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绿》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自然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部分:词语梳理(10分钟)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课文导读(15分钟)分段导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表达方式,并展开讨论。
第四部分:情感体验(1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美好时刻并进行情感交流。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10分钟)组织学生小组共同探讨与文中自然美相关的故事,并展示给全班分享。
第六部分: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经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抽象的自然美理解不深,需要更多的具体案例或故事来引导。
因此,下次课程设计中需要加入更多的类比或亲身经历的分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意义。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应更注重学生个体表达,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产生,而非简单概括。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总的来说,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在课程内容和活动设置上较为完整,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成长。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0《绿》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艾青的诗歌《绿》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有的绿色,风是绿的,雨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乃至绿的生命。
“绿”具有永恒的魅力。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而本文内容抽象,较难理解。
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绿意盎然的春之图,帮助他们理解绿就是春天的象征,从而迅速拉近他们与课文的距离。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阅读比较,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艾青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春天的景色呢?2.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师导入: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4.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
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检查朗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认读。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学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围绕“寻找蓝绿色的宝贝”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绿色,增加对环境和生活的敏感性。
二、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2.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口头表达故事情节;3.能正确书写课文中的生字;4.能借助图片理解课文,感知生活中的蓝绿色,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朗读和理解生字;2.教学难点:能正确书写生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展示一些蓝绿色的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谈论这些蓝绿色的事物。
2. 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重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讲解生字(10分钟)教师通过课文中的生字,逐个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用笔抄写生字。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展示他们对文中蓝绿色宝物的理解和想法。
5.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蓝绿色事物进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牢记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本上《10绿》一课的课后练习,包括课文默写、生字抄写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较好,但在生字的书写上还存在较大困难,需要加强生字的训练。
下节课要着重练习课文生字部分,确保学生能够准确书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绿》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绿色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绿》中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课本、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绿》。
2.导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师生共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绿》。
2.师生共学:解释词语,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1.欣赏诗歌:播放《绿》的音频,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情感抒发(10分钟)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绿》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2.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心情和感受。
第五步:诗歌表演(10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练习诗歌的朗诵表演,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表演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诗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体会诗歌《绿》带给他们的感受,写一篇对自然的感悟或者写一首以“绿”为主题的小诗。
五、课堂总结(5分钟)1.课堂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展望下节课: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教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绿》。
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绿色世界,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绿色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课文原文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对春天的印象。
2. 课文朗读(5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些绿色的景物。
3. 内容理解(10分钟)让学生回答课文中有哪些生字词,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例如:“春天来了,万物都变得绿色。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中的拟人修辞。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例如:请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6. 生字词学习(5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和书写。
教师给予指导和纠正。
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课文《绿》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答案:春天来了,万物都变得绿色。
小草绿了,树叶绿了,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2. 请学生背诵课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生字词。
同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片,下次上课分享,拓展学生的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对春天的印象。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会写“墨绿、嫩绿”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4.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趣导入。
导语: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悠远;有人喜欢紫色,因为它神秘莫测。
还有一些人,他们热爱绿色,例如古代诗人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等,当然他们也留下了不少千古名句,你能举一些例子吗?(生背诵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现当代诗人艾青也喜欢绿色,在他的笔下,绿是多姿多彩的,绿是铺天盖地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歌——《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教师介绍作者。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现当代文学家、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成名诗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后又陆续出版了诗集《北风》《火把》《黎明的通知》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是艾青诗的一贯特点。
《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瓶pínɡ 挤jǐ 交叉chā 指挥huī◆需注意的字音、字形:“瓶”是后鼻音,读“p ín ɡ”,不要读成“p ín ”;书写时倒数第二笔是“”。
“叉”是多音字,在文中读“ch ā”;书写时末笔是点,不要漏写。
(2)重点词语释义。
[出奇] 特别;不平常。
[重叠] (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 ①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要的词语、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美感。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6.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等。
2.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
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掌握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的发音、书写和认读。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绿》,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家园、热爱土地的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学会正确书写并背诵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课文内容,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绿》课文原文。
2.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学生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绿》。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绿色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学习过程1.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理解课文:师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3.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介绍并讲解生字词的发音、意思和书写。
学生认读、书写生字词。
4.篇章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5.情感渗透: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拓展延伸1.综合能力训练: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绿色,体会自然之美,写下感悟体会。
五、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10《绿》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 10《绿》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绿》。
2.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对绿色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绿色,体会绿色的美丽。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绿》。
2.掌握词语“翠绿”、“绿树成荫”、“波绿”、“青翠欲滴”等的意思。
3.培养学生用美术语言描绘绿色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绿》的课本或挂图。
2.教学投影仪。
3.课堂板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教学投影仪呈现一些绿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绿色的印象和感受。
2. 学习课文•请学生朗读课文《绿》,并讲解生词和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对绿色的描绘。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运用想象力,描绘“绿”的美好,每组选择一个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写下自己对绿色的感受或描绘。
5. 创作绘画•要求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心目中绿色的景象,展示并交流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课文《绿》的学习,深入理解绿色的美丽,并通过讨论和创作,体会到绿色的情感氛围。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诗意的表达理解力不足,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更多地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描绘自然界的美丽。
同时,我还会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让他们能够深入感受到诗意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引导者。
只有让学生内化诗意的美好,他们才会更深层次地爱上语文,激发文学创作的兴趣。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以上就是本次《绿》课的教学反思和教案,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2个汉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体会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作用。
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掌握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运用;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及理由。
2.教师多媒体展示: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致远;还有人喜欢绿色,因为它充满了生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艾青的《绿》。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1.指名说对作者艾青的介绍,教师相机补充。
(见达标检测第2题)2.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正字、正音。
3.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4.出示易混字,提醒学生注意区别。
多音字:倒:dǎodào5.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交叉: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
文中指各种绿互相穿过。
重叠:一层层堆叠。
文中指各种绿色叠加在一起。
三、出示学习要求,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读诗歌,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眼前铺满绿色。
第二节:写绿色的丰富,深浅浓淡。
第三节:写整个自然空间充满了绿色。
第四节:写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五节:写绿色在风中飘动。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
2.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诗人艾青通过描写绿色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
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诗歌,感受诗人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绿”。
二、互动课堂,感受诗歌的美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感受绿的整体美。
(1)“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2)“到处是绿的”,你能说说“到处”是哪些地方吗,至少写两处。
(河畔是绿的;田野是绿的;山坡是绿的……)2.有感情地朗读诗的第二节,感受绿色的丰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绿》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绿》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歌《绿》的意境,领会自然的美好之处。
2.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绿色。
3.能够体验赏析诗歌带来的愉悦与感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绿》的意境。
2.难点: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对绿色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
1.课件:诗歌《绿》的幻灯片。
2.课堂道具:绿色植物、绿色手绢、绿色画笔等。
3.其他准备:学生诗集、配套的诗歌赏析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播放《绿》的介绍视频,激发学生对绿色的兴趣。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绿色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绿》(15分钟)
•学生跟读诗歌《绿》,教师解释生词及诗句中的意思。
•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10分钟)
•欣赏相关图片,展示绿色的美丽和生机。
•学生用绿色画笔在纸上描绘自己心中的绿色。
4. 创作(15分钟)
•学生写下自己眼中的绿色,可以是绿色的植物、天空或其他事物。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5. 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绿色代表的美好。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诗歌《绿》,领略绿色的魅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上的绘画作品。
•背诵诗歌《绿》。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绿色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9《绿》
一、教学目标
1.认读词语“绿”。
2.理解绿色的相关含义。
3.培养学生对绿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绿色的概念。
2.提高学生对绿色的认识和热爱度。
三、教学准备
1.课文《绿》的教材。
2.课后练习题。
3.绿笔、蓝笔、铅笔等教学工具。
4.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绿色的视频,唤醒学生对绿色的认知。
2. 学习《绿》(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绿》,并讲解生字词语。
3. 分组练习(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绿色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想法。
4. 课堂讨论(15分钟)
让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绿色对人类的意义。
5. 拓展训练(15分钟)
通过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绿的认识。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鼓励学生继续热爱绿色。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绿》为课文,引导学生对绿色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绿色的认知和热爱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对绿色的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堂延伸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绿化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绿色的美好,并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绿色。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绿》的内容和意境。
–掌握诗歌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能够朗读诗歌,理解作者传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理解诗歌的意境。
–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绿》的内容和意境。
2.诗歌中的重点词语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2.精心准备的课件3.黑板、粉笔4.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四、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让学生展示与自然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然的美好之处。
2.学习诗歌《绿》–让学生先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大意。
–展示诗歌内容的课件,让学生跟读。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词语,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诗歌赏析–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
–整合各组的意见,共同赏析诗歌的内涵。
4.情感表达–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可以通过写作或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5.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绿》的内容3.继续阅读有关自然的故事或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想六、教学反思这节课中,学生对诗歌《绿》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赏析部分仍存在一些困难。
下次需要更灵活的活动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情节和意义。
2.能够背诵课文。
3.能够感受课文的意境,领悟其中的道理。
4.能够感受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意义。
2.背诵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3.探讨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领悟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点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绿色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绿色的理解,并引出“绿”这个话题。
2.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解释生字生词,理解整个课文。
3.分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3. 感悟课文1.分组讨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课文1.学生分段背诵课文,逐段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诵的语调和感情。
5. 拓展活动1.带领学生走到校园或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绿色。
2.让学生观察、记录身边的绿色,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倡保护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紧凑,学生的参与度高,课文内容理解度较好。
改进之处在于可能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教案,希朥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10 绿▶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和8个词语,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叉”读“chā”,要读准,重点指导书写“瓶”右边的“瓦”。
2.阅读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去感受现代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特点。
3.表达运用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阅读感受诗意、诗情。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板块一诗文引路,入《绿》之境1.图画导入。
(1)师导入一组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
(课件出示青山绿水、禾苗、竹林、绿树等图)①师:看到这样一组图画,你想说些什么?②示例:看到这一片绿色的景象,很自然地想起奶奶家的那片竹林,一场春雨过后,一个个手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就从土里探出来,可有意思了。
(2)师小结:这生机勃勃的绿景实在让人赏心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绿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3)你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示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2)板书课题,(板书:绿)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10绿备课素材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作者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主要作品《归来的歌》《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反法西斯》《黎明的通知》《愿春天早点来》《雪里钻》《献给乡村的诗》《走向胜利》《欢呼集》《艾青选集》《新文艺论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彩色的诗》《落时集》《雪莲》《海恋花》《启明星》《域外集》《向太阳》《吴满有》《黑鳗》《大堰河-我的保姆》《下雪的早晨》《太阳的话》《我爱这土地》20世纪30年代主要作品及特征写作背景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
作品风格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1.《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2.《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绿》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绿》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能认读生字“翠绿”,理解句子“小草翠绿,小草微笑”。
•能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自然美。
2. 教学重点•教学生字“翠绿”。
•让学生理解和表达小草翠绿的情感。
3.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小草翠绿,小草微笑”来感悟自然美。
二、教学准备•课文《绿》等教材。
•绿色的小草模型或图片。
•课件或黑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模型展示绿色的小草,唤起学生对绿色的感受。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绿色的认知和喜爱之情。
2. 学习新课•在黑板或课件上展示课文《绿》,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逐句解释课文,重点讲解生字“翠绿”的意思与用法,并引导学生识字。
•请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3. 课堂练习•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朗读对话,模拟小草对话的情景,加强情感交流。
•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发挥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体验小草生长的乐趣。
4.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感受绿色,写下对绿色世界的感想。
四、课后作业•写一篇对绿色的描写作文,用《绿》中学到的词语或句式。
•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翠绿”的拼音和意思。
五、板书设计•生字:翠绿•课文:小草翠绿,小草微笑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并希望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未来可以结合更多实际体验,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绿》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熟练朗读和理解诗词《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绿》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句的朗读和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意境,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课文《绿》,多媒体设备。
2.教学环境:幽静的课堂环境,音响设备。
3.教学辅助:图片资料,相关诗歌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中的绿色,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学习诗词《绿》:–讲解诗词《绿》的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注重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让学生聆听多个版本的《绿》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4.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绿色的世界中,体验其中的美好和宁静。
5.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选择绿色来表达情感,展开讨论。
6.诗歌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诗歌《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朗读和体味诗歌《绿》,并撰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草坪上的美丽景色。
2.能够品味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能够用课文中的情景进行联想,创作自己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2.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创作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1.课文《绿》的教材。
2.教学课件。
3.黑板、彩色粉笔。
4.学生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让学生观看课文中相关图片,引导他们感受自然风光的美丽。
2.让学生讲述自己对绿色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步:学习课文(30分钟)1.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一段文字描述的景色。
2.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与课文中的情景产生共鸣。
第三步:课文梳理(20分钟)1.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主旨。
2.以小组方式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思想碰撞。
第四步:创作活动(40分钟)1.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绿色为主题的作文创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写出自己对绿色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学生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课文《绿》中描写的景色,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更好地感悟课文作者的用心之处。
在创作活动中,学生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每个作品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创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我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
以上是本次教案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希望能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感谢大家的聆听!The 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绿▶教学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和8个词语,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叉”读“chā”,要读准,重点指导书写“瓶”右边的“瓦”。
2.阅读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去感受现代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特点。
3.表达运用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阅读感受诗意、诗情。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板块一诗文引路,入《绿》之境1.图画导入。
(1)师导入一组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
(课件出示青山绿水、禾苗、竹林、绿树等图)①师:看到这样一组图画,你想说些什么?②示例:看到这一片绿色的景象,很自然地想起奶奶家的那片竹林,一场春雨过后,一个个手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就从土里探出来,可有意思了。
(2)师小结:这生机勃勃的绿景实在让人赏心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绿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3)你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示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2)板书课题,(板书:绿)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出示课件)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吟诵含有“绿”的诗词为引,带领学生进入绿的意境,在旧知与新知、古诗与新诗中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师指名读。
(3)师:读了简介,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谁想补充说明一下?2.生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瓶”读“pínɡ”,不要读成了“pín”,“叉”读“chā”,不要读成了“cā”。
(3)识记字形。
①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的?②生交流。
示例:顺口溜记“叉”字。
又字多一点就是叉。
(4)指导书写。
师指导书写“瓶”字。
视频出示“瓶”书写笔顺;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此板块主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识记生字新词,逐步训练学生的识记能力。
板块三朗读课文,初感绿意1.释题。
(1)生齐读诗题。
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2)预设: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一片一望无际的麦苗田……(3)师指名读诗题,读出对绿的美好感受。
2.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全诗共有几节?(预设:5节)(3)师指名分节朗读全诗,相机正音。
(4)全班齐读;小组分节比赛读,要求:正确、流畅、声音洪亮。
(5)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整首诗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
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②预设:诗歌描述了春天无处不在的绿色景象。
树木、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这首诗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
(6)再读全诗,在读中理解。
3.四人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寻找“诗韵”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绿》。
(板书课题:绿)(2)师指名分节读诗。
(3)师述:《短诗三首》的学习帮我们解开了现代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着运用在上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找一找《绿》这首现代诗里藏着的秘密吧!2.生自由读全诗,寻找“诗韵”。
3.全班交流。
师重点引导交流以下内容。
(1)课件出示第2小节。
(2)注意诗句中含有“绿”的词语,反复朗读。
(3)感受“绿”的多。
①想象“绿”的画面。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预设:各种各样的绿色)都有哪些绿?(预设:墨绿、浅绿……)②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师:只有这些绿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不只这些绿?(预设:从省略号可以看出)③师引导发散思维:你还知道哪些绿?(预设:橄榄绿、苹果绿、黄绿……)师:这么多的绿,都悄悄地藏在省略号中,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难怪作者这样说——(课件出示诗句)生轻声读;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4)感受绿的美。
①师:作者的联想多么丰富啊!眼前各种各样的绿,在他眼里是什么样的?(生自由交流)②师指名读第1小节。
③理解“发黑、出奇”。
师:这么多的绿,在作者的眼里,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你怎么理解“绿得发黑”?(预设:绿的程度深)师:“出奇”是什么意思?(预设:特别,不平常)④师指导朗读:读出诗中不寻常的“绿”。
(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绿的美,感受不寻常的“绿”。
板块二精品细读,想象画面1.学习第3~5小节。
(1)师引导: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课文第3~5小节。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轻声地自由读第3~5小节。
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3)生读第3~5小节。
(4)生交流,师相机出示第3小节。
①师小结:很多人喜欢这一节诗,喜欢的原因是,这一节诗句式相仿,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师范读后指名读。
③引导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一阵风吹来,()是绿色的。
一阵雨冲刷过,()是绿色的。
小溪潺潺流过,()是绿色的。
一束阳光射进,()是绿色的。
师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师相机指导,读出诗的韵味)(5)学习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关注“在一起”的句式,读出节奏。
③师指名读后,全班读。
④师:注意表示动作的词,你读出了什么?将表示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你感受到了什么?示例1:这么多的绿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的、浅的、浓的、淡的……满眼都是绿。
示例2:一个“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绿色集中在一起的画面。
⑤师示范读后,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⑥拓展运用。
(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仿写练习: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意,你能写一写“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校园里()在一起,公园里()在一起,田野里()在一起。
a.生仿写,师巡视指导。
b.生朗读仿写句段,相互评价。
(6)学习第5小节。
(出示课件,师指名读)①师范读后指名读,相机引导:为什么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预设:这是作者的想象,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体现了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的主题。
②说话练习。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说话练习: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生自由练习读全诗。
(2)师指名分小节配乐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此板块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想象,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诗的意境。
学生通过进一步自主探究发现现代诗是作者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
反复朗读,又将背诵巧妙地融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板块三对比阅读,感悟语言1.学习“阅读链接”。
(1)师: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2)课件出示宗璞的作品。
(3)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4)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示例1:作者抓住了灵隐“绿”的特点,善于联想、想象。
从“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这些词句中可以读出。
(课件出示:“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示例2:作者着重写层层叠叠的树木和青苔的绿。
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课件出示: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生齐读)2.师总结:同学们,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
参天的古木、蜿蜒的小径、潺潺的流水,它们都以美的身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但愿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和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有些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
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后豁然显现,学生的学习由此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补充和拓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
通过反复朗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定位,还在于它的意境。
所以仅读熟、读流畅还不够,还要通过阅读,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类文链接更好地体会“绿”在作者眼中的意味,“绿”在作者眼中的画面,“绿”寄托的作者的情感。
对于现代诗的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仿写练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10.绿[教学目标]1.会认2个汉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体会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作用。
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掌握联想、想象等方法在诗中的运用;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及理由。
2.教师多媒体展示: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致远;还有人喜欢绿色,因为它充满了生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艾青的《绿》。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1.指名说对作者艾青的介绍,教师相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