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侯新华安顺职业技术学院561000)

摘要: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密切相关,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因为缺少公众的参与、法律制度不健全及信息不公开等原因,导致公共政策最终失败,致使政府公信力降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加强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监督水平和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来推进政府公信力建设。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 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1],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改革正步入深水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的行政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

任度。

公共政策的过程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公共政策的监控、公共政策的终结[2]。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对整个社会最主要的管理方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对公众而言,从公共政策的制定到公共政策的终结,如果政府对公共政策不执行或执行不彻底及对最终效果不满意,都会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部门失信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问题。

社会上的人们对政府公信的担心远甚于对人际信用和公司信用

的担心。2012 年的一项公民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公信力同比降低了。在“政府公布的各种调查数据网民信任情况分布”的选项中,有304人(55.88%)对政府公布的数据表示“怀疑”;有185人(34.01%)表示“多半相信”;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布渠道,网民信任情况分布”的选项中,有361人(66.36%)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287人(52.76%)选择“相信网络爆料”;106人(19.49%)选择“相信官方说法”[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公信力已经到了很严峻的地步,必须通过加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来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一)公众缺乏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通过制度形式确立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整个过程的制度,如:选举制度、听证制度及信访制度等,但这些制度对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设置了一定的障碍,造成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比如现在一些价格听证会,公民的角色基本是装饰,造成了“逢听必涨”的局面,使广大民主对参与公共决策失去热情。同时由于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长期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机制,公民在公共决策的各个阶段基本不能够表达自身的意愿,部分公民甚至还没有表达自身意愿的渠道,在这种公共政策制定体制下,公共政策对公民的利益考虑就更加谈不上了。从而造成决策主体高高在上,对公共政策环境了解片面,忽略公共政策客体要求, 导致公共政策不能够落到实处。

( 二) 决策过程中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法治化程度和制度

的安排。如果政府的决策程序和行为得不到法律的制约,政府的公信力就会降低。法治社会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必然,我国政府理应是法治政府。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到公共决策的相关基础性法律法规并没有完全建立。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行政决策程序法,行政决策程序制度不严谨、不具体,加之政府官员的特权思想和人治观念极深,行政活动无序、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权力失范、推卸责任等一系列不诚信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削弱了政府的权威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公共政策信息公开机制缺失

信息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文明不断提高的一个标志,对政府提升公信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公众衡量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标

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这无形中增强了公民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要求各级政府不断地提高信息的公开程度,给公众一个阳光、透明的政府。公共决策也要求在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之前必须充分获取相关政策信息,才能够保证公民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当前某些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饱受诟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公共决策信息公开机制的缺失。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等现象都导致公民对政府政策的出台认为是暗箱操作,从而丧失公信力。所以说,要想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必须在公共决策的这个过程中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建设透明政府。

三、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一)加强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化。

公共政策整个过程是一个调查研究、问题提出、决策分析、审慎抉择、付诸实施而解决问题的连续完整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民主化与科学化相一致的严密的管理活动。如果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缺乏透明度,公共决策就失去社会公众的监督,公共政策也就必然成为只对个别人、少数群体有利的政策,使决策由社会群体行为蜕变为个人行为。公共政策应处理好各种具体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只有公共政策过程民主化的条件下,才能使决策者意识到权力与责任的对等,将决策纳入科学的、社会的系统,避免自身价值偏好、利益倾向的影响,只有严格规范公共政策决策程序,才能实现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手段,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能够充分地代表和实现各阶层人民的利

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加强对公共政策过程的监督

公共政策在制定与执行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督。除了要加强政府部门自身的内部监督之外,还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鼓励广大公众参与的外部监督。同时加强信息公开,使广大公民能够在在充分知情权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如发现某些公共政策明显不合时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或合理基础,必须及时启动纠错与修正机制,保证公共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在监督的过程中,要完善相关的问责机制,对那些明显错误的公共政策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公共政策体现党和国家及人民的意志,才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 三)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

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第一要求决策主体及参与者具有科学决策理念,制定公共政策的政府人员的行政能力应不断提高,这既包括统筹全局的能力、把握公共政策方向的专业技能,也包括紧密联系群众的实践经验;第二,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决策原则,如可行性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程序原则、、预测原则、信息原则等,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决策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决策主体的道德约束,树立公共决策的公共利益取向,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第三,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内外公共政策成功的相关经验,取长补短。只有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才能保证公共政策能够最大化的取得成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提高民众对公共政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