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1.教课内容解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的内容,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有亲近的联系,对理解保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运转的结果有重要的作用。
2.学生学习状况解析:2.1 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知识,但本节内容知识点多,学生忘记得多,对看法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2.2 、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已基本养成课前自学、课后复习牢固学习习惯,但仍需不停牢固,教师的指引还是必不行少的。
3.设计思想:这节课的重要看法有: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浸透压等.此中内环境是本节的中心看法.要让学生掌握并应用这些看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试试用诱思探究的教课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虑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这节课堂以问题为线索,经过具体的事实和活动,帮助学生成立出上述中心看法,形成其自己的中心看法知识系统.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在纠错中不停修正看法,使学生真切理解看法的内涵和外延.4.教课目标4.1 知识与技术(1)描述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试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2 过程与方法(1)试试经过练习,学生自主成立看法。
(2)经过指引学生识图,培育培育学生识图能力,办理信息的能力,(3)经过对资料的解析,对问题的思虑和解决,培育学生获得有效信息,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3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诱思研究”教课,培育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涵养,培育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5.教课重点和难点5.1 .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
5.2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教课过程设计教课环节教师的组织和指引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用多媒体展现本节课的教课目标让学生明确本展现学习节课的学习任目标务、目标及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内环境的概念。
2.内环境的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学习目标1.知道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
2.描述内环境的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并能采用适当的形式(文字、图表)予以表达。
3.描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
教学过程导言:“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与之类似的还有前几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投影]展示《因食用劣质奶粉而导致的“大头娃娃”》的图片。
这个孩子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这个孩子的头比正常孩子大,孩子因食用劣质奶粉而导致头大、身体浮肿,发育缓慢,严重的甚至能够导致死亡。
那为什么食用劣质奶粉会导致“大头娃娃”的出现呢?这与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环境与稳态》密切相关,等我们探讨完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先请一位同学把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简单地概括一下。
教师评价总结学生回答情况并展示投影如下:1.内环境相关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叫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叫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我们所说的细胞外液一般就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但不是说只有这三种。
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
内环境是从人体角度看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的,细胞外液是从细胞角度看相对于动物和人体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像消化道、呼吸道这样与外界相通的管道,其内部的物质虽然在人体内暂存,但并没有被人同化,都不属于人体物质,所以消化道、呼吸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也就不属于细胞外液。
【例1】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B)A.唾液腺、垂体、肠腺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C.睾丸、汗腺、皮脂腺D.卵巢、胃腺、肝脏解析:能够将分泌物排放到内环境的是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胰岛等,其分泌物是激素;唾液腺、肠腺、汗腺、皮脂腺、肝脏将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高中生物人教必修3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含答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体液各部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3.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含义: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据图填空]:图中①~⑥为人体内的液体,它们依次代表: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连线]: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填图]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完全相同吗?提示:不完全相同,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填表]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F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据图填出参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需要的系统或器官。
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D.皮肤,E.循环系统。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体液即为人体的内环境(×)(2)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等(×)(3)淋巴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4)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5)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6)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2.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葡萄糖B.血红蛋白C.唾液淀粉酶D.呼吸酶解析:选 A 分布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呼吸酶)和分布于消化道内的物质(唾液淀粉酶)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教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王健(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教学过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一、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与教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哪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
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
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
高中生物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1课时《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里“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
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第一节也是本书第一节,所以引言显得至关重要,应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参与到课堂。
体液的概念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应及时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
三种细胞外液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但关键是让他们知道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教师先讲解,让学生自己画出关系图。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说明内环境三种成分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树立辩证主义唯物观点。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
2.说明内环境三种成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细胞外液的外延。
2.说明内环境三种成分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讲授法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1/3)组织液淋巴构成二、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间的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九、【教学反思】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基本技能(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品质及知识的整合建构的能力);3、基本思想(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生物组刘香梅【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教材铺呈了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用这些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内环境,认识内环境的重要作用。
本节是内环境稳态以及稳态调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教材提供了插图、表格数据,应充分利用。
此外,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1.三种细胞外液的相互关系2. 渗透压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人体的体温总能保持在37℃左右,为什么呢?2大量出汗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为什么呢?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得内环境相对稳定,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那么什么是内环境?引入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引出本章引出本节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2.体内细胞呢?2.1出示初中实验,静置的加入柠檬酸钠的血液,上层是血浆。
学生得到感性认识: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2.2出示图片,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
手脚磨出水泡,其中的液体是什么?2.3出示图片,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中。
3 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
高中生物选修1(新教材)教学设计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用图片情境引入,点燃学习热情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结合初中阶段已学过的人的血细胞、草履虫等知识,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将人的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的生活环境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学生比较不同种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也可以补充学生熟知的变形虫、酵母菌、乳酸菌、红细胞、神经元、肌肉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引出本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
(二)从宏观到微观,从具体到抽象,问题引领建构内环境概念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组成及比例2.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的组成和功能,以人体生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串引领教学。
(1)肝是参与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每天合成大量蛋白质所需的原料来自哪里?帮助学生理解:肝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肝细胞时刻与组织液进行着物质交换。
(2)组织液中营养物质是如何源源不断地运来,代谢废物又如何源源不断地送走呢?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做过的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认知血细胞的生存环境是血浆,理解借助血液循环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
(3)人体每天由毛细血管动脉端进人组织间隙的液体约20L.而从组织液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到血管的液体约17L,其余的液体是如何回流到血液循环中的?以实例分析毛细淋巴管壁为单层细胞,能回收包括大分子在内的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系统,再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液循环系统中,从而保证了机体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稳态与环境》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内容。
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我只选择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讲解。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由浅入深,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体液中细胞外液是重点掌握知识,内环境是本节核心内容,包括概念、组成及其三者间的动态联系,但要在掌握细胞外液概念基础上。
二、学习者分析:高二学生处于心态转变时期,相对高一开始更注重学习,但还注重课堂的生动性、逻辑性。
人体内环境知识较抽象,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或已有知识,给学生想象的依据及空间,对延伸和拓展知识要准确、趣味、生活化。
前概念调查反映90%的学生不知道细胞外液的成分,对细胞生活的环境,只知道有血浆,不清楚一些生命现象与内环境稳态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说明体液的组成●描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解释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液的组成●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及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五:教学过程:【自我介绍】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李净.【节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案【篇一: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者:蔡生娟一、教学内容及内容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
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
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
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教学目标及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③.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和态度价值观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 2、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重点内容是概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功能和理化性质。
本节主要阐明: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核心概念;内环境组成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可用概念图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动态联系,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材内容丰富,安排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着力于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但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概念容易混淆。
2教学策略
教师采取问题驱动和直观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问题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构建模型的要素;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得出内环境的概念;通过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的功能。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理解生命系统中相互作用和联系;
②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
4教学重、难点
①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媒介。
5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人教课标版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2过程与方法:①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物理模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2 教学难点①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学生阅读章引言。
课件呈现血细胞、草履虫图片。
提出问题:①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说出细胞名称。
②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学生讨论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生回答: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一、体液的概念(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提出概念:体液。
学生阅读教材,找体液的概念阐释。
提取关键主词: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问:细胞内有没有?细胞外有没有?强调:细胞内的液体占多数。
设问:细胞外液有哪些呢?我们具体分析几个案例:课件呈现:观察血液的组成(对血液进行离心的结果: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设问:根据体液的概念,血液中的这些血细胞直接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学生答:生活在血浆中。
强调:不能答血液。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请同学们每个人都拿出草稿本,翻开新的一页,我们先来画一段毛细血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探究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PPT展示知识点,教师讲解。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探究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以视频引入教学,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八、板书设计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1.体液
2.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作业〕课后习题
一、基础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二、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