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作者介绍—王羲之
兰亭集序(最权威)
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兰亭集序等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 对于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 观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通过 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 了解民族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 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追求内心平静
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对内心平静的向往,认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 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所干扰,以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对艺术的追求
书法艺术的魅力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展现了其卓越的书法艺术,其字形优美、笔法精妙,是书法艺术的瑰宝。通过欣赏兰 亭集序,人们可以领略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作者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作品的艺术 价值极高。通过对《兰亭集序》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精髓, 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02 兰亭集序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开头部分
描述了兰亭集会的场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这一部分通过简洁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高雅的文人 聚会画面。
有人认为其文学价值较高,但也有人认为其文学价值一般。
05 兰亭集序的感悟与启示
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短暂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认为人生如同过眼云 烟,转瞬即逝,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真实的感受和价值。
珍惜亲情和友情
王羲之在文中强调了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认为人生中最珍贵 的是与亲人和朋友的情感纽带,应该倍加珍惜和维护。
文章中体现了作者对文学 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展 现了作者的艺术情怀和审 美观念。
友情缅怀
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告别 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友情 的珍视和缅怀,体现了作 者重情重义的人生态度。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3篇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3篇兰亭序的基本简介《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想必你一定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内容请关注!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作者小传】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
初为秘书郎,庾亮请为征西参军,累迁长史,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征为吏部尚书,不就,授护国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
晚年称病去官,放情山水,弋钓为乐。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有诗文集十卷。
清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赞其“兰亭咏诗,韵胜金谷”。
于此可见王羲之文学成就。
又以擅长书法名世,草隶尤精,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游龙,论者评为古今之冠。
他所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既是书苑珍品,也是文坛杰作,千百年来向为人所盛赞和传颂。
【题解】浙江绍兴西南渚山上的兰亭,周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饮酒赋诗,各抒怀抱。
羲之除赋诗二首外,事后并为诗集写了这篇序。
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这次集会的盛况和乐趣,抒发了盛事不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标一帜。
本文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岁月的积极进取意向。
南朝初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逐渐风行,这篇序文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自辟蹊径,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一致。
永和九年[1],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修禊事也[3]。
群贤毕至[4],少长咸集[5]。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文言文《兰亭集序》全文翻译和考点解析
兰亭集序王羲之〔魏晋〕作者介绍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创作背景公元353年(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正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23
研讨探究
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 受?
24
良辰:暮春之初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风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物 之
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
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物之胜
曲水流觞,畅叙幽情 吟咏之雅
20
3、“序”及分类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 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 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 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 “跋”或“后序”。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 作序。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26
抒发人生感慨。 (沉重 、悲痛)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境界扩大)
乐
两种人
生
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知既倦,情随事迁
痛
俯仰之间,化为陈迹
死
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
27
为“天下第一行书”。
•
11
“序” 在全文的贯穿
诗集的由来:因修禊事而“群贤毕至”
作诗的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幽情”
成书的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的目的(意义):“后之览者,亦有 感于斯文。”
12
兰亭碑
王右军祠
13
鹅池
14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撰文)—搜狗百科
兰亭序(东晋王羲之撰文)—搜狗百科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些文章。
今义: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指社会人事的应酬。
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修辞修辞手法:互文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句式修禊事也(判断句)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其致一也(判断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省略句映带(于)左右列坐(于)其次悟言(于)一室之内放浪(于)形骸之外引以(之)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形作动,贤才少长咸集:形作名,年龄大和年龄小一觞一咏:名作动,喝一杯酒所以游目骋怀:使动,游,使…纵展;骋,使…开阔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把…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意动,把…看作等同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一起。
例:若合一契2、一样。
例:其致一也3、将......视为一样。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
.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
右军祠
.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 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 华亭”。
.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 角。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 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 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 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 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 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
‖兰亭介绍
.
被称为中国书法 圣地的“兰亭”,位 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 南部,春秋时越王勾 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 虽然不大,却为中外 游人所瞩目。
.
“兰亭”两字系清 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 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 生,遂成残字。
.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
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
生 性 爱 鹅
王王羲羲之之轶轶事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 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篇1兰亭序全文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王羲之-兰亭集序-简介和书写详解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 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 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 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 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取 众家之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 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挑及其变化 挑 即提。藏锋落笔,重按
2、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 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 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 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 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 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 《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 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 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 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 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 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王 羲 之 《 黄 庭 经 》 墨 迹 唐 临 本 )
(
姨 母 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 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2、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 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 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 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 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 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兰亭集序背景介绍
兰亭集序背景介绍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手书的一幅书法作品,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幅作品的写作背景是王羲之被派往兰亭会议的历史事件。
据史书记载,公元353年,当时的东晋政府在洛阳召开了一次宴会,邀请一些文人雅士参加。
王羲之也受到邀请参加了宴会,在宴会上他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宴会结束后,这些文士们相互约定,要一起去兰亭山玩耍,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于是,他们在那个秋天的9月,来到了位于兰亭山的一处小溪旁边,准备进行联谊活动。
王羲之发现小溪水流潺潺,很有意境,便取出毛笔和纸张,写下了那篇伟大的《兰亭集序》。
后来这篇文章被传播开来,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兰亭序评价
王羲之兰亭序评价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一,它的这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兰亭集序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集序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历史评价《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
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历代有关《兰亭序》评语集萃宋黄庭坚:《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于心,会其妙处耳。
宋米芾: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札;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昭陵竟发不知归,摹写典型犹可秘;彦远记摹不记褚,要录斑斑纪名氏;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摹惊一世;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那都有是。
元赵子昂:余北行三十四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七日书。
兰亭序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 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 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 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少的墨水,写烂了多 少的笔 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 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 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 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 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 《兰亭序》
学习目标
1、作者介绍 2、作品的创作背景 3、作品赏析 4、王羲之的故事
作者介绍
1、王羲之,东晋时期 著名书法家,也是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书法家,被称为“书 圣”。 2、他与其子王献之合 称为 “二王”。 3、代表作《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书”。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
入木三分的故事
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 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 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 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 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 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书成换白鹅
相传山阴有一位道士 ,想求王羲之给他写一 本《黄庭经》,但又担心王羲之不肯答应。他打 听到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漂亮的 大白鹅,在王羲之坐船路过山阴的时候,故意赶 着鹅经过。王羲之看到河里游着一群白鹅,羽毛 白净,形态优美,喜欢极了,让道士开个价。道 士却说: “这么好的鹅哪能舍得卖掉。不过先 生您要是真喜欢,就给我写一本经来换。王羲之 一听,马上就答应了,当即用半天时间写好一卷 《黄庭经》交给了道士。道士如获至宝,便让王 羲之把大白鹅带走了。
5, 笔画两长两短, 成形断顾 盼, 牵丝连环, 末笔形态别致, 状如横画。
6, 其形态较窄小, 侧似翘首而 盼, 颇有人情味;下面三笔合为 一体,上折方中含圆, 下折圆中 带方, 末尾的形态洁净细腻。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王羲之其人其书(李春青)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
“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
(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
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
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
13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
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
其父辈大将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
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挑选。
这位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
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羲之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
后被征西将庾亮请为参,累迁至长史。
庾亮临终,上表推荐羲之为宁远将、江州刺史。
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回绝。
又授为护将,此职为禁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极为重要。
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
扬州刺史、大清谈家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
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将之职。
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久转为右将、会稽内史。
羲之出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
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
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
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
《兰亭集序》作者简介
《兰亭集序》作者简介《兰亭集序》作者简介《兰亭集序》的作者是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那么,王羲之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有着怎样的文学创作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作者简介,欢迎阅读!《兰亭集序》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人物生平: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
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
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后世尊称为“书圣”。
据传说其行书真迹《兰亭序》随葬李世民。
现传世均为临摹本。
传说,王羲之一次与朋友一起去一游亭饮酒作诗来取乐,随即继兴写下《兰亭序》,虽中有错字,不是很工整,字也大小不一,但字的潇洒飘逸却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实乃佳作,就连王羲之本人也叹为观止,不敢相信,所以《兰亭序》才会享誉如此盛名。
《兰亭集序》之背景资料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兰亭集序》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 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版本与流传
《兰亭集序》经过多次手抄本的流传,如今有多个版本被保存在各大博物馆 和私人收藏中。
结论和总结
《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书法的顶峰,是人们对友情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的 艺术表达。
《兰亭集序》之背景资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书法作品,由东晋时期的著名 书法家王羲之创作。本文将介绍《兰亭集序》的作者及背景,创作背景,题 材和主题,艺术特点与风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以及版本与流 传的情况。
作者及背景
王羲之,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以行书、楷书见长,作品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兰亭集序》创作于公元353年,王羲之在宴会上书写此文,表达了他对友情 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题材和主题
《兰亭集序》的题材是以兰亭为背景的宴会,主题是友情、人生和自我反思。
艺术特点与风格
《兰亭集序》以其豪迈奔放的笔墨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流畅的线条 和饱满的笔画展现了王羲之精湛的书法技艺。
兰亭集序历史背景介绍
兰亭集序历史背景介绍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由东晋文学家王羲之创作。
它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用于主持宴会的应酬文化中。
兰亭集序被誉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通过描写兰亭盛宴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逝去的感叹和对友情的赞颂。
这篇序文极具艺术魅力,成为后人所推崇的传世之作。
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晋代的江南地区。
当时,社交宴会是一种常见的社交形式,宴席上的文化活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宴会通常由文人雅士组织,以展示他们的才华和交流思想。
兰亭集序正是写于王羲之举办雅集之后,以纪念这次雅集的盛况。
此次雅集的具体情景被王羲之详细的描绘在兰亭集序中。
序文始于温庭筠在南京主持宴会时,在兰亭中办的宴会盛况,即兰亭宴。
王羲之以鲜明的对比手法,在描写宴会现场和停止宴会之后的离别情景中,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中,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惜和对时光流逝的忧虑。
庾信和其他文人雅士在宴会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文化修养,进行了文艺交流。
王羲之通过对宴会流程和庾信作品的赞美,展示了当时文人雅士在宴会中的重要角色。
王羲之对于庾信的赞美和对他的崇拜,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敬意,并以庾信的才华为重心,进一步表达了对这段友情的向往和思考。
在序文的结尾,王羲之以自然景物的描述来表达对光阴流逝的思考。
他以“白露未晞”的形象来描述光阴流逝的快速,暗喻人生短暂,不能放松警惕,要珍惜时光。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王羲之传达了深深的忧虑和对光阴的珍惜之情。
兰亭集序的创作和流传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序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后人推崇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不仅表达了王羲之对友情和光阴流逝的深刻思考,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在宴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这篇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入的思考,使它成为永恒的经典,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的创作。
兰亭集序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艺术的结晶,还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
兰亭集序作者简介
兰亭集序作者简介兰亭集序作者简介 引导语:王羲之(303年—361年,⼀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东临沂)⼈,后迁会稽⼭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庭。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东临沂),后迁居⼭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兼善⾪、草、楷、⾏各体,精研体势,⼼摹⼿追,⼴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炉,摆脱了汉魏笔风,⾃成⼀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然,丰神盖代”的⾏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七帖》、⾏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楷书《兰亭集序》等。
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尊为“书圣”,与⼉⼦王献之合称“⼆王”。
【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书”。
王兼善⾪、草、楷、⾏各体,精研体势,⼼摹⼿追,⼴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炉,摆脱了汉魏笔风,⾃成⼀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常⽤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传说王羲之⼩的时候苦练书法,⽇久,⽤于清洗⽑笔的池塘⽔都变成墨⾊。
后⼈评⽈:“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然,丰神盖代”。
有关于他的成语有⼊⽊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代⼜⼀代的书苑。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悦诚服,因⽽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王羲之兰亭序简介
王羲之兰亭序简介兰亭序是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他对我国的书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兰亭序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王羲之兰亭序欣赏_王羲之资料介绍
王羲之兰亭序欣赏_王羲之资料介绍《兰亭集序》是一篇骈文,不过王羲之所作之文不像两晋时期那些华而不实,只是一味讲究华丽辞藻的骈文。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羲之兰亭序欣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欣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这一年的农历三月三,王羲之同好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当时的东晋军政高官相会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众人汇聚于此,行“修禊”类似于祭祀的活动。
在会上,众人借着酒性作诗娱乐,王羲之便作了篇《兰亭集序》为众人诗作的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骈文,不过王羲之所作之文不像两晋时期那些华而不实,只是一味讲究华丽辞藻的骈文。
文章通过爽朗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当时聚会的盛况和王羲之一时的感慨之情。
文章分为三段,首段先指出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之后介绍了聚会人数之多,年龄之广。
紧接着描写了兰亭周边的优美环境,远处的高山幽林,近处的曲水流觞。
然后道出众人在美景的刺激下,竞相作诗。
第二段则是王羲之感慨人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因为上文的“乐”,让王羲之对人生这种无常深有思虑。
以“晤言一室之内”和“放浪形骸之外”两种形式来表现同一种“老之将至”的无奈洗心情。
最后一段王羲之道明了作序的原因,发出古今以及将来之人的兴叹之声。
王羲之没有像古人那样表现出对生死的消极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入世,绵绵的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兰亭集序》除了文章内容的清爽干净,韵味深长,整篇序更是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笔法刚柔相济,点画之间无不简洁凝练。
所以喜爱书法的唐太宗对《兰亭集序》是爱不释手。
王羲之资料介绍王羲之,字逸少,出生于公元303年,安逝于公元361年(还有一作是公元321年——379年),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原籍是琅琊人(现今的山东临沂),后随朝廷越过河东,在东晋官拜右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世人也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出生在西晋的一个名门望族之中,王羲之祖父王正官至尚书,其父亲王旷又是淮南太守,拥护朝廷东渡之人。
《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的人生事迹
《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的人生事迹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人生事迹
引导语:《兰亭集序》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界的书圣,是后人难以超越的,他的人生经历过哪些事情,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兰亭集序》王羲之的人生事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
/wenxue)。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
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
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
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
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似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
丫环没有方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
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答复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
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
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作者介绍—王羲之
导读:兰亭集序作者介绍—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
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
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异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
王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年-公元347年),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卫铄(王羲之的姨妈)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
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
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
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
”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
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