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合集下载

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

Mik MiFk 2Mi'k Mk' i
…3.6.4

Mik MiFk Mi'k (Mi'k Mk' i ) …3.6.5
➢ 根据算得的各杆端弯矩值,作最后的弯矩图并求得 相应的剪力图和轴力图。
例题:
0.463
A2
结点B2与结点A2分配系数相同
(2)计算固端弯矩:
mA2B2
1 12
q2l 2
1 12
10
82
53.333kN
gm
mB2 A2
1 12
q2l 2
1 12
10 82
53.333kN gm
(3)循环过程B2
A2
4、还原-叠加、结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
6、计算框架梁其他截面的弯矩 计算框架梁截面的剪力 计算框架柱的轴力
结点A1:
S A1A2 4(0.9ic2 ) S A1A0 4ic1
S A1B1 4ib
S 4(ic1 0.9ic2 ib ) 4 2.478
A1
A1A2
S A1A2 S
4 0.9 1 0.363 4 2.478
A1
A1A0
S A1A0 S
4 0.801 4 2.478
1 0.0133E 12
ic 2
EIc H2
1 1 0.0666E 4 12
1 0.0166E 12
ib
EIb L
1 1 0.1029E 8Βιβλιοθήκη 121 0.0129E 12
相对线刚度: 设:ic2 1
则 ic1 0.801
ib 0.777
2、把框架以按层拆为两个开口框架
H2=4000

框架结构内力位移计算算例

框架结构内力位移计算算例

结构力学课程大作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及位移计算班级学号姓名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年月日结构力学课程大作业——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一、任务1、计算多层多跨框架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和结点位移。

2、计算方法要求:(1)用迭代法、D 值法、反弯点法及求解器计算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并用迭代法的结果计算其结点位移。

(2)用迭代法、分层法、二次力矩分配法及求解器计算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并用迭代法的结果计算其结点位移。

3、分析近似法产生误差的原因。

二、计算简图及基本数据本组计算的结构其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基本数据如下。

混凝土弹性模量:723.010/h E kN m =⨯构件尺寸:柱:底 层:23040b h cm ⨯=⨯其它层:23030b h cm ⨯=⨯ 梁:边 梁:22560b h cm ⨯=⨯中间梁:22530b h cm ⨯=⨯ 水平荷载:'15P F kN =,30P F kN =(见图2)竖向均布恒载:17/q kN m 顶= 21/q kN m 其它=(见图8) 图1各构件的线刚度:EIi L =,其中312b h I ⨯=边 梁:33410.250.6 4.51012I m -⨯==⨯F 7311 3.010 4.510225006EI i kN m L -⨯⨯⨯===⋅ 中间梁: 34420.250.3 5.6251012I m -⨯==⨯ 7422 3.010 5.6251067502.5EI i kN m L -⨯⨯⨯===⋅ 底层柱: 33440.30.4 1.61012I m -⨯==⨯ 7344 3.010 1.61096005EI i kN m L -⨯⨯⨯===⋅ 其它层柱:34430.30.3 6.751012I m -⨯==⨯ 7433 3.010 6.75106136.43.3EI i kN m L -⨯⨯⨯===⋅ 三、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一)用迭代法计算1、计算各杆的转角分配系数ikμ' 转角分配系数计算公式:()2ikikiki i i μ'=-∑结点“1”:12225000.3932(6136.422500)μ'=-=-⨯+156136.40.1072(6136.422500)μ'=-=-⨯+结点“2”:21225000.3182(67506136.422500)μ'=-=-⨯++图2232(67506136.422500)⨯++266136.40.0872(67506136.422500)μ'=-=-⨯++由于该结构是对称结构,因此结点“3”的分配系数应该等于结点“2”的,结点“4”的分配系数应该与结点“1”的相等,所以本题只需计算1、2、5、6、9、10、13、14、17、18结点的分配系数。

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精)

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精)

假定: (1)平面结构假定; (2)忽略柱的轴向变形; (3)D值法考虑了结点转角, 假定同层结点转角相等
2019/3/19
27
D 值法
计算方法 1、D值——修正抗侧刚度的计算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不仅有侧移, 且各结点有转角,设杆端有相对位 移 ,转角 、 ,转角 1 2 位移方程为:
2019/3/19
22
反弯点法
2、剪力的计算 根据假定1:
V1 j d1 j j
Vij d ij j
Vij , d ij
——第j层第I根柱的剪力及其抗侧刚度
第j层总剪力
V pj
Vpj V1 j V2 j Vmj
2019/3/19 23
反弯点法
V1 j
第j层各柱剪力为
M ( z) N B
M(z)——上部水平荷载对坐标Z力矩总和 B——两边柱轴线间的距离
N
2019/3/19 44
柱轴向变形产生的侧移

N j
任意水平荷载下柱轴向变形产生的第j层处侧移 把框架连续化,根据单位荷载法:
2 ( NN / EA)dz
N j 0
Hj
N ( H j z) / B
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荷载和设计要求51计算简图计算简图计算简图计算简图计算简图52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方法分层法分层法分层法分层法力学知识回顾分层法计算过程构件弯矩图53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近似计算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弯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反弯点法54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近似计算方法d55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梁柱刚度比k中柱
2019/3/19
9
计算简图
二、结构构件的截面抗弯刚度 考虑楼板的影响,框架梁的截面抗弯刚度应适当提高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 中框架:I=2I0 边框架:I=1.5I0 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截面形式选取: 框架梁跨中截面: 中框架:I=1.5 I0 T型截面 边框架:I=1.2 I0 框架梁支座截面: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矩形截面 中框架:I=I0 边框架:I=I0 注:I0为矩形截面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

(整理)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整理)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风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 值法。

计算时首先将框架各楼层的层间总剪力Vj ,按各柱的侧移刚度值(D 值)在该层总侧移刚度所占比例分配到各柱,即可求得第j 层第i 柱的层间剪力Vij ;根据求得的各柱层间剪力Vij 和修正后的反弯点位置Y ,即可确定柱端弯矩Mc 上和Mc 下;由节点平衡条件,梁端弯矩之和等于柱端弯矩之和,将节点左右梁端弯矩之和按线刚度比例分配,可求出各梁端弯矩;进而由梁的平衡条件求出梁端剪力;最后,第j 层第i 柱的轴力即为其上各层节点左右梁端剪力代数和。

(1)一榀框架上风荷载的作用计算:前面已经算出风荷载作用下的一榀框架下每层楼的剪力,但是还要计算出一品框架下每根柱子分得的剪力Vi DijDijVij sj ∑==1,具体的计算结果见下表:(2)风荷载作用下反弯点高度的计算:反弯点高度比即: V=V0+V1+V2+V3式中:V0 ——标准层反弯点高度比;注:本框架风荷载采用分段式均布荷载,故可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表5.8a。

V1 ——因上、下层梁刚度比变化的修正值,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表5.9;V2 ——因上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表5.10;V3 ——因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表5.10。

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3)计算各柱端、梁端弯矩:①柱端弯矩计算:柱上下端弯矩按式:M u = V (1 - y)h,M d = Vyh计算;②梁端弯矩计算:梁端弯矩按式M = i b / ∑ i b ⨯ (M u + M d )具体结果如下:(4)计算各梁端剪力:计算方法:以梁为隔离体根据力矩平衡可得到梁端剪力。

具体计算结果如下表:注:单位为KN(5)计算各柱轴力:计算方法:已知梁的剪力,由上到下利用节点的竖向力平衡条件,即可得到柱的轴力,计算方法同恒。

(6)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绘制:风载作用下的梁端、柱端弯矩,梁端柱端剪力,柱的轴力计算完毕,恒载作用下的标准值如下几图所示:手算风荷载作用下柱端弯矩图手算风荷载作用下两端弯矩图与电算内力图的比较:电算风荷载作用下柱端弯矩图电算风荷载作用下两端弯矩图误差分析:风荷载作用下梁柱剪力图的绘制与误差分析:手算风荷载作用下的梁柱剪力图电算风荷载作用下的梁柱剪力图误差分析:风荷载作用下柱轴力图的绘制与误差分析:手算风荷载作用下的柱轴力图电算风荷载作用下的柱轴力图误差分析: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框架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

竖向荷载计算

竖向荷载计算

竖向荷载计算3.1竖向荷载计算总说明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两种变形性质不同的抗侧力单元框架和剪力墙通过楼板协调变形而共同抵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的结构。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按各自的承载面积计算每榀框架和每榀剪力墙的竖向荷载,分别计算内力。

在每榀结构中:剪力墙:计算其墙肢轴力和弯矩。

在本结构中,弯矩主要有墙肢两边端柱上不对称的集中力和墙柱间连梁的端弯矩引起。

框架:计算其梁及柱的弯矩、剪力和轴力。

框架在竖向荷载下采用分层力矩分配法。

在分层力矩分配法中,注意:①梁柱线刚度修正:梁截面惯性矩在梁一侧有楼板时乘以1.5,两侧有楼板时乘以2.0;除底层柱外,上层各柱线刚度乘以0.9的修正系数。

②梁柱弯矩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按修正后的刚度计算各节点周围杆件的杆端分配系数;所有上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1/3,底层柱的传递系数取1/2。

本办公楼中,所有楼板均为双向板。

双向板传给支承梁的荷载,可用下述近似方法计算:从板的四角作45o线将每一区格分为四块,每块面积内的荷载传与其相邻的支承梁。

因此,长边梁承受梯形分布荷载,短边梁承受三角形分布荷载。

由上可以得到导荷图,如下图3.1.1:图3.1.1 楼屋面导荷图承受三角形或梯形分布荷载的梁,其内力计算可利用固端弯矩相等的条件将其换算为等效均布荷载,换算公式如下:三角形荷载(图3.1.2)作用时:梯形荷载(图3.1.3)作用时:图3.1.2 三角形荷载的等效均布荷载图3.1.3 梯形荷载的等效均布荷载3.2荷载退化通过分析该结构,将所有板和次梁上的竖向荷载传递至主体结构上,形成主体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同时考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荷载退化。

主体结构平面图如下图3.2.1:图3.2.1 主体结构平面图在本计算书中:不考虑电梯机房的竖向和水平荷载;将楼梯开间的竖向荷载近似为整块板计算;在计算内力时,近似将2、4、7、10、12、C轴(即所有次梁所在的轴)上的次梁假定为两端铰接。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的独立柱法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的独立柱法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的独立
柱法
独立柱法(Independent column method)是一种用于计算框架结
构内力的方法。

该方法假定每个柱子自行承担着水平力和垂直力,而
不会在柱与梁交接处转移或者共同承担力。

这种假设是为了简化计算、降低复杂度,以及实现直观清晰的用图。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独立柱法的基本流程如下:
1. 选择独立柱:首先,需要找到框架结构中具有独立性的柱子。

这些柱子不会受到其他柱子影响,而是自行承担全部荷载。

一般而言,独立柱一般位于框架结构的边缘或角落处。

2. 画高度分块图:将框架结构按水平方向分成若干段,并在每段
上标注高度分块图。

高度分块图指的是每段内荷载分别作用的高度分
布情况。

3. 分别计算每段内的内力:对于每个高度分块,需要按照作用在
该块上的荷载大小和作用位置,结合高度分块的边界条件计算出该段
内的各个柱子和梁的内力。

4. 检查结构的均衡性:根据计算结果,检查整个框架结构是否处
于静态均衡状态,即荷载是否平衡、荷载反力大小是否与荷载大小等
比例,以及结构中每个柱子和梁是否都满足受力平衡。

5. 进行调整和修正:如有必要,可通过对独立柱、高度分块等参
数进行调整和修正,重新计算内力直到满足均衡条件。

总之,独立柱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框架结构内各部分的受力情况,
来计算出结构整体受力状态的方法。

虽然存在简化和理论假设的缺陷,但该方法依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4_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_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4_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在实际工程中,框架结构会受到各种荷载的作用。

竖向荷载是一种重要的荷载形式,常见的竖向荷载包括自重、活荷载和附加荷载等。

在框架结构内力计算中,需要首先确定结构的几何特征,包括框架的截面形状、材料参数和受力情况等。

然后根据几何特征和力学原理,分析结构的受力平衡和变形情况,最终得到内力的计算结果。

下面将以一个简单的框架结构为例,介绍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的基本步骤。

1.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首先,需要绘制框架的受力图。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受力主要包括竖向荷载的作用力、支座反力和框架内部的轴力、剪力和弯矩等。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将框架结构简化为若干个矩形梁和柱,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计算。

2.框架结构的力学模型化将框架结构进行力学模型化,即将结构划分为若干个杆件和节点,并确定节点的受力情况。

杆件的长度、截面形状和材料参数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以便计算杆件的受力。

3.杆件的受力计算根据竖向荷载作用下杆件的受力平衡和变形情况,可以得到杆件的轴力、剪力和弯矩等。

对于轴力,可以利用静力平衡原理进行计算。

对于剪力和弯矩,可以根据杆件的受力分布和形状进行计算,常用的方法包括截面法和弯矩传递法等。

4.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根据杆件的受力计算结果,可以得到框架结构内各个节点的内力情况。

根据节点的受力平衡条件,可以计算出节点上的轴力、剪力和弯矩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支座反力的作用,以及与其他荷载(如横向荷载)的叠加效应。

5.内力的承载能力和设计校核根据内力计算结果,可以对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和校核。

根据设计规范和材料参数,结合强度和稳定性要求,进行构件的截面尺寸校核。

如果结构的承载能力满足要求,则结构设计合理;否则,需要进行后续的调整和优化。

总的来说,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是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能够得到准确的内力计算结果,从而为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依据。

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框架结构是由梁柱等构件组成的,在受到竖向荷载作用下,会引起构件内力的产生。

了解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对于结构的设计和分析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

首先,通过建立结构模型来描述框架结构。

结构模型中包括构件、节点和连接关系。

构件可以是梁或柱,节点是构件之间的连接点,连接关系表示构件之间的刚性约束。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主要有两种情况:梁内力和柱内力。

1.梁内力计算: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会产生弯矩和剪力。

根据梁的基本理论,可以得出计算弯矩和剪力的公式。

-弯矩计算:弯矩是由竖向荷载作用在梁上引起的。

根据弯矩的定义,弯矩M等于施加在梁上的力乘以力臂。

当梁需要承受重力荷载时,弯矩的计算公式为M=w*l^2/8,其中w为荷载大小,l为梁的跨度。

-剪力计算:剪力是由竖向荷载作用在梁上引起的。

根据剪力的定义,剪力V等于施加在梁上的力。

当梁需要承受重力荷载时,剪力的计算公式为V=w*l/2,其中w为荷载大小,l为梁的跨度。

2.柱内力计算: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柱会产生压力和拉力。

根据柱的基本理论,可以得出计算压力和拉力的公式。

-压力计算:压力是由竖向荷载作用在柱上引起的。

根据力学平衡原理,压力P等于施加在柱上的荷载之和。

当柱需要承受多个重力荷载时,压力的计算公式为P=∑w,其中w为荷载大小。

-拉力计算:拉力是由竖向荷载作用在柱上引起的。

和压力类似,拉力T等于施加在柱上的荷载之和。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梁和柱的截面形状和材料性质,以及节点和连接部位的刚性约束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考虑结构的整体平衡条件和节点处的力的平衡条件。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使用静力平衡原理和弹性力学理论来进行分析。

通过平衡方程和应变-位移关系等基本原理,可以建立结构方程组,并通过求解方程组得到内力的值。

总结起来,框架结构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和使用多种方法。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竖向弯矩二次分配,水平D值法

框架结构内力计算-竖向弯矩二次分配,水平D值法

0.351 0.351 0.298
D
114.04
40.03 40.03 33.98
架横梁相应的位置上。
第一次分配: 放松节点,把各节点 不平衡弯矩“同时” 进行分配。
0.351 0.351 0.298
C
114.04
40.03 40.03 33.98
0.379 0.300 0.321
B
114.04
0.274 0.274 0.220
H
33.72
22.08 22.01 17.67
0.246
114.04 19.76
0.290 0.230 0.234
G
33.72
23.39 18.47 18.80
A
F
(4)弯矩分配与传递 上柱 第一次分配
下柱 右梁
0.541 E
66.03 20.02
弯矩二次分配法
对六层以下无侧移的框架,此法较为方便。具体步骤: (1)首先计算框架各杆件的线刚度及分配系数; (2)计算框架各层梁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固定端弯矩; (3)计算框架各节点处的不平衡弯矩,并将每一节点处的
不平衡弯矩同时进行分配并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为1/2; (4)进行两次分配后结束(仅传递一次,但分配两次)。
Mb
M
u c
ibl ibr
M
r b
M
d c
6、梁端剪力、柱轴力
0.459
122.05 56.02 14.12 2.17 82.86
第二次分配: 放松节点,把各节 点不平衡弯矩“同 时”进行分配。
0.351 0.351 0.298
D
114.04
40.03 40.03 33.98

三种方法计算框架水平作用下的内力(D值法,反弯点法,门架法)

三种方法计算框架水平作用下的内力(D值法,反弯点法,门架法)

0
0
0.40 1.28 0.219 90758 19876
7
3.20 0.56 0.40
0
0
0
0.40 1.28 0.219 90758 19876
6
3.20 0.56 0.45
0
0
0
0.45 1.44 0.219 90758 19876
5
3.20 0.56 0.45
0
0
0
0.45 1.44 0.219 90758 19876
10 3.20 0.47 0.24
0
0
0
0.24 0.77 0.190 90758 17244
9
3.20 0.47 0.34
0
0
0
0.34 1.09 0.190 90758 17244
8
3.20 0.47 0.39
0
0
0
0.39 1.25 0.190 90758 17244
7
3.20 0.47 0.40
4.74
1.6
7.58 3.89 4.10 3.48 3.89
C 9.08E+4
2.43
3.89
A 9.08E+4
4.86
7.78
9 B 1.77E+5 358600 19.2 9.48
1.6
15.17 11.66 12.30 10.45 11.66
C 9.08E+4
4.86
7.78
A 9.08E+4
表 1 反弯点法框架弯矩的计算
柱端弯
层轴 号号
D ij
∑ Dij
Fi
Vj
yh 或 (1-y)h

第七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第七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第七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7.1 计算单元取3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单元宽度为7.5m ,如图所示,由于房间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平阴影线所示,计算单元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纵向框架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

7.2 荷载计算节点集中荷载1P : 边纵梁传来:(a)屋面自重(三角形部分):N k 78.56298.423.3.26.3=⨯⨯⨯(b)边纵梁自重: 5.709⨯6.0=43.73kN 女儿墙自重: kN 87.330.6312.3=⨯合计: 1P = 154.32kN节点集中荷载2P :纵梁传来(a )屋面自重(三角形部分):KN 12.27298.40.326.3=⨯⨯⨯(b )走道屋面板自重0.5⨯(6.0+6.0-3)⨯1.5⨯4.98=58.79KN纵梁自重: 5.709⨯6.0=43.73kN合计: 2P = 170.55kN对于1~4层,计算的方法基本与第五层相同,计算过程如下: 1 5.709/q kN m =1q '=3.46/kN/mm KN q /99.103.333.32=⨯= m KN q /99.74.233.32=⨯=节点集中荷载1P :纵梁自重: 5.709⨯6.0=43.73kN外墙自重:()88.76KN 68.37.03.3225.00.6=⨯-⨯⨯-)( 来纵梁传楼面自重(三角形部分): (0.5 3.60.5 3.6 3.33)221.58kN ⨯⨯⨯⨯⨯= 扣窗面积墙重加窗重: 2 2.4 2.0 3.682 2.1631.01kN -⨯⨯⨯+⨯=-合计: 174.24kN节点集中荷载2P :纵梁自重: 5.709⨯7.2=41.10kN 内墙自重: 71.50kN 纵梁传来(a)楼面自重(三角形部分):()KN5.0=⨯0.3⨯⨯5.0⨯⨯66.233.3780.3(b)走道楼面板自重(梯形部分)()KN⨯5.0=⨯5.7⨯+-48.9333.30.38.15.7扣窗面积墙重加窗重: 2.412 3.6820.4816.10kN-⨯⨯⨯+⨯=-合计: 152.58kN 7.2.2活荷载计算:活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合计: 7.99KNP:节点集中荷载2屋面活载(三角形部分):2⨯(0.5⨯3.0⨯0.5⨯3.0⨯0.5)=2.72KN走道传来屋面荷载(梯形部分): ()KN 05.45.05.14.20.60.621=⨯⨯-+合计: 12.04KN 对于1~4层,m KN /6.60.30.2q 2=⨯= m KN q /64.25.2'2=⨯= 节点集中荷载1P : 楼面活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2)=10.89KN合计: 31.97KN中节点集中荷载2P : 楼面活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2)=10.89KN走道传来屋面荷载(梯形部分):()KN 25.205.25.14.20.60.621=⨯⨯-+ 纵梁传来的屋面活载(梯形部分):()KN 08.2128.10.35.75.75.0=⨯⨯-+⨯ 合计: 52.22KN7.2.3.屋面雪荷载标准值:同理,在屋面雪荷载作用下KN/m 16.10.335.0q 2=⨯= m KN q /84.04.235.0'2=⨯=节点集中荷载1P : 屋面雪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0.35)=2.08KN纵梁传来的屋面雪载(梯形部分)()KN 69.335.08.16.35.75.75.0=⨯⨯-+⨯ 合计: 5.77KN中节点集中荷载2P : 屋面雪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0.35)=2.08KN走道传来屋面雪载(梯形部分): ()KN 835.235.05.14.25.75.721=⨯⨯-+纵梁传来的屋面雪载(梯形部分): 3.97KN 合计: 8.72KN 1~4层,雪荷载作用下的节点集中力同屋面活荷载作用下的。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 (2)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 (2)

5.6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 5.6.1 计算单元及计算简图的确定:仍取④轴线横向框架和⑤⑥轴线间的横向剪力墙进行计算,由于楼面荷载均匀分布,故取两轴线中线之间的长度为计算单元宽度,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图1-35 竖向荷载计算单元 5.6.2 荷载计算(标准值): 5.6.2.1框架荷载计算: (1)恒荷载作用情况下:0q 包括梁重(扣除板重)和隔墙重,由前面的相关数据得:1~8F :()()32025/0.80.10.4 1.88/ 3.60.8q KN m m m m KN m m =⨯-⨯+⨯-7/ 5.828/12.828/KN m KN m KN m =+= 9F : 0 6.7/q K N m =(注:0'7.0/q KN m =)12,q q 为板自重传给横梁的荷载峰值:1~8F :2122 3.8/ 4.215.96/3.8/ 4.215.96/q KN m m KN m q KN m m KN m=⨯==⨯=9F :2122 6.84/ 4.228.728/6.84/ 4.228.728/q K N m m K N m q K N m m K N m =⨯==⨯=1P 为纵梁传给○A 柱的板自重、梁自重(扣除板厚)和外隔墙重:1~5F :()()21 2.1 4.2 2.113.8/ 4.2 2.127/8.40.6522P KN m KN m m m +⨯⎡⎤=⨯⨯⨯+⨯+⨯-⎢⎥⎣⎦()()22.21/3.90.88.40.65K N m m m m m +⨯-⨯- 198.317KN = 6~8F :()()()190.972 2.21/ 3.90.878.40.55P KN KN m m =+⨯-⨯8.4-0.55+⨯- 199.702KN =9F :()21 6.84/11.972 6.7216.35P KN m KN =⨯⨯+⨯8.4-0.55=1M 为1P 对上柱形心轴产生的偏心矩:1~5F :1198.3170.07514.874M KN m KM m =-⨯=- 6~8F :1199.7020.025 4.993M KN m KM m =-⨯=-9F : 1216.350.025 5.409M K N m K M m=-⨯=- 此外,2P 、3P 、4P 分别为纵梁传给○B 轴、○C 轴、○D 轴柱的板自重、梁自重(扣除板厚)和外隔墙重,4M 为4P 对上柱形心轴产生的偏心矩,计算方法如上所述,计算过程从略,计算结果见表1-31 。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6.1计算单元的选择确定取③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如下图所示:图6.1框架计算简图计算单元宽度为6.4 m,由于房间内布置有次梁,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平阴影所示。

计算单元范围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次梁和纵向框架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

由于纵向框架梁的中心线与柱的中心线不重合,所以在框架节点上还作用有集中力矩。

6.2荷载计算6.2.1恒载作用下柱的内力计算:恒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下图所示:2图6.2恒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图(1)、对于顶层屋面,q1、q1'代表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

q1=0.3×0.75×25=5.625kN/mq1'=0.3×0.75×25=5.625kN/mq2为屋面板传给横梁的梯形荷载。

q2=5.29×3.2=16.928kN/mP1、P2分别由边纵梁、中纵梁直接传给柱的恒载,它包括主梁自重、次梁自重、楼板重等重力荷载,计算如下:P1=6.4*0.3*0.75*25+8.5/2*0.25*0.6*25+5.29*3.2*1.6+(5.3+8.5)*1.6*5.29/4=108.223KN P2=6.4*0.3*0.75*25+6.4/2*0.25*0.6*25+5.29*3.2*1.6 +(3.2+6.4)*1.6*5.29/4=95.398KN P3=6.4*0.3*0.75*25+(8.5+6.4)*0.5*0.25*0.6*25+5.29*3.2*1.6*2++(3.2+6.4)*1.6*5.29/4= 190.64KN集中力矩M1=P1e1=108.223×(0.6 -0.3)/2=16.23kN·mM2=P2e2=147.23×(0.6 -0.3)/2=14.31kN·m(2)、对于3层,包括梁自重和其上横墙自重,为均布荷载,其它荷载的计算方法同第顶层。

第七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第七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在檩条梁中,AB梁是基本部分,而BC梁、CD 梁则是附属部分。
为清晰起见,可将它们的支承关系分别用图表 示,这样的图形称为层次图。
7.1.2 多跨静定梁的内力计算
通过层次图可以看出力的传递过程。因为基本 部分直接与基础相联结,所以当荷载作用于基本部 分时,仅基本部分受力,附属部分不受力;当荷载 作用于附属部分时,由于附属部分与基本部分相联 结,故基本部分也受力。
系列简支梁 的弯矩图
多跨静定 梁的弯矩 图
7.2 静定平面刚架
7.2.1 概述 1. 刚架的特点
刚架是由直杆组成的具有刚性结点的结构。
在刚架中的刚结点处,刚结在一起的各杆不 能发生相对移动和转动,变形前后各杆的夹角保 持不变,故刚结点可以承受和传递弯矩。
由于存在刚结点,使刚架中的杆件较少,内 部空间较大,比较容易制作,所以在工程中得到 广泛应用。
【例7.1】绘制图(a)所示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
【解】 1) 绘制层次图。
梁ABC固定在基础上,是基本部分;梁CDE固 定在梁ABC上,是第一级附属部分;梁EF固定在梁 CDE上,是第二级附属部分。
根据上述分析,多跨静定梁由三个层次构成。
2) 求约束反力。 在计算时,先计算EF梁,再计算CDE梁,最 后计算ABC梁。
FAx
MA
FAy
2) 绘制内力图。 由区段叠加法绘制弯矩图。在CD段,将控制 截面上的弯矩值竖标按比例标出并用虚线连接, 以此虚线为基线,叠加上相应简支梁在均布荷载 作用下的弯矩图。在AC段,以连接控制截面上的 弯矩值竖标的虚线为基线,叠加上相应简支梁在 跨中点受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240
240
【解】 悬臂刚架可不计算支座反力,直接计算内力。 1) 求各控制截面上的内力。 取每个杆件的两端为控制截面,从自由端开始,根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第7章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由设计任务资料知,该建筑为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室内外高差为基本风压20m /4.0KN =ω,地面粗糙度为C 类,结构总高度+=(基础顶面至室内地面1m )。

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即o z s z k w w μμβ=1、因结构高度H=<30m,高宽比÷=<,故可取0.1z =β;2、s μ为风荷载体型系数,本设计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中规定,迎风面取,背风面取,合计s μ=。

3、z μ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本设计的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 类,按下表选取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横向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6轴线框架的负荷宽度B=(+)/2=。

各层楼面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如表:表根据表,画出6轴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图 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位移计算框架梁柱线刚度计算考虑现浇楼板对梁刚度的加强作用,故对6轴线框架(中框架梁)的惯性矩乘以,框架梁的线刚度计算: 跨度为的梁(b ×h=250mm ×600mm ):)(109126.0250.0212bh 24333m I -⨯=⨯⨯=⨯= m KN L I E c b /105.33.7109108.2i 437b ⨯=⨯⨯⨯==- 跨度为的梁 (b ×h=200mm ×400mm ):)(43-33m 101.2124.02.0212bh 2⨯=⨯⨯=⨯=I m KN L I E c b /109.13.31013.2108.2i 437b ⨯=⨯⨯⨯==- 框架柱的线刚度 1、底层柱: A 、D 轴柱:)(1021.512500500433c m I -⨯=⨯=m KN h I E c c c /100.32.51021.5100.3i 437⨯=⨯⨯⨯==- B 、C 轴柱:)(1021.512500500433c m I -⨯=⨯=m KN h I E c c c /100.32.51021.5100.3i 437⨯=⨯⨯⨯==- 2、上层柱: A 、D 轴柱:)(1021.512500500433c m I -⨯=⨯=m KN h I E c c c /100.49.31021.5100.3i 437⨯=⨯⨯⨯==- B 、C 轴柱:)(1021.512500500433c m I -⨯=⨯=m KN h I E c c c /100.49.31021.5100.3i 437⨯=⨯⨯⨯==- 侧移刚度D 计算框架柱刚度修正系数计算公式见表: 表表 各层柱侧向刚度计算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层间侧移可按下式计算,即有:∑=∆ijjj DV u式中 jV ------第j 层的总剪力标准;∑ijD --------第j 层所有柱的抗侧刚度之和;ju ∆--------第j 层的层间侧移。

第七章--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第七章--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第七章--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第7章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由设计任务资料知,该建筑为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室内外高差为0.45m 基本风压20m /4.0KN =ω,地面粗糙度为C 类,结构总高度19.8+0.45=20.25m (基础顶面至室内地面1m )。

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即oz s z k w w μμβ=1、因结构高度H=20.25m<30m,高宽比20.25÷18.2=1.11<1.5,故可取0.1z =β;2、s μ为风荷载体型系数,本设计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中规定,迎风面取0.8,背风面取0.5,合计s μ=1.3。

3、z μ为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本设计的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 类,按下表选取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7.1 横向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6轴线框架的负荷宽度B=(6.6+6.6)/2=6.6m。

各层楼面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如表7.1:表7.1层号离地面高度Z(m)zμzβsμW0(KN/m2)h下(m)h上(m)(+)/2i z s zF w B h hβμμ=下上(kN)1 4.650.65 1.0 1.30.4 4.65 3.99.54 28.550.65 1.0 1.30.4 3.9 3.98.70 312.450.65 1.0 1.30.4 3.9 3.98.70 416.350.65 1.0 1.30.4 3.9 3.98.70 520.250.74 1.0 1.30.4 3.9 1.0 6.22根据表7.1,画出6轴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如图7.2所示:图7.2 框架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7.2 位移计算7.2.1框架梁柱线刚度计算考虑现浇楼板对梁刚度的加强作用,故对6轴线框架(中框架梁)的惯性矩乘以2.0,框架梁的线刚度计算:跨度为7.3m 的梁(b ×h=250mm ×600mm ):)(109126.0250.0212bh 24333m I -⨯=⨯⨯=⨯= m KN L I E c b /105.33.7109108.2i 437b ⨯=⨯⨯⨯==- 跨度为3.3m 的梁 (b ×h=200mm ×400mm ):)(43-33m 101.2124.02.0212bh 2⨯=⨯⨯=⨯=I m KN L I E c b /109.13.31013.2108.2i 437b ⨯=⨯⨯⨯==- 7.2.1.1 框架柱的线刚度 1、底层柱:A 、D 轴柱:)(1021.512500500433c m I -⨯=⨯=m KN h I E c c c /100.32.51021.5100.3i 437⨯=⨯⨯⨯==-B 、C 轴柱:)(1021.512500500433c m I -⨯=⨯=m KN h I E c c c /100.32.51021.5100.3i 437⨯=⨯⨯⨯==-2、上层柱:A 、D 轴柱:)(1021.512500500433c m I -⨯=⨯=四A0.875 0.30 9467 44180B 1.35 0.40 12623C 1.35 0.40 12623D 0.875 0.30 9467 三A0.875 0.30 9467 44180 B 1.35 0.40 12623 C 1.35 0.40 12623 D 0.875 0.30 9467 二A0.875 0.30 9467 44180 B 1.35 0.40 12623 C 1.35 0.40 12623 D 0.875 0.30 9467 首层A1.17 0.53 7056 30354 B 1.80 0.61 8121 C 1.80 0.61 8121 D1.170.537056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层间侧移可按下式计算,即有:∑=∆ijjj D V u式中 jV ------第j 层的总剪力标准;∑ijD--------第j 层所有柱的抗侧刚度之和;ju ∆--------第j 层的层间侧移。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

5.6 竖向荷载作用下内力分析: 5.6.1 计算单元及计算简图的确定:仍取④轴线横向框架和⑤⑥轴线间的横向剪力墙进行计算,由于楼面荷载均匀分布,故取两轴线中线之间的长度为计算单元宽度,计算简图如下图所示:图1-35 竖向荷载计算单元 5.6.2 荷载计算(标准值): 5.6.2.1框架荷载计算: (1)恒荷载作用情况下:0q 包括梁重(扣除板重)和隔墙重,由前面的相关数据得:1~8F :()()32025/0.80.10.4 1.88/ 3.60.8q KN m m m m KN m m =⨯-⨯+⨯-7/ 5.828/12.828/KN m KN m KN m =+= 9F : 0 6.7/q K N m =(注:0'7.0/q KN m =)12,q q 为板自重传给横梁的荷载峰值:1~8F :2122 3.8/ 4.215.96/3.8/ 4.215.96/q KN m m KN m q KN m m KN m=⨯==⨯=9F :2122 6.84/ 4.228.728/6.84/ 4.228.728/q K N m m K N m q K N m m K N m =⨯==⨯=1P 为纵梁传给○A 柱的板自重、梁自重(扣除板厚)和外隔墙重:1~5F :()()21 2.1 4.2 2.113.8/ 4.2 2.127/8.40.6522P KN m KN m m m +⨯⎡⎤=⨯⨯⨯+⨯+⨯-⎢⎥⎣⎦()()22.21/3.90.88.40.65K N m m m m m +⨯-⨯- 198.317KN = 6~8F :()()()190.972 2.21/ 3.90.878.40.55P KN KN m m =+⨯-⨯8.4-0.55+⨯- 199.702KN =9F :()21 6.84/11.972 6.7216.35P KN m KN =⨯⨯+⨯8.4-0.55=1M 为1P 对上柱形心轴产生的偏心矩:1~5F :1198.3170.07514.874M KN m KM m =-⨯=- 6~8F :1199.7020.025 4.993M KN m KM m =-⨯=-9F : 1216.350.025 5.409M K N m K M m=-⨯=- 此外,2P 、3P 、4P 分别为纵梁传给○B 轴、○C 轴、○D 轴柱的板自重、梁自重(扣除板厚)和外隔墙重,4M 为4P 对上柱形心轴产生的偏心矩,计算方法如上所述,计算过程从略,计算结果见表1-3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7.1计算单元取3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单元宽度为7.5m,如图所示,由于房间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平阴影线所示,计算单元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纵向框架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

7.2 荷载计算节点集中荷载1P : 边纵梁传来:(a)屋面自重(三角形部分):N k 78.56298.423.3.26.3=⨯⨯⨯(b)边纵梁自重: 5.709⨯6.0=43.73kN 女儿墙自重: kN 87.330.6312.3=⨯合计: 1P = 154.32kN节点集中荷载2P :纵梁传来(a )屋面自重(三角形部分):KN 12.27298.40.326.3=⨯⨯⨯(b )走道屋面板自重0.5⨯(6.0+6.0-3)⨯1.5⨯4.98=58.79KN纵梁自重: 5.709⨯6.0=43.73kN合计: 2P = 170.55kN对于1~4层,计算的方法基本与第五层相同,计算过程如下: 1 5.709/q kN m =1q '=3.46/kN/mm KN q /99.103.333.32=⨯= m KN q /99.74.233.32=⨯=节点集中荷载1P :纵梁自重: 5.709⨯6.0=43.73kN外墙自重:()88.76KN 68.37.03.3225.00.6=⨯-⨯⨯-)( 来纵梁传楼面自重(三角形部分): (0.5 3.60.5 3.6 3.33)221.58kN ⨯⨯⨯⨯⨯= 扣窗面积墙重加窗重: 2 2.4 2.0 3.682 2.1631.01kN -⨯⨯⨯+⨯=-合计: 174.24kN节点集中荷载2P :纵梁自重: 5.709⨯7.2=41.10kN 内墙自重: 71.50kN 纵梁传来(a)楼面自重(三角形部分):()KN5.0=⨯0.3⨯⨯5.0⨯⨯66.233.3780.3(b)走道楼面板自重(梯形部分)()KN⨯5.0=⨯5.7⨯+-48.9333.30.38.15.7扣窗面积墙重加窗重: 2.412 3.6820.4816.10kN-⨯⨯⨯+⨯=-合计: 152.58kN 7.2.2活荷载计算:活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图:合计: 7.99KNP:节点集中荷载2屋面活载(三角形部分):2⨯(0.5⨯3.0⨯0.5⨯3.0⨯0.5)=2.72KN走道传来屋面荷载(梯形部分): ()KN 05.45.05.14.20.60.621=⨯⨯-+合计: 12.04KN 对于1~4层,m KN /6.60.30.2q 2=⨯= m KN q /64.25.2'2=⨯= 节点集中荷载1P : 楼面活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2)=10.89KN合计: 31.97KN中节点集中荷载2P : 楼面活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2)=10.89KN走道传来屋面荷载(梯形部分):()KN 25.205.25.14.20.60.621=⨯⨯-+ 纵梁传来的屋面活载(梯形部分):()KN 08.2128.10.35.75.75.0=⨯⨯-+⨯ 合计: 52.22KN7.2.3.屋面雪荷载标准值:同理,在屋面雪荷载作用下KN/m 16.10.335.0q 2=⨯= m KN q /84.04.235.0'2=⨯=节点集中荷载1P : 屋面雪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0.35)=2.08KN纵梁传来的屋面雪载(梯形部分)()KN 69.335.08.16.35.75.75.0=⨯⨯-+⨯ 合计: 5.77KN中节点集中荷载2P : 屋面雪载(三角形部分):2⨯(0.5⨯3.3⨯0.5⨯3.3⨯0.35)=2.08KN走道传来屋面雪载(梯形部分): ()KN 835.235.05.14.25.75.721=⨯⨯-+纵梁传来的屋面雪载(梯形部分): 3.97KN 合计: 8.72KN 1~4层,雪荷载作用下的节点集中力同屋面活荷载作用下的。

这里从略。

7.3 内力计算7.3.1计算分配系数梁端和柱端弯矩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来计算,计算时先对各节点不平衡弯矩进行第一次分配,向远端传递(传递系数为1/2),然后对由于传递而产生的不平衡弯矩再进行分配,不再传递,到此为止,由于结构和荷载均对称,故计算时可用半框架。

对于边节点,与节点相连的各杆件均为固接,因此杆端近端的转动刚度2515AB AB 边=()m KN /47.2042.1624.024.021709.532=⨯+⨯-+m KN g g g bc bc /92.1094.118546.3852515'=⨯+=+=中则顶层各杆的固端弯矩为AB 跨:俩端均为固定支座m g M BA AB /KN 95.955.747.20121121M 2-=⨯⨯-=-=-=,边BC 跨:一端为固定支座,一端为滑动支座m l g M bc /KN 24.52.192.10313122-=⨯-=-=中‘中 m KN l g M CB /62.22.192.10616122-=⨯⨯-=-=中,中其余层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2321)21(AB AB g g g αα+-+=‘边2315.88(120.240.24)11.9916.48/KN m =+-⨯+⨯=12553.469.999.70/88BC BC g g g KN m =+=+⨯=‘中同理,其余层各杆的固端弯矩为:221116.487.577.271212AB BA M M g l KN m =-=-=-⨯⨯=-⋅‘边边 '22119.78 1.57.2833BC M g l KN m=-=-⨯⨯=-⋅中中22119.78 1.5 3.2466CBM g l KN m =-=-⨯⨯=-⋅‘中中7.3.2 用弯矩二次分配法来计算恒载作用下的梁端、柱端弯矩表7-3-1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二次分配法)图7-3-2 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图(kN m7.3.3计算恒载和活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和柱轴力梁端剪力可根据梁上竖向荷载引起的剪力与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相叠加而得,而柱轴力可由梁端剪力和节点集中力叠加得到,计算恒载作用时的柱底轴力,要考虑柱的自重。

恒载作用下梁的剪力以及柱的轴力、剪力计算 (1)梁端剪力由两部分组成: a.荷载引起的剪力,计算公式为:)1(2211211α-+==l q l q V V B A 1q 、2q 分别为矩形和梯形荷载 2'22'14121l q l q V V C B +== '1q 、'2q 分别为矩形和三角形荷载 b.弯矩引起的剪力,计算原理是杆件弯矩平衡,即AB 跨 lM M V V BAAB B A +=-= BC 跨 因为BC 跨两端弯矩相等,故0==C B V V(2)柱的轴力计算:顶层柱顶轴力由节点剪力和节点集中力叠加得到,柱底轴力为柱顶轴力加上柱的自重。

其余层轴力计算同顶层,但需要考虑该层上部柱的轴力的传递。

表 7-3-3 恒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及柱轴力注:N 底=N 顶+柱自重(34.85)KN (3)柱的剪力计算柱的剪力:lM M V 下上+=式中,上M 、下M 分别为经弯矩分配后柱的上、下端弯矩。

l 为柱长度。

52.7354.8556.071241.061661.961290.851061.76990.231555.48990.231234.6116.394.7755.0956.0955.0755.8966.6752.5269.745.66797.58736.4591.12628.18948.83913.98593.33307.73433.05269.06278.81234.714.474.774.774.774.774.774.77图7-3-3 恒载作用下梁剪力、柱轴力图)(KN2)活载、雪载作用下内力计算梁上分布荷载为梯形荷载,根据固端弯矩相等的原则,先将梯形分布荷载以及三角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

活载作用下,顶层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23235(12)(120.240.24) 1.8 1.62/AB p p KN mαα=-+=-⨯+⨯=‘边m KN p p BC /94.05.185855=⨯==‘中 用弯矩二次分配法并可利用结构对称性取二分之一结构计算。

则顶层各杆的固端弯矩为:22111.627.57.591212AB BA M M p l KN m =-=-=-⨯⨯=-⋅‘边边 m KN l p M BC ⋅-=⨯⨯-=-=71.05.194.0313122'中中 m KN l p M CB ⋅-=⨯⨯-=-=35.05.194.0616122中‘中 其余层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2323(12)(120.240.24)7.2 6.47/AB p p KN m αα=-+=-⨯+⨯=‘边m KN p p BC /69.45.78585=⨯==‘中 同理,其余层各杆的固端弯矩为 22116.477.530.331212ABBA M M p l KN m =-=-=-⨯⨯=-⋅‘边边m KN l p M BC ⋅-=⨯⨯-=-=52.35.169.4313122'中中 m KN l p M CB ⋅-=⨯⨯-=-=76.15.169.4616122中‘中 (1) 活载弯矩二次分配见下表注:图中括号中数值为雪载作用下的弯矩。

(2)活载作用下梁的剪力以及柱的轴力、剪力计算① 梁端剪力由两部分组成: a.荷载引起的剪力,计算公式为: )1(212α-==l q V V B A 2q 为梯形荷载 2'241l q V V C B == '2q 为三角形荷载b.弯矩引起的剪力,计算原理是杆件弯矩平衡,即 AB 跨 lM M V V BAAB B A +=-= BC 跨 因为BC 跨俩端弯矩相等,故0==C B V V ② 柱的轴力计算:顶层柱顶轴力由节点剪力和节点集中力叠加得到,柱底轴力等于柱顶轴力。

其余层轴力计算同顶层,但需要考虑该层上部柱的轴力的传递。

③ 柱端剪力计算: lM M V 下上+= (3)雪荷载作用下①荷载等效及固端弯矩23'235(12)(120.240.24) 1.26 1.13/AB p p KN mαα=-+=-⨯+⨯=‘边m KN p p BC /66.005.18585'5=⨯==‘中 22111.137.5 5.311212AB BA M M p l KN m =-=-=-⨯⨯=-⋅‘边边mKN l p M BC ⋅-=⨯⨯-=-=50.05.166.0313122'中中m KN l p M CB ⋅-=⨯⨯-=-=25.05.166.0616122中‘中 ②雪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原理同活荷载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