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代秘书制度和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宋代秘书制度和人物

作者孙波

摘要:宋代强化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行政机构庞大,为保证其正常运作,

建立了较完备的秘书制度,对秘书的选拔、秘书工作的保密、公文程式的规范化、秘书工作的签判、公文拟写的期限和传递等都有具体规定,其中有些对今日的秘书工作仍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宋代、机构、选拔、翰林学院、公文、特点。

一、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秘书机构

1.三省、枢密院及三司中的秘书机构,

(1)中书省内的主事房、点检房、催驱房、班薄房、制敕库房。中书舍人五案办事:上案、下案、制诰案、谏官案、记注案。

(2)门下省的通进司、银台司、章奏司、封驳司、发敕司。进奏院:邸报、阖门通事舍人、阖门祗候。给事中五案办事:同中书舍人(制诰案-封驳案)

(3)尚书省内的秘书机构主要有开拆房、催驱房、班薄房、制敕库房。官职如唐例:令、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左右员外郎。此外尚书省各部也设立了专门的秘书机构,一般以案称之,如刑部设有进拟案,掌断案文书。

(4)枢密院的秘书机构有枢密院承旨司:下设兵籍库、吏房、教阅房;重要的秘书官:检详官。

(5)三司的秘书机构,三司是北宋前期国家最高财政机关,分盐铁,度支,户三部。秘书机构:催驱房、开拆司、勾凿司,发放司。

小结:宋代中央政府秘书机构更为专业化,分别负责文书收发、等级、督促、催办、检查、拟稿、封驳、承转、保管、汇录,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系统周密,较之唐代更为成熟。

2.政事堂的秘书机构,政事堂的长官为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掌为“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主要秘书机构有:孔目房、勾销房。主要秘书有:检正官、堂后官。

3.地方秘书机构,宋代地方行政建制为:路、州、县三级,路下面有帅、曹、宪、司,四司官署中的主要秘书官:主管机宜文字官、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官。州下面的官僚官有判官、掌书记、儒林郎。县下面有主簙、押司、贴司、录事。

二、宋代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宋沿唐制设学士院,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

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

翰林学士院的职责是为皇帝起草各种重要的诏书,并侍从皇帝出巡,充当皇帝的顾问,讲经读史等。重要的秘书官: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参与重要人事任免,作用重要、地位准荣。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皆是翰林中人。宋代翰林学院是皇帝名副其实的机要秘书处。

三、宋代秘书的选拔制度

我国秘书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历代选拔秘书的经验尤为可贵,对今天培养和任用秘书人员有借鉴作用。国家的产生和公共事务的发展促进了相应的秘书人员的出现。

宋代前期也借鉴唐代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选用秘书官员,并对被选者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包括身(身材相貌)、言(口才)、书(书法文理)、判(判理政事的能力)四个方面。不但要求他们文化水平高,工于书法,擅长写作和有治理公文的能力,还要口齿清楚,娴于辞令,且考虑到了外貌的要求。唐代还选拔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宋代同样设立翰林院,通过对翰林学士的选拔,选取其中能力出众者作为皇帝的秘书。唐代《授萧邺翰林学士制》中说:“至于参我密命,立于内廷,即必取其器识宏深,文翰遒丽;动能持正,静必居中;指温树而不言,付虚襟而无隐;此所以选翰林学士之意也。”这段话对翰林学士的素质要求作了高度的概括。(1)必须有参政经验和深厚的文字功底;(2)要清介自守,不结党营私。所谓“动能持正,静必居中”,即要求其在公务活动中保持操守,端方正派,不随势俯仰。(3)要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唐代对秘书工作人员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条即不准泄密。

宋代还通过专门考试来选用秘书。宋哲宗时特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所需的文字秘书,规定只有取得进士资格者才能报考,以要求考生必须博览古今、熟悉经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此基础上再试其公文写作能力。南宋高宗时,改宏词科为博学鸿词科,并放宽报考限制,以扩大生源,不论有无出身者皆可应试。但是,考试规则愈加严格,考试的内容应用性更强,规定“以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凡报考者,须依这12种文体各作应用公文2篇,合格者才准予考试。这种选拔方法,既注意了秘书人员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很高的文化修养,同时还要求他们具有直接处理业务的能力,使秘书制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四、宋代公文特点

在“武功”方面,宋代与大唐帝国有巨大反差,但“文治”成就有目共睹,“盛唐隆宋”在宋代公文的创作中也得到很好体现。

宋代内忧外患的社会现状,极大地刺激了文人士大夫,使得宋代官吏更加关心国是、注重民生;新古文运动的提倡,促进了两宋公文文风的改变,使得两宋公文擅长说理、重实轻空谈;南宋偏安一隅的现状,统治者耽于享乐的现实,使得南宋的主战派官员为抗金复国,收复失地,从而谱写出“以气主文”的公文新篇章。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宋代的公文机构朝专门化、撰制人员向专业化迈进。同时,进一步完善前代的公文制度,首创公文编号登记制度。但是严格的制度使得宋代公文过于呆板,缺乏活力。宋代公文具有实用性、以气主文、时效性、保密性、

专任性等特点,对于维护国家统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深了封建等级的鸿沟。宋代统治者重视公文档案的搜集整理,首创了公文汇编,先后编制《两汉诏令》、《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等书,并在皇帝实录中大量载入当时的皇帝诏令。这为宋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两宋公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结构之丰满,公文大家之多,写作技巧之娴熟,使宋代公文堪称中国古代公文史的最高峰。

参考文献:

【1】李海霞:《文心雕龙》对我国古代公文发展的影响《兰台世界》.2005年13期

【2】王安石:《王安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3】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