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持续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特征:具有生产力、生命力、净化力、交换力2、土壤形成的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为因素。
3、对土壤的影响: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气候中的热量要素是能量的基本来源,水是最重要的溶解和迁移介质。
生物的活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使母质转变为土壤。
地形通过水热调节的重新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而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或它们的综合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加长而加强。
人类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的速度、发育程度和方向。
4、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以及相互关系:(1) 地质大循环:地面的岩石在矿物经风化作用所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料和黏粒等,受雨水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到低处进入河流,最后汇入海洋,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各种成岩作用又重新形成岩石。
经地壳抬升作用,海底变成陆地,岩石重新露出地表,又可再次进行风化、淋溶和沉积等过程。
(2) 生物小循环:着生在岩石风化物中的植物,从中吸收养分,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生物有机体,而植物提体又可供动物生长,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供下一代生物吸收利用。
(3) 相互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两者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
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的淋失过程,但无地质大循环,就无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无法着生,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就没有生物小循环对养分的集中累积,就没有肥力的产生于发展,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同地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互相联系在一起。
5、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1)自然土壤:枯落物层(O层覆盖物层)、腐殖质层(A层)、淋溶层(E层)、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基岩层(R层)(2)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6、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地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颗粒组成)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分为若干组合,而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完整word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16.干旱时主要发生氧化反应,反之发生还原反应。
17.同一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比在酸性溶液中容易进行。
18.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的通气状况、生物代谢程度、还原性物质的数量等,pH只是影响土壤Eh的因素之一(Eh随pH的升高而下降)。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13.矿化过程是腐殖化过程的前提。
14.腐殖化系数=单位土壤每年残留碳量/每年进入单位土壤的总量
15.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16.矿化率=有机质因矿化作用每年损失的量/土壤有机质总量
17.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因素:①温度;②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③有机残体的特性;④土壤PH及土壤质地。
29.阳离子交换量就是pH=7时土壤净负电荷的数量。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环境土壤学-学习指南
环境土壤学-学习指南一、名词解释1.土壤污染2. 土壤团粒结构3. 盐基饱和度4. 土壤质地5. 阳离子交换量6.同晶替代7. 兼厌氧性微生物8. 田间持水量9. 碱化度10. 土地沙漠化11.土壤肥力12. 腐殖质13. 永久电荷14. 土壤质地15. 好氧微生物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影响沙粒起动的因素2.简要说明土壤团粒体形成机制3.简要说明土壤胶体阴离子交换吸附、专性吸附的机制及区别4.简要说明沙质土、壤质土、粘质土在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差异5.简要说明土壤酸化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和措施6.简要说明土壤腐殖质分解转化途径和过程7.简要说明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吸附、专性吸附的机制及区别8.简要说明土壤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9.简要说明土壤潜性酸和活性酸的区别和联系10.试比较高岭石组、蒙蛭组、水化云母组和绿泥石组在矿物构造和矿物性质的差异11.简要说明土壤水分形态与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关系12.简要说明土壤重金属形态分类及相互转化关系13.简要说明土壤盐渍化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途径三、论述题1.综合分析说明土壤腐殖质来源与分解转化途径和过程。
2. 结合本课程学习,请全面地论述中国土壤质量退化的类型、地理分布及成因。
3. 结合土壤风蚀的物理过程,请全面地分析影响风蚀强度的因素及土壤风蚀的环境意义。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土壤污染:人类活动向土壤添加有害物质(“绝对性”定义),以特定参照数据(如土壤背景值加二倍标准差)为临界值来判断,超过此值则认为土壤已被污染;当加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容量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此时认为土壤被污染了(“相对性”定义)。
土壤被污染的程度主要决定于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数量、强度和土壤净化能力大小,当进入量超过净化力,就将导致土壤污染。
2. 土壤团粒结构: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土粒在胶结物(有机质、碳酸钙、氧化铁)的作用下,相互团聚在一起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称为土壤结构体。
《环境土壤学》课件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颗粒大小、孔隙度和团聚体等,影 响水分和空气的流动,以及养分的保持和传递。
土壤生态系统由土壤生物、土壤环境、土壤结 构和土壤养分等组成,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 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土壤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氧化还 原电位和土壤气体等,对土壤生物的生存和活动 产生影响。
交通运输
汽车尾气、轮胎磨损等 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
壤。
土壤污染的类型
重金属污染
如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积累。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富集。
有机物污染
如石油、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污染 土壤。
病原菌和寄生虫污染
污水灌溉和垃圾填埋等导致病原菌和寄生虫 在土壤中滋生。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土壤生态保护与修复
通过生态工程和生物修复等技 术手段,恢复受损土壤生态功 能。
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 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
。
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环境土壤学开始萌芽,主要关注土壤污染问题。
20世纪中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土 壤学得到快速发展。
土壤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其中微 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植物包括根 系和地衣等,动物包括蚯蚓、蚂蚁和蜘蛛等。
土壤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 同地区的土壤生物群落存在差异。
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也有 重要影响。
特点
环境土壤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环境 科学、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 个领域;同时,环境土壤学强调实践 应用,旨在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环境土壤学
第一章绪论一、土壤的概念1.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这是土壤的本质特性。
2.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的概念1)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土壤肥力4要素:水、热、气、肥。
2) 土壤净化力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使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毒性消失的过程二、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土壤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为植物提供水分与养分,支撑植物,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基地。
2.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土壤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
土壤圈的作用: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各种限制因子也对生物起不良的影响对大气圈: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和N2O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对水圈: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
对岩石圈:是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各种外营力的冲击三、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发展及定位引用传统土壤学的方法寻求土壤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环境问题出现后在土壤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第一节土壤母质成土母质是能形成土壤的物质,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在地表各种类型的成土母质。
一、土壤母质的来源1.成土的主要矿物(1)矿物: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2)矿物的类型★原生矿物:也叫内生矿物,地下深处呈熔融状态的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次生矿物:也叫外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类矿物(风化、沉积作用)。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壤:2.土壤特征:①拥有生产力;②拥有生命力;③拥有净化力;④拥有互换力。
3.土壤圈: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理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构成、水分与热量的均衡;③影响水的溶质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派;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1.土壤母质( 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根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堆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加化学风化的要素主假如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含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要素:母质、生物、天气、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必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 =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徙;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变。
12.土壤剖面( P20):从地面向下发掘而裸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2米深)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 O 层);②腐殖质层( A 层);③淋溶层( E 层);④堆积层( B 层);⑤母质层( C 层);⑥基岩层( R 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色:颜色、湿度、紧实度、构造、质地、 PH、重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构成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照土壤机械构成邻近与否而区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粘土。
4.土壤质地改进: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长处,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根源( 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样有机物料。
环境土壤学-矿物质有机质
10
二.矿质土粒的分级 ——粒级 矿 质 土 粒 大 小 差 别 极 大 , < 1nm ~ 数 mm ,数百万倍!!按土粒的大小可将土粒 (单粒)分为若干级(组),称为 粒级 (粒 组)。相同粒级的土粒成分和性质基本一 致,粒级间有明显差异。 土粒分级标准:国际制、卡庆斯基制、中国制。 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
彩云追月
3
• • • • • •
3、常见的原生矿物 (1)硅酸盐类:长石、云母等。 (2)氧化物类:石英、铁矿等。 (3)硫化物及磷化物类: 黄铁矿(FeS2)、磷灰石。 4、常见的次生矿物 (1)粘土矿物。为铝硅酸盐矿物,有高岭石、蒙 脱石、水云母等。 • (2)含水氧化物类。如含水氧化铁、水铝石等。 • (3)简单盐类。如石膏等。
《环境土壤学》
背景音乐:祝你平安
1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占土壤固体物质的很大比 例,它不仅构成了土壤的基本骨架,而且 是植物矿质养分的主要来源,并且为植物 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持作用。所以,土壤矿 物质对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特性有着深刻 的影响。
2
第一节 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
• 一、主要的成土矿物 • 1、矿物的概念 •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火山 爆发,地震,岩石风化)下所形成的自然均质体。 • 2、类型 • 根据矿物形成原因可分为: • 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 物。
11
粒 级 分 类 制
国 际 制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第一章一.土壤的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二、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三.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照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2 km2)、区域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6 km2)、全球性污染(按大陆或全球的尺度) 等。
四.世界重大污染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熊本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爱知米糠油事件五.环境污染世界重大危害事件酸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或水质性缺水六.土壤污染的定义:(考)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七.土壤污染的特点(考)(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八.土壤污染源按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
(1)污水灌溉(2)固体废弃物的利用(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4)大气沉降物九.土壤污染的类型(考)(1)有机物污染(2)无机物污染(3)土壤生物污染(4)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修复:(考)①工程措施②生物措施③施用改良剂④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十.土壤质量的定义土壤质量包含了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保障能力,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周健民2003,张桃林等1999)。
环境土壤学
(二)、根际与根际效应
根际是指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通常把根际范 围分成根际与根面二个区,受根系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是距 活性根1~2毫米的土壤和根表面及共其粘附的土壤(也称根 面)。
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 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 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1、通过选择性的取食某些微生物(如细菌),改变 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主要是调节细菌的数量。
2、增进某些微生物的活性(如固N菌、排泄出的细 菌等)
3、参与土壤植物残体的分解,如鞭毛虫与白蚁共 生,加速对木质素的分解。
4、某些原生动物也侵害植物。造成植物病害,有 的可引起严重的人畜传染病。
河 流
地下水
二、土壤水分常数与土壤含水量
1、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数量指标
土壤水分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土壤各类型水
分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土壤的水分常数保持相对 稳定的数值。
2、土壤水分含量表示方法
(1)质量含水量(θm):
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因在同地 区重力加速度相同,所以又称重量含水量。
(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
A、有益影响
(a)有效化营养元素——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加 强了有机质的分解,促进植物营养元素的矿化, 增强了对作物的养分供应。
根际微生物通过溶解矿物中的磷酸盐,给植物提供可 溶性的磷酸盐,加快植物对磷酸盐的吸收。
A、有益影响
(b)促进植物生长——根际微生物能合
成多种生长素、植物生长激素,加速种子
据统计:因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土壤肥力衰减和 土壤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 4.6 亿公顷,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40% ,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 1/4 !!!。
环境土壤学第一章 (第1节)
4、蛭石(Vermiculinite)
• 2:1型矿物,属于半胀缩型矿物; • 三 八 面 体 ( Mg 八 面 体 ) X1.1(Al2.3Si5.7) (Al0.5Fe3+0.7Mg4.8)O20(OH)4; • 同晶替代:蛭石中四面体片和八面体片都 有同晶置换作用,但主要发生在四面体片 中,Si被Al置换的数量比蒙脱石高,所以电 荷密度比蒙皂石类高 • 补偿离子不确定。 • 晶层间距为140nm
橄榄石[(Mg,Fe)2SiO4]:
橄榄绿色,立方形晶粒,断口常为贝壳状,硬度6.5~7。 富含铁,易分解,为土壤提供铁、镁等养分。
孔雀石[Cu2(OH)2(CO3)]
一、原生矿物
2、辉石、角闪石类 属链状结构硅酸盐,其Si-O四面体沿一 维方向延伸,又可分为单链结构的辉石类 和双链结构的角闪石类。 其中的Si/O=1:3。 3、云母类 属层状结构硅酸盐,常见的有白云母和 黑云母,土壤中的次生粘土矿物也多为此 类型。
2:1型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
3、伊利石(Illite)
2:1型矿物,属于非胀缩型矿物; 分子式: (OH)4Al4Si8O20 ; 同晶替代:K1.33Al4(Si6.67Al1.33)O20(OH)4同晶 替代现象主要以Al3+代Si4+(发生在硅氧片中); 存在补偿离子K+; 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次生矿物; c轴间距为100nm。
1、氧化铁
Fe3+
OH--
Fe (OH) 3 老 化
高温老化
α-Fe2O3
低pH、缓慢沉淀
α-FeOOH
〔
失
水
O〕
〔O〕 γ-Fe2O3
Fe2+
OH--
环境土壤学
●原生矿物: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土壤粗粒部分主要由原生矿物组成。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成土过程分解转化而形成的矿物。
粘粒主要由次生矿物组成。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通、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根际:通常是指直接受植物根系影响的土壤区域。
●根土比:指单位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邻近单位根外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比。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潜性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如醋酸钠与土壤作用,使胶体吸附的H+、Al3+释放到溶液中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酸:土壤胶体吸附H+或Al3+通过交换进入溶液后所反映出的酸度。
●ESP: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土壤eh:土壤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的浓度关系变化而产生的电位。
●土壤背景值: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土壤自净作用: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完整版)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积体,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2、土壤背景值反映了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土壤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科学的一项基本数据和重要的科学信息。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3、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4、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里摩尔数表示。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即CEC 是指土壤胶体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6、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7、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8、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9、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意义。
环境土壤学的定义
环境土壤学的定义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形成、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以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索土壤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环境土壤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土壤形成与演化: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的演化规律。
土壤形成包括物质输入、转化、迁移和累积过程,其中受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2.土壤物理性质: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的物理特性,如质地、密度、孔隙度、渗透性等。
这些物理性质决定了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通气性能以及植物根系生长的适宜性。
3.土壤化学性质:环境土壤学关注土壤的化学组成及其与环境中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以及土壤酸碱度等指标都是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
4.土壤生物性质: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群体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作用。
土壤生物可参与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形成等关键过程,影响着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5.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这包括土壤对水分的调节、养分的吸附与释放、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等。
了解土壤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
6.土壤修复与保护:环境土壤学研究土壤修复与保护的方法与技术。
土壤修复包括恢复受污染土壤中的生态功能,如清除有害物质、提高土壤质量和恢复植被等。
土壤保护则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保护措施,避免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保护土壤资源。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但其研究内容与其他环境科学学科如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化学等相互交叉。
它在环境与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土壤的形成与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功能和特性,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
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
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
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
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
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
(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
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
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
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
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
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
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
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母质:母质矿物的化学特性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母质的粗细和层理变化直接影响土壤发育,母质层次的不均一性影响土壤的发育和形态特征。
生物:参与岩石的风化,进行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
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情况和物质的转化、迁移及形成速率。
地形:影响水热及地表物质的再分配。
时间。
人类活动:对土壤是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具有社会性,大大缩短了土壤肥力的形成过程,具有双重性。
土壤固相、液相和气相3相物质的组成是什么?固相:土壤矿物质(95%-99%)、土壤有机质(1%-5%);液相:土壤水(化学结合水、吸附水、自由水);气相:土壤空气(CO2增高,O2下降)土壤质地主要分哪三类?它与土壤机械组成的关系是怎样的?砂土、壤土和粘土。
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能代表土粒组成的综合性质,但不是土粒组成的定量描述。
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组分的相对含量,即为机械组成,是土粒组成的定量描述。
土壤胶体包括哪些主要成分?其化学行为如何?无机胶体:包括成分简单的晶质和非晶质的硅、铁、铝的含水氧化物,成分简单的层状硅酸盐矿物。
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还有少量的木质素、蛋白质、纤维素等,一般带负电。
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胶体的吸胀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水分而发生体积膨大。
胶体凝聚:胶体表面带电,能与其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或离子相互吸引结合发生凝聚。
吸附作用:土壤胶体表面能够吸附离子与分子化合物,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物理化学吸附。
配位体交换作用。
沉淀吸附:土壤中物质与土粒表面的成分发生沉淀。
络合作用:腐殖酸的功能团、羧基、酚羟基以及羰基和氨基都能与重金属离子相络合或螯合。
论述土壤性质与缓解污染的关系。
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的结构性和土壤的力学性质,可用来衡量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从侧面反映土壤受污染程度。
土壤的化学性质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转化和迁移,控制土壤元素的形态和有效性,制约着土壤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形态、转化和归趋。
土壤生物学特性中酶特性决定着缓解污染中的许多生化反应,土壤中微生物是修复土壤的最先锋。
何谓土壤环境背景值?它具有何特点?理论上: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也就是未受人类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和含量。
实际上:土壤在少受人类活动影响或无污染时,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特别是有害元素的含量。
土壤背景值是一个相对概念;因时间和空间因素而异;现代条件下土壤背景值具有明显的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区域性和时代性;其所代表的是一定区域条件下的元素含量,而不能只是代表一个土壤类型或剖面的情况。
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环境科学上有哪些意义?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污染评价的基础;2.土壤背景值与其他环境背景值的关系可评价环境生态平衡状况;3.可作为污染途径追踪的依据;4.在农业、环境医学、食品卫生、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5.土壤背景值是特定地质、地理及气候条件与因素的综合体现,是深入认识环境自然属性的金钥匙。
何谓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在环境保护上有哪些用途?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实际上就是土壤的有害物质含量从一个起始值(背景值)起,到达最大负荷量(污染物水平值)之间的差值。
制定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多采用背景值加两倍标准差作为评价标准。
制定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和水量标准。
区域土壤污染物预测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I、F、Se背景值异常分别会引起什么地方病?举例说明Hg、Cd、Pb、As污染引起的公害病。
I含量过低或过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F过低引起龋齿,过高引起氟骨病、氟斑牙;Se过低引起大骨节病。
Hg:水俣病;Cd:痛痛病;As:黑脚病;Pb:Pb中毒,食欲减退、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贫血、便秘、腹痛等,幼儿损伤大脑,影响智力和骨骼发育。
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在少受人类活动影响或无污染时,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特别是有害元素的含量。
而土壤环境容量是土壤的有害物质含量从一个起始值(背景值)起,到达最大负荷量(污染物水平值)之间的差值。
土壤环境容量是一个“阈值”的概念,是植物需求量的上限,在宏观上是保护土壤和生态平衡的警戒线,在微观上是保持土壤功能机制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
什么叫土壤污染?判定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的指标有哪些?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或超过了土壤环境容量范围,而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
在利用动植物中毒临界指标的基础上,参照土壤自净能力,找到一个土壤污染浓度的界限范围,就是确定当前土壤是否受到污染的根据。
目前常采用的土壤污染指标:生物受害临界值或植株减产10%时的土壤污染物浓度;植株可食部分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时的土壤污染物浓度土壤污染的特点及主要危害包括哪些方面?隐蔽性和潜伏性;积累性和地域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治理难而周期长。
土壤环境污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土壤环境污染导致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下降;土壤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危害:重金属污染,农药化学品物质污染,土壤病原体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环境污染危害生态环境。
我国目前肥料使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土壤的化肥污染有哪些环境效应?如何正确处理施肥与土壤环境质量的关系?盲目过量施肥,肥料利用率普遍低下;施肥结构不合理,养分施用不平衡;地区间施肥不平衡;有机物料收集利用率低下。
—-积累;降低土壤微生物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促进土壤酸化;导致土壤中营养成分比例失调与植物NO3活性;氮元素对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的影响。
1.加强对肥料的监督管理,从肥料的质量上扼制污染;2.经济合理施肥,严防过量施肥;3.氮、磷、钾肥配合施用;4.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5.推行施肥新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6.优化肥料品种结构,研制新型无污染肥料;7.加强水肥管理,实施控水灌溉;8.培育高产高效低累积硝酸盐的蔬菜品种;9.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土壤中的重金属形态一般分为哪几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有哪些?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的因素有哪些?采用不同的浸提剂进行连续浸提得到: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
形态多变;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价态不同毒性不同;金属羰基化合物通常有剧毒;迁移转化形式多;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属于缓冲型污染物;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一般在1-10mg/L;微生物不仅不能降解重金属,相反某些重金属可在污染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金属有机化合物产生更大毒性;生物摄取重金属是积累性的,各种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对重金属都有较大的富集能力;对人体的毒害是积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