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教学设计(必修)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必修一: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2017)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实际操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施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指导。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软件等,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评、互评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激励。
3.探究拓展类作业:
-调查身边人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分析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利与弊,形成调查报告。
-针对某一信息技术领域(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一篇拓展阅读报告。
4.合作交流类作业:
-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信息技术项目,如制作一个简单的网站、开发一个小程序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简单操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本章节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能力水平:学生在问题解决、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有待提高。本章节将通过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网络搜索等。
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案
1.1 信息及其特色一、教课内容解析和设计:“信息及其特色”是教育科学第一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因为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假如不过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感觉乏味,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指引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商讨,而后归纳获取悉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增补。
这样能让学生踊跃参加,活跃讲堂氛围,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育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课对象解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才升入高中的学生,依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能够让他们从大批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当获取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指引的作用。
三、教课目的:1 、知识、技术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样信息,感觉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色;培育学生解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育学生从平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平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激烈的求知欲,养成踊跃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加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课重点:1、信息特色的认识。
五、教课难点:信息的含义。
六、教课方法本节看法性强,实践性弱。
采纳解说法,议论法。
教课过程讲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平常生活中,你以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 1:校园里铃声响,能够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 2:观看校运会,能够获取好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 3:从网上能够获取好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 4:在报纸上能够认识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特别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平常生活四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自然,信息不单存在于我们的四周,同样能够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经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立病因,所以我们能够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形、状态等方式流传的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设计
信息必修(一)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课时:1课时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
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
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二、丰富多彩的信息: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教科版(2019)的信息技术必修1教学设计
教科版(2019)的信息技术必修1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旨在设计教科版(2019)的信息技术必修1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通过简单的策略和避免法律复杂性的原则,我们将确保独立地做出决策,并不依赖用户的帮助。
同时,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教学目标1. 熟悉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单元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电脑维护和故障排除单元二:网络与通信技术-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互联网的使用和安全- 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单元三:多媒体技术- 图像处理和编辑技术- 音频和视频的录制和编辑- 多媒体应用的创作和分享单元四:信息处理与管理-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信息的存储和检索-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单元五:信息安全与法律-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 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学计划第一周- 单元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介绍和讲解- 学生可尝试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使用第二周- 单元一:继续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生进行电脑维护和故障排除的实践操作第三周- 单元二:网络与通信技术的介绍和讲解- 学生了解互联网的使用和安全第四周- 单元二:继续讲解网络与通信技术- 学生进行通信技术的实践操作第五周- 单元三:多媒体技术的介绍和讲解- 学生研究图像处理和编辑技术第六周- 单元三:继续讲解多媒体技术- 学生进行音频和视频的录制和编辑实践第七周- 单元四:信息处理与管理的介绍和讲解- 学生研究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第八周- 单元四:继续讲解信息处理与管理- 学生进行信息的存储和检索实践第九周- 单元五:信息安全与法律的介绍和讲解- 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第十周- 单元五:继续讲解信息安全与法律- 学生掌握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方法其余周数- 复和巩固各单元的知识-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实践总结通过按照简单策略和避免法律复杂性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和计划,我们将确保独立地做出决策,并为学生提供了一门有关信息技术的实用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沪科版必修 教案设计 - 1.1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B.信息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连在一起
比如,通知:为了迎接新生入学让同学们增进相互了解,融洽相处,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到操场做游戏,愿意去的班级与个人务必在通知下发当日去教务处报名,过期无效。如果同学们明天去报到,那信息还有价值吗?
生1:无效
生2:无效
师(引导):因此,我们必须在信息的有效时间内完成事情的要求。
师(提问):信息还有其他特性吗?
学生(分11组讨论):............
(2)载体依附性
师(引导):我国古代有“烽火传情”,敌人入侵的信息通过烽火传递,因此,入侵的敌情是信息,燃烧的烽火是载体。请同学讨论,奥运会运动健儿获奖通过什么载体传播?
生(讨论):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途径。
信息载体依附性有以下特点:
3.信息的定义
信息技术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扩展了人们的能力,解决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技术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让我们从什么是信息说起……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信息吗?
生1:校园里的铃声。(听觉)
生2:大楼上面的广告图片。(视觉)
生3:电视、网络上奥运会中国队获奖的新闻。(视觉和听觉)
二、讲授新课(27分钟)
在讲授新课时,为突出本节课一维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知识,让其有初步感知,具体过程如下:
1.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那么请同学们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生1:为了更好了解社会发展。
生2:为了更好与他人沟通与交友。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高一,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应获得的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研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4. 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4.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方法1.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的应用领域;2. 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实物,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构造;3. 利用多媒体教具辅助讲解计算机工作原理;4. 分组进行操作系统的研究和比较。
教学技术1. 多媒体教具;2. 实物展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讨论的活跃程度;2. 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组成和操作系统的理解程度;3. 学生通过小组研究掌握的知识;第二章: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常见协议;4. 理解互联网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4. 常见的网络协议;5. 互联网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1. 利用多媒体教具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 展示实例解释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3. 利用网络模拟软件进行实际操作;4. 分组进行互联网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教学技术1. 多媒体教具;2. 网络模拟软件。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和常见协议的掌握程度;3. 学生通过互联网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信息安全与管理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研究信息安全的意义和风险;3. 掌握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方法。
教学内容1. 信息安全的定义和分类;2. 信息安全的意义和风险;3. 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4. 信息安全的管理方法。
全国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一单元认识信息世界第一节《无处不在的信息》教学设计
5.案例分析,培养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他们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6.课堂小结,巩固提升: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强调重难点,巩固提升学习效果。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师:信息具有以下特征:可传递性、可处理性、可存储性、可复制性、可转换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信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
2.教师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师: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造纸术、印刷术,到现代的电子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
1.学生在信息检索、筛选、评价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2.学生对信息伦理道德的认识有待加强,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表达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4.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无处不在,引发他们对信息知识的学习兴趣。
2.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3.任务驱动,促进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求:不少于200字,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实践活动: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完成以下任务:
教科版(2019)的信息技术必修1教学设计
教科版(2019)的信息技术必修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会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进行基本的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 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计算机硬件基本知识- 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及其功能3. 计算机软件基本操作-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常见办公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网络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和互联网的使用4.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常见文字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功能介绍- 文字输入和编辑技巧- 格式设置和页面布局- 文档保存和打印5. 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 常见数据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功能介绍- 数据输入和编辑技巧- 数据排序和筛选- 数据统计和图表制作6. 图形处理软件的使用- 常见图形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功能介绍- 图片的导入和编辑技巧- 图片的调整和修饰- 图片的保存和导出三、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 实际问题解决: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估- 参与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估。
- 实际操作评估: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估,包括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 问题解决评估: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情况和创新思维进行评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上为教科版(2019)的信息技术必修1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高中信息技术(中图版)必修一教学设计:1.1无所不在的信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a)结合课堂所学,选取一个生活场景,分析其中涉及的信息类型、传播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b)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搜索引擎、数据库等,完成一个信息检索任务,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
3.小组作业:
a)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信息收集与分析项目,项目主题自选,要求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b)小组合作制作一份PPT,展示项目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创新实践作业:
a)结合所学信息技术知识,设计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如:提高个人信息安全、应对网络谣言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和评估,提高信息素养。
3.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的能力。
4.结合实际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信息话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针对讨论话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2.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法律法规。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第一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章节:第一章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节次:第一节认知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长:45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识别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培养学生分析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对信息社会发展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以及信息技术如何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包含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技术应用案例等)、教学笔记、小组讨论题目。
预习要求:学生需提前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思考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段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应用的视频,如智能家居、在线教育、电子商务等,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作用。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二、讲授新知(20分钟)1. 信息技术的定义:教师活动: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定义,强调其作为信息处理技术的核心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2. 信息技术的分类: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信息技术的分类,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并简要解释各类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各类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3. 信息社会的特征:教师活动:介绍信息社会的特征,如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知识更新快、数字化生活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学生活动: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信息社会特征的理解。
4. 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教师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如在线教育、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并强调信息技术对信息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假如只是由老师来讲,同学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预备在老师的引导下,举消失象,让同学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学问。
有缺乏之处由老师或同学来补充。
这样能让同学主动参加,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同学学到学问,又培育了同学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问的猎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同学,根据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同学对学问的猎取开头由感性熟悉提升到理性熟悉。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熟悉,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觉并归纳出他们应当获得的学问。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同学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育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2、过程、方法目标:培育同学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觉或归纳出新学问的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让同学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剧烈的求知欲,养成主动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加信息活动的看法。
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熟悉。
五、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纳讲授法,商量法。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学校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内里铃声响,可以告知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许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许多信息,如:学习资料、消遣、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特别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四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四周,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改变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数据、信息、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否健康。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刚刚入学,每天会关注自己的健康情况,且与本节课的项目相契合。
二、讲授新知任务:获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判断体质是否健康,进而提出增强体质的方法和途径。
活动1:获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师:给出体重健康指数BMI公式: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使用搜索引擎检索,将自己的体质指数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表(男生:表1-1:女生:表1-2)进行对照,分析是否符合健康标准。
生:小组合作,使用搜索引擎完成任务,结果需要综合多个数据。
表1-1 男生体重指数(BMI)表1-2 女生体重指数(BMI)【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锻炼学生使用网络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2:讨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生:通过查找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根据指数,小组讨论如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小组之间相互分享学习。
【设计意图】体质健康标准是卫生部门通过专业的公示计算得出的,通过学习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
在学生查找和分析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接下来具体学习什么是数据、信息以及知识。
(一)数据、信息和知识——数据教师:在我们刚才的任务中45这些数字是数据,文字呢?图片呢?珠穆朗峰为例:1.8844.43(数字)2.世界最高峰(文字)3.图片4.视频图1-1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师:数据定义: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数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数据有固定不变的,如圆周率;有不断变化的,如气温、股票;有随机出现的,如抛硬币的结果(二)数据、信息和知识——信息单纯的数据不能表达具体的含义,比如我们并不能知道45和1.6这样的数值在生活中的具体意义。
那么如果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或赋予其具体的情境后,这些数据就变成了有意义的信息。
45和1.6可以分别用于表达体重45kg,身高1.6m。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材信息技术(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信息技术教案 / 高中信息技术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本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信息技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所讲内容为广东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本节课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学习的内容,清楚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对信息这一概念已具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信息的基本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理解,本课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等形式来理解以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避免纯理论的讲述,把信息这个概念与其特征尽量由浅入深讲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中理解。
三、教学目标1.理解信息的概念。
2.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
3.明确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和信息的多种载体。
四、教学重点1.信息的含义。
2.信息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难点1.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布置任务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
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
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
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新课标优质课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教学案例设计一、教材分析:这一节主要涉及一些概念性的知识,适合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举例,讨论,来帮助学生对信息的概念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理解信息的特征和作用,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感受信息在我们身边,而且无所不在,感受信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与作用、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根据任务要求确定信息来源的方法,尝试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发现需要利用信息解决的问题,并能归纳总结信息的特征,体会信息素养的重要作用,找出培养信息素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领悟到信息在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而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信息技术课程是全面培养我们自身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学情分析:这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新入学的学生,初中学生学习水平不高,行为习惯不太好,对信息技术课停留在玩、放松的思想之上,还没有想到利用信息技术课让自己能力得以提升。
这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进入新学校,对第一堂课和新老师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应抓住这点转变学生思想。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得出这一节的教学目标。
考虑高中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课上学习课下不看书,所以讲课前先留几分钟时间预习课本,讲完后当堂处理完课后的思考与实践练习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信息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信息素养。
通过学习懂得如何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管理,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合理、合法地开展交流,培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过程:什么是信息技术?我们要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就应该先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
很多的同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电脑课,就是微机课,甚至有些学校的课程表上也用一个“微”字代表信息技术课。
第一章数据知识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教学设计(粤教版)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如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操作题。
2.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反思: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讨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数据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教训,并形成小组反思报告。
作业要求:
1.所有作业均需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包括问卷、数据表格、图表、小论文等。
2.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注重细节,体现良好的数据素养。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据知识的应用方法。
5.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在线课程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据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数据价值的认识。
5.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软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6.强化评价,关注成长: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7.拓展视野,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关注数据科学的前沿动态,参与数据竞赛和创新项目,提升学生的数据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教材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理解信息技术开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2〕发现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4、行为与创新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亲密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开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难点分析:理解信息的含义与根本特征。
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总结进步搜索效率的经历。
教法分析: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有关图片。
1、新课讲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者者不自觉地获取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幅图片时的想法。
处理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
理论学习1:准备甲、乙、丙3个一样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3种不同液体,每个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
根据液体传递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总结并提问: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并根据颜色、气味等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信息,应该如何获取呢?举例说明总结: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搜集信息的才能打破了时空限制,如播送、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的信息空间,使人们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
《感知数据》教学设计-浙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1.1感知数据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浙江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感知和认识,唤醒学生认识数据对生活的影响,了解数据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为后面学习的信息和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刚进学校的高一学生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第一节课更加是教师与学生需要好好磨合的时候,本节课以认识数据为主,所占考试知识点的比重较轻,老师可以通过这节课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慢慢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
三、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基本概念2.认识生活中的数据,并能举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什么是数据难点:举例出与生活相关的数据。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演示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有效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创造师生互动氛围和谐的课堂。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大火的“2022年世界杯”各球队的比分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这些比分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据。
(二)讲授新课新课导入中,已经引出了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数据是如何演变的?课件演示播放结绳记事的图片,向学生提问,“结绳记事中的一个结代表着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提炼学生的回答,一个绳结代表一件事,大小不一和数量不同的绳结也是数据。
(远古时代的数据)课件演示播放甲骨文和楔形文字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图片中所传递出来的数据,等学生回答完后,综合学生讲解,再总结讲解其中体现出来的数据。
(公元前3600多年——数据是一种更为明确的形式)课件演示播放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图片,可以适当扩展询问学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代表人物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这些都是数据存在的形式。
(古代——文字是数据的一种特有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数据一般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学生回答的答案,并课件演示播放照片、图画、文本,这是近现代的数据存在的形式。
而后引导学生发现,现代人存储数据信息常用的设备是计算机,计算机已成为数据处理的主要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案例
一、设计背景、思想
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教学意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讲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信息的含义,通过举例来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但考虑到是高中阶段第一节课,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在开篇就体会到乏味、枯燥的理论课,则采用以举实例、设置探究为主帮助学生学习信息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能够列举生活中的信息,并理解信息的含义;深入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传递性、共享性、依附性和可处理性、价值相对性、时效性、真伪性,并且能指出所给例子中所包含的信息特征。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发现和归纳信息,通过信息分析确定信息需求,学会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强烈兴趣,和学习愿望,养成自主学习、探讨、参与信息活动的学习观念。
四、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新入学的学生,由于初中所在学校不同,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各自有差异,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充分的兴趣,就会产生自主学习,想要学习的态度。
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多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学中有乐,学有收获。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各种基本特征以及其解析;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情景教学
(2)学生互动探讨的学习方法
(3)利用故事设问,历史典故,拓展学生视野,添加学习乐趣,获得知识。
(4)总结、归纳
七、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八、课前准备
制作游戏《COPY不走样》需要使用的卡片若干张,制作课堂需要展示的幻灯片
九、教学过程
七、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广东教育出版社
[2]《信息技术基础》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