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https://img.taocdn.com/s3/m/f71fea29376baf1ffc4fade1.png)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a32ced3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d.png)
一、借助成语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而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
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可从成语“不速之客”中 “速”的意义,推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为“招致”的意思;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文言文《徐锴传》中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
二、联想教材推断实词意义教材是文言文学习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往往可以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落脚点。
在做题时,可以联想教材中所学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的迁移。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第14题A项“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的“中”译为“符合”,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可采用教材联想法。
《劝学》中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这里的两个“中”是“合乎”的意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米学良高考对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
一是数量多,相对文言虚词多出十几倍;二是赋分多,题型多,既有释义正误判断题、文言翻译断句题,又有文意理解判断题等;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偏义复词等。
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
考生除了长期积累外,主要靠推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43实战演练S考点突破思,与“符合”意思相近;《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也是“合乎”之意,也与“符合”相近,由此再结合句意,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
由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可推知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意思也是“女子出嫁”。
三、句式结构对照推断实词词义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9e93737551810a6f42486c1.png)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https://img.taocdn.com/s3/m/2bd12429e2bd960590c67744.png)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https://img.taocdn.com/s3/m/526466177fd5360cbb1adb29.png)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e9afce3186bceb19e8bb41.png)
1、联想成语推断 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 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 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 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济:同舟共济,渡江。 ②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若贷而不诛,则天下 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③“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方法一:字形分析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 上是形声字,还有一些会意字。形 声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会意 字的组成部分共同来表意。
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蔺列传》) 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一、字形分析法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 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 动物有关
想想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背 2.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通“现”:出现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试试看: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通“雇”,雇佣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翌”,第二天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通“促”,催促 4、复之以掌
通“覆”,遮盖 通“猝”,突然
5、卒然临之而不惊
6、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通“纵”,放纵
三、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
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
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1.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更加,越来越)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 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9dc140fb7360b4c2e3f643f.png)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 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 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 “拜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给你方法 三、结构推断法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腰系着 选择、选拔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 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 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 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 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 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给你方法 四、联想推断法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 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差错 ②铨(quán)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 ③不以外夷见忽 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 “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给你方法 六、借助语境法
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 罪有应得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https://img.taocdn.com/s3/m/230b69928bd63186bdebbc20.png)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 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
四、结构分析法
怎样根据结构推测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甚至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 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据 之进行判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 性、词义。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 “攴(pū) ”与敲击有关。 •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
退兵驻扎到江北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只是,只不过)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素辞善的留,侯只张是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
4.铨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选拔) 评量选拔才学俊秀的人物
5.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 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 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 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 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 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 (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 如“蚤”通 “早”,“要”通“邀”,“裁”通“才”,“亡” 与“无”, “见”通“现”。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 “卒”通“猝”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庭 ”通“廷” (形声 字代替声旁字)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d24505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16.png)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c46a1bd482fb4daa58d4bbf.png)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文言文最难的是实词,我们在学习和考试中遇到的实词不可能都是学过的,有些实词的意义得靠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和推测。
1、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
①“晋侯觞客于柳溪。
”(“角”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酒器,这.里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根据形旁“田”推出“田地”.之意。
)③“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是个“石”字旁,并且这种东西还能够“发刀刃”,可以推知是“磨刀石”。
)形旁词义举例:刂(刀)斤(斧)辶(走)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宀(房舍)求(毛皮)歹(死亡)页(首)月(肉)自(鼻)彳(行)王(玉)2、通假字音推断法实词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借助通假关系,找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词的意义。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若解释成“一倍,加倍”便无.法理解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同,“背”的含义是“违背”,由此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倍德”就是“违背恩德”。
)②“甚矣,汝之不惠。
”(“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意思豁然贯通。
)③“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顿”与“钝”读音相同,“钝”.的意思是“不锋利”,“甲兵顿敝”就是“甲敝兵钝”,铠甲破烂,兵器也不锋利。
)3、联想推断法难于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含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也可以根据熟知的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①“不以外夷见易。
”(《孔雀东南飞》:“府吏见叮咛。
”“见”是放在.动词前,对自己怎么样的一种用法,“见易”即“轻视我”。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薄,迫近。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https://img.taocdn.com/s3/m/0b473cc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a.png)
学法指导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较多,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实词该怎么办呢?结合各种已知条件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
一、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大家如果能熟知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的结构特征入手,就不难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凡是从“贝”旁的字多与“钱”有关。
古时的贝壳被作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所以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如“赐”“赊”“贿”“赈”等;从“玉”旁的字多与玉石珠宝有关,如“琳”“琼”“瑜”“环”等;从“灬”旁的字多与火有关,如“热”“煮”“熏”“煎”等;从“隹”旁的字多与“鸟”有关,如“雀”“雏”“隼”“雕”等;左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山有关,如“陵”“陟”“险”“陡”等;右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地名、城镇有关,如“郭”“邦”“郊”“都”等;从“宀”旁的字多与房子有关,如“家”“安”“宅”“宇”等;从“纟”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如“绮”“结”“纤”“纱”等;从“禾”旁的字多与五谷有关,如“种”“稻”“稼”“秧”等。
在学习《劝学》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骐骥”一词。
两个字的形旁均为“马”,故不难推知其与马有关。
在学习《琵琶行》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绡”。
“绡”从“纟”旁,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结合全文,可以推知该词指的是“生丝织成的薄纱”。
在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实词“组”。
“组”的偏旁为“纟”,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而其前又有“系”字,故不难推断出“组”指的是“绳索”。
二、结构推断法结构推断法,即结合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7985b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17.png)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 由此, 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 当“无”讲。另外, 有时亦可借 助整齐的句式, 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 进而推断出这个 词的正确意思。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 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全
国I)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解答: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比——靠近,挨着;((比肩接踵,比邻而居,鳞 次栉比)
结论: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抚军亦厚赉成名。
(赉lài: 赏赐)
《六
国论》
号呼靡②﹙及穷购。饿:无悬聊赏(,依重赖金,寄收托买)﹚,追购又急,天高地迥,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伏”通“服”,佩服)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示、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分间合的成关的系意合义成, 这一种个造字字, 法综从人据合叫止持甲表会,戈骨示意从 行文这。戈 进,些。 ,构字成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822ebcfb14e852459fb5709.png)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1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2课内实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7、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0ebb9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c.png)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968db7a2af90242a895e5bb.png)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例: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绐(dài):欺骗)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通五经,贯六艺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三、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子:况修(义为长)○短随化,终期于尽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义为敝)四、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子:左右欲○刃相如•刃,做动词用,指“杀”•将军披○坚执○锐•披和执是动词,坚和锐做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 课内学过地实词、成语、词语)推断词义)诸将乞○贷淬宽恕、宽免严惩不○贷惩:处罚;贷:宽容。
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屡试不○爽差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六、通假推断法:根据同音、近音、行近通假的原则推断词义。
例: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知”通“智”昌宗从旁趣说“趣”通“促”,意为“催促”。
七、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fedc0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d.png)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7.赢粮而景从.yín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2.庭除甚芜.wú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5.仆诚以著此书.《报任安书》“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6.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8.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9.故久立与其客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10.徒立故琅láng琊yá王泽为燕王.“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12.部使者檄刚抚定.xí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党同伐异.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五)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始速祸焉.“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2.举类迩而见义远.ěr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3.其文约,其辞微.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jié“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5.拜住袖其疏入谏.“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6.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7.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8.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金人曳yè出,击之败面.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3.齐人追亡逐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6.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7.咸私哂其矫饰焉.哂:shēn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9.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七)结构求义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据殽xiáo函之固,拥雍yōng州之地.“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3.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zú“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nǔ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7.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八)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1.远与恢素善.huī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2.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3.环堵之中.“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4.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dǔn诛封.“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5.使老弱女子乘城.“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九)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2.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gài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zhuó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6.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7.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8.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9.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十)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实词推断方法
![实词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55c6ac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9.png)
实词推断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②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③(04年全国卷)“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中“籴”是与“粜”相对的会意字,把该字拆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人米”,由此推知为“购买粮食”之意。
文言实词推断的七种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的七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f99a6fcba0d4a7302763a87.png)
【登峰造极】登、造:登上,到达。登上顶峰,到达最高点。比喻精绝
的造诣。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党:偏袒。伐:讨伐,攻击。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 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夙:早。夜:晚。兴:起来。寐:睡着。早起晚睡。形
容勤奋。 【避重就轻】避:回避。就:接近、趋向。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我既然不能忍受你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五、邻词推断法 【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
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考:击,敲打。
【例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过:督,责备。
六、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
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
为”。
二、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 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 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 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 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 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 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 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例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
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 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
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 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
收入也尽数拿去。(殚、竭:尽)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夫晋,何厌之有?
厌:同“餍”,满足。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期: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4a4bca49649b6648d747ef.png)
4、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 “使……灭亡”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词义相反 安逸享乐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 臵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 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 这样通过 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 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 句等此类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抬高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
眼力,视力
宾语
4.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主语
动词,料想
主语
5.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意似良 《促织》 名词,神态 6.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宾语
心意,意图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名词,神态
二. 辨析下列一组“绝”字的用法: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③ 以为妙绝 (副词作补语,到了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作状语,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渡过)
链接高考
例1: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指出下列句中红字的意义: 1. 金就砺则利 (《劝学》) 2.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1.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 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 刀石”。 2. “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 丽”,“昳” 可以理解为“光彩”。
(玉上的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正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翻译文言文的核心。
因此,在积累常见实词,掌握其基本义的基础上,正确推断它在文中的含义尤为重要。
1,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
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2,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B句“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
3,句式推断法:借助对仗句和互文修辞推断词义。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优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A句既是对仗句又是互文辞格,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B句依据“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
C句借助“竭”推断出“殚”也作“尽、竭尽”讲。
D句中借助“愈”推断出“弥”也作“越、更加”讲。
4,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变姓名,诡踪迹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A句为对仗句,“据”对“拥”,“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的意思,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B中借助“良”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的、强有力的”。
C句中借助“变”推断“诡”应为动词,解
为“隐蔽”。
D句中借助“戴”将“腰”解为“腰上佩戴着”。
5,语法结构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
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
推断词义。
A,楚王贪而信张仪
B,信义著于四海
在A句中“信张仪”是一个动宾结构,因而推断“信”作“相信”讲;在B句中“信义”是句中主语,推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6,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A,金人曳出,击之败面1998年高考
B,使老弱女子乘城2001年高考
在A句中,我们联想到《口技》中“曳屋许许声”,《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还有成语“弃甲曳兵”中的“曳”都是“拖、拉”的意思,进而推断这
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
在B中,我们联想到《氓》中“乘彼诡垣,以望复关”,《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两句中的“乘”都是“登”的意思,进而
推断此句的“乘”作“登”讲。
7,语境推断法:“因文定义”法语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语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
可借助这些语境来推断。
A,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中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
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推断为“记载”之义。
B句中联系下文“庄宗
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就可推断出“人事”就是“人的作用、人的主观努力”之义。
8,代入推断法:仅适用于选择题。
把词义代入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正确判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0年高考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可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文意贯通,解释准确即为正确判断。
A项把“省”释为“探望”,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省亲”类比,推断A正确。
B项把“审”释为“知道”,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当局者迷,旁观者审”类比,推断B正确。
D项把“信”释为“使者”,根据上下文意和平时的“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类比,推断D正确。
C项把“樵”释为“打柴”,关键看是名词还是动词,从“取樵”这一动宾式看,“樵”应是名词“柴”,所以本题选C。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