者一字大一字小,这样的机械性操作,在矛盾的制造过程中还要考虑到诸多因素,书体不同矛盾就不同,诸如我们熟知的《兰亭序》,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来看,无处不体现了对比,或者是大小,或者倾斜等等,在布局上也是对比强烈,疏处可以跑马,密处难插针,纵观整个书法史,我们会发现,无论那一个经典的法帖,概莫能外。

历史上凡是能够青史留名的书法大家,无不是制造矛盾的高手,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的设置矛盾,让其冲突,又能够巧妙地化解矛盾,使其和平共处,这就是所谓的“神采为上”,但愿通过上述的分析,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书法创作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但好多人不知道什么意思

书法创作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但好多人不知道什么意思

书法创作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但好多人不知道什么意思前天去郑州开会,去协会的时候,领的某展览的作品集。

翻看了一下,是按姓氏笔画排序的,我从后面翻起,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作品。

这个怨不得别人,自己的姓氏笔画多,排在后面很正常,早就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

虽然很多场合还有人特意地说一下,我们这次排名顺序是按照姓氏笔画排序的,没有什么先后之分。

有时候按音序排,叫是按照姓氏的首字母,按照ABCD一直到Z 的顺序排名,这时薛的首字母是X,也不靠前,但毕竟能排在Z的前面,所以会稍微靠前一些。

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个人因为自己的姓氏笔画排名太靠后,心生怨气,索性就改了名字,原来的名字就放弃了,按姓氏笔画排总是第一。

这个段子听了很久了,没有找当事人证实过,不知真伪,可发一噱。

回到字上,看了一下日期,是2019年写的,也就是前年写的。

这展览的约稿,四尺整纸的作品,规定的有内容。

2019年,我正狂热于赵㧑叔的手札,这是将手札的行草书放大去写的效果。

仔细看了看,觉得大体能看过去,但中间还是缺了矛盾冲突,展厅书法主要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按这样的审美去衡量,这字还是平淡了些。

如果现在去写,同样的内容,也许会写的更好一些。

书法从来都是遗憾的艺术,没有令人满意的,就是这种缺憾,才会激励人不断地去学习,去进步。

这幅作品是郑州市迎新春书画作品展作品集上印的,展览是今年一月份举办的,在升达艺术馆举办,当时我还去看了展览。

展览要求的也是四尺整纸的尺寸,我写的是一种类似于苹果绿的纸,在展厅里很显眼,只有我一个人用的这种颜色,所以就眺了出来。

但作品集上的颜色,印的很浅,和原作的颜色有很大的出入。

作品集上的是淡淡的绿色,可能调色者没见过原作,没见过这种纸,就按照自己的意思调色了。

这幅作品也是约稿,去年十月份约的稿,要求写与黄河有关的内容,我搜了一个中唐薛能的《黄河》,七言的古风,于是就抄录了一下。

当时写的时候,因为字数较多,字就写的比较小一些,五行大字抄了之后,还有内容没抄完,于是就将剩余的内容用小字按题跋的格式抄上,然后落款完成。

章法的矛盾美,实在令人震撼!掌握8大元素,轻松打造行草书的国展作品

章法的矛盾美,实在令人震撼!掌握8大元素,轻松打造行草书的国展作品

章法的矛盾美,实在令人震撼!掌握8大元素,轻松打造行草书的国展作品“矛盾”二字在生活中,似乎不是一个美好的词语;在书法中,却能创造出“美”,更是创造出丰富节奏的艺术“语言”!一幅没有矛盾关系,起伏平淡的书法作品根本不耐细看,更没有玩味的余地。

大小、收放、粗细、枯湿、虚实、疏密、欹正、断连、感性理性等,都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矛盾”!若是没了对比和矛盾关系,写出来的作品定会状如算子。

行草书创作亦然,本身行草书都要求有各种矛盾的对比,要想作品不刻板,少了它还真不行!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指出:“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互相应之妙。

”这也说明,一幅优秀的作品中,不光要创造出不同的章法矛盾,同时,还要和谐地处理好这些“矛盾”。

经过20余年的书法创作实践,20余次斩获书法最高奖、入国展40余次的李在兵老师认为:求同存异是制造“矛盾”的初衷!有着丰富投展经历的李在兵老师与刘熙载的观念一致,他说:“国展作品当中,章法首先要大方、美观,符合大众的审美;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大同的情况下,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和而不同”四字的第一要素,即章法整体看起来要和谐,另外,元素一定要复杂多样,矛盾更要多样突出,做到既矛盾又统一。

那么,既矛盾又统一,需要哪些元素呢?李在兵老师为你解读!第一: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等同,有的字与字之间要离得紧一点,有的要松一点,体现一种松紧关系;第二:字内空间的收放;有的是缩左伸右,有的是缩右伸左,有的是放上收下,有的是收上放下,如此变化多端,就要在字上面体现。

当然,几个字之间要体现出字组关系,字组要么“一”,要么“二”,要么“三”,要么“多”;换言之,一个字可以成为一个字组,两个字可以成为一个字组,三个字、多个字亦可以...李在兵老师作品李在兵老师补充说,这也不是胡乱“匹配”的,一定要有内在规律,比如说:这几个字成为一个字组,是线条的渐变、字形大小的渐变使它们产生联系吗?或者字的倚侧关系、轴线的摆动产生联系?或者从笔法上思考:是以切锋、尖刻的为主吗?还是以浑厚的为主?以细腻的为主吗?还是以圆浑的为主?以这个精巧的为主吗?还是以笨拙为主?你都需要系统性地思考,考虑全局,才能去灵活“匹配”!这样一来,很多时候,从一个字到一行的简单安排,写一个字、字组,写一行,奠定了组织章法的基础。

章法布局说起来很玄妙,其实核心就是8个字:阴阳平衡、对立统一

章法布局说起来很玄妙,其实核心就是8个字:阴阳平衡、对立统一

章法布局说起来很玄妙,其实核心就是8个字:阴阳平衡、对立统一学习书法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的作品成功与否,或者说一幅作品是不是好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其章法布局是否巧妙、科学和合理。

古今书家在谈书法的章法时大多讲得玄幻奇妙,有时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对于像我这样的业余书法菜鸟,一时就很难理解和掌握。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的揣摩,我感觉书法的章法不必过于刻意,有时只要用到一两个元素就能创作出一幅好的章法作品来。

那些大家们总结的章法秘籍大多属于理论层面的,反而不好用。

那么,章法布局有哪些技巧呢?其实,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八个字:阴阳平衡、对立统一。

按照这个原则,我们在日常创作中只要用其一二即可,弄多了反而花里胡哨的,显得太做作。

什么是章法?不同的书体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章法又称“分间布白”,是从整幅作品的角度来说的。

不同的布局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有的章法整齐匀称,照应生动;有的章法大小疏密,错落其间;有的章法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有的章法空旷疏朗,上下呼应。

章法与运笔节奏、笔力气势、墨韵变化、结构和意境,都有密切关系。

作品又通过字形大小、长短、伸缩、开合及用笔轻重徐疾、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在笔势制约下,组合成一个平衡统一的整体。

章法美是因符合自然法则,妙在各得其所。

王羲之《兰亭序》,通篇结构,首尾呼应,笔意顾盼,俯仰起伏,血脉相连,一气贯注,章法自然天成。

又如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通篇结构随强烈的情感起伏变化,有意无意之中,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意趣。

精神兴会,奔赴腕底,作品表现出豪放雄浑的气势。

反之,若过于工整齐整而毫无变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或过于室塞局促,或过于疏远神散,便不能给人以美感。

古人书法对于章法很少刻意为之,好的章法都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比如王羲之在酒酣之时一气哈成《兰亭序》,事后再去仿作竟写不出原作效果,可见他在作品中的章法不是事先设计的。

同样,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状态下写出《祭侄文稿》,那里边的章法肯定也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谈书法矛盾法则《中国书画报》45、46期连载了郑沛成先生的《辨证布白》一文,读后颇受启发,但也有意犹未尽之感。

本人不揣寡陋,也就此杂谈点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谈书法的这一问题,以谈“矛盾法则”比谈书法“辨证”似乎更准确。

这里“辨证”一词是“辨证法”的意思。

然而“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法则)尽管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辩证法”毕竟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性和现实性等范畴。

所以,用“辩证”一词来表述书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显得概念宽泛了些,倒不如“对立统一法则”即矛盾法则更准确。

事实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具有同一性;同时,矛盾的双方又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具有斗争性。

书法之所以成其为艺术,也正是书家调动情绪,通过笔墨刀铸,以简牍帛纸金石等为载体,使汉字的点画线条、间架结构、章法布白、笔墨情趣等既“对立”(矛盾)又“统一”(和谐)地统一起来。

书家创作是在为汉字制造矛盾和化解矛盾;书法鉴赏是在分析矛盾和愉悦和谐;学习书法就是要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方法获得人工制造汉字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的技能。

古人的书作耐看,经得起推敲,就因为它有这种规矩、法度,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规律,是经过千百年历史大浪淘沙沉淀过的、成熟的、大家认可的,具有大众审美效果的东西。

正如法规之“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一样;书法之“法”是前人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来并被大众认可供习书者自觉遵守的关于书写规律的规范。

规律可以认知、掌握但不可以违背,违背规律者,轻则不得要领,徘徊不入门径,重则在长期的重复中巩固错误,贻误终生。

书法艺术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前人法书不变的法则。

对立统一表现在书法上包含面很广,从具体技法到意境,从形式到本质,无不含有矛盾。

从书法本体分析,主要表现在用笔、结体、用墨、章法上。

表现在用笔上,有执笔的虚与实,深执与浅执,指实与掌虚,指死与腕活;运笔的提与按,藏与露,轻与重,落与起,横画竖下与竖画横下,中锋与偏锋,疾与缓,疾与涩,逆与顺,战笔与平过,伸与屈,行与止,内擫与外拓。

表现在线条上有光与涩,粗与细,实与飘,软与硬,方与圆,圆与扁,刚与柔,连与断,扬与抑,行与止,劲与媚,险与夷,郁与畅等等。

表现在线条形态上有藏与露,仰与俯,方与圆,凹与凸,出锋与回峰,粗与细,提与按,轻与重,长与短,平与斜,正与欹。

表现在结体上,有疏与密,借与让,欹与正,险与夷,离与合,顾与盼,向与背,松与紧,肥与瘦等。

表现在结字上有长与扁,高与低,肥与瘦,繁与简,聚与散,紧与松,疏与密,开与合,禽与纵,收与放,伸与缩,轻与重,对称与不对称,避与就,俯与仰,增与减,向与背,主与宾。

表现在章法上,有虚与实,黑与白,疏与密,主与次,连与断等。

约与博,专与杂,理与法,表现在章法上有动与静,大与小,断与连,局部与整体,聚与散,开与合,紧与松,折与搭,纵与横,主与宾,行与止。

表现在用墨上,有浓与淡,涨与收,干与湿,沉与浮,润与苍。

表现在笔意上有黑与白(石刻),红与黑(对称),计白当黑(白纸),情与景,意与趣,刚与柔,干与湿,巧与拙,气与韵,清与浊,润与燥,阴与阳,虚与实,形与神,形与质。

表现在习书门经上有碑与帖,读与写,对临与背临,入帖与出帖。

表现在品评上有楷与行,动与静,美与丑,古与今,南源与北源,碑学与帖学,野逸与高贵。

独步当时与流传百代,继承与创新,中与外。

表现在创作上有文房四宝上,择笔与不择笔,浓与淡,(涨墨),润与燥,软毫与硬毫,长锋与短锋,大号笔与小号笔。

表现在立意上有常与变(继承与发展),古雅与粗俗,渐悟与顿,生与塾,造化与心愿,我与他,长与偏,方与圆,天一地,盛与衰。

在用笔中如果一味地光或一味地涩,单调、平庸,那么所书效果则可想而知。

只有二者很好地协调起来,恰如其分地掌握好二者的“度”,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

当我们再深一层思考时,便发现在书法实践中,还充满了意与笔,情与法的矛盾,这是主客体的矛盾。

二者不断地冲突,又不断地统一。

一般地讲,意与情是矛盾主导方面,笔与法则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常说“意在笔先”、“情动形言”。

但有时主导方面并不能控制非主导方面,有时却出现了“笔先意后”、法决定情的情况。

所以说,整个书法艺术,从客体书法的形质,到主体的“情意”、“神”、“气”,以及二者的结合,都无不贯穿着对立统一这一基本规律。

只有先探求出了矛盾,才可能去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老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矛盾。

书法家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提高对书法的认识和书法水平的。

当前,关于书法的继承与创新、千人一面与千奇百怪在书坛争论不休。

其实这也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重性矛盾运动的结果。

书法是艺术,艺术也是商品。

他有商品的基本属性:有价值、使用价值,她也要遵循商品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周期波动规律等。

商品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需要什么,制造商就生产什么。

所以,笔会出大众化作品,大赛出多风格作品。

正如市场上丰富多彩的商品一样,新花样都有老祖宗,新产品必是老产品的替代品,皆为用所产。

但,有的商品畅销不长效,如时装、报刊,而有的产品是长效不畅销如法帖、文学名著等。

由于市场的驱动作用,作为商品的书法艺术,必然是一对“在继承中创新”和“附炎趋势”孪生姐妹。

(五)书法与哲学我们说,书法是我国一项特有的文化遗产,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那么作为艺术,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呢?艺术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美。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这里所说“感目”的“形美”,就是指书法艺术美。

艺术的第二个特征是加工制作。

美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但不能由此推论,所有美的物象都是艺术。

正如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都是商品。

譬如说,杭州的西湖山水,国内外一致公认是美的,苏州的园林景观,其美誉也驰名古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主要是美的代名词。

但西湖山水之美,不能算作艺术,只能算天工造化;而苏州园林之美,乃加工塑造,巧夺天工,堪称园林艺术。

有的艺术还有第三个特征就是形神俱佳。

即充分地体现出设计的新颖,造型的精美,姿态的优雅,传神的功能,以此而臻于意境奇妙,魅力感人。

上述三个特征,在我国书法艺术身上,都明快而精到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在行草书艺术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更为明显。

书法何以美?一个关键问题是,书法艺术将许多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一件书法作品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因素越多、越深刻,它所体现的美就越丰富。

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见解,笪重光《书筏》中说:“书为逆数”,即从高度的相反相成法则去认识书法。

(六)书法与政治经济学书法是艺术,艺术也是商品。

他有商品的基本属性:有价值、使用价值、遵循商品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周期波动规律等。

商品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需要什么,制造商就生产什么。

所以,笔会出大众化作品,大赛出多风格作品。

正如市场上丰富多彩的商品一样,新花样都有老祖宗,新产品必是替代品,皆为用所产。

但,有的商品畅销不长效,如时装、报刊,而有的是长效不畅销如字帖、文学名著等。

由于市场的驱动作用,作为商品的书法艺术,很难摆脱“创新”和附炎趋势,对此怎么看?其实,稍有文艺理论常识的人都知道,艺术风格的独创性和艺术品的不可重复性,是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和每件真正的艺术品所必备的。

陈陈相因、平庸、浅薄的决不是艺术。

从中国书法史上看,有的艺术品虽历千古而常新,但有的刚问世不久便成了明日黄花。

人们宁愿再看一遍已经看过千百遍的《兰亭序》,而不愿多看一眼新制作的劣质品。

所以,评论艺术品,只有优劣之分,而没有新旧之别。

所以,要避免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创新”的强调和夸大,不能认为一切新的,都是进步的,光明的,有无限前途的;也不能认为一切“旧”的,都是落后的,腐朽的,要打倒和消灭的。

艺术上的盲目求新,其恶果只能是割断传统,割断历史。

我们决不能抛弃传统书法。

传统书法历经数千年,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古典艺术珍品在人们的大脑中留下了大量的感性信息,而广大的书法鉴赏者的心理信息储备是在传统书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二十年来,开放的大潮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一些理论家常喊着要新、要变。

殊不知,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要新要变,谈何容易!有不少学书者往往爱追“时尚”。

其实,趋时是俗书大量生产的重要原因。

书法艺术有其实用性一面。

封建社会时代,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以书法作为博取功名的手段。

或投人主之所好,或仿衡文者之书,或有一二名家出,朝野上下,靡然成风,书法的艺术个性遂之于澌灭。

近代作者亦竟时尚,或靡集于某位大家的门下,呼群引类,或仿效某评委的书迹,以期在大赛、大奖中胜出。

这就造成了所谓的流行书风,趋时之习,自古已然。

古代几次大规模的长期的趋时书风,都导致书法艺术的僵化。

唐代的经生书,宋代的院体,明代的内阁诰敕体,清代的馆阁体,皆是趋时书风的恶果。

趋时书风的始作俑者是唐太宗,他尊崇王羲之书,并亲自作《晋书.王羲之传》,称王书“尽善尽美”,自此王书便笼罩着整个书坛。

唐玄宗喜欢丰肥,就连杨贵妃都是丰乳肥臀,导致中唐时肥俗的书法泛滥。

宋太宗爱晋人字,“以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钟、王”。

宋高宗初学黄庭坚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转学米芾,天下又学米字,最后学孙过庭,人又作孙字。

明成祖称沈度为“我朝王羲之”,沈字便行引天下,成为馆阁体之祖,项穆斥之为“趋时之吏手”。

清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书,乾隆临习赵子昂字,而“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

”可见皇帝天威的影响之巨大。

其实,趋势时的书手只懂得跟风,惟时尚是趋,毫无自己的艺术观点。

近代书者趋时之术还有一个新的特色,就是追求所谓的“展览效应”。

古代的书法多是“案头艺术”,置于桌上细细把玩,或有悬于厅堂中者,幅画不大,可供人朝夕观赏。

艺术品要“耐看”,经得起长时间考验。

从另一方面讲,这与当代盛行书法展览、“展览效应”有很大关系。

参展者要想入展,要过两道关,第一是评委关,评委要在几秒钟内决定作品是否入选;第二是观众关,观众是否愿意在作品前多站几秒钟。

为了过好这两道关,参展想尽办法去耸人心目。

书写者为了求得眼前效应,目光短浅,把书法作品的“永恒”、“真善美”都抛在脑后了。

这样的趋时之作安能不俗?我们说,“书法热”确实使中国书法这门艺术奇葩为更多的人所喜爱,但也使书法脱离开中国传统的高雅文化,沦为流行文化。

实用性、粗鄙化、拜金主义种种,腐蚀着书法艺术。

当然,我们相信中国书法事业发展的主流是要回归的,这也是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