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精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

绪论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中医学是多学科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1.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

2.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3.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精液为生理病理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独特的医学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时期:战国至两汉时期

形成标志:《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难经》--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等医学典籍的问世。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整体观察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1)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2)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针灸技术的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2.宋金元时期

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方》,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提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金元时期(四大家)

刘完素--火热论-以寒凉清热-寒凉派

张从正--邪去正自安-汗吐下-攻邪派

李杲--重视胃气-温补脾胃-补土派

朱震亨--倡相火论-滋阴降火-滋阴派

3.明清时期

明代--命门学说的产生

张介宾--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

赵献可--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吴又可--戾气说,对瘟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叶桂--创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

吴瑭--创立三焦辨证理论。

清代--瘀血理论的发展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4.近代和现代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因而此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趋势。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之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1.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一系统的研究,明确其基本内涵。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继续发展、创新和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研究;注重中医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创建科学的假说和构建新的理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认识。

含义: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

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也着密切关系。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形神统一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2)病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在病理是相互影响的。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3)诊治上的整体性

诊断--由外察内--通过分析局部的外在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

治疗--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强调形神共调。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社会环境诸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影响。防治疾病,当调摄精神,适应社会,以维持身心健康。

4.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

以整体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相比较,可见中医学早就从宏观上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全部构架,并且给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增添了新的内容——天人一体观。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