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甘溪泥盆系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门山甘溪泥盆系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野外实践教学是保证地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系统介绍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剖面的专业优势和重要性,并从研究生野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方式、内容和效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提出可行性建议,将有助于提高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并为我国地学野外教学实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地层;地质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 (2013)06-0137-03

地质学作为高校地学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实践教学是地学类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针对地学类研究生来说,实践教学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之一。地学类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课、野外教学实践、科研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方面[1],其中野外教学实践是关键。笔者结合龙门山甘溪泥盆系剖面野外考察和研究生野外实习的经历和体会,针对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如何有效开展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提出几点思考,与同行进行探讨交流,旨在提高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并为我国地学野外教学实习提供

借鉴。

1 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剖面概述及重要性

北川县甘溪泥盆系剖面位于著名的龙门山区,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国的泥盆系标准剖面,是解决我国华南区与西北区及国外泥盆系对比的纽带,也是全球古生代气候变化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其国际影响和科研价值巨大。

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有众多学者和研究单位对北川甘溪泥盆系剖面的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赵亚曾等(1931)就在该区作了一些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解放后,乐森浔(1956)在该区初步建立了地层分区系统;之后王钰等(1962)和陈源仁等(1978)也相继在该区做了大量关于地层分层的研究工作;1982—1992年,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等多家单位的研究人员又重点对北川县甘溪泥盆

系剖面进行了研究,不仅提出了划分下、中泥盆统及中、上泥盆统的界线位置,进一步建立和厘定了剖面岩石地层单位,完善了剖面的地层系统,划分了不同类别的沉积相单元,对重要界线、基本分层均树立了水泥桩和界碑标志,而且对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同位素地层、生态地层、层序地层、地球化学、沉积地质等多方面的专门研究。

自2000年以来,甘溪泥盆系剖面就已成为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研究生进行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野外实习的重要基地,郑荣才等

(2006)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含多条地质考察路线的集地层、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等研究为一体的完整泥盆系剖面资料包,并以郑荣才、侯明才和文华国为代表的教学指导小组先后完成50余批次约600余名地学类研究生的野外实践教学任务。近年来,中石化股份公司、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大学等石油企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也相继派勘探技术人员前往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剖面进行实地考察和培训学习,该地质剖面已成为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第五届全国油气储层学术研讨会、第五次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研讨会和盆地

构造研究前缘与新进展国际研讨会等国内重大学术会议的首选地

质考察剖面。总之,甘溪泥盆系地质剖面是国内外开展泥盆系地层研究,以及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考察、野外教学实习的极佳场所,将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的科研和教学价值。

2 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思考

尽管如此,该地质剖面对国内高校地学类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针对性地开展沉积学与层序地层学野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未显现,或未引起足够重视,国内高校系统组织学生在该处开展教学实习的极少。据调查,目前仅成都理工大学一家,先后也有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部分研究生慕名参与到成都理工大学的实习队伍中。因此,加强对甘溪泥盆系地质剖面的宣传介绍、实习基地的建设和高效实践教学的反思将显得十分必

要。

2.1 剖面地质现象丰富,野外实践教学凸显专业优势和特色

甘溪泥盆系剖面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镇甘溪乡境内,s205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位置便利,距成都约200公里,估计需4小时车程。该剖面地层厚度约为4600 m,出露好,岩石、生物、年代地层单元划分标志和区域对比依据充分,地层、岩石、岩相的旋回性变化规律明显,层序界面清晰,剖面地质现象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岩性组合特征较为复杂,整体上该剖面自下而上呈碎屑岩—碎屑岩与碳酸盐岩韵律—碳酸盐岩的“三段式”岩石组合,发育有极其丰富的沉积构造,如前滨砂体发育的底冲刷和冲洗层理构造,河口湾相的潮汐层理、波状层理,河控三角洲相河口坝微相的滑塌球枕状构造、包卷层理等,风暴流沉积的大型沟模构造,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生物礁骨架结构、白云岩的刀砍状外貌等。

2)发育国内罕见的囊括海陆过渡相、混积相、海相碎屑岩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的完整沉积体系,包括回春河流、河口湾或三角洲、滨岸、陆棚相的砂泥岩沉积、混积滨岸和混积陆棚相的砂泥岩与碳酸盐岩混杂或互层沉积,以及缓坡与开阔—局限台地、台缘生物礁或浅滩、台地前缘斜坡相的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等多种沉积相类型。

3)具有国内最直观、最真实和最详尽的露头层序地层描述资料,

层序发育齐全和演化复杂,层序结构大多具快速海进和缓慢海退的特点,特别是发育有国内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最直观和典型的ⅰ、ⅱ型层序界面、凝缩段(cs)和最大海泛面(mfs),且界面十分典型和清晰。如金宝石组上段的sq11-ⅰ型层序界面,具有典型的削截、上超、下切谷等不整合面特征,被誉为最经典的层序地层界面而被多部专著和教材所引用。众所周知,层序地层学课程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除了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人机联作实践教学[2]之外,甘溪泥盆系剖面从露头上提供了另外一种直观研究和教学实践方法,颇具专业特色。总之,龙门山区甘溪泥盆系剖面的野外地质教学素材极其丰富和典型,并凸显出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和优势,是地学类研究生开展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

2.2 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障野外实践教学质量

野外教学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质教学资源。自20世纪初中国开设地质学科伊始,野外地质考察和实习就成为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3]。目前,国内各高校针对地学类本科生已经建立了多个野外实习基地,但针对地学类研究生建立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寥寥无几,笔者认为,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系统地引导启发式野外实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个过程可使研究生得到相应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成都理工大学在地学研究生教学培养计划中已明确安排一年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