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理论教案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2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2讲)](https://img.taocdn.com/s3/m/ed7ecee4102de2bd96058851.png)
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而兴奋(Exitation)则应定义为动物 机体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可兴奋组织(Exitable tissue):受到刺激时,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 组织(如神经、骨骼肌、腺体等)。
•
刺激:引起动物机体细胞产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可分为: 物理性刺激:如机械的、温度的、光、声、电等 化学性刺激:如血液中的各种离子浓度改变、PO2、 PCO2、PH值、激素等 生物性刺激:如微生物或寄生虫等 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或研究中,常采用电刺激(通过电刺激器实现。原 因在于使用方便,刺激强度、时间、频率等条件易控制。)。
0.5-2.5ms,但心肌细胞持续时间可达200-400ms。电位从阈电位至完成1/3 复极化的变化过程。 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用较强的刺激可引起细 胞产生新的兴奋(但兴奋性仍较小!)。电位从复极化1/3处至除极负后电 位的变化过程。 超常期:在相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稍高于正常水平,用较小强 度的刺激即能引起新的兴奋。电位为负后电位经历的变化过程。 低常期:继超常期之后,细胞又进入兴奋性低于正常水平,需较大强 度的刺激才能引起新的兴奋。电位为正后电位经历的变化过程。 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使细胞的兴奋(即动作电位)是一个一个分
教学目标、要求(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
1. 了解体液、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的化学成分等。 2. 理解细胞的兴奋性及白细胞、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3. 掌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难点:白细胞、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教学用具准备:
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
动物生理的备课教案
![动物生理的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280c0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0.png)
动物生理的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2. 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术语;3. 能够理解和解释动物的生理过程和适应机制;4. 培养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2. 教学内容1. 动物生理学概述- 动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目的;- 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 动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代谢和能量转化。
3. 动物组织与器官- 动物的组织类型和特点;- 常见动物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器官协调和调控机制。
4. 动物体液和内环境- 血液和淋巴的组成和功能; - 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 动物体液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5. 动物神经系统-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冲动的传导和转导;- 动物的感觉和运动机制;- 神经调节和体内节律。
6. 动物的生殖和生育- 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生殖器官; - 受精和胚胎发育;- 生殖行为和繁殖策略。
7.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动物的适应与进化;- 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 生物钟和季节性适应。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命活动;-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动物生理过程;-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动物的适应机制和生理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多媒体辅助:使用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动物生理的相关知识。
4. 教学评价-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上的问题讨论,考察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自主分组,研究某一方面的动物生理问题,并进行展示和评审。
5. 教学资源- 教材:选择适合学校教学大纲的动物生理学教材;- 多媒体资料:准备丰富的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8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8讲)](https://img.taocdn.com/s3/m/904f06fbf90f76c661371aa7.png)
体温调节中枢:存在于从脊髓到大脑皮层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内。但是体
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关键部位,接受外周或
中枢温度感受器传入的温度信息, 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 然后通过传出途径, 将中枢的指令性信息下达到产热和散热器官,调节产热和散热比例,使体温 保持相对稳定。
于髓绊和集合管;(2) 围绕肾小管的毛细血管网。 1.3 肾脏血液循环的调节
保证有足够的血流量以完成泌尿功能;还要和全身血液循环相协调。 自 身 调 节 (autoregulation) : 肾 血 流 量 在 一 定 的 血 压 ( 80-180mHg 或
10.7-24.0KPa)变动范围内能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不依赖肾外神经支配) 自身调节的机制: ①肌源学说: 入球小动脉舒缩与跨壁压变化直接相关。 ②管-球反馈(tubulogomerular feedback)
+
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20%(肾重占体重0.3-0.7%),94%供应皮质层,5%
供应外髓,1%供应内髓。
肾动脉-两套毛细血管网-肾静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第一套
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围绕肾小管和集合管形成第二套毛细血管网。
髓旁肾单位出球小动脉进入髓质后分支。(1) 形成细长U形直小血管,平行
1. 了解肾脏的结构与血液循环特点等。 2. 理解等热范围含义及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3. 掌握体温调节机理及尿生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温调节机理及尿生成的过程。 难点:体温调节机理及尿生成的过程。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图、表)
作业和思考题:
1. 解释名词:等热范围、肾单位、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滤过作用、原尿、终尿、重吸收、分 泌、排泄、渗透性利尿 2. 试用调定点学说解释动物体温为何能保持相对恒定? 3. 简述肾单位的组成及类型。 4. 说明肾脏的血液循环及其调节特点。 5. 简述滤过摸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6. 试述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6aef0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1.png)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一)概念:是研究动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分类:整体生理学器官和系统生理学细胞和分子生理学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慢性动物实验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进行手术,暴露所研究的器官(如消化道各种造痿手术)或破坏某器官(切除内分泌腺等),然后在接近正常生活的条件下观察所暴露器官的某些功能,观察摘除或破坏某器官后产生的功能紊乱等.(二)急性实验法1.在体实验法(活体解剖实验法in vivo):从活的或刚死的动物身上切离要研究的器官(如小脑蛙心等)或组织(如肌肉强直收缩)放在人工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内保持生理功能以便进行实验研究.2.离体实验法(离体器官实验法in vitro):将动物麻醉或破坏大脑(无菌条件下)进行手术,暴露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以便进行实验观察。
第二节机体功能与内环境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metabolism ):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转移过程。
(二)兴奋性(excitability):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当其周围环境条件迅速改变时,有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三)适应性(adaptation):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或其部分组织的机能与结构也将在某种限度内随之改变,以求与所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机体的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四)生殖(reproduction):是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产生相似的另一新个体的过程。
二、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二)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环境,又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媒介,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恒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为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1)稳态的新陈代谢的必要保证。
温度、PH值影响酶的活性,水溶液渗透压影响物质交换。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77c0b6f01dc281e43af093.png)
动物生理学教案第一章动物生理学概述明确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机体生理功能的各控制系统的含义。
了解一般的研究方法。
理解并结合以后章节逐步掌握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和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掌握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以及掌握和运用反馈控制系统。
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的科学。
从研究对象来说,可分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通过学习动物生理学,从而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更有效地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研究水平)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二)研究方法生理学中的一切理论都来自实验,它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以器官和整体水平为主,所以动物实验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两类:1.慢性实验2.急性实验1)在体实验(活体解剖实验方法)2)离体实验第二节机体与内环境一、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它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1.同化作用是指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改造或转化,以提供建造自身结构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的过程;2.异化作用是指机体把自身的物质分解,同时释放能量,以供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并把分解后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兴奋性是指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一切活的组织或细胞有产生动作电位并能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三)生殖是指畜禽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可产生相似的另一新个体的过程。
(四)适应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或其部分组织器官的结构与机能也将在某种限度内随之改变,以求与所在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机体的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二、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一)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1.体液2.细胞内液3.细胞外液(二)内环境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为细胞外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0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0讲)](https://img.taocdn.com/s3/m/912070fe7c1cfad6195fa7d4.png)
课后小结:
本此课教师讲授认真,学生听讲专心,常有互动,气氛活跃,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按计划 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字体用五号宋体,1.5 倍行距) 第 10 章 神经 1 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 1.1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采用启发式方 法,运用现代 多媒体手段教 学
神经系统的组成 脊髓:分颈、胸、腰、荐四部分
• 结构
以化学性突触为例,突触结构分为三部分: (1)突触前膜(成分):具有栅栏和突触囊泡。 (2)突触间隙:约为200-500Å。 (3)突触后膜(成分):形成许多皱褶,具有受体。
突触传递:神经冲动(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 • 突触传递的机理
以化学性突触为例说明,突触传递的机理为: 神经冲动→突触前膜去极化→Ca 进入前膜→突触囊泡释放兴奋性 递质/抑制性递质→递质在间隙扩散,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 离子的通透性改变(Na 内流增多/K 外流、Cl 内流增多)→突触后膜去极 化/超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影响突触后神经元活动(兴奋/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由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 而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Na 内流增多)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由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 而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 K 外流、Cl 内流增多)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
1.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感觉功能、躯体运动功能等。 2.理解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受体、感受器等概念。 3.掌握神经元的结构、突触传递过程、感觉传入途径及小脑生理功能等。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神经元的结构、突触传递过程、感觉传入途径及小脑生理功能。 难点:突触的结构、突触传递过程、感觉传入途径及小脑生理功能。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e278bebed5b9f3f80f1cb3.png)
作业和思考题:
1.解释名词:条件反射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消退、动力定型、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激素、半衰期
2.试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并说明形成条件。
3.何谓神经活动类型包括哪四种基本类型。
4.简述激素的作用特征。
5.试述含氮激素及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
一个二碘酪氨酸(DIP)和一个一碘酪氨酸(MIP)偶联生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
•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及转运
贮存:甲状腺激素(T3或T4)生成后,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存在甲状腺的腺泡腔中。
释放: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腺上皮顶端的微绒毛通过胞饮作用将甲状腺球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内,经溶酶体酶水解后, T3、 T4被释放进入血液。
转运:甲状腺激素( T3或T4)进入血液后,以两种形式运输,即大部分及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结合运输,少部分呈游离状态运输。
只有游离状态的甲状腺激素( T3或T4)才能发挥生理作用。
因T4及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不易游离,而T3及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弱,易于游离。
T3的生理活性比T4在2-5倍。
但T4的半衰期比T3长( T4大约6~7d, T3大约为1~3d)。
▪主要生理作用
(1)对代谢作用
①生热作用:甲状腺激素能增加产热,促进能量代谢。
如1mgT4可增加产热1000千卡。
(相当于250g葡萄糖或110g脂肪产生热量)
②对糖代谢作用:促进糖元的分解和利用(大剂量时,可使血糖升高,出现糖尿)。
动物生理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动物生理试讲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e3968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e.png)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心脏的结构,掌握动物心脏的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动物心脏的结构。
2. 动物心脏的功能。
教学难点:1. 动物心脏各部位的功能。
2. 动物心脏的血液循环。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动物心脏图片,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器官吗?它有什么功能?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心脏是动物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运走。
二、动物心脏的结构1. 教师展示动物心脏解剖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各个部位。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动物心脏的结构特点。
3. 教师讲解动物心脏的各个部位:a. 心脏壁:由心肌组成,分为心房和心室。
b. 心瓣膜: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起到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c. 动脉圆锥:连接心室和动脉,负责将血液泵入动脉。
三、动物心脏的功能1. 教师讲解动物心脏的功能:a. 心房:接收血液,并将血液泵入心室。
b. 心室:将血液泵入动脉,为全身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c. 心瓣膜:防止血液倒流,确保血液单向流动。
d. 动脉圆锥:将血液泵入动脉,保证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2.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动物心脏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实验演示1. 教师展示动物心脏解剖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各个部位。
2. 学生分组进行动物心脏解剖实验,观察心脏的结构特点。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心脏功能实验,观察心脏泵血情况。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动物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动物心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动物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差异。
2. 结合实际,思考动物心脏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解剖实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了动物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高三动物生理教学设计
![高三动物生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c5d1fa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6.png)
高三动物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了解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和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
3. 掌握常见动物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的神经生理学- 神经元和神经传导-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 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 动物的消化生理学- 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机制- 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3. 动物的循环生理学- 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液的成分和循环过程- 循环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4. 动物的呼吸生理学- 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的机制和调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5. 动物的排泄生理学- 肾脏和尿液的形成- 排泄物的生成和排出- 排泄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对动物的生理过程进行理论认识,打好知识基础。
2. 实验法:设计针对动物生理学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从中体会和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动物生理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有关动物生理学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2. 知识讲解分别讲解动物的神经生理学、消化生理学、循环生理学、呼吸生理学和排泄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概念。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动物生理实验操作,如测量小鼠的心率、观察兔子消化系统的解剖组织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动物生理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4. 讨论和分析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与动物生理学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展开讨论。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2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2讲)](https://img.taocdn.com/s3/m/d04f20252af90242a895e54f.png)
课后小结:
本此课教师讲授认真,学生听讲专心,常有互动,气氛活跃,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按计划 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字体用五号宋体,1.5 倍行距) 第1章 绪论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采用启发式方 法,运用现代 多媒体手段教 学
6 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 6.1 肾上腺的结构特点
哺乳动物的肾上腺有一对,分别位于左右肾脏的前缘。每个肾上腺明显地分
பைடு நூலகம்
卵巢分泌的激素有雌激素、孕激素、松驰素和少量雄激素、抑制素。
雌激素: 主要由卵泡颗粒细胞和膜细胞合成分泌, 包括雌二醇 (活性最强) 、 雌酮和雌二醇。
孕激素:主要由卵巢黄体细胞和胎盘合成分泌,主要为孕酮。 松驰素:主要是在妊娠过程中由卵巢的间质腺和妊娠黄体所分泌的;某些 动物的胎盘或子宫也能分泌松驰素。 抑制素:由卵巢卵泡的颗粒细胞分泌(睾丸支持细胞也能分泌) 。
7.2 胰岛激素及其作用
胰岛素(Insulin) ( •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分为A、B两条肽链,两条肽链通过两个二硫键连
接。
•主要生理作用
(1)对糖代谢的调节:促进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2)对脂肪代谢的调节:加速合成,抑制动员; (3)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促进合成,抑制分解。 胰岛素可促进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贮存,故胰岛素有“储存激素”之称。
(2)参与应激反应:动物受到有害刺激(如寒冷、中毒、创伤、疼 痛、缺氧、精神紧张等应激情况)发生应激反应时,糖皮质激素分泌显著 增多,以增强机体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 (3)抗炎症和抗免疫的作用: 临床上大剂量使用皮质醇时, 有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能使淋巴细胞减少,故具抗抗免疫作用。 (4)对其他激素的允许性作用
孕激素的生理功能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7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7讲)](https://img.taocdn.com/s3/m/597e570eeff9aef8941e0654.png)
送进皱胃之前, 残存的VFA和碳酸氢盐已被吸收, 避免了对皱胃的不良影响, 维持着皱胃良好的消化功能。
• 前胃运动的调节:受神经和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迷走N兴奋,加强前胃运动;交感N兴奋,抑制前胃运动。 体液因素:促胃液素兴奋瘤胃运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抑制瘤 胃运动。 4.1.3 反刍 反刍: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方式,是指反刍动物在采食时,饲料一 般不经充分咀嚼,就匆匆吞进瘤胃,在瘤胃内浸泡和软化,在休息时再逆 呕至口腔进行再咀嚼、再混唾液和再吞咽的过程。可见,反刍包括再逆呕、 再咀嚼、再混唾液和再吞咽4个阶段。 反刍多发生动物采食后0.5-1h开始。1次反刍通常可持续40-50min,称 为一个反刍周期。成年牛1昼夜可进行6-8次反刍(即成年牛每天进行反刍 的时间累计达6~8小时之多!),幼畜次数更多(犊牛可达16次/d)。犊 牛从出生后的第三周(即20-30d)出现反刍(此时开始选食饲草,瘤胃初 始发酵条件。);若训练犊牛提早采食粗料,反刍可提前出现。试验证明: 喂以成年牛逆呕出来的食团,犊牛的反刍可提前8-10d出现。 反刍是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是由粗糙食物刺激了网胃、瘤胃前庭和 食管沟等处粘膜的感受器,兴奋经传入N传到延髓的逆呕中枢,再由中枢经 传出N,主要为迷走N和与逆呕有关的躯体神经(膈N和肋间N)引起。(见 P130)。 4.1.4 食管沟 食管沟:又称网胃沟,是反刍胃内特有的的附属结构,由两片肥厚的 肉唇构成的一个半关闭的沟,起自贲门,止于网瓣胃孔。 食管沟反射:当幼畜(如犊牛或羔羊)吸吮乳汁或饮水时,反射性地 引起食管沟的唇状肌肉卷缩闭合成管状,使乳汁或饮水直接通过,经由瓣 胃沟流入皱胃。 食管沟反射与吞咽动作是同时发生的,感受器分布在唇、舌、口腔和 咽部等处粘膜上,传入N为舌咽N、舌下N和三叉N咽支,中枢在延髓,传出N
动物生理学教案
![动物生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a6c81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3.png)
动物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动物的生理特征和适应机制;3.能够分析和解释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变化;4.培养学生对动物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5.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生理学概述1.动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3.动物体温调节机制。
2.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1.神经元结构和功能;2.神经传递过程;3.不同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消化系统与营养吸收1.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消化过程中的酶作用;3.营养吸收机制。
4. 呼吸系统与气体交换1.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动物体内的运输和交换;3.呼吸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5. 循环系统与血液运输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血液成分和功能;3.血液循环过程。
6. 排泄系统与体液平衡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尿液的形成和排泄过程;3.动物体内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系统讲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演示:展示一些动物生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变化。
5.实践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
四、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期末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演示等内容。
2.实验器材: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教科书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供他们深入阅读和学习。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5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5讲)](https://img.taocdn.com/s3/m/180110257375a417866f8f45.png)
课后小结:
本此课教师讲授认真,学生听讲专心,常有互动,气氛活跃,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按计划 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字体用五号宋体,1.5 倍行距) 第 5 章 呼吸 1 呼吸基础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采用启发式方 法,运用现代 多媒体手段教 学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吸入O2排出CO2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可分三个环节:
•
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原理):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着无定向的运动,其
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 这一过程称为气体扩散, 于是各处气体分压趋于相等。机体内的气体交换就是以扩散方式进行的。
• 气体交换的过程
(1)肺换气(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肺泡 PO2(13.58kPa)PCO2(5.33kPa)
(1)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肺通气是指外界气体与肺内气体的交 换过程;肺换气是指肺泡气与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运输: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摄取的O2运送到组织细胞,又把 组织细胞产生的CO2运送到肺的过程。 (3)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 根据气体扩散速度∝气体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平方根。可见,气体 扩散速度与气体分压差、溶解度成正比,与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CO2的 溶解度比O2大得多 (24: , 1) 在相同分压下, 2的扩散速度为O2的20.2倍。 CO ) (2)呼吸膜面积与厚度 根据气体扩散速率∝呼吸膜面积/呼吸膜厚度。可见,单位时间内气体 扩散速率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与厚度成反比。 肺部疾病时,如肺不张,呼吸膜面积减小;肺水肿,呼吸膜厚度增厚等。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4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4讲)](https://img.taocdn.com/s3/m/4d190942e45c3b3567ec8b7a.png)
静脉血压:存在于静脉系统中的血压。 比毛细血管血压更低,没有脉搏压,小静脉血压约为7-8mmHg
(0.93-1.07kPa),接近右心房的腔静脉血压接近于零。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指右心房或胸腔内大静脉的 血压。 (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静脉血回流的速度;过低,常表示血 量不足或静脉回流受阻。输血、输液过多或过快,超过心脏负担时,中心静脉 压将升高。输液必须慎重!)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指各组织器官静脉的血压。
外周阻力。主要来源于血液内部及血液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泊肃叶氏定律:R= 8Lη /π r
4
L表示血管长度, r表示血管半径,η 表示血液粘滞系数。 3.3 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侧压强)。
一般将大气压作为生理上的血压零值。 血压的高低用高过或低于它的大气 压的数值来表示,单位通常以千帕(kPa)表示,例如动脉血压为13.3 kPa。(旧 制单位为mmHg,1mmHg=133 Pa =0.133 kPa;1 kPa=7.5mmHg; 帕(Pa)为帕斯 卡。) 心血管中各部位的血压是不同的,可分为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静脉
课后小结:
本此课教师讲授认真,学生听讲专心,常有互动,气氛活跃,整个教学过程顺利,按计划 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字体用五号宋体,1.5 倍行距) 第4章 3 血管生理 3.1 血管的结构 血液循环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采用启发式方 法,运用现代 多媒体手段教 学
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与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大量分支。
动脉脉搏:是指心动周期中,由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动脉管壁发生扩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6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6讲)](https://img.taocdn.com/s3/m/ae358761a45177232f60a222.png)
采食调节:主要通过神经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动物饥饿时食欲加强,
而采食后,食欲下降。)
•
采食中枢:畜禽的下丘脑存在控制采食的神经中枢,由摄食中枢和饱觉中
枢两部分组成。 (摄食中枢:位于下丘脑左右两侧的腹外侧区,平时兴奋时, 引起采食行为;饱觉中枢:位于下丘脑左右两侧的腹内侧区,兴奋时,停止 采食行为。见图5-5)
• 基本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肌质网极不发达,摄取Ca 的能力弱;收 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占时间长。)。 (2)伸展性大。(能适应实际需要,作长度很大伸展,可比原长度增加几 倍。如胃、大肠等) (3)紧张性收缩。(经常保持一定的收缩状态,使消化道内壁与内容物 接触紧密,促进消化吸收。) (4)自动节律性。(离体的胃肠道平滑肌,在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 缓慢的节律性运动,但不如心肌规则。) (5)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对电刺激不敏感。(如对乙酰 胆碱、肾上腺素十分敏感。)
• •
单胃的运动 单胃的生理作用:贮存和研碎食物,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 胃的功能分区:根据胃各部分功能的不同,胃可分为两个生理区:即近侧
区—位于近食管末端,运动较弱,起着储存作用;远侧区—运动较强,起着 研碎食物作用。
• 胃运动的形式
(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on):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刺 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的近侧区(胃底部 和胃体部)肌肉舒张。(适应于大量食物的涌入,而胃内压变化不大,使胃 更好地完成容受贮存食物的机能。) 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迷走神经的传入和传出通路反射性实现的, 切断动物 的双侧迷走神经,容受性舒张即不再出现。注意:此反射中,传出纤维末梢 释放的递质既不是乙酰胆碱,也不是去甲肾上腺素,而可能是血管活性肠肽 (VIP)。 (2)蠕动(peristalsis):是指胃壁肌肉呈波浪形向幽门推进的舒缩运 动。蠕动是消化管共有的一种运动形式,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强烈的蠕动波起始于胃中部,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移行。其特点为管腔内食 物的前方消化管平滑肌舒张(舒张波),食物的后方消化管平滑肌收缩(收缩 波);由于舒张波和收缩波同时不断前移,食物便被收缩波向前推进。 蠕动的意义:推进食糜,研磨和混合食糜。 (3)紧张性收缩(tonic contraction):是指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轻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72f92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6.png)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掌握细胞的组成和生命活动过程。
2. 掌握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理解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掌握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人体生理现象,提高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3. 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4. 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5. 人体生理现象的分析与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人体生理现象,提高学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人体生理学的知识。
4.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人体生理现象,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器官系统及其功能、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4.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人体生理现象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教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2. 课件:制作精美、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生理学知识。
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案例,拓宽视野。
5. 辅导资料:提供相关的辅导资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安排: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课时)2. 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4课时)3. 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2课时)4. 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2课时)5. 人体生理现象的分析与应用(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及其功能,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作用和机制。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9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9讲)](https://img.taocdn.com/s3/m/ca990f1f55270722192ef7a0.png)
C亚基:与Ca 相结合; T亚基:与原肌凝蛋白相结合; I亚基:阻碍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 相结合 。 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为收缩蛋白;原肌球蛋白与肌钙蛋白为调节蛋白。 3.2 骨骼肌的收缩机理
2+
骨骼肌的收缩机理:用肌丝滑动学说解释。 肌丝滑动学说: 由Huxley等50年代提出。 该学说认为: 肌肉收缩时缩短,
受器(+)盆神经、腹下神经脊髓排尿中枢( 大脑皮层,若条件许 可)盆神经(+)、腹下神经(-)、阴部神经(-)膀胱逼尿肌收缩、 括约肌舒张,尿道括约肌舒张排出尿液。 若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发出抑制冲动,排尿暂时被抑制。 排尿反射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当尿液流经尿道时,可引起尿道壁感受 器兴奋,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直至尿液排完为止。 排尿受大脑皮层的调控,容易形成条件反射。 临床现象:如幼儿因大脑皮层尚未发育完善,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 较弱,故小孩排尿次数多,且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2-3岁后,才逐渐消失。 老人因大脑皮层调节功能衰退,而出现尿失禁。 膀胱发炎时,造成对膀胱的不断刺激,会出现尿频现象。 指导畜牧生产:在家畜饲养管理中,训练家畜形成定时、定地的排尿反射,以 利厩舍的清洁卫生。 第 9 章 骨骼肌 1 骨骼肌的特性
•
பைடு நூலகம்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又称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与肌钙蛋白三种蛋白
质组成。(如图示) 肌动蛋白:球形大分子物质。在肌浆中,由许多肌动蛋白分子聚合成呈 串珠状的双螺旋结构。 原肌球蛋白:呈长链状的、双螺旋结构。静息状态时,其位置正好在肌 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横桥之间,阻碍两者结合。 肌钙蛋白:附于原肌球蛋白上的球形蛋白质,分三个亚基(C、T和I亚 基):
+ -
肾 素 - 血 管 紧 张 素 - 醛 固 酮 系 统 (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动物生理学教学设计方案
![动物生理学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65475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了解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技术和实验技能。
(3)熟悉动物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动物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动物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
3. 动物生理学实验技术、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技术和实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生活实例,引入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动物生理学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术和实验技能。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反馈: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3讲)
![《动物生理》理论教案(第13讲)](https://img.taocdn.com/s3/m/959ba003f78a6529647d536c.png)
样生长因子等。 无机盐:含钠、钙、镁的的氧化物、磷酸盐和硫酸盐等;但乳中含铁的 含量不足,所以仔畜应补充适量含铁物质,否则将发生贫血。 4 乳的排出(排乳)
乳的排出
乳汁(由腺泡的分泌上皮细胞)生成后,首先分泌到腺泡腔和细小乳导管,待 充满后,再转移到较大的乳导管和乳池中。乳腺的全部腺泡腔、导管、乳池构 成蓄积乳的容纳系统。 排乳(milk ejection):当哺乳或挤乳时,反射性地引起乳房的容纳系统紧 张度改变, 使贮积在腺泡和乳导管系统内的乳汁迅速流向乳池, 排出体外的过 程。
靠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增加;
• 到性成熟时,乳腺的分泌部分和导管部分都开始发育;动物妊娠后,乳腺在
胎盘激素和促黄体激素影响下发生显著变化而完全成熟; 在分娩前, 腺体组织 开始分泌乳汁; 分娩后, 乳腺在生乳激素的作用下, 进入全面的分泌活动时期。 (乳牛产乳量分娩后在2-6周内达到高峰,10-12个月后干乳。)
• 常乳
常乳:初乳期过后,乳腺所分泌的乳汁。 成分: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其次是白蛋白和球蛋白。 脂肪:又称乳脂,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由油酸、软脂酸和低分子脂肪 酸的组成)。 糖:主要是乳糖(能被乳酸菌分解产生乳酸)。 酶:60 种以上,属于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和水解酶类等。 维生素: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 A、C、B12、胡萝卜素等。 激素和生长因子:50 种以上,如甲状腺系、催乳系、松弛素、胰岛素
排乳是一种复杂的反射过程。由于哺乳或挤乳时刺激了母畜乳头的感受器,
反射性地引起腺泡和细小乳导管周围的肌上皮收缩, 腺泡乳流入导管系统; 接 着大导管和乳池的平滑肌强烈收缩,乳池内压迅速升高,乳头括约肌开放,乳 汁排出体外。(哺乳或挤乳刺激乳房不到1min,就可引起乳牛的排乳反射。) 乳池乳:指乳池内的乳,先排出,如乳牛约占30%; 反射乳: 指腺泡和乳导管内的乳, 需依靠乳腺内肌上皮的反射性收缩才能 排出,如乳牛约占70%。
动物生理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动物生理试讲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f190bc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8.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动物生理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掌握动物生理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3)理解动物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锻炼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动物生理学概述、动物细胞结构、动物组织、动物器官系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动物细胞结构、组织、器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动物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
2. 教学难点:(1)动物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动物生理系统的调节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动物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3. 观察法:通过实验和图片展示,使学生直观了解动物生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动物生理学吗?动物生理学是研究什么的?2. 回答问题,引入课题。
(二)新课讲授1. 动物生理学概述(1)介绍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2)阐述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 动物细胞结构(1)讲解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介绍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3. 动物组织(1)讲解动物组织的基本类型和功能;(2)举例说明不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4. 动物器官系统(1)介绍动物器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分析动物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动物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动物生理学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和思考题:
1.解释名词:条件反射的强化、条件反射的消退、动力定型、内分泌、神经内分泌、激素、半衰期
2.试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并说明形成条件。
3.何谓神经活动类型包括哪四种基本类型。
4.简述激素的作用特征。
5.试述含氮激素及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理。
6.简述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途径。
7.简述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8.简述甲状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
9.简述调钙激素的种类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离子转运到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内的过程。
(通过碘泵完成,正常时碘浓缩能力25倍,甲亢时达250倍)
(2)碘的活化(iodine activation):进入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碘离子被过氧化酶催化而活化成为活化碘。
(3)酪氨酸碘化(iodination of tyrosine):活化碘能马上与酪氨酸结合,合成一碘酪氨酸(MIP)和二碘酪氨酸(DIP)。
(如图示)(4)碘化酪氨酸(iodotyrosine)的偶联:两个二碘酪氨酸(DIP)分子偶联生成四碘甲腺原氨酸(T4);一个二碘酪氨酸(DIP)和一个一碘酪氨酸(MIP)偶联生成三碘甲腺原氨酸(T3)。
•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与转运
贮存:甲状腺激素(T3或T4)生成后,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存在甲状腺的腺泡腔中。
释放: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腺上皮顶端的微绒毛通过胞饮作用将甲状腺球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内,经溶酶体酶水解后, T3、 T4被释放进入血液。
转运:甲状腺激素( T3或T4)进入血液后,以两种形式运输,即大部分与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结合运输,少部分呈游离状态运输。
只有游离状态的甲状腺激素( T3或T4)才能发挥生理作用。
因T4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不易游离,而T3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弱,易于游离。
T3的生理活性比T4在2-5倍。
但T4的半衰期比T3长( T4大约6~7d, T3大约为1~3d)。
▪主要生理作用
(1)对代谢作用
①生热作用:甲状腺激素能增加产热,促进能量代谢。
如1mgT4可增
加产热1000千卡。
(相当于250g葡萄糖或110g脂肪产生热量)
②对糖代谢作用:促进糖元的分解和利用(大剂量时,可使血糖升高,
出现糖尿)。
③对脂肪代谢作用: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氧化(甲亢患者,胆固醇低于
正常,体脂减少)。
④对蛋白质代谢作用:小剂量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但大剂量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