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仪器材料铁架台、细线、斜面、一

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第三节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Z_xx_https://www.360docs.net/doc/0c3981784.html,]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 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图片)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

高一物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Conservation Law of Mechanical Energ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教学方法】 演绎推导法、分析归纳法、交流讨论法。 【教具】 细线、小球、带标尺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我们已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

初中物理力、弹力、重力知识点专题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力、弹力、重力知识点专题归纳总结 一、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产生力的作用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常用来解释现象,如拍桌子手感到疼。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的改变、方向的改变或二者均发生改变)小车受力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弹簧、橡皮泥。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会估测常见物体的重力。 5、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塑性。 6、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和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7、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会测量力的大小。会读数。 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9、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 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2) 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10、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1、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除压力外,其它力的作用点都可以画在物体的正中间; (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中标出力的大小。会画力的示意图。 12、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13、重力的计算公式:G=mg,(g=9.8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4、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检测墙壁是否竖直,台面是否水平的办法。 15、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二、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原来静止不受力,恒静止;原来运动,无论怎样运动,不受力时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四句话。只能说“具有、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在惯性的作用下”。惯性的大小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和速度、位置等其它因素无关。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初中新人教版重力教案

第三节重力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为什么从高处往低处流?蹦极时人为什么会向下落?-------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肯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产生 你会讲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三、重力的大小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体的重力是有大小的。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50克、100克和15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 6.g在不同的星体上的数值不同,如在月球上为地球上的 1/6 ,在地球上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四、重力的方向 想想议议:如何描述重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竖直上抛、平抛、斜抛 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跟重力方向一致,这个方向叫做竖直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思考: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一样吗?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是哪个? 讨论:同学们,你知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说课教案 科目:物理 课题: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杜中华授课时间: 2011年5月

关于《重力》的说课教案 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杜中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

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 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 ? 1.重力的产生. ? 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3 .重心的理解及确定 ?(五)教学难点: ? 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

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重力势能》优秀教学 设计 【一、任务分析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4.培养探究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渗透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习起点】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来支持。 2.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重点是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3.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课重点是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对重力势能的应用。

2.本节课难点是如何探究重力势能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观察法,控制变量法,演绎推理法,讲授讨论,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教具 铁球和橡胶球各一个,白纸若干张,CAI教学课件,视频展示台。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一:)这是一幅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图片。这个陨石坑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XX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米的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

初中物理最新-重力和弹力练习题 精品

力、重力与弹力练习 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总是成对出现 B.物体只有相互接触,才有力的作用 C.两物体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 D.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相互作用 2.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物体必定受到力的作用 B.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物体也可能受到力的作用 C.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作用在物体上,必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3.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B.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4.一个物体重2N,那么,在下列情况下它受到的重力还是2N的是() A.将它竖直向上抛起B.将它放到水里,它被浮起C.将它放到月球或木星上D.将它放到高速行驶的列车上5.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B.物体的重心处才受到重力作用 C.质量分布均匀的圆柱体的重心在其轴线的中点 D.球体的重心总在球心 6.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C.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位置一定改变 D.物体放置的位置发生改变.重心对物体的位置不会改变7.图1所示的ABC是木匠用的曲尺,它是用粗细不同、质量分布均匀,AB和BC相等的木料做成,D是AC连线的中点,E是AB的中点F和BC的中点G连线的中点,则曲尺的重心在 () A.B点B.D点C.E点D.G点 8.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物体的重心位置有可能变化 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 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9.关于重力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重力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2015-2016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7.3 重力 ★整体设计说明★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设计从生活中的现象走向物理课堂,用生活中的物品来探究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法建议★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学情分析★ 这个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观察能力,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悉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学法引导★ 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并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来学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 计算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猜想。 (4)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其应用有浓厚的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三)、重力的方向。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四)、重心。出示课,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三、课堂练习。出示课,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指点纠正。四、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梳理知识点。五、布置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59页1、2、4.2、目标检测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点讲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点 讲解 力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 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 慢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 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 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 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弹力

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 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 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 长量就越长。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 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

河南省八年级物理下册 7.3重力教案1 新人教版

重力 课题 7.3.1 重力课时安排共( 2 )课时 环 节 二 重力的大小 用手分别拿起一块大石头和一块小石头,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你 觉得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探究 ①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 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②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 下面表格中。 质量m/kg 0.1 0.2 0.3 0.4 0.5 重力G/N 让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用实验测量的数据描点。连接 这些点,看看这些点分布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 之间有什么关系? 说明:A.质量越大的物体,就越重,但重力跟质量的比值g是定值。g =9.8N/kg。

B.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有关系)课中作业 环节三重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讲解]:重力的方向剖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并指向地球的球心。由于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向下垂的,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 A.用重垂线检查桌腿是否竖直 B.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想想议议] 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课中作业

最新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课题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仪器材料铁架台、细线、斜面、一 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第三节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Z_xx_https://www.360docs.net/doc/0c3981784.html,]

二、重力的三要素 1.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 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9.8牛/千克 3. 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重力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gravit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重力 《重力》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

(word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弹力、重力

第一课力、弹力、重力 第1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力的单位是,符号是。 说明:有力作用时,必然同时存在物体和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两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3、力的三要素:力的、和。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5、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是:大小,方向,作用在,作用在。 6、静止在讲台上的黑板刷,讲台对它的支持力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7、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第2节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限度: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 2、测量弹力大小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跟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盘、外壳。 第3节重力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不是万有引力) 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重力大小计算公式:。即物体的与它的成正比。 g=9.8N/kg 它表示:。 3、重力的方向:。 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力、重力、弹力实验、计算题专题(word版包含答案)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力、重力和弹力专题 一、实验题 1.(2019株洲,27)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支弹簧测力计探究弹性细绳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定量关系。 如图甲所示,A、B分别为处于原长的一根弹性细绳的左右两端,R1和R2是固定在细绳上的两个标识。现将A端固定,用弹簧测力计将B端沿着细绳所在直线向右拉,R1、R2和B三点位置及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乙、丙、丁所示。已知细绳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1)据甲图可知弹性细绳原长为cm;乙图中测力计读数为N。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细绳是(填“均匀”或“不均匀”)伸长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3)当标识R2刚好位于刻度尺上7.00cm位置时,R1位于刻度尺上cm位置。现手持细绳两端,A端向左B端向右使它们沿绳所在直线同时匀速运动,若发现标识R2不动,则A、B两端的速度之比为。 2.(2019荆州,33)小丽同学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关系”时,发现同一根弹簧的弹力大小F 与形变量Δx 的比值k 恒定.现小丽有两根原长相等的弹簧1 和2,已知k1:k2=1:2,当在两根弹簧下分别挂同一物体静止时,弹簧1和2伸长量分别为Δx1和Δx2,则Δx1:Δx2=________.小丽通过弹簧 1 和 2 弹性势能分别为Ep1 和Ep2,则Ep1:Ep2=_____.小丽将弹簧1 和2 并联悬挂一物体静止时如图甲所示,两弹簧弹性势能之和为Ep甲.将弹簧1 和2 串联悬挂同一物体静止时如图乙所示两弹簧弹性势能之和Ep乙,则Ep甲:Ep乙=_________.(已知如图甲所示情况下悬挂重物时弹簧1和2伸长量相同,整个实验中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且均处于弹性限度范围内.)

(完整版)重力教案

《重力》教学设计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

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重力》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第二节 重力

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探究,知道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4、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重难点的突破: 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是弄清重力跟质量的关系的关键。对于重力的方向,通过重垂线来掌握。至于重心可通过小演示实验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两幅画面:壮美的瀑布、下落的苹果。 问:由这两幅图大家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很容易想到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苹果砸到牛顿的故事。 问:瀑布为什么往下流呢?苹果为什么往下落呢?(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学生可以想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接下来师生一起认识万有引力、重力的概念,并让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4的达成情况。) 至此板书今天的课题(13、2重力)。 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问:重力是一种力,根据已有知识,我们应从几方面来学习它呢? 学生会回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给出两袋沙土,让学生掂一下,看哪一袋重。(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问:为什么看上去多的那一袋重呢? 引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问: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对于探究我们这样组织: 1、让学生观察准备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 2、与学生分析在物体静止时,重力与拉力相等。 3、学生探究,并记录每次物体的质量及相应的重力。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重力跟质量的关系。 5、板书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式,指明物理量的符号及其单位。说明g 的取值情况。 探究结束后,及时跟踪练习,以便掌握学生的应用情况。 三、 重力的方向、重心 问:根据大家的经验,重力的方向如何?(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学生会回答:向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们可做这样的展示:取一重垂线,当其静止时,指明此时重垂线的方向即为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应是“竖直向下”。 通过组织学生检查黑板是否竖直、 桌面是否水平,认识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下来做一小练习:作出斜面上静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该问题检测目标2的达成情况。) 在讲解该题的基础上,指出: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对于整个物体而言,重力就好像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重力。如果在物体的重心下方有个支点,它就可以支起整个物体。 让学生用手指支起自己的笔、刻度尺等,加深对重心的认识。 问: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通过作自行车轮胎的重力的示意图,指出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四、 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互做补充。 五、 当堂检测 1、如果没有了重力,下列哪种现象在伦敦奥运会上不会出现( ) A.举重运动员可以轻而易举的举起重物 B. 足球踢起来以后不会回到地面 C.跳高运动员跳起来就不能下来了 D. 拳击比赛打到身上也不会痛了 2、重600 N 的物体可能是( ) A.一头牛 B. 一个成年人 C. 一本书 D. 一只鸡 3、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 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 B C D

高中物理_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4、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能用重锤线检验一条线或一个面是否竖直或水平。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重心的概念 【新知探究】 一、力 1、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_______。 物质性: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单独存在 相互性:一个力总是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________; 2)、使物体发生_________。 3、力的三要素: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是矢量,两个力相等,必须是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__。 4、力的测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实验室中:弹簧秤)测量。(注意:杆秤、磅秤、天平测量的是物体的___ )。 5、力的单位:牛顿;符号: N 二、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示意图

(1)只在图中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2)只能粗略表示力(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1)用一根带有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它的长短表示力的______,它的指向表示力的_________,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________。(2)能精确表示力(大小、方向、作用点)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是非接触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 2、大小:测量: 挂在弹簧秤下端的物体________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物体重力。 计算: G = mg(g与物体所在位置的_____、____有关;一般情况g=9.8m/s2; 粗略计算时:g=10m/s2) 3、方向:__________。地球不同地方重力方向______ 4、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__________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 力集中作用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注意: (1)重心____(是,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而是重力的等效的作用点。 (2)物体的重心_____(可以, 不可以)不在物体上。 2)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________和物体的______有关. 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点讲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 点讲解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弹力、重力》知识点讲解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 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 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 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 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 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重力》教案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

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物理《1重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的方向。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分析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要全面。 (2)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学习难点: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具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弹簧苹果纸片石块 教学过程: 壱、导入新课 老师演示三个实验:1、吹出去的泡泡;2、扔出去的纸片,3、上抛的石块,让学生找出三个实验的共同点,并找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弐、教学过程 (一)重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感受重力的存在:让学生上台演示食指上挂两个弹簧,一根弹簧下挂一个苹果,另一根弹簧下用和苹果重力大小相等的力向下拉,让学生说出感受,其他同学观察弹簧的变化,让所有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向下拉弹簧,从而得出重力有关知识。 1、定义: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以下知识点由学生自学课本完成 2、符号:G

3、单位:N 4、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提出问题:力的三要素有哪些?下面从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重力 (二)重力的大小 感受重力的大小:教师演示:一个弹簧测力计下分别挂一个50g 的钩码和200g 的钩码,观察弹簧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弹簧伸长量不同的现象,学生讨论得出原因是因为钩码的质量不同导致伸长量不同,也就是拉力即重力大小不同,从而得出探究课题:重力大小与质量有关。 学生分组实验: ①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