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患病率。
它是一种与多种因素有关的疾病,其中包括生活方式、遗传基因和心理因素等。
尽管高血压主要是一种生理疾病,但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一、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1. 焦虑与抑郁:高血压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抑郁,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感到担忧,担心高血压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这种情绪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血压的升高。
2. 自我认知问题: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一种消极的认知,认为他们的身体已经无法恢复健康。
这种消极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治疗的积极性和效果。
3. 社交隔离:由于担心血压升高导致并发症,高血压患者可能会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减少与他人的接触。
这种自我隔离会进一步加重心理健康问题。
二、解决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1. 教育与信息传递:为了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医生和家属应该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健康教育,向他们传递准确的信息。
告诉患者高血压并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只要积极治疗和合理控制生活方式,血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心理咨询和支持: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焦虑和抑郁情绪。
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患者可以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3. 健康生活方式:鼓励高血压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
4. 社会支持:为高血压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
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和鼓励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孤独感。
总结:高血压患者除了需要重视身体健康,还应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
焦虑、抑郁、自我认知问题和社交隔离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支持,促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地管理心理健康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精选.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
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
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
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
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负担。
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一、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和恐惧得知自己患有高血压后,患者往往会担心病情的发展,害怕出现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这种焦虑和恐惧情绪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加重病情。
2、抑郁长期的疾病困扰、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使高血压患者出现抑郁情绪。
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
3、紧张和压力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使得患者在面对高血压时更容易感到紧张。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4、否认和逃避有些患者在确诊高血压后,不愿意接受现实,采取否认或逃避的态度,不按时服药、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这对疾病的控制非常不利。
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心理状态与血压密切相关。
不良的心理因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压的调节,导致血压升高或难以控制。
而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心理干预措施1、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手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
2、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表达情绪。
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不是独自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例如,有些患者认为一旦患上高血压就无法正常生活,这种消极的认知会影响其治疗积极性。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4、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有助于控制血压。
高血压病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
Co n c l u s i o n Hy p e te r n s i o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i t h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a 1f a c t o r s
.
【 Ke y wo r d s 】 Hy p e t r e n s i o n ; E y s e n c k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e s t s ; P s y c h o 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 C h a r a c t e r
组 E、 N维 度得 分 与 对 照组 比较 ,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患 病 组 P、 L维 度 得 分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差异 无统
计学 意 义 ( P>0 . 0 5 ) ; 两 组人 群在外 向不 稳定 ( 胆汁 质 ) 型、 内 向不稳 定 ( 抑郁质) 型、 内 向稳定 ( 粘 液质 ) 型 例 数 比 较差 异 有统计 学 意 义 ( P< O . 0 5 ) ; 两 组 患者 外 向稳 定 ( 多 血质 ) 型例 数 比较 , 差 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 P>0 . 0 5 ) 。 结论 高血 压 病与 心理社 会 因 素有关 。 【 关键词 1高血压 病 ; 艾 森 克人 格测 试 ; 心理社 会 因素 ; 性 格
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
长时间的紧张情绪 、 焦虑使大脑皮层 的兴奋 、 抑制平衡失调 , 以致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 儿茶酚胺类介质释放使小 动脉收缩 , 血管平滑肌增 生、 肥大 , 交感神经兴奋还使肾素释放增 多 , 促使高血压形成并使高血压状态维持。 据研究 : 焦虑 、 恐惧时心输出量增加 , 血压增高以收缩压 为主, 愤怒和敌 意时外周动脉阻力增加 , 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愤 怒情
常焦虑和易 于发生心理 冲突的人易于发生高血压病 。 2 社会因素与原发性 高血压 21 应激与原发性 高血 压 : .
收稿 日期 :07 0 — 5 20 — 3 1
作者简介 : 俊虎( 9 7 ) 男, 黄 1 7 一 , 湖北 宜昌人 , 助教 。
维普资讯
原发 性 高血 压 与心 理 社会 行 为 因素
黄 俊 虎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 , 福建福清 300) 530
摘
要: 原发性 高血压在我 国发 病率 高, 但知晓 率、 疗率和控制 率很低 , 文通过探讨心理社 会行为 治 本
因素与原发性 高血压之 间的关 系, 深入对原发性 高血压的认识 , 强防 范意识 , 加 积极 开展 一级预 防, 药物 在
19 年增长 了 3 %, 计全国有 高血压患 者约 1 91 l 估 . l但知晓率 、 6亿『 _ , 治疗率 和控制率很低 。 0世纪 3 2 0年代 , 心身 医学 的创始人 A ea dr l ne 首先认 为高血压 的发病与心身变化有关 , 目前为止 , x 到 大量的临床观察 、 流行病 学调查及实验研 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及其转 归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密切联 系 , 本文将就此对近年来的研究作一综述 。
高血压与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种 表现形式 ,心理社会 因素在 其发生 、发 展过程 中起着 极
2 . 3 综合心理干预 2 周前后血压 比较
见表 2
1 对象与方Βιβλιοθήκη 1 . 1 对 象 选心 血管 内科 近 1 年 住 院治疗 I 、I I 期 原 发性 高血 压病 人4 0例 , 男2 2例 , 女 1 8例 , 年龄 4 5— 7 5岁 。4 0位 病 人 按照 年龄 、性别 、受 教育程 度及 血压 高低 配对 均分 为两 组 , 即综 合心理 干预组 2 0人 , 对 照组 2 O人 。均配 合最基 础 的药
物治疗 。
表3 综合心理 干预组 与对照组 相关 临床指标 比较 ± )
1 . 2 工具
1 . 2 . 1 采 用社会 再 适应 评定 量表 f S R R S ) 以生 活变 化单 位( L C U ) 定量 , 对4 0例病 人发病 前 1年 内的生 活应 激条 件 进 行 回顾 性 填表调 查 。计 分 累计 < 1 5 0 L C U , 次年 可能健 康 , 在 1 5 0~3 0 0 L C U之 间 ,5 0 %的人 次年生病 , > 3 0 0 L C U, 则 7 0 % 以上 的人次年 生病 。 1 . 2 . 2 焦 虑 自评量 表 ( S A S ) 和抑 郁 自评量 表 ( S D S ) 对 患 者在 入 院时 和治疗 2周 后分 别 进行 测评 。2 O个项 目得分 相 加 为总 分 ( 粗分 ) 。焦 虑 以大 于 4 0分 为 界 , 抑郁 以大 于 4 1 分或抑郁 指数大 于 0 . 5为界 。
高血压发病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述评
高血压发病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研究述评
董莉莉;魏军平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20)008
【摘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病发生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故就近年来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1176,封3-封4)
【作者】董莉莉;魏军平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
【相关文献】
1.社会心理因素与高血压发病危险增加相关:CARDIA研究结果 [J], 王建国;周蔚
2.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J], 张震;张大干
3.社会心理因素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J], 勾丽洁;许士奇;刘旭东;柴叶红;朱振丽;祝金华
4.社会心理因素增加高血压发病危险 [J],
5.社会心理因素与癌症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J], 许亚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5岁 儿 童 青 少 年 血 压 调 查 ,高 血 压 检 出 率 为
。
6 5 l .6 _ 5 ]
2 0 年 上 海 调查 72 6名 6 1 06 3 ~ 8岁在
校学 生 , 血 压 检 出率 分 别 为 男 性 5 6 , 性 高 .8 女
8 0 , 检 出率 6 9 [ 。 . 总 . 一
行 为 ( 外 事 件 、 络 成 瘾 、 活 方 式 、 良行 为 ) 意 网 生 不 等 。很 多调查 和 中学 生 的 自我 报告表 明 , 。 中学 生 不 同程度 地存在 社 会 退 缩 、 习 不 良、 试 焦 虑 、 学 考 吸
童 高血压 有逐 年增加 的趋势[ 。2 0 6 0 0年 北京 地 区 7 ]
2 儿童 高血压 的诊断 标准 儿 童 由于 年龄 、 高 、 质量 、 族 不 同 , 今为 身 体 种 迄 止, 国内尚无一个 公认 的 、 统一 的诊 断儿 童高血 压 的 标 准 。总体 来讲 , 目前 应用 的主要 有 以下 诊断标 准 : 以某 一 固定 血压 值作 为 诊 断标 准 ; 以不 同年龄 性 别
断、 评估 和治疗 的第 4次报 告l , 定 了最 新 的诊断 _ 确 7 ]
量资 料表 明社会 、 文化 和环境 因素 、 人格 、 情绪 、 心理 应激 、 生活 方式 、 良行 为等 与原发性 高 血压有 密切 不 联 系【 ] 1 。心理 社会 因素 对 高血 压 的 发病 及 高 血 压
位 加 5mmHg 。
20 20 0 3 0 5年美 国休 斯 敦 中学 正 常 儿 童 血 压 检 出
情 况为 : 血 压 前 期 1 . , 血 压 3 2 ( 高 57 高 . 1期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
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
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
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
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高血压在目前被医学称为“四高”征,即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高、由它所引起的心、脑、肾并发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前人在向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积累经验,在预防和降低高血压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
关于这方面的论文颇多,从不同侧面都有所发挥。
本文不再重复论述,今仅就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密切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做一初步讨论、谬误之处望祈指正。
1.社会环境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高于贫困国家。
所以说,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城市的发病率高,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噪音污染和紧张的经济结构、市场的竞争和巨大的心理压力都有一定关系。
2.体重、食盐量增多与高血压的关系在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形成与人体过胖成正比,过于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这主要是过于肥胖的人不爱运动和脂类代谢不完全,加上由于脂肪的增多,使组织中的血管受到挤压,改变了血管的正常生理走向,可致管腔狭窄,致血流数减慢,都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另外,过量摄入盐的食用量,造成钠潴留,使血管糟到破坏,也可导致高血压的形成。
3.嗜好烟酒与高血压的关系嗜好烟酒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已被临床所重视。
主要是烟内的有毒物质,尼古丁有收缩外周血管的作用。
酒类的乙醇,可破坏血管,还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4.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心理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如病人发病前急躁易怒,好奇任性,对环境条件要求过高、过急,都可导致血压的改变而形成高血压。
笔者在临床中对155例高血压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心理因素。
分别具有急躁、易怒、好奇、固执己见,富有叛逆性和挑衅性、平时情绪易激动,时间观念强等特点。
此外,患者心理焦虑性情绪反应和心理矛盾的压抑,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心理原因。
所以说,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刺激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是很大的。
社会因素与高血压
社会因素与高血压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
除了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外,社会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因素与高血压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高血压发病率不断提升的原因。
一、社会压力与高血压社会压力是指人们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心理及生理上的压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例如,职场竞争激烈、工作负荷过大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他们在长时间工作中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竞争,缺乏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时间,这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此外,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社交压力等社会因素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二、社会不平等与高血压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资源、权力和机会在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在不平等的社会中,贫富差距明显,教育水平低下以及基本医疗条件欠缺的人群更易受到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困扰。
研究表明,经济收入水平与高血压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医疗服务、购买高质量的食品,也无法享受到充足的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设施。
这些因素的缺失导致了不平等社会中高血压疾病的蔓延。
三、社会环境与高血压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压力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病率在工业化程度高的城市地区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长期暴露在环境污染中,人们的心脑血管系统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从而增加了高血压的风险。
同时,社会环境中的食品环境也对高血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便捷食品、高盐食物的普及,使得人们的膳食结构不平衡,过量摄入盐分成为高血压的重要诱因。
社会环境中的食品产业过度发展,大量添加剂的使用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精神心理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究表 明 负性情 绪 如焦 虑 、抑郁 等 可促使 血 压升 高 。P t n at 等 在 对 e 120 27 名无高 血压 病的 正常志愿者 随访1年 后 ,将样本 按有无重症 抑 O 郁分 为两组 ,矫 正年 龄差后 ,发 现患有重 症抑 郁者新 发原 发高血 压 的危 险度较 无重症 抑郁组 明显 增加 ,并且认 为抑 郁可增 加新 发原 发
A a o ad oo e i , 0 , 4 : 83 3 n d l K ri l i r s 2 9 () 9 — . u y jD g i 0 9 2 0
m a ke s ort e c i n of p r ys a d op hi ar a r r f he pr di to a ox m li i at c t i l
ds es n i ainswi v r h p r yod s J. p Cl ip ri np t t t o et y et r iim[] o e h h Ex i n E d cio a ee,0 7 156:7 —7 . n o r l b ts 0 ,1 () 63 9 n Di 2 3
[3 1]Bek rD, i , n a e 1 mp r o fat h ri rg re I k SCa b yA,t . s a Co ai n o ni yodd s s t u
i iai [] f rlt n J. HerJ1 9 ,3 () 3 — 3 . bl o Am at ,9 81 55: 3 7 8 7
试从精 神 心理 因素 与血 压 的关 系及 目前 临床 上 常 见的干预措 施进 行 综述 。 【 关键 词】 精神 心 理 因素 ;高血压 ;干 预
中 图分 类 号 :R4 . 54 1
心理社会因素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心理社会因素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高血压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因之一。
据统计,我国已有超过2.5亿人口患有高血压,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越来越高。
因此,探究高血压的防控措施显得尤其重要。
药物治疗是高血压防控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治疗效果却存在着差异。
许多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如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都会对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产生影响。
因此,通过探究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拓展高血压防控措施,更有助于制定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心理社会因素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为高血压防控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1. 研究背景和意义2. 高血压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4. 研究方法:基于心理社会因素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5. 研究结果:分析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6. 结论:归纳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研究成果,提出策略建议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结合药物治疗的记录数据,探究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
数据将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探究心理社会因素对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旨在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社会支持等情况,为高血压防控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水平。
心理因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
心理因素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外,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如工作压力、经济负担、人际关系紧张等。
长期处于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下,容易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过度激活,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焦虑是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它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身体会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
这些激素会使得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如果焦虑状态长期持续,这种血压升高的反应可能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持续性的高血压。
抑郁也是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心理因素。
抑郁状态下,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会出现紊乱,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
这会使得血管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增加心脏的负担,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而且,抑郁的人往往缺乏运动的动力,饮食也可能不规律,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进一步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长期的愤怒和敌意情绪同样对血压有着不良影响。
愤怒时,身体会迅速进入“战斗或逃跑”的应激模式,血压瞬间升高。
频繁的愤怒和敌意情绪会让心血管系统反复承受这种高压冲击,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硬化,从而引发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理压力是导致高血压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无论是工作上的高负荷、学业的竞争,还是家庭中的矛盾,长期的心理压力都会使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持续的应激反应会导致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促使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进而升高血压。
同时,心理压力还可能影响人的睡眠质量,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血压的升高。
除了上述直接的心理状态,人的性格特点也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例如,A型性格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急躁的脾气和高度的时间紧迫感。
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影响论文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影响【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295-01【摘要】原发性高血压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病,其病因除了肥胖、嗜盐、家族式等之外,心理社会应激性因素也与其发生、发展等关系密切。
本文通过对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诸多心理社会性因素的分析,并借助多种心理调节和治疗方法,使高血压病患者保持情绪安定、心境平和、心情舒畅的状态,对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自觉症状,稳定和降低血压,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理社会应激心理调节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心身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
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我国成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大约有高血压患者1.6亿[1]。
绝大多数患者属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血压。
追其病因除肥胖、家族史、嗜盐、药物等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影响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也了重要作用。
1. 心理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1.1 情绪因素:情绪是心理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人类约50%~80%的疾病是因不良心态、恶劣的情绪而引起,而长期焦虑、忧郁、精神紧张也正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指出,人暴怒、激动时,可使血压急升30毫米汞柱左右。
研究认为,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及情绪波动,可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从而丧失对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使血管多处于收缩状态,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致血压升高。
1.2 人格特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体特性,如果经常出现有负面的个体特征,则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重要信号。
个体特征也是诱发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相关的研究表明,与高血压有关的人格特质包括:高度敏感性、脱离实际、愤怒和敌意、情绪的压抑、恐怖、焦虑、强迫性冲动行为、各种形式的神经质、不稳定性等。
高血压发病原因和机制专业
• 7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本系统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所组成,它在 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血容量、血管张力和血 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肾素、血 管紧张素和醛固酮三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相 互反馈和制约,当血管紧张素增多时可引起肾 血管收缩,增加近端肾小管中钠离子的重吸收, 从而抑制肾素分泌。肾素可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而醛固酮过多反过来可使肾素活性降低。在病 理情况下,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调 节失衡可成为高血压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
• (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由一系列激素及相应的酶所组成,它在调节水、电解质平 衡、血容量、血管张力和血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常情 况下,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三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相互反馈和制约,当血管紧张素增多时可引起肾血管收缩, 增加近端肾小管中钠离子的重吸收,从而抑制肾素分泌。 肾素可刺激醛固酮的分泌,而醛固酮过多反过来可使肾素 活性降低。可导致血压升高. • (四)遗传. • ① 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现象,近亲比远亲更明显;②单卵 孪生子比双卵孪生子间的血压水平更相近;③养子之间与 养父母之间血压无明显关系;④人群中20% ~40% 的血 压变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 8 高胰岛素血症 • 人们早已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和冠状动咏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 心病)的发病率较高,高血压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索血症引起 高血压的机制可能包括:①高胰岛素血症引起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加, 使体内总钠增多,导致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机体为维持钠平衡,通过 提高肾小球灌注压,促进尿液排泄,从而使血压升高;② 胰岛索增强 交感神经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可增加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提高 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上升;③ 胰岛素刺激氢离子一钠 离子交换活性,该过程与钙离子交换有关,使细胞内钠离子、钙离子 增加,由此增强血管平滑肌对血管加压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 张素Ⅱ和血容量扩张的敏感性,引起血压升高;④胰岛素可刺激血管 壁增生肥厚,使血管腔变窄,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血压上升。 • 此外,血管扩张物质的减少、某些受体的差异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 乱可诱发高血压。
十五种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分析
五、心理干预
3、消化性溃疡: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给予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帮助他 们应对情绪压力和生活事件。同时,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 累。
五、心理干预
4、支气管哮喘:鼓励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此外,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哮喘药物,控制病情发作。
五、心理干预
5、糖尿病:建议患者寻求心理科医生的帮助,控制焦虑和抑郁症状。同时, 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如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和药物治疗等。
五、心理干预
五、心理干预
针对每一种心身疾病,我们提出以下心理干预措施,旨在帮助患者缓解病情, 恢复健康:
五、心理干预
1、冠心病:鼓励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同时, 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
五、心理干预
2、高血压:建议患者寻求心理科医生的帮助,控制焦虑和抑郁症状。同时,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五、心理干预
6、甲状腺功能亢进: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应给予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 帮助他们应对情绪压力和生活事件。
谢谢观看
二、调查方法
二、调查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横断面调查,收集了500名年龄在18-65岁之间,确诊患有上述 十五种心身疾病的患者。样本选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采用多阶段随机抽 样的方法。数据收集通过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家 族史、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5、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包括 抑郁、焦虑、生活事件等。
5、糖尿病:心理社会因素包括抑郁、焦虑、生活事件等。
6、甲状腺功能亢进:心理社会因素包括焦虑、抑郁、生活事件等。
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调查社会分析
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调查社会分析【摘要】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成为威胁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因素之一。
血压的波动和心理状况关系密切,为了解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和对控制高血压的影响,我们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和相关知识进行调查。
本文针对2010年5~1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社会调查。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从而为针对性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指导以及为其心理健康的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健康社会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心理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提高高血压患者的心身健康水平正越来越受社会关注。
此外,心理、行为等因素的作用不低于生物、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
血压的波动和心理状况关系密切,为了解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情况和对控制高血压的影响,我们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和相关知识进行调查。
所以我在2010年5~1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针对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社会调查。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从而为针对性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指导以及为其心理健康的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高血压患者300例相关的心理调查,其中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健康问卷(ghq)。
通过数据的观察发现,高血压患者心理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和该病的控制互相影响,并且心理健康直接影响血压,负性心理因素越多,越严重,相应的血压越高。
研究结果还显示,300例患者中干部有254例,患病率最高。
150例复发者中干部有121例,复发率也最高,农民患病较低只有15例。
300例患者中有168例是2次以上住院,表明高血压疾病复发率较高,患者应激能力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
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
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
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
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但应注意的是,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心理因素
人格特征对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的个性常常具有较明显的精神质倾向,性格较为内向,行为孤独、内心焦虑、忧心忡忡、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我控制力差、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不过,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病人的人格特征往往是多方面的。
中科院心理所曾对16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急躁易怒、好奇任性、要求过高过急的病人有10为,而孤僻敏感、易生闷气、多疑的病人有6例。
还有研究者报道过一组在应激环境下患高血压的妇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点是有敌意、凶狠、好斗,而体格健壮。
还有学者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评25例高血压II期患者,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人格既有机械保守、办事认真、自律谨慎、固执成见、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一面,又表现有过分显示、积极进取、不甘心落后、情绪易激动、遇事草率、办事鲁莽、敢于冒险的个性特征。
这类双重人格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作用下久而久之就可能发生高血压。
【5】
另外,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常有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平衡失调,多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5】
(四)心理生物学因素
高血压病患者常常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据调查75%的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
但单纯的遗传因素也难以解释高血压病的发生。
一般认为是,生活事件中各种紧张刺激引起情绪变化,对于有遗传因素的人,较易通过中介机制导致高血压
综上,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生物学机制如下图
二、高血压病的心理特点
高血压病在具有上述因素引发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以上不良的社会心理表现,因此高血压病既是各种心理因素的结果,也是各种心理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一)抑郁:抑郁反应可使病人心率增加、血压增加、心电图改变〔2〕。
抑郁症是高血压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高血压可导致或加重抑郁:高血压持续时间越长的人,自我恢复能力也越差,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病后适应调节能力障碍、顺应不良、继之表现出对疾病的紧张和焦虑。
整日顾虑重重,这种心理因素作为应激传入脑内,若主观认为是恐惧的信息,就会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突出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虑、认知障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患者兴趣低下但少有自杀倾向。
【4】
抑郁与高血压并存,二者同时存在致使病情复杂化,并以恶性循环方式促使疾病不断恶化。
Gao等对165名高血压患者和152名血
压正常的病人进行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抑郁等心理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将高血压组病人分成伴有脏器损害组与无脏器损害组,前者评分明显高于后者。
【4】
(二)恐惧、焦虑心理
由于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缺乏了解,内心充满疑惑,担心高血压能否治愈,是否
会引起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因此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