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副鼻窦和鼻咽少见肿瘤分享

合集下载

(新)鼻腔及副鼻窦恶性肿瘤概述及偏方汇总

(新)鼻腔及副鼻窦恶性肿瘤概述及偏方汇总

鼻腔及副鼻窦恶性肿瘤概述及偏方(一)概述鼻腔恶性肿瘤好发于鼻腔上部,以鳞状细胞癌多见,尚可见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其临床表现以鼻阻塞最常见,疼痛可出现于较早期,表现为鼻内痛、上牙痛、头痛、眼及面颌部痛等;其他可见脓性或血性渗出液,流泪等。

副鼻窦恶性肿瘤多发于上颌窦、筛窦,额窦癌及蝶窦癌甚少见。

上颌窦恶性肿瘤初期因肿瘤再窦内,外观无明显表现;待症状明显时,癌瘤多已破坏骨壁而侵出窦外。

最多见的症状为见异常渗出液,鼻阻塞,面部肿胀及牙痛等。

筛窦恶性肿瘤以内眦部肿块最多见,依次为鼻阻塞,头痛,突眼及流泪,鼻血性渗出液,面部皮肤麻木,嗅觉减退,患侧视力减退或失明及眼胀感等。

额窦癌常见的症状为患侧持续性额窦区疼痛,患侧上眼睑肿胀,下垂及眼球向下移位,鼻阻塞,复视及基底部变宽等。

蝶窦癌主要症状为患侧头痛,鼻阻塞及复视等。

本病发生原因,尚未阐明。

详询病史,结合临床表现、X 线检查及病理活检,诊断多无困难。

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及综合疗法。

中医学所记载的“颧疔”、“颧疽”、“鼻渊”等难治之病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阳明毒热,侵袭上焦,或气虚血瘀、毒邪郁滞所致。

(二)鼻腔恶性肿瘤方1、主治:鼻侧未分化癌方药:(1)、玄参15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赤芍9克,金银花9克,败酱草12克,凤尾草12克,蒲公英18克,贯众炭12克,藕节炭9克,消瘤丸9克(吞)茅根30克。

(2)、柴胡4.5克,龙胆草6克、炙鳖甲24克,地骨皮18克,地龙6克,土贝母12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凤尾草12克,败酱草12克,消瘤丸(全蝎、蜂房、龙衣各等份)9克(吞)用法:水煎服,日1剂。

来源:《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180。

2、主治:鼻腔未分化癌方药:鲜野荞麦30克,鲜汉防己30克,鲜土牛膝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另用灯芯草捣碎,口含;垂盆草捣烂,外敷。

病例:女,16岁。

鼻腔鼻窦肿瘤概述

鼻腔鼻窦肿瘤概述
随访与监测
建立完善的随访和监测制度,及时发 现并处理复发或转移病灶,确保患者 得到持续、有效的治疗。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诊断依据
鼻腔鼻窦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 学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明确肿瘤的部位 和范围;病理学检查通过取活检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可 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02 鼻腔鼻窦良性肿瘤
乳头状瘤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通常由人乳头瘤病毒感 染引起,这种病毒会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 生,形成乳头状结构。
骨瘤发病机制
骨瘤是骨骼系统发生的良性肿瘤, 在鼻腔鼻窦中较为罕见,可能由骨
发育异常或慢性炎症刺激引起。
治疗手段
除了骨瘤外,鼻腔鼻窦还可能发生 其他类型的良性肿瘤,如纤维瘤、 脂肪瘤等,这些肿瘤通常生长缓慢
,较少恶变。
其他良性肿瘤
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以明确诊断,其中CT和MRI对于 了解肿瘤的范围和性质有重要价值 。
VS
随访制度建立
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定期对患者进行复 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和转移等 异常情况。同时,加强患者教育和健康指 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 力。
07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早期诊断困难
鼻腔鼻窦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 易被误诊或漏诊,导致病情延误。
治疗方法有限
目前针对鼻腔鼻窦肿瘤的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仍 有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或出现复 发。
手术治疗策略及适应证
手术治疗策略
01
鼻腔鼻窦肿瘤手术主要包括鼻内镜下切除术、上颌骨切除术等,
根据肿瘤性质、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5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5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概况
1、原发多见,远处转移而来者少。 2、癌(>80%)多于肉瘤(<20%) 3、位置隐蔽,早期症状少,不易确诊。 4、与眼眶颅脑毗邻,晚期难以判断原发部位。 5、症状随肿瘤原发部位和累及范围而异。
概况
6、发病年龄 癌 :40-60岁 肉瘤:较年轻
7、发病部位 鼻腔:外侧壁>鼻中隔 鼻窦:上颌窦 > 筛窦 > 额窦 > 蝶窦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
Malignant tumors of nose and sinuses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概述 (流行病学)
鼻-鼻窦恶性肿瘤占耳鼻咽喉科恶性 肿瘤的21.74%~49.22%。癌多数发生于 40~60岁之间。原发于鼻窦的恶性肿瘤较 原发于鼻腔者为多见,上颌窦恶性肿瘤 发病率最高,达80%。在我国,北方仅 次于喉癌,南方则仅次于鼻咽癌。
2、口腔颌面 ⑴上唇上列牙麻木: 眶下神经受累 ⑵牙痛 : 上齿槽神经或牙槽 ⑶张口困难 侵犯翼腭窝、颞下窝、颞窝—翼内外 肌、咬肌、颞肌—下颌关节运动受限 ⑷面颊膨隆、腭部肿块
3、眼: ⑴流泪—鼻泪管阻塞 ⑵复视、突眼—眼球受压、眼肌瘫痪 ⑶视力下降—眶尖受侵犯
4、神经、颅脑:头痛 5、耳:耳鸣、耳聋 6、颈部、全身症状:颈淋巴结肿大、
恶病质
诊断
1、病史的综合分析:重视、警惕 >40岁 单侧进行性鼻塞、血涕
2、前、后鼻镜检查 3、鼻腔、鼻窦内窥镜检查 4、病理活检、细胞涂片:确诊依据 5、影像学:X线片、 CT、MRI 6、手术探查:术中冰冻切片
治疗 综合疗法
放射治疗 手术治疗 化学治疗
预后
差,上颌窦癌5年生存率仅30%~40% 关键:早期发现、诊断
乳头状瘤恶变向 颅内和眶内侵犯

耳鼻咽喉常见肿瘤

耳鼻咽喉常见肿瘤

• • • •
临床表现(二)
晚期,向邻近器官扩展 • 面颊部隆起、溃烂 • 眼部症状:泪溢、眼球移 位、运动受限、复视 • 硬腭隆起、溃烂、牙松动 • 顽固性神经痛和张口困难 • 颞部隆起、头痛、耳痛 • 颈淋巴结肿大


1.症状出现较晚,易侵犯。早期确认困难,单 侧为主,40岁以上者,警惕 2.前后鼻镜检查(1)鼻腔内侧壁有内移。 ( 2 )肿瘤易出血;( 3 )注意肿瘤形态, 大 小,范围 3.鼻内窥镜检查、CT、MRI 4.活检确诊。
查(一)

查(二)
• 鼻内镜检查、
纤维鼻咽镜检 查和电子纤维 鼻咽镜检查, 有利于发现早 期微小病变。


查(三)
颈部触诊:触诊肿大的淋巴结
• EB病毒血清学检查: • 影像学检查


病史+检查 • 临床诊断首先熟悉症状,遇有可疑者,应仔细 检查鼻咽部,活检 • 确诊依赖于活检 • 鉴别诊断 颈淋巴结核,何杰金氏病,颈淋巴结炎等
临床表现
• 耳部症状:肿瘤堵塞或压迫咽鼓管咽口,致同 •
侧耳鸣。耳闷塞感,听力下降,伴有鼓室积液。 单侧分泌性中耳炎,排除炎症因素后或反复治 疗反复发作,考虑鼻咽癌可能性 颈部淋巴结肿大:颈淋巴转移,常发生在颈深 上群(腮腺区后)即乳突尖下方,胸锁乳突肌 前缘上段,质硬固定,无痛性。
临床表现(二)
转移途径
2. 淋巴结转移:多见于颈深上群的颈总动脉分叉 处淋巴结,然后再沿颈内静脉向上,下部之淋 巴结发展。 • 声门下型常见转移至气管淋巴结。 3.血管转移:肺,肝,肾,骨,脑
声门上型癌
• 声带以上部位,会厌,杓状会厌襞,室 • •
带,喉室等。由于该区淋巴管丰富,易 向颈深上群转移,即颈总动脉分叉处淋 巴结转移。此型癌分化差,发展快 早期:喉异物感,咽部不适,以后癌肿 溃烂有咽痛,反射至耳痛 晚期:侵犯血管,痰中带血,侵及声带, 声嘶,呼吸困难等

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诊断PPT幻灯片课件

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诊断PPT幻灯片课件
34
副鼻窦炎症 额窦囊肿
35
霉菌
副鼻窦炎症
病变单侧性,对侧可正常
病变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同侧鼻腔 及其他鼻窦
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砾 状、条状极高密度影,为钙化、重金属盐沉着
窦腔可扩大或缩小(重塑)
窦壁可破坏,呈局限性缺损、消失,断端边缘锐 利
36
霉菌
副鼻窦炎症
37
45
食管癌眼球内转移
46
眼部肿瘤
淋巴瘤:大多属非NH,由于眼部淋巴组 织局限在眼睑、结膜和泪腺,所以病 变早期局限在眼眶前部。病变进展时, 沿着巩膜生长,呈包围眼球的肿块。 可双侧性生长
47
眼部肿瘤
眼淋巴瘤
48
眼部肿瘤
眼淋巴瘤
49
谢 谢
50
40
鼻泪管癌
41
眼眶的解剖
四棱椎体形:底为眶前缘,朝向前 外方,眶尖指向后内方 顶壁--前颅窝底 下壁--与上颌窦共壁 内侧壁--纸板,与筛窦相接 外侧壁--向后内倾斜
42
正常X线平 片解剖
考氏位
43
眼眶
正常CT解剖
44
眼部肿瘤
窦、少数来 自颅内 转移--少见。成人多为癌转移,乳 腺癌、肺癌常见。儿童则肉瘤常见
13
正常CT解剖 筛窦、鼻腔顶 •纸板 •鼻旁窦窦口鼻道区
14
筛窦气房、纸板、与蝶窦关系
正常CT解剖
15
蝶窦的解剖
正常CT解剖
两侧壁--海绵窦
前壁--筛窦后壁
后壁--枕骨斜坡
底壁--鼻咽顶
蝶窦内有中隔,前断一般在中线 位置,后端可偏向一侧
16
蝶窦
正常CT解剖

鼻腔副鼻窦肿物

鼻腔副鼻窦肿物
鼻腔副鼻窦肿物
右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
MRI平扫示右侧鼻腔内病灶累及右前颅窝,信号不均匀。
a)T2WI示病灶呈高信号(箭);
b)T1WI示病灶呈低信号(箭);
c)增强扫示描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还可见多条状及小片状T1WI更低信号
影,呈“蘑菇”状(箭);
鼻腔副鼻窦肿物
鼻腔副鼻窦肿物
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腔副鼻窦肿物
治疗
因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多发性生长、易复 发和恶性变的特点,应作根治性切除术。 肿瘤较大、已侵及上颌窦、筛窦,多采用 鼻侧切开或上唇下进路,必要时行内侧上 颌骨切除术加筛窦开放术。 对较局限的乳头状瘤,多选用在内镜下切 除,具有创伤小,面部不留瘢痕的优点。
鼻腔副鼻窦肿物
血管瘤
1.多起源于粘膜,生长缓慢,膨胀性。 2.临床表现 单侧进行性鼻阻塞、反复鼻出血。 3. CT 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 静脉石有定性意义。 肿块呈膨胀性生长,窦 壁骨质受压、吸收。 4.MRI 软组织肿块显著增强。
鼻腔副鼻窦肿物
鼻腔副鼻窦肿物
骨瘤
额筛交界区,以额窦发病多见。 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 病理分三型:密质骨性、松质骨型及混合型 影像表现:鼻腔和鼻窦内见边缘清楚的骨密度肿 块为直接征象。CT检查的目的是观察骨瘤范围及 继发改变。
ct检查其表现没有特异性表现为鼻腔肿物易发生于鼻腔前部和中线区骨质破坏一般范围都较小多数为虫蛀样骨质吸收破坏而且相应部位肿瘤的范围要远远大于骨质破坏范围
患者 男性 50岁 CT:450463 住院号:971775
主诉:左侧鼻腔阻塞伴流涕半年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腔通气不畅,呈持 续性阻塞,流脓涕,量较多,无嗅觉减退,无鼻通,无鼻腔出 血,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后,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期间 未予重视。为进一步诊治,故来我院就诊,行副鼻窦CT提示: 左侧上颌窦肿物。门诊以“左侧上颌窦肿物”收住我科。 专科检查:鼻外观无畸形,鼻中隔右侧偏曲,双侧鼻腔粘膜充 血,右侧下鼻甲肥大,右侧鼻腔狭窄,左侧中鼻道可见脓性分 泌物及息肉样新生物,副鼻窦区无压痛。

鼻部肿瘤的治疗方案

鼻部肿瘤的治疗方案

鼻部肿瘤的治疗方案概述鼻部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类型,通常起源于鼻腔、鼻窦或鼻咽部。

治疗鼻部肿瘤的方案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鼻部肿瘤治疗方案。

早期鼻部肿瘤的治疗方案外科手术早期鼻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旨在完全切除肿瘤。

手术的具体方法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术方法:1.内镜手术:对于较小的肿瘤,可以通过鼻腔进行内镜手术。

此种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适用于肿瘤较小、未扩散的情况。

2.开放手术:对于较大、更复杂的肿瘤,开放手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此种手术需要在鼻腔上方进行切口,以便更好地露出病灶。

开放手术可能需要较长的康复期。

放射疗法对于一些早期鼻部肿瘤,放射疗法可能被用作手术的补充治疗,以确保肿瘤的完全切除。

放射疗法的方式通常分为以下两种:1.外部放射疗法:外部放射疗法使用线性加速器或其他设备将放射线传递到肿瘤区域。

这种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破坏肿瘤细胞,并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

2.内部放射疗法:内部放射疗法需要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放置到肿瘤区域,以便更直接地照射和破坏肿瘤细胞。

这种方法通常采用射线源或放射性种子。

高级鼻部肿瘤的治疗方案化疗对于一些高级鼻部肿瘤,化疗可能被用作手术的辅助治疗,以减小肿瘤的体积,并杀死可能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

化疗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1.化疗药物静脉注射:这是最常用的化疗途径之一,通过静脉注射将化疗药物输送到体内循环系统,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2.口服化疗药物:一些化疗药物可以以口服的方式给予,患者可以在家中接受治疗,减少住院时间。

靶向治疗在某些鼻部肿瘤的治疗中,靶向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靶向治疗通过抑制特定的肿瘤生长途径,以及识别和攻击癌细胞上特定的受体,以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

靶向治疗通常通过下列方式进行:1.靶向药物:这些药物会针对特定的分子或蛋白质,破坏肿瘤生长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鼻腔鼻窦肿瘤 ppt课件

鼻腔鼻窦肿瘤  ppt课件
症状:鼻堵(进行性)、血涕、头痛、面部麻木感 体检:鼻腔内可见肿物,质脆、易出血 诊断:病理检查 治疗:广泛切除,配合放、化疗。
p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件
9
鼻窦恶性肿瘤
•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6-3.5%,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北方多 见,绝大多数病理类型是癌。
• 鼻窦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上 颌窦癌1>筛窦癌2>额窦癌3> 蝶窦癌4。
3 2
4 1
ppt课件
10
上颌窦癌—临床表现
• 局部症状:
– 脓涕带血。
– 面颊麻木和疼痛。
– 鼻塞。
– 磨牙疼痛和松动。
• 外侵症状:
– 面部隆起、溃烂。
– 眼球移位、活动受限。
– 硬腭牙槽变形、牙松动。
– 顽固性疼痛、张口困难。
– 顽固性头痛、内眦包块、耳痛。
– 颌下淋巴结转移。
ppt课件
11
血。 • 诊断:病理切片确诊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 治疗:以手术为主,务求彻底切除,切 除不彻底是复发的根本因素
• 肿瘤切除后易复发 • 多次复发或老年病人有恶变的可能性
ppt课件
7
鼻部恶性肿瘤
ppt课件
8
• 外鼻恶性肿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 性黑色素瘤
• 鼻腔恶性肿瘤:原发者少见,多继发于鼻窦恶 性肿瘤,晚期难以分辨。
• 治疗:手术切除,切除后用化学药物, 电灼根部,也可用冷冻或激光切 除。
ppt课件
4
内翻性乳头状瘤
• 多为一侧发病,双侧者罕见 • 常见于40岁以上男性,50-70岁发病率最高 • 症状:鼻塞、流涕(有时带血)或反复性鼻出血、可

鼻腔少见良性肿瘤2例

鼻腔少见良性肿瘤2例

鼻腔少见良性肿瘤2例乳头状涎腺瘤和神经鞘膜瘤为鼻腔非常少见的良性肿瘤,经常会被误诊。

为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整理收集我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且有较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上述良性肿瘤各1 例,分析如下。

1、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31岁,反复左鼻塞伴嗅觉减退伴间歇性鼻出血3月余,鼻塞渐进性加重,鼻出血每次量少,可自止,偶有头痛,无规律性,涕不多。

于2012年10月22日以鼻息肉入住我院。

入院后查体示:全身状况良好,双眼球运动正常,视觉同前,无复视及视野缺陷,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鼻内镜检查见双侧下鼻甲稍肥大,鼻中隔基本居中,右侧鼻腔未见新生物及分泌物,左侧鼻腔嗅裂处见一灰白色新生物团块堵塞,质韧,表面光滑,有少许血痂及鼻涕覆盖,触之易出血。

鼻窦CT示双侧下鼻甲粘膜肥厚;左侧鼻道见软组织影堵塞后鼻孔,直径约1.5cn,CT值40HU,肿块密度均匀,境界清晰,边缘光整,未见钙化及坏死囊变区,邻近骨质无破坏,副鼻窦未见明显异常。

术前诊断为临床怀疑为:“鼻息肉”,入院两天后在局麻下行“左鼻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鼻腔肿物位于左侧上鼻甲前端之前方的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呈灰白色,表面光滑,触之易出血,探查器基底部较隐匿,位于肿块内后方,有蒂连于鼻中隔后端粘膜,以1%利多卡因5ml+少许肾上腺素行肿物蒂部浸润麻醉,完全切除肿物,检查肿物无残留,用双极电凝烧灼其创面,总鼻道填塞膨胀止血海绵1根。

检查肿块为椭圆形团块状,约2.0cm×2.0cm×1.5cm大小,有一完整包膜,呈灰白色,表面有小血管附着,实质性。

术后病理:左鼻腔神经鞘膜瘤。

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2天取出填塞物,术后5天出院,随访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例2,患者,女,49岁,渐进性右侧鼻塞伴流涕2月余,偶伴鼻出血,每次量少,可自止。

于2012年6月10日入住我院。

2008年曾在我科行鼻内窥镜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入院后体查示:全身状况良好,双眼球运动正常,视觉同前,无复视及视野缺陷,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鼻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鼻腔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症状
鼻腔肿瘤: 鼻腔内出 现肿块, 可能伴有 鼻塞、鼻 出血等症 状
鼻窦炎: 鼻窦内出 现炎症, 可能伴有 鼻塞、头 痛等症状
鼻息肉: 鼻腔内出 现息肉, 可能伴有 鼻塞、流 涕等症状
鼻中隔偏 曲:鼻中 隔向一侧 弯曲,可 能伴有鼻 塞、头痛 等症状
鼻腔异物: 鼻腔内进 入异物, 可能伴有 鼻塞、流 涕等症状
鼻腔淋巴瘤:常见于鼻腔前 部,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等 症状
鼻腔腺样囊性癌:常见于鼻 腔后部,表现为鼻塞、鼻出 血等症状
鼻腔鳞状细胞癌:常见于鼻 腔前部,表现为鼻塞、鼻出 血等症状
鼻腔纤维瘤:常见于鼻腔前 部,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等
症状
鼻腔黑色素瘤:常见于鼻腔 前部,表现为鼻塞、鼻出血
等症状
鼻腔血管瘤:常见于鼻腔前 部,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细胞学检查:通过鼻腔冲洗液或 活检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进行肿 瘤细胞鉴别和预后评估
血液检查:检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了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尿液检查:检测尿常规、尿生化等指标,了解肿瘤对肾脏的影响
粪便检查:检测粪便常规、粪便生化等指标,了解肿瘤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肿瘤标志物检测: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C19-9等,了解肿瘤的性质和 分期
鼻内镜检查:观 察鼻腔内肿瘤情 况
鼻窦CT扫描:了 解肿瘤位置、大 小和范围
鼻咽部MRI:观 察肿瘤与周围组 织的关系
活检:获取肿瘤 组织进行病理学 检查
生长速度:良 性肿瘤生长缓 慢,恶性肿瘤
生长迅速
边界:良性肿 瘤边界清晰, 恶性肿瘤边界
模糊
质地:良性肿 瘤质地柔软, 恶性肿瘤质地

鼻腔和鼻窦肿瘤TNM分期(AJCC第8版)

鼻腔和鼻窦肿瘤TNM分期(AJCC第8版)
N1
M0
ⅣA期
T4a
N0,N1
M0
ⅣA期
T1,T2,T3,T4a
N2
M0
ⅣB期
任何T
N3
M0
ⅣB期
T4b
任何N
M0
ⅣC期
任何T
任何N
M1
T4a
中度进展期。肿瘤侵犯眶内容物,面颊皮肤,翼突内侧板,颞下窝,筛状板,蝶窦或者额窦
T4b
高度进展期。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之一:眶尖,硬脑膜,脑,颅中窝,颅神经,三叉神经上颌支,鼻咽,斜坡
鼻腔和筛窦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任何一个部位,有或无骨侵袭
T2
肿瘤在单一区域侵犯两个部位或延伸到复杂的鼻筛部相邻的区域,有或无骨侵袭
鼻腔和鼻窦肿瘤TNM分期(AJCC第8版)
原发肿瘤(T)
上颌窦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上颌窦黏膜,无骨的侵蚀或破坏
T2
肿瘤侵蚀或破坏骨,包括侵犯硬腭和/或中鼻道,不包括上颌窦后壁及翼突内侧板
T3
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之一:上颌窦后壁,皮下组织,眶底或眶内侧壁,翼窝,筛窦
T4
中度或重度局部疾病
T3
肿瘤侵犯眶内侧壁或眶底,上颌窦,上颚,筛状板
T4
中度或重度局部疾病
T4a
中度进展期。肿瘤侵犯眶内容物,鼻或面颊皮肤,颅前窝,翼状板,蝶窦或者额窦
T4b
高度进展期。肿瘤侵犯下列任何之一:眶尖,硬脑膜,脑,颅中窝,颅神经,三叉神经上颌支,鼻咽,斜坡
区域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模板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模板

临床表现
当肿瘤增长向各方向扩大时,最易侵犯纸样板进入眼眶,使眼 球向外、前、下或上方移位,并有复视。后组筛窦肿瘤可侵入 球后、眶尖,常致突眼,动眼神经瘫痪,上睑下垂。此外,内 眦处可出现包块,一般无压痛。肿瘤侵犯筛板累及硬脑膜或有 颅内转移者,则有剧烈头痛。淋巴结转移常在颌下或同侧颈上 部。 (3)额窦恶性肿瘤: 额窦的前后骨壁之间距离很小,后壁骨壁较薄,有时呈自然 缺损。额窦恶性肿瘤原发者极少见,早期多无症状。
诊断
N2c: 双侧或对侧多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均不超过6cm。 N3: 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大于6cm。 注: 中线淋巴结视为同侧淋巴结。 M——远处转移。 MX: 远处转移的存在不能确定。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3)组织病理学分级: G——组织病理学分级。 GX:
诊断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占70%~ 80%,好发于上颌窦;腺癌次之,多见于筛窦。
概述
此外尚有淋巴上皮癌,移行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黏液表皮样 癌和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等。 肉瘤占鼻及鼻窦恶性肿瘤的10%~20%,好发于鼻腔及上额 窦,其他窦少见。以恶性淋巴瘤为最多,超过60%;软组织肉 瘤以纤维肉瘤最为常见,此外尚有网状细胞肉瘤、软骨肉瘤、 横纹肌肉瘤、黏液肉瘤、恶性血管内皮瘤及成骨肉瘤等。
临床表现
面颊部疼痛和麻木: 位于上颌窦顶部的肿瘤,容易侵犯眶下神经而发生面颊部疼 痛和麻木感,此症状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甚为重要。鼻塞: 多为一侧进行性鼻塞,系因鼻腔外壁被窦内肿瘤推压内移或 被破坏,肿瘤侵入鼻腔所致。 磨牙疼痛和松动: 位于窦底部的肿瘤,向下侵及牙槽,影响磨牙,可发生疼痛 或松动。常误诊为牙病,但于拔牙后症状依旧。 上颌窦恶性肿瘤晚期破坏窦壁,可向邻近器官扩展引起下列 症状: 面颊部隆起:

鼻腔和副鼻窦坏死性息肉39例报告

鼻腔和副鼻窦坏死性息肉39例报告
.
,
其 中4 5 0 岁 以下 者 2
作 出鉴别诊断 眼 球移 位 者
5
,
例 鼻
凡 是 骨破 坏
颜 面部

占6 4
3
1% )
,
症状
:
反 复鼻 出血
1

鼻塞
,
隆起
l
,
更 需 与 恶 性 肿 瘤 鉴别

出 血 量 每 次 从 几 滴 到 数 十 毫 升 不 等 ; 面 部隆 起

,
本组有
,

,
术前 未 能 排 除 恶 性 病 变
, :
,
本组
, 。
上 领 骨 截 除术 坏死


急肉 伴
病 例 术 中 肉 眼 所 见 与 镜 下 的 结 论 大 多符 合
出血

慢性 炎 症 2 5 例 例
,
个 别 有怀 疑 者

、 。
在 随访 中亦取得 一 致意见
息肉坏 死及 血 陈 旧性 出血伴 或 伴有 慢性 炎

管瘤 样 改 变
3
坏 死组 织
, ,
其中
眼 球 移位
9
,

,
鼻 窦 X 线 摄 片及 手
:
例上领 窦探 查
术 中 冰 冻 切 片报告 模 棱 两 排除 恶 性肿
。 ,
术 见骨质 破坏
与上领 窦 2 9 例 疗:
D



手术 见 病 变范 围

鼻腔

误 诊 为 恶 性病 变再 作 病 检
0 例 侵 犯 筛窦 1
, ,
鼻 咽部

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诊断

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诊断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治疗鼻和副 鼻窦肿瘤的新兴方法,通过激活患 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
鼻和副鼻窦肿瘤的预后
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发现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 施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病理类型
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 的预后,如恶性黑色素瘤、鳞
状细胞癌等。
肿瘤分期
根据肿瘤侵犯的范围和深度, 分为不同分期,不同分期患者
病例三:PET-CT在鼻咽癌分期中的应用
总结词
PET-CT是鼻咽癌分期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 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和转移情况。
详细描述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 性。患者常出现鼻塞、涕中带血、头痛、听力下降等症 状。PET-CT检查可以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和转 移情况,为临床分期提供重要依据。在病例三中,患者 PET-CT表现为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影,代谢活跃,同时 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根据这些表现,可以初 步判断为鼻咽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期检查。
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内的良性病变,CT和MRI可观察到鼻腔内软组织肿块,阻塞鼻 腔通气。
04
鼻和副鼻窦肿瘤的鉴别诊断
鼻肿瘤的鉴别诊断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多见于40-60岁,生长缓慢,以鼻塞、鼻出血为主要症状,CT显示鼻腔内软组织 影,与鼻窦炎难以鉴别。
鼻腔恶性肿瘤
鼻腔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可伴有疼痛、出血等症状,CT显示鼻腔内不规则软组织 影,边缘不规则,易侵犯邻近组织。
02
鼻和副鼻窦肿瘤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平片
显示鼻和副鼻窦的轮廓、骨质异常及有无钙化等,有助于初 步诊断。
鼻窦X线片
观察各鼻窦的通气情况及窦内黏膜形态,了解病变范围和程 度。

鼻腔鼻窦癌

鼻腔鼻窦癌
影像学检查:常规X片检查;CT/MRI 病理检查 其他:
排除远处转移 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整理ppt
影像学检查
常规X片检查:
柯氏位片、华氏位片、鼻腔和鼻窦正位体层 价值不大,被CT/MRI所取代
CT检查
同时进行横断面及冠状面的薄层扫描(3mm) 在显示薄的骨质结构(如鼻窦和眼眶)及早期骨皮质侵犯方面优于MRI
发生于嗅上皮 神经内分泌肿瘤
整理ppt
非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恶性淋巴瘤 浆细胞瘤 肉瘤
整理ppt
诊断
症状及病史:
症状:进行性鼻塞、鼻腔异常渗液及血涕、面颊部肿 痛及感觉异常、上齿列牙痛、眼球突出
病史:多次息肉摘除史、内翻型乳头状瘤反复发作史 及原有鼻窦炎症状加重者
体检
眼眶、口腔、鼻腔和鼻咽 颅神经 颈部淋巴结
2009 AJCC分期 额窦和蝶窦癌因发病率极低,尚无一个广泛接受
的分期 鼻前庭肿瘤借鉴皮肤TNM分期
T1:肿瘤最大径≤2cm; T2:肿瘤最大径>2cm,但≤5cm; T3:肿瘤最大径>5cm; T4:肿瘤侵犯皮肤深部结构(如软骨、骨骼肌、骨)
整理ppt
T 分期(上颌窦)
T1
肿瘤局限于上颌窦内,无骨质侵蚀或破坏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整理ppt
分期
0期 TisN0M0
I
T1N0M0
II
T2N0M0
III T3N0M0;T1-3N1M0
IVA T4aN0-1M0;T1-4aN2M0
IVB T4bN任何M0;T任何N3M0
IVC T任何N任何M1
整理ppt
治疗现状
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

鼻腔和鼻窦的肿瘤精选全文

鼻腔和鼻窦的肿瘤精选全文
可侵犯窦壁骨质及邻近结构如眼眶、翼腭窝、颞下窝及颅 底等;
横纹肌肉瘤鉴别诊断
嗅神经母细胞瘤: 多位于鼻腔顶部, 常破坏筛板骨质,部分可见骨质增生或膨胀性改变, 非何杰金淋巴瘤:多位于鼻腔前部,易向前浸润鼻前庭、
鼻翼及面部皮肤, 骨质破坏较轻, 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 沿自然孔道与裂隙侵袭生长,可压迫周围骨质使之变形、
血管瘤-鉴别诊断
黑色素瘤的特征: 病变多发生于中年患者; 病变在平扫MRI上呈短T1短T2信号 病变容易发生于鼻腔,其次是鼻窦、鼻中 隔等,左侧较右侧更为常见
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特征: 病变更容易发生于鼻窦腔内; 病变实质内可能含有骨质和软骨。
横纹肌肉瘤
① 横纹肌肉瘤(RMS)多见于小儿,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② 临床表现可有鼻塞、流脓血涕、眼球移位等, 进展快。 ③ 肿瘤起源于向横纹肌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 ④ 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头颈部,其次为泌尿生殖道、四肢、腹膜后和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鉴别诊断
骨化纤维瘤的特征: 多为单骨性病变,下颌骨多见(约占75%)膨胀性病变, 边界清晰 边缘为较厚的骨性包壳,中心为较低密度。 囊变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区分困难
畸形性骨炎(Paget病)的特征: 有自限性,早期多表现为骨质破坏,而中、后期CT表现呈 磨玻璃样改变 此病多累及颞骨和颅盖骨,颅面骨少见;骨质的“棉线 样”CT表现有助于Paget病的诊断。
血管瘤-鉴别诊断
鼻腔息肉: 骨质压迫吸收,破坏少见 仅病变边缘强化,实质部分无明显强化
出血性坏死性息肉的特征: 病变容易累及鼻腔及筛窦 CT:多呈混杂低密度影,内部可见点、片状高密 度出血影,低密度影的囊变坏死区,骨质吸收、 变形 MRI:信号混杂,与出血的时期、坏死组织及储 留的粘液相关,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与血管瘤较 难鉴别,靠病理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
病理诊断
鼻咽部LGPACNP的确诊基于肿瘤外生性生长方式、各 种乳头状及腺样结构、特征性核的镜下改变以及免疫 组化染色特征。其诊断要点包括:(1)肿瘤无包膜, 呈乳头状和腺样生长或伴梭形细胞区域;(2)乳头状 结构复杂,伴有分支和透明样变的纤维血管轴心; (3)腺样结构也复杂,腺体背靠背和筛状结构;(4)细 胞从假复层柱状至立方细胞表现各异;(5)核圆形至 卵圆形,染色质呈空泡至透明状,核仁模糊,胞质嗜 酸性;(6)核形态学温和,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 ,坏死及沙砾体少见;(7)取样充分的标本中可见正 常鼻咽表面上皮的衍化;(8)免疫组化染色CK和EMA弥 漫阳性,S-100或GFAP阴性,部分病例TTF-1阳性,而 TG阴性。
59
Case4
男65岁,右侧上颌窦新生物 患者1年余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鼻腔流涕,为清水
样,无臭味,低头位时量增多,无鼻塞,无鼻出血, 无头痛,无嗅觉改变,无鼻痒、喷嚏,无呼吸困难, 无听力下降、耳鸣,无发热。 右侧上颌窦腔新生物:灰红碎组织一堆,体积 3.5X2X1.5㎝,部分为息肉,冰余全 另送上颌窦囊肿:灰红碎组织一堆,体积2X1.5X1.5 ㎝,部分似呈囊壁样,全。
鼻腔、副鼻窦和鼻咽少见肿瘤分享 (一) 印象·腺癌
济医附院 张仁亚
1
Case1
女72岁,反复鼻腔鼻塞,流脓涕3个月。 查体:双侧鼻腔粘膜出血,左侧鼻腔可见灰白
色新生物,有少许分泌物,双侧下鼻甲无肿大 ,鼻中隔偏曲,各鼻窦无压痛。 鼻窦CT:左侧鼻腔软组织密度影。 术中见左侧鼻腔乳头状瘤样新生物 肉眼所见:灰红碎组织一堆,大小3x2x1cm, 部分呈乳头状,局部见骨质。
85
命名
鼻咽部腺癌是一种具有多种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 的不常见肿瘤,除了转移性腺癌之外,原发性腺癌一 般可分为二型:(1)涎腺型或黏膜下固有小涎腺来 源。(2)普通型或表面上皮来源。鼻咽部低级别乳 头状腺癌是一种来源于表面上皮的低度恶性上皮性肿 瘤,1988年由Wening等首先报道9 例,随后陆续有个 案报道,2005年Carrizo和Luna报道2 例儿童鼻咽部 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TF-1和CK7、CK19核强阳性表达, 基于免疫组化和相关的乳头状结构、沙砾体、核重叠 、透明染色质等组织学特征,遂将其命名为“鼻咽部 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该术语已被以后的研 究者所接受,现报道不足20例。
20
鼻腔鼻窦肠型腺癌
21
Case2
女45岁,左侧上颌窦肿物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您的诊断?
30
左侧上颌窦: 涎腺型腺癌(腺样囊性癌)
31
Case3
女,48岁,鼻腔肿瘤(2006年病例)
32
33
34
35
36
37
38
您的诊断?
39
鉴别诊断:
腺样囊性癌 嗅神经母细胞瘤? 腺癌 转移性乳腺癌? 鼻腔涎腺型腺瘤——肌上皮瘤(上皮细胞样) 转移的肝癌 垂体腺瘤 腺泡细胞癌 脊索瘤 恶黑或转移癌 原发性的低度恶性肿瘤 嗜酸细胞腺瘤 嗜酸细胞癌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上皮-肌上皮癌 Low grade adeno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 origin(LGPASO), 小涎腺腺癌,非特异性
80
CK7
81
TTF-1
82
免疫组化
乳头状、腺样结构及梭形细胞肿瘤区域 AE1/AE3、CK7、Vimentin及TTF-1弥漫强阳性 ,而TG、S-100、CK20和PAS-D阴性。
83
鼻咽部低级别乳头状腺癌。 84
组织学特征
肿瘤无包膜,主要由树肢状乳头和管状腺体组 成,肿瘤表面可见从正常鼻咽上皮向肿瘤性增 生区移行,乳头和管腔表面被覆单层或假复层 柱状上皮,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乳头可见纤维 血管轴心,部分区域呈梭形。腺体不规则,呈 囊性、管状、梭形。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形 态一致,相对温和,排列拥挤,核重叠,胞质 少,细胞核染色均匀,部分细胞核空泡状,类 似甲状腺乳头状癌,无沙砾体及坏死。
鼻内镜检查:右侧鼻咽部顶后壁、鼻中隔后方见一类 圆形息肉样物,约2 ×1 cm大小,表面欠光滑,有渗 血,蒂细,质地较韧,电切送检。
肉眼所见:不规则小组织多块,大部分呈灰白间灰红 色,质中,个别质地稍脆,总体积2 ×2 ×1.5cm。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您的诊断?
87
鉴别诊断
LGPACNP组织学特征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似,应与鼻咽转移性乳 头状腺癌相鉴别:(1)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可 以转移到鼻咽部,组织学表现相似,但后者甲状腺无结节,TG阴 性,另外广泛取材可见正常黏膜上皮与肿瘤移性区域可资区别; (2)转移性肺乳头状腺癌:肺乳头状腺癌表面被覆单层或假复层 上皮,有些病例细胞异型较小,而且表达TTF-1,而转移性肺乳 头状腺癌发病年龄较大,影像上肺部有肿块,瘤细胞异型性较大 ;(3)双相性滑膜肉瘤:LGPACNP可以伴有不同程度的梭形细胞成 分,另外双相性滑膜肉瘤也可以表现为乳头状结构,这给组织学 鉴别诊断带来一定困难;(4)“胸腺样或鳃囊分化性”肿瘤: LGPACNP双相分化的特征使人联想到“胸腺样或鳃囊分化性肿瘤 ”,这些肿瘤包括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EHT)、颈部异位胸腺 瘤(ECT)、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上皮肿瘤(SETTLE)、伴胸腺样 成分的癌(CASTLE)。
40
3年后(2009年)
女51岁,3年前行“右侧上颌窦鼻腔鳞癌根治 术”,发现颈部包块2个月,右侧颌下区肿大淋 巴结(部分免疫组化CD30、ALK及HMB-45阴性 、ER、PR;S-100阴性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EMA
55
AE1/AE3
60
HEX2
61
HEX4
62
HEX10
63
HEX20
64
HEX40
65
HEX10
66
HEX20
67
HEX40
68
您的诊断?
69
低级别腺癌,非特指型。 低级别非肠(非涎腺)型觉鼻塞,用力擤鼻涕, 发现自右鼻孔内擤出一烂肉样物,出血不多。
2
冰冻
3
冰冻
4
冰冻
5
冰冻
6
您的诊断?
7
HE
8
HE
9
HE
10
HE
11
HE
12
HE
13
HE
14
HE
15
请教诊断?
16
CK
17
CK7
18
MIB1
19
免疫组化
CK(+)、CK7(+)、CK20(-)、villin()、CDX-2(-)、TTF-1(-)、ki-67(+,510%)。
56
请教您的诊断?
57
鉴别诊断
恶黑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上皮-肌上皮癌 转移性微乳头状腺癌:乳腺、甲状腺 卵巢的透明细胞癌 腺泡细胞癌(如果把空泡看作微囊,那么腺泡
细胞癌可不可以解释呢?腺泡状、实性片状、 微乳头状,都可以的,也可以有透明细胞)。
58
病理诊断
鼻腔: 涎腺型腺癌(腺泡细胞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