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压气机 第八章 2010

合集下载

工程热力学:9第八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工程热力学:9第八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压气机简述
按工作原理及构造分: H2
活塞式 叶轮式 引射式
H1
罗茨式
按压缩气体压力范围:
通风机(<110 kPa)
鼓风机(110~300 kPa)
压气机(>300 kPa)
8-1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和理论耗功量
单 级 活 塞 式 压 气 机
一、工作原理
p
f-1:进气过程;
p
3
2
g
程中,为避免活塞与气缸塞撞击,也便于安
排进、排气阀,必须留有余隙。
图8-3为具有余隙容积的压气机理论示功图,
4-1:有效进气。
f6
4
1
1-2:压缩过程; 2-3:排气过程;
0 Vc V4-V6 V=V1-V4· V
H2
Vh=V1-V3
图中容积Vc就是余隙容积;
Vh=V1-V3,是活塞从上死点运动到下死点 时活塞扫过的容积,称为气缸的排量。 H1
P3
1
近等温过程。为此,活塞式压气机都采取冷却措施。
但对于实际压缩过程说,无论采取什么冷却措施,
P1
很难实现等温压缩。
s
图8-2 压缩过程的p-v图和T-s图
二、压气机的理论耗功
p
P2
2T 2n 2s
按热力学的约定,压气机消耗的轴功应为负值,工 程上常令压气机耗功为技术功的负值,即:
P1
wC [w12 ( p2v2 p1v1)] wt
用多级压缩;
1 p1 而当增压比一定时,余隙比Vc/Vh加
V
大,也将使容积效率ηV降低。 显然,当π或Vc/Vh增大到某一值时,
可能使ηV=0。
<2> 理论耗功 余隙容积为 Ve V3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压气机)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压气机)

动叶增压原理

伯努利方程(机械能守恒)
相对坐标系 dp0 W2 W1 叶型弯曲形成扩张 通道,相对速度减 小,压力提高

1
2
dp


W22 W12 2
W fr 0
动叶增压原理
相对坐标系

1
2
dp


W22 W12 2
Wu
W fr 0
dp V22 V12 2

离心式压气机
• 气体靠离心增压 • 气体随工作轮作圆周 运动时,气体微团受 到离心惯性力的作用, 而且气体微团所在半 径越大,所受离心惯 性力就越大,工作叶 轮外径处气流的压强 比内径处压强高,气 体流经工作轮过程中 压力逐步升高
轴流式压气机
轴向进气,轴向排气 优点:流通能力强、径向尺寸小、效率高 缺点:结构复杂、级增压能力小、轴向尺寸长、零件多 适合:高推力级、高速飞行飞机发动机
(1)气流在静子叶栅中的流动
气体作绝能流动 伯努利方程 2 2 3 V V dp 3 2 W fs 0 2 2 dp0 V3 V2 对于亚音气流, 减速必须经过 扩张形通道

静子叶栅
利用叶型偏向轴线
弯曲,使叶片之间 形成扩张形气流通 道;
在静子叶片中的增
压原理:减速增压

落后角
2k 2
2k 几何出口角 2 出口气流角
压气机实际压缩功
Wk CpT1*[( k )
1 *
* 1] / k
压缩功与进口气流总温、增压比
成正比,与效率成反比
(2)气流在动叶叶栅中的流动


速度三角形 进口:

第八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第八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的耗功之比,
C ,T
理想 1 wC 实际
wC ,T
可以用来判断活塞式压气机性能的优劣。
8-2 余隙容积的影响
1、余隙容积 Vc (clearance volume)
■定义
活塞式压气机中,因为各种需要,当活塞运
动到上死点时,活塞顶部和气缸之间仍留有一定
的空隙,称为余隙容积。
■工作过程
由于余隙容积的存在,排气终了时仍然有残 留的高压气体,必须等残留气体膨胀到进气压力
例8-1:活塞式压气机活塞往复一次生产0.5kg,压力为 0.35MPa的压缩空气。空气进入压气机时的温度为17℃, 压力为0.098MPa,若压缩过程为 n 1.35 的可逆多变过 程,余隙容积比为0.05,试求压缩过程中气缸内空气的质 量。(余隙容积) 解:排气终了时的状态3与压缩终了时的状态2相同。
PC , s qm wC ,s qm h qm c p (T2s T1 ) 252.97kW
(2)实际功率
PC ,s / C ,s 316.21kW PC
(3)多耗功率
PC , s 63.24kW PC PC
(4)作功能力损失
T2 T1
中冷却到吸气温度,再进入下一级气缸继续压
缩。
e1:低压气缸吸气;
12:低压气缸压缩; 22′ :冷却器中定压放热, 冷却到吸气温度, T2 T1 ; 2′3 :高压气缸压缩; 3g:高压气缸排气。
2、理论耗功
wC ,多 wC , L wC , H Se12 fe S f 23 gf
p3 p2 0.35MPa T3 T2 T1 ( p2 / p1 )( n 1)/ n 403.4K

工程传热学-第八章 压气机的压气过程讲解

工程传热学-第八章  压气机的压气过程讲解

p2 p1 p3 0.1106 1.6106 0.4106 Pa
v
V 1 3
V h

p2 p1
1
n

1
1
1 0.05 (41.25
1)

0.898


两级:(ws )c

2
n n1

RgT1
1



p2 p1
525 290 0.8

584K
作业
8-1 8-4 8-5
8-2
8-3
8-6
8-7



p1 p4 p2 p3 p1(V1 V4 ) p1Ve mRgT1
(Ws )c

n
n
1
mRgT1
1



p2 p1

n1 n

(ws )c

n n1
RgT1
1


p2 p1

n1 n

设单级活塞压气机中压缩过程与膨胀过程的多 变指数n相同。
12 pdv 43 pdv
(Ws )c (m1 m3 )(12 pdv p1v1 p2v2 )
(ws )c 12 pdv ( p2v2 p1v1 ) 12 pdv 12 d ( pv)

2
1
12 pdV p2 (V3 V2 ) 34 pdV p1(V1 V4 )
p1 p4 p2 p3 v2 v3 v1 v4
m1 m2
m3 m4
(Ws )c m1(12 pdv p1v1 p2v2 )

离心压气机理论-第一部分-2010

离心压气机理论-第一部分-2010
图1 单级离心压气机剖面图
离心压气机基本理论
离心压气机叶轮可分为带叶冠叶轮和不带叶冠叶轮两种两种, 前者又叫闭式叶轮,后者又叫开式叶轮。图2和图3给出了这两 种叶轮形式。
图2 不带叶冠叶轮
图3 带叶冠叶轮
离心压气机基本理论
燃气轮机和涡轮增压器由于转速很高,通常使用开式叶轮。因 为增加叶冠会增加叶轮质量,使转子惯性增加,从而导致整机 性能恶化。
5级轴流+1级离心 5.30
3级轴流+1级离心 5.73
1级离心
1.60
2级离心
3.2-3.4
4级轴流+1级离心 4.2
2级离心
4.0
总增压比 17.00 14.72 8.0-8.30 13.14 14.38 15.00
为什么采用离心压气机? 因为单级压比大,由于流量小,可以保证出口端压气机末级叶 片高度在合适的范围内,不会过小。
离心压气机概述
涡轮增压器是径流式叶轮机械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个领域。 如果说燃气轮机是改进叶轮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驱动力,那 么涡轮增压技术和涡轮增压器的广泛使用为径流式叶轮机械的 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废气涡轮增压的设想首先由瑞士人波希在1905年提出,当时获 得了德国和美国的专利。 1911年波希在单缸机上首次完成涡轮增压的台架试验。 1925年,波希又提出了脉冲增压的设想。 到1940年代,涡轮增压在船用和陆用大型发动机上得到了大量 推广使用。 直到1950年,涡轮增压器才在大型柴油机上得到广泛使用。
16 PWC
1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WC
12
10
PWC&Boeing
PWC209
&319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
15
鼓盘式转子
16
2.4 鼓盘式转子
鼓盘式转子兼有鼓式转子的抗弯刚性和盘式转子的承受 大离心载荷的能力,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现代涡扇 发动机的高压压气机上。鼓盘式转子的结构方案繁多,按其 级间联接的特点,可分为不可拆卸的转子、可拆卸的转子和 部分不可拆卸部分可拆卸的混合式转子三大类。
17
2.4 鼓盘式转子
1.不可拆却的鼓盘式转子 不可拆卸的鼓盘式转子的级间联接常用圆柱面紧度配合加径
向销钉联接和焊接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完成装配后都不可能 再进行无损分解。在先进的F119发动机上是直接整体加上成型。
WP6.WP7、WP8,WPl 3发动机的压气机都采用了圆柱面紧 度配合加径向销钉联接的鼓盘式转子。这种结构利用热胀冷缩原 理使圆柱面配合后产生紧度,圆柱而加径向销钉保证转子级间联 接后的定心,靠径向销钉和配合而摩擦力传递扭距。
8
2.2 轴流式压气机
9
2.3 轴流式压气机转子的基本结构
压气机转子的基本型式有三种: 鼓式转子、盘式转子、鼓盘式转子
10
2.3 轴流式压气机转子的基本结构
鼓式转子的基本构件是一圆柱形、橄榄形或圆锥形鼓 简(视气流通道形式而定),借安装边和螺栓与前、后半轴 联接。在鼓筒外表面加工有环槽或纵槽,用来安装转于叶 片。作用在转子上的主要负荷(叶片和鼓筒的离心力、弯矩 和扭矩)由鼓简承受和传递。鼓式转子的优点是抗弯刚性好、 结构简单,但是承受离心载荷能力差,故只能在圆周速度 较低(不大于180-200 m/s)的条件下使用。如早期的压气机、 现代大流量比涡扇发动机的低压转子上。民用期贝发动机 低压压气机转子为鼓式转子.
7
2.2轴流式压气机
空气在轴流式压气机中的流动方向大致平行于工作 轮轴.所以称为轴流式压气机:它的流动特点使其在结 构上容易组织多级压缩,以每一级都较低的增压压力比 获得较高的压气机总增压压力比。一般每级的增压压力 比在1.15~1.35之间,使得空气流经每级叶片通道时 无需急剧地改变方向,这样就减少了流动损失,因而压 气机效率高。特别是大流量时,轴流式压气机较离心式 压气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压气机效率,一般轴流式压气 机效率可达87%以上,而离心式压气机效率最高在84 %—85%、与离心式压气机相比,多级轴流式压气机还 具有大流量,高效率、小迎风面积等优点.所以现代航 空用燃气涡轮发动机中多采用多级轴流式压气机。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Vc Vh
称为压缩机的余隙比

p2 p1
称为压缩机的增压比
1
容积效率: V
1 (
n
1)
增大时,容积效率降低;提高时,容积效率也降低。
p P2 ” P2 ’ p2
3、增压比对容积效率的影响
3”(2”)
3’ 3
2’
2
1 4’ V Vh
pb Vc
4
加到某一数值时, V= 0 , v = 0,活塞徒劳往返,无 压缩气体排出,同时,压缩 终温 t2 ,为保证润滑,要 求 t2 < 160°C, 7, = 2 - 6 。
p3 p2

p3 p1
耗功最小,则两级增压比应相同,这个增压比称为最佳增压比。 m级压缩,最佳增压比为

p2 p1 p3 p2 pm p m 1 p m 1 pm p m 1 p1
m
采用最佳增压比,且有效冷却,则各级耗功相同,每一级均为
n 1 p2 n n p 1 v 1 1 ( ) p 1 v1 n 1 p1 n 1
第八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第一节 第二节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所消耗的机械功
和容积效率
第三节 双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过程
第四节
叶轮式压气机
工作原理:活塞式、叶轮式和引射式 出口压力:压气机、鼓风机、通风机
第一节
一、结构简图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空气进口
排入空气瓶中
主要部件:1、活塞
叶片 扩压管
叶轮式压气机: 转速高;连续吸、排气,运转平稳;排气 量大 。没有余隙影响;但每级压比不高。由于排量大,运 转快,难冷却,可作绝热压缩考虑。

工程热力学第8章

工程热力学第8章

32
33
压气机:是生产压缩气体的设备。它不是
动力机,而是用消耗机械能来得到压缩气体
的一种工作机。
热力学分析的主要任务:计算定量气体
自初态压缩到预定终压时,压气机所耗的轴
功,并探讨省工的途径。
3
压气机的分类:
按工作原理和构造:
活塞式压气机:用于压力高,排气量小。 叶轮式压气机:用于压力低,排气量大。 特殊引射式压缩器
3
2 1
V1 V
4
V3 p2 p3
V
n p14V4 1 p n 1
p p4 1
p32 p
n 1 n

p1 p4 p1V1 m1 RT1
20
余隙容积VC对理论压气功的影响
p2 n Wt p1 (V1 V4 ) 1 p1 n 1
1、升压比p 一定,越大,容积效率越低; 2、其它条件不变, 一定,升压比p越大,容积效率越低; 采用多级压缩获得高压;
19
余隙容积VC对理论压气轴功的影响
功=面积12341
p VC
5 6
=面积12561-面积43564
设12和43两过程n相同
n 1 n p2 n Wt p1V1 1 p1 n 1
低压缸 冷却水 进气口
22
p1
多级压缩的目的:
↘ n) ↘ p→↗ v
省功(
一、多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过程
(两级压缩为例)
储气罐
3
高压缸
p
pv=const
3″
2′
低压缸
冷却水
p3 3′ 3 4

工程传热学第八章压气机的压气过程

工程传热学第八章压气机的压气过程

如果压气机不采用冷却措施,可以认为压气过 程是绝热过程,定义压气机的绝热效率为:
c,s
(ws )c,s (ws )c
h1 h2s h1 h2
T1 T2s T1 T2
一般,轴流式及离心式 T 压气机的绝热效率在 0.80—0.90之间。
2s 2
1
s
如果压气机采用冷却措施,则可以假想理想的
按能量转变的观点看,各种压气机的压 气过程都基本上相同,在稳定工况时,都可 按稳态稳流进行分析。 q=△h+ws
ws=-∫vdp为图 中过程线左侧 面积
轴功计算
1.定熵压缩(过程1-2s)
(ws )c,s h1 h2 c p0 (T1 T2 )
k 1
T2
T1
p2 p1
k
k
k
1
RgT1
余隙容积对压气功的影响
设单级活塞压气机中压缩过程与膨胀过程的多
变指数n相同:
(Ws )c
n n1
pV 11
1
p 2
p 1
n1 n
n n1
pV 44
1
p 3
p 4
n1 n
p1 p4 p2 p3 p1(V1 V4 ) p1Ve mRgT1
(Ws )c
n
n
1
mR
gT1
v
Ve Vh
V1 V4 Vh
V3
Vh Vh
V4
1 V3 Vh
V4 V3
1
1
1
V4 V3
p3 p4
n
p2 p1
n
1 n
v
V 1 3
V h
p2 p1
1
结论:当多变指数n一定时,容积效率取决于 余隙比和增压比( The volumetric efficiency depends on the clearance ratio and compression ratio )。所以应尽 量减小余隙比,同时单级压缩增压比不宜过高,一 般不超过10-12,同时, 从压缩终了温度考虑增压

第8章 习题提示和答案

第8章 习题提示和答案

Vc Vh
1
( n 1) , V,1 0.871 、 V,2 0.843 、 V,3 0.76 。
3
8-5 某单级活塞式压气机,其增压比为 7,活塞排量为 0.009m ,余容比为 0.06,转 速为 750r/min,压缩过程多变指数为 1.3。求(1)容积效率; (2)生产量( kg/h ) ; (3)理 论消耗功率; (4)压缩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已知吸入空气参数为 p1 0.1MPa 、 t1 20 C 。 提示和答案:活塞式压气机曲轴每转一圈完成一次吸气压缩排气过程。容积效率
试计算压气机生产量( kg/h )及带动该压气机所需的原动机的功率(压气机的外部磨擦损 失忽略不计) 。
1
提示和答案:余隙容积存在并不影响压气机理论耗功。 V 1 ( n 1) 0.786 ,
qm N
p1VVh RgT1
0.088 kg/s 、可逆定温功压缩功率 PC,T p1V1 ln
压缩空气理论上应消耗的功; (2)各级气缸出口的温度; (3)如果不用中间冷却器,压气机 消耗的功及各级气缸出口温度; (4)若采用单级压缩,压气机消耗的功及气缸出口温度。 提示和答案: 按耗功最小原则, 1 2 3 5 , wC 3wC,L 492.0 kJ/kg ;各级气 缸出口的温度相同, 若不用中间冷却器 T2 425.0 K 、 T2 T3 T4 425 K ; T3 616.25 K 、
V 1
Vc Vh
1
( n 1) 0.792 ,每转有效吸气 V VVh 0.007 13 m3 ,故每小时的生产量
n 1
qm
750 60 V v1
3 81.37 kg/h ,理论耗功 P qm wC 21.9 kW ,T2 T1

08压气机的压气过程

08压气机的压气过程

n1
n2 n2
1
RgT2
1


p3 p2
(n2 1)
n2
设气体在中冷器充分冷却,即T2’=T1,以及两级压缩过程的多变指
数相同,即n1=n2=n,则上式可写为
(ws )c

RgT1
n
n
1
2


p2 p1
(n1)
n

p3 p2
(n1)
n
上式中, p1取决进气环境,p3取决使用要求,均是不可改变的。因
此(ws)c仅取决于p2 ,即(ws)c=f(p2),对其求极值,可得压气机消耗
的功为极小值时中间压力p2的值应为
p2 p1 p3 或
p2 p3 p1 p2
即各级压气机增压比相同时,采用中间冷却措施的压气机耗功最少。
11
采用冷却措施的压气机的理想压气过程是可逆定温过程。
定温效率ηc,T为可逆定温过程的轴功和实际压气过程的轴功之 比。即
c,T
(ws )c,T (ws )c
已知压气机的定温效率,便可利用可逆定温过程的轴功计算实
际采用冷却措施的压气机所消耗的轴功。
2019年7月10日
第八章 压气机的压气过程
有效进气容积: V 1V4
余隙容积:
V3
压气机的轴功可按压气过程各过程功 的代数和来计算,即
(Ws )c W12 W23 W34 W41
2
4
1 pdV p2 (V3 V2 ) 3 pdV p1 (V1 V4 )
可见,可用过程线所包围的面积表示压气机消耗的轴功。
1
R

热工基础(机械)第8章

热工基础(机械)第8章
其中 2’ -2喷油, 2- 3 接近定容,3-4 接近定压
4―5:多变膨胀过程 (中速:n=1.25-1.30;高速:n= 1.18-1.27)
5―0:排气过程 其中 5―1’为自由排气过程,接近定容过程; 1’―0:强制排气过程(接近定压)
实际循环为开式的不可逆循环, 进排气过程耗功。
2. 活塞式内燃机的理想循环图 简化方法:
3. 工作原理: 1—2:从蒸发器出来的干饱和蒸气在压缩机中定熵
压缩为过热蒸气;
2—3:过热蒸气在冷凝器中定压冷却为饱和液体;
3—4:饱和液体经节流阀绝热节流(不可逆),节
流后的工质 p↓、T↓ ; 4—1: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定压吸热气化为干饱 和蒸气。 从而达到从低温吸热、向高温放热的目的。
二、制冷量、耗功量及制冷系数(均与焓有关)
作业:8.1,8.4,8.5,8.7(1冷吨=3.86 kW )
第八章 热力循环
8-2 压气机循环
一、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理想工作过程)
二、压气机的耗功: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一个循环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吸 气、压缩、排气三个阶段(设均为可逆过程) 。 吸气过程中气缸吸入压力为 p1的气体,气体的质量 qm 和容积V 不断增加, 而气体的状态( p1 , v1 )不变, 相当于气体定压膨胀,该过程中系统作正功 p1V1; 压缩过程中气体的量不变,而气体的压力不断增加, 该过程中外界对系统作压缩功(负功)为:
煤气机—点燃式(现很少用)
• 按单循环冲程数分: 二冲程、四冲程 • 按进气压力分: 增压、非增压 • 按气缸布置分: 立式、卧式、V型、H型、星(X)型等
二、活塞式内燃机实际循环和理想循环
1. 实际循环工作过程(以四冲程混合加热循环柴油

第二章压气机

第二章压气机

35
2.6 榫头
B)销钉式榫头。目前轴流式压气机购销钉式榫头多采用凸耳 铰接的方案。销钉式榫头的优点是工艺装配简单,不用专门 设备加工,对于单个生产和试验用的发动机有一定的优越性。 同时铰接的销钉式榫头是消除叶片危险性共振的有效措施之 一。但这种样头承载能力有限,尺寸和重量大。
36
2.6 榫头
C)枞树型榫头。 这种榫头呈楔形,轮缘部分呈倒楔形,从承受拉伸应 力的角度看接近等强度,因而这种样头与其他形式的榫头 相比,周向尺寸小、重量轻,能承受较大的载荷。但是它 靠多对择齿传力、应力集中严重,工艺性较差。由于金属 材料在低温时对应力集中更加敏感,而压气机工作叶片一 般离心力又较小,所以这种榫头在压气机中的应用比较少, 只在负荷较大的前几级或温度较高的高压压气机的末端几 级,且叶片和轮盘都用钢(或铁)制成时.才有应用。
1
第二章 压气机
压气机是用来提高进入发动机内的空气压力,供给发动机工作 时所需要的压缩空气,也可以为座舱增压、涡轮散热和其他发动机 的起动提供压缩空气。 评定压气机性能的主要指标是增压比、效率、外面尺寸和重量、 工作可靠性、制造和维修费用。对于航空发动机来讲.最重要的指 标之一是外面尺寸。它用单位空气质量流量来衡量,即通过发动机 单位面积的空气质量流量。 对压气机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1)满足发动机性能设计提出的各项要求,性能稳定,稳定工作范 围宽 (2)具有足够的强度、适宜的刚度和更小的振动; (3)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 (4)工作可靠.寿命长; [5)维修性、检测性好.性能制造成伞比高。
2
第二章 压气机
在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中.一船采用了3种 基本类型的压气机:
• 离心式压气机 • 轴流式压气机 • 混压式压气机
3

工程热力学第八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工程热力学第八章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实际压缩1-2n
二、压气机的理论耗功量
➢ 压气机耗功
压缩气体的生产过程包括气体的流入、压缩 和输出,所以压气机耗功应等于压缩过程耗功与 进、排气过程推动功的代数和:
wC w12 ( p2v2 p1v1) wt
可见压气机耗功以技术功计。
二、压气机的理论耗功量
➢ 三种压缩过程耗功量
(1)可逆绝热压缩
V1 V3 Vh
V4
(
P3
)
1 n
(
P2
)
1 n
V3 P4
P1
V
1 Vc Vh
1
n
1
✓ 余隙容积百分比Vc/Vh和多变指数n一定时,增压比越大 ,则容积效率越低,且当增加到一定值时容积效率为零

✓ 增压比一定时余隙容积百分比越大,容积效率越低。
二、余隙容积的影响
➢ 理论耗功量:
WC A12 gf 1 A43gf 4
一、工作原理
f-1:气体引入气缸 1-2:气体在气缸内进行压缩 2-g:气体流出气缸,输向 储气筒
➢ f-1和2-g过程
不是热力过程,只是气体的移动过程,气体状 态不发生变化,缸内气体的数量发生变化
➢ 1-2过程
热力过程,气体的参数发 生变化。
有两种极限情况: 绝热过程1-2s 定温过程1-2T
压气机分类: 工作原理 活塞式—压头高,流量小, 间隙生产 叶轮式—压头低,流量大, 连续生产
通风机—表压0.01MPa以下 压头高低 鼓风机—表压0.1~0.3MPa
压气机—表压0.3MPa以上
另有罗茨式压气机(Roots blower)等等
压气机不是动力机,压气机中进行的过程 不是循环
8-1 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 理和理论耗功量

热力学第08章压气机的热力过程解析

热力学第08章压气机的热力过程解析

求: 1)压气机定熵压缩的耗功量;
2)实际耗功量; 3)由于不可逆而多耗功wt;
4)作功能力损失I。t0=20 ℃ 。
已知氮气:
c p 1.038 kJ/(kg K) Rg 0.297 kJ/(kg K)
1.4
例题2
p2 解:(1) T2 T1 p1
w C h 2 ' h 2 s 面 积 m n 2 ' 2 s m
w C , s h2 s h1
w C ' h2 ' h1
绝热内效率
CS
wCs h2 s h1 wC ' h2 ' h1
T2 s T1 CS T2 ' T1
T2 s T1 T2 ' T1 CS
wC,i
1 nn n RgT1 i 1 n 1
a)各级耗功相等
有利于曲轴平衡(总耗功
n 1 n i
wC mwC,i )
b)各缸终温相同 T T1 小于不如此分配时各缸终温 中最高者,有利于润滑油工作及使可靠性增加。 c)各级气缸散热相同 各中冷器散热相等
耗功大小与pa有关

pa
wC 0 p a
p1 p 2
pa p2 或 l h p1 p a

w C w C ,min
推广:若m级,
m
则: 1 2 m
p2 时 wC wC,min p1
讨论:
1)按
i
m
p2 p1
选择各级中间压力,优点:
454.4 K
容积效率
1 1 n 1..3 V 1 1 1 0.04 7 1 0.86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 片 机 原 理
第二篇 压气机
授课教师:陈焕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推进理论与技术研究所
1
第八章 离心式压气机
概述
离心式压气机主要部件及作用
离心式压气机气体流动特点
2
航空发动机
新型离心压气机特性
航空发动机---容积流量较小的高压级采用离心压气机
3
涡喷发动机初 期
20世纪40年代
潜流现象
鼓风作用
16
Lr的估算方法
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工程计算中采用 Lr aU 2
2
a ---由试验确定系数,目前常用压气机 a 0.03 ~ 0.05
轴向进气条件下 Lu U 2 C2u U1 C1u Lu U 2 C2u U 2
2
Le ( a)U 2
工作轮匀转速 ,离心惯性力在流动方向投影
dA 2 m U2 r A dl r sin 2

根据力的平衡
dp dA dW dA 2 p dp A dA pA p dA Wsin A dl A dl r sin 0 2 2 dt 2
17
8.4超声速离心式压气机
由跨声速导风轮 + 高速高负荷工作轮 + 超声速扩压器组成
压气机增压比,并保持较高的效率 提高发动机推重比
跨声速导风轮 进口相对Ma从根顶,若在某半径处起速度超声速
早期的高增压比 离心式压气机 20世纪70年代后高增 压比离心式压气机
叶尖Maw11
叶尖 Maw1>1
b2
2
b2
2
为避免流动分离 3 2 20
14
气体在出气管中的流动
出气管与燃烧室相连接,作用之一是将压缩气体导入燃烧室
出气管作用之二是气流速度,气流压力 出气管出口气流速度100m/s~120m/s
为减少损失,出气管转弯处有导流叶片
从叶片扩压器出口到出 气管出口分两个区域
8
离心式压气机增压原理 离心力做功占主导地位
假设气流是定常、周向均匀、忽略摩擦力及重力 沿流动方向压力 p dp A dA pA p
dp dA Wsin 2
流线与压气 机轴线夹角

dA dW dW ma A a dl 流体微团加速度 ,惯性力 2 dt dt
跨声速导风轮
跨声速导风轮的设计采用跨声速轴流式压气机的设计经验 串列叶轮
•导风轮与叶轮分开 •按照先进跨声速轴流压气 机转子设计方法设计导风轮
整体普通叶轮
•导风轮与叶轮连在一起 •导风轮进口顶部采用跨声 速轴流压气机设计技术
18
高速高负荷工作轮
高速高负荷工作轮的研制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叶轮负荷分布
C2u
从中心向工作轮外缘的 径向均匀流动Wr
Wr>Wu
合成平均W2方向与 径向存在落后角
功率系数 = C2u/U2
叶片数Z 10 0.82 14 0.87
C2u<U2
16 0.89 19 0.945
W2 、2 、C2u 、 C2 代 表 Z 时 这 些 参数的极限值
11 U2= C2u
超声速扩压器 20世纪60年代末管式扩压器 气流转弯为轴向 喇叭形下游扩散段
整体环形 金属板
中心线与叶轮出 口圆周近于相切
均匀切向 前段:圆柱形直孔 后段:带扩张角锥形孔 孔
若切向孔相交 叶轮外径与管式扩压器内径形成缝隙/无叶扩压器,利 于降低扩压器进口速度 若圆柱孔与环形金属板内圆柱面相交 锐边前缘
叶片组成扩压流道 轴向扩压器
b2
b2
2 2
环形缝隙
12
气体在环形缝隙中的流动
对微团用动量矩定理
b2 2 b2 2
叶片组成 扩压流道
C2u r2 C 2u r 2 Cu r r , Cu
径向分速度由连续方程得到
m 2 r 2 b2 C 2r 2 2 r2 b2 C2r 2 2 rb C r
受逆压梯度下附面层 发展和分离的限制小 首先达到涡喷发动机 对压比、效率的要求
2 2 2 W1 C1 U1 C1 r 2
离心式:气体径向运动 参数变化 增压
导风轮
轴向进气 C1 const C C const r U1 r tan1 1 1 U1 r r
4
8.1离心式压气机主要部件及其作用
离心式压气机主要由4部件组成: 进气装臵(a-a和1-1之间):把气体
以一定方向或分布规律引入工作轮,为减 少损失,略有加速减压
工作轮(1-1和2-2之间):工作轮加
入轮缘功,气体流经它在离心惯性力作 用下作向外的径向运动,增压且加速
扩压器(2-2和3-3之间):气体仍有

Wr<Wu 倒流
Wr>Wu
C1a=Wr=(0.25~0.35)U2
气体在扩压器中的流动
扩压器的作用
工作轮出口MaC2=1.1-1.2 扩压器将动能转变为压力升高,进一步气体压力
扩压器的组成
2-2截面---2-2截面 环形缝隙/无叶扩压器 2-2截面---3-3截面 2-2截面---3-3截面 安装叶片,叶片间为的流动模型
目前计算方法一般建立在位流理论基础上,没有考虑附面层增长对流动 分离影响 径向速度剖面 主流
20世纪60年代提出射流-尾迹模型,低速情况下得 到实验证实 射流-尾迹模型---气流在导风轮叶片吸力面分离后 形成近似为等Ma射流区,然后冲向工作轮叶片压力 面流出,即分离点后叶轮内部流动包括射流区和相 对静止尾迹区,后者充满了由流动中各种损失产生 的大量低能流体,在哥氏力影响下两区互不混合, 其分界线在流动中保持相对稳定


动坐标系统中不考虑摩擦时 的机械能形式的能量方程式
2 2 dp U2 U1 W22 W12 2 Lf 1 2 2
动坐标系统中考虑摩擦时的 机械能形式的能量方程式
10
功率系数/ 滑动因子
=
在工作轮通道中,气 流相对速度W沿通道 宽度不是均匀分布
+
工作轮中气流微团因惯 性产生的与U相反的旋转 运动,环流速度Wu
前弯叶轮气流出口绝对速度比后弯叶轮高
前弯叶轮流道短但弯度大、扩张角大,易分离 前弯叶轮流道出口速度更加不均匀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径向叶轮和后弯叶轮
20
超声速扩压器
早期C*=4.0 目前C*=6.0 研制C*>12.0 离心压气机的级增压比增长很快
C*>3.0Mac2>1.0 C*=10.0Mac2>1.4
截面3-3---3-3 截面3-3---K-K
为减少流动损 失,为相等截 面或稍微收敛
增压在此之间 完成
15
8.3离心压气机流动损失和效率
流动损失
着重探讨流过工作轮的损失 有效功Le:在工作轮轴上所需的功 圆盘摩擦损失Lr:工作轮转动时克服摩擦和其他损失所需功
Le=Lu+Lr
Lr的意义
Lr ---工作轮旋转时,由于气体粘性,包围在叶轮四周及流道内的气体与机 壳壁面摩擦产生,包括以下3项:
成功应用于活塞 发动机增压器
离心压气机
迎风面积大 效率低 流量小
轴流压气 机
在增压比和流量较小时,燃气涡轮发动机用离 心式压气机比用轴流式压气机合适
考虑三维流动特点 的管式超声扩压器
20世纪60年代
单级 C 6 ~ 8
1~2级轴流压气机/风扇 + 单级离心压气机 小型涡轮轴发动机 小型涡扇发动机
2
效率
离心式压气机效率的定义与轴流式压气机效率定义相同
L i ,C Le
* C
*
等熵压缩过程所需功 / 实际压缩过程所需功
* kk 1 pC * * Li ,C C p T 1 1 * p a
p* 为预旋导流片前气流总压 a p* 为出气管出口处气流总压 C
较高动能,先经过无叶片环形空间即无 叶扩压器(2-2和2-2之间)增压减速, 再在叶片扩压器(2-2和3-3之间,类似 轴流压气机静子)中减速增压
结构示意图
集气管(3-3和K-K之间):进一步
减速增压并引气体入燃烧室
气流参数沿流程变化
5
8.2离心式压气机气体流动特点
进气装臵中的气体流动
进气装臵由 预旋片 组成 分气盆
预旋片
预旋片的作用是使工作轮进口有一 定的切向速度C1u的分布 分气盆的作用是将经过预旋片的气 体分为数层,以便将气体较均匀地 充满工作轮叶片通道进口 为减少流动损失,进气装臵中的流 道应稍有收敛,使气体速度略增
双面进气的离心压气机 分气盆
6
工作轮中的气体流动
轴流式与离心式压气机增压原理的不同 轴流式:动能 压力能 增压
D D 2 (0.05 ~ 0.15) 航空发动机离心压气机缝隙部分很小 2 D2 2
气体在叶片扩压器中的流动
叶片采用圆弧弯成,沿圆周均匀分布 叶片之间构成扩压流道 3 2 工作原理与轴流式压气机整流器一 样,气流速度,压力 同样内、外径之下,扩压能力大于 无叶扩压器
19
尾迹
后弯叶轮的新发展
优点是当压气机沿等转速线流量减少时,输入功增加,工作稳定性提高, 提供了控制叶轮负荷分布的手段,并降低扩压器进口Ma,使其可适应较大 攻角变化范围,有利于改善非设计点性能 缺点是与径向叶轮相比,为达到相同压比需要较高的U,同时还增加了叶 片弯曲应力,叶片应力高
工作轮叶片的三种形式
叶轮侧表面所带动的与叶轮一起旋转的气体与机壳表面摩擦 叶片两侧压力不同,气体沿着叶轮与机 壳间轴向间隙从一个流道潜流到相邻流道, 其方向与叶轮旋转方向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