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形象解读

郭珊珊

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素瓦·特吕弗曾深有体会地说过:“电影是女性的艺术”。的确如此,电影作为人类表达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它的叙事从未离开过女性这一话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曾经历过一次历史的辉煌。电影导演们塑造了一大批表现女性内心体验,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但进入90年代,导演们在创作时更多地考虑市场票房,女性的声音在逐渐削弱与消解,女性意识也呈退守状态。她们不是被男性声音所覆盖,同化于强势的男性表达,就是在与男性影像话语“共谋”中陷落。整体说,女性在1990年后的中国电影文化中基本上是缺席的,沉默的,失语的。这些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迷失在家庭生活中的妻母形象

80年代的编导往往把母亲形象置于社会政治背景下,为受伤男性的心灵疗伤,这些女性给予男性的首先是母亲般的亲情,而不是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情。男性把女性看作精神上的“母亲”来敬仰、爱慕。进入90年代以来,编导把母亲形象从宏大叙事的背景中转到家庭日常生活中,放弃了对精神上的“母亲”赞美,转而塑造真实平凡的母亲形象。

(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母亲形象

《九香》(1995年,孙沙)中的母亲九香,代表了苦干、坚强、自尊、有原则的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美形象。失去了丈夫的女人独自带着五个孩子住在一间临时搭建起来的小屋里,在种种恶劣遭际的围困下,伟大的母爱得到了极度的衬托和彰显。电影中有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当孩子们上学后,九香偷偷舔净孩子们吃过的碗上的剩饭;为了生存,将儿子送给富裕的饭庄老板抚养,骨肉别离时的抱头痛哭;老年后积劳成疾,身患绝症,半是欣慰、半是遗憾地逝去的微笑。影片塑造了一个像蜡烛一样燃尽自我,换来生命再一次轮回的伟大母亲形象。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面对关心帮助她的男人关振良的热切呼唤,九香在孩子们的阻挠中压抑了作为女性的渴望。而当长子把铁钉放进关振良的鞋里,甚至踩碎了男人送给母亲的发卡时,长子已经代替死去的父亲成为“家长”,将“母亲”奉献于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中。

比之于九香,(漂亮妈妈)(1999年,孙周)中的下岗女工孙丽英——一个单身的、失聪孩子的母亲的人生之路更加渺茫。她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望子成龙,要让儿子“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为此她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尊严,忍受雇主的侮辱,对学校的校长、老师始终陪着笑脸,当她遭受谋生挫折和失聪儿子学语困境之时,最有力的支持并非来自男性而是女同学大贺帮她出谋划策找工作,甚至慷慨解囊无私援助,以致孙丽英感慨万千:“你要是个男的就好了”,这句话的意味是颇多的,尽管孙是身负苦难而又不屈不挠的女性,但导演并没有赋予她一个女性该有的女性意识,即自立自强、去除依赖的的情况下被动地承受了生命的苦难,而在她的心里,依然想依靠男性的强大,这个可以被“漂亮妈妈”依靠的男人在影像上是缺席的,但作为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是在场的和被女主角期待的。影片中象征着男性权威的父亲“缺席的在场”与作为女性的母亲“在场的缺席“形成了讽刺的对应。

(二)寻找依靠的妻子形象

在父权制话语下,女性往往被排斥在边缘,女性若想对自身处境有所改变,只有选择屈从或希冀获得男性社会的施舍。与西方电影更多地关注人的人格不同,中国电影更多地关注人的悲苦命运,塑造被同情、被损害的弱女子式的女性形象,电影中的女性往往呈现群体弱势化,许多电影都不约而同

地表现了女性生存的边缘处境以及女性试图摆脱边缘处境的挣扎。

冯小刚的影片(一声叹息)(2000年)中,着力展示了一个一心扑在家庭的妻子,她扶助丈夫的事业,照顾女儿的生活,片中装修房子的过程中尽显她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房子意味着家,妻子宋晓英便是“家里的天使”,可剧作家梁亚洲需要的更多,在年轻漂亮的李小丹那里寻求妻子所不能给予的刺激。两个女人展开了争夺男人的持久战。最后,梁亚洲回了家,回到了妻子宋晓英的身边、纯良最终战胜了魅惑,毕竟纯情浪漫的生活只是一个男作家必要的生活体验,却不能他成为永久的家。片中,宋晓英在与梁亚洲分居的日子里,自欺欺人地将自己与丈夫的关系理解为“丈夫忙于工作远离家庭,而她是一个守在家里等待的妻子”;而李小丹摔伤了腿,趴在梁的背上哽咽着说“我怕你真的离开我”。这个细节恰恰表现许多婚外恋者(女性)对这份感情没有把握、没有安全感的心态,男人是她们的依靠,她们完全失去了自我。影片有很强的男性倾向性,女主人公根本没有体现甚至故意泯灭掉了女性的自主意识。

黄建新的影片《谁说我不乎》(2001年)中女主人公谢雨亭需要结婚证才能领回单位发的毛毯,但结婚证找不到了。谢雨亭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可就是怎么也找不到了。同事开玩笑说没有结婚证算非法同居,不受法律保护……几句玩笑话却充分调动起了谢雨亭身上的危机感,以一个中年女知识分子失常状态下的逻辑,她感到,如果找不到结婚证,他们的婚姻就没有保障。于是,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谢雨亭都在和这张潜藏的结婚证作斗争,她翻箱倒柜,她念念切叨,在失望之后,甚至希望能够补办一个,为此竟然跑到了插队时的农村。

(三)被家庭遗弃的女性

孙沙的影片《喜莲》(1966年)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女性都处于被遗弃者的位置。她们性格各异,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最大的打击总是来自男人。奶奶长期守寡抚养两个儿子的结果,竟然是老年后一度陷入被两个儿子的家推来推去的境地;厉害泼辣的环子在发觉丈夫世才对二虎老婆有意,开始反抗自己时,也不禁怨从中来,在众人面前流泪悲伤,感叹命运不好;杨青对世德的死缠硬磨、百般照顾又哪一点不透着寡妇的心酸和凄凉,最终也只落得和顺口溜浪迹天涯;似乎拥有最优越条件的漂亮贤惠的喜莲,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丈夫一个“惊喜”和一家幸福才去学技术、拉土坯、种辣椒的。如此辛苦也不免在除夕夜面对丈夫辛酸落泪。可以说《喜莲》里的男人表面上处于劣势,实际上却是女人们簇拥下的家庭核心,女性在家庭中仍处于边缘地位。

二、作为视觉消费对象的女性

女性主义者穆尔维在她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中认为女人作为影像,是为了男人——观看的主动控制者的视线的享受而展示的。“被展示的女性在两个层次上起作用:作为银幕故事中的人物的色情对象,以及作为观众厅内观众的色情对象。”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女性一直是不可缺少的奇观之一,她们被虚拟化、性感化、娇艳化,被置于三个男性(男观众、男导演、男性主角)的凝视的目光中,成为视觉消费的对象。

电影《苏州河》(2003年,娄烨)是典型的男性凝视的影片。男性是观看的主体,女性是被看的客体。影片中的美美是苏州河边歌厅中的歌女,扮演“美人鱼”供顾客观赏,制造一种色情奇观,电影以一个给美美拍美人鱼照片的摄影师的视点循着美美的生活轨迹,见证故事真正的主人公牡丹和马达的爱情故事。马达因为受人胁迫,绑架牡丹,牡丹知道真相后绝望地跳入苏州河,马达因绑架罪入狱。出狱后,马达一直寻找牡丹,错把歌厅扮演美人鱼的美美当成牡丹。观众的视线由摄影师(男性视角)的引导跟随美美的行迹,不仅领悟和见证了牡丹和马达的爱情悲剧,并且,美美暴露、性感的身材,作为观看的物象吸引男性(男观众)的凝视的目光;在导演的镜头下,女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处于弱者地位,成为强势的男权的牺牲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