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史读书笔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史读书笔记一、先秦两汉时期艺术批评的发展历程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萌芽与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主要体现在对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评论和探讨上,以及对艺术家个人才华和成就的评价。
在先秦时期,诗人在作品中追求“言志”和“抒情”强调诗歌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诗经》中的诗歌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艺术批评主要体现在对诗歌内容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的评价上。
如《诗大序》中对诗歌社会作用和道德价值的强调,体现了当时对诗歌艺术批评的要求。
艺术批评逐渐形成了体系,以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文学批评应尊重作者个性和作品风格的观点。
汉代的绘画艺术批评则注重形神兼备,强调画家的技巧和表现力。
如《画品》中对绘画作品的风格、技法和意境的评述,展现了当时对绘画艺术的高度评价。
先秦两汉时期的艺术批评注重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强调个性与风格的统一,为后世艺术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先秦时期的艺术批评思想是中国古代艺术批评思想最为活跃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质量和艺术价值上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繁荣,艺术批评逐渐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艺术家们开始自觉地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以促进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艺术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
儒家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应该为政治服务,弘扬道德伦理。
道家则主张“自然”,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由和超脱,反对艺术的功利性和教化功能。
墨家则注重艺术的实际效果和社会责任,认为艺术应该为社会大众服务,揭示社会黑暗和弊端。
这些学派的艺术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也对后世的艺术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中和之美”就对后世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的“自然之道”则对后世的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4年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范文
《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篇一一、引言自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边塞乐府诗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主题之一。
其特有的题材与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边疆战乱、民族交融的壮丽画卷。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深入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
二、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背景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战乱与民族交融。
边塞乐府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战争、民族关系、社会矛盾等。
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征战沙场的壮烈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情感。
三、艺术特色1. 题材广泛: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的题材广泛,涉及战争、民族关系、思乡之情等多个方面。
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2. 表现手法多样: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既有豪放奔放的抒情诗,也有叙事诗和哲理诗。
其中,以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为主。
3. 情感真挚:边塞乐府诗在情感表达上非常真挚,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这些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文化内涵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情感:这些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表达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谊。
2. 爱国情怀:这些诗歌以边塞为背景,抒发了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和家国之思。
这种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
3. 人生哲理:一些边塞乐府诗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生死观、价值观等,这些哲理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五、历史价值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首先,这些诗歌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见证,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战争、民族关系、社会矛盾等。
其次,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也非常高,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这些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等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今天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资料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资料第一章《诗经》第一节关于《诗经》一、关于《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收作品 305 篇。
其时代,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春秋中叶约 500 年的历史,而“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不包括在内。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从其形式与内容来看,可以大体认为:“周颂”全部、“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二、《诗经》成书的年代汉代的学者有人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如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记·孔子世家》)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但删诗说不可信。
因为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正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又,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才八岁,显然不可能删订《诗经》。
一般认为《诗经》最后编定成书时间,不会在孔子出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三、《诗经》作品的收集《诗经》三百篇形式上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且有基本一致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所包括的地域又很广。
这样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且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收集起来,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的制度有关。
关于采诗制度,《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又,《汉书·艺文志》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包括魏、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代,从220年到58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艺术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1.乐府诗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逐渐成为主要的文学体裁。
乐府诗是一种以音乐演唱为主要目的的歌谣,以其简练、朗朗上口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
代表性的作品有《蝴蝶泉辞》、《长歌行》等。
乐府诗歌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反映了社会百态、人生况味。
2.五言绝句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绝句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形式简洁明快,适合歌颂抒发个人情感,成为后来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
代表性的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3.文人士大夫诗歌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注重修辞技巧,倡导清新淡泊的文学风格,形成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代表性的诗人有曹操、陶渊明、谢灵运等。
4.佛教诗歌的发展: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佛教诗歌多以宣扬佛教教义、抒发出禅悟心境为主,代表性的作品有慧远的《赞佛赞颂歌》等。
5.南北朝时期的变革:随着南北朝时期南北分治,南北文化逐渐分道扬镳。
南朝文学多以婉约细腻见称,北朝文学则更为豪放奔放。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在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诗歌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从乐府诗到五言绝句,从宫廷雅乐到文人士大夫的独立创作等多重变革,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歌发展脉络(简史)
名句积累
作者 王勃 王维 李白 杜甫 韩愈 贾岛 白居易 作品 名句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将进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春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已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八、近代(1840-1919)
近代诗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 兴起前为止,将近100年左右的诗歌。它代表了一个历史 时期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歌,也是从 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意义的新诗的过渡,反映了新 的思想文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富有时代精 神。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六、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现实 主义文学与其他流派文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文学重要的转折期,浪漫主义文 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海涅是当时德国杰出的浪 漫主义诗人,后期作品转向了革命民主主义。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成就最高,“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 斯、柯尔律治和骚塞是第一代浪漫主义的代表,这派诗人中最 出名的是华兹华斯。 而随着欧洲民主主义运动的不断高涨,拜伦、雪莱和济慈 等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大大提升了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 上也有重大的突破。他们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浪漫主义中渗透着革命热情, 不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也实现了俄国文学真正的民 族化,他的《叶甫盖尼· 奥涅金》更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 之作。
四、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史总结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史总结姓名:学校:专业:学号: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史总结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
孔子择其删减成文,乃有《诗经》。
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
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及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顶峰。
我们不妨以此为线索,以雅俗为视角从社会文化史发展中撷取若干片断,来回顾一下中国传统诗歌发展的兴衰及其内在的缘由。
先秦诗歌除了代表现实主义的《畅禒扳溉殖防帮狮爆饯诗经》之外,尚有另一代表浪漫主义的骚赋之体。
屈原、宋玉是其代表作家,而《离骚》更是其中佳作。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
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
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
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乐府诗的代表作>,>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汉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
汉(末)魏六朝在政治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和黑暗时期,但在思想文化艺术史上却非常重要,其影响之深远,直达现今。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
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
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说起汉魏诗学,我们不得不提起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是三曹父子兄弟以及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暘等。
这些人被称为“建安七子”。
后人称这一时期是“结束汉响,振发魏音”,它标志着汉代文学风格样式的结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唐代李白有诗赞扬“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国自孔子以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文学崇尚理性,以说理,叙事为主,所以有“诗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成为传统。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
一、先秦时期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音乐曲调之意,又称15国风。
所谓《国风》,即指当时诸侯所辖各地域的民间歌谣,犹如今天的地方乐调,共160篇,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风和屈原《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即“正”,又与“夏”通。
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乐。
“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祭祖时所用的歌舞曲。
祭祀祖宗,祈祷神明,赞颂王侯功德,是其内容上的特点;诗、乐、舞的合一,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
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楚辞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因为屈原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也包括后期的宋玉等人都有所贡献,但是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方言写的诗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二、两汉时期两汉乐府诗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实现了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这些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乐府诗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贫苦生活、爱恨离别、渴望长生等。
乐府诗的艺术成就包括:生活镜头的选取、故事情节曲折完整、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叙事详略得当、寓言创造等。
名篇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目及作者索引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目及作者索引中国的古代诗歌历史以先秦时期为起点,一直发展至北宋。
先秦时期到晋朝,诗歌文学经历了抒情文学的发展和尊严的飞跃,形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诗歌景观。
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浓郁度量。
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及其作者都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今天仍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
下面是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目及作者索引:先秦:《诗经》《楚辞》《离骚》《尚书》《竹书简》《论语》《子路》《春秋》《孟子》《墨子》作者:孔子楚夫佚名迅子轼叔伦汉代:《汉书》《史记》《礼记》《春秋》《诗经》《楚辞》《竹书简》《国语》《汉乐府》作者:王充斯世民崇洋马迁谊答愍衡固献之惟仁魏晋:《曹魏六艺》《列女传》《诗经》《楚辞》《史记》《礼记》《汉书》《汉乐府》作者:范仲淹操丕固鸠马昭继光丕植马光马炎南朝:《百家姓》《论语》《诗经》《楚辞》《史记》《礼记》《孟子》《楚辞》《汉书》《文心雕龙》作者:陆机慧明统羲之玉古渊祖谦马光马懿马北朝:《诗经》《楚辞》《史记》《礼记》《文心雕龙》《论语》《孟子》《孔子家语》《佛密尔》《宋景帝传》作者:高适怀玉游慎郊籍振铎牧甫勃熹处端以上是先秦至北宋诗篇目及作者索引,其中一些作者是毫无疑问的文学大家。
比如李白,有“诗中有泪,抒情满溢”的赞誉;杜甫,有“愤青抒家,大隐清辉”的评价;李商隐,则以“冷淡文采,迷离惆怅”而闻名于世。
其他作者,如贾谊,司马迁,司马光,陆游,等等,也各有特色,创作出的诗篇丰富多彩,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源头提供了财富。
显而易见,这些古代诗篇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基本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生活的认识,也带来了心灵上的滋润和慰藉。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篇及其作者索引,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值得我们时时回顾。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先秦至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中国最初的诗歌是人文口头相传的乡野民歌,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诗歌。
周朝收集孔子正乐整理,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闻名于世。
《诗经》与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继《诗经》和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全新范本。
汉魏六朝诗歌创作进入了以文人为主、自觉和个性化的时代,为后世诗歌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上述中,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可以看作是诗歌的萌芽与发展时期,为后来诗歌一次又一次的高潮,打下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接下来我希望分点阐述这一漫长时期中诗歌的发展变化。
一、句式结构变化在这漫长时期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诗歌句式的变化。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夹杂有二言至八言。
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中除四言诗句以外,还存在着二言至八言诗句。
如《召南▪野有死麕》中夹杂了四言和五言。
又如《魏风▪伐檀》中夹杂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八言。
但不论诗句字数如何不同,《诗经》大多数诗句以四言为主。
随后出现的楚辞突破了《诗经》传统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句式结构变化非常大。
相较《诗经》来说,楚辞更自由且富于变化,诗歌篇幅也较长。
如《离骚》全篇以六言诗句最多,夹杂有二言七言和五言,,在《离散》中,因为句式的多变,让诗意更加灵活多变,诗意更加丰富。
如: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句式灵活让诗句具有对话性。
进入东汉以后,五言诗成为了新的诗歌形式,完整的七言诗也开始产生,现存最早的五言诗便是班固的《咏史》,除五言外,班固也是最早创作七言诗的文人,他的《竹扇赋》便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魏晋时期,诗坛涌现出众多大诗人。
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再一次推动诗歌的发展,曹氏父子更是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答案).doc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一)先秦时期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
《诗经》分三部分。
《诗经》“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之一。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坐标。
(二)两汉时期汉代诗歌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1. 汉乐府乐府原指音乐机构,“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又称“乐府诗”或“乐府歌辞”。
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其中《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十五从军征》《有所思》)皆为传世名篇。
汉乐府还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
2.《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受到了高度评价,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艺术成就确是文人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如《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皆为传世经典。
(三)魏晋南北朝汉末建安时期,“建安七子”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魏晋之交,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
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南北朝时期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
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读后感 观后感 人文经典课程论文 期末小论文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的繁衍与魅力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的繁衍
与魅力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主要历经了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到五言七言已经及杂言,到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代诗作在各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内容题材、体裁样式、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卓有建树,流传既久且广,陶冶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关键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
诗歌是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
我从相关书籍中了解到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
《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
"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根据汉代文献记载,中国先秦时的统治者早就注意到诗歌的搜集、编选。
这除了供其声色之娱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为巩固其统治。
《汉书·艺文志》曾明确指出:"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两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诗人们以纷繁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在诗歌中展开自由的创作,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珍贵的作品。
两汉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诗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乐府”诗歌。
乐府诗的特点是抒发时代的悲欢离合,表现出民生百态,其风格深受后来的诗人所推崇。
著名的乐府诗人有刘邦、张衡、刘向等。
他们的作品描写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给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
魏晋时期,诗歌创作更加开放和自由。
诗人们在创作中注重个性与个人感受的表达,从而促进了诗歌风格的多样化。
魏晋时期的诗人着重描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个人对时代的思考和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王羲之的《临字格》、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都是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们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诗人们特有的思想和情感。
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遭遇了严重的动荡,这对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乱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的忧虑和哀愁。
他们大量描绘了战争、贫困和流亡生活等问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淹的《别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佳作,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展示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切。
总的来说,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诗人们在这个时期遵循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创作出富有个性特色和时代色彩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素材。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一直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样的题材,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虽然时代变迁,但是这些诗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哲思,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
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迪,使自己更加充实和丰富。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
• 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用器有笙、 笛、筑、瑟、琴、筝、琵琶七种。平调 曲声调悲壮。 • 《乐府诗集》引晋代崔豹《古今注》: “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 分,不可妄求。” • 郭茂倩:长歌短歌,指歌声长短。 • 表达的内容: 一、如何对待人生有限性(第一节、第二 节) 二、忧患之思(第三节至第六节) 三、以天下为己任(第七节、第八节)
• 韦玄成,治《诗》者,作诗以颂美先 人,以诗讽谏他人,或作以自,语句 及用意上,都烙上了西汉经学的印迹。 西汉经学“以三百篇为谏书”,于此 亦可见一斑。 • 《汉书•韦贤传》有云:韦孟二诗 “或曰其子孙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 是诗也。”或有可能。韦玄成二诗与 韦孟二诗用意,篇章结构均极似。
• 2.《焦氏易林》 • 西汉焦延寿, 用《周易》结构体 例,给六十四卦配上占卜辞,每卦占 卜辞六十四首,称为一“林”,全书 六十四“林”,称《易林》。 • 《焦氏易林》占卜辞,总计4097首, 因为《节》卦之《无妄》下存两首。 删去语句多有雷同及重复出现的,还 有3000多首,均是四言韵语。陈良运 书选注了481首。
• 韦贤兼通《礼》、《书》,以《诗》教授,为
• •
•
• • • •
昭帝授《诗》。其子韦玄成修父业,以明经擢为 谏大夫。《自劾诗》: 赫矣我祖,侯于豕韦。赐命建伯,有殷以 绥。 „„ 肃肃楚傅,辅翼元夷,厥驷有庸,惟慎惟 祗。 „„ 惟我节侯,显德遐闻,左右昭宣,五品以 制。„„ 天子穆穆,是宗是师,四方遐尔,观国之火军。 茅圭之继,在我俊兄,惟我俊兄,是让是 形。„„ 赫赫显爵,自我坠之。微微附庸,自我招 之。„„ 谁谓华高,企其齐而;谁谓德难,厉其庶
• 2.嵇康(223-263)的四言诗
• 嵇康四言诗作共32首。《幽愤诗》、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 《 四言诗十一首》。《诗》以四言为 主。 《游仙诗》,四言两句。 • 另外,其《代秋胡歌诗七首》,以四 言为主。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经》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4、《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5、《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7、《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集成校笺 出版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集成校笺出版1. 介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诗歌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形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
对这一时期诗学文献的集成校笺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有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的集成校笺终于出版,引起了广泛关注。
2. 出版背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歌的发展更是丰富多彩,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学遗产。
对这一时期的诗学文献进行集成校笺,对于加深对古代诗歌发展历程的了解,促进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重要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集成校笺的出版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这一时期的诗学文献广泛而丰富,包括了众多经典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集成校笺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工具。
4. 学术贡献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集成校笺的出版,将为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做出重要的学术贡献。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校笺,将有助于揭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推动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传承。
5. 参考价值这一集成校笺的出版,也将对广大研究者和学子产生积极的参考价值。
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不仅可以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升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境界,推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6. 结语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集成校笺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于推动我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信这一集成校笺的出版,将为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的集成校笺出版,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将对学术研究和未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意义。
先秦至元代诗歌发展思路
先秦至元代诗歌发展思路
先秦至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诗歌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经历了从诗经和楚辞的继承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再到元代的多样化演变。
以下是先秦至元代诗歌发展的一些思路: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诗歌的起步阶段,以《诗经》为代表。
《诗经》以其规范的形式、朴素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为后世诗歌的基石。
它主要关注社会生活、宫廷礼仪和个人情感等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诗歌出现了转折点。
乐府民歌的兴起,使得民间的声音开始进入诗歌领域。
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开启了新的创作空间。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诗人以杜甫、李白等为代表,形成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
唐诗追求豪放的气势和情感表达,形式上注重对仗和韵律。
宋代则强调对细腻情感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形成了以苏轼、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
元代:元代是汉族以外民族支配下的一个时期,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元代的诗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宫廷诗、田园诗、山水诗等不同流派,同时与戏剧表演相结合,形成了元曲。
元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多
样性使其独具魅力。
这些思路仅是对先秦至元代诗歌发展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时期都有丰富的创作和变革。
从先秦至元代,诗歌从简单的歌辞发展到丰富多样的形式,表达了时代的变革和人们内心世界的变化。
中国诗词发展源流: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xx诗词发展源流:xxxx南北朝诗1、两汉乐府民歌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秦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首先是乐府民歌。
“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建立的音乐机关,为宫廷制作乐章和训练演员,同时也采集民间歌曲供宫廷和贵族娱乐。
《汉书·艺文志》里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其实当时采诗的地区不止代、赵、秦、楚四个地区,范围还要大得多。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等话,是说这些歌谣是百姓苦乐的真实表现,都有针对性,统治者可以从中观察民情和了解政教的得失。
这些民歌因乐府机关搜集整理得以保存,统称“乐府诗”。
以后各代常常把入乐能唱的诗词称为“乐府”,已不是汉代音乐机关的涵义了。
汉代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感情真挚,句式长短不一,表现手法灵活,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古代诗歌中值得珍贵的一部分。
先看一首《战城南》:战xx,死xx,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xx:“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xx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xx筑室,何以xx,何以xx?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乌鸦去啄食。
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
战死在野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餐。
”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怆的气氛笼罩。
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姓(良臣)也办不到。
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下面这首《悲歌》写了社会离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悲歌可以当泣,遥望可以当归。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论文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论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辨体理论的发展论文【内容提要】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有一个逐步演变发展的过程。
先秦两汉出现了古代文体分类的滥觞,诗歌体制得到了初步规范;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取得自身独立意义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文心雕龙》与《诗品》的出现,形成了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第一个高峰,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关键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学辨体理论古代诗学辨体理论是构成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体内容,它与文学创作共同发展,确定与规范文学创作的基本体制规范与要求,同时又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调整,规范与修正交替发展,尊体与破体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古代文体理论向前发展。
大致来说,先秦两汉时期文学虽然没有从史学、哲学等中分离出来,可已经出现了古代文体分类的滥觞,其中隐含着对诗歌体制的初步规范。
相对于先秦、两汉来说,无论在文学文体的分类与规范方面,在诗歌独特的语体风格的确立方面,还是在文体风格论方面,魏晋六朝时期都是我国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取得自身的独立意义,确立基本审美规范的时期。
以《文心雕龙》、《诗品》为杰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无疑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是我国古代诗体形态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一、先秦两汉文体分类的滥觞与诗歌体制的初步规范以《楚辞》为代表的“骚体”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体演变发展中的异数,它构建在南方巫官文化特有的气质上的独特的文体风貌,奠定了古代诗学的浪漫主义传统。
“骚体”在句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两字一顿,两句才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体式,以六言为主,杂用四、五、七言,大都一句一意,节奏感很强;在语词上,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入诗,大量使用虚词以增强感染力,语言风格绚丽华美,瑰玮雄奇;在结构上,突破了《诗经》抒情短章的体制限制,大大加强了铺陈叙事的功能,故事性与铺叙性成为了骚体文学的基本文体特征。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综述
魏晋南北朝东汉(建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东魏——北齐北朝:(初期)五胡十六国——北魏————北周灭北齐西魏——北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隋文帝结束了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关于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的综述前言: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经历了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晋实现短暂统一,之后又是南北朝分裂,此时期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民族矛盾尖锐。
政治上,这一时期一个主要现象是门阀制度的存在。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与庶族矛盾不断激化,文学创作出现了歌功颂德和寒士不平两个倾向。
思想上,首先是玄学兴起,其次是佛教、道教兴起。
学术思想的兴起影响了文人创作。
如名士们追求玄学中寓含的任达狂放的生活沈约、刘勰等与佛教关系甚密,王羲之、嵇康等受道教的影响。
文学发展中,诗歌发生了巨大变化,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也发生了变化》),文学理论繁荣,文学批评兴起。
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文人集团的活跃。
建安时代,以曹氏父子为首的文人结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集团。
此外还有“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文人集团。
文学发展中,诗歌形式丰富多样,曹操及建安文人大量创作五言诗,七言歌行体也得到确立。
曹丕《燕歌行》为文学史上完整的七言诗,南朝鲍照进一步改进七言诗形式。
齐梁时期,沈约创造“永明体”,为律诗形成铺平道路。
梁陈时期,出现了宫体诗。
近几年关于魏晋诗歌研究的论文高达200多篇,主要集中在建安诗歌研究和陶渊明研究两个热点上。
[1]王文生《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就把建安诗歌和陶渊明作为两个独立的章节研究;[2]赵东栓《魏晋南北朝文学》则依次对建安时文人诗歌及陶渊明诗歌进行评析,语言幽默易懂。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同形式的诗歌都应受到关注研究。
正文:一、建安正始诗歌建安诗歌源于汉末大乱之际,此时汉统一思想结束,经学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韦玄成,治《诗》者,作诗以颂美先 人,以诗讽谏他人,或作以自,语句 及用意上,都烙上了西汉经学的印迹。 西汉经学“以三百篇为谏书”,于此 亦可见一斑。 • 《汉书•韦贤传》有云:韦孟二诗 “或曰其子孙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 是诗也。”或有可能。韦玄成二诗与 韦孟二诗用意,篇章结构均极似。
• 2.《焦氏易林》 • 西汉焦延寿, 用《周易》结构体 例,给六十四卦配上占卜辞,每卦占 卜辞六十四首,称为一“林”,全书 六十四“林”,称《易林》。 • 《焦氏易林》占卜辞,总计4097首, 因为《节》卦之《无妄》下存两首。 删去语句多有雷同及重复出现的,还 有3000多首,均是四言韵语。陈良运 书选注了481首。
• 焦延寿历经昭、宣、元、成四朝,汉 朝由盛转衰,奸臣当道,贤人遭难。 《焦氏易林》中有大量四言诗讽刺政 治昏暗之种种现象。 • 君为臣逐 • 腐臭所在,青蝇集聚。变白为黑, 败乱邦国。君为臣逐,失其宠禄。 ----《丰》之《咸》
•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 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 忠直隐处 扬风偃草,尘埃俱起; 清浊溷散,忠 直隐处。 ---《蹇》之《履》 • 室家分散 耳如惊鹿,不能安足;室家分散,各走匿 窜。 ---《益》之《噬嗑》
• 韦贤兼通《礼》、《书》,以《诗》教授,为
• •
•
• • • •
昭帝授《诗》。其子韦玄成修父业,以明经擢为 谏大夫。《自劾诗》: 赫矣我祖,侯于豕韦。赐命建伯,有殷以 绥。 „„ 肃肃楚傅,辅翼元夷,厥驷有庸,惟慎惟 祗。 „„ 惟我节侯,显德遐闻,左右昭宣,五品以 制。„„ 天子穆穆,是宗是师,四方遐尔,观国之火军。 茅圭之继,在我俊兄,惟我俊兄,是让是 形。„„ 赫赫显爵,自我坠之。微微附庸,自我招 之。„„ 谁谓华高,企其齐而;谁谓德难,厉其庶
•
(二)四言诗的新变:曹操、嵇康、 陶渊明 • 1.曹操(155-220) •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 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 有杜康。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 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 居如转丸
• 居如转丸,危不得安。东西不宁, 动生忧患。 ---《泰》之《蹇》 《焦氏易林》四言韵语赞颂之辞 • 天之奥府 • 江河淮海,天之奥府。众利所聚, 可以长有。乐我君子。 ---《乾》之《观》
• 春服既成 • 春服既成,载华复生;茎叶盛茂,实 穗泥泥。 ---《未济》之《噬嗑》 • 泥泥:茂盛貌。《诗•大雅•行苇》: “方苞方体,维叶维泥。” • 《焦氏易林》 抒情之辞 • 心怀大忧 • 泛泛柏舟,流行不休;耿耿寤寐,心 怀大忧;仁不逢时,复隐穷居。 ---《屯》之《乾》
• • • •
• • • • • • •
•
韦孟《讽谏诗》: 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方斤。 彤弓斯征,抚宁遐荒。总齐群邦,以翼大商。 迭彼大彭,勋绩惟光。至于有周,历世会 同。„„ 于赫有汉,四方是征,靡适不怀,万国乃平。 乃命厥弟,建侯于楚。俾我小臣,惟传是辅。 兢兢元王,恭俭净壹,惠此黎民,纳彼辅弼。 乃及夷王,克奉厥绪。咨命不永,惟王统祀。 左右陪臣,此惟皇士。 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继祖考。 邦事是废,逸游是娱,犬马繇繇,是放是 驱,„„ 嗟嗟我王,汉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 闻。„„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
——汉魏六朝诗歌对《诗经》的 接受 • 据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P28) 统计,风雅颂各类诗的句型,四字 句:颂,686句,大雅,1414句, 小雅,2316句,国风,2280句,四 字句型占百分之九十一。
• 一、美刺与抒情:《诗经》的余音 • 《诗经》有美有刺,汉代治经者,承其 四言形式,并且用以表达戒刺之意。 • 《乐府诗集》所收郊庙歌辞部分,仿 《诗经》雅颂以表达祝颂的作品很多。 例如汉武帝时所定《郊祀歌》十九首, 其中《帝临》、《青阳》、《朱明》、 《西颢》、《玄冥》、《惟泰元》、 《齐房》、《后皇》八首是四言诗。 《安世房中歌》十七首中大部分是四言 诗。这些内容,将集中在第四部分音乐 与诗歌部分讲述。
• 心劳且忧 • 水载般舟,无根以浮;往来溶溶, 心劳且忧。 ---《屯》之《益》 《诗•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 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 以敖以游。 • 雨惊我心 • 望骥不来,拘蹇为忧;雨惊我心,风 感我肌。 ---《泰》之《比》
• 秋风多哀 • 独坐西垣,莫与笑言。秋风多哀,使我 心悲。 ---《艮》之《否》 《焦氏易林》的意义:第一,《诗》与 《易》相通,由经学走向文学。《易林》 解《易》,作者亦精于《诗》,作成文 学之辞,四言之诗。 第二,焦氏对《诗经》的美刺精神、 《诗经》的抒情性,《诗经》具体的意 象、语词,都有深入的理解、继承,结 合《易》的忧患精神及“立象以尽意” 的特点,创造出奇特的四言诗。
明胡应麟《诗薮》:“汉四言自有 二派:《安世》、《讽谏》、《自 劾》等篇,典则淳深,商周之遗轨 也;《黄鹄》、《紫芝》、《八公》 等篇,瑰奇风藻,魏晋之前驱 也。”
• (一)美刺之声:韦孟、韦玄成、《焦氏易 林》 • 1.韦孟、韦玄成 • 韦孟,鲁国邹人,汉景帝时,为楚元王 傅。地存两首:《讽谏诗》和《在邹诗》。 楚元王子刘戊不遵道,韦孟作诗讽谏曰, 后在邹,又作一诗以讽。 • 韦玄成,丞相韦贤之子。汉元帝时为太子 太傅,为丞相。因事受劾,削爵为关内侯, 自伤贬黜父爵,作诗自劾责。是为《自劾 诗》。遭贬后十年为丞相,作诗以戒子孙。 是为《戒子孙诗》。 • 仅录韦孟、韦玄成诗作片断,以观其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