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集聚和分散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和制衡,使得经济格局改变。

集聚与扩散之间的此消彼长以及究竟是哪种力量居于主导,主要是看产业集聚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产业集聚的成本表现为集聚不经济,收益表现为集聚经济,二者共同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合理规模。

吕力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借助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解释了城市的合理规模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和扩散来影响,在产业集聚和扩散中找到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产业集聚和人口扩张到一定规模产生了产业扩散。

,&1999提出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力量,一个是中心外围模型所强调的向心力,另一个是城市模型所强调的离心力。

根据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比来考察产业是集聚还是扩散,再根据集聚和扩散的强度来考察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三、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形成、变动机制一空间集聚是导致城市形成的基本因素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以-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认为城市形成的原因是集聚和分散力量的平衡。

克鲁格曼认为,空间聚集作为一种向心力,是报酬递增的外在表现,而报酬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空间集聚能够使产业和经济活动和要素在空间集中,产生集聚效应并且产生吸引力。

因此我们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可以认为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推动区域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

其中,影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向心力是规模经济,阻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离心力是运输成本。

二城市经济空间的圈层特征城市经济空间变动,首先是核心区域吸引周边经济要素在此集聚,然后由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核心区首位城市明显、边缘区逐渐被中心辐射,核心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由核心依次向外推移形成腹地带的圈层结构,它符合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

提出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空间向心力,大体上与牛顿引力模型类似,这种特别的引力模型的向心力大小与城市间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