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十讲谈谈组方用药

合集下载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活瘀复遂汤From 自明知识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桑枝30克、地鳖虫6~9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蜈蚣2~3条、钩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地龙6~9克、川断15~18克、怀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功能:活血通络,化痰熄风。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的恢复期。

证以半身不遂为主,其它症状不明显,中风后已数月(或更长时间),半身不遂之症迟迟不见恢复者。

组方医理:本方以桑枝通利四肢关节,祛风活络,地鳖虫破血通瘀,搜剔血积,通经活络,共为主药。

红花、桃仁破瘀通经,行血润燥,皂刺搜风通络,溃散壅结,赤芍散瘀,行血中之滞,蜈蚣入肝祛风,并善走散,钩藤除风舒筋,共为辅药。

半夏、化橘红、茯苓化痰祛湿,和胃健脾,地龙性寒,祛湿清热,以防瘀血久郁化热,并善通下肢经络,川断补肾肝,壮筋骨,怀牛膝益肝肾,强筋骨,起足痿,共为佐药。

炙山甲活血通络,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

中医学有久病入血分之说,故本方组用多种破瘀、行血、活络、祛风之品作为主要成分,又配以化痰祛湿、健脾胃、补肝肾之品,使之祛风不燥血,破瘀不伤正,标本同治,提高疗效。

加减运用:大便经常干燥者,加全瓜蒌30克、酒军5克,或加当归9克、生军3~5克(体胖痰盛者,用前者,体瘦、血虚者,用后者)。

上肢不遂明显者,去地龙,加[[片姜黄]]9~12克、桂枝6~12克。

首语不利者,去蜈蚣,加羌活6~9克、全蝎6~9克。

兼有头晕者,去地龙,加天麻9~12克、泽泻25~30克。

症情深痼者,可加水蛭3~5克。

下肢不遂明显者,可加重川断、牛膝的用量,另加杜仲15克、补骨脂(或巴戟天)9~12克。

足部浮肿者,加重地龙、茯苓的用量。

患侧的脉象明显小于健侧脉象者,可加黄芪15~30克、当归9克。

见人易哭者,去赤芍、地龙,加天竺黄9克、合欢花6克、节菖蒲9克、远志9克。

吞咽时容易发呛咳者,可去赤芍、蜈蚣,加代赭石15一25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羌活9克、全蝎9克。

[方剂心得十讲(第二版)].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第二版)].焦树德

经典方剂的案例分析与解读
经典方剂:如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 案例分析:针对不同病症,分析经典方剂的应用 解读:对经典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等进行解读 临床应用:介绍经典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方剂应用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 的症状、 体征、舌 脉等综合 判断,选 择合适的 方剂
05
方剂研究与未来发 展
方剂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方剂研究现状:目前方剂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药领域,包括方剂的组成、 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等方面。
方剂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药理学等方法,对传统方剂进行研究。
方剂研究成果:在方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发现方剂中的有效 成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等。
方剂主治 的疾病分 类:方剂 主治的疾 病类型和 分类方法
方剂主治 的疾病特 点:方剂 主治的疾 病特点和 治疗难点
方剂主治 的疾病治 疗方法: 方剂主治 的疾病治 疗方法和 注意事项
方剂的加减用药与注意事项
方剂的加减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适当调整方剂中的药物和剂量
注意事项:使用方剂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剂量和服用方法,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 用
活血化瘀类:活血、化 瘀、通络等,用于治疗
血瘀证
祛湿类:祛湿、利水、 健脾等,用于治疗湿证
固涩类:固涩、止泻、 止汗等,用于治疗滑脱

方剂主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方剂主治 的疾病范 围和症状 特点
禁忌症: 方剂使用 过程中需 要注意的 禁忌事项 和副作用
方剂功效: 方剂主治 的疾病类 型和治疗 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越鞠丸
From 自明知识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香附(醋炒)、苍术(泔浸、炒)、抚芎、神曲、炒栀子,上药等分,共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一日2次。
此方也可作为汤剂使用。
本方中所用之”抚芎”为芎穹之产于江西者。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载:”产于江西旧抚州境者,其中心有孔。辛温无毒,开郁、宽胸、通经络。治胸膈痞满作痛。””与他处所产,迥然不同。”朱丹溪说:”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本草纲目》)可见丹溪先生在越鞠丸中选用抚芎,而不用川芎,是有道理的。也可以看出前人注重地道药材,是有临床实践根据的。现在一般多用川芎代之,用量可稍小些。
我曾多次以本方加厚朴10克、半夏9克、苏梗12克、旋覆花10克(布包)、乌梅3~5克、金果榄9克、茯苓12克水煎服,用于治疗梅核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请参考试用。
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医生以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等病,属于六郁所致的胸膈闷胀、脘腹疼痛、胁痛恶逆、嗳气吞酸等症。

方中五味药虽然原方的用量皆为等分,但是可根据某部重则加重某药的用量。例如气郁重者可重用香附,湿郁重者可重用苍术等。另外还常常根据某部重而再加味,如湿郁(周身沉重或痛,遇寒即发)加茯苓、白芷,火郁(头胀、急躁、尿赤、脉数)加青黛,痰郁(动则气喘、脉沉滑、胸闷、腻苔)加南星、半夏、瓜蒌、海石,血郁(四肢无力、能食、胸脘或有刺痛)加桃仁、红花,气郁(胸膈闷胀)加木香、槟榔,食郁(嗳酸、腹胀、不能食)加麦芽、山楂、砂仁,挟寒(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可少加吴茱萸。
妇女因气郁而致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症者,可用本方加当归、白芍、元胡、川楝子、炒小茴香、吴茱萸等治疗。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瓜蒌30~40克(原一枚)捣碎、薤白9~15克(原半斤)、白酒500~700毫升(原七升),关于白酒,近人多用米醋或黄(米)酒。

古白酒力薄,故用量可大,今醋、酒浓厚,用量须减。

古人原来的煎服法是把以上三味,一同煮取约400毫升,分为两次服用。

但现在一般都是用水煎前两味,取药汁约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用时,再兑入米醋(据考证,古之白酒,即今之米醋)20~30毫升(有的人则用黄酒。

我在临床上,二者都用过,但用醋效果较优)。

此方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的第一张药方。

主治胸痹,症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即"阳微阴弦"之意)者。

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胸痹、心痛,确有良效。

故自汉至今,瓜蒌薤白剂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

胸痹病的主要病机为上焦阳虚,阴气上逆。

正如张仲景所说:"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此方以瓜蒌宽胸降气、消痰开结为主药;薤白味辛苦性温滑而能通痹着之气滞为辅药;白酒味辛性温,宣发助阳,通行营卫为佐药。

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开上焦痹滞,使胸中阳气布达而胸中大气一转,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皆除。

(醋:味酸苦、性温,能破结气痰瘀,治心腹疼痛。

)本方加半夏10~12克名瓜蒌薤白半夏汤。

主治胸痹病兼见不得卧、心痛彻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腻、关脉弦滑等症者。

此为痰浊盛,故加半夏以除痰。

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

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此为客气留结在胸中,不只上焦阳虚,而中焦阳亦虚,故阴邪得以留踞,上逆动膈而为胸满、胁下逆抢心。

故于瓜蒌薤白剂中加枳实除痞气,厚朴开气结,桂枝行阳气兼能疏肝,不但胸阳得畅,而中焦亦调,故病自痊愈。

《金匮》条文还指出胸痹者"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等分)亦主之。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十讲焦树德经验方3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十讲焦树德经验方3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十讲焦树德经验方3燮【xie泻】枢【shu】汤北柴胡9~15克、炒黄芩9~12克、炒川楝子9~12克、制半夏10~12克、草红花9~10克、白蒺藜9~12克、皂角刺3~6克、片姜黄9克、刘寄奴9~10克(或茜草15~25克)、焦四仙各10克、炒莱菔子10克、泽泻9~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白天与睡前各1次)。

功能:调肝和中,燮理枢机,活瘀散结。

主治:凡较长期间具有右胁隐痛或两胁均痛,脘闷迟消,腹部胀满,食思缺乏,胁下痞块(肝或脾大),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黄,脉象弦或弦滑或兼数等症状的肝胃失和,肝郁克脾,肝肺气郁,中焦湿阻,肝病累肾,肝热扰心,久病气血郁滞诸证者,均可使用。

这些证候包括西医诊断的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胆道感染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和证候者。

对临床症状不太明显,肝或稍大或不大而肝功能化验较长期不正常,或有时腹胀或消化稍慢,脉带弦意(尤其是左手)或右脉滑中寓弦,舌质或正常或略红,舌苔或薄白,或微黄者,亦可使用。

具有前述症状和证候,而西医诊断不是肝胆病者,亦可使用。

主要按中医辨证论治加减变化。

组方医理:肝藏血,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相表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

清·沈金鳌说:「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

」其性条过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易怒,其病多为气都而逆,气逆则三焦受病,又必侵乎及脾,然虽郁但不可用攻伐,应遵《内经》以辛散之、以辛补之之旨。

肝经郁热之实,又常因肝血之虚,亦须遵《内经》酸收、甘缓之旨。

综起来看,前人治疗肝胆病,常以条达疏解、散清养潜为其主要治则。

本方结合前人经验,参以已见,以柴胡苦平入肝胆、条调疏发,畅郁阳而化滞阴,解心腹肠胃间结气,推陈致新;黄芩苦寒入肝胆,降泄清热,治自里达外之热,尤其是协柴胡更可以清气分郁结之热,二药相配,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阴,能调转、燮理、阴阳升降之枢机,而用为主药。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真武汤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真武汤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真武汤附子9克、茯苓15克、白芍9克、白术6~9克、生姜9克,水煎服。

主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

此为少阴阳虚,内有水气所致。

其人兼咳(加五味子9克、细辛5克、干姜5克)、兼呕(去附子,再加生姜3克连前成12克)、兼下利(去白芍,加干姜6克)。

若小便通利者可去茯苓,此为无水。

本方也用于伤寒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不能安卧)者。

此为真气内虚,又出汗亡阳所致,急用此汤助正气温经而复其阳。

肾主水,此汤专入肾,故名真武(真武古称北方之神,北方属水)。

肾气内虚,不能制水,故以此方主之。

方中以茯苓为主药,白术为辅药,二药入脾走肾,补土利水,伐肾邪而疗心悸;白芍酸平,敛阴和阳而益脾为佐药;附子、生姜辛热,温经、散寒,并补真火而逐虚寒为使药。

在《伤寒论》太阳病中,小青龙汤与真武汤皆用于兼有水气的患者。

但小青龙汤是治表未解有水气,内外皆实之证。

真武汤则主治表已解有水气,内外皆虚之证。

近人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肾炎水肿难消,尿中蛋白++~+++者。

我曾用此方合越婢加术汤随证加减治疗一中年女性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不但症状和尿中蛋白消除,而且尿素氮从50左右降到正常范围,病人精神、气力、体重均增加,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其经验方如下:茯苓30克,苍术10克,生姜12克,炒白芍(腹不痛,不急躁者,可不用)10克,生麻黄6~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猪苓20克,泽泻25克,车前子15克,冬瓜皮40克,制附片6~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腰痛者,可加川断20克、牛膝15克、泽兰15克。

身畏冷者加重附子(9~10克),反之,无明显肾阳虚症状者,可去此药。

小便镜检红细胞满视野者,可加生茅根30克、黄柏炭12克、小蓟20~30克。

舌苔白厚而腻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

呕吐者去附片加半夏9~12克。

另用玉枢丹l~2克(分两次冲服)。

方剂心得十讲(十)(3)---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十)(3)---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十)(3)---焦树德三合汤高良姜6~10克、制香附6~10克、百合30克、乌药9~12克、丹参30克、檀香6~9克(后下)、砂仁3~5克。

功能:温中和胃,散郁化滞,调气养血。

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痛,或曾服用其它治胃痛药无效者。

舌苔白或薄白,脉象弦或沉细弦,或细滑略弦,胃脘喜暖,痛处喜按,但又不能重按,大便或干或溏,虚实寒热症状夹杂并见者。

可包括西医学各种慢性胃炎(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癌等所致的胃痛。

组方医理:本方是以良附丸、百合汤、丹参饮三个药方组合而成,故名「三合汤」。

其中良附丸由高良姜、香附组成,主治肝郁气滞、胃部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

良姜辛热,温胃散寒,《本草求真》说:「同香附则除寒祛郁」;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理气行滞,利三焦,解六郁,李杲曾说它「治一切气」,「消食下气」。

二药合用,善治寒凝气滞胃痛。

寒凝重者,重用高良姜,因气滞而痛者,重用制香附。

百合汤由百合、乌药组成,主治诸气膹郁所致的胃脘痛。

百合性味甘平,主入肺胃,降泄肺胃郁气,肺气降,胃气和,则诸气俱调;配以乌药快气宣通,疏散滞气,温顺胃经逆气。

二药合用,既能清泄肺胃郁气,又能防止百合平凉之性有碍中运,再参《本草经》说:百合能「补中益气」,王好古说乌药能「理元气」,故本方更适用于日久不愈,正气渐衰之证。

丹参饮为丹参、檀香、砂仁三药组成,是治疗心胸、胃脘疼痛的有效良方。

其中丹参味苦性微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吴普本草》说它「治心腹痛」;檀香辛温理气,利胸膈,调脾胃。

《日华子本草》说它「治心痛」;砂仁辛温,行气调中,和胃醒脾。

三药相合,以丹参入血分,又配以檀香、砂仁,既能活瘀滞,又能理胃气,再兼丹参功同四物,砂仁兼益肾「理元气」、「引诸药归宿丹田」,故对久久难愈、气滞血瘀、正气渐虚的胃脘痛,不但能够活瘀定痛,并能养血、益肾、醒脾、调胃。

以上这3个药方相合,组成三合汤,则既主气又主血,既主寒又主滞,治疗心腹诸痛,既能治病,又能益人,功效全面。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十讲谈谈组方用药课件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十讲谈谈组方用药课件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创新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发展趋势, 如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与中 药的结合应用。
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注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讨中 药材种植、炮制、制剂等环节的绿色 发展路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除君臣药毒性的药物。
使药
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 和诸药的药性,使诸药更好地
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辨证论治思想
辨证
通过四诊合参,运用中医理论, 对病人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证 候类型的过程。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组成方剂, 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
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教师引导 教师应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思考题的讨论,并给予必要的 引导和指导,以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第十讲的内容,并提高其临床应用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组方用药基本原则
强调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确保药效协同、副作用最小化。
焦树德经典方剂解析
深入剖析焦树德教授的经典方剂,如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揭 示其组方用药的精髓。
临床用药实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如何运用焦树德教授的组方用药思路,解决 实际临床问题。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展望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探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趋势,如 中药标准化、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发展 前景。
个性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现代科技 手段,预测中药在个性化治疗与精准 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04
现代医学对组方用药研究和 评价
现代医学对中药复方研究成果介绍
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
现代医学通过深入剖析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多成分、多 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平胃散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平胃散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平胃散苍术(米泔浸)2500克、厚朴(姜汁炒)1560克、陈皮(去白)1560克、炙甘草90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水一盏,生姜2片,干枣2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

现代多把此方改为汤剂煎服。

我常用的处方用量如下:苍术9~12克,姜厚朴6~9克,陈皮6~9克,炙甘草3~5克,生姜2片,大枣2枚。

水煎服。

有时去姜、枣。

本方主用于湿滞脾胃证。

脾胃属土,土不平,湿邪则可停滞,故用温燥化湿之药,平治中土之不平,故名平胃。

由于胃湿太过,肝木乘不胜而侮中土,致脾不能健运,胃失和降,湿浊痰食留滞中焦,故其症状可见脘腹满闷,宿食不消,不思饮食,口淡乏味,呕逆恶心,大便溏泄,身体倦怠嗜卧。

舌苔白厚而粘腻,脉多濡滑或缓。

亦可用于初到气候潮湿之域,感受山岚瘴雾,水土不服,而出现上述症状者。

本方为治疗脾胃不和,中焦湿阻证的代表方剂。

方中重用苍术辛烈温燥,以燥湿强脾为主药;厚朴苦温辛燥,散满消胀为辅药,二药相合既能强脾又兼舒肝,不但燥湿和胃,而且理气消胀。

由于中湿太过,可致胃气阻滞,故又以陈皮行气开胃而化湿痰,以助健脾而为佐药;甘草既益中焦又和百药,而为使药;姜、枣亦有助和中之力以为引。

从本方的药味组成来看,从辛、从燥、从苦,能散、能消、能化,对中焦有湿而受阻滞者,确有良效。

但要注意本方重点是适用于实证,乃祛邪(湿)之剂,不可作为健脾补虚之品常服,如欲常服必须随证加减。

兼有食滞者加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我国北方医药家称此三药为焦三仙),或再加枳实。

湿盛兼有肢体酸重浮肿者加五苓散、桑白皮。

痰浊盛兼呕恶者加半夏。

胸脘痞闷者加枳壳、木香、砂壳。

大便干秘者加生大黄、元明粉。

小便不利或赤涩者,加茯苓、泽泻。

脾虚中焦气化不利,而肢体懒倦,饮食迟消,食纳不香者,可加党参、黄芪,缓服取效。

由于本方是治疗中焦湿阻的代表方剂,所以历代医家又以本方为基础,变比出不少临床常用的有名方剂。

例如:加藿香9克、半夏9克,名藿香平胃散,又名不换金正气散或金不换正气散,功能化湿解表,和中止呕,主治脾虚胃寒,兼受外感,而且腹痛呕吐、脘腹痞胀、寒热腹泄、舌苔白腻等症。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补气以蜜芪、人参,补血以芎、归、芍、地。

气之滞者,行之以香附、砂仁,气之逆者,顺之以陈皮、苏子、杏仁、乌药。

理肝气以青皮、木香,泻肺气以前胡、枳壳。

沉香降肾气,菖蒲开心气,小茴治疝气,是则所宜之也。

至于血有当破者则有苏木、红花、三棱、莪术、桃仁、牛膝、归尾、刘寄奴,血有当凉者则有紫草、侧柏叶、白薇、生地,血有当止者则有地榆、梗皮、茜根。

散血以田七,活血以玄胡,化瘀血以藕节、小蓟,调经血以栀子、丹皮。

而川芎、归身为血中之气药。

除湿无如苍术,散满必资厚朴。

消肿以利水为先,虚肿以健脾为急,面肿者风,白附为止,足肿者湿,防、仁能除。

至于消食之品,麦芽消面食,山楂消肉食,神曲消果食,所宜分也。

若夫消积杀虫则雷丸、鹤虱无异,槟榔、川楝子、枳实、使君子所当选也。

化痰之药有寒有热。

黄芩、瓜蒌、川贝治热痰而入心肺,半夏燥湿而入脾经。

风痰则枳实、礞石岂可混施。

至于气行痰行,理气之品皆痰药也。

湿热为痰之源,则利水泻火。

诸药皆痰药也,学者当隅反也。

解郁以郁金为最,而香附、黑栀因症而施。

解暑以香薷为主,而扁豆、滑石平寒而用。

更将滋补以熟地、紫河车、龟板、阿胶、沙参、玉竹、天冬、麦冬。

降火则有丹皮、玄参、童便最宜。

尔其黄连、犀角能泻心火,黄芩、桑白泻肺火,龙胆、青黛、羚羊角、芦荟泻肝火,知母、黄柏泻肾火,大青叶、大黄、石膏、天花粉泻胃火,栀子泻三焦之火,赤茯苓、木通泻小肠之火是则所宜之分。

至于祛寒则附子、炮姜、吴萸、肉桂,暖胃则丁香、白豆蔻、胡椒、砂仁。

呕吐之症其因有三:因风半夏、生姜、霍香、陈皮必用;因寒则丁香、砂仁、川椒必资;因热则竹茹、芦根必问。

至若风泻则祛风葛根最妙,热泻则宜分水木通、赤茯,虚泻当升升麻可加于补剂,清泻宜涩肉豆蔻须配赤石脂。

若夫小便不通则木通、车前、猪苓、泽泻、赤茯、白茯其要也。

大便不利则当归、郁李仁、火麻仁、皂角润之滑之,大黄、葶历、朴硝、铅粉攻之决之,苁蓉、锁阳、四物、六味滋之润之,变而通之在乎人尔。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十讲谈谈组方用药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第十讲谈谈组方用药
再观其右少腹及右腰部有放射样疼痛脉象弦数因而考虑为湿右少腹及右腰部有放射样疼痛脉象弦数因而考虑为湿热久蕴煎灼津液热结为石滞塞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热久蕴煎灼津液热结为石滞塞经络气血不通而致阵阵作痛发为石淋结合阵阵作痛发为石淋结合xxxxxx医院也诊断为泌尿系结石医院也诊断为泌尿系结石之情况综观脉症辨证为湿热淋兼砂石淋之情况综观脉症辨证为湿热淋兼砂石淋1717chenlichenli兼砂石淋

据治法的要求和具体情况的需要各有侧重与主次轻重等区 别。一般说药方中的药物要有主药、辅药、佐药、使药等 不同。 (l)主药:针对病情或病因,治疗主证,解决主要矛盾, 药力使用最充足的叫主药。 (2)辅药:辅助主药或监制主药,使主药更好的发挥治 疗作用的叫辅药。 (3)佐药:治疗兼证或为了使主药、辅药更好地发挥药 力而予以创造有利条件,给主药、辅药增强效力的叫佐药。 (4)使药:引导药力直达病位,或引药上升,下降、达 表、入里,或协调诸药,或矫味、赋形的叫使药。 另外,还有在热药中少加一些寒药,或在寒药中少加一些 热药,以利治疗作用的叫做反佐药。反佐药在一般情况下 不常用

另外,还有在热药中少加一些寒药,或在寒药中少加一些热药,以利 治疗作用的叫做反佐药。反佐药在一般情况下不常用。 以上是组织药方的一般原则。举例来说,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 仁、甘草)是治疗伤寒太阳病、表实证(头痛、恶寒、发热、无汗、 气喘、全身肢体酸痛、脉浮紧等)的主要方剂。方中用麻黄辛温发汗、 解表散寒为主药;桂枝辛温通阳,增强麻黄的发汗、散寒作用为辅药; 杏仁苦平利肺气而治兼症的气喘,同时杏仁苦降又能防止主药的辛散 太过为佐药;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为使药。四药配合,共达辛温 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上述例子只是就一般组织情况而言,如果遇有病情复杂或病情严重的, 也可用两味或三味主药,二至四味辅药,三至五味佐使药,甚或六至 六味佐使药等等;但也有时用一味主药,二、三味辅药组成药方;也 有的不用辅药,只用主药和二、三味佐使药组成,甚至也可只用主药, 和使药组成药方。就是说不一定每张药方都要具备主药、辅药、佐药、 使药以及反佐药等等,主要是根据治法的要求和具体情况需要而定, 不可刻板拘泥。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5)《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5)发表者:东奇(访问人次:265)第五讲理气药本讲主要介绍具有行气、降气、破气等作用的药物,至于补气药已在补益药中讲过,不再重复。

◎皮皮味辛苦,性温。

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消胀止呕:①由于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以本品配合枳壳、半夏、梗、子等同用;②兼有胃热的(苔黄、喜冷饮食,脉数)可加黄芩、川楝子;③兼有胃寒的(苔白、喜热敷及热饮食,脉象迟缓)可加乌药、良;④兼有中焦湿盛的(舌苔白厚而腻、不喜饮水,脉象滑)可加茯苓、苍术等。

2. 祛痰止嗽:①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滑等症,常以皮配合半夏、茯苓、子、杏仁、炒莱菔子、金沸草(旋覆花,古时又名金沸草,近代以其花为旋覆花,全草名金沸草)、前胡等同用。

②外感证明显的,可再加荆芥、桔梗、麻黄。

3. 理气开胃:①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配麦芽、榖芽、蔻衣、神曲、山楂等同用。

有促进食欲的效能。

4. 在使用党参、黄耆、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补药时,如配合一些皮同用,则有免除产生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的功用,从而更充分发挥补药的补益作用。

(本草备要)中有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的记载,可以说概括了皮的功用。

皮就是橘子皮,以存放的时问长、久者为好,所以叫皮。

产的橘子皮较好,故又名广皮。

橘皮刮去里面的白东西,叫广橘红。

化橘红、广橘红、皮均有化痰作用,但化橘红化痰效力最大,对痰多、痰稠、痰白粘者适用;广橘红偏于轻清入肺,适用于外感咳嗽痰多胸闷者;皮理气消胀开胃的作用大于橘红,橘红化痰的作用大于皮。

①橘络有化痰通络的作用,常用于咳嗽、胸胁闷痛以及手指麻木等。

②橘核可散结止痛,常用于治疝气痛。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2)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2)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2)第二讲发散药◎麻黄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1. 发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肿;4. 散阴疽,消症结。

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

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

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

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

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

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侯(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

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

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

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

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①水从汗解而消肿;②小便增多而消肿;③大便水泻而消肿;④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

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

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

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

‘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熟地(一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

焦树德__用药心得十讲

焦树德__用药心得十讲

用药心得十讲第一讲用药需注意什么?1.要注意辨证论治,祖国医学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医疗体系。

它的内容,包括理、法、方、药。

临床用‘药’要组织处方,组织处方要符合治疗‘法’则的要求,治疗法则的确立,有赖于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

所以理、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要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应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在临床用药方面,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举例来说,同是热性药,附子的热与干姜的热不同,同是寒性药,石膏的寒与黄连的寒不同,同是发散药,桂枝的发散与麻黄的发散不同,同是滋阴药,麦冬的滋阴与地黄的滋阴不同;同是补肾药,熟地补肾阴,肉桂补肾阳,同是一味柴胡,在甲方中是取它的发散、和解作用,在乙方中则利用它的升提作用。

再如同是一味大黄,在不同的药方中,又可利用对它的配伍或炮制以.及用量大小的变化而改变其治疗作用,等等.我们必须学习和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以帮助提高医疗效果。

近些年来,有些用动物做实验的报导,也能说明这一点.例如:用滋阴潜阳药对动物神经原性高血压,有良效,但如将滋阴药、潜阳药分开试验,则降压效果均差。

用桂附八味汤则完全无效.对肾性高血压,则桂附八昧汤效果良好.单用滋阴的六味地黄汤也很好,而单用肉桂、附于则基本无效。

再如用四物汤与八珍汤做动物实验,证明二方对急性贫血状态下的动物,有促进其红细胞增生的作用,而八珍汤的效果,尤较显着。

说明了“气血双补’、‘阳生阴长’的合理性。

还有人用补中益气汤做实验,证明对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收缩作用,并能调整小肠蠕动及肠肌张力恢复的作用,对营养机能是有直接影响的。

关于这些机能的亢奋作用和促进营养吸收的影响,与中医理论‘补中益气’是相吻合的。

所以,要想避免那种不分药性寒热,不注意药量大小、配伍变化,不根据证侯虚实寒热,转化传变而呆板硬套的用药方法,就应注意结合辨证论治的理论去运用中药。

2.注意配伍变化和用量大小的变化:中药的配伍变化很多。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方剂心得十讲(四)(3)---焦树德发表者:赵东奇1173人已读真武汤(《伤寒论》)附子9克、茯苓15克、白芍9克、白朮6~9克、生姜9克,水煎服。

主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

此为少阴阳虚,内有水气所致。

其人兼咳(加五味子9克、细辛5克、干姜5克)、兼呕(去附子,再加生姜3克连前成12克)、兼下利(去白芍,加干姜6克)。

若小便通利者可去茯苓,此为无水。

本方也用于伤寒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不能安卧)者。

此为真气内虚,又出汗亡阳所致,急用此汤助正气温经而复其阳。

肾主水,此汤专入肾,故名真武(真武古称北方之神,北方属水)。

肾气内虚,不能制水,故以此方主之。

方中以茯苓为主药,白朮为辅药,二药入脾走肾,补土利水,伐肾邪而疗心悸;白芍酸平,敛阴和阳而益脾为佐药;附子、生姜辛热,温经、散寒,并补真火而逐虚寒为使药。

在《伤寒论》太阳病中,小青龙汤与真武汤皆用于兼有水气的患者。

但小青龙汤是治表未解有水气,内外皆实之证。

真武汤则主治表已解有水气,内外皆虚之证。

近人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肾炎水肿难消,尿中蛋白++~+++者。

我曾用此方合越婢加术汤随证加减治疗一中年女性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不但症状和尿中蛋白消除,而且尿素氮从50左右降到正常范围,病人精神、气力、体重均增加,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其经验方如下:茯苓30克,苍朮10克,生姜12克,炒白芍(腹不痛,不急躁者,可不用)10克,生麻黄6~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猪苓20克,泽泻25克,车前子15克,冬瓜皮40克,制附片6~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腰痛者,可加川断20克、牛膝15克、泽兰15克。

身畏冷者加重附子(9~10克),反之,无明显肾阳虚症状者,可去此药。

小便镜检红细胞满视野者,可加生茅根30克、黄柏炭12克、小蓟20~30克。

舌苔白厚而腻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药量轻重的变化:例如枳术汤(枳实24克、白术12克)枳实用 量大于白术,主治脘腹积滞、坚满,有病块等症。枳术丸(枳实30克、 白术60克)白术用量大于枳实而成为健脾和中、扶助中焦的方剂。这 两个药方,因为药量轻重的不同,则作用不同,主治不同(参看第一 讲)。 (3)气味化合的变化:例如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 大枣、饴糖)采用酸甘合化(白芍、饴糖)生阴,辛甘合化(桂枝、 甘草)生阳,并使整个药方的性味是甘缓而温为主,而成为治疗虚劳 里急、腹部作通的有效方剂。再加乌梅丸(乌梅、细辛、桂枝、附子、 党参、黄柏、干姜、黄连、川椒、当归)利用了酸、辛、温、苦(蛔 虫见酸则软,见辛则伏,见温则静,见苦则下)合用的特点,成为治 疗蛔虫有效的方剂,对吐蛔虫更为有效。近些年常以此方随证加减, 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等,每取得良好效果。再如清热泻火多用苦寒; 滋阴降火则须用甘寒等等。

(5)剂型不同的变化:剂型不同,治疗作用也不同,药方的组织也因之不同。 一般说急性病、重病,多用“汤”剂。汤剂药方的组织药味不宜太多,一般 不超过九至十二味,例如当归补血扬(黄芪、当归)、四物汤(熟地、当归、 白芍、川芎)、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 芎)、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等。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阶段 可用“丸”剂。一般说:丸剂常作为常服用,因而丸剂药方的组织可药味多 些,例如人参再造丸、鳖甲煎丸、安坤赞育丸等,有的多至三、四十味药。 虚证也可用“膏”剂。膏剂药方中多选用膏汁较丰富的药味,例如生地、麦 冬、天冬、鲜石斛、梨汁、蜂蜜、冰糖等,以便容易收膏。郁证、急症也有 时用“散”剂。例如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陈皮、白术、煨姜、茯苓、 甘草、薄荷)、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六一散(滑石、甘草)、 开关散(皂角、细辛)等。另外,散剂有的作为粗末,水煎服(煮散),也 有的为细末,用温开水或酒等送服。其它剂型还有洗剂、漱剂等,组织药方 时都要注意到它们的特点。这是仅就剂型变化的一般情况而言。因本讲主要 是以谈汤剂药方的组织变化为主,故对其他剂型从略。 综观上述诸点,可见药方的灵活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2.药方的灵活变化:组织药方既要有一定的原则性,但又 必须有随证加减变化的灵活性。常用的药方变化方法,概 括起来,约有以下几种: (1)药味增减的变化:例如四味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 是由党参(或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物组成。 但如遇有脾胃虽虚但不受补的人(服本汤后胃胀、胸闷、 腹胀、食欲不振等),可在此汤中加入陈皮以行气调胃, 可免除上述缺点,名五味异功散,是治疗脾气虚弱常用的 药方;如病人痰湿较重,舌苔白厚而腻、恶心呕逆的,则 可加半夏、陈皮,名六味汤(旧名六君子汤);如果还兼 有中焦气滞而胃满、腹胀的,可再加木香、砂仁以行气消 胀和中,名香砂六味汤。再如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芩、 半夏、党参、甘草、生姜、大枣)时,如遇有口渴甚者, 可去半夏,加天花粉;如患者体壮、新病正气不虚者,可 去党参等等。

4.有效方剂的吸取与采用:在组织药方时,也要注意前人有效方剂和近代有效方剂的 选用,并在这些有较方剂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病人的具体病情以及年龄、气候、地理 条件等的不同,加以优裁变化。例如辨证为温病气分炽热证,治法是清气分热,就可 以选用石膏知母汤(旧名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随证加减。如病人高 烧好几天,已伤津液,就可以加上鲜芦根、天花粉一类的药物。如果病人素日体弱、 年龄较大,已高烧数日,正气不足,还可以加些党参或白人参之类药物。如病人已高 烧了几天,本来口渴很利害,喝水很多,今天反而不太渴,舌质也变为红色,下午和 晚上发烧较重,脉象也比以前变细,这是温热病邪有由气分入营分的趋势,这时的治 法是既要清气分热,又要清营分热。可在石膏知母汤中去甘草,加入生地、元参等, 以兼清营热,再加银花、连翘透营清气,引导邪热由营转气而外透。这个药方就是采 用石膏知母汤和清营汤两方的有关部分化裁而成,但仍是以清气分热为主的药方。如 温热病邪渐转入营分,而见身热不退,夜重昼轻,舌色绛红,口不渴,身上或胸背等 处麻疹隐隐欲现,脉象细数等症。这时的治法就要以清营分热为主,需在上方中再加 丹参、麦冬、黄连、竹叶、犀角等以加强清营分热的作用,因邪热已不在气分,故可 去掉生石膏、知母等。这个药方就是采用《温病条辨》中的清营汤随证加减的。如果 病人的气分证仍有,治法也要气营两清,也可以不去生石膏和知母,这又有了“玉女 煎”方的精神,可以随证加减。如病人出现舌苔黄厚少津,大便秘结,数日不行,夜 间谵语,循衣摸床,腹满不食,脉沉实有力等症,这是转为阳明温病,热结肠胃,治 法须用下法,上方中就可去掉丹参、黄连、犀角、竹叶、生石膏、知母等,而加入生 大黄和芒硝,以泻肠胃结热,这又成为增液承气汤变化而来的药方。如果本病人经西 医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我们还可以结合现代科研成果,加用大青叶、板兰根等, 或注射“清热解毒”针(清瘟败毒饮加减制成的注射液)等等。由此可见,病证变化 了,治法也一定改变,治法改变了,药方的组织也必须随着改变。在此变化过程中, 组织药方时,如有前人或近人确实行之有效的经验效方,就可以吸取或采用,并注意 随证加减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据治法的要求和具体情况的需要各有侧重与主次轻重等区 别。一般说药方中的药物要有主药、辅药、佐药、使药等 不同。 (l)主药:针对病情或病因,治疗主证,解决主要矛盾, 药力使用最充足的叫主药。 (2)辅药:辅助主药或监制主药,使主药更好的发挥治 疗作用的叫辅药。 (3)佐药:治疗兼证或为了使主药、辅药更好地发挥药 力而予以创造有利条件,给主药、辅药增强效力的叫佐药。 (4)使药:引导药力直达病位,或引药上升,下降、达 表、入里,或协调诸药,或矫味、赋形的叫使药。 另外,还有在热药中少加一些寒药,或在寒药中少加一些 热药,以利治疗作用的叫做反佐药。反佐药在一般情况下 不常用
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
第十讲谈谈组织药方

第十讲谈谈组织药方 医生组织药方,俗称“开药方儿”或“开方儿”。药方又名“处方” 或“方剂”。它是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辨证、立法以后,根据立法的要 求,结合具体病情,选择适用的药物,按照组织药方的原则和药物配 伍变化,酌定用量轻重大小等组织而成的。是治疗法则的具体运用, 是医生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医疗体系中理、 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人经过长期医疗实践,不断总结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逐渐发现把 几种单味药组织成药方来使用,则能集中群药的特长,发挥药物的配 伍变化作用,可以产生新的力量,以提高治疗效果;并能通过组织配 伍,使每药更好地发挥其特长,纠正其缺点和弊害;组织成药方,则 可随症加减,变化灵活,应用范围可以大大扩大。于是就逐渐把药物 组织成药方来使用,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方法和 宝贵经验。可以说,药方的产生是使用药物方面的重大发展与进步。 下面仅就个人学习体会来谈谈组织药方的几个有关问题,仅供同志们 参考

3.药方与治法的关系:组织药方要根据治法(立法)的要求去进行 思考。前人把这一步骤称做“以法统方”,意思是说药方的作用要符 合治法的要求,法与方要统一。例如治法是补气,组织药方时,可用 四味补气汤(旧名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一类方剂随证加减;治法 是补血,组织药方时就可用四物汤、人参养荣汤一类方剂随证加减; 治法是补肾明,可用六味地黄汤一类方剂加减;治法是补肾阳,可用 桂附地黄汤一类方剂加减;治法是泻下,可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一 类方制加减等等。但是,又须看到“一法之中可有数方,一方之中可 有数法”的相互关系。例如下法之中有大承气汤(急下法)、调胃承 气扬(缓下法)、增液承气汤(润下法)、大黄附子汤(温下法)等 等的不同,可见“一法之中可有数方”;再加防风通圣散(防风、川 芎、当归、赤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生石膏、黄芩、 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生姜)这一个方剂中,既有 汗法(解表)、又有清法(清热)、还有下法(泻火)和活瘀等法, 这是“一方之中可有数法”的例子。所以在组织药方时,首先注意到 以法统方,但同时也要想到法中有方、方中有法。最重要的是药方与 治法的统一。

另外,还有在热药中少加一些寒药,或在寒药中少加一些热药,以利 治疗作用的叫做反佐药。反佐药在一般情况下不常用。 以上是组织药方的一般原则。举例来说,如麻黄汤(麻黄、桂枝、杏 仁、甘草)是治疗伤寒太阳病、表实证(头痛、恶寒、发热、无汗、 气喘、全身肢体酸痛、脉浮紧等)的主要方剂。方中用麻黄辛温发汗、 解表散寒为主药;桂枝辛温通阳,增强麻黄的发汗、散寒作用为辅药; 杏仁苦平利肺气而治兼症的气喘,同时杏仁苦降又能防止主药的辛散 太过为佐药;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为使药。四药配合,共达辛温 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上述例子只是就一般组织情况而言,如果遇有病情复杂或病情严重的, 也可用两味或三味主药,二至四味辅药,三至五味佐使药,甚或六至 六味佐使药等等;但也有时用一味主药,二、三味辅药组成药方;也 有的不用辅药,只用主药和二、三味佐使药组成,甚至也可只用主药, 和使药组成药方。就是说不一定每张药方都要具备主药、辅药、佐药、 使药以及反佐药等等,主要是根据治法的要求和具体情况需要而定, 不可刻板拘泥。

在吸取前人组方用药经验的同时,还要随时吸取近代科研成果,以提 高治疗效果,促进医学发展。例如:治疗急性阑尾炎的阑尾化瘀汤 (川楝子、元胡、丹皮、桃仁、木香、银花、生大黄)、阑尾清化汤 (银花、公英、丹皮、大黄、川楝子、赤芍、桃仁、生甘草);治疗 急性胰腺炎的清胰汤(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木香、元胡、生 大黄、芒硝);治疗肠梗阻的甘遂通结汤(甘遂末、桃仁、赤芍、牛 膝、厚朴、大黄、木香);治疗宫外孕的加味活络效灵丹(丹参、赤 芍、桃仁、乳香、没药)以及参附姜注射液、生脉散注射液、复方丹 参注射液、川芎碱注射液、麝香喷雾剂、热参喷雾剂等等。这些方剂 既吸收了前人组方用药的宝贵经验,又结合了近代的科研成果,打破 了旧框框和洋框框,敢于创新,提高了治疗效果。我们要随时吸收并 结合近代科研成果,中西医结合,敢于自创新方。 上面介绍了组织药方的原则和随证加减、灵活变化以及有效方剂的采 用等种种方法,下面再结合几个实际病例来谈谈我个人组织药方时的 一些想法,仅供同志们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