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一等奖5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一等奖5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一等奖5篇木兰诗教学设计板书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表达的诗人思想感情。

2、学会朗读古代诗歌,背诵这五首诗歌。

3、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并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2、学习《回乡偶书》:(1)、了解及背景:贺知章,字率真,少以文词知名。

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自号四明狂客。

善草隶。

天宝初,年八十六卒。

还乡里。

此时已离家50多年,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在此情景下写成此诗。

原诗共两首,此选的是第一首。

(2)、朗读全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要求同学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留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同学回答,总结规律老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同学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把握读诗的方法。

(3)、同学按小组争论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创设的意境。

意境: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原来,他是告老还乡,家乡有他的亲戚伴侣,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生疏,特殊是年轻的一代。

儿童们不熟悉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文词清华,走出家乡,去追求功名事业。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白发老人,只是乡音未改。

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定,登记来便成了诗。

一、二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有对立意义的词组合起来,把几十年的变迁包涵在短短的句子中。

(4)、探究诗中抒发的情感:表过了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5)、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5篇

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5篇

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5篇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篇1)教材分析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呈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同学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1.学问与力量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力量2.过程与方法(1)注意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2)采纳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同学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3)加入情景剧表演,关心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英勇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教学难点熟悉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教学流程一、导入语: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经常用许多美妙的词语来形容女性,信任今日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妙的印象,由于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

这节课我们连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老师先带领同学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绽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

”[提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打算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英勇坚决。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预备?[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

一切预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呈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课文《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木兰诗》教学设计8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

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

她的名字叫花木兰。

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

(板书课题)1、题解(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

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

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

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

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三、研读课文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的背景、结构和意义,掌握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探究《木兰诗》的意蕴和价值,培养学生感悟人生、思考责任的能力。

3.通过阅读、理解和演绎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促进学生个性与情感的发掘和表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木兰诗》的结构和意义,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难点:《木兰诗》的价值和意蕴,学生个性与情感的表达和发掘。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用诗歌《儿女英雄传》引入,让学生了解《木兰诗》所属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讲解】1.讲解《木兰诗》的起源、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梳理其主要结构和表现手法,阐释其艺术特点。

2.分析《木兰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人物命运和国家命运,探究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实践】1.朗诵《木兰诗》,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和表现力。

2.分角色朗读,扮演不同角色,在体验诗歌情境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内涵和情感意义的理解。

【总结】小组讨论,梳理《木兰诗》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自主思考和表达。

第二课时【导学】通过历史背景和故事重点的梳理,引入《木兰诗》的核心内容和意义。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用学生的思考问题展开课程,如《木兰诗》对现代人的启示,你从中获得了什么?【阅读体验】让学生阅读《木兰诗》的译文、注释和赏析,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从中感受诗歌的美和思想价值。

【分析解读】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解读诗歌的细节处和表现手法,深入探究其表达的思想和价值。

【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景演绎,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自己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总结】小组合作,展开自主探究和思考,总结《木兰诗》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回顾课程内容并自我评价。

【作业布置】1.写《木兰诗》的读书笔记,简述诗歌内容和意义,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和思考。

2.在家中扮演《木兰诗》中不同的人物角色,进行情景表演,并做对话整理。

《木兰诗》文言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文言文教学设计一等奖

1、《木兰诗》文言文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文言词汇积累;2)品味诗歌的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3)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领会木兰保家卫国的热情,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诗歌传奇美、形象美、语言美的探索。

教学理念:以讲述、品味、朗读为主的板块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1、导语引入。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形象引入刚柔相济的女子——木兰。

(板书课题)2、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点读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讲述传奇美。

1)默读课文。

用4——8字完成每节大意:第一、二节:决定代父从军;第三节:;第四节:十年征战生活;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比喻作结,解答奥密。

(第三节:准备出征,奔赴战场,第五节:还朝辞官,第六节:还乡团聚)2)主题探索。

讨论:下面对《木兰诗》主题的概括,你认同吗?A赞颂劳动人民出生的妇女英雄;B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C歌颂尚武精神。

3)繁简处理探索。

讨论: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备忘: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板书:得当的详略处理(依据主题需要)4)讲述传奇故事。

要求:①理清文章脉络②体现主题③详略得当。

4、品味形象美。

1)根据提纲,找出诗歌原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品味人物形象。

娇美女儿勤劳善良淳厚质朴热爱亲人巾帼英雄坚毅勇敢机敏活泼报效祖国2)小结板书:丰富的'人物形象。

3)画木兰。

分组画女儿妆、巾帼妆的木兰。

5、朗读语言美。

1)品味下面诗句,说出句式特点,从诗中找出类似诗句。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复沓句)②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

(排比句)(备忘:①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东市……,买长鞭。

)2)小结板书:独特的语言风格(民歌:反复咏叹、反复铺陈)3)朗读品味。

《木兰诗》教学设计优秀3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优秀3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12【学生分析】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

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

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讨论: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两处: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

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

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⑴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木兰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木兰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木兰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概述《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

《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

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

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分析关键句子,来总结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

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它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竞相开放的两朵鲜花。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

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分组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填空:理清情节: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高官厚禄)与亲人(团聚)。

《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木兰诗》(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理清本文故事内容。

2. 学习诗歌的修辞手法。

3. 阅读南北朝民歌,体会南北朝民歌极尽铺张的情味,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 反复诵读,理清本文故事内容。

2. 学习诗歌的修辞手法。

3. 阅读南北朝民歌,体会南北朝民歌极尽铺张的情味,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思路:【学习任务一】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学习任务二】背景介绍,明析体裁【学习任务三】初读诗歌,读出故事【学习任务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一)选段品析一:感受语言精炼之美。

(二)选段品析二:感受语言传神之妙。

(三)感受诗歌修辞之佳明确诗歌中对偶、顶针、复沓、互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感受诗歌铺张之意【学习任务五】再读诗歌,读出民歌情味。

【学习任务六】拓展阅读,感受南北朝民歌中的铺张之美【学习任务一】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走进《木兰诗》,在课程开始之前,请你们欣赏豫剧《花木兰》选段,感受这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

【学习任务二】背景介绍,明析体裁为什么要用唱的呢?因为《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属于叙事诗,是南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那什么叫乐府呢?“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所用。

后来“乐府"从机构的名称转变为诗歌体裁的名称。

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诗歌,我们把它统称为“乐府”。

【学习任务三】初读诗歌,读出故事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节奏。

这首诗是五字句,读法是二字三字一停顿,而后三字之中又可根据意思,又有二字一字停顿,或一字二字停顿。

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2.自由美读,读出一个故事。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去读读诗歌,读后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这首诗歌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相信同学们都读懂了,这首诗歌讲的就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木兰诗》。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1.3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木兰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品质。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背诵《木兰诗》。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2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作者。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花木兰的故事吗?她为什么会被人们传颂?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句意。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这些场景分别表现了什么?3.2分组讨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3.3分组讨论:诗歌的情感主题是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课堂交流4.1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诗歌鉴赏5.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5.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课后作业7.1背诵《木兰诗》。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木兰诗》,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在课堂交流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木兰诗》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发言积极性。

第9课《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教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背诵全诗。

(重点)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难点)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新课教学(一)简介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借此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1.掌握生字机杼(zhù)可汗(kè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燕山(yān)啾啾(jiū)戎机(róng)朔气(shuò)金柝(tuò)红妆(zhuāng)傍地(bàng)2.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语调及节奏,具体明确如下:(1)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柔,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2)第2段问答句,可深沉些。

“昨夜见军帖”起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3)第3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相关语句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气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下9《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吟咏,体会诗歌刚健质朴的民歌情味。

2.梳理探究,理解木兰形象的丰富意蕴。

3.创意抒写,涵养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梳理探究,理解木兰形象的丰富意蕴;创意抒写,涵养家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情境创设】花木兰的故事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记忆。

我们现在要将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制作成一本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绘本,让家国情怀厚植人心,让我们一起完成绘本的制作吧!【教学过程】活动一:明情节·选插画根据《木兰诗》创作绘本分镜,绘画组找到了6幅插画,每幅图画对应的是一个故事情节。

请你给以下图画排序,并用四字词语为这些图画命名。

提示:请快速在文中找出与以下图画对应的诗句,给图画排序,并为图画命名。

明确图画命名:图1停杼叹息图2替父从军图3奔赴战场图4征战沙场图5还朝辞官图6亲人团聚追问:哪些情节是详写,哪些情节略写?这样处理好在哪里?明确:这首诗虽以战争为背景刻画人物,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所以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详写。

同时也隐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心理。

过渡:绘本的情节内容我们已经梳理好了,接下来我们需要为绘本定封面。

活动二:析人物·定封面为了绘本效果更突出,编辑组推出了两幅图,请你结合绘本的主人公木兰的形象,来确定适合的绘本封面。

温馨提示:同学们,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当封面呢?请细读文本,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木兰形象。

请用学过的批注方式,在具体的诗旁边做简要批注。

(画出诗句,批注写法及木兰形象)示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批注:运用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

学生自主分析、批注并展示。

英雄气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夸张的修辞,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七年级下册 9《木兰诗》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9《木兰诗》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木兰诗》教学设计一、课时安排本课文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乐府诗文学常识、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第二课时赏析叙事特点——详略得当;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女儿情怀和英雄气概。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如下:1. 诵读诗歌,概括段落大意。

2.通过重读、速读和演读品析文本,理解叙事诗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体会文章叙事详略得当。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植物学上的木兰和传说故事里的木兰导入。

植物上的木兰,美美哒好养活。

传说故事里的木兰花,雌雄同株,香气沁人。

我们今天学习的木兰是一位女性。

一身戎装,英姿飒爽,这是木兰;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也是木兰;再次通过朗读教学来学习汉乐府诗《木兰诗》,品味汉乐府质朴刚健的语言特点与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课前检测此环节采用“小老师",让一位学生组织完成闯关活动。

活动分为三步检测学生对诗文音形义的掌握情况。

(三)概括段意学生听老师示范朗读,每段画出概括段落大意的诗句。

明确: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从加点字中体会感知文章大意。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首先完成梳理情节。

引导学生通过文段最后一句概括故事大意,为下一环节的精读做准备。

(四)声声入情字字用心1. 情在节奏中,读出语气的轻重精读第4段,重读动词:“赴”“度"“传”“照",量词:“百”“十",体会从军生涯的——征途之遥、征战之勇、军旅之苦、百战之烈、十年之艰。

2. 情在疏密中,读出语速的缓急精读第3段,速读地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黄河”“黑山",体会战时之急,征途之遥。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木兰诗》示范课一等奖教案《木兰诗》教案㈠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㈡教学重点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㈢教学难点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㈠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

(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㈡探索新知识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播flash)需要注意的字音: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

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

学生质疑: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教案一等奖

《木兰诗》教案一等奖

《木兰诗》教案一等奖《《木兰诗》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木兰诗》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第一教时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

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

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

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引言:《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了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以《木兰诗》教学设计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教学设计以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获得了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木兰诗》的基本诗意表达和情感意蕴;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5.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兰诗》的背景介绍和文化内涵;2. 《木兰诗》的文字分析和诗歌鉴赏;3. 《木兰诗》的情感描写和形象表达;4. 《木兰诗》的口语演绎和写作创作;5. 学生团队合作和展示成果。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师讲述与学生研读结合:教师通过讲述木兰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诗歌的文字和诗意表达。

2. 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理解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辅导。

3. 创新思维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木兰诗》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4. 口语演绎与写作创作相结合:学生通过小组朗读、表演和个人写作等形式,展示对《木兰诗》的真实理解和独特见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 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相互合作、协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导入《木兰诗》的背景介绍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文字分析与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诗歌的文字表达和诗意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3. 情感描写与形象表达:学生通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展示个人独特的创意和表达方式。

《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木兰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 品读重点诗句,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3. 感受木兰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增强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1.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 品读重点诗句,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3. 感受木兰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增强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准备】1. 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大意,试着读出节奏、韵律、情味。

2. 观察下发的一套名为《木兰从军》的邮票图案,思考画面内容是否充分表达出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2000 年,中国邮政开展了“邮票传经典家国在心间"主题活动,发行了一套名为《木兰从军》的特种邮票,方寸之间展现了长篇叙事诗《木兰诗》的传奇故事。

2018 年,中国邮政又推出了“声音邮票”,用手机对着邮票扫一扫,邮票便能“开口说话"。

为了更好地复活经典,这节课我们以北朝民歌《木兰诗》为依据,将这套《木兰从军》邮票改版升级为“声音邮票”。

二、创意朗读诗歌任务一:“音"为“邮”你——朗读诗歌,再现故事画面(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提示:注意重音、停连、语气、情感。

1. 正音: 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2. 重音、停连: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句中“无"不闻”“但闻"重读,“声”和“但" 之间连读,“溅溅”拖音读。

(二)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朗读诗歌各节,体悟情感特色(学生朗读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 朗读第一节时,重读韵脚“唧"织”“息" 等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朗读第二节可采用问答式对读。

问者语调轻柔,体现关切;答者读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时,有欲言又止之感;“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句,语气坚定,语调高亢。

《木兰诗》教案一等奖

《木兰诗》教案一等奖

理解《木兰诗》所表达的主题思 想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 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感受 木兰的英雄气概
分析诗歌中的修 辞手法,理解诗 歌的意境
结合历史背景, 理解诗歌的主题 和思想
通过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勇、智慧和爱国精神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思考问题:提出与诗歌内容相 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归纳小结
回顾本课重点:木 兰的形象、诗歌的 主题和艺术特色
总结木兰的精神: 勇敢、智慧、爱国
强调背诵和默写的 重要性,引导学生 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引导学 生进一步拓展和思 考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汇报人:Fra bibliotek添加副标题
《木兰诗》教案一等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教学内容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07 作业布置
02 教学目标 04 教学重点与难点 06 教学过程
08 教学反思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木兰诗》中的生字词和重 点语句
了解《木兰诗》所描述的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
讲解课文内容: 通过讲解课文中 的重点词汇、句 式和语法,引导 学生理解课文内 容
课堂互动:通过 提问、小组讨论 等方式,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课堂 互动,加深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
巩固练习
默写填空:通过填空练习, 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翻译句子:将诗歌中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提高语言表达
能力

《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

《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

《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

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木兰诗》一等奖创新教案

《木兰诗》一等奖创新教案

9《木兰诗》一等奖创新教案8 木兰诗第一课时教案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各种朗读方式,评价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个难点,虽然本单元前几课已经学习过,可是学生脱离文本,直接分析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要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通过文本分析形象。

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品析语言、分析修辞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指导,进行有效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2. 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体会民歌的特点。

3.翻译课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体会民歌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故事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情景激趣新课导入】美国迪士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

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简介:乐府诗和乐府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乐府”。

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

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花木兰简介PPT 播放相关图片花木兰是古代河南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十多年,屡立战功。

凯旋回朝时,天子封木兰为官,但是木兰不愿意当官,一心只想尽快回归故乡。

唐朝初年,被追封为“孝烈将军”,建木兰祠,并立碑塑像,流芳千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学目标:
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详略安排的巧妙用意。

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
学生日记中想象的画面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
教学思路:
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并让两位学生谈自己的背书心得;再分享学生日记中描述的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学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实现个性化阅读;最后,解决本课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为解决此问题,先让学生归纳故事情节,从中体会文章表现了木兰怎样的优秀品质;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

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思考自己爱国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请学生举手背诵,并请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背书心得。

二、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
展评学生日记。

按照段落顺序,依次展示七位学生的日记,并点评其想象的优点,如加入“心事重重”的心理,突出了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物品质,运用了对话、动作描写,添加了人物神态等。

三、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剪裁特色:
(一)请一生朗读后概括故事情节。

(二)思考:
你喜欢本文塑造的木兰形象吗?你特别欣赏她的哪一点?请结合诗中描述,用下面句式来发表你的意见。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你看____。


由此,归纳出木兰的优秀品质:机智勇敢、忠孝两全、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等。

(三)讨论:
对木兰的描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除“征战沙场”略写外,其余详写。

(四)探究: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用意何在?
明确:1、围绕“木兰是女郎”安排详略,以丰富女英雄形象。

2、突出主题:赞美了木兰的优秀品质;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爱家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一)你还知道哪些知名女性?与大家交流。

学生发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