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
数学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数学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目标1.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2.掌握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假设A表示“今天下雨”,B表示“地面湿”。
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一定成立,即A是B的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如果B成立,那么A不一定成立,但A是B的必要条件。
3.判断方法介绍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判断技巧。
方法一:通过定义判断。
根据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方法二:通过集合关系判断。
利用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充分性与必要性。
4.实例讲解选取一些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实例1:如果小明成绩优秀,那么他一定会考上重点大学。
判断“小明成绩优秀”与“考上重点大学”之间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实例2: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上的物体总是往地上掉。
判断“地球是圆的”与“物体总是往地上掉”之间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5.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应用题。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掌握程度。
2.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选修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难点:“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关键:找出A、B,根据定义判断A=>B与B=>A是否成立。
教学中,要强调先找出A、B,否则,学生可能会对必要条件难以理解。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
2、能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熟练判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可以自觉地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类比能力:“会观察”,通过大量的问题,会观察其共性及个性。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敢归纳”,敢于对一些事例,观察后进行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3、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善建构”,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类比,对归纳出的结论,建构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三)情感目标: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案1 (北师大版选修1-1)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知识目标: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的含义。
2、初步掌握充分、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3、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能对定义进行转化,转化成推理关系及集合的包含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与文字、符号、图形的翻译能力。
情感目标:1、把所学的逻辑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逻辑”,增加对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
2、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展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
3、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充分体验平等、民主、信任和关爱,形成较为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愉悦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难点:1、必要条件的理解(这是学好本大节的关键)。
2、判断一些集合命题的真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易把结论判断反,因此我也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关键:找出题目中的p、q,判断p⇒q是否成立,同时..还需判断q⇒p是否成立,再弄清是问“p是q的什么条件”还是问“q是p的什么条件”。
“教法与学法设计”本节课针对本校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及这节课的内容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心理学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交往式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学习。
老师提出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主动参与、共同交流,使整个课堂始终处于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
“交往式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第2课时示范教学方案北师大新课标
2.1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第2课时1.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并会判断和证明p 是q 的充要条件.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重点:掌握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难点:能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条件或进行充要性的证明.PPT 课件 (一)复习引入 一个命题中,其中p 是条件,q 是结论如果p q ⇒(条件⇒结论),就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如果q p ⇒(结论⇒条件),就称“p 是q 的必要条件”.(二)新知探究问题1:勾股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根据上面两个定理,条件“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结论“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什么条件?预设的答案:(1)在勾股定理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是“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必要条件; “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是“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充分条件.(2)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 的平方”的必要条件.综上:“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 的平方”的充要条件;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以下总结.一般地,如果q p ⇒ ,且p q ⇒.那么称p 是q 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 记作q p ⇔.当p 是q 的充要条件时,q 也是p 的充要条件.命题中p 是条件,q 是结论,如果q p ⇒(条件⇒结论),并且p q ⇒(结论⇒条件),就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这时可以记作q p ⇔,即p 与q 等价.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定理出发,在判断“若p ,则q ”形式命题真假的基础上,明确“命题的真假”与“由p 推出q ”的关系,从而形成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追问:你是否能列举一个充要条件的实例?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交流,给出总结及解释.预设的答案:“实数1x <”是“实数11x -<<”的充要条件,即111x x <⇔-<<.问题2:我们知道数学上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有关,那么数学定义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有关吗?试以某一定义为例说明!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后,代表叙述.教师点评:充要条件与数学中的定义有关.例如,“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边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这就意味着,只要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反之,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不难看出,一个数学对象的定义实际上给出了这个对象的一个充要条件,上例中,“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是“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注意到“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也是“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充要条件,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定义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边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学过的数学定义,使之理解数学对象的定义是这个对象的充要条件.问题3: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有些数学对象有多种定义.预设的答案:因为有些数学对象充要条件不唯一,所以可以有多种定义.如平行四边形,可定义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也可以定义为“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 还可以定义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及“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等.实际上,当一个条件和某个数学定义互为充要条件时,我们可以用其代替这个定义.这同时还告诉我们,在理解数学概念时,可以用自己较为熟悉的充要条件去替换定义,从而加深自己对数学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问题4:3x >是2x >的 条件,2x >是3x >的条件,2x >是3x <的 ______________条件预设的答案:3x >是2x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x >是3x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x >是3x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做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做出以下结论:一般地,如果q p ⇒且p q ⇒/,则称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相应地,我们称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p q ⇒/且p q ⇒,则称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p q ⇒/且q p ⇒/,则称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问题5:一个命题的条件有哪些分类?并举例说明.预设的答案:一个命题的条件分为:“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四种.如:“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一边的中线等于该边长的一半”的充要条件;“2x >”是“0x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师生活动:同学之间互相举例,互相作答.设计意图: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设计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健,以学生为主,让学习自己构造练习题,自我感到数学美,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并丰富学习经验.(三)初步应用例3.在下列各题中,试判断p 是q 的什么条件.(1):,:p A B q A B A ⊆=(2):,:||||p a b q a b ==(3)::p q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学会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 能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2. 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2. 学会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第一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1.1 引入概念: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1.2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1.3 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第二章: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2.1 引入判断方法2.2 讲解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2.3 举例说明判断方法的应用第三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1 引入实际问题3.2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3 举例说明应用方法第四章:总结与练习4.1 总结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4.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第五章:拓展与提高5.1 引入拓展知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推广5.2 讲解拓展知识5.3 举例说明拓展知识的应用六、教学目标1. 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区别。
2. 学会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
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
七、教学内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定义。
2. 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方法。
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内容解析:1. 教学内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若p,则q”为真命题,记作p q⇒.称p是q的充分条件,称q是p的必要条件.所以“p q⇒”与“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之间是同一逻辑关系的三种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号表示,后两者是文字表示.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研究命题中p与q之间的关系,所以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关键是分清条件与结论,再判断命题的真假. 另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和集合知识的联系在丰富知识外延拓展的同时,从“形”上(韦恩图表示集合关系)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内涵.2. 知识地位:“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北师大版《数学》选修2-1第一章《简单逻辑用语》第二节的内容. 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掌握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它们进行推理判断,才可以说是建立起了保证数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完整的逻辑结构.为了提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质量,在“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 教材安排了“命题”这一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 并把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安排在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学习充要条件.在选修中学习逻辑用语,可以结合逻辑用语的使用,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必修部分的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升,同时能够体现出逻辑用语的工具价值,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当中,这使得逻辑用语的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 思想方法: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蕴含着观察、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在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中,还体现了数学思维的合理性与严密性,以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这些都是数学的精髓.4.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的形成及判定方法.5. 教学难点: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二、教学目标设置:1.通过江西鄱阳湖候鸟视频介绍地方文化,教育学生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并由生活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逻辑关系,引入新课.2.通过“数”、“形”两个例子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出充分条件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3.通过电路图中开关闭合与灯泡亮的设计,让学生经历“直观感受”、“数学抽象”、“逻辑关系”、“深化理解”四个过程,突破必要条件概念的难点,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抽象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4. 通过探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联系,让学生建立概念间的多元联系,从“形”上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内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能力.5.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认识,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师生互动及时评价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规范表达的学习习惯.三、学生学情分析:1.教学有利因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命题、真假命题,高中教材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安排了命题、命题的形式(若p则q)和四种命题的学习,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大量逻辑经验的积累都为本节课“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概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江西师大附中高二(12)班学生基础较好,数学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观察、辨析、抽象概括和归纳类比等学习能力.2.教学不利因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相对的两个概念,由于概念较抽象, 与学生的原有思维习惯又有差异,导致学生不易理解,容易停留在形式上. 特别是对“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 此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交汇点,往往涉及其它数学知识或者其它学科知识,对学生其它知识的掌握也有一定要求.3.难点突破策略:从“数”、“形”的两个例子自主探究,感悟到改变命题的条件(有的是增加条件,有的是替换条件),足以使结论成立.让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条件的概念,同时学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达.通过电路图中开关闭合与灯泡亮的直观感知,体会到条件的不可缺少,从而感悟逻辑关系,进而加深对命题的新的表述方式的理解,突破必要条件的难点. 循序渐进,再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间的联系上,结合集合的韦恩图表示,直观、形象的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四、教学策略分析:鉴于以上分析,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设计融合人教A版的教材理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 主要贯彻与执行以下思路:1.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引路人的角度,告诉学生该向哪里走,怎么走,让他们自己去走,让学生更多的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现之美.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切实学好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2. 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审视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例如:在概念教学中,从“数”与“形”两个角度入手,通过实例让学生亲身感知充分条件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判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2.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
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判断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运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
3. 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吃饭”和“肚子饿”的关系,引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3.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判断一些实际问题,如“下雨”和“路面湿滑”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掌握程度。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判断其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问答环节: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估他们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探索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数学必修第一册:1.2.1《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教案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教材分析】常用逻辑用语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本节的内容包括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2.能够判断命题之间的充分必要关系.【核心素养】1.数学抽象: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概念抽象概括.2.逻辑推理:本节内容依初中所学的定理,研究条件和结论的关系,引出本节知识点,从而体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3.数学运算:判断命题之间的充分必要关系;利用充分必要关系求参数.4.直观想象:讲解本节知识,利用初中所学过的定理,分析它们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从而引出抽象概述了充分,必要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更能直接的理解一个命题中,条件与结论的关系.5.数学建模:常用逻辑用语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课前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必要条件与性质定理(1)知识引入定理1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即如果四边形为菱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定理1是菱形的性质定理,即对角线互相垂直是菱形必有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能确定四边形为菱形,那么一定可以得出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而一旦某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不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不是菱形.思考交流:试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定理2,定理3定理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定理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必要条件的概述:一般地,当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旦q不成立,p一定也不成立,即q对于p的成立是必要的.例如,在定理1中,“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为菱形”的必要条件.例1:将下面的性质定理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用必要条件的语言表述:(1)平面四边形的外角和是360︒;(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解(1)“平面四边形的外角和是360︒”可表述为“若平面多边形为四边形,则它的外角和为360︒”,所以“外角和为360︒”是“平面多边形为四边形”的必要条件;(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可表述为“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关于(轴对称,则这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所以“两个点的横坐标相同”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个点关于(轴对称”的必要条件.二、充分条件与性质判断(1)知识引入定理4若0b>,则0ab>.a>,0定理4是说:如果满足了条件0ab>,但要注a>,0b>”,一定有结论0意,使得0ab >的条件不唯一,例如,由0a <,0b <,也可以判定0ab >.实际上,定理4告诉我们:只要有了0a >,0b >这个条件,就可以判定0ab >.思考交流:试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定理5,定理6定理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6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2)充分条件概述一般地,当命题“若p 则q ”是真命题时,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综上,对于真命题“若p ,则q ”,即p q ⇒时,称q 是p 的必要条件,也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例2:用充分条件的语言表述下面的命题:(1)若a b =-,则a b =(2)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AC BC =(3)当0ac <时,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解(1)“a b =-”是“a b =”的充分条件;(4)“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是“||AC BC =的充分条件;(5)“0ac <”是“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的充分条件.三、充要条件(1)知识引入勾股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1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2.1 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定义及其区别;2.学会将命题用“如果……,则……”的方式表示,分析命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一个条件是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
二、教学重点1.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的概念及其区别;2.命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三、预备知识1.命题及其分类的基本知识;2.反证法。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概念说明1.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指的是在一个命题中,如果要满足某个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就是必要的。
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则这个命题就不成立。
2.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指的是在一个命题中,如果满足某个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就是充分的。
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那么这个命题也就不成立。
3.区别必要条件是指A->B的A条件,而充分条件是指A->B的B条件。
2. 命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1.命题的必要条件命题的必要条件是使命题成立的最基本的条件,命题中的任意一条件都是其必要条件。
为了更好地理解命题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将其用“如果……,则……”的方式表示。
例如,“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就是命题的充分条件,“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是命题的必要条件。
2.命题的充分条件命题的充分条件是使命题成立的必备条件,即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才能保证命题成立。
与命题的必要条件一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命题的充分条件,我们也可以将其用“如果……,则……”的方式表示。
例如,“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中,“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是命题的必要条件,“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就是命题的充分条件。
3. 判断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1.判断必要条件通过观察一个命题的结构,我们可以判断出其中的必要条件。
高中数学第一章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案北师大版选修
学习资料专题§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对应学生用书P5]古时候有个卖油郎叫洛孝,一天他在卖油回家的路上捡到30两银子,回家后其母亲叫洛孝把银子还给失主.当洛孝把银子还给失主时,失主却说自己丢了50两银子,叫洛孝拿出自己私留的20两银子.两人为此争执不休,告到县衙,县官听了两人的供述后,把银子判给洛孝,失主含羞离去.设:A:洛孝主动归还所拾银两.B:洛孝无赖银之情.C:洛孝拾到30两银子,失主丢失50两银子.D:洛孝所拾银子不是失主所丢.问题1:县官得到结论B的依据是什么?它是B的什么条件?提示:A,充分条件.问题2:县官由C得出什么结论?它是C的什么条件?提示:D,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如果“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为真命题,即p⇒q,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已知:p:前年在伦敦举行第30届夏季奥运会.q:前年是2012年.问题1:“若p,则q”为真命题吗?p是q的什么条件?提示:是真命题,充分条件.问题2:“若q,则p”是真命题吗?p是q的什么条件?提示:是真命题,必要条件.问题3: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提示:充要条件,充要条件.充要条件(1)如果既有p⇒q,又有q⇒p,通常记作p⇔q,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2)p是q的充要条件也可以说成:p成立当且仅当q成立.(3)如果p,q分别表示两个命题,且它们互为充要条件,我们称命题p和命题q是两个相互等价的命题.(4)若p⇒q,但q⇒/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5)若p⇒/ q,且q⇒/ 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即对命题“若p,则q”与“若q,则p”进行真假判断,若是一真一假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或必要不充分条件;若是两真则p是q的充要条件;若是两假则p是q的即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对应学生用书P6][例1](1)p:a,b,c三数成等比数列,q:b=ac;(2)p:y+x>4,q:x>1,y>3;(3)p:a>b,q:2a>2b;(4)p:△ABC是直角三角形,q:△ABC为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 可先看p成立时,q是否成立,再反过来若q成立时,p是否成立,从而判定p ,q 间的关系.[精解详析] (1)若a ,b ,c 成等比数列,则b 2=ac ,b =±ac ,则p ⇒/ q ;若b =ac ,当a =0,b =0时,a ,b ,c 不成等比数列,即q ⇒/ p ,故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y +x >4不能得出x >1,y >3,即p ⇒/ q ,而x >1,y >3可得x +y >4,即q ⇒p ,故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当a >b 时,有2a>2b,即p ⇒q ,当2a>2b时,可得a >b ,即q ⇒p ,故p 是q 的充要条件.(4)法一:若△ABC 是直角三角形不能得出△ABC 为等腰三角形,即p ⇒/ q ;若△ABC 为等腰三角形也不能得出△ABC 为直角三角形,即q ⇒/ p ,故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法二:如图所示:p ,q 对应集合间无包含关系,故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一点通]充分必要条件判断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分清条件和结论,利用定义判断.(2)等价法:将不易判断的命题转化为它的逆否命题判断. (3)集合法:设A ={x |p (x )},B ={x |q (x )},若x 具有性质p ,则x ∈A ;若x 具有性质q ,则x ∈B . ①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②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若A =B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④若A B 且B A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1.设集合A ={x |xx -3≤0},集合B ={x ||x -2|≤1},那么“m ∈A ”是“m ∈B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解析:集合A ={x |0≤x <3},集合B ={x |1≤x ≤3},则由“m ∈A ”得不到“m ∈B ”,反之由“m ∈B ”也得不到“m ∈A ”,故选D.答案:D2.对任意实数a ,b ,c 给出下列命题: ①“a =b ”是“ac =bc ”的充要条件;②“a +5是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 ③“a >b ”是“a 2>b 2”的充分条件; ④“a <5”是“a <3”的必要条件.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①由a =b 可得ac =bc .但ac =bc 时不一定有a =b ,故①为假命题;②由“a +5为无理数”可得“a 为无理数”,由“a 为无理数”可得“a +5为无理数”,②为真命题;③由“a >b ”不能得出a 2>b 2,如a =1,b =-2,③为假命题;④“由a <5”不能得“a <3”,而由“a <3”可得“a <5”,④为真命题.答案:②④3.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q 是p 的什么条件,并说明理由. (1)p :|x |=|y |,q :x =y ;(2)在△ABC 中,p :sin A >12,q :A >π6.解:(1)因为|x |=|y |⇒x =y 或x =-y ,但x =y ⇒|x |=|y |,所以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因为0<A <π时,sin A ∈(0,1],且A ∈(0,π2]时,sin A 单调递增,A ∈[π2,π)时,sin A 单调递减,所以sin A >12⇒A >π6,但A >π6⇒/ sin A >12.所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 是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例2] n n 求证: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为q =-1.[思路点拨] 本题可分充分性和必要性两种情况证明,即由q =-1推证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和由数列{a n }满足S n =p n+q (p ≠0且p ≠1)为等比数列推证q =-1.[精解详析] (充分性)当q =-1时,a 1=S 1=p -1;当n ≥2时,a n =S n -S n -1=pn -1(p-1),且n =1时也成立.于是a n +1a n =p n p -p n -1p -=p (p ≠0且p ≠1),即{a n }为等比数列.(必要性)当n =1时,a 1=S 1=p +q ; 当n ≥2时,a n =S n -S n -1=pn -1(p -1).因为p ≠0且p ≠1,所以当n ≥2时,a n +1a n =p n p -p n -1p -=p ,可知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p .故a 2a 1=p p -p +q=p ,即p -1=p +q ,求得q =-1.综上可知,q =-1是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的充要条件. [一点通]充要条件的证明问题,要证明两个方面,一是充分性,二是必要性.为此必须要搞清条件,在“A 是B 的充要条件”中,A ⇒B 是充分性,B ⇒A 是必要性;在“A 的充要条件是B ”中,A ⇒B 是必要性,B ⇒A 是充分性.4.不等式x 2-ax +1>0的解集为R 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 解析:若x 2-ax +1>0的解集为R ,则Δ=a 2-4<0,即-2<a <2.又当a ∈(-2,2)时,Δ<0,可得x 2-ax +1>0的解集为R ,故不等式x 2-ax +1>0的解集为R 的充要条件是-2<a <2.答案:-2<a <25.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为a ,公差为d ,其前n 项和为S n ,则数列{S n }为递增数列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解析:由S n +1>S n (n ∈N +)⇔(n +1)a +n n +2d >na +n n -2d (n ∈N +)⇔dn +a >0(n ∈N +)⇔d ≥0且d +a >0.因此数列{S n }为递增数列的充要条件是d ≥0且d +a >0.答案:d ≥0且d +a >06.求证: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为1的充要条件是a +b +c =0. 证明:先证必要性:∵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为1, ∴x =1满足方程ax 2+bx +c =0. ∴a ×12+b ×1+c =0,即a +b +c =0. ∴必要性成立.再证充分性:∵a +b +c =0,∴c =-a -b .代入方程ax 2+bx +c =0中可得:ax 2+bx -a -b =0,即(x -1)(ax +b +a )=0.故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为1.故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有一个根为1的充要条件是a +b +c =0.[例3] 已知p :关于x 的不等式2<x <2,q :x (x -3)<0,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思路点拨] 求出q 对应的集合,然后把问题转化为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求解. [精解详析] 记A ={x |3-m 2<x <3+m2},B ={x |x (x -3)<0}={x |0<x <3}, 若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A B . 注意到B ={x |0<x <3}≠∅,分两种情况讨论: (1)若A =∅,即3-m 2≥3+m2,解得m ≤0,此时AB ,符合题意;(2)若A ≠∅,即3-m 2<3+m2,解得m >0,要使AB ,应有⎩⎪⎨⎪⎧3-m2>0,3+m2<3,解得0<m <3.m >0,综上可得,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3). [一点通]将充分、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的包含关系,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关键是准确把p ,q 用集合表示,借助数轴,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求参数的范围.7.已知条件p :x 2+x -6=0,条件q :mx +1=0(m ≠0),且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m 的值.解:解x 2+x -6=0得x =2或x =-3,令A ={2,-3},B =⎩⎨⎧⎭⎬⎫-1m ,∵q 是p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 A . 当-1m =2时,m =-12;当-1m =-3时,m =13.所以m =-12或m =13.8.已知M ={x |(x -a )2<1},N ={x |x 2-5x -24<0},若x ∈M 是x ∈N 的充分条件,求a 的取值范围.解:由(x -a )2<1得x 2-2ax +(a -1)(a +1)<0,∴a -1<x <a +1,M ={x |a -1<x <a +1}.又由x 2-5x -24<0得-3<x <8,N ={x |-3<x <8}. ∵x ∈M 是x ∈N 的充分条件,∴M ⊆N ,∴⎩⎪⎨⎪⎧a -1≥-3,a +1≤8,解得-2≤a ≤7.故a 的取值范围是[-2,7].1.充分必要条件与四种命题之间的对应关系;(1)若p 是q 的充分条件,则原命题“若p ,则q ”及它的逆否命题都是真命题; (2)若p 是q 的必要条件,则逆命题及否命题为真命题; (3)若p 是q 的充要条件,则四种命题均为真命题.2.涉及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时,常利用命题的等价性进行转化,从集合的包含、相等关系上来考虑制约关系.[对应课时跟踪训练二1.“1<x <2”是“x <2”成立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当1<x <2时,必有x <2;而x <2时,如x =0,推不出1<x <2,所以“1<x<2”是“x <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A2.函数f (x )=x 2+mx +1的图像关于直线x =1对称的充要条件是( ) A .m =-2 B .m =2 C .m =-1D .m =1解析:函数f (x )=x 2+mx +1的图像关于x =1对称⇔-m2=1⇔m =-2.答案:A3.已知命题p :“a ,b ,c 成等差数列”,命题q :“a b +c b=2”,则命题p 是命题q 的( )A .必要不充分条件B .充分不必要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若a b +c b=2,则a +c =2b ,由此可得a ,b ,c 成等差数列;当a ,b ,c 成等差数列时,可得a +c =2b ,但不一定得出a b +c b=2,如a =-1,b =0,c =1.所以命题p 是命题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A.答案:A4.“a >3”是“函数f (x )=ax +2在区间[-1,2]上存在零点”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当a >3时,f (-1)f (2)=(-a +2)(2a +2)<0,即函数f (x )=ax +2在区间[-1,2]上存在零点;但当函数f (x )=ax +2在区间[-1,2]上存在零点;不一定是a >3,如当a =-3时,函数f (x )=ax +2=-3x +2在区间[-1,2]上存在零点.所以“a >3”是“函数f (x )=ax +2在区间[-1,2]上存在零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答案:A5.直线l :x -y +m =0与圆C :(x +1)2+y 2=2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 解析:直线l 与圆C 有公共点⇔|-1+m |2≤2⇔|m -1|≤2⇔-1≤m ≤3.答案:m ∈[-1,3]6.在下列各项中选择一项填空: ①充分不必要条件②必要不充分条件 ③充要条件④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记集合A ={-1,p,2},B ={2,3},则“p =3”是“A ∩B =B ”的________;(2)“a =1”是“函数f (x )=|2x -a |在区间⎣⎢⎡⎭⎪⎫12,+∞上为增函数”的________. 解析:(1)当p =3时,A ={-1,2,3},此时A ∩B =B ;若A ∩B =B ,则必有p =3.因此“p =3”是“A ∩B =B ”的充要条件.(2)当a =1时,f (x )=|2x -a |=|2x -1|在⎣⎢⎡⎭⎪⎫12,+∞上是增函数;但由f (x )=|2x -a |在区间⎣⎢⎡⎭⎪⎫12,+∞上是增函数不能得到a =1,如当a =0时,函数f (x )=|2x -a |=|2x |在区间⎣⎢⎡⎭⎪⎫12,+∞上是增函数.因此“a =1”是“函数f (x )=|2x -a |在区间[12,+∞)上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1)③ (2)①7.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p :△ABC 中,b 2>a 2+c 2,q :△ABC 为钝角三角形; (2)p :△ABC 有两个角相等,q :△ABC 是正三角形; (3)若a ,b ∈R ,p :a 2+b 2=0,q :a =b =0; (4)p :△ABC 中,A ≠30°,q :sin A ≠12.解:(1)△ABC 中,∵b 2>a 2+c 2,∴cos B =a 2+c 2-b 22ac<0,∴B 为钝角,即△ABC 为钝角三角形,反之若△ABC 为钝角三角形,B 可能为锐角,这时b 2<a 2+c 2.∴p ⇒q ,q ⇒/ p ,故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有两个角相等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反之一定成立, ∴p ⇒/ q ,q ⇒p ,故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若a 2+b 2=0,则a =b =0,故p ⇒q ;若a =b =0,则a 2+b 2=0,即q ⇒p ,所以p 是q 的充要条件.(4)转化为△ABC 中sin A =12是A =30°的什么条件.∵A =30°⇒sin A =12,但是sin A =12⇒/ A =30°,∴△ABC 中sin A =12是A =30°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即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8.求方程ax 2+2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的充要条件.解:①当a =0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其根为x =-12,不符合要求;②当a ≠0时,方程ax 2+2x +1=0为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的充要条件为⎩⎪⎨⎪⎧4-4a >0,-2a <0,1a >0,解得0<a <1.所以ax 2+2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0<a <1.。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_1。2。1_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预备知识第2节常用逻辑用语2.1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第一课时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是常用逻辑用语的第一个基本内容,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
对于一个命题,明确了“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性条件还是充分性条件,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清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和运算,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在思维的敏捷性、推理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精炼性等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掌握命题的概念和基本形式;通过典型的数学命题,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含义,能够熟练地将数学命题改成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的表述形式;能够对命题中条件的必要性或充分性作出准确的判断。
(2)核心素养目标:提高学生数学表达、数学运算和数学思维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的运算能力。
(1)掌握命题的概念和基本形式;(2)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含义,能够熟练地将数学命题改成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的表述形式;(3)能够对命题中条件的必要性或充分性作出准确的判断。
多媒体课件一、知识引入初中学习过“命题”的知识,可以判断真假、用文字或符号表述的陈述句叫作命题。
命题的一般形式是“若p,则q”,其中p是命题的条件,q是命题的结论,如果“若p,则q”是真命题,就说由p推出q,记作p⇒q。
如:平面上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该命题为真命题,其中“平面上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是命题的前提,“如果两直线平行”是命题的条件,“那么同位角相等”是命题的结论。
思考讨论:定理1: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定理2:对顶角相等.定理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①将定理1、2改成“若p,则q”的形式.提示: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定理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②定理1: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让学生能够分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1. 引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什么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2. 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3. 举例说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区别。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分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分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 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答案,进行评分。
第二章:充分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概念。
2. 让学生能够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充分条件。
教学内容:1. 讲解充分条件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充分条件。
教学步骤:1. 讲解充分条件的定义。
2.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充分条件。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充分条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充分条件。
2. 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答案,进行评分。
第三章:必要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让学生能够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1. 讲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必要条件。
教学步骤:1. 讲解必要条件的定义。
2.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必要条件。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必要条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必要条件。
2. 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答案,进行评分。
第四章:充分必要条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让学生能够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充分必要条件。
教学内容:1. 讲解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是充分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2. 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举例说明。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3.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评估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题、案例分析报告。
3. 评价内容: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判断方法及实际应用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含义。
2. 通过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大版选修《数学》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PPT、案例分析资料、练习题。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计算机。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第3-4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第5-6课时: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的讲解与点评。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所讲解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知识点是否全面,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和掌握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具体难点包括:
(1)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学生可能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混淆;
(2)判断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判断两个条件之间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存在困难;
4.数学运算:在推导和求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具体重点包括:
(1)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其判断方法;
(2)如何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能够灵活运用其解决相关问题。
3.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不等式有一定的认识。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不等式组,对不等式的组合和求解有一定的掌握。这些已有知识为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打下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不等式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理解了它们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我们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特性和重要性,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运用了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展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时,可以使用生动的图片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在介绍判断方法时,可以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如何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展示实际应用案例时,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来展示这些案例,使学生更加感兴趣。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果。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1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北师大版选修2-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练习与思考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若x > a2 + b2,则x > 2ab, (2)若ab = 0,则a = 0.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2.给出定义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q,记作:p q.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必要条件.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x > a2 + b2 x > 2ab,所以“x > a2 + b2 ”是“x > 2ab”的充分条件,“x > 2ab”是“x > a2 + b2”"的必要条件.3.例题分析: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1)若x =1,则x2- 4x + 3 = 0;(2)若f(x)= x,则f(x)为增函数;(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解略.例2:下列“若p,则q ”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 是p 的必要条件?(1) 若x = y ,则x 2 = y 2;(2) 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若a >b,则ac >bc . 分析:要判断q 是否是p 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 能否推出q .解略.4、巩固巩固:P12 练习 第1、2、3、4题5.教学反思:充分、必要的定义.在“若p ,则q ”中,若p ⇒q ,则p 为q 的充分条件,q 为p 的必要条件.6.作业 P 14:习题1.2A 组第1(1)(2),2(1)(2)题注:(1)条件是相互的;(2)p 是q 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① 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② 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③ p 是q 的充要条件;④ 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019-2020年高中数学 1.2 流程图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3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选择结构的执行过程;用流程图表示顺序结构的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2.1充分条件2.2必要条件2.3充要条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中条件之间关系的分析,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帮助学生抓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等概念的本质,更好地理解概念.(2)通过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说话准确、做事有条理的良好习惯.(2)在探求未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思维的逻辑性.●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2.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断.难点:对必要条件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合作—探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合作中去领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在探索中,体会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教师用书独具)●教学建议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让学生从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在巩固练习时,选题内容尽量涉及几何、代数较广领域,但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归纳,给出定义深入探究,获得新知反馈练习,形成方法总结反馈,申拓展引已知直线l1:y=k1x+b1,l2:y=k2x+b2.(1)由k1=k2能推出l1∥l2吗?【提示】当k1=k2,b1=b2时,l1与l2重合,故由k1=k2不能推出l1∥l2.(2)由l1∥l2能推出k1=k2吗?【提示】由l1∥l2能推出k1=k2.1.推断符号“⇒”的含义“若p,则q”为真,是指由条件p经过推理可以得到结论q,记作p⇒q,读作“p推出q”.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天,你与你的妈妈到她的同事家做客,你的妈妈向她的同事介绍:“这是我的女儿”,请问:你还需要介绍:“这是我的妈妈”吗?为什么?【提示】 不需要,因为由A 是B 的女儿,可推出B 是A 的妈妈,反之亦然.如果p ⇒q ,且q ⇒p ,那么称p 是q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p ⇒q .(1)“b 2-4ac <0”是“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为R ”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对于数列{a n },“a n +1>|a n |(n =1,2,…)”是“{a n }为递增数列”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思路探究】着眼点分清条件p 与结论q 分别判断“若p ,则q ”与“若q ,则p ”的真假 【自主解答】 (1)当a =c =-1,b =0时,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为∅. 反过来,由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为R ,得⎩⎪⎨⎪⎧a >0Δ=b 2-4ac <0,因此,b 2-4ac <0是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为R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由a n +1>|a n |≥a n ,得a n +1>a n , ∴{a n }是递增数列.反过来,由{a n }是递增数列,知a n +1>a n ,但不一定有a n +1>|a n |,如递增数列{-(12)n }中,a 1=-12,a 2=-14,a 2>|a 1|不成立.因此,“a n +1>|a n |(n =1,2,…)”是“{a n }为递增数列”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 (1)B (2)A除了用定义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外,还可以利用集合间的关系判断:已知集合A ={x |p (x )},B ={x |q (x )},若A ⊆B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提醒:在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要注意分清条件和结论.(1)“|x |<1且|y |<1”是“点P (x ,y )在圆x 2+y 2=1内”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设{a n }是等比数列,则“a 1<a 2<a 3”是“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 (1)当x =y =32时,x 2+y 2=32>1,所以点P (x ,y )不在圆内;反过来,当点P (x ,y )在圆内时,x 2+y 2<1,所以x 2<1,y 2<1,所以|x |<1,|y |<1.因此,“|x |<1且|y |<1”是“点P (x ,y )在圆x 2+y 2=1内”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a n }是递增数列,可得a 1<a 2<a 3;反过来,由a 1<a 2<a 3, 得a 1<a 1q <a 1q 2,当a 1>0时,q >1;当a 1<0时,0<q <1. ∴a n +1-a n =a 1q n -1(q -1)>0, ∴a n +1>a n , ∴{a n }是递增数列.因此,“a 1<a 2<a 3”是“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的充要条件. 【答案】 (1)B (2)C已知p :4x +k ≤0,q :x 2-x -2>0,且p 是q 的充分条件,求k 的取值范围.【思路探究】 求出p 、q 对应的集合A 、B ――→充分条件A ⊆B →k 满足的条件――→解不等式k 的取值范围【自主解答】 由4x +k ≤0,得x ≤-k 4.由x 2-x -2>0,得x <-1或x >2. 设A ={x |x ≤-k4},B ={x |x <-1或x >2}.由p 是q 的充分条件,得A ⊆B . ∴-k4<-1,∴k >4.即k 的取值范围为(4,+∞).1.涉及与充分、必要条件有关的求参数取值范围问题,常借助集合的观点来处理. 2.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p 、q 之间的关系转化为p 、q 所表示集合之间包含关系,然后,建立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组)求解.已知p :4x +k ≤0,q :x 2-x -2<0,且p 是q 的必要条件,求k 的取值范围. 【解】 由4x +k ≤0,得x ≤-k4;由x 2-x -2<0,得-1<x <2. 设A ={x |x ≤-k4},B ={x |-1<x <2},由p 是q 的必要条件,得A ⊇B . ∴-k4≥2,∴k ≤-8.即k 的取值范围为(-∞,-8].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求证:“对任意n ∈N +,S n =(a 1+a n )n2”是“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思路探究】 分清条件和结论,证明充分性即证“条件⇒结论”,证明必要性即证“结论⇒条件”.【自主解答】 必要性:由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计算公式,得S n =(a 1+a n )n 2.充分性:由S n =(a 1+a n )n 2,得S n +1=(a 1+a n +1)(n +1)2.两式相减得,a n +1=a 12+(n +1)a n +12-na n2整理得(n -1)a n +1=na n -a 1, na n +2=(n +1)a n +1-a 1, 两式相减得,na n +2-(n -1)a n +1=(n +1)a n +1-na n 整理得2na n +1=na n +2+na n∴2a n +1=a n +2+a n ,∴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1.首先分清条件和结论.本例中条件是“对任意n ∈N +,S n =(a 1+a n )n 2”,结论是“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2.分两步证明,既要证明充分性,又要证明必要性(证明先后顺序不作要求). 3.证明充分性时,把条件当已知去推证结论的正确性;证明必要性时,结论当已知去推证条件的正确性.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a n +1=2n +1(n ∈N +),求证: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 1=1.【证明】 必要性:由a n +a n +1=2n +1,得 a 2=3-a 1,a 3=5-a 2=2+a 1, 由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得 2a 2=a 3+a 1,∴2(3-a 1)=(2+a 1)+a 1, 解得a 1=1.充分性:由a n +a n +1=2n +1,得a n +1+a n +2=2(n +1)+1=2n +3, 两式相减得a n +2-a n =2,∴数列{a 2n -1}是首项为a 1=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a 2n -1=1+2(n -1)=2n -1,即当n 为奇数时,a n =n . 当n 为偶数时,n +1是奇数, ∴a n +1=n +1,∴a n =(2n +1)-a n +1=(2n +1)-(n +1)=n . 综上得a n =n ,∴a n +1-a n =(n +1)-n =1. 因此,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已知p :x 2-x -2<0,q :x ∈(-1,m ),且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 )A .m >2B .m ≥2C .-1<m <2D .-1<m ≤2【错解】 由x 2-x -2<0,得x ∈(-1,2).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1,m )(-1,2).∴⎩⎪⎨⎪⎧m >-1m <2即-1<m <2,故选C. 【答案】 C【错因分析】 颠倒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把充分条件当成必要条件致误. 【防范措施】 在求解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有关的问题时,要分清条件p 和结论q .只有分清条件和结论才能正确判断p 与q 的关系,才能利用p 与q 的关系解题.在由条件p 与结论q 之间的关系求字母的取值范围时,将p 与q 之间的关系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是求解这一类问题的常用方法.【正解】 由x 2-x -2<0,得x ∈(-1,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1,2)(-1,m),∴m>2.故选A.【答案】 A1.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其实质是判断p⇒q与q⇒p两个命题的真假.2.当不易判断p⇒q与q⇒p的真假时,可从集合的角度入手.首先建立与p、q相应的集合,即p:A={x|p(x)},q:B={x|q(x)}.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若A 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若B A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命题“若p ,则q ”为真、p ⇒q 、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这四种形式表达的是同一逻辑关系,只是说法不同而已.1.“x =π4”是“函数y =sin 2x 取得最大值”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当x =π4时,y =sin 2x 取最大值1;但当y =sin 2x 取最大值1时,x 不一定等于π4,比如x =54π.因此“x =π4”是“函数y =sin 2x 取得最大值”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答案】 A2.(2013·福建高考)已知集合A ={1,a },B ={1,2,3},则“a =3”是“A ⊆B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A ={1,a },B ={1,2,3},A ⊆B ,∴a ∈B 且 a ≠1,∴a =2或3,∴“a =3”是“A⊆B”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答案】 A3.用符号“⇒”、“⇐”、“⇔”填空:(1)x=0________x<1;(2)整数a能被2整除________整数a是偶数;(3)M>N________log2M>log2N.【解析】利用这三种符号的意义求解.【答案】(1)⇒(2)⇔(3)⇐4.直线x+y+m=0与圆(x-1)2+(y-1)2=2相切的充要条件是什么?【解】由直线x+y+m=0与圆(x-1)2+(y-1)2=2相切,得|1+1+m|= 2.12+12解得m=0或-4.又当m=0或-4时,直线x+y+m=0与圆(x-1)2+(y-1)2=2相切.因此,直线x+y +m=0与圆(x-1)2+(y-1)2=2相切的充要条件是m=0或-4.一、选择题1.设集合M={1,2},N={a2},则“a=1”是“N⊆M”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当a=1时,N={1}⊆M;但当N⊆M时,推不出a=1,比如a= 2.故选A.【答案】 A2.“sin A>cos B”是△ABC为锐角三角形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当A =120°,B =45°时,△ABC 为钝角三角形;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A +B >90°,A >90°-B ,又0°<A,90°-B <90°,则sin A >sin(90°-B )=cos B .【答案】 B3.已知p :lg x <0,那么命题p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 .0<x <1B .-1<x <1C.12<x <23 D .12<x <2 【解析】 由x 2 lg x <0,得0<x <1.设p 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为q ,则p ⇒q ,但q ⇒/p .故选B .【答案】 B4.(2012·天津高考)设x ∈R ,则“x >12”是“2x 2+x -1>0”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解析】 不等式2x 2+x -1>0的解集为x >12或x <-1,所以“x >12”是“2x 2+x -1>0”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选A.【答案】 A5.(2013·江浙高考)已知函数f (x )=A cos(ωx +φ)(A >0,ω>0,φ∈R ),则“f (x )是奇函数”是“φ=π2”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 若f (x )是奇函数,则f (0)=0,所以cos φ=0,所以φ=π2+k π(k ∈Z ),故φ=π2不成立;若φ=π2,则f (x )=A cos(ωx +π2)=-A sin(ωx ),f (x )是奇函数.所以f (x )是奇函数是φ=π2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答案】 B二、填空题6.关于x 的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为R 的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 对a 分a =0和a ≠0两种情况讨论.【答案】 ⎩⎪⎨⎪⎧ a >0b 2-4ac <0或⎩⎪⎨⎪⎧a =b =0c >0 7.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中选出一种填空:(1)“a =0”是“函数f (x )=x 2+ax (x ∈R )为偶函数”的________;(2)“sin α>sin β”是“α>β”的________;(3)“x ∈M ∩N ”是“x ∈M ∪N ”的________;(4)对于实数a ,b ,c ,“a >b ”是“ac 2>bc 2”的________.【解析】 利用定义求解.【答案】 (1)充要条件(2)既不充分也不必要(3)充分不必要(4)必要不充分8.若命题“若p ,则q ”为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①p 是q 的充分条件;②p 是q 的必要条件;③q 是p 的充分条件;④q 是p 的必要条件.【解析】 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定义知,①④正确.【答案】 ①④三、解答题9.已知:p :x >1,q :1x<1,试判断p 是q 的什么条件? 【解】 由1x <1,得1-x x<0, ∴x (x -1)>0,∴x >1或x <0.∴{x |x >1}{x |1x<1}, ∴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10.已知p 、q 都是r 的必要条件,s 是r 的充分条件,q 是s 的充分条件,试问:(1)s 是q 的什么条件;(2)r 是q 的什么条件;(3)p 是q 的什么条件.【解】 p 、q 、r 、s 的关系可以用右图表示:(1)∵s ⇒r ,r ⇒q ,∴s ⇒q ,又q ⇒s ,∴s 是q 的充要条件.(2)∵q ⇒s ,s ⇒r ,∴q ⇒r ,又r ⇒q ,∴r 是q 的充要条件.(3)∵q ⇒s ,s ⇒r ,r ⇒p∴q ⇒p ,∴p 是q 的必要条件.11.已知p :x -2x -(3a +1)<0,q :x -a 2-2x -a<0,若q 是p 的必要条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 由q 是p 的必要条件,可知{x |x -2x -(3a +1)<0}⊆{x |x -a 2-2x -a <0}.由a 2+2>a ,得{x |x -a 2-2x -a<0}={x |a <x <a 2+2}, 当3a +1>2,即a >13时,{x |x -2x -(3a +1)<0}={x |2<x <3a +1}, ∴⎩⎨⎧a ≤2a 2+c ≥3a +1, 解得13<a ≤3-52; 当3a +1=2,即a =13时,{x |x -2x -(3a +1)<0}=∅,符合题意; 当3a +1<2,即a <13时,{x |x -2x -(3a +1)<0}={x |3a +1<x <2}, ∴⎩⎪⎨⎪⎧a ≤3a +1a 2+2≥2,解得-12≤a <13. 综上得,a ∈[-12,3-52].(教师用书独具)设n ∈N +,一元二次方程x 2-4x +n =0有整数根的充要条件是n =________.【思路探究】 先由必要性求出n 值,再验证所求得的n 值满足充分性.【自主解答】 ∵x 2-4x +n =0有整数根,∴x =4±16-4n 2=2±4-n ,∴4-n 为某个整数的平方且4-n ≥0,∴n =3或n =4.当n =3时,x 2-4x +3=0,得x =1或x =3;当n =4时,x 2-4x +4=0,得x =2.∴n =3或n =4.【答案】 3或4在一些充要条件的命题中往往是“A 的充要条件是B ”,这种情况下的条件实际是B ,结论是A ,因此其充分性是B ⇒A ,必要性是A ⇒B .在寻求A 成立的充要条件时,可先由A ⇒B ,再验证B ⇒A .函数f (x )=cos 2ax -sin 2ax 的最小正周期是π的充要条件是a =________.【解析】 f (x )=cos 2ax ,由f (x )的最小正周期是π,得2π|2a |=π,∴a =±1. 当a =1时,f (x )=cos 2x ;当a =-1时,f (x )=cos(-2x )=cos 2x .∴当a =±1时,f (x )的最小正周期都是2π2=π. ∴a =±1.【答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