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弟子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合集下载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弟子规》的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弟子规》的作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弟子规》的作用【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弟子规》的作用:一、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筑起崇高的德行;二、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氛围;三、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关键词】思想品德《弟子规》渗透作用这学期以来,我校将《弟子规》教育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更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目前的德育工作形势。

尤其我教思想品德学科,更是将《弟子规》教育融入了学生的品行教育之中,并产生很好的效果。

总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弟子规》的作用如下:1.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筑起崇高的德行目前的教育模式仍有些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德行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出现了日趋明显的青少年教育危机现象。

如: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着不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对父母、老师的批评教育加以顶撞,从不服输的现象;也存在着不孝敬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更存在着很多青少年不知悌、谨、信、仁为何物,焦虑、烦躁、孤独、自私等现象。

那么怎样改变学生们这些不良现象呢?这是近几年来在教育中思考最多的问题。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成功的运用《弟子规》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懂得了生活中的一些哲理,教导他们基本的品德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中应有的礼节。

如:在讲初二思想品德《青春圆舞曲》一课,提到学生们有哪些困惑?学生们说得最多的是与父母之间有矛盾,当问他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时,他们多数是从父母应该如何做谈起,没有一个中学生说自身应如何做来改变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这不难让我们想像现在的孩子们往往不承担责任,而是把责任完全推在别人身上。

讲到这时,我用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责,须顺承”来教育学生们。

告诉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儿女对父母应该恭顺体谅,悉心照顾。

凡父母有所呼唤命令,必是父母有所需要或者教诲。

孩子要听父母的话,父母命令做的事要马上去做,不可偷懒。

对父母的批评教育要高高兴兴地接受,因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需要父母的教育,我们才会把事情做好。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弟子规》一点一点地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虽然其中还有某些封建礼教迂腐的色彩,但“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学到其中“孝信”的主旨,学习怎样完善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自古以来即是安邦兴国之首要。

人民的教化,文化的延续,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无不来自良好的教育。

因此,教育的良寙,将攸关国家的兴衰。

故教育是兴国大计,是人类存续与幸福的大事,我们应予重视。

当前,我们看到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细忖之,无不出在教育问题上。

尤其是品德教育,严重的失德,带来社会治安的败坏,已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安定,而这核心的教育关键,其实就在家庭教育上。

家庭教育是立人处世的根本,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与延伸,怎样把家庭教育的根基抓牢,为人生扎好坚固的深根,做为父母及老师者,不能不省思它的重要性。

因为,家庭教育一旦被忽略了,其危害社会的严重性将难估量!二、教育的意义「教」字本义为:上所施,下所效,长善而救其失。

即教育者必先做好样子,学生才能学习效法,并且还要启迪善良的本性,导正其缺失。

所以为人师表及父母必须了解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此乃真正是教育效果的关键。

「育」的本义为:养子使作善。

即生子必须养之教之而至成人。

人必须透过教育、学习才能明辨是非,通情达理,做好本份与责任,方能了解怎样立足于世。

三、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从妊娠开始,母子连心,母教已开始了。

母亲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时刻都在深深的影响胎儿。

孩子先天资质的养成,胎教可谓占了大半。

所以教育我们的首任老师就是母亲,从胎教始直至终老,母亲就是我们一辈子的老师。

故古人云:「母教是天下太平之源,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确实至理。

而父亲威严的风范,气节的形象,亦是教育子女的榜样。

这么重要的教育责任在父母身上,父母要以什么标准来教育孩子,其根基重点在哪里?深信,做为父母都会担心,怎样才能胜任呢?在此,我们郑重介绍可以终身学习的人生守则,最好的家庭教育宝典,成功人生的处世指南--《弟子规》。

在职业教育中重点推行《弟子规》的重要意义

在职业教育中重点推行《弟子规》的重要意义

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行《弟子规》的重要意义贵州省余庆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梅应洪内容摘要:《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结合当今我国教育现状,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弟子规》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德育为先”的教育观点;《弟子规》符合职业教育的德育为首的教学目标;《弟子规》是所有职业教育中技能教育的基本保障;《弟子规》是现阶段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最好教材。

特别是当今职业学校,大力推行《弟子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为先品行教育学生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德行排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政事(工作的技能、谋生技巧)教育,并且这个次序是不能更改的”。

我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由于受招生难的影响,所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行为习惯不好,自我约束能力差,个别的道德品质败坏,而职业教育所执行的教学计划是重点放在技能教育上,教他们用没有德行作为基础的工作技能、谋生技巧来管理家庭、工厂、单位、经营事业时,是会四处碰避、走入歧途的。

在余庆县推行的“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其实就是德育精神的渗透,只是“五心教育”是一个纲领性内容,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本书叫《弟子规》,这本书对学生的言行、礼仪提出了规范准则,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也作了祥细的讲解,目前在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我国的很多城市都在大力的推广。

结合我二十几年的职业教育经验,我认为在职业教育中重点推行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弟子规》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德育为先”的教育观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要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其实要达到以上教育目的,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弟子规》就是优秀的教材。

浅析《弟子规》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2019年文档

浅析《弟子规》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2019年文档

浅析《弟子规》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弟子规》全书以《论语 ?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全书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分五部分编篡成书,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 ?p 出外 ?p 待人接物 ?p 求学应有的礼仪与应守的规范。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想要有一番作为,首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端正自己的思想。

《弟子规》就是要求人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然后学习各种有益的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堂堂正正有作为的人。

所以《弟子规》在小学教育中就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弟子规》开篇即为总序“弟子规,圣人训 ?r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对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

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

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一?p 入则孝―――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入则孝是《弟子规》中对“孝”的理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的起来。

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儿子背负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的,就是孝敬父母。

所谓“百善孝为先”,“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一个孩子孝顺与否,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无私奉献,懂得了感恩,开始拥有一颗孝顺的心,但未必理解孝顺的真谛,或者说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和体现自己对父母的尊重,爱和感恩之情。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就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老师可以通过这些要求让学生在生活中不但“知孝”,还要懂得如何“行孝”。

二、出则悌―――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与别人相处出则悌是《弟子规》中对“悌”的理解。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弟子规》的教育意义引导语:《弟子规》是较好的教育书籍,其中含有教人为人处世之道,尊老爱幼之理等,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它有哪些教育意义吧。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教育的解释是指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同时指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好的习惯能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在小学中,我们引入《弟子规》的学习,其中包含着很多有教育意义的道理,让学生读起来很流畅。

《弟子规》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具有很好的作用。

一、用《弟子规》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弟子规》中有很多对于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也有父母教育孩子的句子,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也有“子不教,父之过”。

我们要多把这些语句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育孩子在生活中根据文中的要求去做。

我们可以利用节日对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在教师节中,让学生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者送给老师一句温暖的话来感谢老师;在父亲节,可以给父亲端一盆洗脚水;在母亲节,可以为妈妈洗一次碗等;在“六一”儿童节,可以为同班同学做一件好事。

加强自己与大人之间,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增进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学会尊敬别人,与别人融洽相处等。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爸爸妈妈的乖孩子,都想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好,所以,《弟子规》中的内容正是他们所希望能做到的。

用《弟子规》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导,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他们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逐渐变得懂事、心胸宽广,学会尊敬长辈与自己的老师。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我们从家长的反馈中得知很多孩子在家里能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懂得了尊敬父母,这是《弟子规》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用《弟子规》让学生懂文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多是在家里的小皇帝,父母都宠爱他们,什么事情都会满足他们,不会让他们受到一点点的委屈。

这样,孩子什么事都不用做,好像都是别人为孩子服务一样,逐渐形成这种不良的想法,所以,他们做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这样,在生活中,他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多起来,对自己的同班同学看不习惯的,对自己的家长看不习惯的。

《弟子规》进校园

《弟子规》进校园

《弟子规》进校园引言概述:《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弟子规》引入校园教育,以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弟子规》进校园的意义和作用。

一、传承优秀文化传统1.1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教导学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等美德,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培养家国情怀《弟子规》中强调了爱国心、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将其引入校园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和家庭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1.3 塑造良好社会形象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品行和行为习惯,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2.1 尊重师长《弟子规》中强调尊重师长的重要性,将其引入校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观念,学会尊重和倾听老师的教诲。

2.2 友爱同学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能够了解友爱同学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

2.3 诚实守信《弟子规》中强调诚实守信的原则,将其引入校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1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弟子规》中教导学生要自律,将其引入校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能够了解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技巧,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弟子规》中强调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将其引入校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4.1 增强学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引入《弟子规》可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提供更多的思想和道德教育资源,使学校教育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弟子规》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弟子规》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Vol.33No.1Jan.2012第33卷第1期201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中国教育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德育思想,注重德育教育的结果是人们普遍拥有羞耻心,时时告诫自己要为善去恶。

但当今日常生活的数字化、抽象化,人们被架构在痛苦的“追求”之下,人们不断地向外追求功名利禄而丢失了内在宁静的心灵体验,这种社会氛围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致使学校的教育方针更注重知识与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个人内在的德性教育。

因此,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拯救世界。

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儒释道,但不管是佛家的入门经典,道家的入门经典还是儒家经典的教诲都有强调孝悌、忠信等德育的重要性,而这些德育思想的精髓在《弟子规》中都得以体现。

所以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弟子规》的引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界定和《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一)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可理解为以德育人。

它要求教育者本身要有德,即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遵循;第二,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教育者的角度主要是是身教和言教,身教重于言教。

而被教育者有其自身的领悟能力并将教育者所教导的内容内化于自身。

第三,德育工作应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来进行。

如果不是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培养,那德育的内化过程不能得以实现;第四,德育也可理解为育德,德育的目的就是使被教育者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有一定的理解和遵循,德育工作者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第五,真正的德育是一种愉快的活动。

受教育者会有一种有所领悟的欢喜感,教育者也会因其给予被教育者的帮助而心生欢喜。

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按照人的本性,按照规律对人进行向上向善的教育、引导。

(二)《弟子规》所包含的德育思想1.孝敬父母。

《弟子规》浓缩了儒家德育教育的要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从《弟子规》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从《弟子规》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

从《弟子规》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意义《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的是《论语·学而》弟子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读来朗朗上口。

全文360句、1080个字,要求弟子做好113件事。

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自从接触到《弟子规》,我就爱上了《弟子规》,看过相关的视频和书籍,觉得《弟子规》确实一本弥补现代德教缺失的好教材,能够解决现代人的心灵问题。

用西方心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却能找到答案。

《中庸》上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韩愈在《师说》中告诉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把人往“道”上引,让人回归天性,洗涤人的心灵,解决人的成长问题。

可是,现代教育“重智轻德”,违背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育次第。

我们的教育方针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也是排在最前面的。

但在整个社会氛围把分数高低用来衡量孩子学习优劣的标准,有失偏颇,导致许多孩子的成长问题。

在学习《弟子规》也遇到很多困惑和质疑。

首先,身边的很多人不承认《弟子规》的好处,遭到质疑和反对。

提到孔孟之道,很多人都会说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民的一套思想体系。

传统文化真的那么好,为什么近代会挨打,中华民族会有近百年的屈辱史呢?可我转念一想,中华传统文化能传承五千年而经久不衰,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断代的文化,其中必有他的道理。

我又想到赵普能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我用半部《论语》治家应该能行吧;既然孔孟之道可以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我用孔孟之道来为家庭、班级服务又何尚不可呢?这样的想法只能在心里念叨,不能拿去反驳别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只求耕耘,不问收获,这又增强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其次,有段时间网上攻击和反对《弟子规》的呼声多,有的人断章取义,抓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憎我,孝方贤”,“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些语句,就说这是愚孝,可他们就没提到孔子也告诫过我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否则就会陷父母于不义,那才是大不孝。

弟子规全文的校园教育意义

弟子规全文的校园教育意义

弟子规全文的校园教育意义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它旨在教导儿童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对于校园教育而言,弟子规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弟子规在校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弟子规通过明确的规范和要求,教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校园环境中,学生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弟子规的教导,学生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并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弟子规中强调“勤学”和“诚信”,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

在校园中,学生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努力,通过努力奋斗提升自己的才能和知识水平。

同时,诚信也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只有保持诚实守信,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促进学生的自律能力在校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

弟子规中的各项规范和要求正是通过自律来实现的。

学生需要自觉遵守纪律,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按时完成作业和任务。

弟子规教导学生契约精神和守时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律自强的品质。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而弟子规则能够使家庭与学校达到良好的互补效果。

学校可以通过教育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并加以实践;而家庭则应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确保学生在校外同样遵守弟子规的精神和要求。

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

总结起来,弟子规全文在校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律能力,加强家校合作。

校园教育应当将弟子规的教诲引入教学中,使学生在道德与品格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浅析《弟子规》德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浅析《弟子规》德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浅析《弟子规》德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德育教育中。

它凝结了古代文人士子对修身养性的智慧,强调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

对于大学生来说,弘扬《弟子规》德育思想意义重大。

首先,《弟子规》注重的是德育。

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以身作则,遵守社会和职业道德,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师友所贤,友善无间”等条目,强调了尊重长辈、待人友善的重要性。

大学生应积极配合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工作,尊重他人,互帮互助,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其次,《弟子规》倡导孝道和诚信。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条目,告诫我们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

大学生要时刻记住自己的根、源,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尽孝道于父母。

同时,《弟子规》还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如“言必信,行必果”等条目。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学会遵守诺言,诚实守信,以诚信为基石去建构自己的人生。

第三,《弟子规》注重礼仪和谦虚。

现代社会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和展示,但也需要有良好的礼仪和谦虚的品质。

《弟子规》中有“首孝弟,次谨信,敬而听训”等条目,强调了要做到谦虚有礼、恭敬听从他人的教诲。

大学生要谦虚、虚心学习,不骄不躁,时刻保持谦逊的姿态。

同时,大学生还要懂得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发扬传统的礼仪之风。

《弟子规》对于大学生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校期间受到的德育教育对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其次,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需要承担起家庭、单位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弟子规》进校园

《弟子规》进校园

《弟子规》进校园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教育著作,内容涵盖了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诲。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弟子规也被引入校园,成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弟子规进校园的意义和影响。

一、弟子规的教育意义1.1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将弟子规引入校园,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2 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弟子规中涵盖了诚信、孝顺、礼仪等方面的教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3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弟子规强调自律和自我约束,要求学生端正心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弟子规引入校园,可以匡助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弟子规在校园中的实践方式2.1 课堂教学学校可以将弟子规作为课程内容,开设相关的道德修养课程。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系统学习弟子规的内容,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教诲。

2.2 活动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如弟子规朗诵比赛、弟子规主题演讲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参预,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教益,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质。

2.3 师生互动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引用弟子规中的教诲,引导学生思量和行为。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弟子规的价值,逐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弟子规对学生的影响3.1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会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作为人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弟子规中强调团结和互助,要求弟子们和睦相处,共同进步。

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会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协调合作。

3.3 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弟子规所倡导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可以匡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高尚的人格魅力。

弟子规全文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弟子规全文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弟子规全文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经典之一,它以简明的文字总结了中国古代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子女的品德、道德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本文将探讨《弟子规》在教育中的作用,并阐述其对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1. 弘扬优秀传统价值观《弟子规》以“立志”、“立德”、“立言”、“立行”为主线,强调儿童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

它教导孩子们“立志躬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塑造孩子们的健全人格,传承古代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弟子规的教育意义在于不断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培养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2.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弟子规》要求孩子们做到“有社稷之心,有民众之心”,注重自尊自律,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通过要求孩子们从小事做起,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起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自律能力的作用,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并在行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弟子规》强调“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这句话传达了孝敬父母、服从命令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弟子规培养了孩子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集体中更好地融入,服从集体的需要,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

4.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感恩之心《弟子规》教导孩子们“爱我人者,人恒爱之;敬我人者,人恒敬之”。

这句话告诉孩子们要善待身边的人,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家人,也要关心他人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教育,弟子规使孩子们养成了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能够主动承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

5. 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弟子规》着重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教导孩子们尊重父母、尊重师长。

这种教育方式在培养孩子对家庭、师长和老人的尊重和关爱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弟子规也倡导孩子们在学习中注重修养的培养,通过阅读、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了孩子们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养。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浅谈《弟子规》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复苏,《弟子规》作为儒学的启蒙读物,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青睐。

我市小学普遍都开展了蒙学经典诵读的课程。

我所教的班级也将诵读和力行《弟子规》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就《弟子规》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是怎样运用《弟子规》管理班级来进行论述。

一、小学生学习力行《弟子规》的重要性1、小学生判断力较差,《弟子规》可以促进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古人说:“童蒙养正”,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是非判断观念,因此容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和媒体的种种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在儒家文化的经典当中,《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

它是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

虽然它只有千余字,但它是用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用它来影响小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2、小学生自我控制力差,《弟子规》可以帮助其做到自我约束有些小学生虽然明知道某些行为是不对的,可他为什么还要去做呢?答案就在于他没有一个良好的自制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给他一个外部的约束。

换言之,我们要想打造一个和谐的班级,就应该有一个要求群体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言行的标准。

通过这种外部约束使小学生逐步做到自我约束,最终养成有利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良好习惯,而《弟子规》作为蒙学中的经典教材,恰好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弟子规》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圣先贤的智慧和美德,而且还把“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规范具体化、生活化,包含了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生活礼规等做人的基本准则,3、《弟子规》简单易学,朗朗上口,易于让小学生接受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很多教师都会不自觉地采用禁令似的、模糊不定的,恐吓似的语言教育学生,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弟子规全文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弟子规全文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弟子规全文的教育价值与意义《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教育经典之一,被誉为为孩子们培养道德修养的重要教材。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弟子规》全文的教育价值与意义。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弟子规》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教导着孩子们如何正确地行为与处事。

首先,从早起、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强调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规定孩子们如何与长辈相处、如何对待同龄人,以及如何尊敬师长等内容,培养了他们守规矩、尊敬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最后,弟子规还教导了孩子们如何管理自己的言行,以及如何正确地与他人交流,促进了他们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品德品质。

二、丰富孩子的道德观念《弟子规》通过对孩子们行为规范的规定,丰富了他们的道德观念。

其中包括尊长、爱幼、敬师、友爱等内容,使孩子们能够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弟妹、尊敬师长等道德准则。

此外,弟子规还教导了孩子们如何谨慎言行、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等,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道德修养。

三、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弟子规提倡的规范要求,鼓励孩子们自觉遵循,培养了他们的自律能力。

从一些简单的要求,如作息规律、整理书包等,到更加重要的品德要求,如坚持勤奋学习、自律行动等,都能帮助孩子们培养出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这种自律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弟子规全文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它通过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以及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应该重视《弟子规》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到日常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以帮助孩子们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和健康成长。

《弟子规》教育意义和教学方法刍议

《弟子规》教育意义和教学方法刍议

《弟子规》教育意义和教学方法刍议作者肖颜明概要:《弟子规》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承传,是古代社会学童的行为规范,是现代社会做人的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纲领。

让我们共同努力,像钱文忠老师说过的那样:“学习《弟子规》,让文化落地为文明。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尊兄爱弟、尊敬长辈,如何为人处事、读书求学的道理。

它三字成句,音韵和谐,便于吟诵,以学规的形式对年幼学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

其内容概括了“四书”“五经”的精华,记述了弟子修学的次第及做人的根本,详细论述了弟子在家以及出门在外应有的礼貌和规范。

这本古代的教材对现代学生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学生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呢?一、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入则孝”这部分内容时,我把培养学生的孝心放在了首位。

让他们明白,“孝”是立人的根本。

现代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

讲课时我先把“入则孝”的内容翻译成现代话讲给学生听,比如,小的时候要聆听父母的教诲,长大后用心体贴父母的衣食住行。

用什么方法劝谏自己的父母?怎样去和父母沟通?以及对父母晚年的疾病关爱,至父母过世后,做子女应该尽的本分,都做了详细的讲解。

使学生对孝敬父母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懂得做人先从孝道开始。

第二章“出则悌”讲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方法——轻财物、重义气;言语忍、忿自泯。

把兄弟引申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对别人的兄长如同对自己的兄长一样,有了长幼之序,就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做出无礼和过格的事。

“出则悌”更主要表现的是礼貌: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等。

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扎下文明礼貌、谦虚待人之根。

二、教学实践的探讨1.教学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相结合在教学《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先通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熟读成诵;接着和学生一起理解句意,通过一些经典故事,让学生感悟;最后让他们联系实际谈谈应当怎么做。

学习《弟子规》的作用与意义

学习《弟子规》的作用与意义

学习《弟子规》的作用与意义人生一世最难得的是有一个正确的生活目标,正确的行动方向,也就是良好的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教导儿童,启蒙养正,实在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工作。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前途。

真正贤明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小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给予最好的教育。

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或任其发展,是在害他。

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行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出很多圣贤的智慧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定会是幸福的人生,造福人民的人生。

人生有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没有。

人生需要智慧,需要谨慎的态度,去走好每一步。

有人说,我摸索了几十年的社会经验,只不过是《弟子规》的两句话而已。

(这人还算幸运,摸索对了,有些人,洗礼糊涂了一辈子,也没明白到底该怎样做人,所以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可见《弟子规》是我们处世的法宝,我们一定要珍惜。

学校落实《弟子规》的好处很多,现列举一些,谨为抛砖引玉。

一、让同学们不要再过“忙(心*亡),盲(目*亡),茫(迷*茫)的人生,要赶快觉“悟(心*吾)”找到人的本心(爱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也是一切快乐,幸福的根源。

二、帮助同学们管理好自己,力求做最好的自我。

只要读诵和落实《弟子规》定能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心中明明白白,从而改掉以前的坏习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仁慈善良的心性,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三、学会与周围的人(物)和谐友好相处“凡是人,皆须爱”。

学会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老师同学,爱朋友……,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由爱而生敬,由敬而生礼,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在互助互爱中得到许多助力,人人都更容易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四、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爱心,恭敬心,真诚心,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弟子规》进校园

《弟子规》进校园

《弟子规》进校园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本教育经典,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教导孩子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和原则。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弟子规》引入校园,匡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弟子规》进校园的意义和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1.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弟子规》中强调了诚实、守时、恭敬长辈等重要的道德观念,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

1.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弟子规》中提到了关于尽孝、尽忠、尽恩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主动承担起来。

1.3 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弟子规》教导学生要恭敬师长、友爱同学、关心社会,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能够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积极参预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

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1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弟子规》中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时间管理能力。

2.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毅精神《弟子规》中提到了要勇于接受挑战、不怕难点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坚毅精神的重要教育内容。

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难点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3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弟子规》中强调了要保持镇静、不生气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三、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3.1 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弟子规》中提到了勤学、好问、善思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教育内容。

通过学习《弟子规》,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弟子规全文传承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

弟子规全文传承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

弟子规全文传承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1. 弟子规的背景与意义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是由清代儒学大师李毓秀所编撰的启蒙教材。

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授儿童关于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知识。

弟子规是中华优秀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的传承,我们能够有效培养后代子孙的德性,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有责任心和谦虚谨慎的公民。

2. 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弟子规在篇幅上共分为10首,包括了仪容、言语、养生、读书、劳动、交友、守时、守信、爱众、平等等多个方面的道德教育内容。

其中,仪容教导了孩子们保持整洁、庄重的形象;言语教导了孩子们真实、尊重他人的语言交流方式;养生教导了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读书教导了孩子们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劳动教导了孩子们劳动的价值和责任;交友教导了孩子们选择良友、懂得交际的能力;守时教导了孩子们守时守约的重要性;守信教导了孩子们要讲信用、言行一致;爱众教导了孩子们乐于助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平等教导了孩子们不分贵贱地对待他人。

3. 弟子规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弟子规所弘扬的道德规范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并无冲突,相反,它能够引导人们远离道德败坏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不良现象常常涌现,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等。

弟子规教育的目的正是引导人们摒弃这些不良行为,并崇尚诚实、勤劳、宽容、友善等美德。

只有通过培养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我们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成长的机会和尊重。

4. 弟子规的传承与教育实践弟子规的教育实践主要通过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他们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述弟子规中的故事,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道德价值。

在学校中,老师可以将弟子规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开展道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其中的道德规范。

除此之外,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应当积极参与弟子规的传承与推广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展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弟子规的内容。

浅谈在小学阶段开设课程《弟子规》的重要性

浅谈在小学阶段开设课程《弟子规》的重要性

浅谈在小学阶段开设课程《弟子规》的重要性文/宁夏西吉县兴平乡赵垴小学教师巩志俭《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由李毓秀编著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它注重对儿童“德”的培养,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即传授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也就是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这是教育的基础,是一个人成人、成才的第一条件。

“传道授业解惑”,是指教育的综合过程: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三点并列而行,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可见,在小学阶段开设《弟子规》这门德育课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的孩子大部分存在着被过分溺爱的现象,《弟子规》中教导我们:“首孝悌,次谨信。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应勿懒。

”和“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这些孝老爱亲、讲求信用,尊重长辈,遵守规律,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和生活习惯在我们的教育中已经被淡忘,一个人良知、道义方面所受的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在我们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弟子规》不就是一本很好的教育素材吗?其次,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还很单纯,这时正是一个人接受良好思想、品行教育的最佳时期,《弟子规》三字一句,合仄押韵,读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也可以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认识不少汉字和提高读练的技巧,教师加以指导其中深意,学生更能对我国古代经典语言美的初步感知,根净则叶绿,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行就像一幢摩天大楼的地基,基础打好了何愁“大厦”难建呢?第三,《弟子规》要求“有余力,则学文。

”也就是说,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才可以学习技能、知识。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弟子规的教育意义当代中职学生,俗称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大都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不知何为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所以,《弟子规》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诚信、责任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原则,现代的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不仅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品行上的问题及差异。

诚实守信这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在部分同学中荡然无存。

但是当今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如果将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工作中去,就会带来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

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思想认识倾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诚信教育,使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影响其人格发展,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

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胜于花言巧语的能言善辩。

在人格培养中,要见贤思齐,见不善而自省,结识良知益友,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

《弟子规》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提升人。

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实守信品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

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

在今天的校园里,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老师瞠目结舌,不可思议。

很多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玩游戏,白天上课、甚至考试时呼呼大睡;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追求服装的时尚前卫,不顾及家长的经济承受力,一味攀比;还有不少学生则根本没有集体意识,无视他人存在在教室内大喊大叫,随便乱扔垃圾,班级活动概不参加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弟子规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意义《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当时童蒙教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依据《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等儒家典籍编辑而成的。

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礼、义、忠、信。

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列举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礼仪。

是道德教育、规范言行、防邪存诚,培养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虽说《弟子规》成就于清朝,但它所依据的儒家思想文化却是几千年以来中国人一直用来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法宝。

我们知道,儒、释、道的思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经典是古圣先贤对宇宙人生大彻大悟之后慈悲智慧的教诲。

可以说是天道和人性圆满结合的无上学问。

是确保人类生生不息,社会安定团结,稳定持久,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法。

客观地说,只要天道长存,人性不改,圣贤的教诲就永远不会过时。

翻开中国五千年浩瀚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新兴王朝的建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大力提倡、推崇和落实的时代。

越是贯彻得彻底、如法,朝代持续的历史也就愈久。

包括中国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能够统一天下,在中原建立政权也是从研究、深入落实中华文化开始的。

相反,每一个朝代的衰落以至于灭亡也无不是从败坏中华文化,纲常伦理废弃开始的。

所以在晚清之前,宫廷讲经一直是固守不变的惯例。

正因为如此,二十世纪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就曾预言:要解决21世纪世界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其实不止汤恩比博士在研究中华文化。

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大一统的局面早已引起了诸多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入研究。

他们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中国之所以在许多方面长久领先世界,强大而统一,是因为中国拥有无以伦比的人类最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

这是一个外力根本无法撼动的深厚根基。

可惜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不相信祖宗的教育了。

原因是西方国家比中国发达,西方人的生活比中国人富裕。

听起来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并没有真正深入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甚深意趣。

想想看,圣贤辈出的中国几千年来都能够引领世界的发展潮流,为何在近代就失去了这个能力?仔细思考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就不难找到答案。

中国人能发明火药却不愿意制造威力巨大的杀伤性武器。

他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不愿意造这个杀业。

因为他们是圣贤教育出来的正人君子,连蝼蚁命都不忍伤害的人,对一切危害社会、生命的恶行,一切为后代制造报应的事情是他们坚决所不为的。

中国人从来不侵略外国。

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也是去进行正当贸易、文化交流和广交朋友的,不是去抢占殖民地的。

不是他们没有抢占殖民地的能力。

假如中国人的价值标准也与西方列强的价值观无二无别,那么工业革命就不可能在欧洲率先发生。

同样,在全球得到殖民地最多的也只能是中国。

假如中国人要在全世界抢占殖民地,恐怕根本就轮不上他国。

因为中国人比他们更有优势,强大的时代更长久。

在古老的中国非常发达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芜,人烟都找不到。

可是,中国人并没有这样去做。

因为他们是圣贤教育出来的,他们深深明了因果的道理。

知道得失的转换,他们特别注重流弊,不愿意给后代子孙留祸患。

他们崇尚的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讲的是以德治理天下。

不仅如此,凡是对人类长治久安不利的发明创造,他们都不愿意留存下来。

惟恐后人定力不够,悟性不足,因此而造作恶业。

所以特别谨慎。

因为他们有真实智慧,有责任感,有道德,非普通人感悟境界所能企及。

中国人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千年万年以后的结果。

这是与西方国家文化层次上的重大悬殊,而不是中国人缺乏智慧。

他们只所以能够逆来顺受、以德抱怨。

这正是他们具有无上智慧,大慈大悲,心中有他人的君子胸怀。

中国人洞察宇宙人生的真谛,深知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地球资源消耗的速度。

更知道物欲横流的人性是人类加速自我灭亡的绝境。

所以他们不会因为愚痴的邻居通过不如法的手段一夜暴富而去模仿。

他们宁愿安贫乐道,也不愿意用透支人类福报的手段去追求无度的物质享受。

仔细观察今天远离中国圣贤教育的社会状况,在金钱至上,崇拜权力的社会风气下,人过的都是什么样的日子就该清醒一下了。

饮苦食毒,祸患不断。

人的生活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无限快乐。

反倒更缺乏安全感、清净心。

有谁能够从根本上找原因,明白这是悖师叛道造成的必然恶果。

人类未来各种矛盾冲突的进一步激化必将更加证实谁是愚者,谁是智者。

谁是小聪明,谁有大智慧。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轻视圣贤教育必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的重大危机。

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概括为四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圣贤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中,提倡优生优育,注意胎儿心性的呵护。

对妇女怀孕的时辰节令都非常讲究。

比如避开二十四节气和不稳定的气候条件。

怀孕期间对孕妇六根六识所接触的内容有特别的要求。

诸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目的就是要保护胎儿先天美好的天性,不能被世俗的不善所污染。

因为母子连心,心性相通。

母亲的言行举止都是对胎儿进行熏陶,是在进行胎教。

孩子出生后,更是父母以身示范,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无不是真善美的启迪,童蒙以养正。

到了求学的年龄,父母首先要教育孩子的是尊师重道。

父母要当着孩子的面给孔夫子像和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在来日漫长的求学生涯中,对老师树立牢固的谦恭诚敬之心,因为学问来自于谦恭诚敬的求学态度。

这恰恰是孩子未来做人和道业成就的大根大本。

学校教育延续做人教育的根本。

首先是教育儿童孝亲,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这样,家庭教育的尊师和学校教育的孝亲就合而为一,得以紧密衔接。

孝亲尊师历来是做人和成就学问的根本,其次才是技能的教育。

有了这个坚实的大根本,未来人生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状况,这个孩子都不会自暴自弃,更不会因为无法摆脱困境而自残或危害他人。

因为他的人格没有缺陷。

相反,如果把技能的教育当作大教育的全部却忽视了健全人格的培养,那么即便是这个孩子技能再高,考试成绩再优异,也难免做蠢事,做傻事。

一旦遭遇困境,不仅自身难以化解,还有可能用自己之所学,成为危害自身乃至于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分子。

也谈不上孝养父母和尊师重道。

社会教育就是利用一切大众教化传媒手段,创造一切条件,向人们展现真善美的境缘。

大到社会正气的传扬,惩恶扬善,小到戏剧台词,无不是歌颂忠臣良将、孝子贤孙。

鞭挞假恶丑等种种不善的行为习惯。

具备为官者条件的,首先是孝廉厚德,熟读圣贤著作之士。

国家在民间遍访孝敬父母,廉洁奉公,道德高尚的人入朝为官。

因为孝敬父母就能善待民众。

廉洁奉公,道德高尚的人有智慧,做官之后,不会胡作非为,草菅人命。

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

讲的是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要不然,“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了。

这就是父母官的意义。

以身示范,遵纪守法。

世道人心,道德伦理就是这样筑就起来的。

圣贤教育(因果教育、宗教教育)是自有人类以来历朝历代都不敢轻视的教育内容。

也是世间一切教育分支的源头所在。

因为法律无法约束道德沦丧之人。

没有信仰,又凌驾在法律之上的人,是社会混乱的源头。

据说在美国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找工作很难,哪怕是学术水平不凡之人也不例外。

因为没有信仰的人被看作是缺乏社会道德约束的人,是最危险的人群。

因为法律的作用是相对的,而人犯罪的念头是无限的。

在我国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儿童出家两年修学道德伦理的习俗。

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这个学习过程,即便是他年龄再大,也会被人视做不成熟之人,看作不可信赖之人。

因为他缺少了道德修养的专门教育过程。

一切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都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

致使我执无限膨胀,说话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目光短浅,刚愎自用。

非仁人之士,仁者,贰人也。

心中有人,才不会狂妄自大,无法无天。

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表法的教化手段,比如祠堂的建立旨在让后人不要忘本,敬祖先而知孝养父母,孝敬父母推而广之而能善待一切众生。

孔庙教人尊师重道。

城隍庙劝化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作恶就要受报,害人终将害己。

敬天地鬼神而守住道德良心,不敢危害社会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我们返观今天的四种教育,已经看不到本来应有的样子。

传统文化的断层,教育体系的损毁,就是世道人心江河日下的根源。

综观中国几千年历史,纵有多次的改朝换代,许多政策法令都在变化修订。

但四种教育却没有人敢废止。

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能够长期保持长治久安,大一统的原因所在。

清朝时还沿用“忤逆罪”,对不孝父母的逆子实行无审判极刑制度。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本民族深厚的教育根基。

即便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不例外。

在这方面,新加坡、韩国、日本,包括我们的台湾,香港地区都做得很好。

他们并没有因为科技的高速发展而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以韩国为例,子女在社会上地位再高,权势再大,回到家里也会对父母毕恭毕敬,言听计从。

孝道没有丢掉。

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很稳。

所以这个民族是大有希望的,也是不可战胜的。

世界历史上外族企图灭亡其他一个种族也是首先试图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

因为文化传统是民族不灭的灵魂。

是武力难以征服的力量。

可见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这是关系到民族能否长治久安的大计。

丝毫不敢轻视。

如果自己不善加珍惜,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今天的有识之士大力提倡落实弟子规的良苦用心之所在。

如果用中国传统的四种学子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校园,上等学子犹如凤毛麟角,中等学子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而我们见到最多的恐怕就是下等学子,甚至劣等学子了。

我们这些从事于基础教育的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恢复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培养大量的中上等学子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