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合集下载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遇。

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

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

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

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

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

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

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

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

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

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

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

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洋务运动历时30年之久,以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虽然在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办起了工厂,建立了海军,但是最终还是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作为它的谢幕礼。

而对岸的日本几乎同时和中国进行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却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个人分析认为二者的不同结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国家力量的影响一场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动改革的主体是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就明治维新而言,它是由国家力量由政府去推动的,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开始掌权,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社会体制,文化,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支持下,使得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反观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要看慈禧太后的脸色,一旦太后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叫停该项目,这使得洋务运动无法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中央决策还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影响。

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清朝中央集权的衰弱在中央决策中就可窥见一斑。

这种决策混乱致使洋务运动中所提的各项主张往往在中央就争论不断,一项洋务提议需要争论数年,才能打个折扣来实行,致使白白浪费了许多发展机遇。

社会力量的影响这场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和赞成,民间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

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他们大多是汉人,同时也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百姓对他们褒贬不一,其本集团就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

朝廷内部的顽固派不断炮轰洋务派,妨碍洋务运动的开展。

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展工商业都由政府主导,甚至不让民办企业发展,无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民族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民族文化在这场改革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自古以来就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时,它就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所以日本没有那种过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改革,日本人没有太过强烈的抵触感,这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对比研究摘要:在19世纪中期风起云涌的资本主义世界潮流的推动下,中日两国都进行了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两国的改革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

但是,同时代的改革,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和影响,中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改变沦为半殖民地的厄运,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日本的明治维新实实在在地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由被殖民、被侵略摇身一变而成为殖民者、侵略者。

反思其中,我们研究这两个国家的成败的原因,以对今天有所裨益。

正文: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

中国近代维新变法发起者梁启超说:“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古人就已经提出了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一规律。

古代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今天的改革开放,无一不使国家在当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从十四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世界历史的主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结果证明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

同作为亚洲国家的中日两国,却在近代化的大潮当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做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结局。

对比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同命不同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一点认识。

首先,从两国近代化起步的背景看。

1、国内社会背景:中国从秦王朝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的两千多年一直是封建专制国家。

历朝历代不断强化皇权,使封建制度发展成为庞然大物、盘根错节,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难以撼动。

明清以来,为防止倭寇入侵以及其他国家进入,威胁封建统治,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逐步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到世界发展的主流,仍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

洋务运动中军事失败的原因探索与明治维新比较

洋务运动中军事失败的原因探索与明治维新比较

洋务运动中军事失败的原因探索——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了近35年。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

在当时此一改革运动称为御一新或一新,后世则以此为明治天皇时期的运动,称之为“明治维新”。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

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让后人不禁感叹,同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为何改革的成效差距如此之大?为此从军事方面探究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

如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汉阳兵工厂(湖北汉阳,张之洞)、金陵机器制造局(南京,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和西安机器局(西安,左宗棠)等。

但由于生产管理方式是官僚主义旧式管理,加上产品仅供政府使用,不计成本,使得这些军事工业的产品大多没有利润,因而很少有再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属于官办性质,其经费主要来源是海关关税,军饷和厘金。

所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领域而直接调拨给湘军,淮军与沿海各省军用。

19世纪80年代后因为各局厂经费短缺,以往那种不计价格的调拨方式有所改变。

例如南洋和广东先后向福州船政局订造兵船,均以协款名义先行预付船价半数左右。

此后沿海各省中那一省需兵船就由何省筹款。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摘要】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同属封建专制国家,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两国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依然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

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改革过程中的差异,对其成败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改革;成败原因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化浪潮正席卷世界各地,而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两半社会时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后,腐朽的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兴起了一股“洋务”思潮,于是一场仿制求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此时此刻的日本,也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

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统治者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

”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形态。

1853年,美国大炮轰开了闭关已久的日本国门,日本民族独立也受到威胁,有继中国而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明治政府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了“明治维新”。

到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在经济结构上,虽然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

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且还受到一衣带水的日本的侵略和压迫。

中日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一状况起步,却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文对中日两国改革道路上的异同点兹略加以比较,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中日两国的改革背景的差异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的研究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存在激烈争论,随着对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对其性质的认识逐渐达成一致,多数人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又是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一次改革运动。

首先,在“内忧外患”局势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崛起的部分地主官僚,借助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同时又试图通过练兵、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来“求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

因此,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其次,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变革,引进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改革传统模式,这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是一致的,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是一次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那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呢?———————————————————————————————————————参考文章:1、作者:梁小民题目:《洋务运动失败的真实原因》出处:保钓同盟洋务运动的推动者没有也不想去触动传统思想。

其实何止他们不去触动封建思想,连他们本人也是传统思想的信徒。

那时保守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认识上,而在于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与做法上。

例如,对于铁路的不同态度。

当然,与保守派相比,洋务派还算进步的。

他们毕竟睁开了半只眼睛,主张“师夷之长”。

尽管这种“长”完全是技术性的。

但是,洋务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传统文化。

这才是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极为缓慢的根本原因。

———————————————————————————————————————2、作者:蒋国化题目:《洋务运动评价,兼论洋务运动算不算失败》出处:川教社历史课程网目前看来,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主要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基本否定。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范文澜、胡绳和刘大年。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1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

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

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

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

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

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

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

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

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

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决策者都想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洋务运动失败而明治维新却成功了,经过我们组的讨论,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日本一向是一个文化输入国:长期以来向中国学习,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而中国一直是一个文化输出国,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对外来文化排斥现象严重,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封建统治阶级的部分人发起的,虽然这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广大民众的排外思想十分严重,所以洋务运动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2、明治维新有其启蒙运动→日本的兰学运动(与荷兰贸易接触时向荷兰学习,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作为思想基础,而中国一直受封建统治者的剥削,根本就没出现过类似的启蒙运动。

3、变革的内容不同洋务运动主要是军事上的变革,而明治维新则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改变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在当时的强大也证实了完全走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会成功的正确性,所以明治维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4、根本原因→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和明治维新的开化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在不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其在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带领下,创办的工厂大多为官府垄断,商人几乎没有话语权;除此之外,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其本身的管理也具有腐朽性;而明治维新是日本在推翻了封建的幕府统治,由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带领的一场彻底的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摆脱落后的现状,其在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的领导下完全学习西方。

与洋务运动极力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同,明治维新期间不但不限制其发展还给予民营企业补贴,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三井船业)。

从两国对待商人的不同态度也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历史差距;比较分析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

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侵略。

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

从日本方面来看,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

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再加上列强的侵略,导致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

最终农民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场农民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重创。

使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

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

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

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在政治方面。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

对于日本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对比分析——胡惠琳

洋务运动历时30年之久,以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主要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虽然在期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办起了工厂,建立了海军,但是最终还是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作为它的谢幕礼。

而对岸的日本几乎同时和中国进行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却加速了封建王朝的灭亡。

我个人分析认为二者的不同结局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国家力量的影响一场改革能否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推动改革的主体是这个社会的哪个阶层,就明治维新而言,它是由国家力量由政府去推动的,1868年倒幕运动之后,明治天皇开始掌权,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社会体制,文化,教育,军事,交通,司法,宗教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政权的强力支持下,使得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反观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人,要看慈禧太后的脸色,一旦太后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叫停该项目,这使得洋务运动无法顺利进行。

此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中央决策还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影响。

清朝的中央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清朝中央集权的衰弱在中央决策中就可窥见一斑。

这种决策混乱致使洋务运动中所提的各项主张往往在中央就争论不断,一项洋务提议需要争论数年,才能打个折扣来实行,致使白白浪费了许多发展机遇。

社会力量的影响这场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明治维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极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外,受到了绝大多数日本国民的支持和赞成,民间支持改革的呼声很高。

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他们大多是汉人,同时也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百姓对他们褒贬不一,其本集团就缺少广大群众的支持。

朝廷内部的顽固派不断炮轰洋务派,妨碍洋务运动的开展。

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发展工商业都由政府主导,甚至不让民办企业发展,无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民族文化的影响日本的民族文化在这场改革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日本自古以来就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一向是一个文化的输入国,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时,它就从中国大量输入文字、制度、宗教、礼仪和商工技艺,所以日本没有那种过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改革,日本人没有太过强烈的抵触感,这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另外兰学的发展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分析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分析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分析编者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探寻导致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吧!(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引进的西方现代化火炮)今天是国家公祭日,80年前的1937年冬天,中国的首都近代以来第三次被入侵者攻破(前两次是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当时的国家领袖蒋介石选择与当年咸丰帝,慈禧太后一样的方式出逃,退往西部。

这一年距离日本明治维新过去大约70年。

当我们反思1937年在南京发生的惨剧时,需要重视1840年,西方列强开始武装进攻东亚之后,为什么70年后日本已经强大到可以跑到中国首都屠杀30万人的地步了?为什么中国弱小到被日本人跑到首都屠杀了30万人?(甲午战争中被日军俘获的清军进口大炮)历史是绵延的,任何环节都隐藏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因果关系。

一件历史事件,或一段历史时期,往往既是因,又是果,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其独特的定位。

有一些意义超凡的历史事件(时期)会起到历史转折点的作用,比如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而东亚历史的转折点,来自于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的两场现代化运动,这两场运动相互作用,最终构建了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的东亚格局,并一步步推动日本武装侵略中国的步伐。

(甲午战争黄海大海战松岛号中弹随军纪实画)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是学习重点。

分析上海高考历史2012年-2017年的5张150分试卷和1张等级考试卷,洋务运动的大题出现过2次,一次是2013年的38题,同文馆之辩,一次是2014年的压轴题,出现频率比较高。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没有在大题中没有单独出现过,在回答问题中也不涉及。

既然以前一直没有考过,又是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那么高三考生们就要小心一点了。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如果转换成高考题目就是“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各自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各自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各自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化改革运动。

政治军事上,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经济思想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 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文化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 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 发展近代义务教育社会生活欧洲化,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尽管如此,这次变法无疑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

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 同样是为了维系统治与保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建立在历史悠久的集权背景下,而专制力量雄厚的清政府,能够独立地抗衡多个方面社会压力,因此仅仅主导了部分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同时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较而言,中央集权的形式建立不久的日本,则必须权衡政府自身的实力与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而兴起的.他们秉持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军工和民用企业.其冲击了传统观念,使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升, 也促进中国早期工业与民族基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筹划海防. 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简析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简析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个封建国家在类似的历史命运下做出的相同选择, 但却获得了大相径庭的改革后果: 一个仍然是老大衰弱, 一个却从此走上中兴之途, 成为亚洲唯一独立自主的近代资本主义大国。

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改革, 明治维新却是一次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和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的东方文化,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都是封建专制国家,封闭的社会. 经济基础相同,同是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封建经济, 民族命运也极相似,同遭西方殖民势力侵略。

1、中国历代统治者,特别是自汉以后都独尊儒学,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

日本早在中国隋唐时代,就曾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留学生把唐朝的行政制度、典籍文献、文学、艺术、医药、法律以及建筑、服饰、度量衡等传入日本。

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

2、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到清代,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而占总人口80 % 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广大贫雇农租种土地, 一般要交极高的地租,此外,还要担负各种摇役。

这种封建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进行扩大再生产。

贵族、地主阶级获取了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并不用于生产,而是用于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这就使社会生产力长期不能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在日本正是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又是全国最大的封建领主。

农民遭受严重剥削,生活极端贫困,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3、在洋务运动之前, 中国贵族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 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便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政治日益黑暗,国库空虚,财政拮据,贵族、官僚、地主利用他们的封建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大众的生活更加恶化. 十九世纪初年爆发的农民起义,遍及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历时九年。

与明治维新相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论文

与明治维新相比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论文

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垂死的挣扎-----与明治维新相比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的在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时局的动荡。

中日两国在都被打开国门后,面对这样的屈辱,分别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

但是两国的结局却囧然不同。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顺利的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强国,也给我们国家带来沉痛的灾难。

而我国洋务运动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中国社会制度的畸形发展。

现就以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异同点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相同点:1. 社会背景相同中日两国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

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由坚船利炮的冲击下相继被打开,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捻军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清王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日本农民日益贫困,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中下级武士因经济地位下降对现实非常不满,使幕府统治危机加剧。

中日两国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2. 内容相同在日趋严重的国内外形势要求下,两国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

二.不同点:1.性质及目的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日本的人民在幕府的残酷及不能正确的把握时局的情况下,由新任天皇在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在倒幕运动后期,天皇进行的国家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满足人民的需要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国家而进行的改革维新。

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次成功的比较彻底资产阶级的改革,也为日后日本成为东方一个先起的强国,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日后带给我国巨大地灾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然而我国的洋务运动就像题目所写---垂死的挣扎,由于其具有封建性,只是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的统治,保证国家机器能够正常的运行,而不是为了推翻封建主义的王朝,希望引进资本主义的东西,却不能够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更何况在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情况下,生生把军事工业移植到中国,必然会带来诸如经费来源、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运输困难、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抵制和摧残。

再加之当局者管理不当,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洋务运动中兴建的都是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也就是说民营企业仍处于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之中,甚至遭受严重的剥削。

因此,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较大的生存空间。

所谓“富国强兵”,自然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相比而言,明治维新则实行了全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在军事、科技上向西方学习,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全盘性的西化。

作为重中之重,日本改革了腐朽的政治制度,他们意识到,社会制度是变革顺利施行的基础所在。

在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大力扶持私人民营企业,支持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

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对教育十分重视,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

政府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并鼓励私人集资办学。

到1898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第一。

可以说,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科教兴国”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也为日本此后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洋务运动中对教育的投入,与之是完全不能比拟。

原因分析:首先在政治方面。

两国虽然都是封建国家,但日本在政治制度上相似于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欧洲,封建领主制是日本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异常顽固与强大。

其次在经济方面。

日本的工商业发展相对强大,特别是在农村,因而在社会阶级分化方面日本更具优势,如封建营垒中出现了一些大名的分化、新兴地主的出现等。

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改革措施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方面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在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精练陆军,扩建海军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明治维新比洋务运动高明太多?为何日本改革成功清朝却一败涂地?

明治维新比洋务运动高明太多?为何日本改革成功清朝却一败涂地?

明治维新比洋务运动高明太多?为何日本改革成功清朝却一败涂地?我觉得这个问题要分两个问题来解释。

一是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为何一成一败?二是为什么日本的近代化历程通过明治维新就成功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要经过上百年艰难曲折的探索?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一成一败。

首先从领导力量来说,日本在倒幕运动成功后,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举国一致的政府,可以对改革进行统筹规划,并且采用强力措施保证改革计划的实施。

反观当时的洋务派,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推行洋务的过程中,各自为政,并没有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其次就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来讲,明治维新远超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是对国家的全盘改造,创造的是一个新的近代化的日本;洋务运动则是将西方技术嫁接到古老中国的机体之上,这古老肌体本身就运转不良,能为新技术提供发展壮大的土壤吗?其三两国民众基础不同。

日本社会主流价值观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接受了全盘西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广大士绅则坚守传统儒家思想,认为西方技术是不是奇技淫巧,只会败坏人心。

就算是洋务派,也认为只要将学习西方技术与中国传统制度与道德相结合,就可以使国家富强。

完全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就是已经没落的传统制度及其相辅相成的传统道德。

其四,外部环境不同。

同在东亚,列强将侵略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减轻了日本的外部压力。

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的近代化(或者说富强)通过明治维新一场运动就可以达成,而中国的富强则要通过上百年的艰难探索?要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先看一段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孔子年轻到周的都城拜会过老子。

临别之际,孔子问老子有何赠言,老子张开嘴巴让孔子看。

看罢,老子问了两个问题:“你看我舌头在吗?”孔子答曰:“在。

”老子又问:“你看我牙齿在吗?”答曰:“不在了。

”老子挥挥手:“如此,你可以走了。

”我想,各位看官已经明白我的意思了———柔弱胜刚强。

牙齿坚硬,早亡。

舌头柔软,命长。

中国的传统社会,极富弹性,极其成熟,生命力顽强,就像那柔软而坚韧的舌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成败原因探究
【摘要】
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同属封建专制国家,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两国处于相似的基础上或起点上,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一个是国力全面上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个却是国力停滞不前,依然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

本文分析了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改革过程中的差异,对其成败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改革;成败原因
19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世界工业化浪潮正席卷世界各地,而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两半社会时期,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后,腐朽的清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统治阶级内部兴起了一股“洋务”思潮,于是一场仿制求强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此时此刻的日本,也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

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统治者公然说:“把农民弄得不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

”这就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形态。

1853年,美国大炮轰开了闭关已久的日本国门,日本民族独立也受到威胁,有继中国而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明治政府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了“明治维新”。

到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基本完成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在经济结构上,虽然保留了许多封建关系,但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初步建立了近代科技文明体系。

然而中国在这期间,却在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且还受到一衣带水的日本的侵略和压迫。

中日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一状况起步,却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文对中日两国改革道路上的异同点兹略加以比较,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中日两国的改革背景的差异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文化传统相同,都是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期起,日本商业性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同农业分离,从而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明治维新准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

商业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在日本,从18世纪上半期起,就开始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便形成了。

到德川幕府统治末期,在日本经济较为发达的许多地区和部门,手工工场的发展已经十分广泛。

如,当时在制丝、纺
织、棉纺织、酱油、榨油等十几个部门都出现了手工工场。

虽然当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但日本已开始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这不仅为明治维新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而且使日本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并没有产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日本比较,可以说略低一筹。

由此看来,中国当时尚不具备实现近代化的经济条件。

洋务运动的爆发最终是成了历史上的云烟。

二、不同改革目的驱动
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尽管是洋务派,但他们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尚未产生。

从本质上来看,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仍然是维护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洋务运动只是地主阶级中少数较开明的统治者所发起,而当时中国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手中。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基础是建立在武装倒幕成功推翻幕府统治的基础上的。

此时的日本,资产阶级已经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和武士或为了摆脱封建束缚提高政治地位或为生存所迫,都成了明治维新的有力阶级力量。

虽然两国变革的目的中都有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内容。

可不同的是,中国的洋务派们发起洋务运动只是为了镇压方兴未艾的农民起义,改变在军事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统治。

而日本,明治天皇政府推翻了幕府政府之后,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政权,所以明治维新的目标不仅仅是改变落后的面貌,更多地是为了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

不同的领导力量,不同的改革目的导致了中日两国的改革结果的截然不同。

三、革新措施的不同
政治方面:日本变革落后制度,树立新的体制。

首先,逐渐削弱封建割据权力,增强中央集权。

其次,废弃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逐步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级的人民之间通婚,完成方式上的对等。

19世纪70至80年代,政府还公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进欧洲刑法、民法和商法。

1889年日本公布了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宪法为底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方式确认了日本国度制度和统治机构的合法化。

宪法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实立。

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基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经济方面:日本鼎力停止变革,开展资本主义经济。

先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舞私人资本开展。

后来,政府又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以至无偿转让给私人资本家运营。

期间,日本制定法规,制止行会垄断、废关卡,整理币制,统一汇兑,奖掖贸易,开展运输和通讯事业。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疾速开展起来。

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

官办企业
消费不计本钱,不思索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


污现象严重,企业缺乏生机与动力。

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
实行严厉限制。

招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开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化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鼎力开展近代教育,培育资本主义建立人才。

树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不顾农民的剧烈反对,以处分为手腕,强迫家长送年满6周岁的子女上学,奠定了日本近代化胜利的根底。

中国
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育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

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

原有
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军事方面:日本废弃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树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肉体、绝对效忠天皇
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先是兴办了一系
列的军事工业,培育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

中国的确开端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特别是北洋舰队吨位居亚洲第一。

大范围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设立,曾遭到世界的注目。

但是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

政治的腐败招致
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

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毁灭。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时就以为,30年后日本回兴隆起来,中国回愈加衰弱下去。

依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留意的是讲求
政法,兴办工商,研讨学术。

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配备精良。

思想观念的不同形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各奔前程。

总之,十九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中国之所以在半殖民地化地道路上越陷越深,原因
就在于没能尽早推翻封建统治。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其推翻了封建统治,建
立了新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发
展的机会,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遗憾。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恰
恰是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给了中国人民深刻反思的机会。

汉语言103班
董夏倩 10011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