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九年级物理教案怎么写?初中物理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

本课程一般从初二开始开设,授课时间为两年。

它一般是中考的必修科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九年级物理教案大全篇1本章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海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

学习本章知识以后,你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

同时学会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一)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3)了解原子的结构;(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

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

2. 探究小车滑行的距离与推动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推动小车的力,来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从而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四、实验器材:1. 小车2. 刻度尺3. 弹簧测力计4. 木板5. 木块6. 绳子7. 滑轮组五、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起始位置。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将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3. 用绳子将小车与弹簧测力计连接,通过滑轮组施加不同的力,使小车从起始位置开始滑行。

4. 记录小车滑行的终止位置,用刻度尺测量滑行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 重复步骤3和4,直至测量完所有力的情况。

6. 分析数据,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避免斜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施加力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力的方向一致,避免力的方向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测量滑行距离时,要尽量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七、实验拓展:1. 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探究质量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2.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的滑轮组,观察滑行距离的变化,探究滑轮组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了解了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供参考)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供参考)

龙山一中物理实验教案九年级物理备课组2021年下期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实验目的1、知识与技术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进程与方式(1)通过探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转变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讨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讨性学习活动培育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讨学习,使学生维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慢慢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200ml)、试管2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三、实验进程探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展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食用油,若是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不是相同?学生讨论: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转变。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所用的时间(即比较吸收的热量的多少)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所用器材见“学生用材料”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的快。

实验结论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短(吸收的热量少)。

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的温度转变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温度转变的关系。

总结评价:(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1)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在冷却相同的时间(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转变快(下降的多)。

(2)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少(放出的热量少)。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1.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2.知道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3.会用安培定则判定相应磁体的磁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

(二)教具一根硬直导线,干电池2~4节,小磁针,铁屑,螺线管,开关,导线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重做第二节课本上的图11—7的演示实验,提问: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

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小磁针只有放在磁体周围才会受到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吗也就是说,只有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吗其他物质能不能产生磁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

2.进行新课(1)演示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演示实验:将一根与电源、开关相连接的直导线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

将小磁针平行地放在直导线的上方和下方,请同学们观察直导线通、断电时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进一步提问: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师生讨论:通电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后导体周围的空间对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也存在着磁场。

教师指出: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做奥斯特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本节课我们就主要研究。

板书:第四节一、奥斯特实验1.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和磁体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

提问:我们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那么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是怎样的呢它与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关系呢重做上面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小磁针N极的偏转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观察到当电流的方向变化时,小磁针N极偏转方向也发生变化,说明方向也发生变化。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3篇)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3篇)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 3 篇)够智慧你就来'二、活动理念初中物理是一门启蒙教育的学科,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实验,可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趣味物理制作是一种我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适合初中所有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准备活动前,同学们分好组(建议2-4 人一组),按照附录选择好小组要进行的趣味实验题目。

老师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指导,指导同学们做好材料的准备和知识准备!并且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制作!四、活动人员学生小组成员,若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负责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五、活动地点篮球场(物理实验室)六、活动时间初二下期中考试后(五月中旬)七、活动内容按照附录中所给制作选择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取材和完成制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篇3一、活动背景金秋时节,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xx 实验中学首届"悬臂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大赛也将拉开帷幕。

大赛选题背景:在露天的运动场上方要安装照明灯,由于条件限制,不允许在场地中间打桩,也不能用"门吊'的模式,在场地边已经打好了柱桩,设计和制作一个悬臂梁模型,在悬臂梁的伸出端挂灯具。

初中物理试验教案

初中物理试验教案

初中物理试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实验操作步骤4. 实验注意事项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引出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讲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的弯曲现象,即光的折射。

介绍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为定值。

3. 演示实验(1)准备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砖、白纸、直尺、量角器。

(2)实验步骤:① 将激光笔的光线垂直射向玻璃砖,观察光线在玻璃砖中的传播路径。

② 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记录数据。

③ 改变激光笔的位置,重复步骤①和②,观察光线传播路径和折射角的变化。

④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折射定律。

4. 学生分组实验(1)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3)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发现的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实验现象,确认折射定律的正确性。

(2)探讨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光纤等。

(3)提问:光从空气进入水、从水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分别是如何变化的?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1【课题】“焦耳定律”的演示【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活动方式】1.提出问题2.实验观察3.讨论分析【实验方案示例】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2. 制作方法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3.实验步骤(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2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材分析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

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

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

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

九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10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10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10篇)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相关学科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

以下这10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子教案是来自于作者的九年级物理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九年级物理教学教案篇一课题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解析】已知:,求I解:【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

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解析】已知:,求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答案】10 Ω;2A【解析】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由得: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欧姆定律1.内容:2.公式: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三、今日感悟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篇二18.2.1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掌握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教学后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讲授新课知识点一: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演示:分别拿一只24 W 和一只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

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

(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初中物理实验真实操作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真实操作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物体下落的原理。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概念和方向。

2. 提问: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二、实验原理讲解(10分钟)1. 讲解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2. 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 测量不同高度下物体下落的时间。

3. 记录实验数据。

四、数据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2.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3. 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重物、细线。

2. 实验场地:空旷的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实验器材是否齐全,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数据,避免误差。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测定反射率与折射率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光的反射率与折射率,并加深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理解。

实验器材:透明平板玻璃、半透明玻璃、直尺、尺子、小角度测量仪。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率是指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

光的折射率是指光沿着光的传播方向由1个介质射入另1个介质时,入射光与透射光的角度之比。

实验步骤:1.观察和讨论:首先,让学生观察透明平板玻璃和半透明玻璃。

问学生这两种玻璃有什么区别,并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反射率和折射率的问题。

2.实验设备准备:将透明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将半透明玻璃放在直尺上。

以直角及过直角的斜边与水平面平行,将透明平板玻璃放置在半透明玻璃上。

保持透明平板玻璃的高度,以一定角度倾斜。

3.实验测量:使用小角度测量仪测量反射角和折射角,并记录数据。

4.实验计算:使用记录的数据计算反射率和折射率,并进行分析。

实验数据记录:使用表格记录实验所需的数据,包括倾斜角度、反射角度和折射角度。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反射率和折射率,可以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讨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实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使用小角度测量仪可以准确测量反射角和折射角。

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安全提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将玻璃碎片带入眼睛或其他部位。

实验结束后,应注意清理实验台面上的碎片和玻璃。

实验拓展: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测定其他材料的反射率和折射率,并进行实验比较。

通过实践和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以及光的性质的理解。

实验总结:让学生进行实验总结,总结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结果及分析。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思考,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实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同学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

初三物理实验教案6篇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1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初三物理实验教案篇2【目的和要求】学会正确地使用直流伏特计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演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1.2 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演示力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1.3 牛顿第三定律学习目标: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牛顿第三定律,通过实验演示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动能和势能学习目标: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转化。

教学内容: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通过实验演示能量的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2.2 功和能量守恒学习目标:掌握功的计算及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讲解功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能量守恒的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三章:压强和浮力3.1 压强的概念学习目标:了解压强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压强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3.2 浮力的概念学习目标: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四章:电路和电流4.1 电路的基本概念学习目标:了解电路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讲解电路的基本元件,通过实验演示电路的闭合与断开。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4.2 电流的概念学习目标:掌握电流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讲解电流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第五章:电磁现象5.1 电磁感应学习目标: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讲解电磁感应的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发电机的原理。

2024年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精彩教案

2024年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精彩教案

2024年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五章《电与磁》的第三节“电流的磁效应”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电流的磁效应现象、奥斯特实验、安培定则、电流与磁场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理解奥斯特实验和安培定则,能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周围的磁场分布。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电流的磁效应。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安培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现象,奥斯特实验,安培定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导线、电池、磁针、实验箱等。

2. 学具:每组一套电流表、导线、电池、磁针。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产生磁场的原理。

2. 例题讲解:讲解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掌握电流的磁效应。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

4. 知识讲解:讲解安培定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周围的磁场分布。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安培定则2. 电流与磁场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奥斯特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运用安培定则,判断给定电流方向的磁场分布。

2. 答案:(1)奥斯特实验是通过观察电流通过导线时,导线周围磁针偏转的现象,发现电流产生磁场。

(2)见教材示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电流的磁效应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在操作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安培定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磁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铁、电动机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安培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引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 (全册)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人教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理解惯性的概念。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1.2 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力和运动的关系。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1.3 牛顿第三定律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动能和势能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2.2 功和能量守恒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功的概念。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

第三章:声音和光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讲解声音的频率、振幅和响度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描述声音的特征。

3.2 光的传播和反射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现象。

讲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解释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

第四章:电和磁4.1 静电现象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

讲解静电的电荷和电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能够描述静电的特性。

4.2 电流和磁场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电流和磁场的关系。

讲解电流的产生和磁场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解释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和生活科技5.1 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力和运动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讲解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让学生能够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5.2 能量和功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能量和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7篇)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二)板书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初中中考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中考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中考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加深学生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实验原理电功率(P)的计算公式为:P = UI,其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流表一个3. 电压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电源、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串联电路,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2. 调节滑动变阻器: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最大,防止电流过大损坏电路元件。

3. 观察并记录数据: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4. 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分别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并记录不同阻值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5. 数据处理: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不同阻值下小灯泡的功率。

6. 分析讨论:探讨小灯泡功率与亮度的关系,总结实验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电流表、电压表时,要确保指针在量程范围内,避免损坏仪器。

2. 闭合开关前,要确保滑动变阻器阻值调至最大,防止电流过大。

3. 记录数据时要准确,避免因误差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触电等意外事故发生。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的电源(如干电池、充电宝等)进行实验,观察小灯泡功率的变化。

2. 更换不同型号的小灯泡,重复实验,探讨不同灯泡功率与亮度的关系。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了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法,了解了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了物理素养。

此外,实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利用内能的实验——九年级物理教案

利用内能的实验——九年级物理教案

利用内能的实验——九年级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内能的概念、性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掌握利用内能进行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能量加热器2.绝缘杯3.沸腾石4.温度计5.钳子三、实验原理内能是物质的微观热运动能量,是物体分子、原子等微观结构自身本能所包含的能量。

内能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与温度有关,它与物质的热量、温度、质量、物态及化学反应等都息息相关。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绝缘杯内放入适量沸腾石,倒入少量水,用能量加热器加热,注意温度不要过高。

2.实验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3.揭开实验原理:水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水的温度提高是因为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大了。

作为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的内能包括其基本动能和势能(包括静电、化学键能等)的总和。

当分子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也会升高,并增加其基本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产生的能量。

加热器在加热过程中增加了物质的内能,使得分子不断变热、运动得更加剧烈,最终导致温度升高。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引导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比较不同物质的内能变化情况。

5.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定理的应用,以及内能定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温度不要设置过高,以免对学生的安全造成伤害。

2.在实验中要保持器材的清洁和干燥,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每组要有明确的实验方案,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七、实验拓展1.探究其他物质的内能变化规律,比较各种物质的内能特征。

2.练习制定实验方案,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

3.在实验中探究内能定理的应用,并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

这个实验对于学生们来说十分有益,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内能的概念、性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掌握利用内能进行实验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保持器材的清洁和干燥,并且要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定理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器材】托盘天平(连砝码),硬币若干枚。

【操作】(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讲解它的构造。

(2)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调节横梁右端(有的天平是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刻度线的中央。

(3)将几枚等面值的硬币放入左盘中后,在右盘中轻轻放入砝码,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4)计算砝码盘中所加砝码的总质量,并加上游码所示的质量,就可得出所测几枚硬币的总质量。

将此质量除以硬币枚数,便得到每枚硬币的质量。

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器材】托盘天平一架,相同形状、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各1块,烧杯2只,量杯,酒精、水适量。

【操作】(1)调节托盘天平,使天平平衡。

(2)把形状、体积都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到天平的左、右两托盘中,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并判断二者质量大小关系(从装有铁块的盘子下沉,说明二者质量不等,也说明相同体积的铁和铝质量不等)。

(3)从托盘中将铁块和铝块取出,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应该仍然平衡)。

(4)把两只烧杯(最好是规格、质量都相同)分别放在两个天平的托盘中,并将天平调节到平衡。

(5)用量杯量取相等体积(可为100厘米3)的水和酒精,分别倒入两烧杯中。

(6)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

如不平衡,试判断水和酒精哪个质量大些(盛水的烧杯一侧下沉,说明水的质量大于酒精的质量,也说明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不等)。

物质的密度【目的和要求】认识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的质量相等,从而引入物质的密度的概念。

【仪器和器材】托盘天平(附砝码),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各一块、铝块两块,长方木块(3×5×8厘米3),量筒,200毫升烧怀两个,酒精,水足量。

【实验方法】1.向学生展示各种待测物质;把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备用。

2.把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盘上,天平失去平衡。

这表明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固体)质量不等。

3.取下铁块,换以铝块,天平平衡。

4.取下金属块,在天平左右盘上各放上一只烧杯。

在盘中加适量砝码使天平平衡。

用量筒量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酒精分别注入两烧杯中,观察天平失去平衡的情况(实验后让学生闻一闻酒精和水的气味)。

这表明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液体)的质量不等。

总结实验结果,引入密度概念。

5.在引入密度概念后,将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分别放在天平左右盘上,由学生根据天平失去平衡的情况回答:铜和铝的密度哪个大?6.把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上,左右盘中加砝码使天平平衡。

把长方木块的体积测出,然后把它放在天平右盘上。

把与木块体积相同的水注入烧杯中。

要学生根据天平失去平衡的情况回答水和木块谁的密度大?(这一步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固体密度总比液体密度大”的错误观念)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目的和要求】了解压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在实验的基础上引进压强的概念。

【仪器和器材】厚纸,铅笔,长方体木块,砝码(或重物),软泡沫塑料,压强小桌两只,透明水槽(内装细沙)。

【实验方法】1.左手握一张厚纸(或叠几层),右手握铅笔,让笔尖戳在纸上,逐渐增加压力,(图1.27-1),力足够大肘,纸张被戳破。

2.将长方体木块放在软泡沫塑料上,逐渐在其上面加砝码(图1.27-2),可以看到,随着压力增大,泡沫塑料形变加大。

3.将压强小桌甲放在沙面上,桌腿朝下(图1.27-3)在桌面上放砝码,随砝码的增加,压力增大,桌腿下陷的深度增加。

液体的压强【目的和要求】认识液体内部的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仪器和器材】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一端扎紧橡皮膜),侧壁底部有出口的玻璃瓶,漏斗(扎紧橡皮膜),橡皮塞,液体侧压强演示器,木块。

【实验方法】一、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向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注水.观察橡皮膜向下凸出,水灌得越深,膜凸得越厉害。

实验表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二、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向图1.30-1所示的玻璃瓶内慢慢灌水,观察橡皮膜向外凸出,水灌得越深,膜凸得越厉害。

按图1.30-2所示装置演示。

观察小孔越低,水喷得越急。

上述实验表明: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连通器的原理【目的和要求】认识连通器里如果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仪器和器材】玻璃管两支,橡皮管,铁架台,连通器(可自制),着色水和清水。

【实验方法】用图1.31-1所示的装置按下列次序进行演示:1.用夹子夹住橡皮管,向左管里灌满着色水,缓慢松开夹子,使两玻璃管底部连通,水由左管流向右管,最后两管中水面相平。

2.左管不动,右管升高或降低,两管中的水面升高或降低,最后仍达到相平。

3.右管倾斜,最后两管中的水面相平。

4.用连通器演示(图1.31-2)。

通过上述分步实验、观察,反复得出“注入一种液体,静止时连通器中各液面总保持相平。

托里拆利实验【目的和要求】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了解实验的作法、操作过程和步骤。

【仪器和器材】托里拆利实验器(J2116型),水银,1米以上的长玻璃管(或两根玻璃管中间用橡皮管连接),烧杯,红色水。

【实验方法】1.一只手握住玻璃管中部,在管内灌满水银,排除空气,用另一只手的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开口端(图1.33-1甲),把玻璃管小心地倒插在盛有水银的槽里(图1.33-1乙),待开口端全部浸入水银槽内时放开手指,将管子竖直固定(图1.33-1丙),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

2.逐渐倾斜玻璃管(图1.33-1丁),管内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不变。

3.继续倾斜玻璃管(图1.33-1戊),当倾斜到一定程度,管内充满水银,说明管内确实没有空气。

4.用内径不同的玻璃管和长短不同的玻璃管重做这个实验(或同时做,把它们并列在一起对比),可以发现水银柱的竖直高度不变。

说明大气压强与玻璃管的粗细、长短无关。

5.将长玻璃管一端用橡皮塞塞紧封闭,往管中注满红色水,用手指堵住另一端,把玻璃管倒插在水中,松开手指(图1.33-2)。

观察现象并提问学生:“如把顶端橡皮塞拔去,在外部大气压强作用下,水柱会不会从管顶喷出?”然后演示验证,从而消除一些片面认识,加深理解。

二力平衡的条件【目的和要求】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

【仪器和器材】带羊眼圈的小木块(6厘米×8厘米×2厘米)(参看图1.7-1),测力计(J2104型,1牛或5牛)2支,刻度尺,粉笔,小车,线,定滑轮2个,等质量小盘2个,砝码若干。

【实验方法】一、不用滑轮的实验1.如图1.7-1所示,将预先做好的小木块平放在桌面上,用刻度尺和粉笔通过中间A.B两个羊眼圈的中心画一条直线。

然后沿小木块的四周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下木块的位置。

2.将两支测力计分别挂在羊眼圈C、D中,同时向两边拉两个测力计,这时可发现无论两个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等,都无法保持木块完全不动。

当两个测力计的示数不等时,木块除了产生转动外,还向用力大的一方运动。

当两个测力计的示数相等时,木块只产生转动。

在桌上用粉笔画下(或画在纸上)过O、D的两个力的方向,可发现它们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由此可知: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虽然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无法保持平衡。

3.将两支测力计分别挂在羊眼圈A、B中,向一边拉其中一个测力计,同时拉住另一个测力计,并且以比较慢的速度,向着前一个测力计拉动的方向移动。

可以看到两个测力计的示数不相等;木块运动的方向上的力大。

在桌上用粉笔画下过A、B的两个力的方向,可知它们方向相反,大小不等,但在同一直线上。

由此得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不等时,这两个力也不能平衡。

4.仍如图1.7-1所示,同时向两边拉两个测力计,并注意保持木块在原位置,这时读出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发现它们完全相同。

如此重复几次(每次力的大小不一样),可提出二力的平衡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二、用滑轮时的实验1.在实验桌上用粉笔划一条直线,直线两端桌子边缘处安上两个定滑轮。

将小车放在直线中段,用粉笔在桌面上画出小车的四边。

然后将小车两端用线系好绕过定滑轮后下端各吊一个质量相等的小盘。

往两个小盘里分别放上质量不相等的砝码,可看到小车向砝码较重的一方运动。

2.往两个小盘里放上质量相等的砝码,可看到小车保持静止。

(图17一2)。

这时小车受到的两个小盘及其所载砝码的重力相等。

这样,又可以得出上述的二力平衡条件。

3.将小车一端撤去挂线及重物,换成用手握持测力计,如图17-3所示。

让小车保持静止,记下测力计示数。

然后用测力计测出另一端小盘及挂线和砝码的总重,可看到两次读数相等,由此再一次证实了二力的平衡条件。

弹簧秤的使用方法【目的和要求】了解弹簧秤使用方法。

【仪器和器材】不同规格和形状的弹簧秤几支。

【实验方法】1.使用弹簧秤测力前应先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秤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

2.测力时注意使弹簧秤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一致,指针不与秤的外壳摩擦。

3.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面。

用弹簧秤测力【目的】了解弹簧秤刻度的原理,会用弹簧秤测力。

【器材】铁架台,下端有挂钩及带有指针的螺旋弹簧,钩码(50克)5个,木条,白纸条,刻度尺,弹簧秤,细线,待测物体,小桶,水(或砂子)。

【步骤】(1)观察你桌上的弹簧秤,它所用的单位是什么?测量范围多大?弹簧秤刻度的一大格、一小格各代表多少力?你的弹簧秤刻度是否均匀?弹簧秤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弹簧秤的刻度又为什么是均匀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2)把白纸条拉直,两端贴在木条上,把木条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14-8(a)所示。

(3)把弹簧静止时指针所指的位置在白纸条上用横线记下来,然后把钩码轻轻地挂在弹簧挂钩上,依次挂1个、2个……。

每挂一个钩码待弹簧静止后都在白纸条上划一横线记下弹簧指针所指的位置,如图14-8(b)所示。

取下全部钩码,观察指针是否回到第一条横线的位置。

(4)取下木条连同纸条,在最上方的第一条横线旁写上“0”。

并把每次悬挂的砝码受的重力(数值上等于拉弹簧的力)写在纸条上对应的横线旁。

用刻度尺依次量出各条横线到“0”线的距离,并将数据填入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弹簧的伸长与钩码对弹簧的拉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木条仍夹回铁架台的原位置(使弹簧的指针仍指在“0”线),我们就可以用此弹簧来测力和称物重了:用手指拉弹簧的挂钩,使弹簧伸长,指针指到1牛顿位置处,感受1牛顿力的大小。

把小桶挂在弹簧下的挂钩上,在桶内加水(或砂子),使弹簧的指针指到1牛顿位置处,取下小桶,用手掂一下手受到1牛顿力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