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1,写实与抒情相结合,深刻 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强烈的抒情 性相结合; 2,曹诗具有慷慨悲凉、古朴刚劲、沉郁雄浑的艺 术风格;钟嵘《诗品》评云:“曹公古直,甚有悲 凉 之句。” 3,曹操诗歌多是借乐府古题写时事。朱乾《乐府 正义》:“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 武 尤甚。”

(三)思想文化领域:
1,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并受到了前所 未有的冲击。 曹操《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 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 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 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 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 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 1,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士气”。 清 新流丽、细腻缠绵 。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沈德潜) 2,曹丕诗歌的特点还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 上。《燕歌行》二首 ,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 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诗。

三、曹植(192~232)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王与马共天下 。 *(田馀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 加剧了士庶之间的矛盾 ,寒族文人不平则鸣。
陈寅恪:“所谓士族者,其初并 不专用其先代高官厚禄为其唯一 之表徵,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

异于其他诸姓。”“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 风之 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 业之因袭。”(《唐代政治史述论稿》P71、 72)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 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 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 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 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 杰”,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 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 曹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文人。有才华、不 得志。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简单纲要

秦汉文学一、秦汉时期的社会和文学(一)社会历史概况1、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是严酷的文化专制。

焚书坑儒。

2、统一的汉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末年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建立;今古文经学之争;汉末统治危机,社会动荡。

(二)文学概况秦代的《长城歌》,杨泉《物理论》:“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李斯的散文。

《谏逐客书》等政论文、刻石文。

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其影响下,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

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史记》、《汉书》等其他散文。

二、秦及西汉散文(一)《吕氏春秋》1、概况:《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其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共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现今存160篇)。

《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在该书所取的各家学说中,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更多些,其预示了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2、艺术特点:(1)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2)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寓言;(3)具有自己特色,引用寓言来进行论证。

(二)李斯及其《谏逐客书》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游说秦国献统一之计,拜为客卿。

其《谏逐客书》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辞赋之丽。

(三)贾谊及其政论文贾谊(前200-前168),将汉代政论文体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概述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概述

(四)南北朝文学 • 宋代鲍照 • 齐梁永明体 • 南北朝民歌 • 庾信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学概述
一、乱世景况
• • • • 汉末 三国 西晋八王之乱 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北齐、北魏、北 周政权更迭。 • 南方:东晋王敦、桓玄的叛乱;宋、 齐、梁、陈政权更迭 • 朝文学的上下线:始于汉末建安时 期,结束于隋文帝统一中国。 • 划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 北朝文学。
(一)建安文学 • 汉未建安年间至魏朝前期 • 文学代表人物:三曹、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及蔡琰 (二)正始文学 • 魏朝后期 • 魏晋易代时期 • 文学代表人物:嵇康、阮籍
(三)两晋文学 1.太康文学 文学代表人物:三张(张载、张协、张 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 岳、潘尼)、一左(左思) 2.东晋文学 玄言诗占居文坛百年之久 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

第七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七讲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括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东晋(317—420)对峙的‚十六国‛(304--439),就是先后在我国北方存在过的一些封建政权。

在南方,刘裕代晋称帝后,经历了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北魏(386—534)统一了北部中国后,又分裂为东魏(534—550)一北齐(550—577)和西魏(535—556)一北周(557—581)(东魏、西魏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史称北朝。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大融合。

从黄巾起义到汉末大乱,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后又是八王之乱,导致南北分裂长达二百七十多年。

其间最长的朝代不过一百年(如东晋、北魏),短则二十多年。

在中国这块版图上曾经一度出现过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家。

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争夺权力或扩大统治范围,互相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有时战争异常激烈,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对应于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从东汉末年的党祸大屠杀,到西晋初司马氏政权的高压政策,许多文人都朝不保夕,惨遭杀害。

如孔融、祢衡、杨修、丁仪、嵇康、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刘琨、郭璞等等。

难怪有的文人用酒来麻醉自己,有的人隐居山林,住洞穴,韬光遁世,养性全身。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论

曹操
中国文学的个性与悲剧精神
一、诗言志的抒情典范 二、写实与幻想的奇妙 组合 三、格律化的表达旋律 四、“诗穷而后工”的 悲剧意蕴
建安风骨
英雄主义的个性 天下意识的理想 生命短促的忧叹 悲剧精神 英雄壮志与人生苦短是否矛盾?对酒当歌是否消极?
三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1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2 寒士的不平 3 文学家庭 4 宗族与伦理
四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1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2 自然与真 3 言意与形神 4 魏晋风流 5 从玄言到理趣
绪论 一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1 文学自觉的标志 2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3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1 乱世与乱世文学 乱世豪情与英雄悲歌 悲天悯人的情怀 2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死亡的焦虑 3 药与酒:生死主题 求仙主题 隐逸主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以诗 歌为轴心)
汉末及曹魏时期:(1)建安文学; (2)正始文学 西晋时期:(1)太康文学;(2)永嘉文学 东晋时期:(1)志怪小说;(2)玄言诗; (3)陶渊明田园文学 南朝时期:(1)宋之元嘉体(山水诗); (2)齐之永明体(新体诗); (3)梁陈之宫体(徐庾体); (4)文学理论总结期; (5)志人小说;(6)南朝民歌 北朝时期:(1)北方本土文学; (2)南北融合的文学;(3)北朝民歌
(2)魏晋至两宋时期文学(又分魏晋南北朝 文学、隋唐文学、五代两宋文学三个阶段),此 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期和鼎盛期。此一时期文 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独立发展的空间,文 学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诗、词的兴盛并发展到臻 于极致的美的境界标志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充分张 扬,审美上论结构的恢张、气势的博大虽已无法 与先秦两汉文学相提并论,但词采之美、体式之 纯、性情之真、韵味之厚却是它独具的魅力。概 言之其主流可称之为‚文人雅士的美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趋势是从庙堂到雅士再 到民间,从贴近政治教化到贴近文人个性精神 再到贴近世俗人生;其特点是调越唱越低,路 越走越广。 从中国古代文学三个时期九个阶段的总体 框架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处于一个十分重要 的位臵。它是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的转折点, 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第二时期中的 第一阶段,即唐代文学的前奏。也就是说,没 有它开创的方向及其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探索、 积淀,就没有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鼎盛和辉 煌。
小结:汉末至南北朝这近四百年的历史,总的 特点及其对文学产生的影响表现在:(1)政局 动荡,长期分裂,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的混乱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时代,与 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亦不相同,这种动荡不安 的时代不仅直接危及不少文人的生命,而且深 刻地影响到他们的心态和价值观;(2)中心南 移,政分南北,文化发展的南北差异显得异常 突出,文风亦出现南北之分;(3)民族冲突与 民族融合并存,而且长期分裂的政治格局为外 来文化(佛教)的接收、渗透提供了契机,文 化发展由此出现多元化趋势,这一时期文学天 空的丰富多彩是多元文化滋养的结果。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1)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1)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魏晋南北朝诗歌建安诗歌。

由于汉末社会动乱、思想活跃,建安诗歌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辉煌的阶段之一。

学习时对“三曹”、“七子”及蔡琰的创作概貌应全面了解,对曹操、曹植、王粲、蔡琰的作品应重点掌握。

曹操既是政治军事集团领袖,也是建安文盟主,诗歌创作开一代风气。

存诗虽仅二十余首,但内容现实性强,或反映社会动乱,如《蒿里行》,苍凉悲愤;或抒写理想壮志,如《短歌行》,慷慨刚健。

·艺术形式上则富独创性,如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发展了乐府诗;以四言写乐府,使四言诗出现中兴;此外,语言的简朴刚健,情调的慷慨悲愤,也都是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更重要的是,悲伤离乱、慷慨苍凉、志深笔长、梗概多气之建安风骨的形成,曹操有首创之功。

曹丕是曹操次子,他的《燕歌行》开创了七言新体制。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

他有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这两方面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多写政治抱负,奋发进取,《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英雄,正是曹植本人的写照。

后期诗多写不幸遭际,充满愤懑,《野田黄雀行》中“利剑不在掌”的悲哀,《赠白马王彪》中亲人生离死别的悲痛和遭到迫害的苦闷,都表现得十分强烈。

曹植诗在艺术上有突出成就。

他的五言诗名震诗坛,有鲜明的特色:一、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抒情性,前期诗中的任侠使气,后期诗中的满腔悲愤,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

二、骨气奇高,慷慨奋发,他那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贯穿于他的生活与创作的始终,形成奇高的骨气,激越感人。

三、词采华茂,语言精炼。

曹植诗歌或语言质朴,如《野田黄雀行》,或词采华美,如《公宴》,改变了乐府诗语言古朴的风貌。

四、工于起调,善为警句。

曹植善以警句开篇,精警突出,造成强烈影响。

警句有时安排于诗篇之中,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使诗情振起,感染读者。

总之,曹植创作成就比较突出,他使五言诗从民歌走向文人诗苑,故而被人们誉为“建安之杰”。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教学纲要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大致时期•汉末建安元年(公元196)—隋文帝统一中国(公元589),共历约394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及特征一、时代特征:战乱分裂乱世文学→文学的悲剧性基调长期战乱、动荡、分裂,导致了儒学正统地位下降。

二、时代思想的变化思想大解放道家思想、佛教的大流行三、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垄断经济、政治、文化。

“九品中正制”。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寒士的不平之鸣四、文人独特的心态强烈的忧患意识;焦灼苦闷的情感;鲜明的自我意识五、酝酿文学新变的时期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文学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文学观念的树立→文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追求(远离教化功能);文学体裁的独立和多样化;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空前繁荣2、玄学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玄学—→思辨的哲学崇尚自然——“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中国诗歌艺术精髓:言有尽而意无穷;魏晋风流佛教—→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丰富了文学观念和词汇。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永明声律说——揭示四声协调的规则,并自觉运用到诗文创作中,变以往自然的巧合为人工的声律,开启诗文格律化的道路。

修辞的丰富和自觉的追求,等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建安正始文学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和魏前期❖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以及蔡炎等,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打开了一个彬彬之盛的新局面,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并确立起“建安风骨”这一影响深远的诗歌美学典范。

“三曹”、“七子”、蔡琰等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第一节“三曹”❖曹操一、生平及思想❖(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出身于一个富有但社会地位不高的家庭,政治上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低微的阶层。

❖思想上排斥名教,反对伪道德,但并不真正排斥原始儒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2、抒发年命之悲,及时行乐之感 《芙蓉池上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于玄武陂作》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大墙上蒿行》:“人生居天地间,忽如飞 鸟栖枯枝”,“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 喜?”“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如飞。何 为自苦,使我心悲?”
3、抒情言志之作 《黎阳作三首》、《至广陵于马上作》: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 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 戢兵称贤良”。 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 之习矣。”
《文心雕龙· 总术》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 立言》:“吟咏风谣,流 连哀思者谓之文。……至若文者,惟须绮穀纷 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 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 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曹丕的《典论· 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 亮(浏亮:清楚明确)。”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南朝梁任昉《文章 缘起》,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 都对文体进行系统的区分。
1、诗的类型: 由原来的叙事诗改为抒情诗; 2、主题 :由原来的揭露权贵调戏民女的罪恶、 愚蠢行为,改为借采桑女盛年不嫁来抒发自己 政治上又受压抑、被弃置的哀怨心情; 3、表现手法: 虽同样写服饰,但描写的次序、 详略、重点和方法都不同。
2、出现表现寒士不平的庶族文学 西晋的左思,东晋的郭璞,刘宋的鲍照,是魏 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三、这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 宽松的时期 关于玄学
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 自然、言意之辩。王弼的“得意忘言”,成为 魏晋时代的新方法,人们用这种方法解经典、 论证玄理、调和儒道;也用这种方法,作为生 活准则,作为文学艺术审美追求。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北师大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大纲

北师大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大纲

第一讲绪论第一节士大夫文化形态与文学发展士大夫阶层掌握文化权力、主导文学潮流。

儒家传统政教精神衰落,玄风盛行。

刘宋以后门阀势力开始削弱。

佛学输入,思想元共存。

第二节文学集团的活动对文学的影响。

从建安时期开始,文人雅集上的文学创作就成为文人集团最主要的活动。

文集的编纂是文学集团发挥社会影响力的另一重要途径。

第三节各体文学的发展与相互影响。

诗歌、辞赋和骈文是最突出的文学种类,散文、小说也出现了优秀作品。

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了众多佳作。

第二讲建安、正始文学第一节邺下文人集团集团的形成:邺下文人集团的最后形成,始于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 196 —219 年)十三年,建安末期“七子”等重要文士相继去世,邺下风流宣告结束。

集团形成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文学的目光由早期的关注民生疾苦、社会动荡,转而为主观情致的抒发,直接反映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少,作品的风格上,也由“骨气奇高”、“慷慨悲壮”转为更倾向于“辞采华茂”、“美瞻”“风流”之类。

邺下文人对汉末诗歌的继承及发展:首先是创作行为方式上的新变,表现为“同题作”与“即兴创作”的大量出现。

其次是文学创作目的的转变,由“表现的”转变为“才性的”。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曹操:生平、乐府诗、散文。

曹丕:生平、乐府其他诗歌、《典论·论文》。

第三节曹植曹植的生平。

曹植创作的前后两期:前期或流丽华美,或志气豪迈;后期情感深潜,风格沉郁苍凉。

第四节建安七子与蔡琰。

建安七子: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蔡琰:五言《悲愤诗》叙事抒情交相融合,写景触目惊心,写情深切细致。

第五节阮籍与嵇康。

“竹林七贤”:指山涛、向秀、阮籍、阮咸、嵇康、刘伶和王戎。

阮籍:生平;《咏怀诗》:一生情感的凝聚,反复抒写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嵇康:生平;四言诗;说理文。

第三讲两晋诗文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文学。

陆机:《文赋》;诗歌特点:第一,内容贫乏,且多数是模仿之作;第二,辞藻繁缛华丽,形式多用排偶。

潘岳:与陆机齐名,也是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从东汉建安元年(196)起到隋文帝杨坚灭陈(589)止,共393年的文学发展的历史。

这是一个由全国统一走向南北分裂,又由分裂重归统一的时代。

魏、蜀、吴三国对峙,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偏安江左,南北朝分治形成。

北朝经历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更迭。

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代。

幻灯片31.政治环境的混乱与恐怖2.儒学的衰微与玄学的兴盛3.道教佛学的传布幻灯片4“文学的自觉时代”。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1.文学从学术分化出了,成为独立的门类。

2.对文学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幻灯片5文学分期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第一期:魏和西晋第二期:东晋和南北朝幻灯片61.诗歌方面:①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和蔡琰。

“建安风骨”。

②正始时期嵇康、阮籍,“颇多感慨之词”,诗风隐晦。

③太康时期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傅玄。

④永嘉时期玄言诗充斥诗坛。

刘琨。

郭璞。

⑤东晋时期孙绰、许询玄言诗。

陶渊明开辟了田园诗苑。

⑥南北朝山水诗代替玄言诗。

谢灵运、谢脁。

鲍照。

“永明体”诗出现。

梁陈宫体诗。

庾信。

南北朝乐府民歌。

《西洲曲》和《木兰诗》。

2.辞赋以叙事、咏物、抒情小赋为主,并逐渐走向骈俪化,称为俳赋。

王粲、曹植、陶渊明、鲍照、江淹、庾信等是这时期著名的赋作家,3.散文与骈文魏晋散文自然通脱,清新隽永。

曹操、诸葛亮的、曹丕、曹植、嵇康、阮籍、陶渊明等。

齐梁时代骈文盛极一时。

山水纪游散文勃兴。

幻灯片94.小说志怪小说如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如刘义庆《世说新语》等,标志着中国小说初具规模。

5.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

还有一些文学选集,如挚虞《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

幻灯片10。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纲要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纲要
25.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
26.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
27.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
(2)反对贵古贱今,主张今胜于古。
(3)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4)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化。
十五、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
(2)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又发现了汉语四声。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一文对此作了发明。
(3)四声的发现和应用,形成了最初的诗歌声律,并产生了相应的永明体诗歌。沈约是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并撰有《四声谱》。
(4)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四声八病”之说。声即四声,用以定韵;病即八病,用以求和。八病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的,四声八病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
(5)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他要求五言诗一句中,除了双声叠韵词之外,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如有不合,即称为“病”。而一联之中,前后句平仄声调应该错开。
(3)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气”既作家的气质,又指作家的才性,也指作品的风格。由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作品风格。
(3)文体论和文学批评论。提出文章“本同而末异”的观点。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认为不同文体各有其不同风格。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体现了对文学特点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魏晋文学观念的时代特点的反映。

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框架

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框架

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框架
一、魏晋文学概况
1.魏晋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2.魏晋文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3.魏晋文学与其他时期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二、建安文学
1.建安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2.建安七子的简介和作品特点
3.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曹植的诗歌
1.曹植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历程
2.曹植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3.曹植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阮籍和嵇康的玄学诗
1.阮籍和嵇康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历程
2.阮籍和嵇康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3.阮籍和嵇康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陶渊明的田园诗
1.陶渊明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历程
2.陶渊明田园诗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3.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六、南北朝文学概况
1.南北朝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2.南北朝文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3.南北朝文学与其他时期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七、谢灵运的山水诗
1.谢灵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历程
2.谢灵运山水诗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3.谢灵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八、鲍照的乐府诗
1.鲍照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历程
2.鲍照乐府诗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3.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九、骈文与散体文
1.骈文与散体文的定义和特点
2.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与散体文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家作品
3.骈文与散体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目的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环境与社会思潮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重点难点:魏晋南北朝社会思潮、文学发展线索及主要成就教学时数:2课时一、社会概况(一)政治环境的混乱与恐怖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从东汉建安元年(196)起到隋文帝杨坚灭陈(589)止,共393年的文学发展的历史。

这是一个由全国统一走向南北分裂,又由分裂重归统一的时代。

魏、蜀、吴三国对峙,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偏安江左,南北朝分治形成。

北朝经历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更迭。

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代,581年隋代北周,589年灭陈,完成全国统一。

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隋建吴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196)........................(约400年) (589)东汉末年,政治上发生了激烈的动摇。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专横,外戚宦官的争权夺利,兼并土地,压榨人民,水利不修,水旱连年,使得广大人民陷入饥饿流亡的绝境,终于爆发了以黄巾为首的农民大起义。

接着是董卓、曹操的举兵,三国的混乱局面因而形成。

三国之后,接下去便是曹丕、司马两家的继续篡夺,贾后之乱,八王之乱,再加以北方外族的侵入,结果是怀帝、愍帝的被虏,于是西晋便灭亡了。

到了东晋,虽偏安一时,中经王敦、苏峻、桓玄之乱,造成了刘裕称帝的机会,东晋此时也宣告结束。

在这两百年中阶级矛盾、种族矛盾,非常尖锐。

内祸外患,接踵而来,战乱饥荒,连续不断。

在政治上派系对立与篡夺继续的专制政治环境下,文人是动辄得咎,命如鸡犬。

东汉末年党祸的大屠杀,造成极其恐怖的局面。

再如孔融、祢衡、嵇康、陆机、陆云、潘岳、刘琨等人的遇害,都是很悲惨的。

难怪郭泰、袁闳等人,有的住进土穴,有的躲进树洞,都作了《高士传》中的高士了。

也难怪魏晋文人,故意装聋作哑、寄情药酒,或文尚曲隐,或诗杂仙心,或挥尘以谈玄理,或隐田园而乐山水。

这种环境对文学的转变是很有影响的。

(二)儒学的衰微与玄学的兴盛儒学在汉代虽盛极一时,到了魏晋,便呈现出极度衰微无力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文学总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总论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厌恶仕途,傲视世俗, 崇尚老庄,为司马氏所不容,而遭杀身之祸。 阮籍“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崇尚老庄,全 身远祸,在险恶的政局中采取一种消极反抗态度。 凡此种种,表明建安时期的积极进精神已经为否定 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所代替。其时作品 中更多地表现老庄的人生境界。
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 人许询、孙绰等; 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 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 阴铿; 梁、陈之际宫体诗; 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他是南北朝诗歌 的集大成者。




(2)内容线索: 建安诗歌,慷慨苍凉,梗概多气,号为“建安风骨 ”; 正始诗歌继承建安诗歌的传统,由于环境险恶,变 慷慨用世为忧生嗟叹; 太康诗歌重模拟、颂功德,重形式倾向明显,而左 思则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的继承者。其《咏史》 诗,借古讽今,抒写怀抱,笔力矫健。其后,鲍照 《拟行难路》和《拟古》之作,情感抑郁、体气豪 迈;庾信《拟咏怀》抒发悲愤,开绮艳、清新、老 成的诗风。

永嘉南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对峙局 面。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史称南朝。南朝继续东晋的偏安局面,社会 安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齐两朝 ,思想领域中玄学思想已不占主要地位,玄 风在士人生活情趣中逐渐淡化,在士人阶层 中,儒学、玄学、佛学并存。社会思潮的多 元化、文人信仰相对自由,带来了一定程度 的思想解放和学术气氛的活跃。

名教:汉武帝时,把封建的三纲五常立为名分、定 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以教化民众。魏晋 时,名教与“自然”大致相对。宋明以后,名教指 “天理”,即封建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
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王朝,不久便 统一了全国。太康元年,颁布占田制,士族 依靠门弟,把持高官,却又“不以物务婴心 ”。此时的士人没有进取心,清谈玄理之风 更盛。其时,文学建树不大。 代表人物有“太康诗人”,即“三张”(张载 与其弟张协,张亢) 、“二陆”(陆机与弟陆 云 )、“两潘”(潘岳与侄潘尼 )、“一左”( 左思),其中陆机、潘岳的诗作,内容贫乏 ,一味追求词藻华缛和对偶工整,“并结藻 清英,流韵绮靡”(《文心雕龙· 时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五大块1、建安、正始文学(动乱中文学的自觉)2、两晋文学(名士风流在文学上的反映)3、南北朝文学(艳丽新变在文学上的追求)4、南北朝乐府(吴楚风情与北方民族风习)5、志怪志人小说(搜奇记异与逸闻轶事)第一块:建安、正始文学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1、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2、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3、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背景4、阮籍、嵇康的主要作品与特色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1、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风骨本指人的精神面貌、风采、骨相,这里用于文学。

《文心雕龙·风骨》云:“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虽然后人的理解有所不同,(见文学史第42页、49页22个注)但都是指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使其文学具有悲凉慷慨的情调、爽朗刚健的风格。

2、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但在这时代与个人的交汇点上,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

政治的较为开放,写作比较自由,有时产生直抒胸臆,无所顾忌的作品。

二、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1、三曹的主要作品与特色:A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他的诗从内容到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有的反映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

如《蒿里行》。

有的写其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如《度关山》、《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先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他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

其文章多为章表诏令,不拘旧格。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

B曹丕的诗主要分宴游诗、抒情言志之作、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三类。

最后一类体现了他的水平,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为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影响。

他的诗有文士气,一、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二、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

在艺术形式上三、四、五、六、七、杂言诸体具备。

C曹植的创作以建安25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

如《白马篇》。

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有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也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美女篇》、《七哀诗》。

也有述志诗和游仙诗。

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具有《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特点,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文、赋的成就也很高。

章表书记极富情感。

如《求自试表》。

《洛神赋》不仅描写刻画前所未有,而且是体物写志的佳作。

2、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A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其中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他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代表作是《七哀诗》。

《登楼赋》是抒情小赋的名作。

刘桢的诗纯以气势取胜,赠答诗以《赠从弟》,游乐诗以《公宴诗》、《斗鸡诗》为有名。

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见称于时,陈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的《驾出北郭门行》、徐干的《室思诗》,都是有名的作品。

B蔡琰:蔡琰,字文姬,其五言体的《悲愤诗》长达540字,自叙身世,有如史诗。

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其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可以和《孔雀东南飞》比美。

三、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背景1、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正始名士的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他们是讲老庄的。

何晏是吃药派,名气大、美、打扮、吃药-—五石散(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竹林名士号称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山涛、王戎、向秀)他们是饮酒派。

大喝,礼节不管。

代表人物是阮籍、嵇康。

刘伶有《酒德颂》,向秀有《思旧赋》。

2、时代背景:曹魏后期政权不稳,司马氏与曹氏之间的斗争剧烈,大肆诛杀异己。

是以正始时期的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四、阮籍、嵇康的主要作品与特色1、阮籍: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

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其风格隐约曲折,“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

他处世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李善《文选注》)。

文章最著名的是《大人先生传》,实以自况。

2、嵇康:曾为中散大夫。

好老庄,通音乐,对传统儒家思想富于批判精神,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其诗的风格,《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又一批成功之作。

其《幽愤诗》自述身世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赠秀才入军》情趣洒脱。

其论辩文析理縝密,辞喻丰博。

兼宗名法之家与道家论理之长,做到精核而不失之苛察,通贯而不失之虚浮。

从而将论辩文推到新的高度。

《与山巨源绝交书》、《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为代表。

主讲篇目:曹操《蒿里行》、《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

王粲《七哀诗》《登楼赋》。

陈的《饮马长城窟行》。

蔡琰《悲愤诗》。

阮籍《咏怀诗》。

嵇康《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

诗歌要求背诵。

附1:参考书目: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鲁迅全集》本附2:思考题:1、试比较曹操和曹丕的不同。

2、曹植的诗歌为什么受后人的推崇?3、阮籍的诗歌“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块两晋文学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1、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的特点2、左思、刘琨、郭璞的主要作品和特色3、东晋玄言诗的特点4、陶渊明的主要作品和成就一、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诗风的特点西晋政局从暂时稳定趋向腐败动乱。

前期作家有张华、傅玄,太康、元康时期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协、张载、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之称,后期有刘琨、郭璞。

但西晋诗坛的特点,即所谓的太康诗风,是以陆机、潘岳为代表。

陆机才冠当时,众体皆备。

《吊魏武帝文》、《文赋》、《猛虎行》为其代表。

潘岳以善叙哀情著称,《悼亡诗》、《怀旧赋》为其代表。

他们既无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没有阮籍的寄托遥深,其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其繁缛的特征与汉魏古诗相比,表现为: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二、左思、刘琨、郭璞的主要作品和特色1、左思:他以《三都赋》名震京都。

由于出身寒微,不被重用,写《咏史》八首以抒怀。

其内容主要是寒士的不平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抗争,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含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2、刘琨:在时世动荡中写的《扶风歌》,绝命词《答卢谌》、《重赠卢谌》,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也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3、郭璞:代表作《游仙诗》19首,借游仙写其坎凛之怀,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

《江赋》以博物见长,行文亦有气势。

三、东晋玄言诗的特点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西晋末年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百年之久。

其代表人物是孙綽和许询。

玄言诗的特点是淡乎寡味,缺乏形象。

可是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

有的玄言诗借山水以抒情,如孙綽的《秋日诗》。

王羲之等人的兰亭诗和王的《兰亭集序》也表现出玄理与山水的结合。

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不高,但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

四、陶渊明的主要作品和成就1、陶渊明的生平:他生活于晋宋易代之际,以辞彭泽令为界,分前后两期。

此前他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没有再度出仕。

2、陶渊明的思想:他的思想既融汇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其思想可概括为: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超越生死与大化合一。

3、陶诗的题材分类:可分为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五类。

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

如《归田园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咏怀和咏史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如《饮酒》、《拟古》、《杂诗》、《读山海经》。

行役诗除悲叹行役的辛苦外,还有表示对仕宦的厌倦和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这特有的内容。

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赠答诗的特点是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

如《停云》、《答庞参军》。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很出色。

《五柳先生传》不重在叙生平事迹而中在表现生活情趣。

《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都是名作。

4、陶诗的艺术特征:自然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其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

其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情、景、事、理的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5、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他的风格与当时的华丽文风不合,到宋代以后才有了崇高的地位。

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时尤为如此。

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平淡自然是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菊和酒成为他的象征,中国文学里象征高情远致的意象。

主讲篇目:左思《咏史》。

刘琨《重赠卢谌》。

郭璞《游仙诗》。

陶渊明《归田园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饮酒》、《拟古》、《杂诗》、《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

附1、参考内容:1、门阀制度:魏文帝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更加强盛,“王与马,共天下”。

是以这个时期文学家族大量出现,寒士不平也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主要是用老庄思想揉和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玄学家的清谈成为一时的风气。

对文学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玄学中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魏晋名士风流和玄言诗都是这种思潮的产物。

附2、参考书目: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附3、思考题:1、太康诗风的繁缛对文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2、左思的《咏史诗》和历代的《咏史诗》有什么不同?3、陶渊明的诗中也言理,这些诗和玄言诗有什么区别?第三块南北朝文学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1、謝灵运、鲍照与刘宋诗风的转变2、“永明体”与齐梁文学3、“宫体诗”与“徐庾体”4、庾信与北朝文学一、謝灵运、鲍照与刘宋诗风的转变1、謝灵运与山水诗:謝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祖父为謝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