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
(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1、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
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
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
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
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7、仲某,女,4岁。
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对医护人员来说,了解伤寒的病案分析资料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对某例伤寒患者进行病案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该病例为男性,年龄55岁,已婚,工程师职业。
他在过去的两周内出现了高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并于近期就诊。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检结果,初步怀疑为伤寒病。
二、临床表现1、高热:患者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达到39.5℃,伴有寒战和畏寒感。
2、头痛:患者头痛明显,并伴有眼眶深陷的表现。
3、腹痛:患者感到腹部不适,而且出现腹痛和腹胀的症状。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表现为嗜睡、神经过敏、肌肉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6、皮肤症状: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
三、影响因素1、病原学因素: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尤其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
2、环境因素:伤寒流行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气候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在污水处理不善或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
3、个体因素:长期携带伤寒杆菌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此外,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也容易受到感染。
四、治疗方案1、抗生素治疗:伤寒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是常规治疗的关键。
在确定诊断后,应尽早开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2、寒热疗法:对于高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冷水擦浴等,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
3、调整饮食:伤寒患者食欲不振,为了维持患者的营养摄入,可以采用分食、多餐少量的饮食方式,以及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
4、流质摄入:在伤寒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适宜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流质,以预防脱水和营养不良。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该病例的病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伤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
伤寒之少阳病病案分析
少阳病病案1.李××,男,28岁,主诉:发热两天。
现病史:感冒发烧持续两日不退,并与恶寒交替出现,其状如疟,伴头痛,眩晕,口苦,咽干而微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
检查: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体温38.9℃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伤寒(寒风郁火,半表半里证)证候分析:邪客少阳表里之半,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则往来寒热、发作如疟;邪阻少阳经脉,经络不通则头痛、胸胁满闷;胆火内郁,上扰清窍则眩晕,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而微渴;胆气失舒,逆而犯胃则呕恶不欲食;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也为少阳内郁火热之象。
治法:调达枢机,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口渴加天花粉之类)。
2.赵某,男,32岁。
主诉:高热后遗双目复视一月余。
现病史: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曾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佳,疑有脑部疾患,情绪焦虑。
就诊时问得,常伴有头晕、口干、耳鸣。
检查:舌稍红苔少,脉弦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风火证(风火上扰后遗证)证候分析:邪热久羁于少阳之经,引动肝胆风火上扰于清窍,则致头晕、复视、耳鸣,损伤其阴液,则口干苔少;舌红脉弦数也为少阳风火有余之象。
治法:疏透风火,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去半夏、生姜,加菊花、麦冬之类)3.郑某,女,30岁。
主诉:反复高热20余天。
现病史:因发热入院,曾拟诊为传染性疾病,但作伤寒、疟疾、肝炎等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先后进行若干种西医试验性治疗21天,也未能取效。
中医会诊:患者寒战高热,先寒后热,热后寒战虽减,但仍喜多裹衣被,伴有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心下胀满,纳呆,小便偏黄,大便如常。
检查:舌淡红苔白淡黄,脉弦数,体温39.6℃。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太阳病证型:寒风郁热,少阳兼表证证候分析:本病为太阳伤寒不解,兼及少阳,致成太少并病之势。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一统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运用《伤寒论》方组临床观察与分析
运用《伤寒论》方组临床观察与分析摘要】《伤寒论》是历代医家尊奉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想成才,必须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
笔者通过临床实际病例,以抓主症、找病机为突破口,结合《伤寒论》理论,运用原方治疗疾病,取得一剂知、两剂愈的显著疗效,多次验证了《伤寒论》方药的神奇。
【关键词】《伤寒论》;临床观察;分析【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219-02 1桂枝汤的妙用1.1方组: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1.1.1因其为《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又称群方之冠。
本方具有解肌发表或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因该方用途很广,故笔者也让它打头阵。
张仲景对本方的论述条文甚多,仅举与病案有关的条文。
1.1.2第13条太阳病,头痛,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1.3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2病案一2.1梁某,女,74岁,家住襄城县城关镇。
于2010年7月25日9时首诊。
以感冒后头痛6日,不大便三日为主诉。
患者于7月19日晚上出现身冷、发热(腋下38.5℃)头疼无汗。
家中备有安乃近片,就服了2片,汗出后,热退,头疼减轻。
20日中午再发热(腋下38.5℃)头疼,到诊所输液治疗两天,用药不详,头项疼,发热(腋下37.4℃),不排大便。
患者来时拿一药方(荆芥防风柴胡大黄芒硝),问明原因是,两年前曾患感冒,与此次相近,服某老中医所开中药(患者带方)一剂而愈,又找出服二剂不效,特来求治。
四诊细察,患者穿得很厚说明恶寒(恶风),患者手臂发粘说明汗出,头项痛,发强,发热(腋下37.4℃),寸口脉浮,小便色量正常。
说明是太阳中风证,慎思良久,随书桂枝汤一剂。
药用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嘱其头煎加水600毫升,煎取300毫升,顿服,十分钟左右服热小米汤300毫升。
伤寒论经典病案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阴阳 肾 主虚无实 肾阳虚 肾气虚 肾精亏虚 肾阴虚
---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阴阳 六腑: 胃阳虚(虚寒) 胃阳盛(胃热) 胃阴虚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 膀胱湿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阴阳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p119)
---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附:病案
❖反治法——塞因塞用
脾气虚便秘证 王某,女,40岁。来诊时已有11日未大便,脉沉弱无力但 不细紧,面色不红,亦无热像,腹胀难忍,但触之不硬,再考 虑到她手足并不冷,脉也不细紧,只是沉弱无力,所以不能攻 下。而且根据她行走快时就感到气短,当时认为是中气虚,加 之她的体质较弱,不能强行攻下。 经分析后,我当时处以“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二钱,枳壳 四钱,嘱服一剂。 第二天晨起后,她早早赶到我家,告我说:“门大夫,您 昨天那付药可把我泻痛快了。我晨起后即有便意,随后便下很 多,便也不干了,肚子一下子就松快了,您这泻药真顶事。” 我说:“这方子中一味泻药也没有,此方是给你补的”。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门纯德著/人民卫生出版社/P49)
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扶正祛邪
❖单纯扶正法,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且邪气 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引言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伤寒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不同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原理和应用。
病例分析
1. 病例一:发热、恶寒、头痛、身体乏力。
经过分析,病例一的症状与伤寒病相似。
根据《伤寒论》,这是一种表现为发热、恶寒的病症,可能是因为外邪入侵而引发的。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剂。
2. 病例二:发热、口渴、脾气大、小便短少。
这种病例可能是湿热内蕴,导致气机不畅。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帮助排除湿热。
3. 病例三:发热、出汗、恶心、呕吐。
这种病症可能是阳明病的一种表现。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泻下法,如灌肠、吐,来清除病邪。
结论
通过对《伤寒论》中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病症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方剂和治疗方法,确保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
(字数:225)。
病案分析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病案,使学生能够熟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运用,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二、实验原理病案分析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真实病例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技能。
病案分析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方面。
三、实验材料1. 病案资料: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2.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
四、实验步骤1. 病史采集:仔细阅读病案资料,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2. 体格检查:根据病史,推测可能存在的体征,对照病案中的体格检查结果,分析体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3. 实验室检查: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疾病可能的病因。
4. 影像学检查: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如X光片、CT、MRI等,判断疾病可能的部位和性质。
5.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疾病的诊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6. 治疗与预后:根据疾病的诊断,分析治疗方案,评估治疗预后。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史采集:患者,男性,50岁,因“持续性上腹痛1周”入院。
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呈阵发性,进食后加剧,伴恶心、呕吐。
既往有胃溃疡病史。
2. 体格检查:体温37.2℃,脉搏8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
腹部平软,上腹部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
肝功能:ALT 60U/L,AST 45U/L,TBil 20μmol/L。
胃镜检查:胃溃疡。
4. 影像学检查:上腹部CT:胃溃疡。
5.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胃溃疡。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病案分析1 .王某某,女,50 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 °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2.某,男,60 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 °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某某,女,55 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伤寒--病例分析
伤寒--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患者张某,男,20岁,持续高热和腹泻8天,大便每天5—6次,偶尔有黏液,右下腹隐痛,伴食欲差、恶心、呕吐。
4年前曾患血吸虫病,接受锑剂治疗,后未恢复,此后无血吸虫疫水接触。
体检:肝脏右肋下2cm,脾脏左肋下1cm,躯干背侧隐约可见3颗比米粒小,压之褪色的淡红色皮疹。
血液检查:白细胞未见升高,中性粒细胞占0.7,淋巴细胞占0.30,肥皂反应1:160。
大便检查:见少许白细胞及脓细胞,培养无致病菌。
分析题:1.本例疾病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2.伤寒的病理变化是什么?3.本病的并发症有哪些?参考答案:1.诊断:伤寒。
依据:持续高热(病菌释放内毒素),肝脾肿大(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所致,因此血中白细胞也未见明显升高。
),腹痛腹泻(回肠淋巴组织病变最为显著),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点(伤寒杆菌阻塞毛细血管)。
2.伤寒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最为明显,其炎症性质属于急性增生性炎。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及坏死细胞的碎屑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伤寒细胞,由伤寒细胞聚集形成的小结称为伤寒小结。
病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肠道病变:表现为回肠下段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出现四期变化,即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溃疡长轴与肠纵轴平行)、愈合期;②其它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肝脾肿大,骨髓巨噬细胞增生;③其他器官变化:如带有伤寒杆菌的胆汁、心肌变性、皮肤的玫瑰疹和肌肉的蜡样变性(凝固性坏死)等。
由于存在这些病理变化,因此临床出现以上症状。
3.并发症有:①肠出血肠穿孔(穿孔常引起弥漫性腹膜炎)②支气管肺炎(小儿多见,由于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③其他(胆囊长期排伤寒杆菌成为重要传染源,还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肾盂肾炎等)。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医学著作,它详细记载了许多疾
病的治疗案例,包括经典的三因素伤寒病。
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
的一些经典案例。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是《伤寒论》的开篇,记载了许多典型的伤寒案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桂枝汤法”。
这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药的汤剂,对于伤寒热证有非常好的疗效。
卫气营衛病篇
卫气营衛病篇是《伤寒论》的第二篇,它包括了伤寒热病后期、气分、汗证、津液、食谷、虚劳等方面的病证。
其中,最经典的案
例就是“四逆汤法”。
它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四肢冰冷等
症状的汤剂。
气厥篇
气厥篇记载了许多因气厥引起的病证,包括恶风、中风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葵子厚朴丸法”。
这是一种用于治疗气虚血弱所导致的气厥病证的方剂,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津液篇
津液篇是《伤寒论》的第十篇,它主要描述了液体代谢方面的疾病,如口渴、津液不足等。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十全大补汤法”。
它是一种能够补充人体精气神的方剂,对于治疗津液不足等各种病证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许多经典的病例,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智慧。
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正是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阳明病病案1.张某,女,45岁。
主诉:低热3天,伴胃脘不适。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脘腹胀满疼痛,食不下,前医用承气汤攻下,嗣后晨起热减,午后稍增,心烦,胃脘嘈杂满闷,知饥但不欲食。
大便日1行,量少。
检查: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小滑。
体温37.5℃,额头微有汗,胃脘按之濡,不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热郁胸膈证证候分析:患者初患阳明实证,已经攻下,然余热未尽,留扰胸膈和胃,故有微热,心烦,脘嘈等症,肠胃邪结虽无,但气机阻滞,故见脘闷,知饥但不欲食。
治法:清热,和胃,除烦。
方药:枙子豉汤。
枙子、豆豉2.王某,男,25岁。
主诉:发热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劳累外受风寒,突发高热,无汗,曾服百服咛,汗出,热稍退。
然复又发热,伴汗出,不恶寒,口渴欲饮,梦中说胡话。
小便短赤,大便调。
检查: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体温38.8℃,皮肤湿润。
腹软,无压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
证型:阳明热证。
证候分析:病初起为风寒表证,经发汗,病邪未解,化热入里,故发热,不恶寒。
里热亢盛,热扰心神,故梦中说胡话。
口渴欲饮,小便短赤,乃热盛伤津所致。
汗出乃里热迫津外出。
无腹胀、便秘,可见本证属无形邪热充斥表里内外。
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3.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1周。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咽痛,腹满而喘,大便难,前医用大承气汤治之。
下后腹满减,大便通,然发热不减,汗出多,咽痛且燥,口渴不解,当风则背微恶寒。
检查:舌红,苔黄干燥,脉洪大。
体温39.0℃,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热证兼气阴两伤。
证候分析:患者因阳明里热,前医已用攻下,部分腑实病邪虽去,但阳明里热仍在,且热势炽盛,故发热高,汗出多。
因热邪伤津耗气,已见津气两伤征象,如舌干燥,口渴不解,背微恶寒等。
伤寒论 病例分析
单某,女,35岁,工人。
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田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病例:何某,女,6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
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
证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
要求,写出方证名称,病因病机,治法,药物组成。
方证:大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邪分争,进退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乍寒乍热;胆火上炎则口苦;胆热内蕴,热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作呕逆;阳明里实,燥屎内结,则大便秘结;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加之阳明里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均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大黄)病例:胡某,女,26岁。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伤寒典型病例分析
伤寒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R:28次/分,神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褪色。
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 EC值计“0”,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
病例分析:一、症状: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
2.相对缓脉或重脉。
3.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腹胀、便秘、腹痛,无恶心、呕吐。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面容),听力减退。
5.触诊见肝脾肿大,质软,伴肝有压痛。
6. 右胸前皮肤可见数个玫瑰疹,压之褪色(常见于胸,腹,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数目少,分批出现)二、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性粒细胞,EC值计“0”三、肥达反应:第一次肥达反应;第二次肥达反应。
四、伤寒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40~41℃为时1~2周以上),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等。
肠出血和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五、诊断: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验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伤寒论病例(总)
伤寒论病例(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某男,68岁,因操劳过甚而感邪发病,发热头痛,无汗,浑身关节皆痛,已二三日,曾自服西药土霉素等未效。
刻诊:两脉浮紧带数,舌苔薄白,身灼热无汗,微喘,气息稍粗,骨节酸楚烦疼较甚。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麻黄汤C大青龙汤 D葛根汤 E甘草附子汤2.患者自认为感冒,于昨日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
服后汗出不少,衣衫尽湿,今晨反觉全身骨节酸痛,不愿行动;不发热,微恶风,全身有微汗,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桂枝新加汤C桂枝汤 D甘草附子汤 E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于某,男,40岁。
一周前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发热,腹胀,头痛,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轻,头痛,畏寒,怕风,身亦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A葛根汤 B葛根黄芩黄连汤C黄芩汤 D葛根加半夏汤E黄芩加半夏生姜汤4.患者顾某,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臀酸楚,自服发汗药,而汗出淋漓,小便较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当用:A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B桂枝加附子汤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新加汤E药甘草附子汤5.患儿恶寒发热2天,伴咳嗽气促,咯吐黄稠痰,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胸中烦热,身热汗出,口渴引饮,二便尚可,舌苔黄,脉浮滑数。
宜用:A麻杏石甘汤 B葛根芩连汤C小青龙汤加石膏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以上均不是6.黄某,男,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溏,日五六次,胸闷欲呕,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便色淡黄,水样便中夹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
脉濡数,苔薄白,宜用:A葛根汤 B黄芩汤C桂枝人参汤 D黄连汤 E生姜泻心汤7.患者,男性。
初患外感,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见上腹脘部痞塞不舒,恶心,肠鸣欲似大便,便溏量少。
伤寒论医案
伤寒论医案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外感风寒(表虚证)刘×,男,10岁。
平素易外感,感之则发热3、4日不退。
昨日游泳,夜发热38.5℃,头痛、恶风,轻微恶心。
今晨热仍不退,头痛加重,仍恶风,微汗,未纳,苔薄质淡红,脉浮数85至。
辨证: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治则:祛风解表,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6克白芍6克红枣3枚生姜2片甘草1.5克。
二剂。
嘱药后进热粥一碗,家长遵嘱,一剂后汗出热解,第二剂未服即愈。
李文瑞.《伤寒论汤证论治》,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北京2、营卫不和低热证于某某,女,15岁。
前月患感冒,发热38.5℃,经用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20多天。
血、尿常规,胸透,抗“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
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
辨证:邪恋肌腠,营卫不和治则:解肌退热方药:桂枝汤桂枝10克白芍15克红枣3枚生姜6克甘草10克,水煎服,2剂。
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
追访未再复发。
3、营卫不和自汗证金某,男,成年,干部。
素本体虚,近五日来自汗淋漓,憎风,纳谷不香,脉浮弱无力,舌苔薄白。
辨证:营卫不和,腠理失密治则: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4.5克,生姜9克,大枣6枚,连服3剂,汗止,憎风亦解。
《经方应用》桂枝汤4、营卫不和,筋脉失养黄某某,女27岁,统计员。
1964年1月13日初诊。
患者昨日月经刚净,偶感风寒,颈项强,微微恶风寒,但不发热,脉浮缓有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
辨证:风寒袭表,太阳经输不利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0g,白芍10g,葛根15克,生姜3片,大枣3g。
2剂。
水煎分2次服。
二诊,1月15日。
服药后颈项强霍然而失,前后左右转动自如,惟背肩关节尚感不适,手指略发麻,偶有虫行皮中感,胃纳微胀,脉细缓,舌苔薄白而润。
病案讨论-风寒感冒
病案 风寒感冒
患者信息:江 ×× ,男, 53 岁。 2005/09/06初诊 主诉:咳嗽 病史:患者咳嗽 3 天,伴有恶寒,无汗。 3 天 前自觉咽痒,微恶风寒,夜间少许咳嗽,无汗, 继则咳嗽加剧,咽痛,全身酸痛,微有发热, 经人介绍服小青龙汤(生姜、桂枝、麻黄、白 芍、炙甘草、细辛、法半夏、五味子) 1 剂, 当晚咳嗽更加厉害,彻夜不眠,伴有心烦,胸 闷,口干等,而且上述症状加重而来求诊。症 见舌质红,苔薄白微黄干,脉浮紧而略数。
辨证分析:患者自觉咽痒,咳嗽加剧, 病位主要在肺。患者一开始受寒邪侵犯 咳嗽恶寒,无汗,全身酸痛,脉浮紧, 表现为风寒束表之证,然后随着病程的 发展,寒邪入里化热,表现出发热,心 烦,咽痛口干,苔微黄干等热象,是典 型的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症状。
用药分析: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经, 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又可 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煦,散寒解肌发表,还可 温通经络;生姜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温肺散 寒,化痰止咳;杏仁具有苦降之性,长于降泄上 逆之肺气,又兼宣发壅闭之肺气而平喘止咳;石 膏性味辛甘大寒,寒能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 大枣甘温,补脾益气;炙甘草既调和麻、杏之宣 降,又缓和麻桂之峻烈,为调和药。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诊断:表寒里热证 治法:治宜外解风寒,内清里热 处方:大青龙汤 麻黄 10 克 桂枝 10 克 甘草 6 克 杏仁 12 克 生姜 3 片 石膏 30 克(先煎) 大枣(擘)十枚 清水 3 碗煎至 8 分,温服。 复诊:服上方2剂,寒热诸症均解。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 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用麻黄、桂枝、 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 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 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麻、桂相须,通经 脉、宣腠理,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 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发汗散寒解表力强。石膏 辛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 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增强平喘 之力。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二是 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
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
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
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
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根。
5.王某,女,34岁。
主诉:恶寒汗出半月。
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冷质稀,动则尤剧。
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阳气,卫表不固所致。
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故小便量少。
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汗多,动则尤甚,虚也。
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表虚。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征。
治法:扶阳解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6.周某,女,27岁。
主诉: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头项酸楚。
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陷胸中,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
表证未解,正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
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心脉不畅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桂枝、生、大枣、炙甘草7.某,女,34岁。
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邪。
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骨节疼痛。
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之证。
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瘀血未尽兼表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芍药、生、大枣、炙甘草、人参8. 某,男,50岁。
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咳喘证型:外寒里饮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伏于肺,此次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停,故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
治法:外解风寒,散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细辛、半夏、五味子9.邓某,男,28岁。
主诉:发热四天。
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外寒里热证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
治法:发汗解表,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大枣、石膏10.某,男,30岁。
主诉:恶寒发热3天。
现病史:3天前受凉,突感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体温38.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0.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证证候分析: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发病,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经气不利,故全身骨节疼痛,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11.王某某,女,35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证候分析: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药:根汤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大枣12.某,女,47岁。
主述:恶寒发热已9日。
现病史: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
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
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
检查:苔白,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表证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
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13.吴某某,女,62岁。
主诉: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现病史: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
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
检查:脉浮而软。
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伤寒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14.王某,女,20岁。
主诉:头痛发热,伴咳铁锈色痰。
现病史:三日前因接触冷水,当时即感寒意。
昨日上午开始头痛,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伴发咳嗽,咯痰白粘。
今晨仍头痛发热(体温38.2℃),虽得微汗,但尚恶风,喜着厚衣,咳嗽,痰色转赭色,咽痛而干,口渴而不多饮,胃纳欠佳,腰背酸痛(据云今年二月分娩后,因不慎闪挫,以致腰痛至今),二便自调。
检查:形体较瘦,舌质无变、苔薄黄而滑,手足欠温但未至厥冷,六脉滑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伤寒证型:太阳邪微,有郁热证候分析:病发于暮秋入冬之际,天气骤冷,风寒有机可乘,唯其体虚形瘦,应虑秋令燥气早伏;更因冒寒触冷,邪由皮毛袭肺,寒邪与燥气相搏,营卫失调……应作伤寒太阳证治例,但燥气伏,又当稍变其制……拟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两方并用,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合麻杏石甘汤15.许某某,男,35岁。
主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
现病史:因劳动过剧,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检查:面红耳赤,舌质干燥;脉象紧而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表郁轻证证型:太阳邪微,有郁热证候分析: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有时汗出,为太阳中风证;心烦热,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为有郁热;脉象紧而数为外寒热。
治法:外散表邪,清郁热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16.某,男,40岁。
主诉:胃脘痛伴心烦一周。
现病史:胃脘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吐,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