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公开课课件
服务社会
格物
程朱理学
心外
天理
反省
陆王心学
心内
伦理道德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牛刀小试
判断以下材料各自的归属?
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鬼心学 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理学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 心学 体便是知。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理学 生物之本也 。 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焉有 理学 一理。 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井,心学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7.“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心学
支离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泛观 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 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 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故事一 阳明与竹子
王阳明一开始对 格物致知深信不疑。 有一次,王阳明在 院中面对翠竹,想 格出理来,可他穷 格了七天七夜也没 有得到其理, 反而 大病一场。从此, 他就开始怀疑程朱 理学,并在流放贵 州时“顿悟”。
材料一体现了二程什么样的哲学观?其实质是什么? 观点一: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 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 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 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 理。
二问:当时儒学理论体系有何缺陷?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 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3课 宋明理学精美课件(共47张PPT)
(1)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 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 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
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结合教材内容李和贽的李这贽些的言言论论,,直提接冲炼击其了思儒想学观的点独:尊 言论一:咸地以位孔,子批之判是了非封为建是等非级,和故纲未常尝礼有教是,非起耳到。
然则予之是非了人思也想,解又放安的能作已用!。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 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
后日又是矣提,虽出使是孔夫非子标复生准于依今照,又时不代知作而如变何是非也 ,而可化遽以,定反本行对罚以赏孔哉!子是---非-《为藏书标》准。
言论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
1.政治: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并缓慢发展 3.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4.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 人性。宋明理学日益束缚思想
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文化专 制进一步加强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想 批
王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判
夫 ②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之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影响:构具筑有具解有放时思代想特的色历的史新进思步想性体系;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张工商皆本。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 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当时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 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 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18张PPT)
(2)政治:国家分裂与战乱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北宋重 文轻武,形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强控制。
二、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吸收佛道因素。 (4)天人对立,将人放到绝对服从地位。
考点一: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全面认识
陆王心学
考点一:宋明理学 一、思想观点:
陆王心学
项目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 将人心与伦 穷理只需反省
陆九渊 “心”即“理”。(宇宙 理道德想联 内心(发明本
(主唯)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系
心)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就是 致良知、知行
(主唯)理”
封建道德。 合一
(4)朱熹的思想传到日本、朝鲜及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
学派。
资料卡:日本学者指出:“随着封
资料卡:日本的
建秩序的巩固,对学术的社会需要
旧文明皆由中国
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
传入,五十年前
是朱子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
维新诸豪杰,沉
会的学问的有效性。因此,日本朱
醉于中国哲学大
子学尤其本土化的特色,直到江户
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
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
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 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强控制。
二、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吸收佛道因素。 (4)天人对立,将人放到绝对服从地位。
考点一: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全面认识
陆王心学
考点一:宋明理学 一、思想观点:
陆王心学
项目 宇宙观
伦理观
认识论
“心”是宇宙万物本原, 将人心与伦 穷理只需反省
陆九渊 “心”即“理”。(宇宙 理道德想联 内心(发明本
(主唯)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系
心)
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就是 致良知、知行
(主唯)理”
封建道德。 合一
(4)朱熹的思想传到日本、朝鲜及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
学派。
资料卡:日本学者指出:“随着封
资料卡:日本的
建秩序的巩固,对学术的社会需要
旧文明皆由中国
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儒学,尤其
传入,五十年前
是朱子学作为从伦理上维护封建社
维新诸豪杰,沉
会的学问的有效性。因此,日本朱
醉于中国哲学大
子学尤其本土化的特色,直到江户
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
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
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 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宋明理学课件__公开课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巩固练习: 1、儒、道、佛三教合一形成于( )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2、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 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 A、放弃儒家思想 B、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C、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 加以完善 D、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 新思想
关?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 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 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 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 (人固有的善性)“知行合一”
周敦颐(1017年―1073 年),原名敦实,因避 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北宋 五子之一,北宋道州营 道(今湖南道县) 人。 北宋思想家、理学 家、哲学家、文学家。
周敦颐
(核心)
(1)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
《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 《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 字。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 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 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
· 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提出了理学
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
程颐
程颢(hà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 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 洛阳人,出生于湖北黄陂。嘉祐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 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 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 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 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 无独必有对”。 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 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 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 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 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 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 “独公一人”,又对其兄程颢于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 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 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36张)
强调道德 突出社会责任感 历史使命感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挑战与机遇
宋
——儒学之新境遇
明 二、传承与创新
理 学
——儒学之新体系
三、精华与糟粕
——理学之新思考
一、挑战与机遇
——儒学之新境遇
1、儒学之挑战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
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 社会的治理。
材料三: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
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
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
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
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
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挑战与机遇
宋
——儒学之新境遇
明 二、传承与创新
理 学
——儒学之新体系
三、精华与糟粕
——理学之新思考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 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画面中,释迦牟尼趺坐于菩提树下 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 ,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材料一:
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自 己“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 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 星”。后来梁武帝数次“舍身”同 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 炼汞烧铅四十年,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挑战与机遇
宋
——儒学之新境遇
明 二、传承与创新
理 学
——儒学之新体系
三、精华与糟粕
——理学之新思考
一、挑战与机遇
——儒学之新境遇
1、儒学之挑战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
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 社会的治理。
材料三: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
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
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
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
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
批判、继承;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挑战与机遇
宋
——儒学之新境遇
明 二、传承与创新
理 学
——儒学之新体系
三、精华与糟粕
——理学之新思考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 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画面中,释迦牟尼趺坐于菩提树下 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 ,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材料一:
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自 己“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 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 星”。后来梁武帝数次“舍身”同 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 炼汞烧铅四十年,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16张PPT)
思维拓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界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心”即“理” 观 认 识 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共同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思想实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 然欲求。
(2015·江苏单科·21)(12 分 )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 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 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 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 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 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1: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事开太平”;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1)汉代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的正统地 位遭受挑战。 (5)唐宋以来,儒学家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如韩愈、 周敦颐、张载等。
概念解释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天理” 为核心,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理论化、思辨化新 儒学体系。 理学家的“理”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封 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人教版必修三-宋明理学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②道教在民间旳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旳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 道是道教最早旳体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旳黄巾军大起义。黄巾 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 域依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但 有皇帝、大臣信仰,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旳信徒。
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旳工具;对士人知识 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加政治旳手段,受 到少数民族统治者旳欢迎。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 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旳生活,而儒学强调旳 是“和”,顺应了历史旳潮流,轻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 少数民族旳统治。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内容:都是儒学旳体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旳思想,都以为世界本原是 “理”。
共同点:
都有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旳自然欲求;
影响:
理学注重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旳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旳性格都 起了主动影响。
(1)对世界本原旳详细认识不同: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旳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旳统 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初 旳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所以成为二程哲学旳关键,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弟兄所谓旳“理”,既是 指自然旳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旳当然原则, 它合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详细事物。这就把儒 家老式旳“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旳 形式体现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旳本体地位,目前开始用“理”来替代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旳一大贡献。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旳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 道是道教最早旳体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旳黄巾军大起义。黄巾 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 域依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但 有皇帝、大臣信仰,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旳信徒。
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旳工具;对士人知识 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加政治旳手段,受 到少数民族统治者旳欢迎。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 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旳生活,而儒学强调旳 是“和”,顺应了历史旳潮流,轻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 少数民族旳统治。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内容:都是儒学旳体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
“仁”“礼”旳思想,都以为世界本原是 “理”。
共同点:
都有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旳自然欲求;
影响:
理学注重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旳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旳性格都 起了主动影响。
(1)对世界本原旳详细认识不同: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旳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旳统 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初 旳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 来。”“理”所以成为二程哲学旳关键,宋明理 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弟兄所谓旳“理”,既是 指自然旳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旳当然原则, 它合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详细事物。这就把儒 家老式旳“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旳 形式体现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 旳本体地位,目前开始用“理”来替代了,这是 二程对中国哲学旳一大贡献。
《宋明理学》PPT课件
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 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 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参看教材P15学习思考)
2.心学的基本特征:
(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精,选课直件p奔pt 主题
13
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③求“理”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
道学数学气学理学特点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的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
朱 熹
王守仁 陆九渊
程
颐 精选课件ppt
1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 内涵。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复兴运动”和“周敦 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 为课外阅读内容。
精选课件ppt
22
5.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B )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精选课件ppt
23
• 用《周易》揭示宇宙规律,解释人类命运
• 【特点】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
起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 路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 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 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参看教材P15学习思考)
2.心学的基本特征:
(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精,选课直件p奔pt 主题
13
3.王守仁——“阳明心学”(进一步发展)
(1) 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③求“理”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
道学数学气学理学特点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的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程颢
朱 熹
王守仁 陆九渊
程
颐 精选课件ppt
1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需深掘其 内涵。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的复兴运动”和“周敦 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 为课外阅读内容。
精选课件ppt
22
5.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B )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精选课件ppt
23
• 用《周易》揭示宇宙规律,解释人类命运
• 【特点】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
起来,寻找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 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发展:
1.创立:北宋五子
2.成熟:南宋朱熹
(1)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2)伦理观: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
理和等级秩序。
(3)方法论:格物致知 3.发展:陆王心学 (1)认识论:心是世界的本原 (2)方法论: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知识· 梳理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五子 发 展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影响:
积极+消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一)背景:
宋明理学 ——儒学的发展(2)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道教和佛教的 传播,冲击着儒家的核心地位。 2.唐代: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3.北宋:宽松的文化政策——重文轻武,掀起了儒 学复兴运动。
2.成熟:南宋朱熹 材料四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 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格”指的是“深刻地探究”的 ——《二程遗书语录》 意思。“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 界事物的深入细致探究,达到认识 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事物本质的目的。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 — 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
陆王心学
材料三 本不可离。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背景: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影响
陆王心学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成熟:南宋朱熹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 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2)伦理观: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 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 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 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 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 “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 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 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 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 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 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 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 “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 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 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 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 得好,死得好!”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世界” 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击力,在当时引 起强烈的 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 想体系。 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即
陆九渊
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人的意识,它 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 志等 。
(二)发展:
1.创立:北宋五子
(1)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
(2)二程思想:
①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格:深刻探究;物:万物本原;
致:求得;知:知识、智慧、真理。)
③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联系起来,“存天理,灭人欲”
2.成熟:南宋朱熹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眉 后先 生生 长, 于胡 先后 生生 。,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
2.成熟:南宋朱熹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 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 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 万物。 ——《朱子语类》 (1)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 核心思想。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 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 精神、上帝的意志。
(3)方法论:格物致知
(二)发展:
1.创立:北宋五子
2.成熟:南宋朱熹
(1)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2)方法论:格物致知
(3)伦理观: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
理和等级秩序。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 之意,欲命人泛观博览,而后归 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 心,而后使之博览。 ——陆九渊年谱
陆王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 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 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 “心”是万物的本原 “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 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 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 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一日,A,B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A说:“天生的。” B说:“虽是天生的,但如果我没看到, 百花会美丽吗?”
世界本原
同:世界的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 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 内在的“心”。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陆王心学 儒学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意识第一,是唯心主义
相 同 影响
认识论 不 (世界本原)
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世界的本原是外 在的“理”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同
方法论 哲学范畴
世界的本原是内 在的“心”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高考经典 练习反馈
1、(2009年江苏高考卷)某思想家强调孝、 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 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2009年广东高考卷)孔子、孟子、程颐、 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材料二 “致”就是达到;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 “良知”
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 就是“理” 。“致良知”就 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 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思想核心:“致良知”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 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 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 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 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 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3、2008年广东高考单科卷)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 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 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 “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 境界论、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三
(一)背景:
宋明理学 ——儒学的发展(2)
(二)发展: (三)影响: 1.消 极:
(1)压抑人的自然欲求,(2)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2.积极:
(1)国内: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社会责任,关心民族命运 (2)国际:流传到朝鲜、日本,影响深远。
活学活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赏花》
5、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二十四孝故事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 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 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 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 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 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 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 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 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 得以兼养孩子。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 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 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 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 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 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 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 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 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 的高潮。
“ 美 丽 ” 的 三 寸 金 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 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 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清〃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 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 “吃人”!
——鲁迅
(三)影响 1.消 极: (1)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2)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2.积极: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社会 责任,关心国家民族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