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作业指导书示范文本

合集下载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 (4)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1 概念 (4)1.1.2 分类 (4)1.2 检测方法与原理 (4)1.2.1 机械检测法 (4)1.2.2 电气检测法 (4)1.2.3 光学检测法 (5)1.2.4 声学检测法 (5)1.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5)1.3.1 测量误差 (5)1.3.2 数据处理 (5)第2章计量法规与标准 (5)2.1 计量法规体系 (5)2.1.1 计量法规概述 (5)2.1.2 计量法规体系构成 (5)2.1.3 计量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6)2.2 计量检定规程 (6)2.2.1 计量检定规程概述 (6)2.2.2 计量检定规程的制定原则 (6)2.2.3 计量检定规程的主要内容 (6)2.3 计量标准及建标 (7)2.3.1 计量标准概述 (7)2.3.2 计量标准的分类 (7)2.3.3 计量标准的建立与维护 (7)2.3.4 计量标准的作用 (7)第3章计量检测仪器 (7)3.1 计量检测仪器概述 (7)3.2 常用计量检测仪器 (7)3.2.1 长度测量仪器 (7)3.2.2 角度测量仪器 (8)3.2.3 重量测量仪器 (8)3.2.4 硬度测量仪器 (8)3.2.5 速度测量仪器 (8)3.2.6 温度测量仪器 (8)3.2.7 压力测量仪器 (8)3.2.8 流量测量仪器 (8)3.3 计量检测仪器选用与维护 (8)3.3.1 选用原则 (8)3.3.2 仪器维护 (8)第4章长度计量 (9)4.1.1 长度单位 (9)4.1.2 测量误差 (9)4.1.3 长度计量器具选用原则 (9)4.2 长度计量器具 (10)4.2.1 机械式长度计量器具 (10)4.2.2 电子式长度计量器具 (10)4.3 长度测量方法 (10)4.3.1 直接测量法 (10)4.3.2 间接测量法 (10)第5章力学计量 (11)5.1 力学计量基本概念 (11)5.1.1 力的单位 (11)5.1.2 测量准确度 (11)5.1.3 测量不确定度 (11)5.2 力学计量器具 (11)5.2.1 机械式测力计 (11)5.2.2 电子测力计 (11)5.2.3 液压测力计 (12)5.3 力学测量方法 (12)5.3.1 静态测量法 (12)5.3.2 动态测量法 (12)5.3.3 振动测量法 (12)5.3.4 转矩测量法 (12)5.3.5 压力测量法 (12)第6章热工计量 (12)6.1 热工计量基本概念 (12)6.2 热工计量器具 (13)6.2.1 温度计 (13)6.2.2 热量计 (13)6.2.3 热容量计 (13)6.3 热工测量方法 (13)6.3.1 直接测量法 (13)6.3.2 间接测量法 (13)第7章电磁计量 (13)7.1 电磁计量基本概念 (13)7.1.1 量纲 (14)7.1.2 单位 (14)7.1.3 标准 (14)7.2 电磁计量器具 (14)7.2.1 分类 (14)7.2.2 原理 (14)7.2.3 功能 (14)7.3 电磁测量方法 (15)7.3.2 间接测量法 (15)7.3.3 比较测量法 (15)7.3.4 转换测量法 (15)7.3.5 非接触测量法 (15)7.3.6 数字化测量法 (15)第8章光学计量 (15)8.1 光学计量基本概念 (15)8.1.1 光学量的定义 (15)8.1.2 光学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16)8.1.3 光学计量标准的建立与维护 (16)8.2 光学计量器具 (16)8.2.1 光谱仪 (16)8.2.2 干涉仪 (16)8.2.3 激光测距仪 (16)8.2.4 光学厚度计 (16)8.3 光学测量方法 (16)8.3.1 直接测量法 (16)8.3.2 间接测量法 (17)第9章声学计量 (17)9.1 声学计量基本概念 (17)9.1.1 声学计量定义 (17)9.1.2 声学计量单位 (17)9.1.3 声学计量标准 (17)9.2 声学计量器具 (17)9.2.1 声级计 (17)9.2.2 声强计 (17)9.2.3 频谱分析仪 (17)9.2.4 声学传感器 (17)9.3 声学测量方法 (17)9.3.1 声压级测量 (17)9.3.2 声强测量 (18)9.3.3 声音频率分析 (18)9.3.4 声学传感器测量 (18)9.3.5 声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18)第10章计量检测质量控制 (18)10.1 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18)10.1.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18)10.1.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8)10.1.3 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18)10.2 计量检测过程控制 (18)10.2.1 检测前准备 (18)10.2.2 检测过程控制 (18)10.2.3 检测后处理 (19)10.3 计量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9)10.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9)10.3.2 数据分析方法 (19)10.3.3 数据处理过程 (19)10.4 计量检测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19)10.4.1 不确定度评定的基本原理 (19)10.4.2 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19)10.4.3 不确定度表示 (19)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学是研究测量方法和测量单位的科学。

加油站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

加油站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

加油站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
一.作业指南
1、准备阶段:
工作人员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准备好计量作业工具、消防器材、相关作业台帐等。

2.实施阶段:
2.1罐车确认。

会同罐车驾驶员核对罐车油品交运单记载的品种、数量,检查罐车铅封是否完好。

2.2罐车计量。

稳油结束后,用取样管目测油品质量,测量罐车内油高、水高、油温,与驾驶员共同确认实收油品数量,发现异常,立即上报。

2.3储罐计量。

交接班时,停止加油抄取加油机泵码数,测量所有储罐内的油高、水高,核对本班次油品出库数量,计量完毕,通知加油员进行交接班。

3结束阶段
3.1记录。

如实填制相关帐、表、册、单。

注意事项:雨雪天气,应采取措施注意储罐防水。

二、相关记录1、加油站分罐保管帐
2、进油核对单。

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

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

计量岗位作业指导书一、工作职责岗位名称:计量员所属部门:质量技术部 /副经理直接上级:质量技术部经理工作职责:在部门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各车间、部门的计量保证工作。

包括车间生产用设备,计量 1.器具、实验室用仪器仪表等,并做好校准情况记录。

做好计量记录台帐、标准的整理及质量记录的保管工作。

2.做好计量标准文件的保管,现场设备的及时计量校准工作,并做好记录。

3.编写年度周检计划、内校计划、外校计划等,根据校准计划实施校准工作。

4. 5.负责证书及记录的保存及归档,负责在第三方机构或内部验厂时出具设备校准证明。

负责定期的设备校准工作,并及时组织调动相关部门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计量准6.备工作。

做好设备定期校准计划、以及内校(三个月)可根据各部门车间实际使用情况及计量器具周7.)适当调整周期、外校(半年、一年)台账,能够保证在校准合格周期内实90%检合格率(大于等于施计量校准工作。

负责公司计量精细化的改制工作,学习外界精细化校准方案。

为公司节省校准费用。

8. 9. 完成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

页10 共页1 第.二、工作任务1 概况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实施细则》,参考有关工作计量器具检定规程,结合我公司工作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实施计量校准工作。

2 文件编写撰写计量器具检定(校准)作业指导书。

监视测量设备管理规定监视测量设备校对规程注: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公司内工作计量器具非强制性检定(校准)的操作过程。

3 器具使用对标准计量器具(企业标准计量器具)实施依据性的使用。

(1).建立标准计量器具档案、台账、计量计划表。

(2).标准计量器具以及其标准可溯源至国家标准计量器具。

(3).标准计量器具集中存放于科技部计量检定室(一般只在检定室内使用)。

4 计量过程细则(1)规范建立公司工作计量台账、档案。

(2)依据检定(校准)周期,向各部门、车间单位按时下达检定(校准)计划,相关单位负责把被检器具送至检定室,由计量检定人员按编排计划及时完成周期检定(校准)任务。

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
7
置,然后将轨距尺置于检定器上进行测量。从轨距尺上读出并记下其超高的指 示值,然后将轨距尺调转 1800 放在检定器上,再从轨距尺上读出并记下其超高 的指示值。两次指示之和一半即为超高零位误差。1 级轨距尺的超高零位最大 允许误差应不超过±0.2mm,1 级轨距尺的超高零位最大允许误差应不超过 ±0.6mm。
3.9.3 检定 2 级轨距尺时,应 对轨距尺的超高示值误差进行附加 修正。
3.9.4 超高掉头误差:将轨距 尺掉转 180 度再放在检定器上,用 3.9.2 条再测量一次,两次超高读数 代数和的绝对值即为超高掉头误 差。1 级轨距尺的超高掉头误差应不超过 0.4mm、2 级轨距尺的超高掉头误差应 不超过 1.2mm。
3.2 读数装置:目视装置 3.3 读数装置的相对位置 3.3.1 超高读数装置:在标尺标记面测量范围内均布三点,用相应厚度的 塞尺检查指针末端上表面至标尺标记之间的距离,塞尺上表面应不低于指针末 端上表面。 3.3.2 轨距读数装置:用深度卡尺进行测量。 3.4 显示时间 将轨距尺置于检定器上,拉动轨距尺手把,然后松开,开始用秒表计时, 至轨距尺稳定显示测量结果结束。 3.5 绝缘性能 用 500V 兆欧表的两条导线分别连接在轨距尺两测头上,连续摇动试验不少 于 1min,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1MΩ,见图 5。
3.检定方法 3.1 外观及各部分相互作用 3.1.1 目力观察各部件,不应有 碰伤、锈蚀和烤漆渡层脱落等缺陷。 3.1.2 被检轨距尺必须保持平 直,不得有可见的挠曲变形。 3.1.3 被检轨距尺的标尺、度轮 盘、刻线应读数清晰。
5
3.1.4 手动试验滑动、转动部件和操作拉手的工作状态应灵活可靠,不应 有影响滑动、不应有影响滑动、转动的缺陷。
1
一、概述

计量检修工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修工作业指导书

1. 计量检修工劳动安全风险及卡控措施1.1 外出送取计量器具出现交通事故伤害。

【卡控措施】:外出送检搭载合法交通工具。

1.2 检定过程中防电击。

【卡控措施】:正确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标准器等设备。

1.3 工器具不良或不按规定使用工器具引发机械伤害。

【卡控措施】:正确选择、使用工器具;作业前检查工器具,工器具必须保持良好状态。

1.4 不了解作业环境引发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空坠落等人身伤害。

【卡控措施】:了解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周围环境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

1.5 氧气表、乙炔表等禁油压力表进油。

【卡控措施】:正确按照压力表校验装置的要求使用设备。

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修工2. 计量检修工作业基本要求2.1 计量检定按照《计量器具送检计划》分类,分成局检、市检、自检。

自检按照《计量检定规程》的检定流程及标准进行检定。

2.1.1 自检根据本月的计量检定计划中的自检项目,分别安排今日计量检定计划,正确穿戴防护用品,检查并准备好相应的标准器及工具。

2.1.2 自检作业⑴准备:待检器具、作业记录本、标准器、相关工具等准备。

⑵检定:根据检定规程规定检定方法进行检定。

⑶调整修理:检定不合格计量器具进行修理或报废处理,修理完毕后的需再次检定。

⑷记录:做好相关检定记录。

不合格做好报废记录,合格的出具合格证并记录。

做好计量台帐有效期的更新。

2.1.3 交付使用⑴将合格计量器具交于使用人或安装于设备上。

⑵不合格计量器具禁止发放。

2.2 计量送检根据本月的计量检定计划中的送检项目,收集待检计量器具,做好包装。

2.2.1 计量送检⑴局检量具送铁路局检定,市检量具送中测院检定。

⑵送检回段计量器具,合格的做好证书的存档,更新计量台帐有效期;不合格计量器具进行修理或报废,修理完毕后需再次送检。

2.2.2 交付使用⑴将合格计量器具交于使用人或安装于设备上。

⑵不合格计量器具禁止发放。

3. 压力表检定作业指导书 适用范围 计量检修工检修作业。

计量器具作业指导书

计量器具作业指导书

1. 组织机构及领导1.1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主抓计量工作, 副总工程师兼管经理部及各工区的计量工作, 计量工作规划及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1.2各工区的计量工作在业务上接受处经理部监督指导, 处经理部的计量工作接受局指监督与指导。

2. 计量组织条例2.1项目经理部计量管理工作在总工程师统一管理下, 计量的平时业务工作受局指指导、监督与考核。

2.2组织贯彻国家计量法和有关方针政策, 逐步建立和完善计量体系, 编制器具操作规程等技术文件并贯彻执行。

3. 计量人员的职责范围3.1贯彻计量工作有关条例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

监督检查各工区计量工作执行情况。

3.2编制计量器具的送检计划, 督促各工区按时送检。

3.3指导各工区做好计量器具登记、核检、标识和记录工作。

3.4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 提报计量器具的购置计划、分配方案及计量工作的发展规划。

4. 计量器具的管理、使用、检定、维修制度4.1采购计量器具时要有新产品出厂合格证, 并进行检定后方可使用。

4.2计量器具要建立帐卡、保存计量器具的原始档案, 并对每次过期检定进行登记, 以便掌握使用情况。

4.3各工区根据不同的计量器具, 按具体使用情况制定各类计量器具的保管及使用方法。

4.4使用各种器具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 凡因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计量器具损坏或数据失准者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5经检定不合格者, 确认无修复价值的计量器具要立即报废, 由计量人员填写报废单, 经批准后报废。

4.6到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 计量人员提前通知使用单位, 并安排送检使用单位或个人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及时送检。

4.7经检定、检验后的仪器、设备上应贴有明确标志, 标识注明何时、何人、何单位已对设备进行校准合格与否。

4.8各类计量器具必须按类别、系统建立完整技术档案, 保证计量器具从购入到检定、报废的全过程资料完整技术状态清楚。

5.主要计量器具的使用、保管制度5.1全站仪的使用保管制度5.1.1使用制度5.1.1.1全站仪由经理部施工技术室专人使用, 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不得让他人任意将仪器取出仪器箱。

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制度范本、DOC格式).DOC

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制度范本、DOC格式).DOC

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制度范本、DOC格式).DOC共24页1目的为使计量检定工作有所依循,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范围凡本公司使用计量、卡具的检定作业,均适用。

3作业内容● 热工仪表3、1技术标准:3、1、1 UJ33A型直流电位差计使用说明。

3、1、2 ZX25A直流电阻器使用说明。

3、1、3双路可跟踪直流稳定电源使用说明。

3、1、4 SFX-4000校验信号发生器使用说明。

3、1、5数字温度指示调节仪执行JJG617-1996标准。

3、2检定项目和检定方法:3、2、1检定项目仪表种类仪表指示部分位式控制部分时间比例控制部分PID控制部分项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检定项目外观基本误差分辨力稳定度误差连续运行绝缘电阻绝缘强度设定点误差切换差设定点误差比例带零周期手动再调静差输出范围及输出阶跃响应比例带再调时间预调时间检定类别新制造++++++++++++++++++修理中++++++++++++++++++使用中++-+-+-++++++++---注:表中“+”表示应检定,“-”表示可检定。

质量部计量检定作业指导书日期xx年10月30日页数第2页共24页3、2、2仪表指示部分的检定3、2、2、1外观检查,用目力观察,在基本误差和设定点误差的检定过程中观察。

3、2、2、2绝缘电阻的检定仪表电源开关处于接通位置,将各电路本身端钮短路,对于供电电源为(50~500)V范围内的仪表,必须采用额定直流电压为500V的绝缘电阻表(供电电源小于50V的仪表采用额定直流电压为100V的绝缘电阻表)按规定的部位进行测量。

测量时,应稳定5 s,读取绝缘电阻值。

3、2、2、3绝缘强度的检定仪表电源开关处于接通位置,将各电路本身端钮短路,按规定的部位在耐电压仪上进行测量。

测量时实验电压应从零开始增加,在(5~10) s内平滑均匀地升至试验电压规定值(误差不大于10%),保持1 min 后,平滑均匀地降低电压至零,切断试验电源。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 (4)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1 计量的概念 (4)1.1.2 计量的分类 (4)1.2 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1.2.1 检测的基本原理 (4)1.2.2 检测的方法 (4)第2章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5)2.1 计量单位制 (5)2.1.1 国际单位制 (5)2.1.2 我国的计量单位制 (5)2.2 量值传递与溯源 (5)2.2.1 量值传递 (5)2.2.2 量值溯源 (5)2.3 计量检定与校准 (5)2.3.1 计量检定 (6)2.3.2 计量校准 (6)2.3.3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区别 (6)2.3.4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联系 (6)第3章计量器具及其使用 (6)3.1 计量器具的选用与维护 (6)3.1.1 计量器具的选用 (6)3.1.2 计量器具的维护 (6)3.2 常用计量器具的结构与原理 (7)3.2.1 电流表 (7)3.2.2 电压表 (7)3.2.3 万用表 (7)3.2.4 示波器 (7)3.3 计量器具的误差分析 (7)3.3.1 系统误差 (7)3.3.2 随机误差 (8)3.3.3 粗大误差 (8)第4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8)4.1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8)4.1.1 传感器概述 (8)4.1.2 传感器原理 (8)4.1.3 传感器应用 (8)4.2 检测信号的转换与处理 (9)4.2.1 信号转换 (9)4.2.2 信号处理 (9)4.3 检测系统的功能评价 (9)4.3.1 精度 (9)4.3.2 灵敏度 (9)4.3.3 稳定性和可靠性 (9)4.3.4 响应速度和频带宽度 (9)4.3.5 抗干扰能力 (9)4.3.6 量程和分辨率 (9)第5章长度计量与检测 (10)5.1 长度计量基本概念 (10)5.1.1 长度单位 (10)5.1.2 长度计量标准 (10)5.1.3 长度计量方法 (10)5.2 长度测量方法与仪器 (10)5.2.1 直接测量法 (10)5.2.2 间接测量法 (10)5.2.3 长度测量仪器 (10)5.3 长度测量误差分析 (10)5.3.1 系统误差 (10)5.3.2 随机误差 (11)5.3.3 减小误差的方法 (11)第6章力学计量与检测 (11)6.1 力学计量基本概念 (11)6.1.1 力学量 (11)6.1.2 力学计量 (11)6.1.3 力学计量单位 (11)6.2 力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1)6.2.1 测量方法 (11)6.2.2 测量仪器 (12)6.3 力学测量误差分析 (12)6.3.1 系统误差 (12)6.3.2 随机误差 (12)6.3.3 误差处理方法 (12)6.3.4 误差传递与合成 (12)第7章热工计量与检测 (12)7.1 热工计量基本概念 (12)7.1.1 热量 (12)7.1.2 温度 (13)7.1.3 热流 (13)7.2 热工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3)7.2.1 热量测量 (13)7.2.2 温度测量 (13)7.2.3 热流测量 (13)7.3 热工测量误差分析 (14)第8章电磁计量与检测 (14)8.1 电磁计量基本概念 (14)8.1.1 电磁量定义及单位制 (14)8.1.2 电磁计量的重要性 (14)8.2 电磁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4)8.2.1 电流测量 (15)8.2.2 电压测量 (15)8.2.3 电阻测量 (15)8.2.4 磁场测量 (15)8.3 电磁测量误差分析 (15)8.3.1 系统误差 (15)8.3.2 随机误差 (15)8.3.3 粗大误差 (15)8.3.4 电磁干扰误差 (15)第9章光学计量与检测 (15)9.1 光学计量基本概念 (16)9.1.1 光的传播 (16)9.1.2 反射与折射 (16)9.1.3 衍射与干涉 (16)9.1.4 偏振 (16)9.2 光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6)9.2.1 几何量测量 (16)9.2.2 光学量测量 (16)9.2.3 光学子系统测量 (16)9.3 光学测量误差分析 (17)9.3.1 光源波动 (17)9.3.2 仪器误差 (17)9.3.3 环境因素 (17)9.3.4 人为因素 (17)9.3.5 光学系统误差 (17)第10章计量与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7)10.1 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17)10.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7)10.1.2 数据表示与记录 (17)10.1.3 数据校验与审核 (18)10.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8)10.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18)10.2.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8)10.2.3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与报告 (18)10.3 计量与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 (18)10.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10.3.2 假设检验 (18)10.3.3 方差分析 (18)10.3.4 相关性分析 (18)10.3.5 回归分析 (18)10.3.6 数据可视化 (19)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作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对物理量的测定和量值传递。

计量检测与仪器操作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操作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仪器操作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 (3)1.1 计量学概述 (3)1.2 计量单位制与量值传递 (3)1.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第2章通用计量检测方法 (4)2.1 长度测量 (4)2.1.1 测量工具 (4)2.1.2 测量方法 (4)2.1.3 测量注意事项 (5)2.2 角度测量 (5)2.2.1 测量工具 (5)2.2.2 测量方法 (5)2.2.3 测量注意事项 (5)2.3 重量测量 (5)2.3.1 测量工具 (5)2.3.2 测量方法 (5)2.3.3 测量注意事项 (5)第3章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6)3.1 传感器概述 (6)3.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分类 (6)3.2.1 工作原理 (6)3.2.2 分类 (6)3.3 常用传感器及其应用 (6)3.3.1 力传感器 (6)3.3.2 温度传感器 (6)3.3.3 湿度传感器 (7)3.3.4 光电传感器 (7)3.3.5 气体传感器 (7)3.3.6 磁传感器 (7)3.3.7 声波传感器 (7)3.3.8 生物传感器 (7)第4章检测仪器概述 (7)4.1 检测仪器分类与组成 (7)4.2 检测仪器的功能指标 (8)4.3 检测仪器的选用与维护 (8)第5章电子天平操作 (8)5.1 电子天平的结构与原理 (8)5.1.1 结构描述 (8)5.1.2 工作原理 (9)5.2 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9)5.2.1 开机与预热 (9)5.2.3 清零与去皮 (9)5.2.4 称量结果记录与数据处理 (9)5.3 电子天平的校准与维护 (9)5.3.1 校准方法 (9)5.3.2 维护注意事项 (10)第6章万用表操作 (10)6.1 万用表的结构与功能 (10)6.1.1 结构概述 (10)6.1.2 功能介绍 (10)6.2 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10)6.2.1 测量前的准备 (10)6.2.2 测量操作步骤 (10)6.3 万用表的校准与故障处理 (11)6.3.1 校准 (11)6.3.2 故障处理 (11)第7章示波器操作 (11)7.1 示波器的原理与分类 (11)7.1.1 原理 (11)7.1.2 分类 (11)7.2 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12)7.2.1 开机准备 (12)7.2.2 基本操作 (12)7.2.3 测量操作 (12)7.3 示波器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12)7.3.1 信号观察 (12)7.3.2 故障诊断 (12)7.3.3 谐波分析 (12)7.3.4 信号调制与解调 (12)7.3.5 数字信号分析 (12)7.3.6 其他应用 (13)第8章频谱分析仪操作 (13)8.1 频谱分析仪的原理与结构 (13)8.1.1 原理概述 (13)8.1.2 结构组成 (13)8.2 频谱分析仪的使用方法 (13)8.2.1 开机准备 (13)8.2.2 参数设置 (13)8.2.3 信号接入 (13)8.2.4 频谱分析 (13)8.2.5 数据记录与输出 (13)8.3 频谱分析仪在信号测量中的应用 (14)8.3.1 信号识别 (14)8.3.2 信号监测 (14)8.3.4 故障诊断 (14)8.3.5 产品研发与测试 (14)第9章激光测距仪操作 (14)9.1 激光测距仪的原理与分类 (14)9.1.1 原理 (14)9.1.2 分类 (14)9.2 激光测距仪的使用方法 (15)9.2.1 开机与校准 (15)9.2.2 测量操作 (15)9.2.3 关闭与存储 (15)9.3 激光测距仪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15)9.3.1 日常维护 (15)9.3.2 故障处理 (15)第10章计量检测质量控制 (15)10.1 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15)10.1.1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5)10.1.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6)10.2 计量检测质量控制方法 (16)10.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6)10.2.2 质量控制指标 (16)10.3 计量检测质量改进措施与实践 (16)10.3.1 质量改进策略 (16)10.3.2 质量改进实践 (16)第1章计量检测基础理论1.1 计量学概述计量学是一门研究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科学。

计量作业指导书

计量作业指导书

计量作业指导书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计量作业指导书(1)储油罐液位高度测量(人工测量)a.停止使用与油罐相连的加油机,抄写停机时累计泵码数。

b.卸油后,待稳油15min后方可计量。

c.将量油尺尺带用棉纱擦净。

d.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e.当量油尺铊接近罐底时(约20cm)应放慢速度,不得冲击罐底。

f.手感尺铊触底,就迅速将尺垂直向上提起,避免倾斜摆动,使液面发生波动。

g.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观察油面浸湿线高度,读出油面高度;先读小数,后读大数,读数时尺带不应平放或倒放,以防油面变化。

h.测量结果应精确到毫米,每次测量至少两次,两次相差不大于1mm,取小的读数,超过时应重测。

i.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量表中。

(2)油罐车液面高度测量(人工测量)a.用于人工计量的停车场地,必须坚实平整,坡不大于0.5度。

b.油面平稳后再进行计量。

c.具体计量程序同储油缺罐液面高度测量。

(3)储油罐罐底水高测量a.水的高度不超过300mm时应使用检水尺;水的高度超过300mm时应使用量油尺。

b.测量时,在量油尺或检水尺上涂抹一层薄的试水膏。

c.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d.尺铊或检水尺触底时,应静置3~5s后提尺。

e.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读取试水膏变色处的毫米读数;读取时检水尺不应平放或侧置。

f.遇水、油界面不清晰、不平直,应重新按程序测量。

g.水高超出50mm,应及时报告站长,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

h.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4)油品温度测量a.温度测量应在油品高度测量之后进行。

b.测量时将温度计装入保温盒。

c.将温度计置于油面高度的1/2处测量油温,浸没时间不少于5min。

d.提取温度计时要迅速,温度计离开油点到读数时的时间不应超过10s;读数时应使温度计垂直,不让盒内液体洒出,视线应垂直于温度计,先读大数。

计量与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计量与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计量与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范围 (3)1.2 目的 (3)1.3 适用对象 (4)第2章计量基础知识 (4)2.1 计量概念 (4)2.2 计量单位制 (4)2.3 计量器具与设备 (5)第3章标准化基本概念 (5)3.1 标准化定义 (5)3.2 标准化分类 (5)3.3 标准化过程 (6)第4章计量管理体系 (6)4.1 计量管理体系概述 (6)4.1.1 计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6)4.1.2 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与作用 (6)4.1.3 计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6)4.2 计量管理体系建立 (6)4.2.1 制定计量政策 (6)4.2.2 建立计量组织结构 (7)4.2.3 制定计量程序 (7)4.2.4 配置计量设备 (7)4.2.5 培训与能力提升 (7)4.2.6 计量管理体系文件化 (7)4.3 计量管理体系运行与维护 (7)4.3.1 计量设备管理 (7)4.3.2 计量过程控制 (7)4.3.3 计量结果追溯 (7)4.3.4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7)4.3.5 持续改进 (7)4.3.6 外部沟通与交流 (8)第5章计量检测设备管理 (8)5.1 计量检测设备选择 (8)5.1.1 设备选型原则 (8)5.1.2 设备选型流程 (8)5.2 计量检测设备校准 (8)5.2.1 校准目的 (8)5.2.2 校准周期 (8)5.2.3 校准方法 (8)5.2.4 校准实施 (9)5.3 计量检测设备期间核查 (9)5.3.2 核查周期 (9)5.3.3 核查方法 (9)5.3.4 核查实施 (9)第6章计量数据处理 (9)6.1 数据采集与记录 (9)6.1.1 采集方法 (9)6.1.2 采集设备 (9)6.1.3 记录要求 (10)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0)6.2.1 数据整理 (10)6.2.2 数据分析 (10)6.2.3 数据可视化 (10)6.3 数据有效性判断 (10)6.3.1 数据准确性判断 (10)6.3.2 数据一致性判断 (10)6.3.3 数据完整性判断 (10)6.3.4 数据合理性判断 (10)第7章计量不确定度评定 (10)7.1 不确定度基本概念 (10)7.1.1 不确定度的定义 (10)7.1.2 不确定度的分类 (11)7.1.3 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 (11)7.2 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11)7.2.1 A类评定方法 (11)7.2.2 B类评定方法 (11)7.2.3 合成不确定度 (11)7.3 计量不确定度报告 (12)7.3.1 报告内容 (12)7.3.2 报告格式 (12)7.3.3 报告编制要求 (12)第8章标准化文件编制 (12)8.1 标准化文件概述 (12)8.2 编制程序与要求 (13)8.2.1 编制程序 (13)8.2.2 编制要求 (13)8.3 标准化文件审查与发布 (13)8.3.1 审查 (13)8.3.2 发布 (13)第9章标准化实施与监督 (14)9.1 标准化实施 (14)9.1.1 标准化实施原则 (14)9.1.2 标准化实施流程 (14)9.1.3 标准化实施要点 (14)9.2.1 监督检查机制 (14)9.2.2 监督检查内容 (14)9.2.3 监督检查方法 (14)9.2.4 监督检查结果处理 (14)9.3 标准化改进 (14)9.3.1 改进原则 (14)9.3.2 改进流程 (15)9.3.3 改进措施 (15)9.3.4 改进效果评价 (15)第10章计量与标准化持续改进 (15)10.1 改进策略与目标 (15)10.1.1 确立改进方向:依据现有计量与标准化管理体系,识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持续改进的方向。

计量设备作业指导书

计量设备作业指导书

编制部门品质部生效时间版次C/0一、带表卡尺1.定义:利用机械传动系统,将两测量面的相对移动变为指示表指针的回转运动,并借助尺身标尺和指示表对两测量面相对移动所分隔的距离进行读数的测量器具。

图示2. 带表卡尺的用途(1)用外测量爪测量工件的外径,长度,宽度,厚度,孔边距和孔距等外廓尺寸。

(2)用内测量爪测量工件的内径,长度,宽度和孔距等内廓尺寸。

(3)用测深尺测量工件孔的深度和两平面的高度差。

3. 带表卡尺的读数读数装置是由尺身和指示表两部分组成,当尺框上的活动测量爪与尺身的固定测量爪贴合时,尺框左边线“读数部位”与尺身的“0”刻线对齐,指示表的指针位于正上方并指“0”,此时两个测量爪之间的距离为零。

测量时,将尺框向右移到某一位置,这时的活动测量爪与固定测量爪之间的距离就是被测尺寸。

被测尺寸的整数部分可从“读数部位”左边的尺身刻度线上读出,而小数部分可由指示表指针读出(带表卡尺的读数:测得值=主尺整数部份值+表盘指针刻线的格数乘以分度值)。

4.带表卡尺使用方法(1)使用前应先检查卡尺各部位的作用是否正常,尺框移动是否平稳,卡尺表指针是否对零。

(2)使用前应先将卡尺量爪和被测量表面擦干净,以免划伤量爪测量面和影响测量精度。

(3)使用中工件精度较高可选用量爪的刃口部位测量,以减少接触面,提高测量精度;工件精度低,表面较粗糙选用量爪较宽的工作部位来测量,以减少量爪的磨损。

(4)在使用内测量爪时,将量爪放入工件内,两刃口测量面要与被测工件表面平行,轻轻晃动卡尺使测量爪与工件接触到最好。

(5)在使用外测量爪测量工件时,可根据工件的形状,精度选用外测量爪的工作部位,应尽量采用外量爪较宽的部位。

(6)在使用测深尺时,将卡尺尺身底部垂直放于被测工件表面,使卡尺底部与被测工件表面完全接触,将测深尺推至所测的位置。

(7)在测量过程中,测力不要过大或过小,使测量面与工件接触,稍加力工件可在量爪内滑动即可。

5. 带表卡尺的维护保养(1)不允许把卡尺的两个测量爪当做螺钉扳手用,或把测量爪的尖端用作划线工具、圆规等。

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概述 (4)1.1 计量检测技术基础 (4)1.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2 计量检测的基本原理 (4)1.1.3 计量检测的技术指标 (4)1.1.4 计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4)1.2 控制系统简介 (4)1.2.1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5)1.2.2 控制系统的分类 (5)1.2.3 控制系统的功能指标 (5)1.2.4 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5)1.3 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 (5)1.3.1 工业生产领域 (5)1.3.2 国防科技领域 (5)1.3.3 环境保护领域 (5)1.3.4 医疗卫生领域 (5)1.3.5 交通运输领域 (5)1.3.6 节能减排领域 (5)第2章传感器技术 (6)2.1 传感器原理与分类 (6)2.2 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6)2.3 传感器在检测与控制中的应用 (6)第3章信号处理技术 (7)3.1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 (7)3.1.1 按照信号的连续性分类 (7)3.1.2 按照信号的周期性分类 (7)3.1.3 按照信号的能量分类 (7)3.1.4 按照信号的处理方式分类 (7)3.2 信号处理方法 (7)3.2.1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 (7)3.2.2 信号的量化 (8)3.2.3 信号的滤波 (8)3.3 滤波技术在计量检测中的应用 (8)3.3.1 消除噪声 (8)3.3.2 提取有用信号 (8)3.3.3 信号预处理 (8)3.3.4 信号恢复 (8)第4章模拟电路设计 (8)4.1 模拟电路基本元件 (8)4.1.1 电阻、电容、电感 (8)4.1.2 二极管、晶体管 (9)4.2.1 集成运算放大器原理 (9)4.2.2 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 (9)4.3 模拟电路在检测与控制中的应用 (9)4.3.1 模拟信号检测 (9)4.3.2 模拟信号控制 (9)4.3.3 模拟信号处理 (9)4.3.4 模拟电路在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中的应用 (9)第5章数字电路设计 (10)5.1 数字电路基本元件 (10)5.1.1 门电路 (10)5.1.2 触发器 (10)5.1.3 计数器 (10)5.1.4 译码器 (10)5.1.5 数字信号发生器 (10)5.2 数字逻辑电路设计 (10)5.2.1 分析需求 (10)5.2.2 选择逻辑元件 (10)5.2.3 设计电路原理图 (10)5.2.4 电路仿真与优化 (11)5.2.5 制作电路板 (11)5.3 数字电路在检测与控制中的应用 (11)5.3.1 数字温度控制器 (11)5.3.2 数字压力控制器 (11)5.3.3 数字流量控制器 (11)5.3.4 数字控制系统 (11)第6章检测系统设计 (11)6.1 检测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11)6.1.1 检测系统的组成 (11)6.1.2 检测系统的分类 (12)6.2 检测系统误差分析 (12)6.2.1 误差来源 (12)6.2.2 误差分析方法 (12)6.3 检测系统设计方法 (12)6.3.1 设计原则 (12)6.3.2 设计步骤 (13)第7章控制系统设计 (13)7.1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13)7.1.1 数学模型的分类 (13)7.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13)7.1.3 数学模型的分析 (13)7.2 控制器设计方法 (13)7.2.1 经典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13)7.2.2 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14)7.3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 (14)7.3.1 仿真模型建立 (14)7.3.2 仿真分析 (14)7.3.3 优化方法 (14)7.3.4 仿真结果验证 (14)第8章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4)8.1 流程工业中的检测与控制 (14)8.1.1 概述 (14)8.1.2 应用实例 (14)8.2 机械制造中的检测与控制 (15)8.2.1 概述 (15)8.2.2 应用实例 (15)8.3 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检测与控制 (15)8.3.1 概述 (15)8.3.2 应用实例 (15)第9章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5)9.1 环境监测技术 (15)9.1.1 空气质量监测 (16)9.1.2 水质监测 (16)9.1.3 土壤污染监测 (16)9.2 污染物检测与控制 (16)9.2.1 大气污染物检测与控制 (16)9.2.2 水污染物检测与控制 (16)9.2.3 噪声与振动检测与控制 (16)9.3 能源计量与监控 (16)9.3.1 能源计量技术 (16)9.3.2 能源监控技术 (16)9.3.3 节能评估与优化 (16)第10章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6)10.1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 (17)10.1.1 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17)10.1.2 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17)10.1.3 免疫检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7)10.1.4 基因检测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17)10.2 医疗设备中的控制技术 (17)10.2.1 医疗设备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17)10.2.2 人工智能在医疗设备控制中的应用 (17)10.2.3 技术在医疗设备控制中的应用 (17)10.2.4 网络技术在医疗设备远程控制中的应用 (17)10.3 人体生理参数检测与控制 (17)10.3.1 心电检测与控制技术 (17)10.3.2 血压检测与控制技术 (17)10.3.3 血糖检测与控制技术 (17)10.1 生物医学检测技术 (17)10.1.1 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17)10.1.2 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17)10.1.3 免疫检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7)10.1.4 基因检测技术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17)10.2 医疗设备中的控制技术 (18)10.2.1 医疗设备中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18)10.2.2 人工智能在医疗设备控制中的应用 (18)10.2.3 技术在医疗设备控制中的应用 (18)10.2.4 网络技术在医疗设备远程控制中的应用 (18)10.3 人体生理参数检测与控制 (18)10.3.1 心电检测与控制技术 (18)10.3.2 血压检测与控制技术 (18)10.3.3 血糖检测与控制技术 (18)10.3.4 呼吸检测与控制技术 (18)第1章计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概述1.1 计量检测技术基础1.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是指通过对物理量、化学量等进行测定和校准的活动。

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0. 总则为测试人员的重要测量作业活动提供具体的指导。

具有标准度、稳定性、量程、分辩力等计量特性的所有公司计量检测设备,均纳入本作业指导书的管理范围。

1. 定义1.1计量检测设备所有(工作)计量器具、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以及进行测量所需的辅助设备和规范。

该术语包括测试和检验过程中使用的以及校准使用的计量检测设备。

1.2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2. 指导书基本内容2.1对于公司大型、精密计量检测设备,如一米测长机、直角尺检定仪、二等活塞式压力计等〈详见测量设备项目清单〉,本着就地就近原则,送上级政府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校准、检定。

不能送检的企业最高计量标准,请上级政府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派人检定。

2.2对于一般工作用计量器具,在公司计量室建标项目条件下,可自行开展检定业务。

2.3 对于公司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等大型测量设备、测量仪表、如50t汽车衡、20t 地中衡、制氧设备上的氧压表,执行强度检定。

〈详见测量设备项目清单〉3. 检测对象:钢卷尺检定3.1所属计量标准名称:钢卷尺标准装置3.2 所依据的检定规程及其代号:JJG4-1999钢卷尺 JJG5-86布卷尺3.3开展的检定项目:0-50m钢卷尺 5-50m布卷尺3.4检定条件3.4.1检定I级钢卷尺时应为20±5︒C3.4.2检定Ⅱ级钢卷尺时应为20±8︒C3.4.3钢卷尺检定时的张紧力为50N(如需要时,张紧力可为100N,但必须在检定书上标明)3.4.4钢卷尺的检定项目和检定工具列于表1 表13.4.5示值误差要求:1.在标准条件下,对任意两线纹之间的示值允许误差,按不同准确度等级由下列公式计算:Ⅰ级∆=±(0.1+0.1L)mmⅡ级∆=±(0.3±0.2L)mm式中:L是以米为单位的长度,当长度不是米的整倍数时,取最接近的较大的整“米”数。

2. 使用中的Ⅰ级钢卷尺,经检定不符合Ⅰ级标准要求时,允许降级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作业指导书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计量作业指导书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储油罐液位高度测量(人工测量)
a.停止使用与油罐相连的加油机,抄写停机时累计泵码
数。

b.卸油后,待稳油15min后方可计量。

c.将量油尺尺带用棉纱擦净。

d.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
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e.当量油尺铊接近罐底时(约20cm)应放慢速度,不
得冲击罐底。

f.手感尺铊触底,就迅速将尺垂直向上提起,避免倾斜
摆动,使液面发生波动。

g.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观察油面浸湿线高度,读出油面
高度;先读小数,后读大数,读数时尺带不应平放或倒放,以防油面变化。

h.测量结果应精确到毫米,每次测量至少两次,两次相差不大于1mm,取小的读数,超过时应重测。

i.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量表中。

(2)油罐车液面高度测量(人工测量)
a.用于人工计量的停车场地,必须坚实平整,坡不大于
0.5度。

b.油面平稳后再进行计量。

c.具体计量程序同储油缺罐液面高度测量。

(3)储油罐罐底水高测量
a.水的高度不超过300mm时应使用检水尺;水的高度超过300mm时应使用量油尺。

b.测量时,在量油尺或检水尺上涂抹一层薄的试水膏。

c.从固定测量点将量油尺垂直徐徐放入油罐,尺铊接触
油面时应缓慢,以免破坏静止的油面。

d.尺铊或检水尺触底时,应静置3~5s后提尺。

e.卷尺提起后,应迅速读取试水膏变色处的毫米读数;读取时检水尺不应平放或侧置。

f.遇水、油界面不清晰、不平直,应重新按程序测量。

g.水高超出50mm,应及时报告站长,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

h.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4)油品温度测量
a.温度测量应在油品高度测量之后进行。

b.测量时将温度计装入保温盒。

c.将温度计置于油面高度的1/2处测量油温,浸没时间不少于5min。

d.提取温度计时要迅速,温度计离开油点到读数时的时间不应超过10s;读数时应使温度计垂直,不让盒内液体洒
出,视线应垂直于温度计,先读大数。

e.使用分度值为0.5摄示度的温度计,应估读到0.1摄示度;使用分度值为1摄示度的温度计,应估读到0.2摄示度。

f.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5)油品密度测量(密度计法)
a.从油罐采取油样,将油样沿量筒内壁倒入量筒,量筒应放在没有气流的地方,并保持平稳。

b.将干燥的密度计小心放入搅拌均匀的量筒风油样中,操作时注意液面以上的密度计杆管浸湿不得超过两个最小分度值。

c.待密度计稳定后按弯月面上缘读数,读数时必须注意密度计不得与量筒内壁接触,眼睛要与弯月面上缘成同一水平线,并估计密度计读数至0.0001g/cm3 。

d.测量油样的温度。

e.测量完毕,将油样倒回油罐,收好计量器具。

f.每次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记入测量记录表中。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