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反应;(3)能够分析金属材料的组成和性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3)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设备进行金属材料的制备和检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金属的物理性质:(1)金属的颜色、状态、密度等;(2)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反应;(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应用。

3. 金属材料的制备和性能:(1)金属的冶炼方法;(2)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3)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3)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反应原理;(2)金属材料的性能分析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应用;(2)实验法:观察金属的物理性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3)讨论法: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属材料的图片、视频等;(2)实验器材:进行金属材料的制备和检测;(3)网络资源:查询金属材料的相关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概念;(2)提问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激发学生兴趣,引入金属材料的学习。

2. 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1)介绍金属的颜色、状态、密度等;(2)讲解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3)举例说明金属的物理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1)分组讨论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反应;(2)实验演示金属的化学性质;(3)引导学生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九年级化学教案 金属材料9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 金属材料9篇

九年级化学教案金属材料9篇金属材料 1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点评第一课时创设情境19xx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说出来听听。

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及时整理。

活动探究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知识共享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

《金属材料》精品教案

《金属材料》精品教案

《金属材料》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整理金属的相关知识、活动评价、实验举证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2.从研究单一物质过渡到归类研究物质,学生感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通过金属和合金的用途,学生体会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感受化学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习过程】环节一:联系生活,引入主题一、合金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与 (或 )熔合而成的具有的物质。

2.性质: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各成分金属。

(1)硬度:合金的硬度一般成分金属。

(2)熔点:合金的熔点多数成分金属。

二、铁合金阅读教材73——74页,完成以下内容1.铁合金根据含碳量不同分为和。

其中生铁含碳量为,钢(用量最大)的含碳量为。

生铁硬度,抗压,性,可以铸造成型,钢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钢一般分为和。

据不同,碳素钢可分为、、。

不锈钢是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合金元素主要是和。

三、铝和铝合金1、铝的化学性质:(1)、与氧气反应:(2)、与盐酸反应:【实验3-4】现象:方程式:(3)、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3-5】现象:方程式:两性氧化物:四、新型合金阅读教材77——78页,了解几种新型合金环节二:探究学习,了解新知【学习任务一】铁合金1.联系日常生活中的铁合金用品,谈谈它们的性能。

2.铁合金的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3.不同的铁合金在组成上有什么区别,性能有什么不同,各自有什么用途?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纯铁的熔点比生铁的熔点低B.纯铁的硬度比生铁的硬度小C.钢可分为碳素钢、合金钢和不锈钢三大类D.将生铁炼成钢就是将生铁中的杂质碳除去【学习任务二】铝和铝合金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有错误的是( )A.氢氧化铝和盐酸:Al(OH)3+3H+=Al3++3H2OB.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Al2O3+2OH-=2AlO2-+2H2OC.铁溶于稀硫酸:Fe+2H+=Fe2++H2↑D.氢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Al(OH)3+3OH-== AlO2-+3H2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锈钢不管何时何地永不生锈B.铝是较活泼的金属,因此,硬铝的缺点之一是抗腐蚀能力差C.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青铜器了D.24K的金首饰就是100%的纯金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A.硬铝B.黄铜C.钢铁D.水银环节三:辨别明晰,归纳概念环节四:科学精神,民族意识1.除常见合金外,目前还有大量的新型合金。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
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
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学会使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和加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金属的性质;(2)学会运用金属材料进行实际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金属的定义与特点(1)介绍金属的定义;(2)讲解金属的特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 金属的分类(1)介绍金属的分类及常见金属;(2)分析不同金属的性质及应用。

3. 金属的物理性质(1)密度、熔点、沸点等;(2)实验演示金属的物理性质。

4.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反应;(2)实验演示金属的化学性质。

5. 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1)介绍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铸造、锻造、焊接等;(2)实际操作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金属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2)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金属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2)实验法:观察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实践法:动手制作金属材料。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属的图片、视频等;(2)实验器材:进行金属性质的实验;(3)制作工具:进行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金属?金属有哪些特点?(2)讲解金属的定义及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介绍金属的分类及常见金属;(2)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等;(3)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酸、盐等物质的反应。

3. 实验演示:(1)演示金属的物理性质实验;(2)演示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2.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金属材料的知识体系,掌握本章节的重点知识。
3.教学内容:
(1)金属材料的分类:纯金属和合金,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2)金属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记忆和应用。
(4)金属腐蚀与防护: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原理,常见防护方法。
(5)金属密度测定: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腐蚀与防护等问题展开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教学内容:
(1)讨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学生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大类,以及常见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2.学会描述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运用该表预测金属与酸、盐溶液等化学反应的活性。
(2)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建设中应用的小短文,字数在300-400字之间。
2.实践作业:
(1)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一项关于金属密度测定的实验,要求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分析结果,形成实验报告。
(2)调查周围环境中金属材料的运用,了解金属材料的优缺点,并尝试分析其腐蚀与防护措施。
1.对于金属材料的分类和性质,我将采用实物展示、图表归纳和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清晰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比不同金属的性质,让学生认识到金属材料多样化的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通用9篇)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通用9篇)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材料》教学设计(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分析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金属材料”是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结束后的一个重要延伸,要求学生明确合金的概念以及合金的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主要组成、性能和用途,学会正确选择金属材料。

教材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铁合金、铝合金和新型合金为载体,意在把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科学知识和社会发展的互相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设计了课前调研、课中展示和课后拓展三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确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这一系列的体验性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受,不仅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另一重要理念。

教育家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

”这种以学生展示为主导的课堂,既丰富了高中化学课堂,又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整理的调研活动,诊断学生对金属认识结构化水平及科学探究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通过课中的展示活动,诊断并发展学生自我展示和公众演讲能力。

3.通过课后的小论文活动,诊断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及其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金属材料教案

金属材料教案

金属材料教案第一篇:金属材料教案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通性和差异)。

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合金的优良性能。

教学难点:1、如何合理选用金属材料。

2、合金与纯金属性能的差异。

教学过程: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图片,从而导出课题。

2、通过多媒体展示的金属材料的用途找出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

第二篇:金属教案第1节课(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金属工艺学的概念;2.了解主要的工艺方法;3.知道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2.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3.发展现状和趋势;4.本课程的特点;5.学习方法;6.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 1.主要的工艺方法; 2.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原则、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绪论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2.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03.发展现状和趋势;4.本课程的特点;5.学习方法;6.重要性。

六、布置思考题1.试述金属成形的主要方法。

第2节课(第一章工程材料基础知识§1 材料的力学性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强度和塑性指标的符号、单位及意义;2.掌握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的测定原理、方法、符号及应用。

3.了解拉伸试验方法和拉伸曲线图;4..了解多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强度指标; 2.塑性指标; 3.硬度; 4.冲击韧性; 5.疲劳强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金属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和疲劳强度的概念难点:疲劳强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1.强度指标;15 2.塑性指标;10 3.硬度;10 4.冲击韧性;5 5.疲劳强度。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会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对化学实验的兴趣;(2)培养学生珍惜金属资源,节约用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2. 教学难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探究;(2)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等;2. 实验药品:铁、铜、锌、铝等金属单质,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3. 教学课件: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图片和视频;4. 教学素材:金属材料的实物标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金属材料,思考金属的特性;(2)提问:什么是金属?金属有哪些性质?2.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1)分组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有哪些?(2)实验演示:铁、铜、锌、铝等金属的物理性质实验;(3)学生实验:观察金属的密度、熔点、导电性等性质。

3. 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1)分组讨论: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哪些?(2)实验演示:金属与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的反应;(3)学生实验:铁与稀盐酸、铜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4.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讲解金属腐蚀的原因;(2)讲解金属的防护方法;(3)学生实验:铁的腐蚀与防护实验。

五、作业布置:1. 总结本节课所学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腐蚀与防护知识;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腐蚀与防护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

2.了解常见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不同,知道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了解物质的用途虽然主要由其性质决定,但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认识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认识到合金的性能优于纯金属的性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用途,物质用途体现其性质”的思想二、教学重点1.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黄铜片、铜片、铝合金片、铝片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3分钟【故事导入】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怎么回事?【解释原因】锡在温度低于-18℃时,体积就会骤然膨胀,原子间空隙加大。

如果温度下降到-33℃,这种变化就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

这种现象人们称为“锡疫”,使整块的锡很快变成粉末。

学生观看幻灯片上的故事。

学生纳闷儿、思考,猜测,了解一些金属的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合理的使用金属。

通过故事使学生感到学习金属性质的重要性,认识到合理使用材料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25分钟【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这些金属制品用途能反应出它们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看图、回答这些常见金属的用途和有关性质,总结出金属的共性和特性。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金属的分类和特点;(3)学会使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和加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金属的性质;(2)学会运用金属材料进行实际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知道合理利用金属资源。

二、教学内容:1. 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颜色、状态、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等。

3. 金属的分类:根据金属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4. 金属的制作和加工:金属的熔炼、铸造、锻造、焊接、切割等工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类和制作加工方法。

2. 教学难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在实际制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教学素材:金属样品、图片、视频等。

3. 制作材料:铁丝、铜片、铝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属制品(如硬币、钥匙等)引起学生对金属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制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2. 讲解:讲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类和制作加工方法。

3. 实验: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如金属与酸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实践:分组进行金属制作加工活动,如焊接铁丝、铸造铜片等,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能力。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如调查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如何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和记录数据的完整性。

七、教学拓展:1. 开展金属材料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组织学生参观金属加工厂,了解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初中化学金属材料教案(5篇)

初中化学金属材料教案(5篇)

初中化学金属材料教案(5篇)初中化学金属材料教案(精选5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门课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金属材料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金属材料教案(篇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的】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l、激趣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

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学生活动设计】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

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学生讨论]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

2.掌握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2.教学难点: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哪些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2)学生回答:自行车、手机、电脑、汽车等。

2.金属材料的分类(1)展示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铁、铜、铝、不锈钢等。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金属材料的颜色、光泽、硬度等特征。

(3)根据特征,将金属材料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

3.金属材料的性质(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属材料的性质吗?(2)学生回答: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讲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等,并举例说明。

4.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1)讲解金属材料的结构,如金属原子排列、晶格结构等。

(2)引导学生分析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举例说明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如铜的导电性优于铁,是因为铜的原子排列更紧密。

5.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应用(1)讲解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如铸造、锻造、焊接等。

(2)展示金属材料的加工实例,如汽车零部件、建筑构件等。

(3)引导学生分析金属材料的加工与应用,如汽车零部件的加工与汽车性能的关系。

6.实验观察(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

(2)记录实验结果,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质。

(2)拓展金属材料的其他应用,如新型金属材料、环保金属材料等。

(3)布置作业:收集有关金属材料的资料,了解金属材料的最新发展。

四、课后作业1.熟悉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

2.分析一种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3.收集有关金属材料的资料,了解金属材料的最新发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以及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九年级《金属材料》教案

九年级《金属材料》教案

九年级《金属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金属材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关注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定义及分类2. 金属的物理性质3. 金属的化学性质4. 金属的冶炼和加工5. 金属材料的应用及前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金属的冶炼原理及金属材料的加工技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金属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2. 运用实验演示法,直观展示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金属制品,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金属材料的定义、分类及性质,解释金属的冶炼和加工过程。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案例分析:分析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关注金属材料的实际运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金属材料的应用及前景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金属材料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金属材料的概念、性质、冶炼和加工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准确回答问题,正确操作实验,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完成课后作业。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化学》2. 实验器材:金属样品、实验仪器、试剂等。

3. 辅助材料:PPT、视频、图片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金属材料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

《金属材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学会金属的鉴别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金属材料;(2)学会使用仪器和工具进行金属材料的检测;(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金属资源,节约使用的意识;(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1)金属单质;(2)合金;(3)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2. 金属的物理性质(1)金属的密度、熔点、沸点;(2)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3.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水的反应;(2)金属与酸、盐的反应;(3)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金属的鉴别和应用。

难点:1. 金属的化学性质;2.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金属的性质;(2)运用实验法验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金属材料的性质;(2)实验器材和仪器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属材料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金属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及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3. 学习金属的物理性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金属的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总结实验结果。

4. 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金属与氧气、水、酸、盐等物质的反应,总结实验结果。

5. 金属的鉴别和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学会金属的鉴别方法,了解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专题二 第二节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专题二 第二节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金属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分类。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金属的物理性质,尤其是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金属实物样品、金属分类表格、实验器械等。

2. 准备教学材料:各种金属材料的图片和实物,相关的PPT 课件。

3. 安排教学时间:本课时为理论授课,时长约45分钟,实验课安排在下一课时。

4.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备性和连贯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请同砚们回忆一下初中化学中金属材料有哪些?举例说明。

2. 展示实物:展示一些金属材料制品,如不锈钢刀、铁钉、铜丝、铝箔等。

3. 引出课题:金属材料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物质,掌握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是摩登生产、生活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本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金属材料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1. 金属材料的分类(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具有光泽、导电、导热、有延展性等。

(2)分类:根据金属的用途和性质,将金属分为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合金。

(3)介绍黑色金属(铁、铬、锰)和有色金属(铝、铜及其合金)的分类原因。

2. 金属的化学性质(1)演示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实验现象。

(2)讨论:金属在空气中锈蚀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3)讨论: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制品?3. 合金(1)介绍合金的观点和特点: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它兼有组成金属的优点,如熔点低、硬度大、密度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陵水县黎安初级中学张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⑶ 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⑷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⑴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实物性质的讨论入手,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学会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金属制品材料选择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形成以下认识:物质的性质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⑶ 通过实验比较黄铜片和紫铜片、焊锡和锡及铅的多种性质,认识加入其他金属可以改良金属特性,以及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⑵在了解金属性质的基础上,了解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如价格、资源、是否美观、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金属制品、金属制品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