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五篇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41214484254b35eefd34e1.png)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五篇《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一)我上一次写书评的时候,大概是一年以前,那时我还在念高三。
今日写书评的缘由,全部是读到了一篇令我心潮澎湃得如浮世绘上汹涌的波浪一般的*,即是芥川龙之介所著的《地狱变》。
而且在我写下这篇书评的此刻,已经是凌晨两点十一分了。
但我已全然不能顾及明天要上的早课,因为我生怕忘记了它字里行间中的每一个让我激动得攥紧书页的细节,我害怕我那份久违的牵引着灵魂的悸动会随着时间消逝。
因此我要做一个罔顾道德的标本收藏家,像把世界上仅存的一只稀有动物作成标本那样记录下这份心情,让它在文字筑成的冥界牢笼里永远免受时间的侵扰。
若要我描述一下当时我的阅读体验有多么的酣畅淋漓,那我只能用“久旱逢甘霖”来形容,但我觉得仅用这样的文字来表达我当时的感受仍是苍白无力的。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细节,因为太久没有这种感觉,或者从未有过,我很努力地想把这种体验纂刻在我的脑海里:我当时牙齿紧紧咬合,眼珠自发地瞪紧了书页上的每个字句,手心冒汗,左手把书的外封皮都捏坏了,撕开一道口子。
脑海里有着一种恐惧,但比恐惧强烈千百倍是那种难以言状的极端兴奋,似乎文字中每个精巧的描写都刺激着我多巴胺的分泌。
但是说起来,《罗生门》这本书从我买回来开始,竟在我的书柜里吃了半年多的灰。
开始我读罗生门,感觉并不是这么强烈,是抱着姑且拓展下文学素养的态度去阅读的。
然而当我每进入新的一章,都仿佛在被诘问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关于人性的善恶,关于不同文化的共知,关于生命的意义云云。
更加能取悦我的还有芥川龙之介那如同古典东方艺术品那样精致优雅的文字,其中也不乏日*人那种病态,脆弱,敏感的特质,这样的文字如同破碎的写意园林一般更惹人垂怜。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8221bb63c1ec5da51e2700d.png)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用了至少四五天里的空闲时间,把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短篇小说集给读完了。
小说集一共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二十五篇小说,这二十五篇小说里,都有个共同特性:短小精悍。
最开始的时候,我对芥川的认识,只停留于听说过“芥川龙之介”这个的名字,但却从没有看过他的小说。
就只是草草有个印象——芥川龙之介在文坛上好像是个难能可贵的人物。
直到我这次翻开了《罗生门》这本书的序,才稍微对他有了些了解。
果然,他和我最初的那个印象别无二致:芥川龙之介,的的确确是个文坛大家,是个难能可贵的人物。
引用高慧勤译者在序里的两句话,便足以说明他的重要性:“芥川果不负众望,佳作迭出,成为日本短篇一大家。
悠悠岁月,大浪淘沙,一个现代作家,能经得起微秒的筛选,能在文学史上面占有光辉的一席,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足以代表一国的文学,为世界东凯努瓦县所认同,当自有其卓绝之处。
”是阿,读完这部《罗生门》,我只后悔,没有早些读到他的作品。
紫式部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总是必定涉及到人性。
译者在序中也说:“读芥川的小说,常让人惊讶:他对人,对人性,怎么会有如许生动的认识和了解!在细小琐碎平平常常的事物中,竟能将人性的某些各方面,剖析得那么尖锐而简略!”而追究个中原因,不得不提到芥川的只好生活背景:芥川的母亲在其出生后八个月便精神失常了,他被交由二哥收养,等到他母亲去世随后两年,他便正式成为了舅父家的养子。
长大后,他爱上了一个女孩,竟遭到了养父家的强烈反对。
“此事对他影响甚大,平生第一次在人生大事上遭遇挫折——触碰到人的自私,哪怕是亲人也不可取之处。
”加之寄人篱下以及有个精神失常的母亲…等等影响之下,芥川对人性有着深刻的了解。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我经常对‘人性’表示轻蔑,那是事实。
但又常常对‘人性’感到喜爱,那也是事实。
”我想,正是因为如此,芥川的小说里,才总能够看到人性。
芥川大概是个较悲观的人吧,所以在他的二十五篇小说里,大概有二十篇讲到的丑恶都是人性的丑恶和难以忍受。
精选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5篇
![精选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eb3af8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9.png)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暑假中,我读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日本文坛重要的“芥川奖”,便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他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罗生门》是其代表作。
它讲述灾荒之年一个被主公解雇的下人,面对苟且的生存还是人性的毁灭时所做出的选择.当他为了避雨在停满死尸的罗生门城上看到正在拔女尸头发的老妪的恶行时,为正义感驱使,他厉声呵责.但听了老妪的一番话后,下人最终也为了苟且的生存选择了人性的毁灭.他剥下了老妪的外衣消失在漆黑的夜暮中.文章一开头便点明当时的社会被黑暗所笼罩,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景色描写让我不寒而栗.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的确成了一个最主要,也是最难的问题.这使人的真实本性立刻暴露了出来.老妪去糟蹋尸体,拔女尸的头发,只是为了做假发去卖,哪怕只有一点点钱.女人把蛇切成四寸晒干,说是干鱼,拿出去卖钱.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艰难地活下去.文章的最后,下人的最后一点正义感也被吞噬,抢走了老妪的衣服……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罗生门在日语中,指的是人间与地狱之间的门。
在小说里,当仆人爬上罗生门的楼梯时,不论他后来有没有当强盗,都隐喻了他放低善念,从人间踏入地狱。
作者所写人物表现的不是善与恶,而是人类生存中的事实.人们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欺骗.毁尸,放弃自己的底线.如果说犯罪让我感到恐怖憎恶,那么人的本性更让我毛骨悚然.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每天都徘徊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那么这种弱肉强食,逼良为盗的现象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吧,每个人最终也都将”不择手段”地生存下去.因为那时,”道德”与”正义”早已荡然无存,生存的欲望会占领所有的一切.幸运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和平而又富足,不会发生如此恐怖之事.但我们要清楚的是,为了生存而战的”罗生门”或许不会再发生,但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地方发生着战乱,恐怖袭击和暴力犯罪.人性的罗生门仍然在考验着人类,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魔之间隔绝的便是这道罗生门,向左还是向右?生存还是毁灭?全在人的一念之间.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以前没有看过黑泽明大师所拍的电影,尽管他名气很大,一来是因为这是一部黑白片,年代久远,不想看,二是经常看一些商业大片,习惯于看一写视觉效果、特技,看了之后就忘掉。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c6c94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a.png)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发生在古代日本的离奇
谋杀案,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相对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并
产生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展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无一是单纯的善良或邪恶。
主人公积
极地思索现实中的善与恶,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在面对绝境时的本能反应。
同时,通
过各个人物的口述和故事,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对人的道德观念的塑造和影响,以及主
观意识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异。
在“罗生门”这个充满谜团和迷雾的地方,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每个
人都在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而编织着谎言。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言语可能并不真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动机,我们需要保
持警惕,不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小说中的结局也让我反思了道德与正义的概念。
在无法确定真正凶手的情况下,法律
的裁决并不能代表绝对的正义,而且法律的公正有时还会被社会舆论和人心所左右。
这让我认识到,正义并非绝对存在,而是在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需
要运用智慧和良知来判断事情的是非,而不是盲从权威或舆论。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通过描绘一个离奇谋杀案和每个人物的心理世界,以及对正义与道德观念的思考和探索,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幻
莫测。
这部小说引发了我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每一个相遇和每一次经历,希望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能够保持理性和良知,不负自己的内心和信仰。
《芥川龙之介小说集》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小说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07a8c5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f.png)
《芥川龙之介小说集》读后感《芥川龙之介小说集》是一部充满着文学魅力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芥川龙之介的文学风格。
他的作品常常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揭示人性的丑陋和荒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蜘蛛之糸》中,作者以一个蜘蛛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家庭的破裂和毁灭,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无奈。
在《罪与罚》中,作者通过一个被罪恶所困扰的男子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引发了对道德和良知的思考。
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感受到故事的情节,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其次,我想谈谈芥川龙之介的人生哲理。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对生死、爱恨、善恶等人生大问题的探讨。
在《在沙漠》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人在荒漠中的幻觉和痛苦,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在《地狱访问者》中,作者通过一个被地狱之火所惊恐的男子展示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些作品不仅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更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在面对生死和命运时的渺小和无力,从而激发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性的思考。
最后,我想谈谈芥川龙之介的情感体验。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对爱情、友情、家庭等情感的描绘和表达。
在《山羊的儿子》中,作者通过一个被家庭所困扰的男子展示了家庭关系的复杂和矛盾,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矛盾。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一个被疯狂所困扰的男子展示了人类对自我和他人的迷茫和挣扎,引发了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类情感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情感的细腻描绘,更让我们体会到人类在面对情感时的脆弱和无奈,从而激发了对情感的珍惜和对人类情感的思考。
综上所述,《芥川龙之介小说集》是一部充满着文学魅力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思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竹林中读后感1000字
![竹林中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49056f3a58da0116c1749ec.png)
竹林中读后感1000字《竹林中》这一本的作者是芥川龙之介,很多的读者用逻辑推理读本来读,却难以分辨出来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
书中为我们微缩了一个人生道场,要避免偏执。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竹林中读后感1000字,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近日我总是翻旧书看,倒是别有清奇。
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看完,连人都要正襟危坐拿自己来参照一番。
黑泽明拍的电影《罗生门》,其实就是取材于《竹林中》的故事。
他却借用了罗生门三字,也是有自有道理。
罗生门与竹林中都是相通的,黑泽明是看到了两者中的共同。
影视与文学之间也能有这种通,却是很难把握。
读过原作,才会知道到底还是文字要好些。
文字里才有诸法空相中的空,这便能长远,有无限的意思。
太实就是业的深,反而不好。
影视作品往往就是太实,把虚的部分都遮蔽掉了。
林黛玉葬花若拍成电影镜头,便落到了规则与步伐的实处,真实而不虚,却不知虚里才有灵气。
这是庄子说的,虚乃大。
天尽头的镜头应该是空的,香丘也只是一种感,不是觉。
电影里的空镜觉不同于人生的空境,镜头再空也仍是实相。
竹林中的故事起于一具男尸。
各目击者在面对判官时各执一词,这才有了竹林的扑朔迷离。
我是这时才知“众生”里的“众”一字真是好,它和众香国土的众一样,都像人生的迷明。
很多人将《竹林中》作逻辑推理读本来读,不自主地将自己变成审判官,志要得出一个结论断出真凶。
最终却陷在各人的证词中走不出来。
这样的读书和与人争执又有何区别呢,读书的事不见得要处处据理力争。
这还是一种执念。
如果说书中的众生是因无明而看不出真相,作逻辑分析而去求证凶手的读者也同样在这样的无明里。
人生的修行是不能求一个切实的目的,因为实相饱满,而实即是灭。
在众生眼里佛走到尽头便是涅槃,它是终结,佛法的涅槃却是生与死的圆融。
死生同状,万物同府。
佛法里说,涅槃寂静,寂静跨越了障碍与概念,才能达到无限。
执着的读者是不知文学就有这样的好。
它是虚的,虚里有真,却不见得人人都抓得住。
读书才最见人的修为。
2024年《罗生门》读后感(三篇)
![2024年《罗生门》读后感(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ebc66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5.png)
2024年《罗生门》读后感《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我看的是一本以《罗生门》为名的小说集,小说第一篇即名为《罗生门》。
这不同于《罗生门》,《罗生门》实际上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小说《丛林中》拍摄。
据说《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
讲的是在战争年代,一个破产的农民因迫于生计,拿起屠刀,决心作强盗。
但是或许是因为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胆子太小,总之一直没狠下心来动手。
一天,他来到一个刚刚经历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
那里到处是残垣断壁,且尸横遍野,一片萧索绝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寻到一些财物。
结果在一处废弃的门楼里他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一具年轻女尸头上拔头发。
他冲上去怒斥道:“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
”“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
这一番话让强盗完却放下了最后的一点善心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丢弃了仅存的良知后,他就抢走老太婆的衣服,扬长而去。
初读《罗生门》时,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层含义。
其实即使现在,我也不确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确。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读《罗生门》都会有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闷感。
小说开场即描述了一个地狱一样的场景:日落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杳无人烟的街道,断壁残垣的废墟,头上盘旋着吞噬人肉的乌鸦,脚下重叠着无人认领的尸体……总之是满目疮痍。
据说为了描写尸体,作者芥川龙之介曾专程到医科大学的解剖室去取经。
真是佩服他,为了完成这篇小说对着恐怖的尸体看上几个小时,还要忍受尸体浓烈的腐臭味。
也许正是这些描写及小说人物的为了谋生的举动让人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苦难。
其实无论是那个不积阴德的老妇,还是那个由朴实农民蜕变成的强盗其实都是可悲而可怜的。
天灾人祸,为了生计,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堕落的原因。
这就是说吃不起饭的时候什么都干得出来,这样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谅的。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9fc66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c.png)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1500字读后感一:1000字《罗生门》是一部描绘人性的小说,作者芥川龙之介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日本城市,主要讲述了一个杀人案的经过和各个参与者的不同视角。
通过揭示每个人的心理和动机,作者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的自私与欲望。
小说以一位守门人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他亲眼目睹了一位侍从在罗生门被杀害的场景。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秘密。
主角无非就是一个赤贞的侍从、一个卖卖笑的女人、一个恨妇人、一个落草的武士和一个神秘的僧人。
每个角色都在各自的视角里解读这个故事,却都把责任推给了其他人。
整个故事铺陈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
在这个小说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女人是男人的诱惑,男人是女人的依赖。
无论是侍从对女人的痴迷,还是女人对金钱的追求和愿意牺牲的态度,都映射出人性的弱点和贪婪。
作者运用大胆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无法克制自己的内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罗生门》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呈现了一幅道德崩溃和人心背离的画卷。
作者将人性的自私和欲望画得淋漓尽致,以揭示人的本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对于人性的揭示,揭示了人性的深层次。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侍从还是妇人,他们都在一个古老的城市中追求自己的欲望和利益,忽视了道德和良知。
小说最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每个读者在思考和反思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读后感二:1500字《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名著,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刻画而广为人知。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杀人案的发生和各个参与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度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的渴望与欲望。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日本城市,主要讲述了一个守门人亲眼目睹了一个侍从在罗生门被杀害的场景。
然而,故事并不简单地呈现了一个杀人案的发生,而是通过不同视角的揭示,展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藏的心理。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be4f6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1b.png)
芥川龙之介橘子读后感《橘子》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橘子的离奇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橘子,这个橘子的味道非常美味,但是却会让人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恐惧感。
通过这个故事,芥川龙之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好奇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他的生活过得平淡无奇。
直到有一天,他在路边的水果摊上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橘子。
这种橘子的味道十分美味,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接一口地吃下去。
然而,每当他吃完这种橘子后,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和不安。
他试图摆脱这种恐惧,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奇特的橘子的诱惑。
最终,他决定将这种橘子带回家,与妻子一起品尝。
然而,他的妻子也被这种橘子所吸引,最终两人都沉迷于这种橘子的味道中,无法自拔。
通过这个故事,芥川龙之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故事中,主人公对这种橘子既感到恐惧,又无法自拔地沉迷其中。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的心理状态。
人们总是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和恐惧,既想要探索,又害怕被卷入其中无法自拔。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让人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感。
同时,故事还揭示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
橘子的美味让人无法自拔,一口接一口地吃下去。
这种对美的追求,让人们沉迷于物质的享受中,无法自拔。
这种对美的追求,让人们失去了理智,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
总的来说,芥川龙之介的《橘子》是一部富有深意的短篇小说。
通过这个故事,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好奇心。
这个故事让人深思,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和美的追求的思考。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不禁陷入了深思。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f3ba04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3.png)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于1915年首次发表。
这个故事以一个谋杀案为背景,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和回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混乱。
读完《罗生门》,我深感这个故事所揭示的人性的黑暗与复杂,以及对于真相的追求和道德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从一个叫做伊濑田的侍人的视角开始,他在一座废弃的门前发现了一具被杀的尸体。
接着,故事转向了一个被怀疑是凶手的吉野,他向法官和旁听者们讲述了他与被害人的相遇和冲突。
吉野的故事中,他描述了他与被害人的争吵和激烈的斗争,最终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
然而,吉野的故事并没有给出确凿的证据,只是他个人的主观表述。
接下来,故事转向了被害人的丈夫,他在法庭上发表了自己的陈述。
他描述了他与妻子的关系以及他对妻子的猜疑和怀疑。
他认为妻子是一个不忠诚的人,而且与吉野有染。
他甚至怀疑吉野是他妻子的情人,并且是杀害她的凶手。
然而,这些只是他的猜测和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最后,故事转向了一个名叫木村的侦探,他试图通过调查和分析来找出真相。
他发现了吉野和被害人之间的矛盾和谜团,并且怀疑吉野并不是凶手。
他还揭示了被害人的丈夫的猜疑和怀疑,并且认为他可能是真凶。
然而,这些只是他的猜测和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通过这个故事,芥川龙之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混乱。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视角和回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他们之间的陈述和解释相互矛盾,真相变得模糊不清。
这让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边界。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物都在追求真相,但他们的努力似乎没有得到回报。
他们的陈述和解释只是个人的主观表述,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这让我思考了真相的本质和可信度。
真相是否存在?真相是否可以被完全揭示?这些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思。
此外,《罗生门》还引发了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a824fc5453610661fd9f489.png)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体会、美文摘抄、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notes, reading experience, reading experience, beautiful essay excerpt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芥川龙之介是我在上大学时,通过日本文学史的课程第一次接触就被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深深吸引并着迷的第一位日本大家。
罗生门高中生读后感1000字左右2021年5篇
![罗生门高中生读后感1000字左右2021年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bebe0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6.png)
罗生门高中生读后感1000字左右2021年5篇《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
而且通过描写“小恶”、“恶”、“最恶”的人物印象,慢慢给读者的心理带来冲击。
在利己主义影响的基础上,不管是违反道德还是损害别人利益,无论哪个都是利己主义者达到自己愿望的踏脚石。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罗生门高中生读后感1000字左右5篇,供大家参考。
罗生门高中生读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1)读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这本短篇小说集,其实很偶然,是在找岛田庄司的《泪流不止》时偶然看到的。
之前对日本作家了解的极少,尤其认为日本文学的气质和欧洲文学有着极大的区别,总是有些阴郁的感觉。
当然这可能是由于我对日本文学最初的接触是推理小说的原因,并没有科学依据,仅仅是一种直觉,虽然看过芥川龙之介以后更加深了我的这种直觉。
芥川龙之介的《橘》或是《罗生门》和《蛛丝》对于人性的善或恶的表露很是明显,并不很难理解,只是同样需要静心琢磨。
真正让我觉得读后一知半解但却十分震撼的是《地狱变》。
良秀的艺术至上主义冷血得可怖,落得自缢而亡的下场不出意料却也很难不心生怜悯。
但让我最在意的是老殿下崛川大公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方面有坊间的传言,老殿下觊觎良秀女儿的年轻貌美;另一方面有“我”即老殿下的家仆,对这其中种种偶然巧合的解释。
忽然就联想到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吃人与否的争论,不禁困惑不已。
不过最后老殿下完全失去理智近乎野兽的表现让我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认为他不过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前言中译者说良秀对艺术的完美主义正是芥川龙之介本身对艺术的追求,这也可能是导致其自杀的因素之一。
所以读完整篇文章以后就在思考老殿下的实际意义对芥川龙之介的自杀是否有所关联。
后来去看一些解读,发现自己产生的对老殿下的疑惑,其实是芥川龙之介有意为之,解读者称之为“曲笔”。
通过老殿下的残暴与良秀的遭遇表现出权力与艺术的对垒,上层统治者对底层民众的摧残。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范文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3a649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d.png)
《罗生门》读后感1000字范文1500字《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以同名小说《罗生门》最为著名。
小说以福岛城中的一座废弃官厅“罗生门”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发生在平安时代末年日本乱世中的故事。
读后我深感这部作品的深度和思考性,对人性的探讨和对道德伦理的追问,让我深思不已。
《罗生门》的讲述方式独特,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描绘同一个事件。
每个人物的讲述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们面对同样的事实却有着不同的解读。
这种多元的叙述方式让故事更加复杂,也给读者带来了思考的空间。
我深感到,事实往往是多面性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解读,人们对同一个事件的看法可能截然相反。
这不禁让我思考,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我们能不能真正认识到一个事物的全部面向?故事中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对人性的揭示和触动。
《罗生门》通过人们在生死关头的选择和行为来反映人性的真实和复杂。
中世纪的日本正处于乱世之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择手段,道德规范和法律束缚被丢弃一旁。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在为了活命而采取了不同的行为,他们或表现出英勇和正直的品质,或展现出自私和残暴的本性。
这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边界。
人是天使还是魔鬼,还是他们的真相就是我们各自心中的罗生门?《罗生门》还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心的黑暗。
故事中的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地位,不计代价地伤害和欺骗他人。
他们不再相信正义和道德,只相信力量和欺诈。
这让我对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美好产生了怀疑。
社会的虚伪和道德的沦丧将人们逼入了十字路口,他们只有欺骗和利用他人才能生存。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美好的社会价值观被忽视,人们的道德底线逐渐下降。
我们应该反思,如何还原人性的真实和道德的高贵?《罗生门》对人性的探讨和对道德伦理的追问,让人陷入无尽的思考。
观念的碰撞和人性的冲突让人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然而,正是这种思考和追问,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道德伦理有了更广泛的思考,对社会的理应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2024年《罗生门》读后感范文(三篇)
![2024年《罗生门》读后感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ca8e4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76.png)
2024年《罗生门》读后感范文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有好多个版本,大都收录了他的一些中短篇作品,内容不尽相同。
我读的这本来自北京联合出版社,包含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鼻子》、《山药粥》、《河童》与《侏儒的话》七篇文章。
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在于它只有短短的220页,而我是个懒人,但读完后才发觉意犹未尽,今后还会阅读更多的版本,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关于日本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之前多有耳闻,但从未想要去尝试阅读他的作品。
我对日本文学的认知起于川端康成、村上春树,高中时对于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以及生死观不能完全理解,只感觉牵强甚至矫揉造作,这让我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文学退避三舍,只愿意去读一些纯文学之外的推理或者玄幻。
读《罗生门》是因为“罗生门”这个词,自从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推出后,这个词语就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能看见“XXX陷入罗生门”的字眼。
出于好奇心,我本能的想要弄清楚来龙去脉,也出于长时间以来对日本文学的看法,我选择了一本并不是很厚的书,这就是我阅读本书的动机。
七篇文章,先后花了三天时间,几乎每一篇读完后都会让我大为感概。
芥川龙之介无愧于日本文学界的鬼才,他的文章短小而富有深意,充满了压抑、讽刺以及社会黑暗。
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用鲜明的叙事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人间地狱景象,故事中无不透露着他对人性、生死以及宗教的种种观念,读者只觉如鲠在喉,什么都能理解,但却什么也说不出。
本书前六篇文章均为小说,最后一篇《侏儒的话》是他的随笔评论集,阐述了他对艺术、人生与社会现象的看法。
就小说而言,他的每一篇故事,初看下来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细细品味却含义深远。
《罗生门》讲述了天灾人祸时期导致尸横遍野,落魄的家将(有版本会译作农夫或武士等)在城门下避雨,偶然看见一位老妇人在拔尸体上的头发,他立刻义愤填膺地上前阻止,谁料老妇人说道:“我拔头发的女子生前将蛇肉晒成干当成鱼干卖给别人,这是因为她不做这个营生就会饿死,而我拔尸体的头发做假发固然有错,可如果我不做也会饿死。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f2a9e00915f804d2a16c114.png)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读这本书用时很短,阅读过程很是流畅顺利。
一方面是收录的短篇小说大多篇幅很短,而情节多新奇或说奇异,很是能吸引人一口气就把整本书通读完;另一方面则是本书收录了较多芥川早期的名篇,而这些作品又以历史题材居多,这些历史题材不仅仅是日本的历史与传统作品,也包括了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学作品,如《黄粱梦》、《杜子春》、《秋山图》这样的作品。
读来没有隔阂感,反而是通畅顺达的爽利。
当然,读的过程顺达,不意味着内容浅显,恰恰相反芥川的作品大多带着深刻的近乎残忍的对人性的利己与恶的剖析,如:《罗生门》以略带嘲讽的口气,写了一个被解雇的下人,在当强盗还是饿死之间的道德冲突犹豫,结果是:“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
”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
《鼻子》一文里通过禅智内供的长鼻子变短后反而更遭嘲笑,直接的点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这一观点。
另一方面,他也对人心难测,理想或说期望的追求有所表达。
如《竹林中》这篇:竹林里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武士被杀,妻子受强盗凌辱。
但是他们却各执一词,都承认自己是凶手,更为诡异的是,死者借巫女之口说他是自杀。
到底谁是凶手还是没有凶手?小说并没有给出结论来。
这篇小说的是由七人口供组合而成的,有路过的樵夫,行脚僧也有相关的捕快,老妪还有三个当事人。
这其中必定有人隐瞒了真相,有人说谎亦或都在说谎,真假参半。
而说谎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苦衷,哪怕是死者。
芥川所要表达的似乎是,真相的不可得,人心微妙难测,谎言来隐瞒,扭曲,事物真相又怎么能认识的到。
真相不可得,而理想呢?他在《山药粥》中写了一个处处受人欺辱的“五品”武士,“五品”一生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将山药粥饱餐一顿”,芥川带着揶揄写到“此乃他平生之宏愿。
也不妨说,他事实上就是为这盼头而活着”。
等到“五品”走了运,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不知怎地,竟倒了胃口,理想一经实现便幻灭,甚至对“五品”来说,人生的意义便失去了。
读芥川小说有感
![读芥川小说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2940111058f5f61fb6366684.png)
读芥川小说有感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是本短篇小说集,前一部分是短篇小说,每篇小说都不长,有的可以算是很短的小说,但每个故事即使再短小,却将人物内心最末微、最细小的心理变化赤裸裸的描画出来。
这种真实的赤裸,常常会让看小说的你心生怕意。
因为,你从小说中看到了自己最真实的自己。
如长鼻子的内供,面对自己过长的鼻子,表面不在乎,内心其实却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在自卑与自尊间游荡,在敏感与自欺中往来,这不就是一个时刻在意别人看法而患得患失的人吗?又因为,你从小说中看到了善恶是如何在闪念间瞬息转变。
如《罗生门》中的仆人,刚刚还在为是选择饿死或当强盗而犹豫,转瞬却剥掉了老太婆的衣服,而促使他成为强盗的原因,也不过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所谓的依据-------别人也这么做,这不就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推责于他人的我们吗?还因为,你从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事情的真与假,可能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口中,而事情的真像,却会永远被掩盖。
比如《密林中》的同一件事情,却因讲述人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情节,这不同的人、不同的情节,你又该相信哪一个呢?而这些不同的情节却凸显出真实的人性。
芥川的小说借助一个个小故事,于细微处让你看到了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又从这些多面与复杂中让你看到了人性中恶的存在和其存在的真实及普遍,读后不禁让人冷汗淋淋,更让人心生警醒。
后一部分的《侏儒警语》可以说是作者对人、对事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在作者的笔下,一件事情往往既统一又对立,但在统一对立中又体现出一种矛盾的和谐或和谐的矛盾,而作者的文笔更是凝炼,只廖廖数字,却又深刻隽永。
芥川的文字总有一种清冽的寒意,我觉得这种寒意来源于芥川本人对人性中恶的承认和对恶的厌恶,从一定层面上讲,这也是芥川对人性已失去信心的一种表现,这只怕也是后来芥川自杀的一个原因吧。
感觉芥川其实是一个敏感又脆弱、清醒又真实的人,这样一个人生于世间,自然是矛盾又决绝的,细想一下,芥川又何尝不是他所描写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呢。
读《芥川》小感1000字
![读《芥川》小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601590b7c1cfad6185fa7e2.png)
前些天读了一本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集。
“人生类似由狂人举办的奥林匹克。
我们必须在同人生的抗争中学习对付人生。
如果有人对这种荒诞的比赛愤愤不平,最好尽快退场。
自杀也确乎不失为一条捷径。
但决心留在场内的,便只有奋力拼搏。
”被用滥的一词“拼搏”,譬如“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渗透在外界向我输入的各种“励志”、“人生”、“世界”中。
芥川终于给出了使我信服的理由。
奥林匹克,这和从马拉松跑回雅典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比赛,这就是竞技。
既然如此,必要角逐出冠军;抑或将这场竞技视为古罗马角斗或黑奴隶肉搏赛: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如果有人命令没学过游泳的人游泳,想必任何人都认为是胡闹;同样,如果有人命令没学过赛跑的人快跑,人们却不觉得荒唐。
为什么?因为假如人类是水生动物,后者就会是胡闹、荒唐之事。
难道我们在娘胎里学过怎样应付人生吗?降世是无法选择的,因而这种比赛是荒诞的。
可这是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必须正面的挑战。
从昆虫、鱼类、鸟类到哺乳动物,每个生命体都在自己的求生之路上奋力拼搏。
人类在自然界上建立了自己的世界,社会。
自然生物自一降世就被卷入巨大的自然生存链条,成为整个系统(System)的一个环节;极少人类降生于自然界,我们都是在这社会中降生。
就让《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谓的“体制化”浪潮卷来吧,我们要在这庞大的社会体制(System)中走上一条自己的求生之路。
融入所属,奋力拼搏,这是每个生命体都难逃的命运与天性。
讽刺的是,芥川本人选择了捷径。
这场比赛更加滑稽,愤愤不平者可以高举他的旗帜,奋力拼搏也有反例可循。
“自我厌恶最显著的征兆,是企图从一切中觅出虚伪,且丝毫不以此为满足”。
读完这段,我看见芥川即在眼前,他大醉酩酊,露出一脸得意的嘲讽,指着我鼻子咧口道:“别东张西望了,说的就是你!”、“看见的一定不是真的,你活在一个外皮的世界里。
”这比“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还激进。
将一切外表剥去,挖出内在本质,并利用一切已知条件对其进行分析推理。
掉头的故事芥川龙之介读后感
![掉头的故事芥川龙之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f6cde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e.png)
掉头的故事芥川龙之介读后感
《掉头的故事》是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男子因为一个偶然的瞬间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个男子开始意识到他所追求的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
芥川龙之介通过这个男子的经历,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这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高度评价。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在街上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子,他们相互被对方的美貌吸引,男主人公一时冲动,就跟着女子走了。
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他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放弃了女子,但是在最后却发现自己的理想并没有达到,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一个年轻人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选择和抉择。
芥川龙之介的《掉头的故事》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展现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该小说也被广泛地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
总之,芥川龙之介的《掉头的故事》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说,它通过一个年轻男子的经历,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ad9064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e.png)
《罗生门》读后感阅读完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罗生门》,我深感钦佩,他无疑是我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家之一。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 20 世纪前半叶文坛的巨匠,与森鸥外、夏目漱石齐名。
1892 年,他出生在一个旧式的封建家族。
1915 年起,他发表了《罗生门》《鼻》等一系列短篇小说,一举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
1921 年,他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的身份来到中国旅行,游历了中国各地。
回国后,他发表了《上海游记》和《江南游记》等作品。
1927 年,他发表了短篇《河童》,同年 7 月 24 日,因服用安眠药自杀,享年 35 岁。
芥川龙之介的生活时代处于明治维新之后的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思潮逐渐兴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和具有批判性,其作品中也体现出了怀疑主义、宗教讨论、利己主义和死亡意识等。
在这本小说集中,我最喜欢的是《鼻子》和《竹林中》。
这两篇小说之前我在另一本《50:伟大的短篇小说们》中也读过,但阅读纸质书的感受与电子书截然不同。
纸质书的阅读体验更加深刻,能够让我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鼻子》揭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诸多不满的现象,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而《竹林中》则通过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表达了人心叵测、真相难觅的道理。
在当今社会,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罗生门》中的恶,在衣食皆忧的时代可能会更加严重。
《地狱变》中“倘为一艺一能臻于出神入化,竟不辨人伦五常”的人,在如今逐利的时代难道不存在吗?《父》中能势五十雄般的小孩,在现实生活中难道已经消失了吗?《猴子》中的猴子和奈良岛,不正代表着现在高贵的宠物和普通的人吗?《毛利先生》这样的人物,不也是广泛存在于如今被人们忽视的角落吗?《橘子》中陌生人以貌取人的猜忌,以致于误会真相而羞愧脸红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难道不常见吗?《龙》的三五成虎,弄巧成拙,不正给了现代营销很好的启示吗?《葱》中阿君的现实,在当世也有很多人无法做到,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套虚伪的气球般的衣服之中吗?《河童》对现实资本主义的反讽,我们的社会难道不应该借鉴吗?这本书篇幅不长,大约二十万字,但如果只是将其作为闲暇时放松的读物,那就太可惜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0字心得感想范文:
读这本书用时很短,阅读过程很是流畅顺利。
一方面是收录的短篇小说大多篇幅很短,而情节多新奇或说奇异,很是能吸引人一口气就把整本书通读完;另一方面则是本书收录了较多芥川早期的名篇,而这些作品又以历史题材居多,这些历史题材不仅仅是日本的历史与传统作品,也包括了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学作品,如《黄粱梦》、《杜子春》、《秋山图》这样的作品。
读来没有隔阂感,反而是通畅顺达的爽利。
当然,读的过程顺达,不意味着内容浅显,恰恰相反芥川的作品大多带着深刻的近乎残忍的对人性的利己与恶的剖析,如:《罗生门》以略带嘲讽的口气,写了一个被解雇的下人,在当强盗还是饿死之间的道德冲突犹豫,结果是:“此实乃不得已,不然就得饿死。
”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
《鼻子》一文里通过禅智内供的长鼻子变短后反而更遭嘲笑,直接的点出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这一观点。
另一方面,他也对人心难测,理想或说期望的追求有所表达。
如《竹林中》这篇:竹林里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武士被杀,妻子受强盗凌辱。
但是他们却各执一词,都承认自己是凶手,更为诡异的是,死者借巫女之口说他是自杀。
到底谁是凶手还是没有凶手?小说并没有给出结论来。
这篇小说的是由七人口供组合而成的,有路过的樵夫,行脚僧也有相关的捕快,老妪还有三个当事人。
这其中必定有人隐瞒了真相,有人说谎亦或都在说谎,真假参半。
而说谎的原因?在于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可告人的苦衷,哪怕是死者。
芥川所要表达的似乎是,真相的不可得,人心微妙难测,谎言来隐瞒,扭曲,事物真相又怎么能认识的到。
真相不可得,而理想呢?他在《山药粥》中写了一个处处受人欺辱的“五品”武士,“五品”一生的唯一愿望就是能“将山药粥饱餐一顿”,芥川带着揶揄写到“此乃他平生之宏愿。
也不妨说,他事实上就是为这盼头而活着”。
等到“五品”走了运,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不知怎地,竟倒了胃口,理想一经实现便幻灭,甚至对“五品”来说,人生的意义便失去了。
对于理想,另一篇带有中国元素的《秋山图》也是如此,《秋山图》也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
文中借历史人物做小说角色,开始描述它为“神韵飘渺”,画中神作,运用人物讲述听人讲述然后终见实物,这一叙述就显得很是虚幻。
现实是王石谷为恽南田讲述见过《秋山图》,读书笔记.而王石谷又是始听烟客先生所说,待到王石谷得见实物,在他眼里竟成下品。
不仅是他,连几度求购不成的烟客先生也是。
所谓神品“秋山图”-美和理想,只存在于求而不得和人的想象之中。
一如鲁迅所说,芥川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是希望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之心情”。
芥川龙之介其人只度过了短短三十五的人生,而他的创作时间更是短,前后不过十三年,却总共创作短篇小说一百四十八篇,并小品、随笔、诗歌、游记、评论多种。
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四日,正当壮年时,芥川服安眠药自杀身亡。
芥川的死被认为是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