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过程容易做错的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重要任务,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行为是应该避免的,下面就是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1. 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溺爱会让孩子不懂得自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应该适当给予孩子自主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不要过分严厉。
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应该以理性和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 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家长不应该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 不要打骂孩子。
体罚和辱骂是不可接受的教育方式,它们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家长应该用心理和谐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
5.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应该让孩子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让他们学会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和无能。
6. 不要剥夺孩子的隐私权。
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权,不要擅自查看和揭露孩子的隐私。
这样可以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7. 不要过分比较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家长不应该过分比较孩子。
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自卑感,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8. 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友圈。
交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交友选择,同时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交友。
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交友,这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9. 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家长应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要对他们过分苛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速度,家长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
10.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但过多的物质享受会让孩子变得贪婪和不知足。
家长应该教导孩子珍惜资源,培养他们的节俭意识。
教育孩子是一项终身的任务,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避免上述十大禁忌,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和有责任心的人。
家长育子的错误做法
家长育子的错误做法1.家长通病我们急功近利了,我们拔苗助长了,我们违背规律了。
是我们以爱的名义,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泯灭了孩子的人性;是我们以“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代替孩子做出决定,种下我行我素的种子;是我们以“善意”的名义,用谎言代替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是我们以“保护”的名义,用过度照看代替体验和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是我们以“分数”的名义,用死读书,读死书代替创新和活力,种下呆板机械的种子;是我们以“方便”的名义,用投机取巧代替遵章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是我们以“竞争”的名义,用鄙视代替欣赏和赞美,种下嫉妒的种子。
思想家卢梭指出:“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时代不同了,面对瞬息万变、资讯扑面的新形势,想让孩子优秀,想让孩子成长,我们家长首先要觉醒,要蜕变,要摒弃传统观念和做法,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智慧家长,依规律育子、依科学育子、依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育子,依孩子的个性育子。
2.家长育子常见错误做法——过分溺爱——过度照顾——过度安排——重学业,轻能力——重知识学习,轻人格塑造——重言传,轻身教——“别人家的孩子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粗暴高压,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的梦想注入孩子身上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指出: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
”可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时不时地“配错药”,毁掉孩子的一生,毁掉家庭的幸福,终生追悔莫及。
上述这些案例对于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的后半生将以泪洗面,将永远伴随追思儿女的痛苦。
然而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家长有充足的理由挽留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但是他们做了些什么?是否耐心询问一下孩子的心思,是否真心理解一下孩子的处境,是否安心体会一下孩子的难处,是否静心思考一下孩子的未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种行为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种行为哎,说起来,当家长的咱们,有时候真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心里头种下些不那么阳光的小种子。
不是说咱们故意想害孩子,就是那份爱啊,有时候太满,太急,就成了“甜蜜的负担”。
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个可能不经意间就“毁掉”了孩子的七种行为,说得直接点,就是得注意避避雷区。
一·、就是“过度保护”。
这就像是给孩子罩了个玻璃罩子,风雨是挡了,但阳光和雨露也进不来啊。
孩子总得学会自己面对风雨,才能长成大树。
咱们得放手,让孩子去摔几跤,知道疼才能跑得更快。
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心,谁都有,但可别成了“高压锅”。
一天到晚“你要争气”、“你得考第一”,孩子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学习固然重要,可快乐和健康的心灵更是无价之宝。
咱们得让孩子知道,努力过了,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好样的。
三、“比较”这事儿,简直就是家庭版“没有硝烟的战争”。
你看看隔壁小明,又考了满分;你再看看你,怎么就这点分数?这话一出,孩子心里头得多不是滋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咱们得学会欣赏他们的不同,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四、说到“忽视”,这也是个大问题。
孩子跟你说话,你忙着看手机;孩子想跟你玩,你说没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有的。
陪陪孩子,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比什么都重要。
五、“言而无信”,这事儿更伤人心。
你答应孩子周末去游乐园,结果因为加班又泡汤了。
次数多了,孩子就不信你了,心里头还会觉得你不重视他。
所以啊,答应孩子的事儿,一定要尽力做到,做不到也要好好解释,别让孩子失望。
“六、暴力沟通”,不管是动手还是动口,都是不对的。
打骂孩子,只能让孩子更加叛逆或者自卑。
咱们得学会用爱和理解去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支持。
七、“缺乏榜样”,这也是个大坑。
你自己天天玩手机、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怎么可能嘛!咱们得自己先做好榜样,孩子才会跟着学。
总之啊,当家长的咱们,得多用点心,多给孩子点关爱和理解。
家长五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家长五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一些家长可能会犯下一些错误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错误方法,并提供一些正确的解决方案。
错误方法一:过分溺爱有些家长过于宠爱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都会被原谅和忽视。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不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他们可能会变得自私、无礼,并遇到更多的问题。
解决方案:建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确保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会有相应的后果。
同时,家长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赞美和奖励,以增强孩子良好行为的积极性。
错误方法二:过度控制有些家长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
这将使孩子感到束缚和压力,抑制他们自由发展的能力。
解决方案: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力,并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
同时,家长应该保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以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错误方法三:过度批评一些家长过于挑剔和批评,不断指责孩子的错误和不足。
这样做可能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解决方案:家长应该用积极的语言来鼓励孩子,关注他们的优点和进步。
在指出错误时,采取建设性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问题所在,并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
错误方法四:教条主义一些家长追求完美主义,要求孩子始终按照规定的方式做事。
这样的教育方法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不能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解决方案: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法。
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错误方法五:忽视情感需求一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这会使孩子感到被忽略和不重要,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解决方案: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倾听他们的感受并提供支持。
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
总结: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方法,并及时进行改正。
家庭教育中的5个错误方式你知道吗
家庭教育中的5个错误方式你知道吗家庭教育中的5个错误方式你知道吗错误的家庭教育一:望子成龙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作为承载父辈自身生命和理想的延续,孩子被赋予了太多。
望子成龙也就自然而然了。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固定的认识,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和强烈的不安。
错误的家庭教育二:拔苗助长型。
拔苗助长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我想,循序渐进,顺其自然,按照客观规律来对孩子的.正确家庭教育才能实现好的收获。
错误的家庭教育三:狼爸虎妈型。
我们从媒体都看到或听到令人咋舌的狼爸虎妈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在父母的集权高压教育方法下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化茧成蝶,欲火重生。
我们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方法所带来的社会普遍意义所追求的成功的结果,但是这种功利性的结果对于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的孩子来说,对于更长久的未来说是否是成功还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与狼爸虎妈对立的是过分宠溺,过分宠溺的后果:要么造就的是纨绔子弟,要么就是唯唯诺诺的一个未来。
错误的家庭教育四:放任自流型。
很多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成为了留守儿童,许多孩子也在父母忙于经商图利间成为了问题孩子。
孩子从小到成年需要经历一段认知历程,它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细心照料与良好沟通矫正,重生不重养对于孩子成长来讲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这种放任不管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孩子的当下及未来极度的不负责任!错误的家庭教育五:简单粗暴型。
父母用武力高压的手段制胜不听话的孩子,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动则拳脚相加。
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
它会使孩子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以暴制暴,以毒攻毒,同时会产生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甚至会有极端行为。
其次,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常常会感到家庭冷酷无情,这严重的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选择离家出走,流落到社会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有的在别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父母毁掉孩子的七种做法
父母毁掉孩子的七种做法
1.过度保护-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去尝试新事物,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缺乏自信心,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 严厉批评 - 父母过于严厉地批评孩子的行为或表现,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法做到好的事情,从而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忽视孩子的感受 - 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会让孩子感到被冷落,从而产生焦虑和沮丧。
4. 过度赞扬 - 父母过度赞扬孩子的表现,不管孩子是否表现出色,会让孩子产生不真实的自我认知,失去对自己实际能力的正确认识。
5. 期望过高 - 父母过高地期望孩子的表现和成就,不顾及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兴趣,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6. 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会让孩子感到被束缚,失去自由和独立性。
7. 不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 父母不让孩子自由发展,限制孩子的行为和选择,会让孩子感到被限制和束缚,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 1 -。
四个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的做法
四个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的做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有些行为和做法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心理创伤。
以下是四个可能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的常见做法:1. 身体虐待:身体虐待是最直接和严重的孩子虐待形式之一,它可能包括打骂、拳打脚踢、用物品伤害孩子等。
这种行为让孩子感受到持久的身体痛苦和恐惧,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深远伤害,并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
2. 忽视和冷漠:忽视或冷漠是一种常见的对待孩子的不良方式。
如果家长或其他关键成年人忽略孩子的情感和生活需求,不提供适当的关爱和支持,孩子可能感到被抛弃、孤独和无助。
这种冷漠态度可能导致孩子在情感和心理上遭受创伤,影响他们的信任感和心理健康。
3. 情绪虐待:情绪虐待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通常表现为对孩子的恐吓、辱骂、侮辱或情感威胁。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可能会感受到持久的焦虑、恐惧和自卑,对他们的自尊心和情绪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 过度期望和压力:在追求卓越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家长常常将过度的期望和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要求他们在学业、运动或其他领域取得极高成绩。
这种过度期望和压力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感、失眠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身体虐待、忽视和冷漠、情绪虐待以及过度期望和压力是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创伤的四个常见做法。
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提供温暖、支持、尊重和理解的家庭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和情绪调节能力。
同时,教育和社会机构也应该加强对家长和成年人的教育,推广积极的育儿方式,以确保孩子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_三年级作文
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
以下10点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容易做错的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
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8.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很多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要知道,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
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
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
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
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第1页共1页。
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十种行为
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十种行为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
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
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
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
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
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
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
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
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
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
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教育子女十大忌
教育子女十大忌教育子女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责任和挑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品德情操。
然而,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有一些忌讳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以下是十大教育子女的忌讳。
第一忌:过度保护很多父母倾向于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远离困难和挫折。
然而,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孩子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适度的自由,让他们学会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忌: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任由他们任性,这样会导致孩子自私自我中心,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和照顾,但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要。
第三忌:过度批评过度批评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不被接纳,对他们的自尊心和信心造成伤害。
父母应该用鼓励和肯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关心。
第四忌:比较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不被接受。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父母应该认可孩子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第五忌:过度娇惯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孩子的需求和要求,这样会让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自主的能力。
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和责任,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
第六忌: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一种忽视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指导他们的学习和行为,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七忌:过度期望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给予他们过多的压力和负担。
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而不应该被成人的期望束缚。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第八忌:不重视情感有些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情感和心理发展。
情感与认知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积极引导他们发展健康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第九忌:过分干涉过分干涉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和创造力,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
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家庭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家长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本文将分析家庭教育中的十大误区,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误区一:过度保护孩子现代社会对孩子的安全和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往往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导致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性。
应对策略是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二:过分追求成绩许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高分就等于成功。
然而,这种观念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感。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误区三:过度批评和指责不少家长通过严厉的批评和指责方式来教育孩子,希望他们能变得更优秀。
然而,这种方式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情绪,降低他们的自尊心。
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心。
误区四:缺乏时间和关注在忙于工作和社交生活的同时,家长常常忽略了陪伴和关注孩子的重要性。
家庭亲子关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家长应该积极与孩子交流,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误区五:模仿和过度保守有些家长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行事,忽视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鼓励他们追求独特的兴趣和发展潜能。
误区六: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电子产品在普通家庭中越来越普及。
然而,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家长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休闲活动和交流。
误区七:不让孩子失败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失败,会过分替他们解决问题,并对他们的错误不予批评。
然而,失败和错误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失败和错误,孩子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八:不重视品德教育在追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有些家长忽略了对孩子品德修养的培养。
教育孩子最崩溃的三种方式
教育孩子最崩溃的三种方式
1. 过度保护: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会过于保护他们,
导致孩子长期处于舒适区,缺乏挑战和冒险,丧失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这种方式可能会培养出懒惰、害怕面对困难的孩子,甚至会影响
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2. 威逼利诱:有些父母会采用威逼和利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例如只有考高分才能得到奖励,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但也容易形成功利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3. 无限制放任:有些父母为了避免与孩子产生矛盾,经常听之
任之,放任孩子,导致孩子没有正确的方向和约束,随心所欲地做事,甚至有可能迷失方向。
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不负责任,
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如何正确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何正确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只是大人有自尊心,小孩子同样有哦。
可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的自尊心,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不懂,也无须合计孩子的感受。
这对孩子小小的心灵是一种伤害,父母应该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那么该如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如何正保证护孩子的自尊心的相关内容。
如何正保证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讥笑孩子不要当孩子某件事情没有做好时,就露出讥笑的眼光。
这种行为,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把孩子做比较如果父母总在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还说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那也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冷落孩子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必须要大人保护,大人温暖的。
大人不要冷落孩子,要给孩子完全和温暖。
让孩子自由表现当孩子有表现欲望时,不阻挡住孩子。
让孩子尽兴的自由发挥,孩子才干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不要拿孩子开玩笑还有一种父母喜爱拿孩子开玩笑,觉得很有意思,很玩好。
而孩子年龄小,就会把这些玩笑当真了。
不把批评挂在嘴上孩子做错了,批评一下是应该的。
可是不要把批评挂在嘴上,老是批评孩子,让孩子一点自信心都没有,岂能不伤到自尊心。
如何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现在社会的价值观有些扭曲,一切都只看结果。
人们都将取得高分、获得亮眼的成绩、摘取更高的奖项看成是最高的荣誉。
很多拼死拼活奋斗在人生战场上的人,只是因为结果不理想,没有取得所谓的“成功〞就灰心丧气。
虽然结果很重要,但踏踏实实奋斗的过程其实更值得珍惜。
当然,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结果,但如果一直保持不懈、不放弃的话,总有一天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时,为了制造灯丝,他试验了90种材料都没有成功。
爱迪生对低声埋怨的助手说,这不是90次失败,而是成功验证了这90种材料无法治造灯丝。
重视过程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很多专利,被人称为“发明大王〞。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父母就要注意引导孩子重视过程,即努力的重要性。
孩子是注重过程,还是只重视结果,这是由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的。
6种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
6种毁掉孩子的教育方式
1、无限纵容:虽然说孩子不懂事会说一些污言秽语,但是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阻止,一味的宽容孩子只会使孩子越来越没有底限,最终变成不成体统、令人厌恶的人。
2、有求必应:从婴儿阶段家长们对孩子就是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家长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当孩子长大后仍然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3、回避错误:家长发现孩子犯错时选择了回避,担心对孩子内心造成不良影响,长大后偷东西,或者是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会有全世界都与他作对的感觉,他反而成了受害者。
4、不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不管孩子看什么样的书,家长都是不闻不问,更不会干涉,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
5、放任自流:孩子没有完整的人格,是对孩子没有进行精神道德的教育,选择了一味的放任自流,孩子的三观就会被带偏。
6、帮孩子把一切处理好:当孩子把东西乱丢时就会帮忙收拾好,担心累着孩子,这样的习惯会让孩子养成不负责任。
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对策
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下面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对策:
1. “过分溺爱”的误区
许多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过度迁就孩子,导致孩子无法应对挫折和失败。
这种“过分溺爱”的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变成“被宠坏”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对策:家长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明白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2. “过于追求成绩”的误区
一些家长过于追求孩子的成绩,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和负担。
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变得焦虑和疲惫,甚至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策: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让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3. “孩子无所不能”的误区
一些家长过于理想化孩子,认为孩子无所不能,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没有正确的认识。
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自大和盲目自信,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对策:家长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能
力和不足之处,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避免弱点。
总之,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家长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误区并及时进行纠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父母教育孩子错误方法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错误方法有哪些(一)表扬过多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二)提问过多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否认感觉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
”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
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
”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
1,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家教往往存在“两极分化”。
要么爱得死去活来,要么严得不近人情。
过份爱孩子的家长常常替孩子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不能学着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以为别人的帮助理所当然。
有的父母则以“爱”为理由,对孩子过份严厉,经常骂孩子,甚至打孩子。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听话,但渐渐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勇于向上、百折不挠的劲头,失去敢于说真话的愿望。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
最毁孩子的六种行为
1.拒绝被教育:不允许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甚至在任何事情上也
不愿听从指导,这是最容易毁掉孩子的行为之一。
长期如此,孩子不
仅对他人具有抗拒,他们还无法接受任何知识,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忽视学习:孩子有时喜欢玩耍、看电视或社交媒体,而忽视学习,这会使得他们在学习上没有任何进步,反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3.懒惰放纵:有时,父母会宽容孩子的过度放纵,没有要求他们完
成课业或家务,这会对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当孩子长
大后,也容易变得懒惰、怠惰,把时间浪费在无益的活动上。
4.贬低孩子的能力:母亲或父亲会因为孩子太调皮,而贬低他们的
能力,例如,当一个孩子参加比赛失败后,就会被批评,这样会影响
孩子内心的信心,使孩子在未来无法实现更大的目标。
5.过度溺爱:当家长过分地溺爱孩子,以至于孩子不能正确地理解
和处理情绪、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时,他们会变得懦弱、任性,甚至
放纵自己,使他们在将来无法承担责任。
6.不及时约束: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千万不要等到太晚,
而要及时采取行动,尤其是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如果放任自流,他
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顽皮,从而破坏家庭气氛,影响孩子的成长。
毁孩子的爸爸六种行为
毁孩子的爸爸六种行为毁孩子的爸爸六种行为作为一个父亲,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但是有些父亲却因为自身的原因,不慎毁了孩子。
以下是六种毁孩子的爸爸行为。
一、情绪失控一些父亲在面对孩子时,情绪容易失控。
当他们生气或者沮丧时,会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甚至对孩子进行暴力行为。
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无助和不安全感。
二、缺乏关注和陪伴有些父亲工作繁忙或者有其他事情分心,导致无法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给孩子。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和不被重视,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过度保护一些父亲可能会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让他们承担风险或面对挑战。
这样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并且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压力。
四、负面言语有些父亲会对孩子进行负面言语,甚至是侮辱和羞辱。
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无助,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一些父亲可能会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
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被束缚和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六、缺乏教育方式一些父亲可能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无法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他们可能采用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松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
如何避免毁孩子?以上是六种毁孩子的爸爸行为,那么如何避免这些行为呢?1.控制情绪作为一个父亲,在面对与孩子相处时,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情绪。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生气时,不要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我们可以通过运动、读书等方式来缓解情绪。
2.多陪伴父亲应该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爱。
我们可以尝试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看电影等,这样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3.适当引导作为父亲,我们需要适当引导孩子,让他们能够学会面对挑战和承担责任。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尝试新事物等方式来帮助他们成长。
4.正面言语父亲应该用正面的言语来鼓励和支持孩子。
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表达对孩子的赞美和肯定,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被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
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
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
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
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
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
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
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
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
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
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
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
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
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
”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
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
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
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
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
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
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5.“人前教子”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
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
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
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
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
请检索一个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对自己的婴儿生气时,尖声叫嚷,咒骂。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女儿!”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
而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在固执的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
全然不顾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
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
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6.不信任孩子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
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
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
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7.拿别的孩子比较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
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
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
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
“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8.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很多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要知道,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
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
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
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
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9.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10.有条件的爱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
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
在生活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衣服!”“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
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
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婚姻的不幸。
他将在环境中被别人鄙视,最后沦落成小市民式的势利小人,终生在社会底层徘徊。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家长大人们,不要滥施你们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最后,我想谈到苹果。
我们能数出一个苹果中有几粒种子,但我们永远无法数出一粒种子能长出多少个苹果。
让我们对孩子的生命心存敬畏和充满慈爱。
了解带来尊重,而尊重为“爱”这个更高的力量,作出了准备。
让我们对孩子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包容,凡事等待,爱是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