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标志物与骨质疏松
骨标志物4项
骨标志物4项骨标志物(Bone Markers)是指在骨骼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对骨骼生理、病理过程有预测意义的生化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骨量和骨质状况,帮助医生诊断骨疾病、判断治疗效果以及预测骨折风险。
本文将介绍骨标志物中的四项重要指标,分别是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one Calciuim,BCa)、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so)以及尿酸(Urine Acid)。
1. 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在骨骼组织中高度表达的酶,主要参与骨骼形成和修复过程。
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可以反映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状态。
当骨骼发生异常活动时,如骨脱钙、骨折等,碱性磷酸酶水平常常会升高。
因此,碱性磷酸酶是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2. 骨钙素(BCa)骨钙素是一种骨骼特异性蛋白质,也是骨形成的标志物。
它在骨骼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骨基质的沉积。
测定血清中的骨钙素水平可以反映骨形成活动的程度,对于评估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3.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so)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是碱性磷酸酶的同工异构体,它们在电泳分离时呈现不同的带电性和迁移速率。
通过测定血清或尿液中的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比例,可以了解到骨骼代谢的情况。
例如,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比例升高可能预示着骨转移性肿瘤的存在。
4. 尿酸(Urine Acid)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它与骨骼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病理基础,而痛风患者常常伴随骨质疏松的发生。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尿酸水平与骨折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因此,尿酸作为一项骨标志物,可以用于骨骼健康的评估和相关疾病的诊断。
总结:骨标志物是评估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其中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同工酶和尿酸是常用的四项指标。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骨骼疾病的存在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单凭这四项指标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共同分析判断。
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
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体内钙磷代 谢的重要激素,在骨质疏松症患 者中,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可能会 异常。
骨质疏松症的监测
骨密度
骨密度是监测骨质疏松症病情变 化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期检测骨 密度,可以了解患者骨质流失的
情况。
骨转换标志物
通过监测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 以了解患者骨质形成和流失的情况, 从而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骨转换标志物是骨代谢的重要指标, 可以反映骨骼健康状况,对骨质疏松、 骨折等骨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具有重要意义。
骨转换标志物的分类
骨形成标志物
包括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 (OC)等,用于反映成骨细胞活性, 代表骨形成过程。
骨吸收标志物
包括Ⅰ型胶原交联N-端肽(NTX)、Ⅰ 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等,用于反 映破骨细胞活性,代表骨吸收过程。
骨折风险评估
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可 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 低骨折的发生率。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监测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调 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效果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监测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评估生活方式干预 的效果,从而指导患者更好地改善生活方式。
骨钙素
骨折愈合不良时,骨钙素水平可能持续较低或无明显升高,有助于诊断骨折愈 合不良。
骨碱性磷酸酶
骨折愈合不良时,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可能维持在较低水平或下降趋势,有助于 诊断骨折愈合不良。
骨折愈合不良的治疗效果评估
骨标志物三项检测 项目简介
骨标志物三项检测项目简介
骨标志物三项共包含总Ⅰ型氨基酸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三个指标,用于监测人体的骨代谢情况。
在人体中,骨组织包含骨的溶解吸收和骨的重新形成两个过程,称为骨转换。
在健康成年人骨重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是相当的,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骨质疏松是由于进入老年期或者其他病理性的因素,骨吸收速率大于骨形成,进而导致骨质流失。
骨标志物三项的各指标在监测人体骨转换情况中的作用如下:
①PⅠNP:骨形成标志物,反映骨形成速率;
②Β-CTX:骨吸收标志物,反映骨吸收速率;
③N-MID OST:骨转换标志物,含量与骨转化率的变化有关;
通过早期、定期的骨标志物检测,结合三个指标的数值评估骨转换的类型,早期发现人体骨丢失的趋势,并及时干预,防止或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应用于有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高危人群以及骨质疏松人群,指导临床进行诊断与治疗。
临床意义
1、监测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评估患者病情进展;
2、3个月迅速反映治疗效果,增加患者依从性;
3、帮助鉴别诊断各类骨病;
4、预测骨丢失和骨折的风险,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适检人群
高危人群: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优甲乐等);
疾病人群: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老年性骨质疏松、肾性骨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标本采集要求:
1.5ml血浆,EDTA抗凝管采血,2-8℃保存,要求立即分离血浆。
空腹抽血,建议采血的时间为早晨8:00-10:00。
临床项目收费标准。
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疗中的应用指南
参考内容
引言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评估骨骼健康、诊断骨骼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等方面具 有重要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标志物的实用价值,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效 率和准确度,制定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显得尤为必要。
研究现状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主要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如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等)和骨 吸收标志物(如Ⅰ型胶原降解产物、CrossLaps等)。目前,这些标志物在临 床上的应用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它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存在差异,因此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标志物十分重要。
(3)联合其他检查:在某些情况下,仅靠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检查可能无法 明确诊断骨质疏松症。此时,可以考虑进行骨骼X线检查、CT、磁共振等其他 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结论
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它们不仅有助于评估骨质 疏松症的发生风险、诊断病情、指导治疗及评估疗效,还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 现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通过联合检测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不同疾病状 态下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以及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等方法,可 以提高骨质疏松诊疗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骨代谢标 志物的应用,将其作为评估骨质疏松症病情的重要工具之一。
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疗中 的应用
1、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关 系
骨密度是反映骨质疏松症病情的重要指标,而骨代谢标志物则可间接反映骨密 度变化趋势。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已经升高,而骨形成标 志物水平正常,说明此时成骨细胞活性受到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随着病 情进展,骨形成标志物水平也逐渐升高,提示成骨细胞活性代偿性增强,试图 维持正常骨密度。因此,联合检测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 骨质疏松症的病情。
骨质疏松症与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D I N G Hu i . ( S h a n g h a i C h a n g n i n g D i s t r i c t C e n t r a l H o s p i t a l , S h a n g h a i 2 0 0 3 3 6 ,C h i n a )
f u n c t i o n a l X- r a y d i g i t a l b o n e d e n s i t y me t e r . A t o t l a o f 7 4 p a t i e n t s we r e c l a s s i f i e d i n t o 3 g r o u p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B MD:
MI D是诊断骨质疏松症 、 预测骨折风 险的理想 指标 。
S ud t y o n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o f b o n e me t a b o l i s m ma r k e r s a n d o s t e o p o r o s i s T O NG Mi n g h o n g, X I AO G u o p i n g,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n o ma r l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b o n e — ma s s — r e d u c t i o n g r o u p,a n d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h a d s t a t i s t i c a l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f b o n e m e t a b o l i s m m a r k e r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o s t e o p o r o s i s .Me t h o d s B o n e m i n e r a l d e n s i t i e s( B MD) o f v e r t e b r a l c o l u m n a n d f e mu r w e r e me a s u r e d b y d o u b l e
骨标志物与骨质疏松[专业参考]
专业参考
6
❖ 血清І型原胶原延长肽
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是 成骨细胞合成胶原时的中间产物,是反映成 骨细胞活动状态的指标。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 端前肽(PINP),在脯氨酸及羟脯氨酸中最 为丰富。
尿羟脯氨酸 (HPr) ❖ 尿钙(Ca) ❖ 尿羟赖氨酸糖甙(GHyI) ❖ 骨涎蛋白(BSP) ❖ 骨I型胶原(BIC)降解产物 半乳糖羟赖氨酸(Gal-HyI) 尿胶原吡啶交联(PYD)及脱氧胶原吡啶交联(D-
专业参考
17
❖ 定量CT
可以选择性地评价皮质骨和松质骨重量, 但准确度及重复性稍差,受试者接受X线量较 大,不易普及应用。
专业参考
18
五、罗氏现有诊断骨质疏松的生化指标
❖ 1、N-MID骨钙素( N-MIDOsteocalcin) 血清(或血浆)中骨钙素的含量与各种骨
代谢紊乱中的骨转换率有关。骨钙素含量异常 多见于骨质疏松、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以及Paget病等疾病中。目前,骨钙素已 被视为骨转换标志物,用于对上述疾病进行抗 再吸收治疗效果的监测。完整的骨钙素(氨基
专业参考
5
1、骨形成生化标志物
❖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ALP): 碱性磷酸酶在骨形成和矿化中起重要作用,其主
要来源于肝脏(50%),骨(50%),两者的交叉 反应约15-20%。 ❖ 骨钙素(OC):
是骨骼中含量最高的非胶原蛋白,由成骨细胞分 泌,受1,25(OH)2D3调节。通过BGP的测定可以 了解成骨细胞的动态,是骨更新的敏感指标
专业参考
19
酸149)及大的N-MID片断(氨基酸1-43) 均存在于血液中。完整的骨钙素在外周血中 不稳定,羧基端4344间的氨基酸易被蛋白 酶水解,裂解下来的N-MID则稳定得多。
骨标志物三项临床解读
骨标志物三项通常指的是总的1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骨钙素和β-胶原特殊序列。
以下是它们的临床解读:
1.总的1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TP1NP):该标志物反映了成骨细胞的合成骨胶原的速度,是评估骨形成状态的重要指标。
其浓度的变化可以反
映成骨细胞的活跃程度和骨形成的速率。
2.骨钙素(OSTEOC):骨钙素是反映骨形成代谢的活跃程度的指标,能够鉴别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如高代谢型和低代谢型。
通过骨钙素的指标,
可以区分出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情况,对治疗非常有意义。
3.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该标志物与破骨细胞活性相关,是评估骨吸收状态的重要指标。
其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破骨细胞的活跃程度和
骨吸收的速率。
在临床上,通过对这三项指标的检测和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骨代谢状态,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及其类型,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医院和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正常范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具体解读应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骨标志物4项
骨标志物4项1. 什么是骨标志物骨标志物是指在人体骨骼组织中存在的一些特定分子,它们可以反映骨骼健康状况、疾病风险以及治疗效果等信息。
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骨标志物的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风险以及骨骼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骨标志物的分类根据其来源和功能,骨标志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钙代谢标志物钙代谢标志物主要反映人体的钙代谢情况,包括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尿钙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骨折风险以及钙代谢异常等问题。
(2) 骨形成标志物骨形成标志物主要反映人体骨细胞的活动程度和骨骼新陈代谢情况,包括骨硬化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前胶原肽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骨骼的新陈代谢速率和骨骼健康状况。
(3) 骨吸收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主要反映人体骨骼组织的破坏和吸收情况,包括尿骨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尿骨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Ⅰ、尿骨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Ⅱ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质疏松、骨折风险以及骨骼疾病的进展情况。
(4) 炎症标志物炎症标志物主要反映人体骨骼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包括C-反应蛋白、血沉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骨骼炎症的程度和疾病的进展情况。
3. 骨标志物的临床应用骨标志物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们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和骨折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其次,骨标志物可以用于监测骨骼疾病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骨标志物还可以用于评估骨骼疾病的发展趋势,预测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4. 骨标志物检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骨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免疫学方法、生化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在进行骨标志物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一般选择血液、尿液等体液,采集前需要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员,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采集。
(2) 检测方法选择根据具体的骨标志物和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症彭道荣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临床检验医学中心主要内容 骨标志物概述骨质疏松主要标志物及临床应用实验室检测及注意事项主要内容 骨标志物概述骨质疏松主要标志物及临床应用实验室检测及注意事项骨的组成骨组织的构成成分: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占骨重70%,有机物:占骨重30%,骨的转换【基本过程】去除旧骨(破骨)形成新骨(成骨)【细胞基础】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表现形式】骨的塑建骨的重塑定义在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代谢物,叫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或骨转换标志物。
骨标志物在正常人的不同年龄段骨生化标志物在血循环和尿液中的水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各种代谢性骨病会影响骨的新陈代谢并导致骨器官功能变化与异常骨转换标志物分类直接标志物形成标志物: 代表成骨细胞活动及骨形成时的代谢产物 吸收标志物: 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及骨吸收时的代谢产物,特别是骨基质的降解产物。
间接标志物在骨重建过程中,许多激素和细胞或体液因子影响骨的重建过程,通过促进或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发育及提高或抑制其活性对骨转换起加速和抑制作用。
反映什么?反映:骨代谢变化速率破骨和成骨细胞功能骨转换的频率和速率应用:骨质疏松症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全国总人口13.2亿,65岁以上老人约1亿与年龄相关的疾病骨质疏松发病率非常高,约8000万,市场巨大应用:其它疾病许多疾病影响骨代谢骨质疏松内分泌疾病:原发性甲旁亢、甲亢、甲减、糖尿病 肿瘤骨转移主要内容 骨标志物概述骨质疏松主要标志物及临床应用实验室检测及注意事项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量的绝对减少对骨质疏松症的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认识: 骨的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
骨标志物OC、CTX—1、BAP、tP1NP的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
骨标志物OC、CTX—1、BAP、tP1NP的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作者:杨永红林明春夏凤琼张宇杰鲁力帅小明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5年第27期【摘要】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异常,从而导致骨脆性及骨折易感性增加的疾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本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目前估计,在英国每年因为这样的骨折花去的医疗费用超过20亿磅,由于骨质疏松多发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因此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医疗负担成倍增长。
目前骨密度检查(BMD)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但是由于其敏感性低,如果单独使用,潜在的骨折可能无法检出。
过去的10年里,在代谢性骨病的生化标记物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检测性能,快速、可靠,且具有非侵入性,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骨吸收治疗开始之前测量骨吸收标志物是有用的,并且可以在3~6个月后复查以监测治疗反应并坚持治疗。
同样的,骨形成标记物可以用于监测骨的形成。
骨转换指标也可用于患者治疗期间的监测,并且有于决定何时进行重新治疗。
现将骨吸收的特异性标志物CTX-1、骨形成标志物tP1NP、BAP及骨代谢标志物OC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转化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7-0162-03doi:10.14033/ki.cfmr.2015.27.082骨骼是一种专门的结缔组织,主要由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组成。
骨纤维主要是由Ⅰ型胶原蛋白形成,含大量的矿物质(羟磷灰石)。
骨架功能的完整性和强度是通过骨纤维高度交联的结构来维持的。
骨代谢的速率、小梁连接的程度、皮质及骨膜骨大小及骨骼形态均参与形成骨的质量[1]。
骨代谢活跃,不断地修复和重建,高度同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正常情况下骨形成和骨吸收通过各种调节信号紧密相连。
当骨吸收增强导致骨组织的骨量减少、微结构变化时,骨质疏松便发生了,最终导致骨的易脆性增加从而增加骨折风险性[2]。
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测定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价值
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测定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价值唐颂军;宋力轶;朱文峰;郑良军【摘要】目的探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的测定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110例骨质疏松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组.另选取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患者进行BMD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水平.对比3组受试者BMD、PINP和β-CTX水平的变化,并分析骨质疏松伴骨折组PINP、β-CTX和BMD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伴骨折组的BMD显著低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组的BM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伴骨折组的PINP和β-CTX水平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组的PINP和β-CTX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伴骨折组BMD与PINP、β-CTX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27,-0.593,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伴骨折患者的骨折发生与骨转换标志物PINP和β-CTX的升高具有一定相关性.【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19)021【总页数】3页(P17-19)【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骨转换标志物;PINP;β-CTX【作者】唐颂军;宋力轶;朱文峰;郑良军【作者单位】上海邮电医院,上海,200040;上海邮电医院,上海,200040;上海邮电医院,上海,200040;上海邮电医院,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骨质疏松症会引起骨质丢失,增大骨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患者体内骨代谢水平可能出现紊乱。
近年来,骨转换标志物作为新兴指标,在骨质疏松症的诊疗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骨转换标志物是骨组织本身的代谢产物,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和骨重吸收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和骨矿密度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 文献标识码 】 A
di1 .9 9ji n 10 - 5 .0 9 0 .0 o:0 36 /.s .0 1 0 7 2 0 .3 0 4 s 9
[ 中图分类号】18 I 5
[ 关键 词] 骨代谢标 志物 ; 骨矿密度 ; 骨 质 疏 松 症
骨骼 作为 机体 的一 种 器 官 , 同样 处 于不 断 的新 陈
监测药 物疗 效 、 价 骨质 量 、 防骨 质疏 松 、 评 预 鉴别 诊 断
相似 , 与骨骼 的矿 化 相 同 J 。也 证 明 了 I型 前胶 原 羧 基 端延 长肽 可 以作 为反 映骨合 成 的生化 指标 。不 过也 有人 认 为 , I 前胶 原 羧基 端 延 长 肽 和 骨钙 蛋 白相 与 型 比, I型前胶 原氨基 端延 长肽 能更 特异性 、 敏感 地反 映 骨形 成 J而 I , 型前胶 原 氨 基端 延 长 肽 在使 用 雌 激 素
石 的形成 、 抑制 软骨 矿化 速 率 。由成骨 细 胞产 生 , 产生 后大部分 沉积在骨基质 中 , 小部分 分泌进 入血循环 。有 研究发 现 , 骨钙蛋 白与成 骨细胞数 目、 矿物质沉 积有关 , 血清 的骨钙 蛋 白是 由骨细 胞合成 的 , 而不是 骨破坏 时的 释放 。所 以 , 骨钙蛋 白既是反 映成骨 细胞 活性 的敏感 指 标, 也是反 映骨形 成 的特异性指 标 。骨 钙蛋 白的合成 同 样 受多种激 素影 响 。如糖 皮 质激 素抑 制 骨钙 蛋 白 的合 成 , 甲状腺激 素促进骨钙蛋 白的合成 。 而 () 3 骨特 异 性 碱 性 磷 酸 酶 : 期 骨 代 谢 指 标 包 括 早
型前胶 原羧 基端 延长 肽和 I 型前 胶原 氨基 端延长 肽是
成 时的代 谢产物 , 后者 为骨 吸收 时的 代谢产 物 , 别是 特
骨标志物4项
骨标志物4项
骨标志物(bone markers)是指通过检测人体血液或尿液中的
特定物质来评估骨代谢情况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骨标志物包括以下四项:
1.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ALP是一种酶
类物质,存在于骨组织、肝脏和肠道等部位。
在骨代谢活跃时,ALP会释放到血液中。
检测ALP的水平可以反映骨重建和骨
吸收的情况。
2. 钙(calcium,Ca):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
血
液中的钙水平需要保持稳定,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与骨代谢异常相关。
因此,测量血清钙水平可以评估骨骼健康状态。
3. 钙磷代谢物(calcium-phosphorus metabolism markers):包
括血磷(phosphate,P)、尿磷酸盐(urinary phosphate)、血
镁(magnesium,Mg)等。
这些物质的检测可以提供关于骨骼矿物质平衡的信息。
4. 骨胶原交联肽(type 1 collagen cross-linked peptides,CTX):CTX是一种特定的蛋白质片段,只存在于骨组织中。
它的水
平可以反映骨吸收的活跃程度,常被用作评估骨质疏松的指标。
这些骨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骨质疏松、骨折风险等与骨代谢相关的疾病。
但需要注意的是,单独一个骨标志物并不能确定骨骼健康情况,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的结果。
骨质疏松症与骨转换指标
Alendronate 70mg weekly
Risedronate 35mg weekly
Endpoint: BMD and BTM change after 12 month
.
Clifford J Rosen, et al. JBMR 2005;20:141-51
力的变化
ler PD et al J Clin Densitom 1999;2(3):323–342 6.Bone HG et al N Engl J Med 2004;350(12):1189–1199 7.Hochberg MC,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2 Apr ;87(4):1586-92. 8.Hosking D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03;19(5):383–394
骨转换标志物的应用
——监测药物治疗反应
骨吸收指标通常3-6个月出现下降
骨形成指标落后于骨吸收指标,治疗6-12个 月出现变化
下降幅度取决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双膦 酸 盐:静脉快于口服).、具体检测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的应用 ——监测药物治疗反应
据荟萃分析多项随机临床试验:
骨吸收指标下降70%,非椎体骨折风险下降 40%
9.Sambrook PN et al J Intern Med 2004;255(4):503–511. .
骨转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1 骨丢失速率监测 2 预测骨折风险程度 3 监测治疗反应 4 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
.
骨转换标志物的应用 ——预测绝经后女性骨量流失 • 骨吸收指标较骨形成指标预测效果更佳 • 实际应用中,仍受限于骨密度检测的敏感 性、骨转换指标的变异等影响
骨钙素与骨质疏松
骨钙素与骨质疏松王兮综述郑明慈审校骨钙素(osteocalcin,OC)是含量最丰富的骨非胶原蛋白,由成骨细胞分泌,其功能尚未完全明了。
OC水平与成骨细胞活性成正相关,可以反映骨形成与骨转化的情况,在各型骨质疏松症中都有特异性的改变,比其他生化指标敏感、特异性高,常用来指导骨质疏松症治疗及疗效观察。
标签:骨钙素;骨质疏松;成骨细胞OC是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特异性非胶原蛋白。
血清中OC水平变化,直接反映成骨细胞活性,是成骨细胞功能和骨质矿化的特殊标志物,作为骨转换标志物逐渐被临床运用。
骨质疏松症(osteope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易发生于老年人。
低骨量、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变、被破坏是其特征。
OC作为骨代谢的标志物之一较易测量,可用于骨质疏松及其他骨病的诊断及药效的监测。
1 骨钙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征1.1 骨钙素的理化特征骨钙素(OC)又称骨г-羟基骨蛋白(BGP)或骨依赖维生素K蛋白[1],是由成骨细胞及肥大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含4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5.8ku。
其等电点为pH=4.0,荷负电时pH=8.9的强酸性蛋白质。
由于它的负电荷密度和小体积,在20%和10%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pH=8.9时可做电泳分析,比移值分别为0.57和1.0[2]。
OC的分子结构特征包括:①其17,21,24位有3个羧化的谷氨酸残基,为Ca2+结合氨基酸。
②Gla螺旋:为Ca依赖的紧密α螺旋结构,这种构象使Gla突向同一方向排列,以促进其与羟基磷灰石的结合。
③羟基末端折叠:潜在的与细胞受体和细胞外蛋白相互作用的位点。
OC是在骨中含量最丰富的胶原蛋白,约占骨非胶原蛋白的15%~20%,占骨总蛋白的1%~2%[3]。
1.2 骨钙素的生理功能OC的生理功能迄今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化学结构可以提示其与羟基磷灰石具有相互作用。
早期研究认为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抑制异常的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抑制生长软骨的矿化速率[4]。
骨标志物OC、CTX—1、BAP、tP1NP的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
骨标志物OC、CTX—1、BAP、tP1NP的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异常,从而导致骨脆性及骨折易感性增加的疾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本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目前估计,在英国每年因为这样的骨折花去的医疗费用超过20亿磅,由于骨质疏松多发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因此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医疗负担成倍增长。
目前骨密度检查(BMD)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但是由于其敏感性低,如果单独使用,潜在的骨折可能无法检出。
过去的10年里,在代谢性骨病的生化标记物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检测性能,快速、可靠,且具有非侵入性,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骨吸收治疗开始之前测量骨吸收标志物是有用的,并且可以在3~6个月后复查以监测治疗反应并坚持治疗。
同样的,骨形成标记物可以用于监测骨的形成。
骨转换指标也可用于患者治疗期间的监测,并且有于决定何时进行重新治疗。
现将骨吸收的特异性标志物CTX-1、骨形成标志物tP1NP、BAP及骨代谢标志物OC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标签:骨质疏松症;骨转化标志物;临床应用骨骼是一种专门的结缔组织,主要由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组成。
骨纤维主要是由Ⅰ型胶原蛋白形成,含大量的矿物质(羟磷灰石)。
骨架功能的完整性和强度是通过骨纤维高度交联的结构来维持的。
骨代谢的速率、小梁连接的程度、皮质及骨膜骨大小及骨骼形态均参与形成骨的质量[1]。
骨代谢活跃,不断地修复和重建,高度同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正常情况下骨形成和骨吸收通过各种调节信号紧密相连。
当骨吸收增强导致骨组织的骨量减少、微结构变化时,骨质疏松便发生了,最终导致骨的易脆性增加从而增加骨折风险性[2]。
骨质疏松症可继发于多种疾病,比如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口服抗惊厥药或糖皮质醇类药物及酗酒等。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据报道,由于受雌激素缺乏影响,在女性绝经后的最初几年骨流失更快[3]。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一、背景介绍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指在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随着人们对骨代谢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生化标志物来评估骨代谢状态。
二、骨形成标志物1.碱性磷酸酶(ALP)AL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酶类,其中肝脏和肠道是主要来源。
但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也能分泌出ALP,因此在评估骨代谢状态时常用作一种辅助指标。
2.前胶原Ⅰ型氨基端前肽(PINP)PINP是在胶原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前体蛋白,在成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后被剪切为单体蛋白。
因此,PINP水平可反映出新生的胶原合成量,即反映出了新生成的骨量。
3.卟啉(Pyr)卟啉是一种由破坏红血球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血液中卟啉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三、骨吸收标志物1.尿胶原Ⅰ型交联肽(NTX)NTX是在胶原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尿液中NTX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2.血清钙调素(sCTX)sCTX是一种由破坏胶原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血清中sCTX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3.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5b(TRACP-5b)TRACP-5b是一种在破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中并参与去除无机盐的蛋白质。
因此,血清中TRACP-5b水平可反映出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
四、临床应用指南1.评估骨质疏松症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用来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进展。
例如,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可用来评估骨吸收状态,而血清中PINP的水平则可用来评估骨形成状态。
2.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常常需要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
例如,在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时,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应该降低;而在使用促进骨形成药物时,血清中PINP的水平应该升高。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代谢标志物相关性分析谭 锐,孟 倩,张 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学检验科,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科,尿液细胞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8)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20.10.005收稿日期:2020 07 07;修回日期:2020 09 17基金项目:尿液细胞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编号:2020 JS02)作者简介:谭锐(1991—),女,医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研究。
通讯作者:张曼,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检验科主任。
E mail:zhangman@bjsjth.cn摘要: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代谢标志物间的相关性,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80例受试者,分为骨质疏松未合并骨折组(40例)和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组(40例),检测总25羟维生素D[25 (OH)D]、骨钙素(N MID)、I型前胶原N端肽(PINP)、β 胶原特殊序列(β crossLaps),甲状旁腺素(PTH)、血钙(Ca)、血磷(P),对这些指标在单纯骨质疏松组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患者中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单纯骨质疏松组的25 OH(vit)D低于正常值,在74例降低者中,包含21例维生素不足,53例维生素缺乏。
(2)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中的N MID、PINP和β cross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
(3)N MID与PINP、β crossLaps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921,P<0.001;r=0.751,P<0.001),PINP与β crossLaps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764,P<0.001)。
结论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水平与骨折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血清骨代谢标志物N MID、PINP和β cross对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提示作用。
骨质疏松标准
骨质疏松标准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骼变薄、骨质减少和骨骼弱化为特征的疾病。
它通常与年龄、性别和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普遍采用了一系列的标准。
本文将介绍骨质疏松的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与这一疾病相关的评估和管理。
一、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是评估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之一。
骨密度可以通过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脊柱和髋部的骨密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骨密度测量结果通常以T 分数呈现。
T分数是通过将被测者的骨密度与同龄健康成年人的平均骨密度进行比较得出的。
根据T分数的数值范围,骨质疏松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等级:1. 正常:T分数大于-1。
2. 骨质疏松:T分数介于-1到-2.5之间。
3. 严重骨质疏松:T分数小于-2.5。
二、骨折风险评估除了骨密度检测,骨折风险评估也是确定骨质疏松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近年来,许多评估工具被开发出来,其中最常用的是FRAX评分系统。
FRAX系统以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抽烟和酗酒等因素为基础,计算出患者未来10年发生骨折的风险。
根据FRAX评分系统,骨折的风险可以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具体的骨折风险级别取决于患者在各项指标上的得分情况。
三、临床症状和体征除了骨密度检测和骨折风险评估,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骨质疏松症状包括骨疼痛、骨折的易损性和身体姿势的改变。
体征方面,医生通常会检查患者的身高变化、驼背和前倾姿势是否存在。
四、骨代谢标志物检测骨代谢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骨代谢情况,从而更好地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和进展。
常用的骨代谢标志物包括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尿液中的脱氧吡啶和骨钙素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浓度可以反映骨质疏松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五、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
首先,它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其次,诊断标准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动态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量CT
可以选择性地评价皮质骨和松质骨重量, 但准确度及重复性稍差,受试者接受X线量较 大,不易普及应用。
五、罗氏现有诊断骨质疏松的生化指标
1、N-MID骨钙素( N-MIDOsteocalcin) 血清(或血浆)中骨钙素的含量与各种骨
代谢紊乱中的骨转换率有关。骨钙素含量异常 多见于骨质疏松、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以及Paget病等疾病中。目前,骨钙素已 被视为骨转换标志物,用于对上述疾病进行抗 再吸收治疗效果的监测。完整的骨钙素(氨基
为骨重建过程中I型胶原被降解后释放入 血的小片段。其含量和变化间接反映骨吸 收状态。
血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INTP)
为骨重建过程中I型胶原被降解后释放 入血的另一小片段。其含量和变化间接反 映骨吸收状态。
I型胶原交联(Crosslap)
只存在于I型胶原C-末端肽,骨再建过 程中I型胶原分解产生,与其它胶原无交叉 反应。为骨代谢生化方面一个敏感、简便 的检测手段。
四、骨矿密度测量(BMD)
单光子吸收测定 利用骨组织对放射线的吸收与骨矿含量
成正比的原理,以放射性同位素为光源, 测定人体四肢骨的骨矿含量。其精确性和 重复性尚欠理想,对骨骼的X线吸收测定法
射线穿透身体之后,扫描系统将接受的 信号传送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骨矿 物质含量(BMC)、面积(AREA)、BMD。 在我国各大城市已逐渐开展,缺点是对骨骼 的改变反映较慢,需1-2年时间。
酸149)及大的N-MID片断(氨基酸1-43) 均存在于血液中。完整的骨钙素在外周血中 不稳定,羧基端4344间的氨基酸易被蛋白 酶水解,裂解下来的N-MID则稳定得多。
ElecsysNMID骨钙素测定方法
采用了针对骨钙素N端片段和N-MID片 段上的决定簇的二株单克隆抗体。因此能够 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稳定的N-MID片段和 尚未被分解的完整的骨钙素。与不稳定的C 端片段(氨基酸43-49)没有关系,从而确 保在常规实验室条件下获得稳定的检测结果。
尿羟赖氨酸糖甙(GHyI)
是反映骨吸收的指标,其尿中含量不如 HPr高,但含量相对固定,不易受食物来源 的影响,组织特异性高,老年性骨质疏松 症可能升高。
骨涎蛋白(BSP) 是一种磷酸化的糖蛋白,占骨基质的非
胶原成分的5%-10%,主要是由活性的成骨 细胞和成牙质细胞产生。其水平反映了骨 重吸收有关的主要指标。
骨标志物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定义
哥本哈根(1990年)及香港(1993年)国际 会议上提出的标准:以低骨量及骨组织显微 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 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1996年在阿 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会议把骨质疏松定义为: 可引起骨质减少和骨折高危状态的骨骼系统 疾病。
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3、甲状旁腺素:
甲状旁腺素是由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在 甲状旁腺主细胞内合成,储存于细胞内,分泌到外周 血中发挥生理作用。外周血PTH水平主要用4种类型 测定,即:hPTHI ~84;hPTHI~34;中间分子肽段 (如hPTH28~54;hPTH34~44;hPTH44~68等)和 羧基肽段(hPTH53~84;hPTH39~84;hPTH30~84 等)。PTH1~84 ,PTH1~34均有完全的生物活性, 但后者的半衰期较短,可能很快与受体结合或迅速从 血中清除。
PYD) 血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 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 I型胶原交联(Crosslap)
骨吸收生化标志物
尿羟脯氨酸 (HPr) 是反映骨更新的指标,受饮食影响较大。
尿钙
经过肌酐排泄校正过的空腹尿钙水平是 反映代谢性骨病、钙磷代谢和相关疾病的 重要手段,但易受干扰,很难确切反映骨 吸收时释放的钙的量。
分期
BMD
骨折
Ⅰ期骨质减 1.0-2.5
无
少
Ⅱ期骨质疏
>2.5
无
松
Ⅲ期严重骨
>2.5
有
质疏松
三、常用生化检查
1、骨形成生化标志物 2 、骨吸收生化标志物 3、甲状旁腺素
骨形成生化标志物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ALP) 骨钙素(OC) 血清І型原胶原延长肽
1、骨形成生化标志物
骨I型胶原(BIC)降解产物 半乳糖羟赖氨酸(Gal-HyI)
尿胶原吡啶交联(PYD)及脱氧胶原吡啶 交联(D-PYD)
不受新合成胶原退变的影响,其排泄与 饮食无关。PYD还在软骨、骨韧带和血管 中发现,D-PYD几乎只见与骨中(及牙 质)。为评价骨吸收的指标之一。
血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
甲状旁腺激素生理功能
1、PTH使肾小管重吸收磷的能力减弱,尿排出磷 增加;使肾小管重吸收Ca 2+的能力增高,从而血 钙水平增高。
2、促进肾脏合成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物1,25 O H2 D3,从而间接地促进了肠吸收钙,提高血钙水 平。
3、PTH加强骨细胞溶解骨钙的作用和破骨细胞吸 收骨基质的作用,同时促进成骨细胞形成骨及矿化 物的作用。
N-MID 骨钙素临床应用
1 在骨转化率较高的代谢性骨病患者 如 paget病,甲旁亢、氟骨病,可以出现血骨 钙素水平升高。比传统的碱性磷酸酶测定 更敏感,更具特异性。
血清І型原胶原延长肽
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是 成骨细胞合成胶原时的中间产物,是反映成 骨细胞活动状态的指标。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 端前肽(PINP),在脯氨酸及羟脯氨酸中最 为丰富。
骨吸收标志物
尿羟脯氨酸 (HPr) 尿钙(Ca) 尿羟赖氨酸糖甙(GHyI) 骨涎蛋白(BSP) 骨I型胶原(BIC)降解产物 半乳糖羟赖氨酸(Gal-HyI) 尿胶原吡啶交联(PYD)及脱氧胶原吡啶交联(D-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ALP): 碱性磷酸酶在骨形成和矿化中起重要作用,其主
要来源于肝脏(50%),骨(50%),两者的交叉 反应约15-20%。 骨钙素(OC):
是骨骼中含量最高的非胶原蛋白,由成骨细胞分 泌,受1,25(OH)2D3调节。通过BGP的测定可以 了解成骨细胞的动态,是骨更新的敏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