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合集下载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她的小说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展现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文学技巧与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其创作的崭新视角。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创作特点鲜明,她在文学技巧、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从文学技巧角度来看,张爱玲后期小说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幻觉、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主题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主要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生死、爱情等哲学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在人物形象上,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常常通过跳跃的叙事手法和时空转换来组织情节,让读者在看似无关的片段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主人公振保的视角,描绘了他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元素,如《小团圆》中的九莉与蕊生的人生历程,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多元,不仅个体情感,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层面。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通过曼桢和世钧这对恋人的故事,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红玫瑰与白玫瑰》则从更加现实的视角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人物形象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他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半生缘》中的曼桢和世钧也塑造得十分立体,他们在命运的捉弄下相爱却无法相守,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技巧、深刻的主题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分析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分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张爱玲作品《金锁记》分析张爱玲,小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离去于美国洛杉矶,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员日——中秋节。

幼年天津度过,8岁回上海。

1938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争转入香港大学文科就读。

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原籍河北丰润,比明梁京,是现代文史上的“异数”。

1943年遇到声明中的克星——胡兰成。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

1944年2月见面,一月后张爱玲写《爱》,解释这爱: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到一步,也没有晚到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话说,唯有轻轻地问一身:“奥,你也在这里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恋爱期间写下了唯一的一篇描写男女纯情的小说《年青的时候》。

张爱玲又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女婿。

到他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绝响了,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深,性情又甚坏,而其母黄逸梵(原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孙女)则颇受西方文化薰染,几度与小姑联袂赴法,伉俪二人不和,终至离异。

不久,其父又娶后母,张爱玲的童年时不快乐的,父亲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他出父亲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又去英国,本来考上伦敦大学,却赶上太平洋战争,只能去香港大学,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能回到上海了。

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不行。

本来在文坛成名是好事,可使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能怨走他乡!透过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的景况,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认,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也深深浸润了她的心灵,对她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

另一方面,置身于这样的家庭,张爱玲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包括封建家庭的礼仪、习俗、服饰、器物等,在《金锁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何等熟稔!),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自小即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了较宽厚的底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

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我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不知道,那么持才自傲,那么自怜自恋的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传奇有这样凄凉无奈的收尾?在我的心中,民国初年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从来是属于60年前的上海的。

所以我怀疑这世上根本就存在过两个张爱玲!写《金锁记》,有着《倾城之恋》的张爱玲早在50年前就已遁去,唯留一个凡俗的怪僻女人张爱玲在认识间忍受那个绝世才女的所有爱恨情怨!张爱玲迷恋上海,也成名于上海,她的情感之花闪烁在上海,离开了上海的张爱玲如无源之水,终于枯去。

我想当年的那个张爱玲多半是死于窒息,因旧上海的一去不返,触摸不到上海气息的她,香魂一缕随烟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上海(旧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

十里洋场上,倩女香魂,杂夫走卒,并行不悖地游荡着,就有了很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上海成全了张爱玲,而客居上海的她也做绝了上海人!事实上拥有过张爱玲的旧上海到底沾了张爱玲多少的光,恐怕也无人能说的清!据傅雷的文章,“当时张爱玲仿佛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除了…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外,读者从没切实表达过意见。

”青年女子张爱玲一夜成名上海滩,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奇迹在中国并不算希奇,可都没有好下场,”傅雷一语中谶,他说“但愿这句话永远不要扯到张女士的身上”,可天不由人,张爱玲终于也成了奇迹的陪葬,终生为她的才情所累!《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 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

然而在现实中这里只有张爱玲单身坐在黑沉沉的公寓里,空中回荡着嘶哑的胡琴。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作品分析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07中文四班张露 072003040110摘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不近人情的故事。

文章简单的介绍了作家张爱玲的生平简介和《倾城之恋》的故事梗概,通过场上海白公馆、香港浅水湾分析了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这场爱情游戏的起因、经过直到尾声。

《倾城之恋》里,从腐败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没有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因之柳原和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但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最后通过这些理解进一步的分析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的人物形象性格。

从而达到作品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环境分析白流苏范柳原《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一部经典的中长篇小说。

“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而《倾城之恋》中,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却也成就了白流苏的幸福。

在倾城之恋中的“倾城”的意思上:则是倾覆、倒塌,沦陷,这个意义。

作者简介:张爱玲,原名张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

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

1921年出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显赫但又日渐颓败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了人间冷暖。

童年时在北京、天津居住,1929年迁回上海,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发表了《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

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与作家赖雅结婚,过着“隐居”生活。

1995年卒于美国洛杉矶自己的公寓,享年七十五岁。

然而张爱玲名字的由来,则是在她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

细读张爱玲

细读张爱玲

细读张爱玲张爱玲成名的年代1.太平洋战争时期(1941.12.8-1945.8.15)(用词较为中性,可以等同于沦陷时期、抗战时期)2.孤岛时期(1937-1941),上海的租界较为独立,而华界已被日本占领,爱国人士可以发表爱国主张。

后租界被汪精卫在日本的帮助下重归华人统治,可已杜绝抗日言论。

张爱玲是在抗日言论真空化的环境中创作的。

3.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文坛(一)以重庆为中心,包含四川、贵州、云南、西康等(西南),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范围。

(二)以延安为中心,涵括晋冀察在内者(西北),为中国共产党根据地。

(三)汪精卫国民政府,以南京为中心,包含江苏、安徽、淮海省(在汪政府时期设立于华东的省份,42年先在江苏省北部设苏淮特别区,44年升格为淮海省,以徐州为省会,其范围为江苏部分和安徽),以及部分福建、浙江、湖南、江西、湖北等,和特别市上海、汉口、厦门为统治范围。

(四)华北政务委员会(由日本支持)统辖河北、山东、山西三省,以及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并延伸到河南省以及江苏省江北地区。

(五)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管理察哈尔、乌蘭察布等五个盟,以及察南、晋北,和包头等特别市。

(六)满洲国,立溥仪为傀儡皇帝,包含东北九省。

(四)与(五)名义上属于汪精卫国民政府,实际上则是由前述政务单位负责。

(三)到(六)都属于日本占领范围,扶植政权或与本地政权合作。

看起来似乎是多个政治势力范围分立,实际上是国、共、日本三大势力。

(亦有去香港的作家)不同势力笼罩下的写作环境,因为各自统治者的核心思想区域总体氛围而有差异,也留驻或培育出各自的作家群。

这三个势力区的作家作品时有流通,除非是忤逆当局(如在日战区刊物刊出抗日文学),并没有被严格规限不可刊登或不可迁徙。

4.张爱玲在上海居住进行作品创作,大部分的体裁为婚姻家庭,少有设计涉及抗日题材,并不是当局的干涉。

主要是因为希望自己的作品多涉及人性。

张爱玲当时被认为是女汉奸(因为胡兰成),销声匿迹(1945-1949)。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

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

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

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

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

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

”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

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

“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

”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

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

“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

张爱玲恋爱前后作品风格之比较

张爱玲恋爱前后作品风格之比较

张爱玲恋爱前后作品风格之比较作者:马敬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7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77-021943年下半年,张爱玲和胡兰成相识相恋,1944年结婚。

张爱玲恋爱前期的作品,爱情更多是以畸形面貌呈现的,她笔下浮华世界的底层有着无法掩盖的扭曲与虚假。

张爱玲恋爱后期的作品则成熟、精致,趣味性增强。

一、张爱玲恋爱前期的作品风格(一)畸形晦涩1943年以前,张爱玲还未和胡兰成相识,那时她的作品自然不如后来作品的成熟趣味与精致,她笔下的爱情更多是以畸形面貌呈现的,如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高级妓女”葛薇龙,葛薇龙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曾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并把上学当作实现理想的桥梁。

但是经济的穷困导致她走进了姑妈险恶的圈套。

姑妈家汇聚着东西方社会最丑恶的生活方式,到处是物质的诱惑和堕落。

在姑妈的精心栽培下,葛薇龙为了金钱和享乐而背弃了传统道德,也丢掉了自己的理想,最后成为一个“养家的妓女”。

她曾想过要逃离这种生活,但正是由于对欲望的无法满足和无尽追求,才使她人性扭曲。

最后作品中写到:“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沉香屑第二炉香》中也讲述了教师罗杰少女愫细的畸形爱情悲剧。

《茉莉香片》中最终阴郁消极的聂传庆因不能爱活泼阳光的言丹珠而痛打她一场的结局。

《心经》则是写畸形父女恋,这个故事看来很浅显,主题却是晦涩的。

可能,许小寒这种畸形的感情从某种程度上是张爱玲的折射。

不过,似乎段绫卿那种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下的畸形感情更是贴近于张爱玲。

(二)女性不独立,男人皆纨绔前期作品中的女性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是她们都具有一种共性,那就是缺乏独立意识。

女性生来就是“女结婚员”,她们都把自己寄托给婚姻,不想自食其力,这是造成女性悲剧的主观因素,也是她们悲剧的根本因素。

张爱玲笔下的胡兰成——从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胡兰成——从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分析

忆录,了解胡兰成关于这段姻缘的记录。《今生今世》 成的欣赏洋溢在纸面。
里,胡兰成写了他和八个女人之间的种种感情纠葛,
他以一个热心读者的身份慕名而来,第一次登门并
其中有一章是专门写张爱玲的——《民国女子张爱 不愉快。孤傲而又敏感的年轻女作家没有开门,他只好
玲》。没有文字材料能证明张爱玲对胡兰成的记录有 从门缝里递进去纸条,上面写了拜访的原因及他的家庭
看起来,和胡兰成有脱不了的关系。1951 年,胡兰 成去了日本。1958 年他的回忆录《今生今世》出版,立 即引起很大反响。有一段时间,张爱玲和宋、邝夫妇都 非常担心胡兰成会利用回忆录自我吹嘘,并且给张爱玲 带来负面影响。在《小团圆》的出版前言里,宋以朗写 道:”他们最大的隐忧就是当时身在台湾的胡兰成。他 们相信,胡会利用《小团圆》出版的良机而大占便宜,亦 不会顾虑到张爱玲的死活。”
爱玲非常关心,多年保持通信,后来还将他们之间的 灵表白,是她的内心世界受到冲击之后的反映:她盼望
通信结集出版。
胡兰成出现。
张爱玲对夏志清说《小团圆》是他“定做的”,这是
缘分起于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发表之后。身为南
什么意思?是夏志清向她约的稿,还是张爱玲主动表 京汪伪政府的高官,胡兰成看到了天才少女惊艳的文

《小团圆》在 2009 年由宋以朗经手出版,这时候 张爱玲已经去世 14 年了。宋以朗透露张爱玲生前曾 要求销毁这部著作的书稿。但是宋以朗坚持认为《小 团圆》是有价值的,即使违背张爱玲的愿望也应当让 它面世:“销毁《小团圆》会是一件大罪过。我的根据 就是,当年若非宋淇把关,指出胡兰成与台湾政治情 况的问题,《小团圆》早已在一九七六年发表了。既然 这些问题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决定直接发表当时 的原稿,不作任何删改。”

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海外张爱玲研究述评刘维荣 回首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至今,海外研究她的学术进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7~1984年,以旅美学者夏志清,台港的水晶、林以亮等为代表,在文学史或专论中,较中肯地评述了张爱玲的创作实绩,但高估了她的才华和技巧,溢美之辞随处可见,几近认定张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这未免有吹捧过度之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于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分析,张氏小说的特色在于强烈的历史意识、丰富的想象,对人情风俗的熟练处理,在人生观察透彻和深刻方面无人可比。

水晶对其小说中玻璃与镜子的意象暗喻的把握觉颇有新意,同时采用比较文学、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倾城之恋》和《沉香屑・第一炉香》及《秧歌》的多重变调复合结构、《半生缘》中的“潜我”和“他我”的文本解读,都对打破40年代迅雨(傅雷)、谭正璧、胡兰成的研究思路进行了尝试性的拓宽。

以台湾学者唐文标、林柏燕、王拓等为代表的学者,往往以偏狭的眼光,尖锐地指出她小说中流露出的一味追求技巧、格调不高、情趣卑俗的倾向。

在这一时间,公认为张氏小说的核心文本《金锁记》被提到不同的位置,或褒或贬,研究的笔力最为集中,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她小说的美丑感特征,具体层面或集中于主题、或意象、或受西洋文学的影响。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夏志清和唐文标最有代表性,他们都发现张氏小说对普通人生苍凉的感悟,因是开风气之先,故在具体操作上是需要有超人的勇气和胆识的;但在论断的精辟和准确上均有不少失之公允的地方,也有不少见解为后来学者所诟嘲,但毕竟提供了不少理论上的依据可供参考。

如唐文标在《张爱玲研究》中提出:张氏是去矗立一个旧的死的世界,趣味主义地描写她所熟悉的腐朽、衰败、垂死、荒凉,而没有加以道德的批判。

还详尽分析《传奇》,为她笔下的遗老遗少家庭画像、制表、写族谱。

尽管唐为编《张爱玲资料大全集》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一味责难张氏抓不到时代进步的方向,分析方法未免过于机械功利,有的学者如傅禺、董千里,总试图置张氏早年的申辩不顾,而强行将她与汉奸文人联系,以诋毁其人格,未免有点太过庸俗无聊了。

胡兰成与张爱玲 - 论文

胡兰成与张爱玲 - 论文

胡兰成与张爱玲- 论文关键字:觉得日本日报政治汉奸张爱玲胡兰成一个汉奸的河岁月文/ 击散人张爱玲自称是“嘉宝的信徒”,“记得一幅漫画以青草地来譬喻嘉宝,上面写明‘私家重地,请勿践踏’。

”胡兰成后来的走红多半是因为他填补了读者对了解张爱玲私生活需求的巨大空白。

张爱玲对此只是沉默,她在写给学者夏志清的信中说,“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

”唯一称得上反应的,就是《色戒》。

《色戒》发表于1978年,距1953年开始构思已经25年,距胡兰成发表自传《今生今世》不到两年。

5年后,她把这篇小说收入《惘然记》,并写了一个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

”虽然,张爱玲拒不承认这篇小说自己的生活有关,并说是从香港朋友宋淇那里听来的,李安还是认准了这就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易先生就是丁默村和胡兰成的叠加。

旧文人的政治桃花运“原来人世邪正可以如花叶相忘,我做了坏事情,亦不必向人谢罪,亦不必自己悔恨,虽然惭愧,也不过是像采船的倾侧摇荡罢了。

”胡兰成1906 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下北乡胡村。

这个13岁才第一次进杭州城的乡下人,却早早怀有天下之念。

其后,他不断因学潮、五四新思想等原因而被开除、转学。

即使做了老师也仍然如此,直到31岁的那年在广西应第七军军长廖磊之聘,兼办《柳州日报》,鼓吹对日抗战必须与民间起兵的气运相结合。

随后发生了两广兵变,迅即失败,他也被收押入监。

胡兰成曾说:“我是政治的事亦像桃花运的糊涂。

”不过,这次入狱却有点像是政治的桃花运,他直接写信给白崇禧并打动了对方,从而被礼送出境。

因为这种鼓励,回到乡下后,他写了两篇分析中国经济的论文,投寄给了在《中华日报》工作的好友古泳今。

不仅被刊用,还被日本的《大陆新报》译载。

随后又收到担任《中华日报》主笔的邀请。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小说发展历程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

从她的小说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阶段: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的她在文学界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

她的早期小说主要以爱情为主题,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和婚姻困境。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烟雨》、《金锁记》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她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逐渐呈现出更加成熟和复杂的风格。

在这个阶段,她开始将自己的创作重心放在了城市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和现实问题上。

她的小说继续以爱情为主题,但在表达方式上更加深入和细腻。

尤其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艾》等作品,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现代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矛盾和挣扎。

后期阶段:随着岁月的流逝,张爱玲的小说创作逐渐呈现出更加悲伤和绝望的色彩。

她的作品开始回忆和追忆过去,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

这些作品多以回忆和自传为基础,如《倾城之恋》、《百媚千红》等,这些作品通过回忆来探索人类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文风和对人性的理解,将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忧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初期的爱情描写到中期的女性问题探讨,最后转向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和
追忆。

她的小说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

论张爱玲(胡兰成)

论张爱玲(胡兰成)

正如少年人讲话爱抢先,觉得自己要说的话太多太兴奋到不可抑止,至于来不及也没有空隙容许他倾听对方的说话,而常常无礼地加以打断一样,张爱玲先生由于青春的力的奔放,往往不能抑止自己去尊重外界的事物,甚至于还加以蹂躏。她知道的不多,然而并不因此而贫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泉源。倒是外界的事物在她看来成为贫乏的,不够用来说明她所要说明的东西,她并且烦恼于一切语言文字的贫乏。这使她宁愿择取古典的东西做材料,而以图案画的手法来表现。因为古典的东西离现实愈远,她愈有创造美丽的幻想的自由,而图案画的手法愈抽象,也愈能放恣地发挥她的才气,并且表现她对于美寄以宗教般的虔诚。
她就是这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基督在鸡鸣之前祈祷三次:「主呵,如果可以移开这杯子,让它移开吧,」而终于说:「既是主的意思,我将喝干它。」于是他走向十字架,饶恕了钉死他的人们,并且给钉死在他旁边的两个强盗祝福。她就是这样,总觉得对于这世界爱之不尽。
她的这性格,在和她接近之后,我渐渐了解了。初初一看,似乎她之为人和她的作品是不相似的。因为,倘以为她为骄傲,则骄傲是排斥外界的,倘以为她为谦逊,则谦逊也是排斥外界的,而她的作品却又那么的深入人生。但我随即发现,她是谦逊而放恣。她的谦逊不是拘谨,放恣也不是骄傲。一次她说:「将来的世界应当是男性的」,那意思,就是她在沉香屑里说的「那是个淡色的,高音的世界,到处是光与音乐」。她还是孩于的时候,就曾经想以隋唐的时代做背景写一篇小说,后来在回忆中说道:「对于我,隋唐年间是个橙红的时代」。她还是十几岁的时候写过一篇霸王与虞姬,有这样的句子:借项羽的口说道:「我们是被猎了,但我倒转要做猎者」。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她具有基督的女性美,同时具有古希猎的英雄的男性美。她的调子是阴暗而又明亮的。她见了人,很重礼数,很拘谨似的,其实这礼数与拘谨正是她所缺乏的,可以看出她的努力想补救,带点慌张的天真,与被抑制着的有余的放恣。有一次,几个人在一道,她正讲究着礼数,却随即为了替一个人辩护,而激越了,几乎是固执地。她是倔强的。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 1950年,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 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也应邀出 席。不过,在新的社会,张爱玲 并不受重视。而张爱玲与新的社 会也是不协调的。
• 1952年,张爱玲写信到香港大 学,问是否可以继续读完因战 争中断的大学,香港大学回复 说可以。于是张爱玲离开上海 到香港。从此,在她的人生旅 途上,结束了大陆生涯。
•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 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 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 子提出与他离婚。张爱玲与胡兰 成结婚了。
• 没有法律程序,没有任何仪式, 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 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 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 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 一时间,《传奇》《流言》 成为上海文化界最畅销书, 出版发行后第四天便脱销。 《流言》也是一版再版,一 时成为洛阳纸贵。
张爱玲的爱情
• 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 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 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 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 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胡兰成《今生今世》中对张的描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 移居香港后,写作了小说《秧 歌》、《赤地之恋》,表现土 改运动的残暴与黑暗。1955 年离港赴美定居。
• 1956年认识美国著名剧 作家赖雅,赖雅比张爱玲 大30岁。是年后 结婚。

(完整word版)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完整word版)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

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作者七声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1943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发表标志着她正式步入文坛,自此而后的几十年间,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雷峰塔》、《易经》等等,都可以被成为经典.但是,其前后期作品的特点却有着较大差异:前期作品以华丽而悲凉的风格为主,重点描述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后期作品却以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书写自己洞见世事的人生体悟。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张爱玲既具有遗老遗少的部分习气,同时也对爱情抱有较为悲观的态度;另一方面胡兰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观和创作方向,在经历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破灭之后,她从写别人的故事转而写自己的故事,用文字记录、感悟人生.本文将从张爱玲前后期作品的概况入手,分析不同时期其作品的不同特征,同时分析前后期作品是所以会产生差异及以胡兰成为分界点的原因,以期对研究张爱玲极其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张爱玲;前后期作品;胡兰成;原因;影响abstractZhang Ai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1943,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incense” marks her formal entry into the literary world. Since then,she has been working hard for a few decades。

Works: ”Golden Lock","Allure Love", "Thunder Tower”,"Bo ok of Changes” and so on, can be a classic。

张爱玲笔下的胡兰成

张爱玲笔下的胡兰成

张爱玲笔下的胡兰成作者:潘亚莉来源:《档案与建设》2018年第11期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女作家张爱玲和汉奸文人胡兰成的故事,外界各种版本的言说经久不衰,流传很广。

张爱玲1952年离开大陆到香港,1955年又从香港到美国定居。

在他们分手后28年的漫长岁月里,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是她关于此事的唯一书写。

一《小团圆》在2009年由宋以朗经手出版,这时候张爱玲已经去世14年了。

宋以朗透露张爱玲生前曾要求销毁这部著作的书稿。

但是宋以朗坚持认为《小团圆》是有价值的,即使违背张爱玲的愿望也应当让它面世:“销毁《小团圆》会是一件大罪过。

我的根据就是,当年若非宋淇把关,指出胡兰成与台湾政治情况的问题,《小团圆》早已在一九七六年发表了。

既然这些问题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决定直接发表当时的原稿,不作任何删改。

”宋以朗是宋淇和邝文美的儿子,宋淇、邝文美夫妇是张爱玲的朋友。

邝文美曾在香港的美国新闻处工作,张爱玲从内地到香港后在港期间曾在美国新闻处担任翻译,受到宋淇、邝文美夫妇的诸多照顾,成为最要好的朋友。

张爱玲有关作品的出版、推介,宋淇起了很大的作用。

1995年张爱玲去世,留下遗嘱把所有遗产赠予他们。

1976年4月4日,张爱玲在给宋淇、邝文美的信中说:“稿子搁在你们这里好了”。

1992年2月25日,张爱玲在遗嘱中写道:“《小团圆》小说要销毁”。

张爱玲去世之后,宋淇、邝文美没有出版此书,但也没有销毁书稿。

1996年,宋淇去世。

2007年,邝文美去世。

历经34年,《小团圆》最终还是面世。

张爱玲和胡兰成1944年2月相识,1944年8月结婚,1947年分手。

分手之后到1975年张爱玲写作《小团圆》,已经28年了。

这么长的时间里,张爱玲从不提起这段往日的情事,甚至在与宋淇、邝文美的通信中,她称胡兰成为“无赖人”。

既然对往事已经毫无眷念了,她为什么要写《小团圆》呢?看起来,和胡兰成有脱不了的关系。

1951年,胡兰成去了日本。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故事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故事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故事 1943年张爱玲在上海结识了当时汪伪政府⽂化部的官员胡兰成。

从此张爱玲便与胡兰成紧紧相连⼀起。

下⾯就是店铺给⼤家整理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 张爱玲与胡兰成 ⼀、⼩说之媒 1943年张爱玲在上海结识了当时汪伪政府⽂化部的官员胡兰成。

关于他们的相识,据书中记载是胡兰成在南京养病期间收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第⼗⼀期,读到《封锁》的时候,喜不⾃胜。

⽂⼈与⽂⼈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使他对作者张爱玲充满了好奇。

于是他⽴即写了⼀封信给苏青,对张爱玲的⼩说⼤加赞许,并表⽰极愿与作者相识。

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性,才分颇⾼。

这更是让胡兰成对张爱玲念念不忘。

不久,他⼜收到了苏青寄来的《天地》第⼗⼆期,上⾯不仅有张爱玲的⽂章,还有她的照⽚。

他越发想结识张爱玲了。

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就去找苏青,要以⼀个热⼼读者的⾝份去拜见张爱玲。

苏青婉⾔谢绝了,因为张爱玲从不轻易见⼈。

但胡兰成执意要见,向苏青索要地址。

苏青迟疑了⼀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192号公寓6楼65室。

胡兰成如获⾄宝。

胡兰成第⼆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她住的赫德路与他所在的⼤西路美丽园本来就隔得不远。

可张爱玲果真不见⽣客。

胡兰成却不死⼼,从门缝⾥递进去⼀张字条,写了⾃⼰的拜访原因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并乞爱玲⼩姐⽅便的时候可以见⼀⾯。

第⼆天,张爱玲打了电话给胡兰成,说要去看他,不久就到了。

张爱玲拒绝他的到访,⼜⾃⼰亲⾃去见他,主意变得好快。

其实早前,胡兰成因开罪汪精卫⽽被关押,张爱玲曾经陪苏青去周佛海家说过情。

因此,她是知道他的。

于是,就这样见⾯了。

⼆、她的“尘埃⾥开出花来” 真正见了⾯,胡兰成只说与他所想的全不对。

他⼀是觉得张爱玲个⼦之⾼,⼆是觉得她坐在那⾥,幼稚可怜相,不象个作家,倒象个未成熟的⼥学⽣。

但他两⼈⼀谈就是五个⼩时。

从品评时下流⾏作品,到问起张爱玲每⽉写稿的收⼊。

对⼀个初次见⾯的⼩姐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失礼的,但“因为相知,所以懂得”,两⼈已有了知交之感,所以张爱玲倒未觉得胡兰成的话很唐突。

张爱玲色戒赏析

张爱玲色戒赏析

张爱玲《色·戒》赏析■一篇写了二十多年的小说——《色˙戒》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以抗日时期为背景,一班知识青年派出女学生王佳芝扮成少妇,假装因香港沦陷搬到上海从商,施展美人计欲刺杀汉奸汪精卫属下的特务头子易先生。

王佳芝搬进易先生家中后,与易太太成为朋友,经两年精心铺排,她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宝店,由同谋下手刺杀对方。

但因王佳芝对易先生动了真情,当杀手到达珠宝店外时,王佳芝的感情压过了理智,竟通知易先生逃跑。

而易先生虽然因王佳芝救了他一命而感动,但脱离险境后,他还是动了杀机,安排封锁珠宝店一带向王佳芝进行报复,女主角在结局中生死未卜,相信可让李安有很大发挥空间,而男主角易先生既好色又狠毒,会对救自己的女人动杀机,贯彻张爱玲小说中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的主题。

《色·戒》写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才发表。

构思到发表历经25年。

据蔡登山1[1]的材料印证,张爱玲写作《色·戒》消耗了整整25年。

1978年4月11日,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在《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发表。

后来张爱玲在1988年皇冠出版的《续集》自序中说,《色·戒》是在1953年开始构思的。

1983年,皇冠版《惘然记》推出,张爱玲又在序中谈到《色·戒》、《相见欢》和《浮花浪蕊》:“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

”因此《色·戒》在1953年开始构思,到1978年发表,其间历经了二十五个寒暑。

而张爱玲提及“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也就意味着小说确有原型存在。

这部小说的蓝本是一个著名的故事。

美女中统情报人员郑苹如受命刺杀汉奸丁默村而暴露身份,被捕,一口咬定为情所困,雇凶杀人,成为当年上海滩重大花边新闻之一。

一九四○年二月,被秘密处决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连中3枪,时年23岁。

胡兰成晚年张爱玲

胡兰成晚年张爱玲

在这一生当中,她曾先后经历过两次婚姻,但最终都是无疾而终,这两次婚姻没有一次能让张爱玲感受到爱情力量的伟大,相反,它们带给张爱玲的只有心灰意冷和疲惫。

她的晚年是怎么过的?据说,张爱玲晚年基本都是在美国度过的,当时的美洲上流传着一种虱子,这种虱子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而且体积又小的连肉眼都看到。

或许是出于心理原因吧,晚年的张爱玲总觉得这种虱子一直跟着她,于是每次她觉得自己家中有虱子时,都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搬家。

关于这件事情,在张爱玲晚年给夏志清的信中,她自己是这样说的:我这几年几乎是上午忙着搬家,下午忙着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

所以也可以判定频繁的搬家这件事情的确是真的。

很多作家在晚年,在经历了很多人世间的沧桑之后,都会专心于自己的创作,给后人留下一些能永远铭记的东西。

但张爱玲晚年却不是如此,一直忙于躲避美洲虱子的她,不仅没有时间去创作,同时在搬家的过程中,张爱玲翻译了十几年的《海上花列传》的手稿还被弄丢了。

所以说,张爱玲晚年的生活是颠沛流离,经济上也是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的。

张爱玲婚姻幸福吗张爱玲婚姻有两段,一段是与胡兰成的,轰轰烈烈,另一段是与美国作家赖雅的,平淡相守。

大汉奸胡兰成原本是张爱玲的读者,被张爱玲惊人的才华所倾倒,他本身也是个文人,于是千方百计找到张爱玲,因为同时文人的缘故,两人第一次见面就聊的很投机,那时候张爱玲还很年轻,对有才华的年长的男性是不能抗拒的,而胡兰成正好符合这一点,于是张爱玲很快就被胡兰成吸引了。

她不顾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也不管胡兰成已经结婚了,义无反顾投入到爱情之中,后来在好友的见证下,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了,这是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这段婚姻没有婚礼没有证书,只有他们二人写下的爱情誓言。

婚后胡兰成很快就暴露出风流本性,这让沉浸在爱情当中的张爱玲很受伤,经过几年的分分合合,这段感情最终以失败告终。

后来张爱玲到了美国,生活变得困窘起来,也没有了过人的才华,她与年长她三十岁的美国不知名的作家赖雅结婚了,这是张爱玲婚姻的第二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前后期作品分析——以胡兰成为分界作者七声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 1943 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发表标志着她正式步入文坛,自此而后的几十年间,她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雷峰塔》、《易经》等等,都可以被成为经典。

但是,其前后期作品的特点却有着较大差异:前期作品以华丽而悲凉的风格为主,重点描述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后期作品却以略显杂乱的平铺直叙书写自己洞见世事的人生体悟。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早期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张爱玲既具有遗老遗少的部分习气,同时也对爱情抱有较为悲观的态度;另一方面胡兰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观和创作方向,在经历了对爱情的憧憬和破灭之后,她从写别人的故事转而写自己的故事,用文字记录、感悟人生。

本文将从张爱玲前后期作品的概况入手,分析不同时期其作品的不同特征,同时分析前后期作品是所以会产生差异及以胡兰成为分界点的原因,以期对研究张爱玲极其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张爱玲;前后期作品;胡兰成;原因;影响abstractZhang Ai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male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literature. In 1943,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incense" marks her formal entry into the literary world. Since then, she has been working hard for a few decades. Works: "Golden Lock", "Allure Love", "Thunder Tower", "Book of Changes" and so on, can be a classic.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before and after it has a big difference: pre-works to gorgeous and desolate style, focusing on the description of love and desire wrestling; post-works are slightly messy straightforward to write their own insight into the life of life insights. The reason why there will be such a difference,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early family and social background, so that Zhang Ailing not only part of the legacy of the old habits, but also have a more pess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ove; the other hand, the emergence of a certain degree of Hulan Cheng Changed the love of Zhang Ailing and creative direction, after experiencing the vision of love and burst, she wrote from someone else's story to write their own stories, with the text recorded, sentiment life.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Zhang Ailing 's works in the early and late period, analyz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the works will be different and the reason of Hulan' s demarcation point, so as to provide some help to the study of Zhang Ailing 's extreme works.Key words: Zhang Ailing; pre-and later works; Hu Lancheng; reason;influence引言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是不可忽视的最为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耀人眼目,使人忍不住要去把玩和赞叹。

张爱玲出身于世族大家,其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之子,其母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

整个张氏家族历经几世繁华,虽然到了其父张志沂这一代已逐渐走向没落,但张家依旧保持着贵族家庭的生活习惯。

张爱玲从小便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也有机会大范围接触外界的新思想、新事物,这为她以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奠定了基础。

同时,家庭、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巨变及个人经历的磨练更加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使其对女性价值、人生意义展开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也使其作品不止于优秀,而可以成为不朽。

[1]从家庭因素的影响来看,她在十岁时遭遇父母离异的家庭巨变,这使其性格发生了极大转变,她变得孤僻、呆滞、不愿与人交流,同时这也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方向产生了极大影响,她笔下人物大多挣扎在爱情与欲望的角力当中,使大多数作品都体现出华丽而悲凉的风格。

从时代背景的影响来看,张爱玲一生历经了社会性质的巨大变革,中国穿着封建社会破旧的长衫,蹒跚走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中向着社会主义新中国迈进,张爱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辗转于上海、香港、美国,将自己的所见所想用不同的文字记录下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而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来看,张爱玲一生似乎都无法摆脱另一名字,那就是胡兰成。

无论是当时媒体不遗余力的赞美,还是后来舆论对她“汉奸作家” 的非议,这一切似乎都有胡兰成的影子。

而从张爱玲的作品风格及思想内涵来看,与胡兰成的相恋与决裂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分水岭,以此为界,我们将张爱玲的作品用前后期加以区分,以此来对比探究其中的区别与联系,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人其文。

一、张爱玲早期作品概况与同时代的一众作家相比,张爱玲无疑是天才作家。

她曾有过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 ,而她自己的人生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范例。

早在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时,年仅十二岁的张爱玲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不幸的她》。

在这篇作品当中,年幼的张爱玲将母亲和自己的形象杂糅其中,讲述了一个明显带有悲伤情调的故事。

普遍认为这篇小说是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发端,也奠定了其后很长一段时期她作品中独有的华丽而悲凉的基调。

青年时代是张爱玲较为高产的一段时期,她的经典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都创作于这一阶段,这些作品大多运用比喻、对照、反讽等手法,通过大量色彩的描写,将华美而又沉郁的氛围勾勒到极致,使人在压抑的情境中感受主人公细腻而悲伤的内心世界。

这种写作风格不但在当时看来显得别出机杼,即便在现在看来也是相当独树一帜的存在,在她之后很难再有人能够在这一蹊径上超过张爱玲。

1、华丽而悲凉的风格张爱玲的作品无论是喜剧结局还是悲剧结局,几乎都笼罩在华丽而悲凉的气氛之下,其前期作品在这一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代表作品就是《倾城之恋》。

小说在一开篇就用咿呀的胡琴声将读者带到那个黑沉沉的破阳台上,一边听着胡琴诉说那些“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一边俯瞰着眼底阴暗凌乱的一幕幕景象。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 奥兹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故事开始了》一书中明确论述了小说开篇与后文的逻辑关系,可以说,优秀小说的开篇都是作者潜意识的投射,也呼应着故事的结局。

《倾城之恋》也是如此,它开篇所提及的胡琴、月、镜子、蚊香等等典型意象在整部小说中反复闪现,将悲凉的情调一以贯之。

[2]而在人物设定上,张爱玲将女主人公白流苏放置在自己最为熟悉阴沉封闭的大户人家之中,将对应的娇气挑剔的生活习性、单纯而纠结的思维方式和赌徒式的性格特质赋予这位白家六小姐,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几乎确定其悲剧性的人生。

可是,张爱玲却仍嫌不够,她同时又将离过婚、缺少经济来源这一残酷现实加于其身,又将极其势利的兄嫂置于其侧,让白流苏在世态炎凉的挣扎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和绝望。

而后,当白流苏遇到自己认为确实打动自己的男人范柳原时,对方风流浪子的特征又激发了她的防范意识,用一次次的试探和言语上的交锋确定这段感情的真实性。

这种缺乏信任,甚至缺乏爱情的“恋爱关系” ,更加增添了故事的悲剧性。

尽管最后张爱玲用香港沦陷这样一场战争成全了白、范二人的婚姻,但二人之间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这种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反而将这种悲剧性推到了极致。

张爱玲不仅善于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方面营造悲剧氛围,在词句雕琢上更是将华丽悲凉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流苏蹲在地下摸着黑点蚊香,阳台上的话听得清清楚楚,可是她这一次却非常的镇静,擦亮了洋火,眼看着它烧过去,火红的小小三角旗,在它自己的风中摇摆着,移,移到她手指边,她噗的一声吹灭了它,只剩下一截红艳的小旗杆,旗杆也枯萎了,垂下灰白蜷曲的鬼影子。

”像这种极具象征性的描写比比皆是,似乎在张爱玲小说中所有的事物都在凋零、枯萎,而她则刻意将这种凋零和枯萎放慢、放大给读者看,让人沉浸在消逝的焦虑和悲凉之中。

虽然她的作品中没有过多描绘大时代、大背景的笔墨,但这种显微镜式的写作方法一样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2、爱情与欲望的角力爱情与欲望是张爱玲前期作品中的两大主题,它们相互交织,相生相克,一方面主人公热切地追求爱情,但追求爱情的目的往往又不够单纯,而是在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还要追求安逸、体面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对富足生活的渴望和对贫苦无依巨大的恐惧又影响着她们的爱情观,使其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要么悲观绝望,要么体现出赌徒式的义无反顾。

典型代表是《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它讲述了女主人公葛薇龙从纯情而倔强的女大学生蜕变为贪慕虚荣的拜金女的成长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