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趋势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趋势探析1 城市现状概述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距郑州156公里,南距武汉340公里,东距合肥312公里。
属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范围的“真空”区域。
全市国土面积1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091万人,辖八县、一市、一区。
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2.1 城市空间演变周口市中心城区的生长过程经历了三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设周口专区、改革开放和撤地设市,在这三个时期均使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结构发生重大变。
首先,1965-1980年为圈层式空间扩展时期周口设专区以后,其城区在原周口镇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受沙颍河阻隔,生产、生活、交通等主要城市功能均在沙颍河南侧圈层式发展。
其中,依托原周口港居中布置居住、办公、商贸等生活性设施,依托铁路及专用线在西侧布置工业用地,在东侧布置仓储用地。
其次,1980-2000年为跳跃式空间扩展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开始提速,但沙颍河南岸发展空间受限,东西两侧受工业仓储用地阻隔,南侧有铁路门槛。
城市发展面临向北跨越沙颍河和向南翻越铁路的选择,由于当时沙颍河水运交通具有一定优势,且将河流引入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因此,最终选择向北跨河发展,形成沙南、沙北两个片区。
最后,2000-2010年为辐射式空间扩展时期2000年周口市迎来了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周口撤地设市。
同时,周口市也在积极破解其在市域中区域位置较偏,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区域带动能力较弱的难题。
因此,在这个时期周口市的发展更为注重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
首先,跨过铁路发展川东工业基地(现周口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促进周商一体化发展;另外,启动周口东区建设,加强对淮阳和项城的辐射。
2.2 城市中心演变城市中心演变与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相辅相成。
首先,在圈层式扩张阶段城市是单中心发展时期,城市的行政、文化、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均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规模适当的综合服务中心。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统计,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会增至70%。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空间的演变方式也是多样的。
城市空间演变的趋势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演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将逐步趋向以下几个方向:1.城市扩张趋势。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需要不断扩张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劳动、教育、娱乐等多方面需求。
同时,城市经济也需要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因此,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演变的主要趋势之一。
2.城市密度趋势。
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密度也在不断增加。
城市的密度高意味着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好的城市运行效率。
但高密度也可能带来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3.城市生态化趋势。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因素,采取措施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
城市空间演变的特征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中,不同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也可能不太一样。
但总体上,城市空间演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内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越来越明显。
比如住宅区和商业区、工业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明显,不同区域之间的空气质量和环境状态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 垂直化。
城市空间的垂直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的高度也越来越高,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
垂直化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城市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 城市边缘化。
城市空间的边缘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可能会出现城市边缘化的问题。
这些区域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还会对周边地区和全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空间演变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袍江 越城
城市景观特色(urban landscape)
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 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的轮廓景观及标志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民族风情与民间 艺术特色等。
想一想:作为绍兴人,如果有机会让你向全世界介绍绍兴,你将如何描述你家乡绍兴的景观特色?
兰州卫星图
北京卫星图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影响其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主要的城市空间形态
按照城市的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形式,可以把城市形态类型大体上归纳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
集中式——是指城市各项用地连成一片,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这种类型的城市又可分为团 块状、带状、放射状等。
缺分点析: 组各团组状想团城之市一间形想有态一的:定优集距缺离点中,。型增加、城分市建散设型投贷城及市经营形管态理费各用有。 利弊,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调整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措 形成城市景施观特有色哪差异些的?原因是什么?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城市格局特色、城市的轮廓景观及标志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特色等。 城市空间形态各类型之间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和共存。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
分散式——受某些条件限制,城市用地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形成分散式城市形态,以组团 状为代表。
常见的城市形态举例
北京
(集中)团块状
安徽合肥
想一想:团块状俗称“摊大饼”,一般在平原地区易形成这样的形态。请分析这种形态的优缺点。
优点: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有较高的 集聚效益。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也在飞速地扩张和演变。
从早期的旧城区到现在的新兴城镇,中国城市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1.传统城市传统城市的特点是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和市场都集中在一起,并且街道都是呈网格状。
城市的布局和建筑完全按照传统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建造。
传统城市的建筑大多是木质或者砖瓦结构,大都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2.工业城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工业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城市布局主要由生产设施和工厂构成,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和市场因此下沉到了城市的边缘。
由于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3.社区城市21世纪初期,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社区城市逐渐成为新兴的城市模式。
在社区城市中,城市空间被打破,由单一的中心变为了多元分布的结构。
社区城市的建设注重的是社区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同时也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4.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是西方城市体系的一种模仿。
这种城市体系的发展特别注重人类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强调城市中心的功能。
在现代化城市中,城市习俗和文化被部分遗忘,城市中的形式和设计也更多的强调经济效益和实用性。
二、未来发展趋势1.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的必要趋势。
目前全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但还有大量的人口在乡村生活。
因此,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要把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优化的产业结构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2.智慧城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整合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城市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普遍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3.环保城市环保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题。
环保城市需要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追求生态经济和绿色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的管理和规划。
高二地理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相关素材城市形态的概念和内容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
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
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
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如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城市生态结构。
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
城市形状〔urban form〕、城市型式〔urbanpattern〕和城市形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城市形状主要指城市外部轮廓所呈现的图形,是城市形态的低层次研究内容;城市型式主要指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移动的特点。
城市形态那么是城市集聚地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综合反映。
城市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由村落—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自然渐变规律;②城市内部形态;③城市形态演化规律。
城市形态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用地地形等自然条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道路网结构等因素,其基础骨架是交通轴线和水系轴线,空间轴线对城市形态的规划也具有重要影响。
按城市交通轴线分类、城市形态具有放射型、坏型、环状放射型、方格型、树枝型、平行型、扇型、星型、卫星型、星座型、连环型、环绕型、带型等多种型式;按城市水系轴线分类,具有带型、分流型、合流型、放射型、分散型、中央岛型、中央分离型、树枝型等型式。
城市形态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宏观区域内城镇群的分布形态;第二层次是城市的外部空间形态,即城市的平面型式和立面形态;第三层次是城市内部的分区形态。
通过城市形态的研究,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探讨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解释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现象,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58704资料讲解
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
西方中世纪的精神主宰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一经形成,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 自然、人为的因素影响下,形成一定的用地轮廓形态,即 城市空间形态。
兰州卫星图
北京卫星图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影响其的 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主要的城市空间形态
组团内有相对独立的活动中 心和道路系统,组团之间保持一 定的距离,但有便捷的交通组成 一个整体。
常见的城市形态举例 (分散)组团状
黄岩
山 地
椒江 路桥
想一想: 分析组团状 城市形态的 优缺点。
优点:分散式城市布局,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城市病”,城市拥有 更多的绿地和发展空间,工业区与生活区能妥善协调布局,分散的各 片能突出自身特色并重点发展优势部门。
北京 (集中)团块状 安徽合肥
想一想:团块状俗称“摊大饼”,一般在平原地区易形成这 样的形态。请分析这种形态的优缺点。
优点: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 建设更加经济,有较高的集聚效益。 缺点:若此类城市规模过大,会加大居住区与工作区的距离,则将不可避免造 成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恶化。(如北京)
开放式多核心结构模式
城市对外交通线呈放射状扩展, 可以在扩展轴间留出农田、森 林等以形成楔形绿地,为市民 提供游憩的环境和场所。
大绍兴——“一心、二轴、四团”
江滨
柯桥
袍江
越城
城市景观特色(urban landscape)
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 以下几个方面:文物古迹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城市格 局特色、城市的轮廓景观及标志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 城市风貌特色、民族风情与民间艺术特色等。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住宅区
位置
面积
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高处 大
低级住宅区 内城或工业区附 较小 近
质量 好 较差
设施 环境 完备 优美 较差 较差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2、功能区的形成——集聚效应 3、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⑴住宅区:分布特点、分化类型 ⑵商业区:位置、形状、中心商务区 ⑶工业区:分布特点
一般规律是早期城市是集中式,连片向郊区 发展。当城市再扩大或遇到障碍时,往往又以分 散的组团式发展,到了第三阶段,由于能力加强, 各组团彼此吸引,城市又趋于集中。到了最后, 城市规模太大需要控制时,又不得不以分散的方 式,在其远郊发展卫星城或新城。
特征 具体形态 举例
地 形 等 自
团
(成都、合
交 通
1)距市中心的远近:市中心通 达度最高,人口流动量大,租金 最贵
市中心,交通 干线两侧,街 角路口
流动人口多; 交通便捷,利 于商品流通
集聚形 工业区 强,成
片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工 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 需要,导致集聚
市区外沿,与 交通干线两侧
减轻对市区的 污染;交通便 利,降低运输 成本
住宅区
高级
呈片状、 占地面积大,建筑 住宅 点状、 质量上高级住宅区 区
团状分 布
与低级住宅区分化, 位置上背向发展
低级 住宅
区
城市外沿,与 高坡、文化区
相连
环境优良,文 化分为浓
内城、工业区附 近,与低地、工 业区相连
便于工人上下 班;收入低
1、图中城市的形态类型属于( B )
A.集中式 B.组团式
C.条带式 D.放射式
2、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A )
城市社会空间的变迁与发展
城市社会空间的变迁与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社会空间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其中涉及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社交模式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城市化进程、社会空间的分布和功能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的未来发展等角度探讨城市社会空间的变迁与发展。
首先,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基础。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城市化的进程塑造了城市社会空间的现状,促使城市社会空间的变迁。
例如,城市化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持续优化,提高人们的出行便利性;城市化也推动了商业和文化设施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
因此,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社会空间变迁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和功能是城市社会空间变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布不仅仅是由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力度所决定,还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高楼大厦、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多集中在市中心,而住宅小区和工业园区则相对集中在郊区。
这种分布格局反映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功能分工,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中心作为商业和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人口和资源,而郊区则提供了相对较低的房价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另外,城市社会空间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城市社会空间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和休闲设施。
例如,公园、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公共空间的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这样的功能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内涵,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市社会空间的未来发展具有诸多潜力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社会空间将更加智能化和绿色化。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家居和智能城市管理等将成为未来城市社会空间的重要特点。
另一方面,城市社会空间的未来发展还需要注重社交性和人文关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社交圈子越来越大,但也感觉越来越孤独。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ppt 人教课标版
(2)成
因: 地形平坦或城市规模不大
(3)形态优点: 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协作管 理,节省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 (4)形态缺点: 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加大工作地和居 住地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
(5)解决措施: 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
2.带型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选修四
第二章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有何特点?
兰州市平面形状狭长(带状); 北京市平面形状呈块状。 思考2:促使两城特点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兰州沿山间河流(黄河)谷地延伸; 北京市则处于山前平原地带,地势平坦。
3.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布局
不合理 合 理 城市环境问题严重
规划引导
自觉分析利弊
① (2)空间形态调控措施 ② 理想 开放式多 核心结构
③
多核心城市
比较合理的布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定义:
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 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用地轮 廓形态,这种形态称为城市空间形态。 集中团块型 带型 放射型 组团型
2、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模式
星座型 散点型
1、集中团块型
成都
1.集中团块型 (1)形态特点: 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最初的居民点 呈放射状拓展 作内向填充 再次外向伸展 经 济 实 力 用 地人 规口 模
案例1:武汉的空间形态的变化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分化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城市分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结构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演变与分化。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人口的集聚,更是一种空间结构的形成和重塑。
这个过程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分工、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城市扩张与空间分化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本独立的乡村和郊区被逐渐纳入城市的范围。
这种城市扩张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和重塑。
城市扩张过程中,不同功能的区域逐渐形成,城市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化现象。
一方面,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用途的地区得到了进一步聚集和集中,形成了明确的功能区域。
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和城市边缘地区之间在空间上逐渐拉开距离,形成了明显的中心-边缘差距。
这种城市空间的分化,使得不同地区的发展和资源配置存在着差异。
城市中心区集聚了大量高端商业、文化和教育资源,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而城市边缘地区则更多地集中了低端产业、廉价住房和农村外来人口。
这种空间分化的现象,导致了城市内部的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二、社会结构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也与社会结构紧密相关。
城市中的不同社会群体往往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分布。
高收入人群往往聚集在城市的富裕区域,低收入人群则更多地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城市的社会结构又反过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演变。
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导致富人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富人区的房地产价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城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差异。
这种社会和经济现象加剧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化。
三、城市分化的挑战与希望城市空间分化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城市贫困化的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空间分化的加剧,加大了城市内部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然而,城市的分化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希望。
城市空间分化凸显了城市的多样性和个性。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42798
智慧城市定义与特点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成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绿色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
绿色交通:推广公共交通、 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减少私 家车使用
绿色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碳 排放
绿色建筑:采用环保材料和 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 环境污染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 化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城市空间形态概述 03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 04 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趋势 05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06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城市人口结构变化: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城市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些 新兴产业和职业群体逐渐崛起,而一些传统产业和职业群体逐渐衰落。
城市人口流动变化:随着城市发展和交通便捷,城市人口流动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逐渐减少,而一些郊区和卫星城的人口逐渐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
添加标规划城市空 间布局,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和环境容量
人文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
城市空间形态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人文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未来人文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多中心网络化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多中心网络化 城市发展模式将促进城市空间结构 的优化,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生态环境改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 发展模式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 过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方式改善 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_以山东潍坊市为例.
重庆建筑ChongqingArchitecture1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界定城市形态(UrbanMorphology )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广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外在表现,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
显性形态如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如文化、传统、民俗、社会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狭义的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经常被描述为城市空间形态。
在城市规划领域,虽然城市形态概念涵盖内容比城市空间形态要广,但研究的主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城市空间物质形态。
本文讨论的潍坊城市形态的演变主要是指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
2潍坊城市现状概述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接壤,西和淄博、东营毗连,南邻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居于半岛城市群中心位置,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潍坊市现辖4区、6市、两县,中心城市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4个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功能区。
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 5 0万人3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3.1圈层式空间扩展期1 9 5 8年,潍坊首次制订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是以发展冶炼和机械工业为主,同时发展电力、燃料、化工及日用消费品生产的综合工业城市。
规划城市用地布局为:城区东北部及西部为工业区,旧城为生活居住区,南部为仓库区。
至6 0年代中期,潍坊城区逐步形成东、西面的工业区,在胶济铁路南侧形成了仓库区。
至8 0年代,潍坊城区的拓展,东已越过虞河,西已越过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以山东潍坊市为例苏静(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收稿日期:2007 — 9 — 2 1摘要: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城市的形态和它随着时间变化的原因
城市的形态和它随着时间变化的原因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和载体。
从古老的城邦到现代的大都市,城市的形态在不断演变,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城市的形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在空间布局上,有的城市呈现出紧凑的棋盘式格局,街道规整,街区划分整齐;有的则是自由蔓延,道路曲折蜿蜒。
建筑风格也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老的石砌建筑到现代的摩天大楼,从传统的中式庭院到欧式的城堡宫殿,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时代特征。
此外,城市的功能分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的分布,也构成了城市形态的独特面貌。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城市的形态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呢?首先,经济因素是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关键力量。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对土地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原本的农业用地可能被改建成工厂、商场或者写字楼,从而改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城市为了容纳大量的工厂和工人,纷纷在城市周边建设新的工业区,城市的范围不断向外扩张。
而在现代,随着服务业的崛起,城市中心的商业区逐渐繁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形成了密集的商业中心。
其次,人口的增长和流动对城市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需要更多的住房和基础设施。
为了容纳更多的居民,城市可能会向周边地区拓展,建设新的住宅区。
同时,人口的流动也会导致城市内部的人口分布发生变化。
例如,一些年轻人倾向于聚集在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而老年人则可能选择居住在环境较为安静、配套设施完善的郊区。
这种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也会促使城市的功能分区和交通网络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技的进步也是城市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
交通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的通勤半径不断扩大。
汽车的普及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居住在远离工作地点的地方,从而促进了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而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的建设,则有助于缓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的多中心发展。
通信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可以在家办公,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场所的需求,也对城市的办公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重塑
区高楼林立,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 第三种情况的体现。
大连新市区的发展,采取了一种
达,公园绿地星罗棋布;当日的旧村 华强北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从 资源细分的分散发展的战略。把每一
庄,如今是灯火通明的不夜城;昔日 工业区向城市商业中心区的演替,有 个优势都单独分离出来,其目的是单
的土屋泥路,如今是楼屋鳞次栉比。 几个必要条件。首先,这种替换过程 一功能管理简单,有利于集中精力,
地向北拓展。城市布局延续了沿海湾 部的大窑湾港。
拓展的用地结构。确定大连主城区不 小结
再接纳新的工业项目,对现状老工业 以往我们研究城市的空间形态,
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另外为适应改革 主要是探索二维平面上,城市的外部
开放的要求,规划确定在原金县马桥 空间形态,偶尔也在三维空间里研究
子村附近建设 3 平方公里的外贸加工 城市高度的空间变化。本文试图在四
口岸一带。福田区还是城市的边缘地 量的人口,需要相应的商业空间提供 向。
区,主要发展工业,建设了众多的工 消费的场所。第三,成本的提高。随 在我国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
业园区。九十年代后期,随着深圳城 着商业功能的逐步加强,房地产成本 —沈阳—大连一线是区域发展的主
市的快速扩张,基础设施条件的大幅 上升,地价、租金上升,工业功能无 要轴线,因此,我们改变了开发区对
速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集聚和分散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和制衡,使得经济格局改变。
集聚与扩散之间的此消彼长以及究竟是哪种力量居于主导,主要是看产业集聚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产业集聚的成本表现为集聚不经济,收益表现为集聚经济,二者共同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合理规模。
吕力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借助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解释了城市的合理规模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和扩散来影响,在产业集聚和扩散中找到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产业集聚和人口扩张到一定规模产生了产业扩散。
,&1999提出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力量,一个是中心外围模型所强调的向心力,另一个是城市模型所强调的离心力。
根据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比来考察产业是集聚还是扩散,再根据集聚和扩散的强度来考察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三、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形成、变动机制一空间集聚是导致城市形成的基本因素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以-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认为城市形成的原因是集聚和分散力量的平衡。
克鲁格曼认为,空间聚集作为一种向心力,是报酬递增的外在表现,而报酬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空间集聚能够使产业和经济活动和要素在空间集中,产生集聚效应并且产生吸引力。
因此我们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可以认为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推动区域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
其中,影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向心力是规模经济,阻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离心力是运输成本。
二城市经济空间的圈层特征城市经济空间变动,首先是核心区域吸引周边经济要素在此集聚,然后由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核心区首位城市明显、边缘区逐渐被中心辐射,核心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由核心依次向外推移形成腹地带的圈层结构,它符合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
提出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空间向心力,大体上与牛顿引力模型类似,这种特别的引力模型的向心力大小与城市间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