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公布日期】2018.09.17•【文号】教高〔2018〕3号•【施行日期】2018.09.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工信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现就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以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为契机,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目标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20%以上的工科专业点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阵前列。
三、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1.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加快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
齐工程教质控〔2018〕18号+关于课程建设水平评估工作具体评审事宜的通知
齐工程教质控〔2018〕18号关于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建设水平评估工作具体评审事宜的通知学院各系(部、中心):为使本学期课程建设水平评估工作有序推进,现对评审流程、评委分工、工作要求等具体事宜通知如下:一、评审流程1.以课程所属部门为单位,将参评课程划分为九组,教师发展与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为每组选派评委,组建成为九个评审组(见附件1)。
2.评审组负责对参评课程进行评审,重点评审内容为“课堂教学质量”与“课程建设质量”(详情参见《关于开展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建设水平评估的通知》)。
3.将最终评审结果填报《课程建设水平评审结果汇总表》(见附件2),与其他评审材料一同报教师发展与质量控制中心汇总。
4.教师发展与质量控制中心组织评议,将评议结果报学术委员会审议。
二、评委组成及职责分工1.每个评审小组由4-5名评委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统筹协调评审事宜,评审结束后,组长负责成绩的统计及反馈,总结出本组课程建设的优点及不足,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组员要将评审意见及时反馈给组长进行汇总。
2.主管教学副院长采取随机听课、座谈访谈等形式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抽查,并将意见、建议汇总到对应评审组,由组长进行汇总。
3.教学督导员日常督导评价结论作为参考意见使用。
三、工作要求(一)评审小组需对“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质量”两个环节进行评审。
1.课堂教学质量环节:采取深入课堂听课方式进行。
请于6月30日前完成上述环节的评审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1)听课对象应覆盖课程组全体成员,重点听课程负责人的课,对于课程组成员人数较多或平行开课班级数较多的参评课程,要求选择不少于三人(或三个班级)的课作为听课对象。
(2)为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客观公正评审效果,倡导评审小组集体听课、集中评议,原则上集体听课的评委人数以不少于三位评委为宜。
(3)每位评委根据听课情况为参评课程评分,评分结果计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见附件3),取平均分记为参评课程该环节成绩。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1概述机械工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核心产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没有先进的机械工业,就没有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更不可能实现国防现代化。
机械工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任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工业所能提供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
因此,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
主干学科分别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机械类专业承担着机械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直接影响着我国机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同时,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所提供的相关教育,对其他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另外,机械类专业的大规模、多需求以及社会的髙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机械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知识、信息融入设计、制造和控制中,应用现代工程知识和各种技术(包括设计、制造及加工技术,维修理论及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设计制造的机械系统和产品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
机械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的基本理论、各类机械系统及产品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原理与技术、测控原理与技术、自动化技术、材料加工、性能分析与实验、工程控制与管理等。
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和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机械学科基础,拓展和发展了机械学科的研究领域。
总体上,机械类专业更加强调学生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以及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设计、创新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国家及各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奖项汇总(2018年)
国家及的最高奖的最高奖会浙江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协会建设厅安全与监理协会的最高荣誉奖国家及各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奖项汇总2. 新建、改建的全长400米或单跨90米以上的独立大桥。
3. 长60米、500吨级以上内河港口码头工程;长80米、1000吨级以上的沿海码头工程。
4. 通航能力在100吨以上的船闸。
五、电力工程1. 发电厂(站),单机容量135MW以上。
2. 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5MW以上。
2. 辅助配套功能齐全建筑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的工业建筑群体工程。
3. 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相对独立的工业设备安装工程或一条完整生产线。
三、市政工程省内城市规划区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地铁、污水处理厂、水厂、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防洪、垃圾处理厂(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四、交通工程3、线路安装:电压等级220千伏,50公里及以上;4、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其它电力工程。
(三)、交通工程1、高速公路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服务区;2、高速公路10公里及以上;3、一级公路10公里及以上;4、大桥、特大桥或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大型立交桥;5、应用新工艺、新技术较广且总价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速公路养护工程;6、投资5000万元以上铁路、机场、港口等工程。
(四)水利工程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水库、泵站、大坝、堤防、输水等水利工程。
四、市政园林工程(一)桥面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立交桥或20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工程;(二)全长400米以上或单跨80米以上桥梁工程;(三)长度800米以上的城市跨河桥;(四)长度5公里以上的轨道交通及附属工程;(五)日供水5万吨以上的供水厂或日处理5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六)占地5万平方米以上且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园林建筑工程;(七)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其他市政工程。
(三)建筑在5000平方米及以上单体装配式住宅和用地规模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农村建设项目。
中小学建设标准2018
中小学建设标准2018中小学教育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学校的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质量。
2018年,国家出台了新的中小学建设标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本文将对中小学建设标准2018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中小学建设标准2018对学校的基本设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校应当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以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
此外,学校还应当建立健全的体育设施,包括运动场、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
这些基本设施的建设,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其次,中小学建设标准2018对学校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要求。
学校应当注重校园环境的美化和绿化工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学校还应当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
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中小学建设标准2018对学校的管理体制提出了规范要求。
学校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学校还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通过规范的管理体制,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最后,中小学建设标准2018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
学校应当注重课程建设,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中小学建设标准2018明确了学校建设的各项要求,包括基本设施、教学环境、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等方面。
学校应当按照标准要求,加强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希望全社会和相关部门能够共同关注学校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作者:来源:《山西教育·招考》2018年第07期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建筑类学科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研究城乡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
建筑类学科及其专业教学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规划或设计创意特征。
建筑类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在20世纪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学曾经是统领性的代表学科。
它以城镇物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体型艺术和景致审美为基本的评判基准。
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学科的分化与重组,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并与建筑学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人居环境主干学科。
我国的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开始于1927年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1952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 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立造园组,1956年北京林学院正式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2003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国家特设专业。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曾长期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2012 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各自相对独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不再满足于常规的经验定性主导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及其实践模式,而是力求与新兴的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创新和交叉学科结合,同时,融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地域文化,从而将学科推进到国家战略和人居环境学科集群的高度。
与建筑类学科密切相关的城乡建设和建筑业在国家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常常占有支柱性的重要地位。
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和城镇化进程,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涵盖了自然地景、城乡土地、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场所营造的广袤对象。
通过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营造、城乡规划、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类学科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及人居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国,建筑类学科所依托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丰富的工程实践将会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2018修订版) (1)
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 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 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 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 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
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
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
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
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
算数。
4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基本要求
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 90%; 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 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备注
能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 每个专业建立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时间和经费有保证; 指导到位,考核科学,效果较好。
[注 7]包括不同科类毕业汇报演出、
领
● 教学中心地位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
导
基本满意。
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
用
发展;
1.3
● 人才培养思路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效果明显;
人才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培养 ● 产学研合作教
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评价较好。
导
备注
7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基本要求
学
风
● 组织保障
建
设
6.2
与
指导
学 与服务
生
指
● 学生服务
导
每个班级配有兼职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 1:200 的比 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 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持不低于 1:500;按师生比不低于 1:5000 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且不少于 2 名,并设置了相 关机构; 有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形成教师与学生交流沟 通机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10.15•【文号】教财厅〔2018〕4号•【施行日期】2018.10.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专项资金管理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财厅〔2018〕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部对《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教基二厅〔2016〕2号)做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18年10月15日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严格规范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列入教育部部门预算,专门用于支持课程教材建设、改革及相关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规范管理、创新方式,加强监管、注重绩效”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由教育部管理,具体由教育部教材局负责。
专项资金涉及的各个项目,项目执行单位是项目组织实施和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五条教育部教材局负责编报专项资金中期规划和年度预决算;审核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审核各项目执行单位报送的项目计划、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和项目资金预决算,研究提出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审议各项目资金执行中的预算调整申请;对各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绩效管理。
工程造价(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根据自身条件和实践教学要求设置所需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场所、实践教学基地等。与相关行业和实务部门 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建设一定数量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和保障学生实习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的需要。
理论教学课程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共三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 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等。实践及创新创业类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20%。
通识课程体系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艺术、体育、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由各高校、各专业根据国家规定和具体办学定位及培 养目标均衡设置。
(2)校企协同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完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资 源,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实施校企人员共同授课。
(3)校企协同推进实践教学。学校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内 实践+课程设计(课程实训)+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建立支撑实践教学的工程造价(BIM 算量)实训室、土木施工技术仿真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室、工程招投标模拟仿真实训室、钢筋仿真实 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在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实践及毕业设计阶段,学校须完善校企联合的实习管 理机制,通过“双导师”制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在毕业设计环节,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学校可实行学生依据专业实践内容自主选题,并由校内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的培养方法。
2018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智慧应用王计创造的方法、发生及安用于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为。
设计学以设计行为为对象,研究设设计发生及发展的规律生活的各个领域,设计学因此而成为设计应用与传播的创新。
现代设计日益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产与学科。
设计学培养具有地成为一个强调多种学科知识交叉、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并重的综合性应用创新人才。
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综合的创造思维、领先的审美判断以及科学的工作方法的高层次适用专业范围2.1专业类代码设计学类(1305)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艺术设计学(130501)视觉传达设计(130502)环境设计(130503)产品设计( 130504)服装与服饰设计(130505)公共艺术(130506)工艺美术(130507)数字媒体艺术(130508) (具体参照“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艺术与科技(130509T)3培养目标3.1 专业类培养目标设计学类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领先的审美判断、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研发、推动专业发展、承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专门人才,以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多种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2 评估与修订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专业开办的历史及现实条件的差异,总体依照国家标准,评估及确定符合办学条件及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应根据发展的需要、条件的变化,定期进行评估,适时修订和完善。
4培养规格4.1 学制与学位设计学类本科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
4年总学时数应不低于2 600学时;每学年学时数应为700学时左右,每学期学时数应为350学时左右;每20学时计1学分,4年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之内。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1概述机械工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核心产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没有先进的机械工业,就没有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更不可能实现国防现代化。
机械工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任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工业所能提供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
因此,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
主干学科分别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机械类专业承担着机械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直接影响着我国机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同时,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所提供的相关教育,对其他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另外,机械类专业的大规模、多需求以及社会的髙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机械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知识、信息融入设计、制造和控制中,应用现代工程知识和各种技术(包括设计、制造及加工技术,维修理论及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设计制造的机械系统和产品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
机械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的基本理论、各类机械系统及产品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原理与技术、测控原理与技术、自动化技术、材料加工、性能分析与实验、工程控制与管理等。
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和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机械学科基础,拓展和发展了机械学科的研究领域。
总体上,机械类专业更加强调学生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以及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设计、创新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018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工商治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工商治理类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是设置工商治理类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依据本标准制定工商治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对本标准中的条目进行细化规定,但不应低于本标准相关要求。
鼓舞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工商治理类专业主要以社会微观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人类经济治理活动的根本原理、普遍规律、一般方法和技术。
工商治理类本科专业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应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治理技能和决策能力;二是综合性,注重治理学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2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工商治理类(1202)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工商治理(120211K)市场营销(120212)会计学(120213K)财务治理(120214)国际商务(120215)人力资源治理(120216)审计学(120217)资产评估(120218)物业治理(120219)文化产业治理(120210)特设及相关专业可参照执行。
会计学专业可具体参照《工商治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计学专业)》。
3培养目标工商治理类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治理理论及治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外乡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治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的类型、模式和特色。
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开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18版)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施行日期:年月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2)第三章选址与规划布局 (3)第四章建筑面积指标 (4)第五章建筑与建筑设备 (6)第六章医疗设备 (9)第七章相关指标 (1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规范综合医院建设,提高综合医院建设项目决策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满足综合医院功能需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综合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合理确定建设水平服务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以及审批、核准综合医院工程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是审查项目工程设计及监督检查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重要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综合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
第四条综合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状与发展的关系,做到规模适宜、装备适度、安全环保、经济适用。
第五条综合医院的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在满足各项功能需要的同时,注重改善患者的就医环境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心理需求,打造适宜空间环境,做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管理智慧。
第六条综合医院的建设,应符合所在地区城镇总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避免重复建设。
第七条新建综合医院,应结合当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和投资效益出发,切实做好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
第八条综合医院的建设,应结合医院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总体发展建设规划,经批准后,根据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一次或分期实施。
第九条综合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2018建筑 标准
2018建筑标准
2018建筑标准是指中国建筑行业在2018年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建筑设计的标准规范。
这些标准规范涉及到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形式与功能、建筑结构、设备设施、节能环保等方面。
这些标准规范旨在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和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这些标准规范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2018建筑标准中,对于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例如,在建筑形式与功能方面,要求建筑设计应合理选取建筑形式和功能布局,满足建筑物的使用需求,同时注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舒适性。
在建筑结构方面,要求建筑设计应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设备设施方面,要求建筑设计应考虑设备设施的布局和安装,确保其使用功能和舒适性。
在节能环保方面,要求建筑设计应注重节能环保,采用合理的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污染。
总之,2018建筑标准是中国建筑行业在2018年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建筑设计的标准规范,涉及到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
这些标准规范旨在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和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建筑类学科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研究城乡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
建筑类学科及其专业教学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规划或设计创意特征。
建筑类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在20世纪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学曾经是统领性的代表学科。
它以城镇物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体型艺术和景致审美为基本的评判基准。
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学科的分化与重组,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并与建筑学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人居环境主干学科。
我国的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开始于1927年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1952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立造园组,1956年北京林学院正式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2003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国家特设专业。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曾长期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2012 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各自相对独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不再满足于常规的经验定性主导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及其实践模式,而是力求与新兴的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创新和交叉学科结合,同时,融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地域文化,从而将学科推进到国家战略和人居环境学科集群的高度。
与建筑类学科密切相关的城乡建设和建筑业在国家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常常占有支柱性的重要地位。
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和城镇化进程,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涵盖了自然地景、城乡土地、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场所营造的广袤对象。
通过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营造、城乡规划、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类学科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及人居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国,建筑类学科所依托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丰富的工程实践将会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建筑类主干学科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建筑类学科群的相关专业主要包括:设计学类、美术学类、历史学类、生态学类、土木类、计算机类、交通运输类、测绘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管理学类、地理科学类、林学类、生物科学类等。
建筑类专业教学主要培养面向社会有较强执业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教学有别于诸多文理学科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而多采用“案例式研究学习”和“案例式模拟实践”等重实践应用与技能培养的方式。
建筑类专业教学通常以执业实践中代表性的具体个案条件作为教学模拟课题设置的依据,通过小组师生间单独或小组的评改、研讨等组织形式,综合运用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知识完成课程练习。
教学评价标准可有功能使用、形象审美、空间体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等不同的角度,鼓励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在遵循共性科学原理基础上,建筑类专业的教学方式及课程成果常呈现多元多样而且丰富的特点。
2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建筑类(0828)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建筑学(082801)城乡规划(082802)风景园林(082803)历史建筑保护工程(082804T)3培养目标3.1 专业类培养目标建筑类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城乡建设需要,具有较好的建筑类专业知识和规划、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主要在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历史建筑保护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定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类的人才培养应在教学方式、教学空间分配布局、生师比等方面充分反映设计教学的特点。
各高校还应根据科技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定期评估、修订,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4培养规格4.1 学制5年或4年。
4.2 授予学位可授予的学位有工学学士、农学学士、艺术学学士、建筑学学士。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五年制总学时为2 500~2 800学时,总学分为180~220学分;四年制总学时不少于2 100学时,总学分建议为140~180学分。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4.2 业务方面(1)通识工具性知识:基本掌握1门外语,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掌握基本的文献检索方法,掌握本学科相关的基本方法论,掌握可持续发展观念;熟悉一般的科技研究方法,熟悉科技写作。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发展史等方面必要的知识;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了解文学、艺术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若干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熟悉高等数学基本原理;了解物理学、力学、材料学、测量学、生态学、信息工程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应用前景。
(2) 专业基础掌握与建筑类专业相关的设计表达方法;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方法;熟悉建筑类专业艺术表现的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历史。
(3)专业知识与能力①建筑学专业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建筑构造、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
熟悉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熟悉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声、光、热)、建筑设备(水、眼、电)、建筑数字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建筑经济的基本知识;熟悉与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相关的法规、方针、政策。
了解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了解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基本原理及知识;了解建筑管理、施工的基本知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
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方法,掌握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 熟悉室内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基本设计规划方法。
②城乡规划专业掌握城市发展与规划历史和理论,城乡规划原理和方法,城乡空间形态设计原理和方法,城市更新与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区域分析与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法规、技术标准等,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
熟悉城乡规划设计的表达方法,城乡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城乡市政工程设施系统规划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城市生态和环境规划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规划技术和规划专题方面的一般知识。
了解社会经济、建筑与土木工程、景观环境工程、形态美学的相关知识、相关调查研究与综合表达方法和技能及其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掌握城乡规划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获得初步的研究训练,熟悉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基本设计方法,具有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的能力。
③风景园林专业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植物应用和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风景园林表现技法。
熟悉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管理、生态修复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风景园林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
了解风景园林施工与组织管理,了解风景园林研究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方法,具备空间想象和组织能力,能够提出针对不同环境类型的规划设计方案,熟悉建筑学、城乡规划的基本设计规划方法。
④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掌握建筑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了解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基本原理及知识,了解城乡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的各类基础知识和技能。
熟悉中外建筑历史的演化过程,了解艺术史和文博知识对于建筑遗产的重要意义,熟悉中外历史建筑的形制及工艺特征以及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及前沿动态,熟悉历史环境信息实录手段及其在保护与再生设计中运用的方法。
了解国际文化遗产的宪章、宣言精神,熟悉国家和地方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其适用范围。
掌握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工程的项目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面对复杂保护对象的分析、判断和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
(4)获得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获得信息、拓展知识领域、自主学习并不断提升的能力。
具有根据相关知识和要求,进行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完成设计方案的能力。
(5)表达和协调的能力具有图形、文字、口语等表达设计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与工程项目相关的组织、协调、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6)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具有开放的视野、批判的意识、敏锐的思维及与之相应的创新设计能力。
在综合考虑安全、经济和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具备运用基本设计方法创新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创造具有美感的建筑、空间和环境的能力。
(7)基本素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愿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服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诚实正直,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具备较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熟悉中外优秀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掌握一定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
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4.4.3体育方面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师资队伍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设计/规划课程生师比不高于15:1,毕业设计(论文)生师比不高于10:1。
(由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给出具体数值。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学校总的生师比应不高于18:1,专任教师的生师比与学校总的生师比不同)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25名学生基础上,每增加12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由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给出具体数值)。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
(如需要,由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给出。
依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该要求分别为不低于50%、不低于9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如需要,由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给出)兼职教师人数不得超过本院系专职教师人数的20%。
兼职教师的专业课授课学时不得超过20%。
须配备相应数量的教学管理人员。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不少于2人,所占比例不低于20%;有研究生学历的不低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