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与宪法学对话之前因后果

合集下载

_依据_与_不抵触_之辩分_宪法与法律关系表述的文本解释视角

_依据_与_不抵触_之辩分_宪法与法律关系表述的文本解释视角

2005年物权法制定过程中违宪之争给了中国法学界一次澄清宪法与民法关系的机会。

其起草者梁慧星教授认为物权法不违宪的主要理由是,“全国人大立法不宜根据宪法说”。

这种观点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他认为,《物权法》不宜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其依据在于:首先,违反民法的立法惯例;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理由是,“人大立法不宜根据宪法”说的错误根源于学者们混淆了中国人大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政体之间的“关键区别”。

[1]笔者无意纠缠于中国人大立法权限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政体立法权限的区别,而是以一种文本解释学的方法来探讨法律是否应以宪法为依据。

一、三个概念的厘清在我国有关宪法与法律关系的表述中,有这么三种提法:1、依据。

多数法律在其第一条明示“以宪法为依据”;2、不抵触,如《立法法》第88条第二款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3、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如《立法法》第3条规定了“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

上述三种提法,各自之间既存有用语的差别,在其内涵上,也有实质的区别。

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阐述:首先,“不抵触”和“依据”有重大的区别。

“不抵触”较之“依据”的立法空间更为广阔。

在“依据”条件下,没有宪法的依据便不得立法,下位法的制定内容被严格限制在上位法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上位法未制定的,下位法同样不能制定,不能对上位法的立法缺失做补充。

而在“不抵触”条件下,上位法没有规定的下位法也可以规定,只要与上位法不抵触即可。

这就有效地扩张了下位法的立法范围,能够弥补上位法的立法缺失。

第二,“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与“依据”、“不抵触”的关系又是如何?笔者认为,“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能“依据”与“不抵触”之辩分●秦小建陈金平物权法的违宪之争给了中国法学界一次澄清宪法与民法关系的机会。

物权法是否以宪法为依据,则引起了宪法学者与民法学者的论战。

新规范主义宪法学——《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简介.doc

新规范主义宪法学——《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简介.doc

新规范主义宪法学——《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简介-《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是林来梵先生在新世纪伊始的一部力作,也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晚近研究成果的总结。

该书主要运用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以一种前沿的姿态,力求确立一个新的宪法学体系-规范宪法学。

作为一名在日本留学八年的学者,林先生吸收采纳了大量日本学术界的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并恰当的与中国大陆的宪法学理论相结合,这也成为该书论证方式的一大特点。

正如本书题目所体现的那样,作者通过对宪法规范本身(包括规范结构、规范内涵、规范效力以及规范运作情况等方面)的细致缜密的比较研究,目的就是“让宪法学返回规范,确切地说就是返回到适度地接近规范主义,但又不至于完全退回到法律实证主义的那种立场”,也就是要确立一种新的规范意义上的宪法学,可称之为新规范主义宪法学,从而到达一种升华,以克服传统的“科学社会的宪法学”将实施与价值混为一谈的那种偏向。

规范宪法,是根据存在论式的宪法分类理论对宪法进行划分的一种宪法类型。

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当代宪法学家K·罗文斯登(Karl Loewenstein)提出了存在式的宪法分类理论,他将宪法分为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义宪法三大类。

罗文斯登认为,规范宪法就像“一件合身、并经常穿着的衣服”,在这种情形下,宪法驾驭着政治过程,与此同时,权力的运作也能适应和服从宪法而不至于与之相冲突,是一种理想的宪法类型。

并不局限于此,作者在该书中把规范宪法从一种理想类型上升为理想形态,它不仅具有最高的效力,而且也具有最高的实效性。

由此规范宪法学也从一种单纯的方法论或规范科学上升为拥有一定理论内涵的知识体系。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论述的主线是为确立规范宪法学体系所必须把握得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的一系列问题。

贯穿这一主线,作者在形式上讲全书分为四编,依次探讨四个问题:宪法规范的认识手段;宪法规范的价值核心;规范宪法的生成条件以及规范宪法的制度保障。

宪法与民法典关系的四个理论问题

宪法与民法典关系的四个理论问题

摘要:从宪法角度和法律三元分类角度看,民法典将基本民事主体表述为“公民”比表述为“自然人”更合适。

各国宪法差异决定中国民法典表述基本民事主体不能复制德国民法典的规定。

就性质而言,民事主体内部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与权利,应避免使用“权力”之类术语来定义其内部组织或描述其功能。

在数字化时代,民法典应着力保障在数字化背景下备受威胁的个人隐私权,促进民事主体实质性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但不宜承担公法功能。

关键词:宪法;民法典;基本民事主体;自然人;公民在宪法与各部门法的关系方面,宪法与民法的关系最近十余年来似乎一直是最受法学界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民法典编纂时代的到来,宪法与民法的关系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我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关系是这一话题的新近呈现形式。

笔者不揣浅陋,拟对宪法与民法典关系方面的四个理论问题作一探讨,供立法机关和同行参考。

一、基本民事主体表述为“公民”还是“自然人”更合适所谓民事主体,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行为者。

基本民事主体,是指在两种或多种民事主体中,处于居首的、最重要的位置的那一种。

《草案》第2条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显然,“自然人”被表述为基本民事主体。

我国《民法通则》认定的民事主体是“公民”和“法人”,其中“公民”是基本民事主体,而我国《民法总则》和《草案》确立的民事主体则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其中“自然人”取代原来的“公民”,成为基本民事主体。

现在似乎一般认为,《草案》确定基本民事主体是定位于“公民”还是“自然人”已不是问题,因为《草案》第2条的规定是对我国《民法总则》的承袭。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

“公民”与“自然人”是什么关系,《草案》有什么必要将“公民”改为“自然人”呢?这是一个即使在民法学界也未真正形成共识的问题。

用“公民”还是“自然人”, “不同的用语承载着不同的制度价值,具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的底蕴”。

民法 宪法 关系的演变与民法的转型 以欧洲近现代民法的发展轨迹为中心的论文

民法 宪法 关系的演变与民法的转型  以欧洲近现代民法的发展轨迹为中心的论文

民法宪法关系的演变与民法的转型以欧洲近现代民法的发展轨迹为中心的论文关键词: 经典的私法模式合法性危机民法宪法化法律全球化内容提要: 民法与宪法的关系,在欧洲国家近现代法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从民法最初的相对独立性,到后来受到宪法的深刻影响,再到最近的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民事交易法的独立性的重新强化,这些发展,是欧洲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也与欧洲国家宪法体制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样的过程中,欧洲国家民法的理念和制度,随着其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也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一、导论民法与宪法的关系,作为一个理论课题,早为中国民法学界所关注。

为了界定人格权的法律性质及其与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关系,民法学者试图对民法与宪法的关系给出理论上的说明。

[1]此外,宪法规范对私人之间关系的法律效力,也就是所谓“宪法规范的第三人效力”问题,也引起了民法学界的关注。

[2]但先前的理论,主要围绕一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缺乏系统性和一般性。

伴随着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发生的争论,民法与宪法的关系问题,被提升为一个一般性的论题,从而具有了全新的理论内涵。

[3]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不再局限于民法学界,法理和宪法学界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甚至是争鸣,并提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论点。

[4]本文的撰写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背景。

之所以选择从民法与宪法关系的演变,对民法的影响这一角度来展开论述,主要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民法与宪法关系的理论探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局限于规范性的描述和论证。

此种论述的基础和出发点通常是,在法律渊源体系中,宪法是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作为部门法的民法应该从属于根本法。

对于这种观点,有民法学者则认为,撇开法律效力等级等法律形式主义的外表,可以看到,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民法是实质意义上的根本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宪法性的功能等。

[5]应该说,这些论点在特定的语境下都具有真实性,但它们只是截取了民法与宪法的发展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面相,并不能揭示出民法与宪法的关系中存在的动态的、发展的维度。

《宪法》第九条的民法学分析

《宪法》第九条的民法学分析
中图 分类 号 : 9 1 D 2
资 源利益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 522 1)5290 l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 ( 00 -6-2 0 0
《 宪法》 第九 条规 定 :矿藏 、 流 、 林 、 “ 水 森 山岭 、 原 、 草 荒地 、 滩 这一 共性 并 没有 抹杀 它 自身所 具有 的特 点 , 它有 它 的特殊 之处 。 涂等 自然 资源 , 都属于 国家 所有 , 全 民所有 ; 由法律规 定属 于集 的合 理利 用 , 护珍 贵 的动物 和 植物 。 保 禁止 任 何组 织或 者个 人用 自然 资源 作 为“ ” 物 的特 殊 性 具有 多方 面的 含义 。 一 , 其 客体 大多
自然 资源是 人类社 会 的 自然基 础 , 是其 在原 始状态 下就 有价 将采取 掠夺 性开 采浪 费性使 用 , 给生态 和环 境带来 不可 逆转 的后
值 的 自然 生成 物 。 果获 取这 种物 质 , 如 只是 借助 于 简单 的收集 或 果 。甚至 认 为这 是 民法侧 重 于对 私 益保 护 而无 法兼 顾物 之 生态
这是 自然 资源 的整 体性 特 点 , 地 、 林 、 土 森 矿藏 等各 体所有 的 森林 和 山岭 、 草原 、 荒地 、 涂 除外 。 滩 国家 保障 自然 资源 具有 共生 性 。
种 自然 资源 通常 是 共生 于 相对 特 定的 地域 中 。 民法 上 的物 独立
任 何手 段侵 占或 者破坏 自然 资源 。这 条看似 明 晰的 条文 , 际上 性 的特征 却 是 明 显的 。 ” 实 其二 , 自然资 源 的价值 与效 率来 源于 交易 带来 了我 国 自然 资源 法律 制 度 中的 诸 多难题 。 从根 源 上厘清 概 与流通 , 民法上 的物 不一 样 的是 , 和 自由流通 的范 围并 不 当然的 念、 界定 范 围 , 正《 法》 九条 , 修 宪 第 有利 于 自然资源 有效 的进 入市 扩大 到 自然 资源 。 其他 也还 有 关于 能够进 行 交换 的财 物 的范围 “

魔菲斯特

魔菲斯特

法价值的冲突与平衡——“魔菲斯特案”在20世纪30年代流亡时期,著名德国作家克劳斯·曼恩(KlansMann)发表了讽刺小说《魔菲斯特》(Meptlisto)。

这部小说基于作者妹夫古斯塔夫·格朗根斯的经历,叙述了—个演员抛弃自由理想、投靠纳粹而成名的故事。

曼恩自己承认,格朗根斯代表了“典型的叛徒、腐化与玩世不恭的可怕象征……;他靠出卖自己的才能来换取庸俗的名誉和短暂的财富”。

“我把古斯塔夫……作为焦点,让那些可怜而可恶的拍马小人在其周围回旋。

”1964年,德国出版商准备重新发行《魔菲斯特》一书。

虽然格朗根斯本人早已去世,但其养子在汉堡上诉法院要求禁止该书的发行,并获得胜诉。

出版商上诉后,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该书所含的杜撰生平故事损害了已故演员的形象,因而维持了上诉法院的禁令。

《基本法》第5条第三款规定:“艺术与科学、研究与教学皆应享受自由。

”根据这一条,出版商发起宪政申诉,宣称最高法院的判决侵犯了《基本法》绝对保护的艺术自由。

在平衡人格、个性和言论与艺术自由的过程中。

联邦宪政法院第一庭对结论发生4:4的对等分裂,因而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获得维持。

多数意见(尽管不是严格意义的“多数”)和少数意见的主要分歧在于如何审查普通法院的平衡结果。

多数意见认为,宪政法院的审查应该限于有限范围,且标准应该是相对宽松的:“在决定宪政申诉时,普通法院的判决仅在决隘限度内才受到审查。

事实的建立与衡量、法律的解释及其在个体案件中的运用,乃是普通法院的事务,因而不可被联邦宪政法院所审查。

……民法官的任务是衡量个别案件的事实,并考虑对任意性的普遍禁止,然后定义双方基本权利的相应领域及其极限。

法官对冲突利益的衡量,可能对一方利益赋予过多或过少的重要性,但并不因此就侵犯败诉方的基本权利。

[联邦宪政法院无权把普通法院当做其下级法院,并用自身对个别案件的评价来取而代之。

]”只有在民法院“并未认识到权衡基本权利;中突的必要性,或其决定基于在根本上错误的观念,以致忽视了任何一方基本权利的重要性——尤其是其保护领域的范围”,宪政法院才能宣布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

宪法与民法之关系_误解与正解

宪法与民法之关系_误解与正解

法学评论(双月刊)2011年第1期(总第165期)宪法与民法之关系:误解与正解梁成意*内容提要:宪法所组织的共同体具有自足性,因而是根本法;其他法律部门所调整的社会生活领域不具有自足性,因而是部门法。

以此立论,介绍了宪法与民法之关系的相关误解,针对性地探讨了二者关系的正解:宪法不是公法,而是统摄公法与私法的根本法; 根本法 与 部门法 功能各异,相互诉求、同等重要;民法典中既有民法规范,也有宪法规范;历史论据不仅具有时间之维,也具有逻辑之维。

主题词:宪法 民法 关系 误解 正解在法律体系中,宪法与民法的关系一直深受法学界的青睐, 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著。

纵观已有成果,笔者以为在宪法的学科地位、根本法和部门法的内涵、宪法规范的存在形态以及历史论据等方面存在误解,亟需澄清。

立论:何谓根本法,何谓部门法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生活在有组织的共同体中,离开了共同体,人就不能成为人。

然而,共同体的存在与维系依赖于特定的规则以及由该规则所确立的秩序,宪法就是维系共同体的基本规则。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宪法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有意识地组织共同体的规则,以及由该规则所确立的社会秩序。

共同体伴随着人的始终,宪法也将伴随着共同体的始终。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共同体的建立方式、组织形式、功能和作用不尽相同,但这些形形色色的共同体都具有 自足性 。

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 尼各马科伦理学 中全面阐述了 善的自足性 问题:所谓 善 就是 那些不须任何其他理由而被追求的东西 。

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

倘若仅有一个东西是最后的,最完美的,那么,它就是我们所* 法学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

本文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的学生公民教育研究 (编号为CEA100126)的阶段性成果。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宪法与民法之争就已经开始。

2006年 物权法(草案) 的合宪性问题将这一争论推向了高潮。

为什么要学习民法

为什么要学习民法

为什么要学习民法百有免费在线资料库()收集一民法是一部什么法法国一代强人拿破仑总结自己一生成就时说过:“我一生打了四十次胜仗,可是滑铁卢一役却使我功名扫地。

但是我的民法典将光照千秋!”这番话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一般中国人总是把拿破仑当作政治英豪和军事英豪,而且认为拿破仑的成就就是他参加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成绩和军事成就。

但是在他自己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就是在担任法兰西共和国执政时期主持制定了法国民法典。

而且他认为自己可以传名于世的,也是这部民法典。

为什么民法典的制定有这么伟大的意义?这一点在我们中国也许难以理解。

我们中国的政治家和普通民众不会这么看待民法。

到现在还有人认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民法是涉及普通民众个人利益的法律,它充其量也只是宪法属下的一个部门法,制定这一部婆婆妈妈的法律怎么能比得上建立国家的伟大事业。

但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和法治国家里,民法并不只是部门法,而是规范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最基本的法律。

所以,民法是全社会的基本法之一,其地位只有宪法才能相比,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时刻离不开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社会的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团体置身于民法的网络之中是必然的、永久的。

一个人终生不从事公职、不参加选举是可能的,所以他有可能一辈子不运用宪法;但是任何人任何团体时时刻刻不能没有人身利益和财产,所以一个人不可能不经常运用民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财产支配和流通是社会的基本财产关系,这些财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正常存在与发展,从这一点来看,民法发挥的作用,即使被认为是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也无法相比。

我们中国人以前常常把革命的根本问题理解为政权问题,但是夺取政权并不能意味着社会根本改造问题的解决。

因为社会根本改造,其实是包含革命理想的新规则的普遍接受,这一点只能依靠民法实现。

拿破仑就是因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下大力气完成了民法典的制定,从而使得法国从社会完成了最基本的改造。

智慧树知到《法理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法理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鏅烘収鏍戠煡鍒般€婃硶鐞嗗锛堝北涓滆仈鐩燂級銆嬬珷鑺傛祴璇曠瓟妗?缁1銆佸彜甯岃厞鏃舵湡鍑虹幇浜嗚亴涓氭硶瀛﹀闆嗗洟銆佹硶寰嬪鏍¤偗娉曞娴佹淳A:瀵?B:閿?姝g‘绛旀锛? 閿?2銆佷粠娉曞緥閮ㄩ棬瑙掑害鍙互灏嗘硶寰嬩綋绯诲垝鍒嗕负锛氬娉曞銆佸垜娉曞銆佹皯娉曞绛?A:瀵?B:閿?姝g‘绛旀锛? 瀵?3銆佷笅鍒椾笉灞炰簬灏佸缓鍒舵硶鐨勬湁锛埪? 聽聽聽锛?A:钀ㄥ埄鍏嬫硶鍏?B:鍞愬緥C:鏁欎細娉曞ぇ鍏?D:娉曞浗姘戞硶鍏?姝g‘绛旀锛? 娉曞浗姘戞硶鍏?4銆佹硶瀛︾殑鐮旂┒瀵硅薄鏄紙聽聽聽聽锛?A:绀句細瀵硅薄B:娉曞緥涔︾睄C:娉曞緥鏉℃枃D:娉曞緥鐜拌薄姝g‘绛旀锛? 娉曞緥鐜拌薄5銆佸ぇ闄嗘硶绯绘槸浠ュ彜浠o紙聽聽聽聽锛変负鍩虹鍜屼互19涓栫邯鍒濇硶鍥芥皯娉曞吀涓轰紶缁熶骇鐢熷拰鍙戝睍璧锋潵鐨勫悇鍥芥硶寰嬬殑鎬荤О銆?A:缃楅┈娉?B:鏃ヨ€虫浖娉?C:鍗板害娉?D:涓浗娉?姝g‘绛旀锛? 缃楅┈娉?绗竴绔?1銆佹硶鐨勮绱犳槸鎸囨硶鐨勬瀯鎴愯浠讹紙锛?A:瀵?B:閿?姝g‘绛旀锛? 閿?2銆佹硶鏄粺娌婚樁绾ф剰蹇楃殑浣撶幇锛堬級A:瀵?B:閿?姝g‘绛旀锛? 瀵?3銆佸姩鐢ㄦ硶寰嬫墜娈典繚鎶ゅ凡缁忓缓绔嬬殑娉曞緥鍏崇郴銆佹硶寰嬬З搴忎娇涔嬩笉鍙椾镜鐘垨鎭㈠銆佸讥琛ヨ渚靛鐨勬硶瀹氭潈鍒╃殑鑱岃兘锛屽彨鍋?聽聽 )A:娉曠殑璋冩暣鎬ц亴鑳?B:娉曠殑淇濇姢鎬ц亴鑳?C:娉曠殑闃剁骇缁熸不鑱岃兘D:娉曠殑绀句細鍏叡鑱岃兘姝g‘绛旀锛? 娉曠殑淇濇姢鎬ц亴鑳?4銆佹硶鐨勭涓夊眰鏈川鏄?聽聽 )A:娉曚綋鐜扮粺娌婚樁绾ф剰蹇楁槸缁熶竴鐨勫拰鏁翠綋鐨?B:娉曟槸琚涓烘硶寰嬬殑缁熸不闃剁骇鐨勬剰蹇?C:娉曠殑鍐呭鍐冲畾浜庝竴瀹氱ぞ浼氱墿璐ㄧ敓娲绘潯浠?D:娉曠殑鍐呭灏辨槸纭畾鏉冨埄鍜屼箟鍔?姝g‘绛旀锛? 娉曠殑鍐呭鍐冲畾浜庝竴瀹氱ぞ浼氱墿璐ㄧ敓娲绘潯浠?5銆佽鑼冩€ф蹇垫槸鎸囧浜虹殑琛屼负杩涜瑙勮寖鐨勬蹇?A:瀵?B:閿?姝g‘绛旀锛? 瀵?绗簩绔?1銆佽祫鏈富涔夌ぞ浼氱殑娉曠殑涓夊ぇ鍘熷垯鏄?A:浜烘潈楂樹簬涓绘潈B:娉曞緥闈㈠墠浜轰汉骞崇瓑C:濂戠害鑷敱D:绉佹湁璐骇绁炲湥涓嶅彲渚电姱姝g‘绛旀锛? 娉曞緥闈㈠墠浜轰汉骞崇瓑,濂戠害鑷敱,绉佹湁璐骇绁炲湥涓嶅彲渚电姱2銆佹硶鐨勫巻鍙茬被鍨嬬殑鏇存浛鏄嚜鍙戜骇鐢熺殑A:瀵?B:閿?姝g‘绛旀锛? 閿?3銆佸師濮嬬ぞ浼氫富瑕佷緷闈犱互涓嬪摢浜涢€夐」瀹炵幇绀句細璋冩帶鐨勶紵A:涓栦織涔犳儻B:棣栭鏉冨▉C:绀句細鑸嗚D:娉曞緥姝g‘绛旀锛? 涓栦織涔犳儻,棣栭鏉冨▉,绀句細鑸嗚4銆佹硶浜х敓鐨勬牴鏈師鍥犳槸锛?A:绀句細鐢熶骇鍔涚殑鍙戝睍B:绉佹湁鍒?C:闃剁骇鏂椾簤D:瀹楁暀姝g‘绛旀锛? 绀句細鐢熶骇鍔涚殑鍙戝睍5銆佹硶浜х敓鐨勪富瑕佹爣蹇楁湁鍝簺锛?A:鍥藉鐨勫舰鎴?B:璇夎鎴栧鍒ょ殑鍑虹幇C:鏉冨埄涔夊姟鐨勫垎绂?D:鎴愭枃娉曠殑鍒跺畾姝g‘绛旀锛? 鍥藉鐨勫舰鎴?璇夎鎴栧鍒ょ殑鍑虹幇,鏉冨埄涔夊姟鐨勫垎绂? 6銆佷互涓嬪摢浜涙槸鍞績涓讳箟鐨勬硶鐨勮捣婧愯锛?A:绁炴剰璇?B:鐖舵潈璇?C:绀句細濂戠害璇?D:鍙戝睍璇?姝g‘绛旀锛? 绁炴剰璇?鐖舵潈璇?绀句細濂戠害璇?鍙戝睍璇?7銆佹硶鐨勮捣婧愩€佹硶鐨勬牴婧愩€佹硶鐨勬笂婧愭槸涓€鍥炰簨A:瀵?B:閿?姝g‘绛旀锛? 閿?绗笁绔?1銆佹硶寰嬮渶瑕佺淮鎶ら樁绾х粺娌荤З搴?A:瀵?B:閿?姝g‘绛旀锛?2銆佹硶寰嬪厑璁镐富浣撲换鎰忔斁寮冭嚜鐢?A:瀵?B:閿?姝g‘绛旀锛?3銆佷笅鍒楀摢涓€椤逛笉灞炰簬娉曞緥纭鍜屼繚闅滃钩绛夌殑鏂瑰紡锛堬級A:娉曞緥鎶婂钩绛夊甯冧负涓€椤瑰熀鏈殑娉曞緥鍘熷垯B:娉曞緥骞冲潎鍒嗛厤鏉冨埄涔夊姟C:娉曞緥纭涓讳綋娉曞緥鍦颁綅鐨勫钩绛?D:娉曞緥鍏钩鍦板垎閰嶆硶寰嬭矗浠?姝g‘绛旀锛?4銆佷笅鍒楀叧浜庣ぞ浼氫富涔夋硶寰嬩环鍊间綋绯荤殑琛ㄨ堪锛岄敊璇殑鏄紙锛?A:绀句細涓讳箟娉曞緥浠峰€间綋绯绘槸鐢变竴缁勪笌娉曞緥鐨勫埗瀹氬拰瀹炴柦鐩稿叧鐨勪环鍊兼墍缁勬垚鐨勭郴缁?B:绀句細涓讳箟娉曞緥浣撶郴鏄互绀句細涓讳箟鏍稿績浠峰€艰涓哄熀纭€C:绀句細涓讳箟娉曞緥浣撶郴鍏虫敞浠峰€间箣闂寸殑鍗忚皟缁熶竴D:绀句細涓讳箟娉曞緥浣撶郴鏇撮噸瑙嗗舰寮忓钩绛夌殑瀹炵幇姝g‘绛旀锛?5銆佷粠椹厠鎬濅富涔夎搴︾悊瑙f硶寰嬩环鍊硷紝涓嬪垪璇存硶閿欒鐨勬槸锛堬級A:娉曞緥浠峰€兼槸瀹炶返鐨勪骇鐗?B:绀句細鐗╄川鐢熸椿鏉′欢瀵规硶寰嬩环鍊煎叿鏈夊喅瀹氫綔鐢?C:娉曞緥浠峰€煎巻鍙叉€у喅瀹氫簡鍏跺叿鏈夌殑闃剁骇鎬?D:娉曞緥浠峰€兼棦灞炰簬鍘嗗彶鑼冪暣锛屼篃灞炰簬闃剁骇鑼冪暣姝g‘绛旀锛?绗洓绔?1銆佹硶寰嬬敓鏁堝悗锛屽簲璇ユ槸涓€鍥戒箣鍐呯殑鎵€鏈夊叕姘戠煡鏅擄紝鎵€璋撯€滀笉鐭ユ硶鑰呭緱鍏嶅叾缃€?A:瀵?B:閿?姝g‘绛旀锛?2銆佹硶寰嬩笉缁忓叕甯冿紝灏变笉鍏锋湁鏁堝姏A:瀵?B:閿?姝g‘绛旀锛?3銆佷腑鍥芥硶寰嬮噰鍙栫殑绠¤緰鍘熷垯鏄?A:灞炰汉涓讳箟鍜屼繚鎶や富涔?B:灞炲湴涓讳箟鍜屼繚鎶や富涔?C:浠ュ睘鍦颁富涔変负涓伙紝涓庡睘浜轰富涔夊拰淇濇姢涓讳箟缁撳悎D:浠ュ睘浜轰富涔変负涓伙紝涓庡睘鍦颁富涔夊拰淇濇姢涓讳箟缁撳悎姝g‘绛旀锛?4銆佷笅鍒楁硶鐨勬笂婧愪腑鏁堝姏灞傛鏈€浣庣殑鏄?A:娉曞緥B:鍦版柟鎬ф硶瑙?C:鍦版柟鎬ц绔?D:琛屾斂娉曡姝g‘绛旀锛?5銆佹寜鐓ф硶寰嬫晥鍔涚殑琛ㄧ幇褰㈠紡锛屾硶鐨勬笂婧愬垎涓哄埗瀹氭硶鍜屼範鎯硶A:瀵?B:閿?姝g‘绛旀锛?绗簲绔?1銆佹灄鏌愶紝9宀侊紝绯绘煇灏忓涓夊勾绾у鐢燂紝涓€澶╂斁瀛﹀洖瀹惰矾涓婇亣鍒版煇鍏徃涓氬姟鍛樿档鏌愬悜鍏舵帹閿€涓€绉嶅悕涓衡€滃涔犳晥鐜囨満鈥濈殑浣庨厤缃數鑴戯紝寮€浠?800鍏冦€傛灄鏌愪俊鍏惰█锛岀敤鑷繁绉敀鐨勨€滃帇宀侀挶鈥?000鍏冧氦浠樹簡瀹氶噾锛屽苟鍦ㄥ垎鏈熶粯娆惧悎鍚屼笂绛句簡瀛椼€備簨鍚庢灄鏌愮埗姣嶇煡鏅撴浜嬶紝浠モ€滆涓轰汉瀵硅涓哄唴瀹规湁閲嶅ぇ璇В鈥濅负鐢辫姹傝档鏌愭挙閿€鍚堝悓骞堕€€娆俱€傚姝わ紝涓嬪垪浣曠鐞嗚В鏄纭殑A:浠庢硶寰嬭搴︾湅锛屾灄鏌愯〃杈剧殑鎰忔€濋兘鏄棤鏁堢殑聽聽A:鎴戝浗銆婂垜娉曘€嬭瀹氾紝娉曞緥鏄庢枃瑙勫畾涓虹姱缃涓虹殑锛屼緷鐓ф硶寰嬪畾缃鍒戯紱娉曞緥娌℃湁鏄庢枃瑙勫畾涓虹姱缃涓虹殑锛屼笉寰楀畾缃鍒戙€傝繖浣撶幇浜嗘硶寰嬭矗浠诲綊璐g殑璐d换娉曞畾鍘熷垯B:鎴戝浗銆婂垜娉曘€嬭瀹氾紝瀵逛换浣曚汉鐘姜锛屽湪閫傜敤娉曞緥涓婁竴寰嬪钩绛夈€備笉鍏佽浠讳綍浜烘湁瓒呰秺娉曞緥鐨勭壒鏉冦€傝繖浣撶幇浜嗘硶寰嬭矗浠诲綊璐g殑鍏鍘熷垯C:鍦ㄨ拷绌跺綋浜嬩汉娉曞緥璐d换鐨勬椂鍊欎笉搴旇€冭檻浠讳綍缁忔祹鎴愭湰D:姘戞硶涓叧浜庤瘔璁兼椂鏁堢殑瑙勫畾杩濆弽浜嗘硶寰嬭矗浠昏鍒欑殑鍏鍘熷垯锛屽簲浜堜互淇姝g‘绛旀锛?2銆佽タ鏂规硶瀛﹀鍦ㄧ爺绌舵硶寰嬭矗浠绘椂锛屽氨娉曞緥璐d换鐨勬湰璐ㄩ棶棰樺嚭鐜拌繃涓嶅悓鐨勭悊璁恒€傚叾涓紝褰卞搷杈冨ぇ鐨勬湁閬撲箟璐d换璁猴紝绀句細璐d换璁哄拰瑙勮寖璐d换璁恒€備笅鍒楀摢涓€涓€夐」涓洪亾涔夎矗浠昏鐨勮鐐?A:鐢变簬缁欑ぞ浼氶€犳垚浜嗙粡娴庢崯澶憋紝鍥犺€岄渶瑕佹壙鎷呮硶寰嬭矗浠?B:杩濇硶鑰呭簲瀵硅嚜宸卞嚭浜庤嚜鐢辨剰蹇椾綔鍑虹殑杩濇硶琛屼负璐熻矗锛屽簲璇ュ彈鍒伴亾涔変笂鐨勮矗闅?C:鍙兘鏍规嵁琛屼负浜鸿涓虹殑鐜鍜岃涓虹殑绀句細鍗遍櫓鎬ф潵纭畾娉曞緥璐d换鐨勬湁鏃犲拰杞婚噸D:娉曞緥瀵逛汉鐨勮涓哄惁瀹氱殑鎬佸害浣撶幇鍦ㄦ硶寰嬭矗浠荤殑璁ゅ畾鍜屽綊缁撲腑锛岃繖绉嶈矗浠诲氨鏄硶寰嬭鑼冨拰鏇存牴鏈殑浠峰€煎噯鍒欒瘎浠风殑缁撴灉姝g‘绛旀锛?3銆佷笅鍒楅€夐」涓摢浜涗綋鐜板嚭浜嗚矗浠绘硶瀹氬師鍒欑殑瑕佹眰A:娉曞緥璐d换搴旂敱娉曠殑瑙勮寖棰勫厛瑙勫畾B:涓嶅厑璁镐换浣曠殑娉曠殑绫绘帹閫傜敤C:鍥藉涓嶈兘鐢ㄤ粖澶╃殑娉曟潵瑕佹眰浜轰滑鏄ㄥぉ鐨勮涓?D:娌℃湁娉曞緥鎺堟潈鐨勪换浣曞浗瀹舵満鍏虫垨绀句細缁勭粐閮戒笉鑳藉悜璐d换涓讳綋璁ゅ畾鍜屽綊缁撴硶鐨勮矗浠?姝g‘绛旀锛?4銆佸叧浜庢硶寰嬭矗浠诲拰娉曞緥鍒惰涔嬮棿鐨勫叧绯伙紝涓嬪垪琛ㄨ堪涓纭殑鏈夊摢浜?A:娉曞緥璐d换涓庢硶寰嬪埗瑁佷簰涓哄洜鏋?B:娉曞緥璐d换灏辨槸娉曞緥鍒惰C:娉曞緥鍒惰鏄硶寰嬭矗浠诲疄鐜扮殑閲嶈鏂瑰紡D:娉曞緥璐d换鏄粨鏋滐紝娉曞緥鍒惰鏄墠鎻?姝g‘绛旀锛?5銆佸浜庢硶寰嬭矗浠荤殑鐞嗚В锛屼笅鍒楀摢涓€椤硅娉曟槸涓嶆纭殑A:娉曞緥璐d换涓庤繚娉曡涓虹浉鑱旂郴锛岃繚娉曟槸鎵挎媴娉曞緥璐d换鐨勬牴鎹紝涓嶆瀯鎴愯繚娉曪紝涓嶉渶瑕佹壙鎷呬换浣曟硶寰嬭矗浠?B:娉曞緥璐d换鏄竴瀹氱殑鍥藉鏈哄叧浠h〃鍥藉瀵硅繚娉曡涓哄疄鏂藉埗瑁佺殑鏍规嵁C:娉曞緥璐d换鍙兘鐢卞浗瀹跺徃娉曟満鍏虫垨鍥藉鎺堟潈鐨勪笓闂ㄦ満鍏虫潵杩界┒锛屽叾浠栦换浣曟満鍏冲拰涓汉閮芥棤姝ら」鏉冨埄D:娉曞緥璐d换鎰忓懗鐫€鍥藉瀵硅繚娉曡涓虹殑鍚﹀畾鎬у弽搴斿拰璋磋矗姝g‘绛旀锛?6銆佷腑瀛︾敓灏忓紶璇鹃棿鎵撶鐞冩椂琚悓瀛﹀皬榛勬挒鏂攣楠紝灏忓紶璇夎涓鍜屽皬榛勮禂鍋?.4涓囦綑鍏冦€傛硶闄㈠鐞嗗悗璁や负锛岃櫧鐒?琚憡瀵瑰師鍛婂彈浼ゅ潎娌℃湁杩囬敊锛屼笉搴旀壙鎷呰禂鍋胯矗浠伙紝浣嗗師鍛婃瘯绔熶负灏忛粍鎵€鎾炰激锛岃鏍$殑涓嶅綋琛屼负涔熸槸浼ゅ浜嬫晠鍙戠敓鐨勮鍥狅紝涓斿師鍛婅姳璐?.3涓囦綑鍏冩不鐤楀悗灏氭湭瀹屽叏搴峰锛屼緷鎹叕骞冲師鍒欙紝娉曢櫌閰屽畾琚憡鍚勮ˉ鍋?000鍏冦€傚叧浜庢湰妗堬紝涓嬪垪鍝竴鍒ゆ柇鏄纭殑A:娉曢櫌瀵硅鍛婂疄鏂戒簡娉曞緥鍒惰B:娉曢櫌瀵硅鍛婇噰鍙栦簡涓嶈瘔鍏嶈矗鍜屽崗璁厤璐g殑鎺柦C:娉曢櫌鍋氬嚭瀵硅鍛婃湁鍒╃殑鍒ゅ喅锛屽湪浜庡妗堜欢浜嬪疄涓庤鑼冮棿鍏崇郴杩涜浜嗚瘉鎴?D:琚憡鎵挎媴娉曞緥璐d换涓昏涓嶆槸鍥犱负琛屼负涓庢崯瀹抽棿瀛樺湪鍥犳灉鍏崇郴姝g‘绛旀锛?7銆佸紶鏌愯繃椹矾闂孩鐏紝鍙告満鏉庢煇寮€杞﹁翰闂笉鍙婂皢寮犳煇鎾炰激锛屾硶闄㈡煡鏄庢潕鏌愭病鏈夎繚绔狅紝渚濇嵁銆婇亾璺氦閫氬畨鍏ㄦ硶銆嬬殑瑙勫畾鍒ゆ潕鏌愭壙鎷?0%鐨勮禂鍋胯矗浠汇€傚叧浜庢湰妗堬紝涓嬪垪鍝竴閫夐」鏄敊璇殑A:瀵?B:閿?姝g‘绛旀锛?2銆佸簾闄ゆ棫娉曟槸绀句細涓讳箟娉曠殑鍓嶆彁A:瀵?B:閿?姝g‘绛旀锛?3銆侀潻鍛芥牴鎹湴鐨勬硶寰嬪埗搴︾殑寤鸿涓庢柊涓浗娉曞埗寤鸿鏃犵敋鍏宠仈A:瀵?B:閿?姝g‘绛旀锛?4銆佷繚璇佺ぞ浼氫富涔夋硶鐨勫疄鏂界殑鏂规硶鏄?A:鍗曠函鐨勮鏈嶆暀鑲?B:蹇呰鐨勫己鍒?C:璇存湇鏁欒偛鍜屽繀瑕佺殑寮哄埗鐩哥粨鍚?D:鍗曠函鐨勫己鍒舵儵缃氱瓟妗?姝g‘绛旀锛?5銆佺ぞ浼氫富涔夋硶浜х敓鐨勬牴鏈墠鎻愭槸A:瀹炵幇鐢熶骇璧勬枡鎵€鏈夊埗鐨勭ぞ浼氫富涔夋敼閫?B:娑堢伃绉佹湁鍒?C:娑堢伃鍓ュ墛闃剁骇D:鏃犱骇闃剁骇鍙栧緱鏀挎潈姝g‘绛旀锛?绗崄涓€绔?1銆佸叧浜庢硶涓庢斂娌荤殑鍏崇郴锛屼笅鍒楄娉曚腑閿欒鐨勬槸鍝竴椤?A:娉曚笌鏀挎不浣滀负绀句細涓婂眰寤虹瓚锛岄兘鍙楀埗鍜屽弽浣滅敤浜庝竴瀹氱殑缁忔祹鍏崇郴B:鏀挎不绐佸嚭浣撶幇绀句細鐢熸椿鐨勭粍缁囨€э紝娉曠獊鍑轰綋鐜扮ぞ浼氱敓娲荤殑瑙勫垯鎬у拰绉╁簭鎬?C:鏀挎不鐨勬帶鍒跺拰璋冩暣鍔熻兘閫氳繃鏀挎不琛屼负鍜岃繃绋嬪疄鐜帮紝娉曢€氳繃瀵逛富浣撴潈鍒╀箟鍔$殑纭鍜屼繚闅滃疄鐜板绀句細鐨勬帶鍒跺拰璋冩暣D:鏀挎不閫氳繃鎶婂埄鐩婂叧绯婚泦涓€佷笂鍗囦负娉曞緥鍏崇郴鏉ュ弽鏄犵粡娴庡叧绯伙紝娉曚互瑙勫垯銆佺▼搴忓拰鎶€鏈舰寮忓缁忔祹鍏崇郴浣滃埗搴﹀寲琛ㄧ幇姝g‘绛旀锛?2銆佸叧浜庢硶涓庢斂娌荤殑鍏崇郴锛屼互涓嬭娉曚腑姝g‘鐨勬湁鍝簺A:鏀挎不鐨勫唴瀹逛笉浠呬粎閫氳繃娉曟潵鍙嶆槧B:娉曞彲浠ュ弽鏄犲拰瀹炵幇涓€瀹氶樁绾х殑鏀挎不瑕佹眰C:鏀挎不鍙互涓烘硶鐨勫彂灞曟彁渚涙潯浠跺拰鐜D:骞堕潪姣忎竴鍏蜂綋鐨勬硶閮芥湁鐩稿簲鐨勬斂娌诲唴瀹?姝g‘绛旀锛?3銆佹硶寰嬩笌鏀挎不鑱旂郴瀵嗗垏锛屼笅鍒楀摢涓€閫夐」涓病鏈夋纭彮绀烘硶寰嬩笌鏀挎不鐨勫叧绯?A:娉曞緥瀵规斂娌绘湁纭銆佷繚闅滀綔鐢紝娉曞緥纭鏀挎不浣撳埗锛屽弽鏄犳斂娌昏姹傦紝璋冩暣鏀挎不杩愯B:娉曞緥瀵规斂娌绘湁棰勬祴浣滅敤锛屾硶寰嬪彲浠ラ鐭ユ斂娌荤殑鍙戝睍C:鏀挎不鍙互褰卞搷娉曞緥鐨勫唴瀹癸紝鏀挎不涔熷彲浠ヤ负娉曞緥鐨勫彂灞曟彁渚涙潯浠跺拰鐜D:鏀挎不瀵规硶寰嬫湁褰卞搷鍜屽埗绾︿綔鐢紝涓€瀹氱殑鏀挎不娲诲姩褰卞搷娉曞緥鐨勪骇鐢熷拰杩愪綔锛屾斂娌荤姸鍐电殑鍙樺寲涔熷奖鍝嶆硶寰嬬殑鍙戝睍鍙樺寲姝g‘绛旀锛?4銆佸叧浜庢硶寰嬩笌鏀挎不鐨勫叧绯伙紝涓嬪垪鍝竴椤硅娉曟槸閿欒鐨?A:鍦ㄩ樁绾хぞ浼氾紝鏀挎不灏辨槸娉曞緥锛屾硶寰嬪氨鏄斂娌?B:娉曚笌鏀挎不閮藉睘浜庝笂灞傚缓绛戯紝浜掔浉鍒剁害锛屼簰鐩稿奖鍝?C:鏀挎不鏃㈠奖鍝嶆硶寰嬬殑鍙戝睍锛屼篃褰卞搷娉曞緥鐨勫疄鐜?D:娉曠涓嶅紑鏀挎不锛屾斂娌讳篃绂讳笉寮€娉?姝g‘绛旀锛?5銆佹皯涓讳笌娉曟不鐨勫叧绯诲彲浠ヨ〃杩颁负锛氭皯涓绘槸娉曟不鐨勫熀纭€锛屾硶娌绘槸姘戜富鐨勪繚闅?A:瀵?B:閿?姝g‘绛旀锛?绗崄浜岀珷1銆佹皯涓荤瀛︾殑绔嬫硶瑕佹眰搴斿綋鏄紭鍏堝埗瀹氬彂灞曠▼搴忔硶A:瀵?B:閿?姝g‘绛旀锛?2銆佸徃娉曞叕姝i鍏堣姹傜▼搴忓叕姝?A:瀵?姝g‘绛旀锛?3銆佺ぞ浼氫富涔夋硶瀵圭ぞ浼氫富涔夐亾寰峰叿鏈夌Н鏋佺殑淇冭繘鍜屼繚闅滀綔鐢?A:瀵?B:閿?姝g‘绛旀锛?4銆佷笅鍒楀叧浜庡疄鐜颁緷娉曡鏀跨殑閫斿緞锛岃〃杩版纭殑鏄?A:涓ユ牸瀹炶娉曞緥淇濈暀鍘熷垯B:涓ユ牸瀹炶琛屾斂娉曠殑姣斾緥鍘熷垯C:淇濊瘉琛屾斂鑷敱瑁侀噺鏉?D:灏婇噸鍜屼繚闅滀汉鏉?姝g‘绛旀锛?5銆佹硶寰嬪甯傚満缁忔祹鐨勫井瑙傝皟鏁翠綔鐢ㄦ湁鍝簺A:璁惧畾甯傚満缁忔祹涓讳綋鐨勮祫鏍?B:鍒跺畾甯傚満瑙勫垯锛屽疄鏂藉競鍦虹洃绠?C:鎯╁涓嶆硶琛屼负锛屾仮澶嶅競鍦虹З搴?D:璁剧珛鐮翠骇鍒跺害锛屽缓绔嬪競鍦烘帹鍑烘満鍒?姝g‘绛旀锛?绗崄涓夌珷1銆佹牴鎹?011骞?0鏈?7鏃ュ浗鍔¢櫌鏂伴椈鍔炲叕瀹ゅ彂甯冪殑銆婁腑鍥界壒鑹茬ぞ浼氫富涔夋硶寰嬩綋绯汇€嬬櫧鐨功锛屽綋浠d腑鍥界殑娉曞緥浣撶郴鍙垎涓郝? 聽涓富瑕佺殑娉曞緥閮ㄩ棬A:4C:6D:7姝g‘绛旀锛?2銆佹硶寰嬮儴闂ㄤ笌娉曞緥鍒跺害浜岃€呯浉浜掍箣闂村瓨鍦ㄧ潃澶嶆潅鐨勪氦鍙夊叧绯?A:瀵?B:閿?姝g‘绛旀锛?3銆佹牴鎹珛娉曟硶鐨勮瀹氾紝浠ヤ笅鍝簺鏈烘瀯鍙互鎻愬嚭娉曞緥妗堬紵A:鍏ㄥ浗浜烘皯浠h〃澶т細涓诲腑鍥?B:鍏ㄥ浗浜烘皯浠h〃澶т細鍚勪笓闂ㄥ鍛樹細C:涓夊崄鍚嶄互涓婄殑鍏ㄥ浗浜哄ぇ浠h〃鑱斿悕D:鏈€楂樹汉姘戞瀵熼櫌姝g‘绛旀锛?4銆佺珛娉曟椿鍔ㄥ寘鎷?A:鍒跺畾B:淇敼C:璁ゅ彲D:搴熸姝g‘绛旀锛?5銆佹硶寰嬩綋绯诲彲绠€绉颁负鈥滄硶绯烩€?A:瀵?B:閿?姝g‘绛旀锛?6銆佹垜鍥界殑绔嬫硶浣撳埗鍙鎷负A:涓ぎ缁熶竴棰嗗鍜屼竴瀹氱▼搴﹀垎鏉冪殑锛屽绾у苟瀛樸€佸绫荤粨鍚堢殑绔嬫硶浣撳埗B:涓€鍏冦€佷袱绾с€佸灞傛鐨勭珛娉曚綋鍒?C:鍏ㄥ浗浜哄ぇ鍙婂叾甯稿浼氳浣垮浗瀹剁珛娉曟潈D:鍥藉姟闄㈡牴鎹娉曞拰娉曞緥锛屽埗瀹氳鏀挎硶瑙?姝g‘绛旀锛?绗崄鍥涚珷1銆佸叏鍥戒汉澶у父濮斾細鏈夋潈鎾ら攢涓庡娉曠浉鎶佃Е鐨勬硶寰?A:瀵?B:閿?姝g‘绛旀锛?2銆佸徃娉曚负姘戞槸绀句細涓讳箟娉曟不鐨勬湰璐ㄨ姹?A:瀵?B:閿?姝g‘绛旀锛?3銆佷骇鐢熻鏀胯矗浠荤殑鍘熷洜鏄鏀跨鐞嗙浉瀵逛汉鐨勮涓鸿繚娉?A:瀵?B:閿?姝g‘绛旀锛?4銆佷笅鍒楀摢浜涢€夐」灞炰簬娉曞緥瀹炴柦鐩戠潱鐨勫姛鑳戒綋鐜?A:淇濋殰鍔熻兘B:鏁戞祹鍔熻兘C:鍙嶉鍔熻兘D:鍗忚皟鍔熻兘姝g‘绛旀锛?5銆佹硶寰嬮€傜敤鐨勫熀鏈師鍒欏寘鎷?A:鍙告硶涓烘皯鍘熷垯B:渚濇硶鐙珛琛屼娇鑱屾潈鍘熷垯C:.鍙告硶骞崇瓑鍘熷垯D:鍙告硶鍏鍘熷垯姝g‘绛旀锛?绗崄浜旂珷1銆佷緷娉曟不鍥斤紝寤鸿绀句細涓讳箟娉曟不鍥藉瑕佸潥鎸佺殑鍘熷垯鏈夛細A:鍧氭寔涓浗鍏变骇鍏氱殑棰嗗B:鍧氭寔娉曞緥闈㈠墠浜轰汉骞崇瓑C:鍧氭寔浜烘皯涓讳綋鍦颁綅D:鍧氭寔渚濇硶娌诲浗鍜屼互寰锋不鍥界浉缁撳悎姝g‘绛旀锛?2銆佸叏闈㈡帹杩涗緷娉曟不鍥斤紝鎬荤洰鏍囨槸寤鸿涓浗鐗硅壊绀句細涓讳箟娉曟不浣撶郴锛屽缓璁剧ぞ浼氫富涔夋硶娌诲浗瀹躲€?A:瀵?B:閿?姝g‘绛旀锛?3銆佲€滀腑鍗庝汉姘戝叡鍜屽浗瀹炶渚濇硶娌诲浗锛屽缓璁剧ぞ浼氫富涔夋硶娌诲浗瀹躲€傗€濇槸聽聽聽聽骞村啓鍏ュ娉曠殑銆?A:1997B:1999C:2002D:2017姝g‘绛旀锛?4銆佲€滄硶娌烩€濅笌鈥滄硶鍒垛€濆苟鏃犳牴鏈€х殑鍖哄埆銆?A:瀵?B:閿?姝g‘绛旀锛?5銆佹硶娌诲琛屸€滄硶寰嬫敮閰嶆潈鍔涒€濄€佲€滄硶寰嬮檺鍒舵潈鍔涒€濈殑鍘熷垯锛涜€屼汉娌绘妸娉曞緥瑙嗕负鍥藉鏉冨姏鐨勫伐鍏凤紝濂夎鈥滄潈鍔涙敮閰嶆硶寰嬧€濈殑鍘熷垯銆?A:瀵?B:閿?姝g‘绛旀锛?6銆佹硶娌绘槸浠峰€笺€佸師鍒欍€佸埗搴︺€佺悊蹇点€佷俊浠扮瓑瑕佺礌鐨勭患鍚堜綋銆?A:瀵?B:閿?姝g‘绛旀锛?7銆佲€滃凡鎴愮珛鐨勬硶寰嬭幏寰楁櫘閬嶇殑鏈嶄粠锛岃€屽ぇ瀹舵湇浠庣殑娉曞緥鍙堝。

民法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民法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民法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民法是私人社会的法,是民间社会的法非权力社会的法,是完全平等的法,是调整民事社会的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民法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民法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民法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可能会和民法打上“交道”,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民法的框架范围内,因此学习好民法,掌握好民法,运用好民法就显得颇具实际利益和现实意义。

民法被称为是“万法之母”,因此学习法律应当或者必须从研习民法开始。

众所周知,民法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庞大而琐碎、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民法学习过程中应当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好的对民法知识融会贯通,领会民法学的真谛。

对于民法学的学习方法,曾有诸多的民法学者撰文论述,我结合自己学习民法的实际感受和收获来对学习民法的方法进行粗浅的介绍。

一爱好第一,留意培养对民法学习的爱好兴趣是第一动力,熟悉和学习任何一种学科都应当建立在兴趣之上,民法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对民法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学习激情和热情,才可能有动力去对某个详细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很多人在论述民法学习方法时留意强调如何思维等方面,其忽略了兴趣这一大前提,没有兴趣是学不好或者说是学不“专”民法的。

因此我们在开始学习民法时就要努力培养自己对该学科的兴趣。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习兴趣呢?以下几方面可以参考:如像本文开始的那段笑话一样,把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家熟知的现象想象成民法中的名词和原理,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法中一些名词的基本含义,更能使我们加深记忆,从而有兴趣对这些知识深入学习;还可以通过对一件大家所熟知的事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来培养学习的兴趣;此外可以介绍一些民法学界的知名学者,了解他们的求学经历、毕业院校、学术成就等方面的情况,或许发现其中有自己的校友,这样也会对民法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一定刺激和促进作用。

论民法与宪法的关系

论民法与宪法的关系

——兼论民事权利与宪政的关系关键词:民法与宪法的关系/民事权利与宪政的关系/宪法至上论/民法至上论/平起平坐论内容提要:正确理解宪法与民法的关系对形成法治精神和健全法治秩序乃至宪政非常重要,并将对我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基本理念和制度框架产生深远影响,但目前我国民法学界与宪法学界对此认识不一,代表性的观点有母子关系论、民法至上论、平起平坐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学者将民法和宪法的关系跟民事权利和宪政完全等同。

通过从历史实证角度、公法私法区分角度、法律规范角度以及法制统一的角度考察后证明,民法至上论、平起平坐论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中将有害于法治和宪政建设,应坚持宪法至上论。

自2001齐玉苓案件,民法与宪法的关系遂引起我国学界关注。

而2005年底以来《物权法(草案)》合宪性之争更是降之推上高潮。

仅仅在2006年,就有几本有影响的法学杂志先后刊登了4篇这方面的文章,[i]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也于2006年5月25日共同举办了“民法学与宪法学对话”研讨会。

着实笔者无意赶这潮,更无此资格。

但正确理解宪法与民法的关系对形成法治精神和健全法治秩序乃至宪政非常重要,并将对我国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基本理念和制度框架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作为一位民法工作者,笔者又认为有责任说几句。

本文拟对民法与宪法以及民事权利与宪政之间的关系进行冷静的审视,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以及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能有所裨益。

一、研究民法与宪法关系的意义(一)研究民法与宪法关系是形成法治精神和宪政秩序的必然要求对民法和宪法关系、地位的认识不同,直接影响到民法和宪法的适用问题,进而影响法治精神和宪政秩序。

比如是民法优于宪法,还是宪法优于民法,以及两者相矛盾时的处理等,再如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针对齐玉苓案件所做的“8。

13”批复中“侵犯姓名权的方式侵犯了宪法所保护的受教育权,应承担民事责任”,其中所侵犯的究竟是民事权利还是宪法权利,抑或都是,承担的是民事责任还是宪法责任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民法与宪法关系的正确理解。

民法学与宪法学的对话之前因后果

民法学与宪法学的对话之前因后果

代 。无 论是 活跃 于 国 际舞 台 的政 治家 们 , 还是 周 旋
于各 种场 合 的社 会 与 商 业 人 士 , 喜 欢 言 必 称 “ 都 对
话” 。对话 一 词 的运 用 , 乎遍 及 整 个 社 会 的方 方 几
1 .宪法学 的 自醒 和 自觉 意识
宪 法是 国家 的根 本 大 法 , 调整 着 国 家权 力 与 公
上的态 度 、方法 、以及 研 究 在 我 国 , 由于社 会 转 型 带来 的 公权 力 与私权 利 的关 系 发 生格 局 变 化 , 法 的调 整 宪
方法 不得不 面 临一些 复 杂的局 面 。而宪法 学却并 未 及 时 跟进 , 对社 会 现象 和 现 实 不 能做 出相 应 的及 时
借 鉴等 方面 的沟通 与交 流 。基 于两学 科 之间关 系 的
当前现 状 , 以及法 学 学科 之 间 的割 据 状态 ,本 文试
如法 律 出版社 20 00年 出版 的《 从宪 法规 范 到规范 宪
法—— 规范宪 法学 的前 言》 《 1 纪宪 法 学 的发 展 、2 世
探讨两 者对话 的前 因后 果 ,以求 学界 能 够冷 静对 待
中 图 分 类 号 :0 4 5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编 号 :0 66 9 ( 06 0 - 4 -5 D3. A 10 -3 X 20 ) 40 80 0
当今 这 个 年 代 , 一 个 走 向交 往 “ 话 ”的年 是 对
( ) 民法 学 与 宪 法学 作 为 对 话 主体 对 自身 一 因 不 自足性认 识 而产 生的 内在需 求
维普资讯
第2 3卷 第 4期 20 0 6年 l 2月
江 汉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繁荣长大年夜中的中国平易近法学[优质文档]

繁荣长大年夜中的中国平易近法学[优质文档]
就民法学的价值研究方法而言 ,有学者认为 ,民法作为自治的法律 ,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论 ,决定了个 人主义的方法在民法中的基本地位 。虽然个人主义方法论受到整体主义的限制 ,但它仍然最能满足私 法研究的要求 , 因为集体主义方法隐含着对民事主体权利的侵害 , 对私法根本价值和私人自治的 否认 。④
民法典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民法典整个制度 、利益关系的平衡 、法典的概念用语都会产生深刻的影 响 。有学者认为 ,民法作为一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法律 ,即使在财产法中也不局限于仅仅具有财产法
147
从《民法通则 》颁行到今天的二十年间 ,中国民法学经历了从吸收发达国家地区的民法学先进理 论 、研究具体制度问题 ,发展到从中国实际出发系统构建中国民法理论体系 、为国家立法和司法提供强 有力的理论支持的阶段 。这反映出 ,中国民法学的研究已经走上了与中国社会同步发展的轨道 。一个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正在繁荣发展中逐步形成 。在辞旧迎新之际 ,我们尝试从知识梳理与评 论的角度 ,盘点一年来中国民法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①,以此为致力于中国民法学的学人提供一个总结过 去 、展望未来的学术平台 。
148
(一 )民法典的体系 中国民法典的体系设计集中体现了我国近年来民法学研究的成果 ,其集中表现在坚持民商合一的 立法体例 ,将人格权法 、合同法和侵权法独立成编 ,债法总则作出相应的调整 。我们可以将此九编制的 民法典设计模式称为“分层式 ”的体例 。此种模式较好地吸收了德国民法典的模式和我国目前的民事 立法成果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立法成本 。但是 ,民法典在未来仍然面临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尤其 必须协调作为平等主体的民事主体与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消费者 、雇用人与经营者之间的法律关系 。 另外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趋势 ,给成文法的立法模式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如 何处理法的稳定性及其弹性 、民法典与单行法 、特别法的关系 ,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 法典本身是一个民事规范的体系化集合 ,因此 ,围绕着民法法典化的问题 ,学者们展开了较多的讨 论 。有学者认为 ,当前的反法典化思潮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本质层面的问题 。中国民法必须法 典化的根本原因 ,主要在于对民众心理所发生的巨大影响及对于中国政治民主和法治进程的巨大推 动 。⑨ 但是 ,仍有学者通过分析民法典的四种立法模式的利弊 ,进而主张松散式的民法典体系 λυ 。 民商合一是我国未来民事立法应当坚持的一个基本立法体系 。有学者从比较法的角度指出 , 1995 年的《俄罗斯民法典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借鉴模式 ,例如通过将“经营行为 ”纳入到民法的 调整对象中 ,增加有关商主体类型的规定内容 。当然 ,除了民法典中的一般规则之外 ,还需要通过特别

法律修行我的法学学术背景与教育经历

法律修行我的法学学术背景与教育经历

法律修行我的法学学术背景与教育经历法律修行:我的法学学术背景与教育经历在法学领域中,对于每个法学生来说,修行既是一段旅程,也是一种信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法学学术背景与教育经历,以及我对法律修行的见解和体验。

法学专业的选择来源于我对法律的热爱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则,为社会带来公正与秩序,这是我选择法学作为专业的主要动力。

回顾我的法学学术背景,我是在一所知名的法学院完成本科学业的。

在四年的学习中,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法学基础知识,包括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等。

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我逐渐理解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培养了合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在学术研究方面,我积极参与法学研讨班和写作培训,拥有一定的写作和研究能力。

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参与实习和社会实践,通过与法律事务所和法院的合作学习,了解了法律实践的现实挑战和复杂性。

这为我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促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行业,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尤其是我参与的一次人权保护项目,让我亲身经历了法律的力量和正义的意义,进一步巩固了我对法学的信念。

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我选择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希望通过硕士学位的学习能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法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目前,我正在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并选择了刑事法作为我的专业研究领域。

刑事法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吸引了我,我希望在未来能够通过研究和实践为刑事司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我不仅注重理论学习,也积极投身于法学研究领域。

我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并发表了几篇论文。

这些研究项目涵盖了刑事法、宪法法学以及国际人权法等领域,使我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感法学研究的严肃性和要求,要做到准确、全面地掌握文献资料,以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点支持。

我的法学修行还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我相信,法学修行不仅仅是学习法律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关于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关于宪法学的根本方法

宪法学的根本方法上一、20世纪我国宪法学的主要盲点鸟瞰式地概观20世纪我国宪法学的学术状况,尤其是全面透析其所活用的根本方法,乃当属于所谓“宪法学学”的课题。

有关此方面,也许是受到面临世纪之交人们所可能产生的种种复杂情愫以及展望未来、一举刷新之类豪情的诱发,近年国内已出现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著述。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宪法学界仍未在整体上达至一种可称之为“方法论上的觉醒"之境界,亦未曾有关于宪法学之根本方法的争议。

而环顾世界各国,似乎日本宪法学界对此课题的研究较多。

20世纪50年代,日本法学界曾掀起了一场有关法解释问题的白热化争论。

这一争论最初虽然乃由民法学家来栖三郎教授的有关法解释观点所触发﹐但许多宪法学者亦参与了这场论辩,其焦点即集中围绕于“事实"与”价值"、“宪法之科学”与“宪法之解释”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乃涉及研究的根本立场、即根本方法的问题。

20世纪我国宪法学所存在的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其实也涉及到“事实"与”价值"、“宪法之科学”与“宪法之解释”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对21世纪我国宪法学应有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在诸如“宪法学学”的视角之下,“20世纪的中国宪法学”也同样可能是一种不确定的“图景”,因为历史本身并非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打扮的婢女”。

尽管如此,谁都难以否认,该世纪的中国宪法学曾经面对了这样一个宿命,即:20世纪之于中国,可谓是一个“宪法的世纪”。

因为与欧美许多国家以及东方的日本不同,我国正是进入这个世纪才出现了宪法的,而且其各种文本反复更迭,几乎一发不可收。

据统计,法国在当年大革命爆发之后,自1791年开始,迄1875年为止,曾一共出现了9部宪法典,乃成为当代各国宪法学者说明“宪法激变”现象的典型例子。

然而根据哥伦比亚大学A.J.内森(Andrew J.Nathan)教授的确认,其实中国仅在20世纪之内,各个时期的中央政府则一共制定并施行了12部宪法文件。

浙大公法所编:公法研究第2卷-公法哲学体系的建构 于立深

浙大公法所编:公法研究第2卷-公法哲学体系的建构 于立深

公法哲学体系的建构于立深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

”①经过100多年的反复和努力,中国法哲学研究初见成效,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筑了独立的法学范畴体系和话语结构,使法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二是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使法律同其他社会现象区别开来,并形成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力量以指导社会按照法治的要素重塑利益结构。

但是,囿于复杂的社会因素,中国法理学(尤其是宪法法理学②)对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和运行机制缺乏整体性的、形而上性的反思,公法基础理论欠缺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

公法哲学就是关于权力和人权的哲学。

步入新世纪,中国公法领域迫切需要形而上的沉思,中国法学最有价值的范式研究和体系建构也将在公法领域里发生。

一、建构公法哲学体系的必要性和目的性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法哲学体系,是一项严谨的学术工作,并非心血来潮和学术功利主义使然,它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公法理论自身的混乱性在法哲学层面上,我国公法学尚未对基本概念进行定位并进行精细的语义分析和规范分析,公法学已有的概念混杂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学之中。

公法理论现有的成果和制度尚未脱离因循政治学和国家政策的痕迹,即尚未进行必要的知识分类和获得必要的学术独立性,也未能建立一个正视私法理论体系的态度和态势。

公法基础理论匮乏与贫困的后果是:我国尚缺乏对公共权力基本规律和基本制度的系统性法律认知和价值评价,一方面,整个公共权力体系的运行是支离破碎的,公法行为缺乏深厚的、正当性的法律基础。

另一方面,对公共利益原则的误解和滥用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私法行为被压缩到有限的生存空间。

在新世纪,旧的、僵化的公法理论已经既无法指引人权保护,又无法保障公共权力正当性和权威性。

公法学人在不占有充分信息的前提下所进行的种种对策性研究和结论,基本上再无实际效益和理论立足之地,这就迫切需要集体协同努力,完成公法哲学体系的建构,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1980年修订版),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页。

为什么说民法是人法?

为什么说民法是人法?

为什么说民法是人法?为什么说民法是人法?因为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民法人一出生,法律就赋予一个婴儿作为一个自然人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受扶养的权利等,以保证婴儿不受非法侵害,所以公民一出生就和民法 *** 。

随着人的成长,一个人的社会性增强,必然同他人发生更多的联络或纠纷,民法此时赋予一个自然人更多权利,以确保其利益得到最充分的保障,直至死亡,甚至延续到死后,如著作权的期限为作者生前至死后五十年。

所以公民从一出死到死亡时时处处都与民法发生密切的联络为什么说民法是市民法?民法的性质集中表现为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市民社会是纯粹由个人作为主体参与的社会,是法律主体的生存之本。

民法是私法,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仍然是法律的一种基本分类。

民法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

民法的理念有二:一是私权神圣,一是私法自治。

私权神圣包含私权本位、权利不受侵犯,且私权以人格权和所有权为核心。

私法自治以意思自治为灵魂。

民法乃一国法律体系中之基本法,与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共同构成一国之部门法体系,为最重要的法律部门之一。

民法者,市民社会之法则也。

汉语中“民法”一词实非古汉语固有之词,而乃西方法律文明之舶来品。

我国近现代民法一语,究其渊源,第一步可追溯到日本民法,恰如学者所言,“民法一语,典籍无所本,清季变法,抄自东瀛”[1];第二步可追溯到法国民法,因日人是从法语droitcivil转译而来;第三步则须追溯到罗马法,盖因法语中的droitcivil乃来自于罗马法中的juscivile即市民法,其他欧陆诸国如德、瑞、意等关于此语之名称也均系由市民法转译而来[①此说为我国民法学界前辈学者之通说。

但关于日人中谁是使用“民法”之第一人,则有二说:一说为箕作麟祥,其在转译法语 droitcivil时将其译作民法;一说为津田真道,其在转译荷兰语burgerlykregt时将其源于日本民法学者穗积重远之考证。

].而日人转译时从其简,省掉了一个“市”字,遂有汉字中“民法”之称谓。

民法学教学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成果之七

民法学教学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成果之七

民法学教学与法律思维能力培养--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成果之七梁恩树【摘要】To law students,law thinking is very important.Civil law is a useful course to cultivate students’law thinking.The teaching of civil law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double-goal:the knowledgabal aibility and the law-thinking ability.Teachers should reinforc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law-thinking ability.%法律思维能力对法科学生极为重要,民法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法思维能力。

民法学教学应当以民法知识能力和民法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双重目标,在讲授式的基础上,增加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期刊名称】《高教论坛》【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3页(P35-36,46)【关键词】民法学;教学目标;法律思维能力【作者】梁恩树【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法律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法学教育应当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绝大多数的法科学生毕业之后努力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以便从事法律职业或与法律密切相关的企业法律事务工作。

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法科毕业生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却是当律师不会办案子,当法官不会审案子,进入企业法务部门不会起草合同书。

这说明,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没有很好对接甚至可以说是相脱节的。

法科毕业生虽然完成了法学专业的学习,但却没有实现从“普通人”到“法律人”的转变,不能适应法律职业对其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法学与宪法学对话之前因后果论文关键词:民法学/宪法学/对话内容提要:民法学与宪法学是基于双方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法学学科。

双方展开对话一是因民法学与宪法学作为对话主体对自身不自足性认识而产生的内在需求,二是“民法与宪法关系”的理论研究现状不能满足法学发展整体性要求的客观必然性,三是民事立法的现实需要。

无论对话是否达成较多共识,对话本身都有助于推进双方的理性发展。

在对话中,法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通是渐进的。

这个年代,是一个走向交往“对话”的年代。

无论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政治家们,还是周旋于各种场合的社会与商业人士,都喜欢言必称“对话”。

对话一词的运用,几乎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话的英文为dialogue,意指双方主体就某一项议题展开沟通与交流,而这种沟通与交流不是各自言语的简单阐发,而是在互相交流与沟通过程中收获一些理解和启示。

早在古希腊,对话即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论证方式,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情感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方式。

[①]如柏拉图的著作、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我国春秋时代的《论语》。

作为法学范畴的两大学科由于自身相对独立性的外在特征日趋强烈,同时也因为法学的发展以及共同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发展,展开了对话。

除20XX年5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民法学与宪法学对话”研讨会正式昭示着面对面的对话外,两个学科之间的对话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两门学科的对话实质上是关于两者在研究对象上的态度、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相互可以融通和借鉴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

基于两学科之间关系的当前现状,以及法学学科之间的割据状态,本文试探讨两者对话的前因后果,以界能够冷静对待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进而谋求法学内部的和谐发展。

一、对话的前提对话经常被呼吁,但对话并非总能经常进行。

对话不是说话,它的实质是对话者自由、平等、开放、和平地交流观点,主观上试图避免分歧和误解恶化的后果,同时尽可能促成共识的形成。

通常,对话正常进行需要如下前提:其一,对话主体必须具备对对方的独立性、平等性的主观认识。

当对话者对对方主体的独立性没有合理认知,那么对话者就不可能产生一种平等观,具有平等本质的对话也就不可能产生。

有则笑话讲述一个乞丐夸耀自己终于和一个富翁讲上话了,因为当他开口向富翁乞讨时,富翁大声叫他滚开。

很显然,这种语言上的来回并不是对话。

在基本主体性都不认可的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发生对话。

主体性的认知均是基于不同角度对客观独立性的主观判断,不是客观独立性本身。

其二,双方对彼此尊严和价值的尊重。

如同我们奉行“每个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原则一样,对话双方也需要对对方尊严和存在价值予以认可和尊重。

无论对方的研究领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我们都应该尊重其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和成绩,也就是对其自身纵向领域的发展予以肯定,在其横向领域上是否与己步调一致应予以宽容地理解。

如果缺乏基本尊重,对话将可能缺乏理性,从而扭曲对话的实质,偏离了对话的初衷。

其三,对话必须存在前提性的共识才可进行。

前提性共识不同于对话可能达成的共识结果,相反它是双方产生对话意向的源泉。

如果对话双方完全没有共识,彼此认为不可能有话题,或者说其中任何一方认为没有共同话题,对对话是否具有意义表示怀疑,那么对话不可能展开或顺利进行。

民法学与宪法学之所以可以展开对话有一种重要原因,那就是双方认为这种对话必须存在。

这种共识源于双方同属于法学学科群,共同怀有对法学建设目标的追求。

这种共识可以促成对话,尽管共识的深浅会影响对话的效果。

二、民法学与宪法学对话的必然性民法学与宪法学是基于双方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法学学科。

民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法及其现象,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部门法。

宪法学是以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律科学,宪法是配置国家权力、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基本关系的根本法。

无论是法学研究的理论状况还是学科发展的共同需要,抑或是民法与宪法自身的发展,都呼唤着民法学与宪法学的沟通与交流。

其必然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因民法学与宪法学对自身不自足性认识而产生的内在需求 1、宪法学的自醒和自觉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调整着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导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呈现出一些复杂的局面,但宪法学却并未及时跟进,作出相应调整,对社会现象和现实未能做出相应的及时的分析,更不用说理论指导。

“从法学内部,近年来中国法学界不少学者包括行政法学者、诉讼法学者、刑法学者等对本学科的问题进行了宪法与宪政分析,形成了……一大批著作和论文,但鲜见宪法学界运用宪法与宪政原理分析行政法学、刑法学等学科的问题。

”[②]宪法学界也逐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尤以一些书籍、文章、会议等表现出宪法学界的自醒意识,如法律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前言》书籍、文章《21世纪宪法学的发展方向》、第一届第二届“宪法学基本范畴与基本方法研讨会”。

基于自身知识体系的缺陷与长期发展的相对封闭,宪法学主动表达对话交流的愿望,完成了对话主体一方的形成。

2、民法学对自身不能完全自足性的认知相比宪法学而言,民法学对自身的不自足性的认识要晚得多,这主要基于民法学自身较为发达的知识体系以及在市场经济下的显学地位。

但是私权利主体之间关系有时不可避免地遇到公权力的入侵,一种在自身体系内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渐受到阻碍。

在理论研究上,学者们也逐步意识到,“这种自我封闭,既使得民法学以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无法成为民法学研究的知识资源,也使得民法学问题成为纯粹的民法学者的问题,其他学科的学者无法切入民法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人为的知识隔绝。

” 并进而主张“民法学界应该建构起民法学与民法学以外的其他法学学科,与法学以外的其他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乃至与自然科学进行良性沟通和交流的学术平台,即民法学者与其他学科学者之间的学术平台。

”[③] 两者各自的不自足导致对话,以谋求在不自足的前提下达致一种融通,并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民法与宪法关系”的理论研究现状不能满足法的整体性要求的客观必然性“过去两个不同的部门大多局限于各自的领域里,认为两个学科的关系不是太大,不仅限制了各自学科的视野,而且使得对很多范畴、概念的理解产生了误解。

”[④]对于宪法与民法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角度。

一种是从宪法与部门法的普遍关系的角度,“在法律体系中,宪法是各部门法的基础,各部门法都应当以宪法为立法依据,都不得与宪法相冲突;同时,各部门法也都是宪法的发展和落实,是宪法精神和价值的延伸和体现。

部门法需要宪法的指引和规范,以免脱离宪政轨道;宪法也需要部门法的细化和补充,以落实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 [⑤]在这种认识下,宪法必然要求部门法不得与之相抵触,即使宪法自身可能并非完全无暇。

具体到法的适用性时,这种关系的理论却无法为现实提供指导。

如20XX 年最高人民法院针对齐玉苓案件所做的“8·13”批复中“侵犯姓名权的方式侵犯了宪法所保护的受教育权,应承担民事责任”,无法道明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宪法权利与宪法责任等等。

显然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无法效仿或推及其他。

另一种是从平行部门法的角度,认为宪法和民法一样只是法的一个部门而已。

它仅仅是调整某一领域的社会关系,并不统摄和涵盖其他法的调整领域。

每种学科在自己学科范围内实行自治。

而传统的公法私法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这一观点,导致各自为政。

但实际上每个民事主体同时又生活在宪法的模式之下,一方面和另外的民事主体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公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如契约自由的同时又受到公权力某些规则的限制。

尽管民法学与宪法学根据调整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研究范围,但是双方都属于法学的领域,相互之间的天然与融通无法割裂。

在更大的系统领域双方面临着相同的任务,追求着相同的价值。

应该说由于两者调整对象的相互交织与相连,民法学与宪法学对话的前提性共识已经形成。

(三)民事立法的现实需要由于当下一些现实问题交织着宪法和民法的调整,理论又无法满足,展开对话藉希解决现实问题自然是对话的功利主义预期。

应该说这种交汇发展的现实问题有不同情形,有的是看似民法问题却需要宪法调整,有的看似宪法问题最终却需要民法完成。

如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不同经济成分应该受到平等对待,但由于宪法本身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成分进行的界分与定位,民法调整的范围受到限制。

早在20XX年“批复”可窥见一斑,20XX年同命不同价一案则更显冲突。

宪法自身制度的匮乏导致根本法需求助于部门法。

如果说上述一些宪法问题在累积着宪法与民法问题的碰撞,那么可以说“物权法草案”的制定是引发双方正式对话的导火索。

而巩献田教授对物权法草案发难的公开信后的纷杂言论也是激发理性对话产生的现实原因。

例如,《物权法》(征求意见稿)第49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征用单位、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没有国家规定的,应当给予合理补偿。

”等等诸如此类的带有规范公权力行为的法条多次出现是否合理。

民事主体的利益同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交织在一起的现实导致物权法制定过程中不得不面临两法交融的问题。

很显然,当下的民法与宪法关系理论都无法解决民法典制定过程中遭遇的根本性问题,无法指导立法实践。

简而言之,立法问题是现实发展的重大冲突。

基于“学术研究水准直接影响立法水准”,[⑥]因此在统一民法典尚未诞生之际,开展民主的学术对话以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并进而提高立法水平则是理性研究者的合理选择。

(四)对话是避免两者割裂发展的危险的必然选择各自割裂的发展可能导致宪法的虚置以及权威地位进一步下降,并动摇人们对依法治国包括宪法至上的信心。

而民法可能获得假性繁荣与显赫地位,但是转而迅即它作为法律的保障作用会进一步受到打击。

当然有一种割裂发展并非主观为之。

如当宪法缺失某些调整功能,民法却不得不面临现实问题的解决时,民法首先求助于宪法,但是令人失望的结果可能导致放弃解决,或者“违心”地接受某种宪法模式,然后民法也可能自行解决,诉求于自身的自足性,试图回归古罗马时期“万民法”的辉煌时期。

但是无论是囿于宪法框架下的发展,还是基于梦幻帝国时期的狂妄,这两种方式都于法本身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相违背。

理性的法学研究者总是试图考虑阻止这种情形的产生。

于是,民法学与宪法学试图通过对话,达到对问题自在的共识,并进而谋求和谐发展的途径。

三、民法学与宪法学对话的话题话题是彼此感到困惑,而且主观上认为与对方的沟通交流有益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它可以是边缘的,也可以是核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