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福建专版】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领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学法点拨:诵读、自学、讨论、展示、点拨等。

教学准备:自学,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借助多媒体课件,感知,品读、赏析,讨论。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主选择式朗读、齐声朗读课文全文。

(早读时间)二、研读语文必修2《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79-85和语文必修2《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37-40,并自主完成“语言积累”五大题。

(20分钟)(一)下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褒禅(bāochán)无物以相(xiàng)之咎(jiù)其欲出者B.今言“华”(huā)如“华实”(huá)之“华”(huá)者C.庐冢(zhǒng)何可胜(shēng)道也哉D.窈(yǎo)然庐陵萧君圭(guī)君玉余弟安国平父(fù)(二)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①有碑仆道②何可胜道也哉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兰亭集序》)④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⑤独其为文犹可识⑥险以远,则至者少(三)下列各句里的“其”字的意义各不相同,试加以辨析。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独其为文犹可识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7.既其出8.则其至又加少矣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0.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10 游褒禅山记)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10 游褒禅山记)

10 游褒禅山记从容说课这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本文采用文言文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拟定两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作者介绍;把梳理文章思路、理解叙述议论表达方式的结合等内容与熟读、背诵结合起来,在熟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体会,“研讨与练习一”提供了思路,可以根据表格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教学设想:第二课时: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其”“于”“以”等,另外一些“研讨与练习”中没有涉及的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举一反三,拓展涵盖范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借游记的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来抒发议论的写法,2.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6.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先后跟随几位文学大师遨游了不少地方,今天,我们的脚步仍不停歇,又将跟随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上路啦,大家翻开书,先看题目——生(齐声)游褒禅山记,师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生《醉翁亭记》……师没错,《醉翁亭记》是——生抓住景物特点,浓墨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师我们今天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思辨能力,师褒禅山,这个名字很陌生,那么,我们就请出王军小组的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座我们陌生而王安石却钟爱有嘉的山,【学生展示课件,介绍褒禅山】褒禅山的介绍: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师感谢王军小组,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褒禅山的确并不很有名,但因为王安石的一篇文章而家喻户晓,可见名人和美文的作用了,下面,请李丽小组给我们介绍使褒禅山名满天下的作者王安石,【学生展示课件,介绍王安石生平和作品】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从小勤奋好学,二十岁以前,随父宦游,到过南北很多地方,目睹官僚、豪绅、地主对农民欺凌压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生计艰难,加上北宋王朝对外采取屈辱妥协政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国防和财政呈现严重危机,这些情况促使他立志改革政治,为以后实行变法打下思想基础,庆历二年(1042)他中进士,先后担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常州知州以及江南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在江浙一带做了十六七年的地方官,他在管辖的地区,初步推行革新措施,显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嘉祐三年(1058)回京城任职,不久,向仁宗呈奉一篇有名的万言书,就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万言书中畅论政事,陈述富国强兵的计划,为他以后实行变革描绘一幅蓝图,但当时未被采纳, 神宗即位后,想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十分赞赏,于熙宁二年(1069)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立即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管制定盐铁、度支、户部三司条例的官署),作为领导变法的机构,他从“理财”和“整军”两方面着手,颁布一系列新法,属于“理财”范围的有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属于“整军”方面的有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和设军器监,新法推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缓和了国家财政和军事危机,王安石的变法,引起了大地主官僚集团的强烈反对,他虽力排异议,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推行新法,终究寡不敌众,在反对派的竭力诽谤和攻击下,于熙宁七年(1074)被迫辞职,次年再度拜相,但由于神宗对继续改革失去兴趣,变法派内部又发生许多矛盾,加上其子王雱病死,使他受到很大打击,身体又多病,一年后又离职回江宁,他晚年在江宁过了近十年的退休生活,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守旧派上台执政,新法被全部废弃,王安石心情十分忧愤,不久也去世,他生前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谥号文,也称王文公, 王安石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也不忽视艺术技巧的作用,他的政论文分析犀利,态度鲜明,议论宏大,笔力雄健,形成锋利峭拔的艺术风格,如《答司马谏议书》突出地表现了他对守旧派毫不妥协的政治态度和不以个人得失为意的宽广胸怀,寥寥几百字,条分缕析,言简意赅,驳斥对方极为有力,杂记如《游褒禅山记》把记游和说理结合得紧密自然,在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寄寓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受杜甫、韩愈很大影响,内容多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表现形式多用散体句法,好发议论,造语用字瘦硬遒劲,晚年闲居时写的小诗风格有变化,融情入景,含蓄隽永,有唐人韵味,而触及现实矛盾较少,他也有少量词作,风格高峻, 王安石一生著述甚多,《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注本有宋李壁的《王荆文公诗笺注》和清沈钦韩的《王荆公文集注》,师从李丽小组翔实的介绍里,我们已经比较清晰地了解了王安石和包括此文在内的他的作品,下面,我们听读课文,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师再给大家2分钟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好,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分析?生文章应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二段,从褒禅山写起,记山,记碑,记游;第三、四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的籍贯、姓名,师张玲同学分析得很准确,我们学习的重点自然在文章的前两部分,师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那么,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生第四段,“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师王军同学的反应很快,他说得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师为什么?生这一段开头说“余于仆碑”,很显然,王军所说的这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与游洞有关, 师梁亮同学分析得怎样?生对!师是啊,梁亮同学的思路更清晰一些,那么,我们的范围就是第三段了,应该是哪一句呢?生“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生应该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师两种答案,大家说是哪一种?生(齐声)第二种,师议论文的论点通常出现在哪里?生(齐声)开头和结尾,师没错啦,比较这两种观点,很明显第二种是符合条件的,师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生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师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生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师那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师因此,我们可以说,“尽吾志”是全文的重点,师大家看课后练习一,它可以说是我们游山的地图,我们今天的学习先放在记叙部分,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一段,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结合课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师答疑解惑的时间到了,请同学们交流疑难问题,师有需要我帮助的吗?生文章第一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哪一个是别名?师问得好,谁来解决?生华山是本名,褒禅山是别名,师何以见得?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说明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师说得好,还有证据吗?生“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是作补充,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师补充得很准确,还有问题吗?生“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师看来,李丽同学是急着去游洞了,谁来做导游?生应该是后洞,在下文可证明,这句只是介绍华山洞名由来,师回答得很好,李丽应该也满意了,还有问题吗?师大家没问题了,我还有问题:作者去游山,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而对山景却只字未提?师大家一定只记得游山,忘了我提醒的要带好地图——生我知道啦,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师对啦,注意本文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好了,我们该进洞了,大家一起朗读第二段, 知识拓展、提升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洞内情况,我们先把行程拟定好,这一段可以分成几层?生应该是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从“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师看来,王林可以做我们的导游了,文章重点描写了后洞的情况,那么,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生用文章的话说就是三个字:“窈”“寒”“深”,师言简意赅,洞的深处又是怎样的情形?生“愈深”“愈难”“愈奇”,师没错,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生一个字:“怠”,师好,我们就抓住这些关键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争取把第一层背诵下来,师时间到,我先请两个同学来试试,师看来,抓关键词来背诵的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那么,第二层的关键词是哪些呢?生我们组是这样总结的:余所至——洞又深——力与火——既其出——咎与悔,师朗朗上口,好!大家就按他们的提示来背诵吧,师全班一起把整段背一遍,师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下来了,不错,师洞,我们是游完了,可是,我们的收获可是不小,下面,我再给大家一份收获——【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二段重要文言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 师 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二、词类活用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三、“……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课堂小结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是重要的,背诵名句和美文、积累常见文言知识点也是不可忽视的,今天,我们随王安石游览了褒禅山,虽不够尽兴,但却收获颇丰,布置作业作业自然是清点这些收获,为明天的学习作好准备——复习一、二段,预习三、四段;完成课后练习二,板书设计记叙不得极夫游之东后洞幽深记游者甚众前洞平旷之别后洞与前洞文漫灭碑仆道之廖花山与华山⎪⎭⎪⎬⎫⎪⎩⎪⎨⎧⎩⎨⎧----"""",""""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古文观止》的编者借题写己,神情高致,穷工极妙,——李光地师 以上都是后人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的评价,文章表面是记游,实际却是论学,它是怎样论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啦,师 先请大家朗读第三段,师 我们开始分析:作者先借托古人,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提出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深入广泛地探究问题这样一个问题,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的答案,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怎么样?有答案了吗?生作者的议论还是紧扣住上段游山的经历进行分析的,师好,能具体分析一下吗?生作者以游山为喻,先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师说得好,这几句话又分别照应了上文的哪几句话呢?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针对前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针对前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师对,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也是本文的特点,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一, 师是不是有“志”就可以登山、为学呢?生(齐声)不是,师还需要哪些条件呢?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师这里作者既强调“志”这个主观条件,又不忽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师条件齐备了吗?生差不多,师这些条件中,哪个最重要呢?生应该是“志”,师何以见得?生“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师没错,作者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无悔”“无讥”,作者的游山所得,既是处事之理,也是事业成功之道,这一段,由实到虚,层层递进,随意自然,文笔极曲折跌宕,承记叙,启议论,水到渠成;借题发挥,深入浅出,记叙与议论的完美结合是这一段,也是全文的精华,师这样的精华自然是要背诵的了,我们也把它分成两部分——【多媒体课件展示】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师大家按照两部分的联系,结合我们刚才分析的步骤来背诵,5分钟时间,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本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检查背诵可以采取三种方式:①全班学生齐背;②抽查个别学生背诵;③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师下面先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再请两位同学背诵,师这一段说理性比较强,背诵有一定难度,大家还要在课下加强一下,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段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点——【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一词多义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蔺相如列传》)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4.“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ɡ,“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xiànɡ,“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xiānɡ,“卒相与欢”,(《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古今异义“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三、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四、句子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知识拓展、提升师我们接着看第四段,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学生朗读】师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生作者的观点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师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它是怎样生发出来的?生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师分析得没错,从行文上可以看出作者写作逻辑性十分严密,这也是我们写议论文时应当学习的,师这一段的文言知识点是——【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一词多义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shēnɡ,“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shēnɡ,“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③优美的,shènɡ,“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shènɡ,“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词性活用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师最后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师好的,我们把课文整体朗诵一遍,让文章给自己一个整体的印象,课堂小结王安石的这篇重要游记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其实,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布置作业文章是学完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无穷的,作业是:课后练习三,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也可以各人单独完成,板书设计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拓展阅读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巡,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鉴赏提示: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这实际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苏轼因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仕途坎坷不平,思想上产生了归向老庄的倾向,所谓超然之乐,实际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摆脱官场,又要寻求超然之乐,正是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惟其有这种矛盾更使文章委婉多姿,意味深长,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习题详解一、命题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填表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重在说理的特点,为背诵第2、3两段作准备,二、命题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参考答案:道⎪⎩⎪⎨⎧>><<.),,)((.),(.),(方法规律名词马说策之不以其道说动词何可胜道也哉道路名词有碑仆道 由⎩⎨⎧>><<.),(,.),,)((从介词有穴窈然由山以上五六里原因缘由名词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文⎩⎨⎧>><<.))((,.)(刻花纹或文字观潮皆披发文身吴儿善泅者数百文字独其为文犹可识 至⎪⎩⎪⎨⎧>><<>><<.),"")((,.))(,(,.),(,表示另提一事连用若与岳阳楼记波澜不惊至若春和景明达到极点的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多助之至到达到则至者少险以远 三、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第3段的内容,思考“力”“志”“物”三者的关系,体会。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表态。
如学生之间争辩不已,教师可以用“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来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对文章的写作特色都有更充分的了解。
四、探讨想象
探讨一:如果当时王安石游完了整个华山洞,充分发挥你的想象,作者还会有这么多的感慨吗?
参考答案如下:有两种情况,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可以,(一)不会,因为作者写过一些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的诗歌,抒发一种闲适的情趣,如《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等,这些诗歌观察细致,意境悠远,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喜爱,我们今天课文中的华山洞景色奇异优美,作者可能会赞美此地的景色,不会有这种感慨。
五、拓展归纳
用自己的话写出本文给你的感受,并探讨本文作为写作素材能运用到哪些方面?
示例一: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就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取寻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可用于“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等话题)
主要
教学
方法
归纳总结法
探究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
背诵导入
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背诵全文
学生也可背诵课文或是对照课文
让学生熟悉课文,解除对背诵文言文的恐惧
二、
品读课文
1、 请学生简单回顾一下作者游洞的过程。
明确:华山洞——前洞——后洞——返回

【创新设计·福建专版】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

【创新设计·福建专版】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
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 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
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
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 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 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 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 国强兵政策。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不平常,不一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很,十分。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她们就这样微笑着看水,看天空,看云,看鸥鸟,看一只
一只蝴蝶忙忙碌碌,看蜻蜓从她们的身边经过,看太阳,也看 着在岸上的我和过往的人群。风吹过,她们轻轻舞蹈,腋下散
发着淡淡的莲香。没有谁可以阻挡她们绽放,也没有谁干预她
们的议事日程。 历朝历代,描写莲花的高手比比皆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无
疑是唐朝的白居易、温庭筠、李群,宋朝的苏轼、杨万里、晏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其实,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
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人何以
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莲花 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的学习。

古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

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个环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个环节,以一个问题出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文言教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知识。

但在《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的书是空白的,问他们个别字词的含义也答不上来。

我心里一下恐慌了。

我一直认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了。

所以我轻易不批评学生。

下课后,我把书上空白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

原来是他们在自学时怕出错不敢写,教师讲解时速度有些快跟不上。

我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字词任务没有明确,没有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怪不得学生。

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授课人:陈原教学目的: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一、导入。

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提问: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三、通读理解。

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让学生疏通词句,教师强调重点。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游褒禅山记 学案人教版必修2.doc

游褒禅山记 学案人教版必修2.doc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之作。

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其实是借题发挥的议论文。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山洞“深”、“难”、“奇”,因有人"怠而欲出”,自己随之而出,所以不能''极夫游之乐”。

接着,作者转入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这样就把人分成两类,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游览爬山,也适用于一切工作。

王安石作为一位政治家,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仰慕孔孟,立志高远。

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不就是探寻险远之处的奇伟瑰怪吗?当然,王安石深知,欲达险远,首先需要立志,这是主观条件。

没有远大志向就永远到达不了“险远”。

王安石有这个志向,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要经世致用,这个愿望在他上奏仁宗皇帝和神宗皇帝的文章里讲得清清楚楚。

有了志,就要持之以恒,有主见,不随波逐流。

否则,也不能到达“险远”。

在此基础上,自身还要有足够的力量。

从政治改革的角度讲,这个“力"是德、才、学、识各个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

以上三个方面,志、恒、力都是攀登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可谓内部条件。

然而到了“幽暗昏惑” 之处,如果“无物以相之”,也不能到达。

这里的“物以相之”指什么?作者王安石是有深意的。

王安石在做地方官时是就开始推行“青苗法”,效果很好。

初试改革,他信心十足。

然而改革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阻挠。

改革如果没有最高权利——皇帝的•评论•赏析语文人生•支持是绝对不行的。

特别是当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怀疑者、攻击者纷纷而至的时候,关键就看皇帝的态度了。

王安石对此十分清醒,他希望皇帝能支持他。

当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后,并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或者说,宋仁宗根本就不想支持他变法改革。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0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0

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本教案参考江苏南京朱学锋老师青岛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本人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略有改动。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2、把握作者通过游记的形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初步疏通、理解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王安石这篇游记与其他的游记有点不一样。

到底是什么不一样呢?读了这篇课文之后就能感受到它的特点。

二、听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把不太理解的字词句划出来。

字词难点质疑,练习巩固:(注意控制时间!)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2)、重点知识以练习的形式进行巩固加强。

(练习题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1)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例句从略)(2)“其”字在文中出现有二十多处,请在文中找出并指出它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总结点拨:“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我们”“自己”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3)指出下列各词的古今异义:十一:古义为十分之一;今义为基数词。

至于:古义为到达、达到,动词;今义为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非常:古义为不同寻常;今义为特别,副词。

所以:古义表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的凭借等;今义用在因果关系句中表结果。

学者:古义为读书人,求学的人,偏正短语;今义为有专门学问的人,名词。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是苏轼在宋代的一篇游记,因其语言流畅、文艺性强而广为流传,至今仍被奉为佳作。

在高中必修课程中也有涉及此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本文根据《游褒禅山记》设计出一份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和欣赏该作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写作动机以及作者等相关信息;② 理解文章中描述的褒禅山的风景及人物特征;③ 回归文本,把握文章的意义、主旨及传递的情感;④ 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开展创作性阅读,如进行文本漫游、自我体验等。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理性评价文学作品;②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素质和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意识到课文对于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怀的重要性;② 表达个人情感感受,谈及自己通过阅读该文本带来的生活启示和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带领学生走进褒禅山文化,激发学生对褒禅山的兴趣。

(2)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推敲:你是否到过褒禅山?对褒禅山有什么认识?在你的印象中,褒禅山的景点、植被、还有哪些特别之处?(3)出示《游褒禅山记》的课文,并解读文章的标题含义,如何理解“游”、“褒禅山”、“记”等。

2. 阅读理解(1)课前,学生自行阅读一遍《游褒禅山记》,并作简要笔记。

(2)阅读课文时,可以采取“前读故事”、“精读议原”、“高标定瞄”等阅读策略,重点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抒情、议论与描写的特点。

(3)阅读结束后,学生可通过口头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交流对该文本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3. 鉴赏分析(1)结合学生的探究和讨论,教师可安排主题式演讲、表演、小品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从课文中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分析了解课文的艺术价值。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游褒禅山记

《遊褒禪山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陝西省佛坪縣中學王寶傑輯教學目的:1、掌握重點字詞,培養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讀背誦,培養學生理清思路,背誦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

4、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學重點:1、理解該遊記在記遊的基礎上,進行大量議論的特點。

2、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特別是“其”、“道”、“然”、“名”等詞的用法。

教學難點:1、學習本文從記遊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所論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從、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教學課時:3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初中學過的《醉翁亭記》、《岳陽樓記》這兩篇文章嗎?這裡的“記”是一種文體,指遊記。

遊記的共同點是什麼呢?(請同學們再試著背誦一下這兩篇文中描寫景物的段落,然後)明確: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表現山水之美,抒發作者感情。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遊記,卻不以表現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遊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文章的中心,而記敘只是一個引子。

這篇遊記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板書)。

那麼作者借助游褒禪山,闡發了怎樣的道理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或也可這樣導入: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遊記?《西湖遊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滿井遊記》┅┅這類文章有何特點?明確: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表現山水之美,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

今天我們又來學習一篇遊記《遊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別?(板書課題:《遊褒禪山記》)]二、簡介作者、背景: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現在江西臨川)人。

慶曆二年(1042)登進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積弱貧窮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难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

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是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可出乎意料的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二、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fǔ),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shì)文,又称王文公。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曾这样说过:文以实用为本,务以有补于世。

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作者这种观点的生动注解。

三、走进文本,初步感知内容,完成下列习题1.解释斜体词语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B.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C.有碑仆道倒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E.不出,火且尽。

将要F.火尚足以明也照明G.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 H.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I.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J.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2.翻译A.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也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再读文本,概括每一段内容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议论,游华山洞的心得。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五、深入文本,探究内容(一)分析探究第一节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2.重点词语及句式⑴实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⑵虚词盖音谬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盖余所至--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⑶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式判断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同上.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舍于其址,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3.内容探讨A.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2013年高一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3年高一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熟读背诵,培养学生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理解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议论的特点。

2、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然〞、“名〞等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某某楼记》这两篇文章吗?这里的“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或也可这样导入: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某某楼记》、《满井游记》┅┅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二、简介作者、背景:1.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某某(现在某某某某)人。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X,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叫游学(Study Abroad),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

马可波罗周游中国,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中外学者访问交流,其实质就是游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走都是增进学识,培养品质,开阔眼界的好方法。

还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哪里吗?《岳阳楼记》也好,《醉翁亭记》也好,无非都是游山玩水的结果。

今天,我们没有机会“游山玩水”,更无从游出境界,玩出水平,但我们可以体验古人怎么游出境界,玩出水平。

请打开课文《游褒禅山记》。

二、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三、读课文第一遍齐读,读准字音。

读完后,纠正认读错误,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读音。

第二遍齐读,读出韵味。

读完后,指出断句的不足(解决节奏问题)、语气的不足(解决文言文虚词在文章韵味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读法上的不同)第三遍默读,理解文意。

1、下发点读用《游褒禅山记》。

在读准字音、揣摩韵味的基础上,尝试用点读法脱离书本初步翻译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2、互相探讨,尝试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3、打开课文,对照注释,再解决一部分不懂的字、词、句。

4、课代表收集全班尚存的疑难点,归类后上交老师。

第二课时1、抽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抽读(2)抽字词句掌握情况2、共同探讨尚存的疑难问题。

讲清文意推断方法或理解过程3、归纳重要虚词、实词、文言句式(1)重要虚词归纳其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它的)址以故其(那)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那)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它)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其(代石碑)文漫灭,独其(代碑文)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它,代华山洞)下平旷问其(它的)深,则其(那些)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助词,无义)进愈难,而其(助词,无义)见愈奇然视其(它的)左右盖其(它,代洞)又深,则其(代游客)至又加少矣既其(助词,无义)出,则或咎其(那些)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他们,代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表反诘语气)孰能讥之乎后世之谬其(它的)传而莫能名者多媒体出示“其”的相关知识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在)其址于(对)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至于(表处所,可以不译)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于(对)人为可讥余于(对)仆碑以以(因为,介词)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因为,连词)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由山以()上五六里以(因为,连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近,则游者众;险以(同上)远,则至者少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表承接关系)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用来,表凭借的手段)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表凭借,用来)至焉余于仆碑,又以(因,由,介词)悲夫古书之不存此所以学者不可以(古今同义)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而而(表承接或并列)卒葬之而(因而)记游者甚众其进愈难,而(然而)其见愈奇有怠而(因而)欲出者来而(表承接)记之者已少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表并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而且,表递进关系)无不在也而(然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因而)人之所罕至焉至于幽暗昏惑而(却)无物以相(xiàng)之尽吾志也而(却)不能至者(2)重要实词做研讨与练习二(3)多媒体归纳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重要句式第三课时一、问题探讨:1、一般游记怎么写?本文怎么写?游记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击,身后又遭到那么多的唾骂。
有人是‚身前寂寞身后名‛,你却是‚长悲事业典刑 间‛。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江水悠悠,一去不还,逝者如斯,何得再来!世间事业,
如同流水,变幻漂动,无有可住。只有浮云却是坚牢之物,永
远守着不动的蒋山。浮云守望着蒋山,也守望着江山,守望着 人间,守望着你那颗伟大的心。千百年后,我还能看见那片白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不平常,不一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很,十分。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殊。中国历史上,出六人之右的,唯有宋朝的周敦颐。他在 《爱莲说》中关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 子,高度概括了莲花清廉圣洁的品行,把达官士大夫以及平常 百姓的人格理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妇孺尽知的名言。他笔下的莲花,也因此 成了一座不可攀比的高峰,让后人不可望其项背。
具体体现。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3.审美视窗
独守千秋王荆公
我多么想把自己的思绪编织成一个花环送给你,它没有鲜 艳没有娇美,我却想让它可以慰藉你孤独的心灵;我多想把我
的思绪化作一缕青烟在你坟头缭绕,它没有缤纷也不灿烂,或
许可以陪伴你的寂寞;甚至,我还想用我的思绪为你建造一座 灵堂,让我的思绪凝结成墓碑。身前没有人为你立传,身后没 有人为你写墓志铭,我想用我的思绪在你的墓碑上刻下七个大 字——独守千秋王荆公。
睿智沉思篇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 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4.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赏读: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 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
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
韵深婉的作品。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 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
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
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 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 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 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 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修身名句·审势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
危险。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 败。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云,飘飘荡荡,洋洋洒洒,千秋不变,千秋不朽。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谬(miù )论 . ④始舍( shè )于其址 . ⑥有穴窈( yǎo )然 .
2.通假字 “父” “甫” 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
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
可强求,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 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
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观察,观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景象 ⑤观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 n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观赏。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定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解释 ⑥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以私人名义占有 不名一钱 狄公有盛名 名声。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5.文言句式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于其址”作状语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 “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 称王荆公,汉族。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 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洁癖的王安石„„尽管他可能不需要我这么做,回我一句美国 诗人惠特曼的话:‘我行我素,如此而已。’‛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徽宗之时你配享孔子庙,列于颜回、孟子之次,同时追封
舒王;到了理宗淳佑元年,面临覆亡的南宋皇帝理宗,下诏又
把你称作‚万世罪人‛,并削去从祀;号称明朝‚第一文人‛ 的杨慎称你为‚古今第一小人‛;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时也没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④于是余有叹焉 .. “于” 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用为连词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卒葬之 . 终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 的港湾,梦想才得以启航。‚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 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莲与人是多么的相 通呀!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对我们来说,莲
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
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
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 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
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我笨拙的笔让我无法梳理我的思绪,但今人陈亮也为你燃
起了一缕心香:‚有人向他吐了九百多年的唾沫,有人向他抛
了九百多年的桂冠。于是我的眼前,便出现了这样一座近乎荒 诞的塑像:他头戴光环,绣袍上却沾满了污水。我想把他的光

环调得不那么刺目,把他的污水尽可能擦去,他们不适合患有
有忘记把你骂作‚小人权谋集大成者‛;比林语堂早一点的梁
启超却称你为‚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而这一切,都来自你的‚熙宁新法‛。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梁启超说舜、尧、禹之后,中国只有你一个完人也许过
誉,林语堂骂你将小人权谋集于一身过于无知。但是,中国历
史上没有哪个文人曾经像你那样权倾一时,鲜明地亮出了自己 的思想;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文人身前曾遭到那么多的攻
10
*游褒禅山记
哲思短章 步步莲花 邵顺文 盛夏的中午,当我来到大河之畔,遥望河面,我的心一下子 就被那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的莲花吸引。绿色的叶子,轻轻 浮在水面,宛如一张张绿色的脸。绿叶之上,绽放着一朵朵红色 的、白色的、粉色的或者是淡紫色的莲花,像一个个灿烂的笑容。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审美写作篇
睿智沉思篇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
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 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
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
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 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 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 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 国强兵政策。
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 是莲花?
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